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唱中如何获得持久的歌唱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歌唱中如何获得持久的歌唱能力

在歌唱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声音歌唱,则是初学者首先碰到且又是最关键的问题。他们在歌唱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出现两种声音。在中低音区,他们很自然地歌唱,然而随着逐渐移高的音级,一到中偏高的音区,他们的声音会“啪”地一下换成另一种与中低音区截然不同的声音,这是因为高声区的音较高,完全运用真声是无法唱上去的,必须用适应高声区的高位置的声音来歌唱,初学者没有相应的歌唱技巧,于是只好本能地用“虚”、“假”、甚至于用“躲嗓”的声音唱上去,造成声音的脱节,这就是声乐上常说的“坎”。很明显,歌唱者在这“坎”的前后用的两种不同的声音分别是真声和假声,让听众觉得象是两个人在歌唱。很明显,我们应该运用混声的声音来歌唱。从真、假声的使用上讲,实际上是指在歌唱中,真、假声使用的比例。它是根据低、中、高声区而定的:在中低声区,真声的运用成分就较高声区多,相反,在高声区,其假声成分则较真声多。那么,如何获得混声的歌唱效果呢?

混声的取得是需要有一个高位置的声音来统一。高位置的声音是相对低位置而言的。高位置的声音听上去是圆的、暗的“掩盖”的,和低位置的扁平声音相反,它是竖的,它很容易穿过乐队,具有“飞跃性”的特点。它具有相当的音量,是放松的、宽阔的、富于色彩的,很容易做出强弱变化。高位置的声音的起音主要是呼吸的积极活动,而不是肌肉。对于歌唱者本人,高位置的声音好象是在“声带”之上形成的,这主要是由于声音在上(头)共鸣腔共振的结果。如何获得高位置的声音?只有一种方法:在演唱从低到高的所有声音时都保持头共鸣腔的活动,这就要求调整各共鸣腔的运用。调整各共鸣腔主要是在咽腔和口腔,而咽腔和口腔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共鸣腔,是上共鸣腔与下共鸣腔的连接环节。很明显,高的声音较多地在头共鸣腔中共鸣,随着往低唱的程度而加强胸部共鸣,但为了达到高位置的声音要求,即使往低处唱,也不能忘记运用头共鸣腔的机能,应让声音“竖”着走。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呼吸

前面已提到,高位置的声音不是靠肌肉,而是靠呼吸。早在一千年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即记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褐云响谷之妙也。”这里所指的“气”即是呼吸。因此,调整气息,在高位置声音的获得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求:在起音时,呼吸不要过重、过深,同时还应当适当地保持气息,做到从喉部往下“平吸”地歌唱,音量上也要控制,用一种可变大可变小的声音歌唱,只有这样,才能灵活地控制气息,使声音轻巧而且具有飞跃性。那些一味地追求大的、洪亮的效果的歌唱者,往往就忽略了呼吸在高位置歌唱中的重要性。

二、打开喉咙,稳住喉头

不论母音、音高如何转换,都不能移动喉头,而应依靠积极地调整鼻咽、后咽的抬起,及时地增减气息的压力,很好地利用上胸支点歌唱,来保证自如的咬字及气流和音流的畅通无阻;因此,嘴部不能过大地张开,而是很好地张开,张开的程度因人而异,其大小取决于歌唱者本人的生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师指导和学生的感觉来定,而不是一定要嘴部张得很大才能唱歌,因为嘴部张得太大有时反而影响了歌唱。

三、在整个音域中用掩盖的、圆的声音

这一点是关键,若不具备这一点就不可能获得高位置声音。这一点对所有声部,无论是男女都适用,区别仅在于掩盖的程度以及使用各共鸣腔的不同份量上。这一点可以由教师依照听觉来确定和调整,帮助学生掌握在不同的音区中,哪个共鸣腔多用或少用,直至达到灵活运用。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听众觉察不到共鸣腔的改换,而始终只听到均匀而统一的声音在进行。其原则是做到:以万变的过程来达到统一的结果。

四、使用软起声

很多歌唱者很喜欢强有力地发声,错误地认为声音洪亮、嗓门大就是歌唱的唯一目的。其实,歌唱主要是通过掌握一定的发声技巧来表现声乐作品,在掌握许多发声技巧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学会控制好自己的嗓音器官,其最好办法就是运用软起声。它的发声生理机能是:在形成声音时,声带才靠拢,从而保证了声音在各种力度变化时嗓音的最大灵活性和柔韧性。运用软起声,歌唱者本人可通过内心感觉来充分地调整和运用声音,减少盲目性。

五、元音形成的地方及走向。

在歌唱中,元音才是声音的真正传送者。它们可以很灵活地改变色彩和音量。当然,元音形成的方法很多,但在本文中,我仅突出元音高位置的形成。首先,在高位置元音的歌唱中要保持声音的高位置始终不变。高位置的元音是区别于低位置元音种“搁”在下颚上,听上去是扁平、开放的(一切真声歌唱都是属于开放式歌唱),声音给人以不集中、漂浮,好象整个口腔都“抹”上这个声音,从而引起发音不准确、吐字不清晰。高位置的元音形成是在深吸气,柔和地打开下颚,打开喉咙的基础上,运用软起声发出的圆的、掩盖的声音。它是集中的,具有穿透性的,例如在运用这个音阶进行练声时,不论音阶怎样进行:

或上行或下行,若声音的高位置始终不变,那么,它们i (依)a (啊)两个元音所发出的音也不变,若听到歌唱者在练习过程中,出现Yi-Hi Yi-Hi ,Ya-Ha Ya-Ha 的声音时(Hi 、Ha音的出现是由于头部各共鸣腔没有用上,而造成的“促音”),就表明歌唱者已从高位置发音落到低位置发音。歌唱者一但发出Hi或Ha这样的“促音”,就会造成歌唱声音高位置的跌落,破坏了原来音流的流畅性、统一性。

其次,在高位置元音的歌唱中,应注意歌唱的“嘴”。通常很多歌唱者,他们很喜欢把元音咬在大牙上,并使劲往里唱,造成发音不清晰,声音缺乏向远方传送的能力,应该明确指出,这是错误的。这正好比我们平时用手拿东西,手由手指尖、手指、手掌、

手腕四个部分构成,而我们平时拿东西最常用的部位是指尖而不是手掌、手腕,手掌、手腕只是起到带动的作用,使之更好地拿住。同样,在歌唱中,正确的元音形成是:高抬口盖帘(位于门齿上方),从而张开嘴,打开咽部,元音是在抬起的口盖帘的“拱顶”内形成的而口——咽腔的后面部分和喉头直接关连,正如手掌、手腕的功能一样,它的积极活动对于声乐中元音的质量,对歌唱者整个嗓音有着特殊的意义。歌唱者如若一味地强调前部(口)的紧张活动,而忽略了鼻咽部的扩张和与此有关的口咽腔后壁的积极紧缩,就会发出过于“白”而“硬”的声音,从而产生不出艺术性的效果。不论是练声时旋律上行还是下行,在第一个音开始时都应有预见性,从低到高的上行练习,起音时应为它后面的高音做准备,从高到低的下行练习则要保持高位置的不变,防止声音位置的跌落。应指出的是,这种预见性不仅仅是心理上的,也是技术上的,在获得高位置的训练中也很重要。

最后,在高位置元音的歌唱中应注意声音的走向。在歌唱的过程中,声音的走向必须是一致的,明确地从后咽处往前向面罩方向传送。任何散的、不集中的声音都不可能形成元音的高位置歌唱。

越过这个坎儿,声音变通畅——“换声点”小技巧!

解决换声问题最常见的方法是在换声点以下的几个音就开始搭好走向“关闭”的引桥,通常使用母音变形,或叫母音着色,将a元音唱0元音色彩,0唱u色彩,i 唱ü色彩。这样使两个声区的衔接处音色统一,越过这个坎儿(换声点)获得上下通畅的声音。

<1>采用“关闭唱法”解决换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