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首》教学设计
唐诗精选三首教案
唐诗精选三首教案教案标题:唐诗精选三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三首唐诗,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欣赏、理解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静夜思》——李白2. 《登鹳雀楼》——王之涣3. 《春晓》——孟浩然教学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唐诗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喜好。
学习《静夜思》:1. 向学生朗读《静夜思》,引导他们感受李白的诗意和意境。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和模仿,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学习《登鹳雀楼》:1. 向学生朗读《登鹳雀楼》,让他们感受诗歌中的壮丽景色和豪情。
2. 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比喻和象征。
3.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和模仿,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壮丽景色的描绘和赞美。
学习《春晓》:1. 向学生朗读《春晓》,让他们感受孟浩然对春天的热爱和渴望。
2. 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对比和夸张。
3.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和模仿,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和期待。
总结:1. 回顾学生对三首唐诗的理解和表达,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于人们情感和思想的影响,培养他们对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评估:1. 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和了解程度。
3. 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其他唐诗,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亲自体验诗歌的创作过程。
备注: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八下唐诗三首复习教学设计
八下唐诗三首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的背景和特点;2.回顾并复习八年级下册所学的三首唐诗;3.提高学生对唐诗的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唐诗三首:《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古代乐曲,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引起学生对唐诗的兴趣。
2.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诗的发展背景,强调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唐朝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引起学生对唐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诗歌欣赏(30分钟)教师逐首分析三首唐诗的意境和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每首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诗中的意义和诗人的感受,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独特审美情趣。
4.诗歌背诵(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三首唐诗,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
然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程度,分别给予学生记忆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帮助他们圆满背诵三首诗歌。
5.诗歌创作(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三首唐诗进行创作。
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首唐诗,在保持原有意境和结构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进行诗歌创作。
鼓励学生展示创作成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6.诗歌分享(2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解读自己的创作意图。
同时,学生还可以选择喜欢的一首唐诗进行朗读和解读,以展示自己对唐诗的理解和魅力。
教师和其他同学对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进行鼓励和肯定,在分享过程中培养相互尊重和欣赏的氛围。
四、巩固与评价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将所学的三首唐诗默写并背诵,通过检查学生的写作和背诵情况,评价学生对唐诗的掌握程度。
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集体评选,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创造力、表达能力和对唐诗的理解。
第24课 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24课《唐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石壕吏【教学目标】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赏析诗中名句,体会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情怀。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重点难点】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赏析诗中名句,体会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情怀。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板书课题:唐诗三首石壕吏师:我们今天来学习《唐诗三首》,先学习第一首《石壕吏》,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赏析诗中名句,体会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情怀。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了解背景课件展示:1.了解作者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因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诗风沉郁顿挫。
2.了解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兵围攻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
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石壕吏》是杜甫投宿石壕村,对所遇吏卒深夜捉人一事的实录。
四、初读诗文,指导朗读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课件展示: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
高中音乐唐诗三首教案
高中音乐唐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悯农》三首唐诗。
2. 分析诗中的情感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古代音乐的基本知识,探索诗与音乐的结合点。
4. 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 《静夜思》李白- 《登鹳雀楼》王之涣- 《悯农》李绅教学步骤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营造课堂氛围。
2. 教师简要介绍唐诗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3. 学生朗读三首诗,感受诗的节奏与韵律。
主体教学《静夜思》1. 分析诗句内容,指导学生理解“床前明月光”等意象。
2. 讨论李白的生平背景,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思乡之情。
3. 学习古诗吟唱,尝试用不同的旋律表现诗意。
《登鹳雀楼》1. 探讨“白日依山尽”等诗句的意境。
2. 引导学生思考王之涣的哲理思考,以及诗中的深远寓意。
3. 小组合作,创作以诗为主题的简短乐曲。
《悯农》1. 解读“锄禾日当午”等句子,体会农民的辛勤劳动。
2. 分析李绅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诗中体现的同情与关爱。
3. 观看相关农耕音乐视频,了解农业劳动与音乐的关系。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唐诗三首》的合唱练习,强调情感的表达。
2. 邀请学生尝试用现代乐器演奏古诗旋律,创作个性化的音乐作品。
3. 举办小型音乐会,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小结回顾三首诗的主要内容和音乐特点,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
作业布置1. 选择一首诗,创作一首与之相关的短歌或乐曲。
2. 准备一份关于《唐诗三首》音乐表现的心得体会报告。
第24课《唐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唐诗三首》教学设计(3课时)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3.品味诗歌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品味诗歌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读到这些诗句,我们就会想到伟大的诗人杜甫,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杜甫的叙事诗《石壕吏》,感受其中涌动的家国情怀。
设计说明:从学生已学的杜诗入手,引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人、写作背景。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节奏。
明确: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五字一句,“二三”节奏。
2. 了解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岳》《登高》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歌《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春望》。
3. 了解写作背景设计说明: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诗歌体裁、诗人与写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做准备。
三、品读诗歌,感受诗情1.朗读诗歌,边读边圈画,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关键信息。
预设:时间:暮——夜——夜——天明地点:石壕村人物:吏、老妇、老翁、作者(旁观者)起因:有吏夜捉人经过: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妇前致词结果: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本诗有四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段诗人傍晚投宿石壕村,遇到差役捉人。
第二到三段老妇的致词。
第四段交代事件的结局和作者感受。
诗中老妇致词的内容是全诗的核心。
唐诗三首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整合教学设计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整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2.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诗人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国计民生的情怀,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群文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感受思想(此环节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知。
)1.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关于杜甫的诗歌,回顾杜甫的生活经历,结合《望岳》《春望》思考杜甫的思想情感为何发生变化。
(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战争的因素使诗人由豪情壮志变为愁绪万千的思想情感变化,初步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下面,让我们走进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
(二)初读感知(此环节目的在于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前提之下,帮助学生理解古体诗的特点,更为深刻地理解古体诗歌的形式,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
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接触古体诗,这里只需要让学生有基础的认识。
)1.学生自由诵读诗歌,与杜甫《春望》、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比较诗歌的节奏、句式、用韵特点,感受古体诗的特点。
学生首先发现《春望》《钱塘湖春行》押韵较为严格,趁机给学生复习律诗绝句的特点;所学的古体诗用韵较为灵活,可以换韵。
比较下来,古体诗更通俗易懂。
(三)诵读品析(学生课前预习,根据已有的知识补充表格,老师课上加以指导。
)1.学生齐读三首诗歌,交流讨论,找出三首诗存在的共同点。
(根据阅读预习,学生比较容易能够找到三首诗歌存在的共同点,简单点拨即可。
老师应注意点拨学生的独立自主分析和小组合作讨论并重的思维能力,帮助更好理解课文。
)提示:可以从诗人、诗歌体裁、诗歌内容、诗歌情感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回答。
明确: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古体诗,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叙述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反映唐代的黑暗现实。
唐诗三首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唐诗三首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之一,而唐诗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欣赏唐诗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种针对唐诗三首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的文化内涵。
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和唐诗发展的历史背景;2.学习和欣赏三首代表性的唐诗作品;3.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能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4.培养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包括三首代表性的唐诗,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春晓》。
这些诗歌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样式,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唐诗的多样性。
三、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唐诗的地位,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唐代的艺术作品或播放与唐诗相关的视频短片等方式,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2. 学习《登鹳雀楼》首先,教师可以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作者王之涣和写作背景。
然后,让学生阅读诗歌,并一起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人物形象的描绘。
学生还可以就诗歌中的精彩词句展开讨论,并通过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分析其意义。
3. 学习《静夜思》继续介绍《静夜思》的作者李白和写作背景。
学生们可以一起阅读诗歌,并对其中的词句进行理解和解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诗人的情感和思绪,推测诗歌的意义。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写下自己的“静夜思”。
4. 学习《春晓》同样地,向学生介绍《春晓》的作者孟浩然和写作背景。
学生们可以阅读并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手法。
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中表达的对自然的热爱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5. 拓展与巩固通过诗歌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此外,可以通过创作诗歌或绘画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表现唐诗的美。
四、教学评价1. 口头评价教师可以结合课堂讨论和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评价学生对唐诗的理解和诗歌分析能力。
八年级统编版《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
八年级统编版《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吏、逾、戍、妪”等文言字词,理解诗句含义,提高古诗词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通过人物对话和典型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理解诗歌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民生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分析老妪和官吏的形象,理解诗歌通过人物刻画反映社会现实的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复杂矛盾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展示一些安史之乱时期的历史图片,包括战乱场景、百姓流离失所的画面,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往往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写的,它生动地展现了战乱中百姓的悲惨生活。
”(二)知识讲解(5分钟)1.介绍作者杜甫,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风格沉郁顿挫。
2.简单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这场战乱持续八年,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石壕吏》创作的时代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如“吏(lì)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三男邺城戍(shù)”等读音,以及“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句大意。
之后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节奏。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20分钟)1.疏通文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逐句翻译诗句,圈点出疑难字词和句子。
《唐诗》三首教案
《唐诗》三首教案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学习主题此单元是古诗文教学单元,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此单元的学习,能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还要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文字的表达效果。
通过学习此单元,学生能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表达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内容和主题上说,有的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有的是对现实状态的反思。
综观此单元的选文,无论是庄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望,还是儒家对学习之道的认识、对理想社会的期望;无论是韩愈“不平则鸣”的呐喊,还是杜甫、白居易对民生疾苦的同情,都是一种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接受这样的精神滋养,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除了感受古人的哲思和情怀,我们还可以欣赏古人论事说理和描写的技巧。
三、单元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强。
综合来看,八下第六单元的文言文教学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已经经过了七年级和八年级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语积累,也形成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具备了品味文言文语言的能力。
所以此单元所选的课文,不只限于浅显易懂的故事性题材,还体现了情趣、理趣、古人的哲思和情怀,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诗词三首》教案(精选
《诗词三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七单元《诗词三首》,包含《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江雪》三首经典古诗。
具体章节内容涉及:1.《登高》: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描绘了作者登高远眺的情景,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描述了诗人在茅屋中感慨时光荏苒,壮志未酬的情怀。
3.《江雪》: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通过描绘江雪美景,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操。
二、教学目标1. 熟悉并掌握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会运用古诗鉴赏的方法,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感悟三首古诗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重点: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内容学习:(1)介绍作者、背景及诗歌内容。
(2)逐句解析诗歌,分析写作手法。
3. 例题讲解:选择《登高》中的一句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如何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江雪》中任选一句诗句进行鉴赏,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诗词三首》2. 内容:(1)作者、背景及诗歌内容。
(2)古诗鉴赏方法。
(3)三首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从三首古诗中任选一首,分析其写作手法,并阐述自己的感悟。
2. 答案:(1)见课本。
(2)示例:《登高》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描绘秋日登高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招聘语文面试《唐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
教师招聘语文面试《唐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教师招聘语文面试《唐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师招聘语文面试《唐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感受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情绪,激发对中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赏析及对比探究选段作品感受音乐情绪,逐步提升音乐欣赏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曲家和每个选段的表现形式以及诗曲结合所表达的诗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欣赏《唐诗三首》选段感受不同音乐情绪,并对《春晓》《枫桥夜泊》进行演唱。
【难点】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想表达出的情绪与诗歌的意境美。
三、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四、教学过程(一)音频导入教师播放音频《红豆词》,播放完毕并提问:同学们谁来说一说这首词是谁写的,这首作品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学生们自由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词是曹雪芹写的,我们中国有许多优美的诗词歌赋,作曲家巧妙的与音乐相结合更是独具特色,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唐诗三首》。
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1.教师提问:说到诗歌,同学们有没有人了解《诗经》?《诗经》中的“风”“雅”“颂”指的是什么,大家根据自己以往的知识储备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305篇。
《诗经》按音乐性质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民谣、土乐,“雅”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颂”多采用庙堂祭祀舞曲。
2.播放《葛生》音频,学生欣赏。
并提出问题:这首乐曲的体裁是什么?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乐曲是作曲家金湘创作的民乐交响组歌,完成于1985年春天,在这部作品中即继承民族传统,又大胆突破创新,使这部交响组歌融古韵与新意于一体。
本课选摘了《葛生》这个乐章。
《葛生》合唱背景上悲凉的女中音与凄厉的女高音相呼应,动人心魄。
3.播放《春晓》音频选段,学生欣赏。
教师提问:这首乐曲表达怎样一种意境呢? 学生回答:描绘了一幅春天早上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对于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原创】第24课《唐诗三首》教案
第24课《唐诗三首》第1课时《石壕吏》【教学目标】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掌握重点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
5.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
6.通过合理联想补充石壕吏的语言描写,理解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通全文;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想象补充石壕吏的人物语言与神态【教学难点】理解以全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望岳》《春望》,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
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
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
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出示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3.播放多媒体音频朗读课文,让学生大概感知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朗读课文4.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教师指导疑难字词句的翻译)【逾】越过【老妪】老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犹得】还能够【偷生】苟且活着【新】最近【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5.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多媒体展示课文翻译和重点词语的翻译,以便学生矫正)三、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
要求:以第一人称“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唐诗三首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唐诗三首》【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麿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及作品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二.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甘肃成县)到了四川。
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三.预习检查1.字音词义2.翻译: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第24课《唐诗三首》教案
4.发展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创作兴趣,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5.增强人际交往能力:通过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友谊、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唐诗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诗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唐诗,探讨其表达的情感和描绘的景象。
2.诗词朗读: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感受唐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文化背景了解:了解唐代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诗人的生活时代、创作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举例解释:
-在《静夜思》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意象对比,以及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引发思乡之情。
-在《望庐山瀑布》中,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景象,以及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
1.教学重点
-理解唐诗的基本知识:包括唐诗的韵律、节奏、对仗等基本特点,以便于学生在朗读和欣赏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韵味。
-感悟诗歌意境:通过对《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和《赠汪伦》三首诗的深入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所描绘的景象。
-诗歌表达技巧:学习诗人在诗歌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Biblioteka 过有限的文字传达丰富的情感和画面。
在实践活动方面,虽然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中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加强。今后,我应适当增加小组讨论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更多有见地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唐诗三首》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
24.唐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三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并学习三首诗歌的写法。
4.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知诗中的人物形象,明确诗歌主旨。
2.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精彩描写并在写作中借鉴。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句式特点。
2.品味诗歌构思,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独白:(出示课件1)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三首》,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24 唐诗三首教师:我们先来学习《石壕吏》。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进作者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5)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宋代以后被尊为“诗圣”。
代表作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别”等。
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出示课件6)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石壕吏》写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攻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1篇)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1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1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三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文大意,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看?(配乐《春节序曲》,播放关于春节的各种图片,如包饺子、贴春联、拜年等)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
(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二、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学习生字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读古诗。
(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子;三、读准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教师指导,划分朗读节奏。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教师范读。
(“/”表示朗读时要短暂停顿)(2)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
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4、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齐声读)(1)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吓跑妖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除)5、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教学设计+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教学设计+知识点教学设计24 唐诗三首教学意图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体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歌行体的特点。
2. 通过朗读及研读,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歌描写内容概括场景画面,把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在朗读与研读中把握歌行体诗歌特点,理解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博大胸襟和济世情怀。
四、教学课时:1 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读法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把握关键词语、对比阅读,品读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品析卖炭翁、宫使形象。
2.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二、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把握关键词语、对比阅读,品读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品析卖炭翁、宫使形象。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四、教学课时:1 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读法、思考探究法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包括《<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唐诗三首》。
有的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有的是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反思。
学习本单元,能感受到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反复诵读诗文,培养文言语感。
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学习感受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唐诗三首》解析人文主题:感受诗中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语文要素: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读出诗人的情感。
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在写作中有所借鉴。
教学过程单元整体架构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教师语言:请大家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从题目中能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哪些信息呢?学生活动:聆听,回答问题。
唐诗三首初中教案
教案:唐诗三首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唐诗三首。
2. 能够理解唐诗三首的意义和主题。
3. 能够分析和欣赏唐诗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4. 能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唐诗三首的意义和主题。
2. 唐诗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1. 唐诗三首的文本。
2. 参考资料和注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对唐诗产生兴趣,可以播放一些唐诗的音频或视频。
2. 向学生介绍唐诗的背景和特点,例如唐诗的发展历程、代表诗人等。
二、新课内容展示(20分钟)1. 展示第一首唐诗,如《静夜思》。
2. 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诗的内容,可以提供一些注释和解释。
3. 分析诗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例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4.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三、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2. 提供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诗的理解。
四、拓展与欣赏(10分钟)1. 展示第二首和第三首唐诗,如《登鹳雀楼》和《咏柳》。
2. 重复上述步骤,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每首诗的特点和魅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总结唐诗的特点和魅力。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唐诗的喜爱和感受,分享学习的心得体会。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2. 分析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3. 收集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验。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更多的唐诗,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资源。
2. 组织唐诗朗诵比赛或写作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创作唐诗。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唐诗的语言和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关注和支持。
唐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诵读:唐诗3首:《送元二使安西》《春夜喜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进一步增加积累,迁移运用之前掌握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学习这三首诗。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词,感受古诗词之美,养成自觉阅读和积累古诗词的习惯。
(重点)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初步的审美能力。
课前准备:老师: 多媒体课件、检测达标题学生:学案预学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展示:分享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词一、导入、复习导入:中国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如果说这些流传至今的诗词是浩瀚的星空,那么唐诗绝对是其中一颗最耀眼的明星。
回想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诗词,你有什么好的学习诗词的方法要分享给大家吗?方法:划分节奏朗读古诗,查找资料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画面……二、解诗题1.出示三首诗的题目,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结合注释,了解“张十八”指谁?古人常以家中排行来称呼对方,进而了解“元二”:诗人王维的好友,在兄弟中排名老二,所以叫元二。
类似的诗题还有《别董大》董庭兰,盛唐著名的琴师。
三、活动一:交流学案预学1、按节奏诵读,抽生上台划分节奏,诵读2、诗人简介,集体核对3、写作背景,抽生回答4、诗文大意,组内相互说一说(过渡语:经过六年的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积累,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
)四、活动二:诗文赏析(一字悟全诗)1.出示要求:选取其中一首诗,静心阅读,深入思考:哪个字写得最妙,妙在何处?请做批注,稍后交流。
2.班内交流,学生回答后,请上台将这个字板书到黑板上。
3.师总结:《送元二使安西》抓住酒背后的意蕴,这杯酒饱含着丰富的情感:既有对离别的不舍,也有对朋友一路远行的关切与惦念,还带着对未来前途的一份诚挚的祝愿。
千言万语都尽在这一杯饯行的酒中。
《春夜喜雨》全诗无一“喜”字,却处处洋溢着“喜”。
喜在雨来时“当春乃发生”;喜在听雨时“润物细无声”;喜在雨过后“花重锦官城”,千好万好都比不过这场久旱逢甘霖的及时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三首》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唐诗三首》包括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锦瑟》,这三首诗都极好地体现了作者的风格,像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李商隐的隐喻难懂。
诗言情,我们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语来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定了基调也就找到了“披文入情”的门径。
诗歌是含蓄的,讲究用形象说话。
我们可以抓住意象来解读它。
诗歌追求一定的境界,我们就要品一品它的意蕴。
因此我将从“情语—基调、意象—意境、主题—意蕴”三个维度设计这三首诗的教学。
《蜀道难》主要析结构品全诗,后两首重在赏析意象。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2.扣住诗歌特点及内容赏析诗歌。
【教学时间】
2课时。
《蜀道难》1课时,后两首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前段时间我国四川发生了大地震,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破坏,而且还给该地的地容地貌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所幸的是我们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地进行了灾后重建工作,四川又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很早的时候四川的风光又是怎样的呢?
(展示幻灯片——古蜀地山川风貌)
师:看完此图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大家用一些词语准确概括这里的山川风貌特点。
生:雄伟壮观。
生:道路崎岖险峻。
生:我想用巍峨来表达我的看法。
师:好,看来大家还是观察比较到位的。
我用“雄奇险峻”做一小结,那么就是这样的蜀地,“诗仙”李白是如何来描绘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用乐府旧题写的《蜀道难》。
好先来集体朗诵一遍全诗,初步感受一下诗人对蜀道的感情。
(生齐读全诗)
师:读完后大家有没有发现蜀道在诗人眼中是什么样子?
生:它的路难走!
师:你怎么知道它的路难走呢?有哪些词语句子能证明你的看法?
生:诗中有三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并且还有“凋朱颜”“长咨嗟”“噫吁戏”这些直接表达感情的词。
师:太好了,本诗基调基本可以定出来了,那就是“难”。
可见抓住一些直接表情感的词是非常好的确定诗歌基调的方法。
那么到底蜀道有多难呢?让我们细细分析一下。
下面大家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1这诗中有三次重复了表达主旨的句子,那么如何来划分一下诗歌的结构?2每一个部分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好,下面讨论。
(生分组讨论并做好记录准备发言)
生(一组):我们组通过讨论决定将本诗分为三部分。
正好以三个主旨句分开,本诗的内容组织是以从秦地到蜀地沿途所经历的情景为线索来叙述的。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以手抚膺坐长叹”。
写的是蜀道之高。
(板书叹高)第二部分从“问君西游何时还”到“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写的是蜀道之险。
第三部分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最后,写的是战祸连连。
师:一组同学分析的较透彻,主要从三个主旨句中的关键词入手切分出了三大部分,那么每一部分又是如何描绘蜀道的呢,请大家分别谈谈看法。
生:(三组)我们组来谈谈第一部分作者的写法。
一开始作者用“危乎高哉”来突出蜀道之高,然后作者从蜀道的来历和他的险峻来写其高不可攀(板书来历和险峻)其中来历用了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
五丁开山和六龙回日,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的险阻,又以虚写来映衬其高。
黄鹤不能飞过,猿猱愁于攀援。
最后从人物神情动作方面来突出其高,这既增加了蜀道的神秘色彩,又极好的突出了他的高峻,有力说明了蜀道自古难行。
师:很好,准确抓住了主旨句中的“危乎高哉”,以此为切入点全面分析了行文手法及思路。
那么我们来看第二部分哪个组分析一下。
生(五组):我们组认为这一部分主要是写蜀道的险,用原话说是“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部分又从环境角度来描摹其险,先说的是周边的悲鸟和子规,这两种鸟叫声都非常凄苦。
(板书环境凄清)接着说了这里的山水险恶(板书山水险恶)去天不盈尺,倒挂倚绝壁,瀑流争相撞击,江水轰然雷鸣,这是一幅多么惊险的画面啊,难怪作者发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感叹呢。
此情此景让人想到蜀道自古可畏。
生(六组)我们组很赞同五组的分析。
看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战祸连连的蜀道。
一方面作者抓住剑阁写其险要,(板书剑阁险要)一方面惨象环生(板书惨象环生)猛虎长蛇杀人如麻的环境,难怪作者说:“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呢”,这一部分告诫有人早还家。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里来有不同看法,大家通过课下查资料来讨论一下本诗的主题吧
生:我看的资料是李白为杜甫等人担忧而作。
李白担心他们将遭危险故作此诗。
生:我看到一种说法是为规劝唐明皇而作。
安史乱起,明皇逃避入蜀。
李白认为蜀地不可久居,故作此诗
生:有人认为是歌颂蜀地山川而作。
师:我们认为第三种更接近主旨,下面带着我们的理解来齐读一下全诗。
(生齐读全诗)我们这节课大家要领会从词语定基调,从结构理诗意,从主题探意蕴的方法,多在诗歌鉴赏中加
以运用。
下课。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分析的一般方法,这节课我们将以“基调——意象——意蕴”为主线来把握杜甫的《登高》和李商隐的《锦瑟》。
下面讨论这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学生讨论) 生(一组)我们认为登高的基调为“悲”,锦瑟的为“伤”。
师:那么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杜诗中“猿啸哀”、“悲秋”、“常做客”、“多病”、“艰难苦恨”等足以说明他的悲。
李诗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足见其怅惘的心情。
师:好,分析的有道理。
他还是抓住了诗歌的意向来分析的
谁来结合诗歌谈谈对意向的理解呢?
生:意向我觉得就是形象。
比如杜诗中的风、天、猿、鸟、落木、长江等等这些意向组合起来构成了诗歌的意境。
比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锦瑟》中的意向不很明显,看出是用的典故,但总体感觉其意境挺迷离的。
师:你的感觉不错,意向是形象不错,那么你思考一下杜诗中为什么写“风急天高猿啸哀”不写“风柔天蓝猿欢唱”呢?为什么选“落木”不选“新叶”呢?
生:我明白了,这里还有作者的感情在里边,因为作者的悲情所以才选择这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很好的吻合了作者心情,可见,意象是主管情感和客观形象相融合的产物。
师:这回理解的很到位了,锦瑟也是一个完整的意象,在这里它代表的是美好的年华,作者沉浸在以往美好时光的回忆当中,用了一些典故,谁来分析一下这些典故的用意呢?
生:开头五十弦,是联想自己年过半百,颔联用庄生梦蝶的故事,表现浮生若梦,变幻莫测的感觉。
下句用望帝化杜鹃的故事表达了一种苦苦追寻而又毫无结果的悲哀,颈联用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表达了一种极感伤的意味,下句用蓝田日暖玉生烟表达的是一种朦胧虚幻的感觉。
总体来看感觉作者既有不懈追求之累,又有有终无果之苦。
既有岁月蹉跎之感,又有人生如梦之慨。
大有一种“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感慨。
师:很好,锦瑟的主题一直有争议。
有人认为锦瑟是一个人名,有人认为是悼亡诗,有人认为是自伤生平,这一个还有待大家以后学习再研究,那么登高是一个什么主题呢?
生:杜诗中诗人有一种忧郁但不沉沦的感情,失意中还透出一种进取之情,总之是“哀而不伤,哀中有愤”的。
师:很好我们今天这节课做一个小结。
基调、意象、意蕴是分析诗歌的三个维度,希望大家领会并运用这种方法来解读诗歌。
下课。
【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更讲究个性化解读,但是并不是没有基本的解读方法。
教学唐诗三首我打算从基调意象意蕴三个维度解读诗歌,重在引导学生学会这种分析诗歌的方法。
本课教学一下几
点我感悟很深。
1.注重思路。
诗歌解读也讲究整体性理解,我们抓住诗歌的结构去分析他的内容,抓住诗歌的意象去分析诗歌特色,抓住主题挖掘其意蕴,这样很好的把握住了诗歌的本质内容。
2.注重板书。
教学中虽有图片展示,我还是精心构思了板书,清晰的板书就是清晰的思路。
3.注重引导。
学生的自主能力是老师引导出来的,本诗教学大胆放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后教学中要坚持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