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壶口瀑布 省一等奖【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

17壶口瀑布   省一等奖【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
17壶口瀑布   省一等奖【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

17壶口瀑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的“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目标导学三: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明确: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朗读。

2.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请继续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小结: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并体会了黄河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黄河之水有哪些精神(请学生发言)。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

明确: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明确:第三自然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3.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明确: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4.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

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目标导学二:品味本文语言特色及效果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季瀑布的特点的?

明确:①听觉角度: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②视觉角度:“河谷里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

2.作者描绘雨季壶口瀑布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一句具体分析。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本句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明确: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3.作者描写了壶口上游的河水和脚下的深沟,找出相应的语段,仔细品味其语言特色,体会其意境。

(1)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2)龙槽壶口:

①“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确:运用“吸”“拢”“冲”“跌”“碎”“升”“跨”“穿”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成点,碎成雾,充满灵性与生命力量。

备课笔记

【学法指导】

分析描写壶口瀑布的语言特点,应该从多种角度入手,修辞手法、用词角度、句式特点等。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时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③“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明确: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写景的语言特点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结合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结合内心感受,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不少于200字。

示例:站在湖岸的观景台上,我激奋的心情几乎跃出胸腔。试想,面对这一湖蓝得“晕”人的碧水,扑面的芳香水汽,哪有生命不振奋呢?哪有意兴不飞扬呢?我尽全力把身子往前倾,脖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中望去。湖中间的水域,似乎有一台一刻不停运转着的机器,生产出粼粼清波,后头的清波驱赶着前面的,一齐向四面递进,奔向湖岸;阳光照在清波上,粼粼闪动,有些晃眼,像薄薄的金片铺于太阳底下;清波一波连着一波,波波相依,蔚为壮观,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布满无数皱褶的绿色大布;蓝色的湖面映托着湛蓝的天空,天空高远,朵朵白云如只只绵羊,悠闲自得,似乎是不愿意离开这人间美景;湖面上水雾氤氲,缭绕着弯扭着盘旋着往天空升腾,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见了踪影。

三、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1.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

2.积累、品味、吟唱和运用古诗词,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

3.积极主动参与搜集资料,合作探究诗与画的结合。

4.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并能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培养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5.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一、导入新课

播放背景音乐:古筝乐曲《一剪梅》。

师: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春天我们会吟诵:春眠不觉晓,

生:处处闻啼鸟;

师:夏天我们会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秋天我们会吟诵:晴空一鹤排云上,

生:便引诗情到碧霄;

师:冬天我们会吟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热热身,其实也是对古诗的又一次巩固与积累。)

师:这一首首古诗就如同这一曲美妙动听的古筝乐曲,让人沉醉流连,让人乐而忘返。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这美妙的乐曲一起到古诗苑中漫步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门别类辑古诗

1.色彩。自然界的颜色多种多样,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加美丽。现在我们就来填一填古诗词中的颜色名称。

明确: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②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植物。下面诗句中含有植物的名称,我们来填一填古诗中的植物名。

明确: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③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动物。很多同学家里一定养过小动物吧,小动物多么可爱,在古人的诗句中那些动物更是活灵活现。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诗句中写的是哪些动物?

明确: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地名。南京、开封、洛阳都是大家熟悉的地名,古诗词中也会出现地名。我们来看一看下面一些含有地名的诗词。

明确: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目标导学二:诗情画意品古诗

为诗配画

1.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画:(宋)马远《梅石溪凫图》

解说词:生于悬崖的梅树倒悬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鸭嬉戏,处处都洋溢着春日活跃的生机。

2.词: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画:(现代)王成喜《铁骨生春》

解说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画家以铁干、春蕾隐喻性地歌颂了红梅傲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3.诗:(清)郑板桥《题竹图》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画:(清)郑板桥《竹图》

解说词:画幅上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而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襟,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目标导学三:声情并茂诵古诗

师:诗词最突出的特点除了追求意境的图画美之外,还特别注重节奏和韵律,具有音乐的美感。《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可以看出在早期,诗、歌与乐、舞其实是合为一体的。

欣赏歌曲《月满西楼》

欣赏歌曲《思君》片段

跟唱古诗《但愿人长久》

目标导学四:满腹诗书用古诗

师:前面我们提到,在早期,诗、歌与乐、舞本是合为一体的。而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到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才独立成体。下面我们

欣赏一首现代流行歌曲,请谈谈你由这首歌的歌词想到了什么。

欣赏歌曲《烟花三月》:

烟花三月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该歌词化用的古诗词句: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3)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小结:流行歌曲歌词化用古诗词,使歌曲更有意境,增添了浓厚的情韵。

三、板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壶口瀑布》说课稿

《壶口瀑布》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处理。 《壶口瀑布》原本是上海市新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的一篇散文,作者是梁衡。二期课改后编入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山水清韵》中。全文描写了作者两次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绘了一个刚柔并济、多姿多彩的壶口瀑布,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因为刚刚接手七年级,对于他们上一年所学过的课文并不是特别熟悉,在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中,上半学期古诗文的比例比较大,对现代文的修辞手法赏析基本没有什么接触,所以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能让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初步学会去赏析修辞手法。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初步掌握修辞的表达作用。 难点:理解黄河瀑布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法 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几点: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初步掌握修辞的表达作用,并学会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初步掌握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并学会分析运用。 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对壶口瀑布有直观的印象及初步的感受: (1)导入。 在导入环节,通过启发回忆李白的著名诗句,引出壶口瀑布,然后再借助观看壶口瀑布的视频,让学生对瀑布有个初步的印象。其次完成字词的巩固。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没有见过瀑布,所以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看完视频简单说说感受,这样学生对壶口瀑布就有了个较为直观的印象,利于接下来的理解和赏析。 (2)整体感知。 通过预习,学生能找到作者先后两次观赏壶口瀑布。然后让学生品读作者描写瀑布的句子,找出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教师再出示三句示例,通过齐读来加深体会瀑布的雄伟磅

壶口瀑布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学会“厢、迸、崖、钧、蒸、弥、泽、鲸、淋、渺、晋、涣”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 4、了解排比句的特点及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外形的厚重、精神的厚重、文化的厚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积累语言,了解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鄂教版1 教学过程 释题激趣 创设语境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文字,咱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CAI出示《黄河源》片段:“河道越来越细……搭起了万里 释题激趣

创设语境 万里长河第一桥”,师生配乐齐读) 2.从大家的表情中,老师发现,虽然过去了整整一年,但大家对这篇课文仍然记忆犹新。这就是清亮、有趣的黄河源,我们的母亲河就是从这里出发,(CAI 出示黄河流域地形图)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几”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仍然和黄河有关。不过这次,我们将来到山西,来到黄河峡谷中最险要的一段河谷,去领略、去感受、去欣赏、去赞美黄河上唯一的瀑布,那就是——壶口瀑布。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的情况。 (1)听写字词。 车厢迸射崖头雷霆万钧蒸云弥漫光泽长鲸饮涧淋雨 渺小秦晋之好涣散 (2)组内批改,交流反馈,师指导书写。 B生组织批改,A生指导观察,C、D生练习发言。 ①“迸”读bèng,不读bìng;“泽”是平舌音。 ②“雷霆万钧”的“钧”与“钓鱼”的“钓”和“鱼钩”的“钩”区分开。 ③“蒸”字中间的一横千万不能写掉了,“涣”字的右边不能写成“免”。 (3)生练字本上练习书写“蒸”“迸”。 (4)齐读词语。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壶口瀑布》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壶口瀑布》课文原文、 知识点及教案 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 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 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 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 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 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 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 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 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 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 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 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 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 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 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 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有。当河水正这 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 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 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 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视频暖场PPT1) 春暖花开,桃红柳绿,正是出游的大好时节,今天就让我们趁着美好春光,追随梁衡的脚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壶口之旅,领略游记独特的魅力。(PPT2) 1.旅行前,必要的行前准备可不能少,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划出文中的四字短语。(PPT3) 2. 让我来看看你们做好充分的准备了吗?请同学们开火车猜四字短语。(出示释义猜四字短语PPT4、5) 浪沫横溢:浪花不断上涨溢出,形容水大而多。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或好大的声势。 推推搡搡: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 汩汩如泉: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来。 哀哀打旋:水悲哀地回旋流动。 窟窟窍窍:形容有很多孔洞。 蜂窝杂陈:如蜂窝错杂陈列。 2.老师将这八个四字短语分成了两类,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PPT6)

第一组是第一次雨季去壶口瀑布,第二组是枯水季去壶口瀑布。3.同学们对答如流,看来预习得相当充分,都是有备而来啊。那如何阅读游记呢?我告诉大家一个秘籍(PPT7):一双足一对眸——作者的所至所见,一颗心万千情——作者的所感所悟。我们要循着作者的足迹,用双眸欣赏看到的景物,还要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情思。相信大家的充分准备加上这个秘籍,我们今天一定会旅行愉快的。 1.那就让我们迈开一双足,擦亮一对眸,跟随梁衡的文字去游览壶口瀑布吧。今天我们就从文中随处可见的四字短语入手,去品味作者体物(描摹事物)之细,绘景之精(PPT8)。老师先带领大家一起来赏一赏雨季的壶口瀑布。 (PPT9)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充满),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浪沫:波浪激起的泡沫,横溢:盛大溢出河岸;引申:才华横溢、充分流露),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连沟底河岸都被浸在了水中),雾罩乱石(水雾罩住了高低错落的石头)除了扑面而来(正对着自己的方向急促的袭来)的水汽,震耳欲聋(耳朵都快要震聋了)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 四字短语角度——隐隐如雷、震耳欲聋从听觉角度写出了水声之大,

《黄河大合唱》选段欣赏说课稿 新人教版

《黄河大合唱》选段欣赏说课稿新人教版 ——人教版第七课音乐与诗歌(二) 一、说大纲 《黄河大合唱》是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大纲中的重点欣赏内容,作为一部爱国主义教材是必须让学生熟知的。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1)、《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1939年春天,诗人光未然在山西吕梁游击区坠马受伤。他躺在担架上由老百姓转送至延安边区医院治疗。诗人结合前期在吕梁山区的战斗经历和来延安治疗途中的感受写成了一部长诗《黄河吟》。当时冼星海同志去医院探望他得知这部长诗,当即邀请诗人再次与他合作。为抗日演出准备新节目。光未然欣然答应。随后便把这部长诗改成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冼星海拿到歌词后只用了六天时间就完成了初稿。1939年4月13日抗敌演剧第三队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同年5月11日,为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冼星海同志亲自指挥鲁艺学员演唱了《黄河大合唱》。毛泽东同志听后高度赞扬了这次演出。同年7月周总理听了这部合唱后随即在冼星海的笔记本上写下“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的题词。此后,《黄河大合唱》迅速传遍全国。 (2)、《黄河大合唱》各乐章的特点及分析 《黄河大合唱》有八个乐章,他的结构是异常完整而富于变化的,每一个乐章都有他独自的形象特征。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惊心动魄的战歌,它唱出了在乌云满天、惊涛拍岸的黄河激流中,船工们万众一心同狂风巨浪顽强搏斗,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胜利彼岸的场景。第二乐章《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表现了黄河的雄伟气魄和中华民族不怕牺牲、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首配乐诗朗诵,是一个新颖的尝试和创造。第四乐章《黄水谣》是一首民谣体的歌曲。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是一首朴素的民歌风歌曲。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曲调简朴、感情深厚的女声独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进行曲体的轮唱曲。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它给予大合唱的主题以总的更高更深的概括。它发出了无比强大的战斗号召,觉醒的中华民族已经团结成一个无比坚强的整体。 2、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使学生对以我国近现代诗作为歌词而创作的大型声乐作品有所了解。 (2)、介绍冼星海、光未然,以及《黄河大合唱》的历史影响。 (3)、通过对《黄河大合唱》的欣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确立为祖国的强大而发奋读书的目标。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努力使学生自主地去欣赏音乐;并且通过对乐曲的欣赏真正领会它的内涵和作用。 四、说教法 1、视听结合教学法 运用现代的教学设备,让学生视听结合,这样能更好的感受音乐,能更好的领悟作品的内涵和作用。 2、对比欣赏法

(完整版)《壶口瀑布》名师教案

《壶口瀑布》名师教案 设计思路: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的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的“勇往直前”很自然和贴切地想到了人们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涌向对人的歌颂,使读者受到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设计本课时考虑以诵读为手段,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方式,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进一步体验作者情感,最后通过诵读强化感悟,悟得作者的情感。 设计时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强调自主感受,学会合作,辅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2.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瀑布的妙处; 情感目标:3.学会联想和引申,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难点: 拉进学生与课文的距离,通过朗读表现壶口瀑布雄壮的气势,体会蕴涵其中的民族精神,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朗读是领会文章情致的最好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壶口瀑布磅礴的气势和作者的情感。 2.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 教学准备: 1.请学生课前到图书馆、网上查阅有关壶口瀑布的图片及资料。 2.解决生字词,读通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历代文人赞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天险,壶口最惊人。飞流撼天地,涛声泣鬼神”,今天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来领略壶口瀑布的雄壮的气势。 2.简介壶口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吉县,是我国的第二大瀑布,浩淼的黄河水由500多米宽突然收缩到40多米 ,从30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 据说,此景如壶注水,故名“壶口”。这是何等壮观的巨壶啊,有如神来之手掂起一壶黄水倾天而倒,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翻滚着、喷射着,猛烈地左击右打两边的石壁,狂放地奔腾向前,像浊流化成的利剑,划开两岸的河床。走进瀑口,只见激浪滔天,水气弥漫,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云烟之势。站在水流最急的瀑口,只见高远奋发的黄河像卷起一阵飓风,急速地从身边呼啸而过,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激流卷走。夏秋两季,壶底急升随风而动的彩虹,使悬泻天地间的瀑布更具雄浑的美感。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壶口瀑布名字的由来。文章中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在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的段落。 三、研读课文 (一)雨季中的壶口瀑布 1.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中壶口瀑布的语句。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雨季的壶口瀑布怎样的特点? 听觉: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视觉: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腾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 感受:急慌慌、心还在不住地跳 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2.作者是如何将壶口瀑布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黄河船夫曲说课稿

黄河船夫曲说课讲稿 李岚清副总理曾经指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同时也是德育 的中心内容。”它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欣赏课是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按照这一教育思想,我运用目标教学,设计了《黄河船夫曲》的施教方案。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黄河船夫曲》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 《黄河大合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创作于1939年3月的延安。 1941年作曲家在苏联又进行了加工整理。全曲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以朗诵和乐队演奏为背景,将各乐章串连起来成为一整体;而各个乐章又有相对独立性,在形象和内容上,相互之间具有鲜明的对比性。 《黄河船夫曲》音乐采用劳动歌曲体裁形式,通过船夫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象征着中国人民吃苦耐劳和勇于胜利的品质。开始的船夫号子和领唱、合唱的形式,具有强烈的生活感染力。全曲分三个部分。 2、教学重点 掌握《黄河船夫曲》所表现的情绪及歌曲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3、教学难点 了解《黄河船夫曲》具有我国民歌中劳动号子的特征;根据《黄河船夫曲》中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对比划分歌曲段落。 4、教学目标

(1)知道《黄河船夫曲》具有我国民歌中劳动号子的特征 (2)能根据歌曲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对比划分乐段 (3)掌握歌曲每段所表现的情绪 (4)知道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生平事迹及《黄河船夫曲》这部作品的伟大意义。 (二)说导学达标 本节课的课型是欣赏课,在欣赏音乐中,主要是按整体欣赏→部分欣赏 →整体欣赏→达标测评的教学程序进行导学达标。 1、整体欣赏 (1)前提测评后,通过音像,让学生整体欣赏《黄河船夫曲》,体会歌曲的情绪,然后介绍作者及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反映的时代作铺垫。 (2)在学生对歌曲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四个要素(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去感受歌曲并根据以上四个要素划分乐段。 2、分段欣赏 在分段欣赏中,让学生参与,通过听、唱、奏、视、动、忆、创等多种 手段体会各段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获得音乐知识、概念与技能。 3、整体欣赏认定目标。 4、达标测评。 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采用趣味抢答的形式,检测学生对目标掌握 的情况。同时紧扣教学内容,将作者的其它音乐作品作为给学生的奖励进行欣赏。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余映潮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余映潮 教学创意: 《壶口瀑布》是“部编版”教材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它的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作者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汹涌澎湃之景与壮丽开阔之境,更由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特质联想到人的经历,想到中华民族的艰难历程,由对黄河的歌颂升华到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的歌颂。因此,将体悟作者通过壶口瀑布表达的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的赞美确立为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 另外,本文的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在教学设计中,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壶口瀑布的气势,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味语言,感受壶口瀑布的壮美与柔美,进一步去体验作者情感,理解文章主旨,所以将“多角度赏析文章的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确立为本课的另一个教学目标。总之,设计时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读书体验,让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落到实处,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学生合作交流,并辅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课堂效率,已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多角度赏析文章的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重点) 2.体悟作者通过壶口瀑布表达对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精神的赞美之情。(难点)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用多媒体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用直观的影像让学生初步感知壶口瀑布磅礴的气势; 2.朗读教学法。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语言优美,意境雄浑的特点,深入品味壶口瀑布的壮美与柔美。 3.比较阅读法。通过删、改、换等多种形式,理解文章语言大气磅礴的特点,并通过散文与诗歌的不同文体形式,来共同体悟作者对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精神的赞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起“瀑布”,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么,壶口瀑布是否也如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如一道白练从天而降呢?它有什么特点?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梁衡的写景散文《壶口瀑布》,去感受那里别样的风景。 图片展示,资料助读,直观地展示壶口瀑布磅礴的气势。 二、初读,感受写景之奇 请同学们走进文本,自由朗读课文,并做好圈点勾画,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壶口瀑布 公开课公开课教案

17壶口瀑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的“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目标导学三: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安塞腰鼓》说课稿(区一等奖)

遵循认知规律追寻美的脚步 ——《安塞腰鼓》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板书)。 【说教材】 本文位于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的单元之中,学生通过学习“领略豪放粗犷的西北文化,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这既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本文是选入七年级下册的,面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该教什么呢?新课标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目标:“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鉴于此,我将“从关键句段入手,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作为教学目标,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 【说教学法】 这篇像诗一样的散文被称为“奇文”,六年级学生阅读有一定的难度。本课我将运用情境教学、对比阅读、多媒体直观教学等方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先对安塞腰鼓有感觉,再对课文有感觉,对语句有感觉,最后,对表达有感觉。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主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默读、批注、交流中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说过程】 接下来,我就详细介绍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对腰鼓有感觉 本节课我将以安塞腰鼓的视频作为导入,舞姿飞扬,鼓声阵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激发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对课文有感觉 接着,检查预习情况,一查写字,二查读文。先全班听写黑板上这些词语(贴词),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段来朗读。读书展示完毕,请学生用文中的话再来谈谈: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从而实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三、文本细读——对词句有感觉 文本细读的环节包含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将围绕一句话,抓住一个词,紧扣一个“读”字,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1.提纲挈领——围绕一句话展开讨论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板书)于是我引导学生再次默读6——17段,边读边做批注,扣住“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儿?”展开探究。 你听,安塞腰鼓好在他的“鼓声响”(第9——11段)(板书):这鼓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读好“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这句话,感受鼓声的震耳欲聋,体会反复这种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妙处。 你看,安塞腰鼓好在他的“舞姿”(第15——16段)(板书:舞姿):欣赏一段江南舞蹈,与安塞腰鼓对比。江南舞蹈优美,安塞腰鼓奇丽;江南舞蹈雅致,安塞腰鼓奇伟。奇丽、奇伟,安塞腰鼓好在一个“奇”字!(板书:奇)

(完整版)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积累生字词。 2.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3.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 的精神的赞美。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法)师:古人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当代作家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做一次灵魂上的旅行吧。(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图片欣赏,让学生初步感知壶口瀑布的气势。(背景音乐是《黄河大合唱》) 三、作者简介(先保留,视情况而定是否出示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四、明确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积累生字词。 2.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3.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标注自然段,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并做积累。 (二)字词积累(让学生认读并积累) (三)思考: 1.壶口瀑布在哪里?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壶口”之名的由

来。 (明确: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如果为壶口瀑布选择一个词作为宣传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为 贴切?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六、速读课文(2-5)段。 学生根据下面表格的提示,用做批注的方法读课文,找出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的特点。(生圈点勾画做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 七、品读课文,含英咀华 1.学生跳读课文,品味自己喜欢的句段,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喜欢______这句(段),它用了———的方法(字词),写出了(或表达了)———。 (提示:可以从修辞方法、恰当用词、描写方法、作者的情感 等方面进行赏析、品读。) 教师适时指导学生的朗读。(提示:让学生从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节奏和重音上去把握朗读的技巧。) 2.交流:先独立思考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关注学困生的交流情况,确保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教师预设: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2、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 撞着,推着搡着,前呼后拥撞向石壁,黄浪霎时碎成白雪。 通过叠词和动词的恰当运用,比较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播放《壶口瀑布》视频,让学生更深入其境的去体会黄河那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势。) 3.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细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文中精妙的语句。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4.继承和发扬坚忍顽强、柔中有刚、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重难点突破 重点: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在黄河精神品质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教学与学法 教法: 1.情境导入法:用壶口瀑布的视频创设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3.诵读法: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法: 1.圈点勾画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2.自主、合作、探究法:通过“问题探究”的教学途径,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的过程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诵读法:反复诵读精彩片段,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与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 2.整体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结构、思路。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l.情境导入。 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学生欣赏。 师:壶口瀑布给你带来的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对壶口瀑布的感觉几乎是一致的:气势宏伟,声如震天,犹如万马奔腾,震撼人心。同学们看到这震撼人心的景观后,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呢?生抢答。 师:大家的联想很丰富哦。散文家梁衡曾两次来到壶口瀑布,他和大家一样,震撼于壶口瀑布之壮美,回去后写了一篇游记《壶口瀑布》(板书课题:壶口瀑布)。他笔下的壶口瀑布是怎样的呢?他由这前赴后继的惊涛骇浪联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作品。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目的是以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壶口瀑布的初步认识,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作家作品。(多媒体出示) 梁衡(1946—),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说课稿

《壶口瀑布》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处理。 《壶口瀑布》描写了作者两次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绘了一个刚柔并济、多姿多彩的壶口瀑布,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初步掌握修辞的表达作用。 难点:理解黄河瀑布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法。 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几点: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初步掌握修辞的表达作用,并学会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初步掌握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并学会分析运用。 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对壶口瀑布有直观的印象及初步的感受: (1)导入。 在导入环节,通过启发回忆李白的著名诗句,引出壶口瀑布,然

后再借助观看壶口瀑布的视频,让学生对瀑布有个初步的印象。其次完成字词的巩固。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没有见过瀑布,所以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看完视频简单说说感受,这样学生对壶口瀑布就有了个较为直观的印象,利于接下来的理解和赏析。 (2)整体感知。 通过预习,学生能找到作者先后两次观赏壶口瀑布。然后让学生品读作者描写瀑布的句子,找出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教师再出示三句示例,通过齐读来加深体会瀑布的雄伟磅礴。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一方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交流句子,进一步体会到瀑布的雄伟的气势。教师出示例句,用典型的例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作的精妙之笔——修辞。 (3)品读文章。 充分利用三句示例,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情况下进行赏析。教师先是帮助分析第一句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第二句师生合作完成,第三句让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原本是设计让学生通过做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但是考虑到做批注的方法我们还没有讲到,而且在试讲的过程中也发现这种方法学生还不能完全掌握,所以我把这一环节调整为教师带领学生赏析,先是范例性地赏析一句,然后师生合作赏析,最后让学生自主完成。完成由“扶”到“放”的过程。

壶口瀑布教案

《壶口瀑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壶口瀑布的特点,掌握作者的游踪,体会文章布局的妙处。 2、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 1、识记并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发现、了解游记的三大要素; 2、带领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3、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畅达、凝练而又带有古典气息的语言; 4、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之间的联系。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视频导入,大致了解壶口瀑布并从视觉上感受它的壮美。 二、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新字生词; 2、整体感知,理清作者思路; 3、梳理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 三、检查预习:利用导学案,完成学习目标中的一和二。 四、研读课文,梳理景物的特点,体会观察视角 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作者第一次到壶口看瀑布是在雨季,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边读边把相

关词句画出来。 2: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给我们什么感受? 3、我们一群人是在壶口瀑布的什么位置怎么观看瀑布的? 总结:在描写雨季瀑布的部分,作者站在河滩上采用俯视的观察视角,重点利用视觉和听觉两种感觉描写,写了瀑布水势浩大,声震如雷的特点,令人感到害怕。过渡:文章主体部分是对枯水季壶口瀑布的描写;回顾写景的两种写作手法: 移步换景:按照地点的转移把所看到的事物描述下来的写作方法; 定点换景:作者立足点不变,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 《小石潭记》: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的景物:由小丘到篁竹,有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谭,犹如跟随导游边移步,边观景,边听讲解,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 到小石潭后,由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远及近,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自由读三到五自然段,明确 (1)第二次枯水季他们是在瀑布的什么位置观看瀑布的?属于哪一种写作手法?下到沟底,走到河心,立足点:河心。定点换景。 (2)这部分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又分别采用什么观察角度? 首先看到的是?“龙槽”,凹下去的深沟,俯视,特点:河中有河,奇; 其次向上游看去,仰观河面,浊浪排空,特点:雄; 接着视线随水由上至下,又由下至上,直抵青山,特点:险 再接着平视龙槽两边,细写龙槽两边千姿百态的水 最后视线转换,收回脚下,由水到石,写长年被冲刷的河底巨石 五、总结:作者的“所见”是一篇游记的主体部分,这篇文章采用在河心俯仰四顾的多重视角,写了枯水季的水和脚底千穿百孔的石头,写水关注了水河面之水,瀑布之水和龙槽附近的水,分别突出了他们雄、险和多姿多彩的特点。 六、作业布置:给你找到的两句喜欢的话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壶口瀑布》优秀教案

壶口瀑布 1.反复朗读,能读出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职场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1.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一、新课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你知道黄河的哪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吗?今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二、自读课文,落实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检并记忆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2.课堂交流补充,当堂提问检测。 3.齐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三、整体感知 1.如果为壶口瀑布选择一个词作为宣传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为贴切?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作者写了两次看壶口瀑布的经历,为什么写两次的景观?对于表现壶口瀑布的壮观起到怎样的作用? 3.朗读课文,想象、感受壶口瀑布的景观。 四、感受壶口水的阳刚之美 1.文章重点写第二次看壶口瀑布,第二次看壶口瀑布主要表现壶口瀑布的水有怎样的特点? 2.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的?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不同方面多种角度描写 通过写石侧面表现水 拟人的手法为水注入了生命力 恰当形象的奇特比喻 想象的动词选择 短促有力的句式 排比铺陈的句式 3.朗读课文第四、五段,读出力度感,读出阳刚之美。 4.朗读互评,再读。(重点强调重要字词的重音,果断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语气变化) 五、景与情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停留在了所见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壮观的层次上?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吗? 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有层级的过渡,少说教味,易于理解接受) 2.壶口瀑布之水与作者所思所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 相似、联系——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国古人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辩证思维。 4.在思考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并说说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思考:这篇文章结尾标注了写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六、作业 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说课稿

《黄河的治理和开发》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黄河的治理》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而且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国情教育因素,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材处理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我在教材处理时,决定冲破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我打算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了解黄河源流概况;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情况。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并提出基本的治理方案。 2.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和自然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黄河的概况 教学难点:为使学生能够分析出黄河自古多忧患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二、说教法

(完整版)《壶口瀑布》教学实录(余映潮版)

余映潮《壶口瀑布》教学实录(教读课板块式教学) 温岭市第四中学 2018.4.8 师:梁衡先生是这样抒发他对壶口瀑布的情感的,读—— 生:(读ppt)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p]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梁衡 师:美妙的对比手法。记不记得你小时候学《桂林山水》,表现桂林山水的美也是用的这种手法。好,了解一下学习目标。 师:(ppt出示学习目标)理解一篇 细读一段 背诵一节 一、读背景 生:(读ppt)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生:(读ppt)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宜川县壶口乡。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师:课文描绘的就是这一“胜景”。 二、积累字词句 师:读有关字词,在读音上有麻烦的字,读—— 生:(读ppt)凹下推搡驰骋漩涡寒噤雾霭出轧汩汩潺潺如丝如缕怒不可遏挟而不服 师:大量运用短语是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色。大家再看——写瀑布声形的短语 生:(读ppt)涛声如雷雾气弥漫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拍拍黄浪堆堆白雪一川黄浪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 师:读的好流畅!还有吗?写其态势的——读 生:(读ppt)千军万马扑面而来震耳欲聋深不可测轰然而下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

师:写其精神的—— 生:(读ppt)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师:刚才我们学习到的是,用分类的方法学习知识。这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三、探究精致结构(理解一篇) 师:开始我们对《壶口瀑布》这篇美文的欣赏,欣赏全文的“构思之美”。大家的任务是,速读全文,根据第一段观察全文的美妙精致结构。“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生探究 师:好,我们来交流看法。全文共有六段,从第一段我们就能感受到它的谋篇布局。 生:作者说两次到过瀑布,第二段是第一次,后面是第二次。 师:这位同学阐述的很清楚,请大家把“第一次”和“第二次”圈出来,这就叫做关键字。还要把“雨季”“枯水季节”圈下来,这又是关键字。好,继续发现。 生:除了第一次和第二次,最后一段还说了黄河的精神。 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像这种写景咏物的短文,最后一段,往往用于升华的,用于抒情议论的,所以作为整篇文章的收束它有重要的作用。 生:雨季是略写,枯水季节详写,详略得当。 师:很明显写雨季是为了引出枯水季节的描写。这叫“铺垫”,用略写把详写的内容展开,这叫美妙的构思。 师:请大家做好旁批,在第一段批注:简洁入题,总领全文。 这让我们想到了《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立刻引出紫藤萝的描写,简洁入题,总领全文。再如《荷叶母亲》。 师:接着来,读懂第2段与3、4、5段的关系。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批注:巧作铺垫、详略有致。这就叫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师:读懂第五段,课文写水,为什么写石呢?这是课后思考探究问题。通过石头的巨大变化来表现壶口瀑布的威力。这是写作的艺术,笔锋一转,用另外一样事物表现本身要写事物的美妙。这叫——视点变化,侧面映衬。

黄河颂说课稿

《黄河颂》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诗歌着眼于“歌颂”,展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语言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学生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2、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缺少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分小组找寻有关黄河的资料以及在课上老师的介绍、小组的参与和多媒体的渲染下,很容易产生朴素的爱国感情。通过小组资料展示和反复的朗读,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小组合作寻找、整合、展示资料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运用诵读教学法、自主学习法、互相激趣法、情感共鸣法等方法开展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多角度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激发学生的阅读 热情,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2、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 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学生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全班分小组,组内合作。从与黄河相关的地理、历史、文学等方面寻找与“黄河” 相关的资料; ●小组讨论,整合每个组员找到的资料后,便于课堂展示。 五、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 1、播放《奔腾的黄河,壮观的壶口瀑布》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诗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2、学生看了如此奔腾的黄河之后,内心深处的激情都被调动起来后。引出课题《黄河颂》。 二、初读诗,准字音: 1、读准字音,全班同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朗读诗歌。强调读书时姿势端正、声音洪亮,读出了一定的气势。 2、播放朗读的片段。学生根据朗读音频,体会激昂、雄健、悲壮的感情基调之后,再次齐读课文片段。 三、再读诗,悟诗情: 在预习的时候,班级分成了三个小组,地理组、历史组、诗歌组。从这三个方面来找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