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初中,化学]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初探

摘要: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追求的理想课堂。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

介绍:问题的有效性、教材使用的有效性、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关键词:化学;有效课堂;趣味性;活用教材;小组合作

课堂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同时又是一名教师特有的教学风格的体现。如果教师的设计及表演“独到”,那就会吸引学生,否则课堂就会失去应有的“光环”,没有意义。一些年轻教师刚从学校毕业,站在讲台上,为了上课而上课,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越学越没有信心,教学成绩比其他教师差得远。这样时间久了,年轻教师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适合做教师。其实一个优秀的化学教师,除具备渊博知识及深厚的基本功外,还需要懂得上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艺术,追求有效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他提出了一下课堂教学策略。

一、引入新课或提出问题要有趣味性,要能吸引学生,激发兴趣

心理学上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积极探索事物的心理意向,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启动、导向、维持和激励等作用,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稳固持久的学习兴趣,就要注意课题和问题的趣味性。初中化学绪言课的教学至关重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通过奥秘无穷、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活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化学产生兴趣,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活跃学生思维,诱发创造思维潜能。例如:绪言课上,通过创设有趣味的情景,细致分解“水沸腾”实验的观察过程,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发挥他们想像联想能力,去分析解释加热过程中气泡出现的不同原因。加上“镁带的燃烧”实验现象的观察,介绍镁燃烧的应用,学生情绪高涨。还可以适时增加补充诸如“玻璃棒点酒精灯”“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或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这些实验,课堂气氛火爆,既可开阔学生视野,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北京市的一家报纸曾对全市的高中生进行一次抽样调查,学生在回答问题:“你心目中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时,几乎是100%的人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一个幽默而富有启发性的的问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时,精练、有创造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是激发兴趣的有效方法。如在讲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时这样设计问题:俗话说:“水火不相容”,水是最常用的

灭火剂,怎么会“助燃”呢?也许你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在火炉上烧水、做饭的时候,如果有少量水从壶里或锅里溢出,洒在通红的煤炭上,煤炭不仅没有被水扑灭,反而“呼”的一声,蹿起老高的火苗。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少量水遇到赤热的煤炭时,发生了化学

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氧化碳和氢气都是可燃性气体,被旺盛的炉火点燃,顿时发生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节课时,讲了这样一

则故事:游客牵着小狗进入一个深山洞,在接近洞底时,小狗晕倒,而人却没有事。这是怎么回事?以这样一则故事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如在学习《空气》一节时,教师请同学们来猜一个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无它活不久。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趁势导入新课,在这种愉悦、兴奋的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效果交好。

二、教师要熟悉教材,讲课尽量有启发与点拔,必要时适当进行变式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教师应深刻领会课本,尽可能用精练的语句来启发学生。教师应从简入手点拔、启发使绝大多数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一个定义,一个法则,一条性质或公理等。尽管学生概括不够准确,但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师生交流讨论补充。例如在讲授《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一节时,先从复习开始,请同学说出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紧接着让学生完成下面题目:将5克某物质溶于95克水中,请想一想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是5%吗?举例说明。开始的问题很简单,有一些同学露出不屑的表情,紧接着的问题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家马上意识到不会是5%那么简单,于是大家积极投入到讨论、思考的氛围中。教师可启发变式:把5克的蔗糖溶于95克水中,请想一想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5%吗?假如把5克的生石灰溶于95克水中呢?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变式:生石灰可是和水反应哦。这个问题要以通过教师启发、点拔学生来完成或通过学生合作,师生合作讨论来完成。这样可以达到举一反三,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长久坚持下去,学生的能力会提高很快的。转贴点拨

是指教师用简练、精辟的语言,或鲜明生动的实验等方式,指示或指点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教学原则,是化学教学中的一门艺术。点拨是否恰当,也是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笔者觉得教师的角色是指路人,是拐杖,要设置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在他们碰到困难的时候不是抱起他们往前走,而是要“点拨”一下,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的苦与乐,在解决问题中增强能力。基于九年级学生年龄、心理上的特点,通过实验点拨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例如:鉴别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BaCl2 、Na2CO3 、HCl)。学生在初次见到这类题时显得比较迷茫,于是笔者就用实验来提示他们。笔者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取三种溶液,然后滴入一种酸,当学生看到白色沉淀、气泡、没有明显变化,这三种截然不同的现象时,都显得非常兴奋,并很快得出了加入的是硫酸这一结论。笔者再问:如果加入一种盐溶液也能看到这三种现象,那么这种盐溶液可能是什么?并且请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来验证。这时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学生的兴趣被完全激发出来了。他们通过实验证实了自己的假设,得出了该盐溶液可能是Na2CO3溶液或K2CO3溶液,并且对实验现象及解题方法记忆得更加深刻。因而,学生眼中的化学也成为了一门有趣的学科。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给学生参与讨论,多发表他们的见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