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c93d674d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19.png)
(3)抗代谢类 磺胺类。
(4)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多黏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一、抗菌药
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即为抗菌 药,常用的抗菌药有三类。 1. 抗生素:指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
抑制或杀灭他种生物的化学物质。 2. 抗生素半合成品
以微生物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 进行改造所获得的新的化合物。 如: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利福平。 3.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如: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
* 一位术后重症腹腔感染,术后多次培养均为克 雷白氏肺炎杆菌,主管医生一直用氨苄青霉素, 病情不断恶化。
* 不知道克雷白氏肺炎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是细 菌固有的耐药性。由于不掌握对克雷白氏菌属 仅有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等少数 几类抗生素有效,而氨基糖苷类由于血药浓度 低,药物很少抵达感染部位;喹诺酮类当时尚 无全身应用制剂;当时只有头孢菌素可选用, 如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及时换用头孢菌素情 况大不一样。
如细菌对磺胺药,改变代谢途径产生较多的 PABA 。 某些细菌可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外。
四、多重耐药
1.概念 细菌对多种抗菌药耐药
2.常见耐药菌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
3.危害
第四节 抗菌药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必要性 抗菌药不加控制广泛应用,必然造成耐药性增加, 同时导致不良反应增多,因此抗菌药合理应用日 益受到重视。 如:安徽省2003年,共收集523份不良反应报告, 其中228例是应用抗菌类药物引起,占全部总数 的43% 。马鞍山市ADR监测中心2004年上半年 共收到112份不良反应报告,其中45例是由抗菌 药物引起,占全部总数40%。中国每年有八万人 死于抗生素滥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 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38 抗菌药物概论(人卫九版药理学)
![38 抗菌药物概论(人卫九版药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a946d7a7cf84b9d529ea7a4f.png)
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G-菌
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 变形杆菌、肺炎杆菌、 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 流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30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步骤:
涂片固定 结晶紫初染
碘液媒染
乙醇脱色
由丹麦医生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创立。
56
二、按适应症选药
抗菌谱、药效学、药动学的差异,各药的临床适 应症不同。
还应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和肝肾功能状态。 依据:细菌、患者和药物三因素选择抗菌药。
57
三、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预防风湿热复发:
如:苄星青霉素清除咽喉部及其他部位的溶血性链球菌。
●传染性疾病流行期:
如:磺胺嘧啶预防流脑。
●预防新生儿眼炎:
❖ WHO—国内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 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的占58%,远远高于30% 的国际水平。
4
5
滥用带来的问题
1、药源性疾病
2、“二重感染”
3、耐药菌的产生
6
问题 1 药源性疾病
❖ 世界住院病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 ❖ 5%出现致残、致畸、致死、住院时间延长。 ❖ 世界住院死亡人数:3.6%-25%药源性致死。 ❖ 国内住院病人药源致死:20%以上。
39
二、改变胞质膜的通透性
通透性↑:菌体内氨基酸、核苷酸、蛋白质等内容 物外漏,细胞死亡。 多肽类抗生素(多粘菌素E):
其阳离子部位能与胞质膜中的磷脂结合, 破坏膜功能。 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 与真菌胞质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孔道,使膜通 透性改变。
40
第三十八章抗微生物药物概论ppt课件
![第三十八章抗微生物药物概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56c756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6.png)
体所致病 进行预防或治疗
化疗药:化疗过程中所用药物 抗微生物药 抗寄生虫药 抗肿瘤药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3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4 影响核酸合成 5 影响叶酸代谢
三、细菌耐药性
耐药性:细菌对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或 消失的现象。
讲授内容
一、概念与术语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
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是防治 细菌所致感染性疾病的一类药物。
抑菌药:暂时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的药物 例:四环素 磺胺类
杀菌药:对细菌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例:青霉素类 氨基苷类 喹诺酮类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所产生的,能杀灭
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天然抗生素(青霉素) 部分合成抗生素(氨苄青霉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药 磺胺类药
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窄谱抗菌药:仅对一种细菌或少数几
种细菌有抗菌作用的抗菌药。 例:异烟肼仅对结核杆菌有效
广谱抗菌药:对多种不同细菌具有抗 菌作用的抗菌药。
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敏感
耐药
多重耐药性(交叉耐药性) :细菌对多 种治疗药物发生的耐药性
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链 霉素、红霉素的耐药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1、细菌产生灭活酶 2、细菌改变药物作用靶位 3、细菌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复习思考题 1.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2.细菌的耐药机制是什么?
例:四环素(G+、G-、其它)
非细胞型
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
真核细胞型
病
细 放支 螺衣 立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bc09c267af1ffc4ffe47ac3b.png)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授课时间】2010年5月28日【授课对象】07级临床医学专升本【授课教师】段小毛【授课时数】2学时【目的要求】1. 掌握抗菌药的基本概念、抗菌药物作用原理及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2. 熟悉抗菌药合理使用原则;3. 了解药物、机体与病原体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讲授重点】1. 基本概念;2. 抗菌药物作用机理;3.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4. 抗菌药合理使用原则。
【讲授难点】1. 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过程及药物的作用靶点;2. 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及药物的作用靶点3.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其机制。
【教学内容】概念抗微生物药与化学治疗药化学治疗(chemotherapy):是指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以及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过程,简称化疗。
化学治疗药物(chemotherapeutic drugs):是指用于治疗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简称化疗药。
包括:抗微生物药(antimicrobial drug)抗寄生虫药(antiparasitic drug)抗癌药(anticancer drug)抗微生物药:是指用于治疗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包括抗菌药物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菌药物是研究药物与病原菌微生物及机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机体、抗菌药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一节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 )是一类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抗菌药包括人工合成抗菌药和抗生素。
抗生素(antibiotics)是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属)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5000),包括天然抗生素: 如青霉素G等人工半合成抗生素: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而获得的产品。
如阿莫西林等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窄谱抗菌药:仅对单一菌种或一属细菌具有抗菌作用,抗菌范围窄。
人卫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人卫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c5af64992b160b4e777fcfc0.png)
第1节 抗菌药物的的常用术语
3.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抗菌药物抑制/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分为窄谱抗菌药、 广谱抗菌药。 4.抑菌药(bacteriostatic): 仅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 四环素、磺胺药。
人卫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因此死亡。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
的国家之一。
人卫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学习要求
1. 掌握抗菌药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3. 掌握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4. 熟悉抗菌药合理使用原则。
人卫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相关术语
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eutics):
据2006~2007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 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在美英等发达 国家,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仅为22%~25%。
1995~2007年疾病分类调查,中国感染性疾病占全部
疾病总发病数的49%,其中细菌感染性占全部疾病的
18%~21%,即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每年有8万人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 抑制50S亚基。 大环内酯类
第38章 抗菌药物概论
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抗生素(antibiotics)
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 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
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以及用化学方法合 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 种。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最先发现抗生素--青霉 素。
1943年,中国的微生物学家朱既明,从长霉的皮革 上分离到了青霉菌,利用这种青霉菌制造出了青霉 素。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091b02730066f5335b81211a.png)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细菌核糖体:70S(30S, 50S) 哺乳动物核糖体:80S(40S,60S) 氯霉素、林可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50S 四环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30S
18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19
耐 药 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较低或不敏 感,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细菌染色体 基因决定,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内在耐药性。 例:氨基糖苷类遇到厌氧菌:
7
2. 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体外活性(培养基) 最低抑菌浓度(MIC)-抑菌药 最低杀菌浓度(MBC)-杀菌药
8
3.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 — 衡
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 数。
LD50/ED50 或 LD5/ED95
广义的细菌包括“四体”(螺旋体、衣原体、支 原体、立克次体)。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能杀灭或抑制其他
病原微生物
抗生素
天然
抗菌药
人工半合成
人工合成抗菌药
5
几个重要概念
6
1.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窄谱抗菌药与广谱抗菌药 抗菌药临床选药的基础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敏感菌体内的积蓄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 完成,包括需氧条件下的主动转动系统,故此类药物对厌氧菌 无作用
获得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后天获得
20
1.获得性耐药的生化表现 ①降低外膜通透性;②产生灭活酶;③改变 靶位结构;④药①接合:通过菌毛相互沟通 ②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 ③转化:细菌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裸DNA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a7b7778acc22bcd126ff0c67.png)
主要细菌
MRSA、MRCNS PRSP VRE ESBL 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 QREC(对喹诺酮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 对喹诺酮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 QREC(对喹诺酮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
第三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掌握) 青霉素类(掌握) ●头孢菌素类(掌握) 头孢菌素类(掌握) ●非典型β-内酰胺类(了解) 非典型β 内酰胺类(了解) 内酰胺酶抑制剂(了解)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了解)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
青霉素类 本类药物均含有母核6-APA和侧链,母核有噻 和侧链, 本类药物均含有母核 和侧链 唑环和β-内酰胺环骈合而成 内酰胺环骈合而成, 唑环和 内酰胺环骈合而成,为抗菌活性重要 部分。侧链则与抗菌谱、耐酸等特性有关。 部分。侧链则与抗菌谱、耐酸等特性有关。 ●窄谱青霉素类 ●耐酶青霉素类 ●广谱青霉素类 ●抗铜绿假单孢菌广谱青霉素类 ●抗G-青霉素类
抗菌后效应(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 )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 的某种抗菌药后,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 的某种抗菌药后 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 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 不能恢复正常。 不能恢复正常。
首次接触效应( 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 指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 指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 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效应, 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效应,需 要间隔相当时间以后才会起作用。 要间隔相当时间以后才会起作用。
activity) ◆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 抗菌活性( 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可用体外和体内两种方法测定。 可用体外和体内两种方法测定。 最低抑菌浓度(MIC) 最低抑菌浓度(MIC):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 生长的最低浓度。 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 最低杀菌浓度(MBC):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 的最低浓度。 的最低浓度。 抑菌剂: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抑菌剂: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但不能将其杀灭 的药物。 的药物。如:磺胺类和四环素类 杀菌剂:不仅能抑制细菌生长, 杀菌剂:不仅能抑制细菌生长,而且能将其杀灭的 药物。 青霉素等。 药物。如:青霉素等。
第38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38章 抗菌药物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6335f344581b6bd97e19ea29.png)
3.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干扰核糖体功能。 1)作用于50S亚基的药物:氯霉素、林可霉素和 大环内酯类。 2)作用于30S亚基的药物:四环素和氨基糖苷类
4. 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
1)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 2)利福平:抑制DNA依赖性RNA多聚酶
磺胺类、甲氧苄啶:分别作用与二氢蝶 酸合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
最低抑菌浓度(MIC):在体外实验中, 能抑制某种微生物明显增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杀灭99.9%供 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衡量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指标,以LD50/ED50或
LD5/ED95的比值表示。
抗生素后效应(PAE):细菌与抗生素短暂 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 仍然持续存在的抗菌效应,通常以时间表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对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 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预防和治疗,简称 化疗。包括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和抗肿瘤药。
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 病毒、立克次体 、真菌。
抗微生物药:抗菌药物、抗真菌药、抗病毒药
抑菌药与杀菌药
抗菌活性: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首次接触效应:抗菌药物初次接触细菌时 抗菌作用强大,再次接触时候不再出现该强 大效应,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后抗菌效应不再 增强。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干扰病原微生物生化代谢过程,影响其 结构和功能而发挥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作用。
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青霉素类。
2. 改变胞浆膜通透性 1)多粘菌素E(干扰膜磷脂功能) 2)抗真菌药(影响麦角固醇合成和功能) 3)氨基糖苷类(离子吸附作用)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742cbe83240c844769eaee9f.png)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一、学习重点抗菌药物、化学治疗学、化学治疗、抗生素、抗菌谱、抗菌活性、广谱抗菌药抑菌药、杀菌药、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化疗指数、抗菌后效应、耐药性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应用的基本原则、获得耐药性的生物化学表现。
二、学习提纲(一)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drugs) 抗菌药是指能抑制和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2.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eutics) 是研究药物、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作用机制和作用规律的学科。
3.抗生素(antibiotics) 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
4.抗菌谱(antibacterialspectrum) 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5.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activity) 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6.广谱抗菌药(wideantibacterialdrugs) 对多数细菌甚至包括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有效的药物称为广谱抗菌药。
7.抑菌药(bacteriostatic) 仅能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但不能将之杀灭的药物称为抑菌药。
8.杀菌药(bactericide) 不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且能将之杀灭的药物称杀菌药。
9.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10.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11.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index) 化疗指数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一般用动物实验的LD50/ED50或LD5/ED95的比值表示。
12.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 的某种抗菌药后,在除去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一、选择题A型题1. 关于化疗药物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 人工合成的药物B. 治疗各种疾病的化学药物C. 治疗恶性肿瘤药物D. 防治细菌、寄生虫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化学药物E. 防治病原体感染的化学药物2. 判断甲药比乙药安全的依据是:A. 甲药的ED50比乙药大B. 甲药的ED50比乙药小C. 甲药的LD50/ED50比值比乙药大D. 甲药的LD50/ED50比值比乙药小E. 甲药的最低抑菌浓度比乙药小3. 衡量一种抗菌药物的临床价值,主要依靠:A. 抗菌活性B. 抗菌谱C. 最低抑菌浓度D. 最低杀菌浓度E. 化疗指数4. 抑制细菌的转肽酶,阻止粘肽交叉联接的药物是:A. 青霉素B. 多粘菌素BC. 红霉素D. 四环素E. 链霉素5. 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妨碍氨酰基t-RNA进入A位的抗菌药是:A. 多粘菌素类B. 林可霉素C. 红霉素D. 氯霉素E. 四环素类6. 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链的形成和延伸的抗菌药是:A. 青霉素B. 氯霉素C. 多粘菌素D. 四环素E. 庆大霉素7. 抑制DNA回旋酶,使DNA复制受阻,导致DNA降解及细菌死亡的药物是:A. 磺胺嘧啶B. 甲氧苄啶C. 环丙沙星D. 利福平E. 对氨基水杨酸8. 可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全过程的抗菌药物是:A. 链霉素B. 氯霉素C. 四环素D. 红霉素E. 多粘菌素B9.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主要是:A. 细菌产生了水解酶B. 细菌产生了钝化酶C. 细菌改变代谢途径D. 细菌体内与抗菌药结合的靶位的改变E. 细菌产生了大量的对氨基苯甲酸10. 细菌对氨基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主要是:A. 细菌产生了水解酶B. 细菌产生了大量的对氨基苯甲酸C. 细菌改变代谢途径D. 细菌体内与抗菌药结合的靶位的改变E. 细菌产生了钝化酶11. 细菌对磺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A. 细菌产生了水解酶B. 细菌产生了钝化酶C. 细菌改变代谢途径D. 细菌体内抗菌药原始部位结构改变E. 细菌产生了大量的对氨基苯甲酸12. 繁殖期杀菌药与静止期杀菌药合用的效果是:A. 协同B. 拮抗C. 相加D. 相减E. 无关13. 繁殖期杀菌药与速效抑菌药合用的效果是:A. 协同B. 拮抗C. 相加D. 相减E. 无关14. 可获协同作用的药物组合是:A. 青霉素+庆大霉素B. 青霉素+红霉素C. 青霉素+乙酰螺旋霉素D. 青霉素+氯霉素E. 青霉素+四环素15. 肝功能不全患者应慎用或禁用的药物是:A. 青霉素B. 头孢噻吩C. 四环素D. 丁胺卡那霉素E. 以上都不是16. 早产儿、新生儿禁用下列哪种抗菌药?A. 青霉素B. 氯霉素C. 四环素D. 红霉素E. 庆大霉素B型题A. 抗菌谱B. 抗菌活性C. 耐受性D. 耐药性E. 化疗指数17. 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称为18. 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称为19. 反复应用某一药物,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称为20. 反复应用某一药物,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21. 动物半数致死量与病原体感染动物半数有效量之比称为A. 磺胺甲恶唑B. 红霉素C. 呋喃坦啶D. 利福平E. 甲氧苄啶22. 特异性地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的活性的抗菌药是23. 细菌通过改变代谢途径可对其产生耐药性的药物是24. 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的活性的抗菌药物是25.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抗菌药物是C型题A. 改变靶位的结构B. 产生灭活酶C. 两者均有D. 两者均无26. 细菌对青霉素G产生耐药的机制27. 细菌对红霉素产生耐药的机制28. 细菌对氨基苷类产生耐药的机制A. 协同作用B. 拮抗作用C. 两者均有D. 两者均无29. 青霉素+磺胺嘧啶可产生30. 青霉素+链霉素可产生31. 青霉素+红霉素可产生X型题32. 关于化疗指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评价化疗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度B. 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C. 5%的致死量与95%的有效量的比值D. 以LD5/ED95表示E. ED50/LD5033. 关于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青霉素抑制转肽酶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B. 利福平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C. 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D. 氨基糖苷类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多个环节E. 多粘菌素类细菌胞浆膜磷脂结合,使胞浆膜通透性增加34.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是:A. 青霉素B. 磷霉素C. 环丝氨酸D. 万古霉素E. 链霉素35. 影响细菌胞浆膜通透性的药物有A. 万古霉素B. 多粘菌素C. 林可霉素D. 制霉菌素E. 红霉素36.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有:A. 链霉素B. 庆大霉素C. 红霉素D. 四环素E. 林可霉素37. 采用哪些措施可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A.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证B. 给予足够的剂量和疗程C. 尽量避免局部用药D. 有计划地轮换用药E. 必要的联合用药38.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指征有:A. 严重的细菌性感染B.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C.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心内膜炎或败血症D. 久用可能产生耐药者E. 减少药物的毒性反应39. 肾功能不良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下列哪些抗菌药物?A. 青霉素B. 万古霉素C. 两性霉素BD. 庆大霉素E. 氯霉素40. 有慢性肝炎或肝功能减退的病人应避免使用或慎用下列哪些药物?A. 林可霉素B. 红霉素C. 利福平D. 四环素E. 氯霉素二、填空题1. 化疗指数是衡量化疗药物和的重要参数,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表示。
2.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和四种方式。
3. 细菌获得耐药性的机制有:、、、、。
4. 抗菌药物根据其作用特点可分为、、、四类。
5. 在应用化疗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注意、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名词解释1. 化疗药物2. 抗菌谱3. 抗菌活性4. MBC5. 化疗指数6. 耐药性四、问答题1. 简述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并举例说明。
2. 简述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理。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D2. C3. E4. A5. E6. B7. E8. A9. A 10. E 11. E 12. A 13. B 14. A 15. C 16. B 17. B 18. A 19. D 20. C 21. E 22. D 23. A 24. C 25. E 26. B 27. A 28. C 29. D 30. A 31. B32. ABCD 33. ABCDE 34. ABCD 35. BD 36. ABCDE 37. ABCDE 38. ABCDE 39. BCD40. ABCDE二、填空题1. 临床应用价值安全性评价LD50/ED502.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影响胞浆膜通透性抑制蛋白质合成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3. 降低外膜的通透性产生灭活酶改变靶位的结构药物主动外排系统活性增强改变代谢途径4. 繁殖期杀菌药静止期杀菌药速效抑菌剂慢效抑菌剂5. 宿主抗菌药病原体三、名词解释(略)四、问答题1.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有:(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这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磷霉素和环丝氨酸等。
(2)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如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的多肽类(多肽菌素B、多肽菌素E)和抗真菌的多烯类(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抗生素。
(3)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①影响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如链霉素等能阻止核蛋白体30s亚基和70s亚基始动复合物的形成及阻止蛋白质合成的终止因子进入30s亚基A 位,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而杀菌。
②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阻止氨基酰tRNA进入30s 亚基A位,抑制蛋白质合成,如四环素。
③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使肽链的延伸受阻,蛋白质合成收抑制,如红霉素等。
(4)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如磺胺类和甲氧苄啶抑制四氢叶酸合成,导致核酸代谢障碍,细菌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喹诺酮类药物抑制DNA回旋酶,阻碍细菌DNA复制而杀菌,利福平抑制DNA依赖性RNA多聚酶活性,阻碍mRNA合成而杀灭细菌。
2.细菌与药物反复接触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就会下降甚至消失,造成抗菌药物对细菌感染的疗效降低或无效,称为耐药性,耐药性的产生机理有:①细菌胞浆膜通透性发生改变。
②细菌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
③细菌体内抗菌药原始靶位结构改变。
④药物主动外排系统活性增强。
⑤细菌代谢途径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