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精品课程生化教案
《生物化学》教案(完整)
《生物化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应用。
3. 了解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介绍生物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2. 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介绍生物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如光谱分析、色谱法、质谱法等。
3. 生物化学的重要性:介绍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医学、农业等领域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生物化学实验案例,让学生了解生物化学技术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化学的重要性,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生物化学》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蛋白质的提取和纯化方法。
3. 了解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介绍蛋白质的基本结构,氨基酸的分类和作用,蛋白质的功能。
2. 蛋白质的提取和纯化:介绍常用的蛋白质提取和纯化方法,如盐析、凝胶过滤、离子交换色谱等。
3. 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介绍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作用,如酶、结构蛋白、免疫蛋白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提取纯化方法。
2. 实验教学法:进行蛋白质提取和纯化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实践。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生物化学》教案(三)一、教学目标1. 理解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核酸的提取和分析方法。
3. 了解核酸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作用。
《生物化学》教案(完整)
《生物化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化学的定义、历史和发展趋势。
2. 掌握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3. 理解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化学的定义和发展趋势2. 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 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物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内容及应用。
2. 难点:生物化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生物化学》相关章节。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PPT或教学图表。
3. 教学PPT或幻灯片:包含生物化学的定义、发展、研究对象和方法等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或引入相关实例,引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兴趣,如:“什么是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
2. 讲解概念:介绍生物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解释生物化学的发展趋势,如:“生物化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在未来有哪些潜在的发展方向?”等。
3. 展示实例:通过PPT或教学图表,展示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如:“生物化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生物化学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等。
4. 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解答学生对生物化学的疑问,如:“你对生物化学有什么疑问?”,“生物化学在你们看来有哪些应用前景?”等。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是否清晰地解释了生物化学的概念和发展趋势,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表现,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生物化学》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和基本单位。
3. 理解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 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和基本单位3. 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其在生物体中的应用。
厦门大学生物化学实验讲义
生物化学实验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2016.2目录实验室守则 (1)实验记录及实验报告 (2)实验一淀粉的提取和水解 (4)实验二总糖与还原糖的测定 (6)实验三粗纤维的测定 (9)实验四酪蛋白的制备 (12)实验五粗脂肪的定量测定─索氏提取法 (14)实验六蛋白质等电点测定 (16)实验七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18)实验八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1)实验九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34)实验十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41)实验十一碱性磷酸酶的分离提取及比活力的测定 (45)实验十二凝胶过滤层析纯化碱性磷酸酶 (51)实验十三 DEAE-纤维素柱层析纯化碱性磷酸酶 (56)实验十四底物浓度对酶活力的影响(米氏常数的测定) (58)实验十五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离血清蛋白 (61)实验十六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测定蛋白质的等电点 (69)实验十七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亚基分子量 (74)实验十八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 (79)实验十九猪脾DNA的制备 (84)实验二十 DNA的定量测定 (87)实验二十一 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89)实验二十二 RNA的定量测定 (92)实验二十三肌糖原的酵解作用 (94)实验二十四茶叶多糖的提纯与鉴定 (97)仪器的使用 (99)附录 (101)实验室守则1、遵守课堂纪律,认真进行实验每个学员应该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维护课堂秩序,保持室内安静,不大声谈笑。
实验过程中要听从教师指导,严格认真地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
并简要、准确地将实验结果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完成实验后经教师检查同意,方可离开实验室、实验后要认真写好实验报告,由课代表按期收交给教师,不无故拖延。
2、保持整洁保持环境和仪器的整齐清洁是做好实验的重要条件,也是每个实验者必须养成的良好的工作习惯。
实验台面和试剂药品架上都必须保持整洁,仪器药品放置要有次序,不要把试剂、药品洒在实验台面和地上,废液应倒进水槽内(强酸强碱必须都应倒入废品缸内,不可倒入水槽或随地乱扔。
大学生化教案
课程名称:化学授课对象:大学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1. 复杂的化学实验操作。
2. 科学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如元素、化合物、分子、原子等。
2. 提问:化学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讲授1. 介绍化学的基本原理,如化学反应、物质的性质等。
2. 讲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实验演示1. 演示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如酸碱中和实验。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强调化学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发生?二、实验操作1.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如酸碱滴定实验。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三、实验结果分析1.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2. 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实验操作技能。
2. 强调实验结果分析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了解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2.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1. 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在实验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完整版)《生物化学》教案(完整)
教 案授课日期: 年 月 日教案编号: 教学安排 课 型: 新授课教学方式: 讲授性,主体参与教学 教学方式:讲授性,主体参与教学教学资源相关视频, 图片,多媒体授课题目(章、节)蛋白质化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2.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二级结构的概念、维系键; 3.掌握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熟悉蛋白质物化性质;5.了解蛋白质的与医学的关系; 5、了解蛋白质的与医学的关系;重点与难点:重点: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难点: 蛋白质物化性质 难点:蛋白质物化性质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 详见附页课堂教学小结:一、蛋白质的变性 1 、概念:天然蛋白质受到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空间结构的破坏,从而使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和生物功能的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2 、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二、蛋白质的两性性质蛋白质中所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相等而呈电中性(此时为两性离),此时溶液的 pH 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常用 pI 表示。
三、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胶体、变性和沉淀的性质。
四、蛋白质的定性、定量测定方法有多种. 五、蛋白质具机体的有三大功能:。
不同状态下的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及代谢情况有差异.构成人体的氨基酸有20种,其中8种是体内不能合成的,需从饮食种摄取。
一、蛋白质的变性 1 、概念:天然蛋白质受到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 导致其空间结构的破坏,从而使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和生物功能的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2 、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二、蛋白质的两性性质蛋白质中所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相等而呈电中性(此时为两性离), 此时溶液的 pH 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常用 pI 表示。
三、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胶体、变性和沉淀的性质。
四、蛋白质的定性、定量测定方法有多种. 五、蛋白质具机体的有三大功能:。
生化检测讲课教案
生化检测讲课教案教案标题:生化检测讲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化检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掌握生化检测的常见方法和技术;3. 能够解释生化检测结果的含义和应用。
教学重点:1. 生化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常见的生化指标及其检测方法;3. 生化检测结果的分析与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实验室设备和示范实验;2. 学生:准备好课前阅读材料,以及笔记和实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生化检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生化检测在医学、生物科学等领域的重要性;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生化检测的常见方法和技术。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介绍生化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生物样本的采集、样本处理和检测方法选择等;2. 讲解常见的生化指标及其检测方法,如血液中的血糖、血脂、肝功能指标等;3. 通过示范实验或实验视频展示生化检测的具体操作步骤。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些生化检测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释检测结果的含义;2. 引导学生思考生化检测结果在临床诊断、疾病预防和药物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总结生化检测的优势和局限性;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化检测在医学和生物科学中的应用价值;2.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化检测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生化检测实验,加深对生化检测原理和方法的理解;2.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阅读相关文献、撰写实验报告等。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验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生化检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3.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生化检测实验视频或示范实验材料;2. 生化检测相关的教材、参考书和期刊文章;3. 生化检测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用品。
2024年《生物化学》教案(完整)-(带)
《生物化学》教案(完整)-(带附件)《生物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2)掌握生物分子的组成、结构和功能;(3)理解酶的催化作用、酶促反应动力学和酶的调控机制;(4)掌握生物膜的结构、功能及物质跨膜运输;(5)了解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原理和途径;(6)掌握生物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的基本过程;(7)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及其在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3)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
二、教学内容1.生物化学基本概念(1)生物化学的定义(2)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3)生物化学的应用领域2.生物分子(1)糖类(2)脂质(3)蛋白质(4)核酸3.酶(1)酶的概念和特性(2)酶促反应动力学(3)酶的调控机制4.生物膜(1)生物膜的结构(2)生物膜的功能(3)物质跨膜运输5.细胞信号转导(1)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原理(2)细胞信号转导的途径6.生物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1)生物能量代谢(2)生物物质代谢7.分子生物学技术(1)基因工程(2)蛋白质工程(3)生物芯片技术三、教学安排1.学时分配(1)理论教学:48学时(2)实验教学:16学时(3)小组讨论:4学时2.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3)实验法(4)小组讨论法3.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2)网络资源(3)实验设备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1)课堂参与度(2)实验报告(3)小组讨论表现2.结果评价(1)期中考试(2)期末考试(3)平时成绩五、教学建议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3.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4.关注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5.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生物化学》教案(完整)
《生物化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2. 掌握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3. 理解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重要性二、教学内容1. 生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2. 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3. 生物化学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介绍生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引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详细讲解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示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重要性。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生物化学教程》等。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PPT或板书重点内容。
3. 教学实例:准备相关的实例材料,如科研论文、案例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
2.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生物化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生物化学》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和生物合成过程3. 理解生物大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二、教学内容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特点和功能2. 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和生物合成过程3. 生物大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介绍生物大分子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生物大分子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如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等。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示生物大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物大分子在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生物化学教程》等。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PPT或板书重点内容。
《生物化学教案》课件
《生物化学教案》课件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生物化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物学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 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了解生物化学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4. 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明确生物化学的研究意义;2. 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物学问题;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生物化学导论1.1 生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1.3 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1.4 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和展望第二章:蛋白质化学2.1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2.2 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2.3 蛋白质的性质与分析方法2.4 蛋白质工程及其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3. 实验: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生物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占总评的30%;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分析,占总评的20%;4.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占总评的20%。
六、教学安排课时:共计32课时教学安排如下:1. 生物化学导论(2课时)2. 蛋白质化学(4课时)3. 核酸化学(3课时)4. 酶学(3课时)5. 代谢调控(4课时)6.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3课时)7.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4课时)8. 生物化学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课时)七、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化学(第版),作者:X2. 实验指导书:生物化学实验教程3. 课件:教师自制的课件4. 实验材料和仪器:用于实验教学的材料和仪器八、教学实践1. 实验教学:安排8课时进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并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2.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后,需要提交实验报告,报告中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讨论等内容;3. 实验考核:通过实验操作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生化实验教案
生化实验全套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1.1.1 生化实验是生物科学领域的重要实践活动,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理论知识。
1.1.2 生化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1.1.3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基本的生化实验原理和方法,为今后的生物学研究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知识点讲解2.1 生化实验的基本原理2.1.1 生化实验是基于生物化学反应的原理进行的,学生需要了解各种生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2.1.2 学生需要了解生化实验中常用的仪器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2.1.3 学生需要掌握生化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如标准曲线法、酶活性计算等。
第三章:教学内容3.1 实验一:蛋白质的提取与鉴定3.1.1 实验原理:通过盐析法提取蛋白质,使用SDSPAGE电泳鉴定蛋白质。
3.1.2 实验材料:鸡蛋白、盐、SDS、PAGE胶等。
3.1.3 实验步骤:包括蛋白提取、蛋白分离、蛋白鉴定等步骤。
第四章: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4.1.1 学生能够理解生化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1.2 学生能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如蛋白提取、电泳等。
4.1.3 学生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
第五章:教学难点与重点5.1.1 学生需要掌握生化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1.2 学生需要熟练操作实验仪器,掌握实验步骤。
5.1.3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
后续章节待补充。
第六章: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准备6.1.1 生化实验室所需的仪器设备,如显微镜、离心机、PCR仪器等。
6.1.2 实验所需的化学试剂和生物材料,如蛋白酶、底物等。
6.1.3 实验讲义和相关参考书籍,供学生参考学习。
6.2 学具准备6.2.1 学生实验室所需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护目镜等。
6.2.2 实验报告表格,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6.2.3 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用于展示实验相关资料或软件操作。
《生物化学》教案(完整)
《生物化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2. 掌握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3. 理解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生物化学的定义: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和化学反应的科学。
研究范围: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
2. 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光谱分析法:利用光谱仪器分析生物分子的结构和成分。
色谱法:通过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进行分离和检测。
质谱法:利用高能电子撞击生物分子,测定其质量和结构。
3. 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重要性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等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体的功能和疾病机制至关重要。
代谢途径的研究:生物体内部的化学反应途径对于能量供应、物质转化和疾病发生等过程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化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技术,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生物化学实验案例,让学生了解生物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生物化学定义、研究范围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生物化学实验案例的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操作和应用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生物化学》教案(二)五、教学目标1. 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3. 理解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内容1.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结构:氨基酸的组成、多肽链的折叠和三维结构。
蛋白质的功能:酶催化、结构支持、运输和免疫等功能。
2. 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方法凝胶过滤法:利用分子大小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蛋白质的电荷性质进行分离。
生化课程教学教案设计方案
生化课程教学教案设计方案一、生化教学设计概述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生物化学是现代药学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药学院学生学好专业课.从事新药研究.药物生产.药物使用与药政管理的必要基础学科,在本科生大学阶段的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生化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当代生物化学研究主要内容及在药学科学上的意义。
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了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今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生化教学要求本课程主要讲述:(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作重介绍蛋白质、酶、核酸的结构与功能;(2)机体代谢的途径,主要为人体的代谢过程及其调节,这些代谢过程和调节与人体疾病的关系;(3)阐述三大营养物质在机体中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以及能量产生的调节;(4)遗传信息在机体内的传递规律,讨论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合成,转录,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信息转变为蛋白质核苷酸序列的规律,蛋白质的合成后加工,癌基因以及抗癌基因,代谢及其调节以及生物药物。
总学时72(理论54学时,实验18学时),每周4-5节课。
根据大纲配合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吴梧桐主编《生物化学》教材。
理论教学时数分配表章节内容学时数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蛋白质的化学7第三章核酸的化学 4第四章酶 6第五章生物氧化 4第六章糖代谢 6第七章脂类代谢 6第八章氨基酸代谢 5第九章核苷酸代谢 3第十章DNA的生物合成 2第十一章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2第十二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 2第十三章基因表达调控 1第十四章物质代谢的联系及调控 2第十五章生化药物讨论考核方法:理论占70%,实验占20%,平时成绩占据10%四生化备课要求认真钻研本学科教学大纲和教材,熟悉相关教材:有机化学、生理学等,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新方法、新技术,明确教学目的,掌握重点、难点,即备教材又备学生;了解学生,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选好习题作业;考虑教法;准备教具。
《生化课件内容》课件
《生化课件内容》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生化课件内容》的第一章第三节,详细内容涉及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特别是蛋白质、核酸的合成与降解过程,以及酶在生物化学过程中的催化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结构与功能。
2. 使学生了解蛋白质、核酸的合成与降解过程及其调控机制。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物化学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酶的催化作用。
难点:蛋白质、核酸的合成与降解过程,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生化实验视频、实物模型。
2. 学具:笔记本、笔、生化实验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生物化学现象,引起学生对生化知识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3. 实践情景引入:以蛋白质合成为例,讲解生物分子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4. 例题讲解:分析蛋白质、核酸的合成与降解过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6.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巩固学生记忆。
7. 课堂互动: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与功能2. 蛋白质、核酸的合成与降解过程3. 酶的催化作用4. 生物分子在生命活动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蛋白质、核酸的合成与降解过程,设计一道生化实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化学领域的前沿动态,了解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推荐阅读相关书籍、文章,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2. 教学目标中的分析生物化学现象能力的培养。
3. 教学难点中的蛋白质、核酸的合成与降解过程。
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5. 作业设计中的实验设计与答案。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是生化课程的核心内容。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课堂课件第六章
1. 通过改变溶液pH值的等电点沉淀法 2. 通过改变溶液离子强度的盐析、盐溶 3. 有机溶剂的分级(fēn jí)沉淀 4. 通过改变温度的沉淀法
第九页,共22页。
(三) 根据电荷不同纯化(chún huà)蛋白质
2. 蛋白质的大分子特性 a 渗透与渗透压
溶剂分子由稀溶液(róngyè)向浓溶液(róngyè)单 方面的净移动称为称为渗透。 渗透压是溶液(róngyè)分子在平衡浓度时的净 水压,是蛋白质的依数性之一。
第三页,共22页。
第四页,共22页。
b 蛋白质分子的扩散现象 由于浓度差导致的溶质分子的净迁移,称为扩散。 扩散系数的大小与蛋白质形状、大小及溶剂的粘度有关。
第十八页,共22页。
三、 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方法
1 . 根据化学组成测最低相对分子量 2 . 由渗透压测相对分子量 3 . 沉降分析法测相对分子量
沉降速度法: 蛋白质分子在离心力作用下沿旋转(xuánzhuǎn) 中心向外周方向移动,产生沉降界面,通过测 定界面的移动速度求出蛋白质的分子量。 沉降平衡法: 蛋白质在高速离心力作用下逐渐沉降,直至 其浮力与离心力相等时为止。
ampholite
第十四页,共22页。
(3)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在SDS和少量的巯基 乙醇存在时,蛋白质分子 解聚并处于完全展开的状 态,SDS以其烃基链与蛋 白质分子的侧链结合成复 合物,每两个氨基酸残基 相当于结合一个SDS分子, 使得蛋白质分子在电场中 的迁移率完全取决于相对 分子量而同本身(běnshēn) 所带的电荷及形状无关。xiāngduì)分子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iochemistry§ Major references1) BiochemistryGarrett & Grisham, 2nd or 3rd Edition (provided)2)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Lehninger, Nelson & Cox, 3rd edition3) Biochemistry, Stryer, 5th editionLIN Shengcai;E-mail: linsc@§ Content•Basic concepts of biochemistry•Biochemistry as a chemical science•Distinction between inanimate matter fromliving organisms•Biological molecules or biomolecules–Macromolecules and building blocks•Biochemistry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Biological forces• Dynamic cells•Water: the medium of lifeWhat Is Biochemistry?•B iochemistry seeks to describe the structure,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s of living matter in molecular terms.Roots (history) of Biochemistryz The present day biochemistry is the interweaving product of historical traditions of biochemistry, cell biology, and genetics.z Friedrich Wohler’s successful synthesis of urea from ammonium cyanate (1828)z Hans Buchner and Eduard Buchner’s discovery of in vitro fermentation in 1897, quite by accident. They were interested in manufacturing cell-free yeast extract for possible therapeutic use.These extracts had to be preserved without anticeptics at the time, and so they decided to try sucrose, a commonly used preservative in kitchen chemistry. They obtained a startling result: sucrose was rapidly fermented into alcohol by the yeast juice.•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finding is that they demonstrated for the first time fermentation could occur outside the cell. This was in contrast to the accepted view of their day, as asserted by Louis Pasteur, that fermentation was inextricably tied to living cells. The chance discovery opened up modern biochemistry. Metabolism became chemistry.•Crystallization of urease by JB Sumner in 1925•Cell Biology: Robert Hook’s observation of cells (1600’s);• Walter Flemming’s discovery of chromosomes (1875), identified as genetic material (1902)• Genetics: Gregor Mendel’s suggestion of gene as the unit of heredity (1800’s); Hershy and Chase’s demonstration of DNA as the genetic material (1950’s); Watson/Crick’s double helix (1953)Questions asked by biochemists• What are the chemical structures of the components of living matter?•How do the interactions of these components give rise to organized supramolecular structures, cells, multicellular tissues, andorganisms?•How does living matter extract energy from its surroundings in order to remain alive?•How does an organism store and transmit the information it needs to grow and to reproduce itself accurately?•What chemical changes accompany the reproduction, aging, and death of cells and organisms?•How are chemical reactions controlled inside living cells?The search for the answers is the study of the chemistry of life.Biochemistry as a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Biochemistry draws its major themes fromThe major themesThe major themes:1. Organic chemistry, which describes the properties of biomolecules;2. Biophysics, which applies the techniques of physics to study thestructures of biomolecules;3. Medical research, which increasingly seeks to understand diseasestates in molecular terms;4. Nutrition, which has illuminated metabolism by describing thedietary requirements for maintenance of health;5. Microbiology, which has shown that single-celled organisms and viruses are ideally suited for studying many metabolic pathways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s;6. Physiology, which investigates life processes at the tissue andorganism levels;7. Cell biology, which describes the biochemical divisionof labor and life processes within a cell;8. Genetics, which describes mechanisms that give aparticular cell or organism its biochemical identity.What distinguishes living organisms from inanimatematter?•Living organisms are composed of lifeless molecules, which conform to all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laws that describe the behavior of inanimate matter. Yet living organisms possess extraordinary attributes not exhibited by any random collection of molecules. Biological chemistry is to study the properties of biomolecules that distinguish them from other collections of matter, and then identify the principles that characterize all living organisms.What distinguishes living organisms frominanimate objects?1. Degree of complexity: thousands of different molecules make up the intricate internal structures in a cell.2. Living organisms extract, transform, and use energy from their environment. The energy enables them to build and maintain their intricate structure or to do work. In contrast, inanimate matter does not absorb energy to do work; rather, it tends to decay towards a more disordered state, and reaches equilibrium with its surroundings.3. Living organisms are not at equilibrium with their surroundings.They use energy to concentrate ions from their surroundings, forexample.--The absorption of ions is an active process and consumes energy.4. A living organism is an open system5. A closed system: If the system exchanges neither matter norenergy with its surroundings, it is said to be closed.6. An open system: it exchanges both energy and material with itssurroundings. Living organisms use either of two strategies to derive energy from their surroundings:(1) they take up chemical fuels from the environment and extractenergy by oxidizing them; or(2) they absorb energy from sunlight.7. The capacity for precise self-replication and self-assembly—thequintessence of the living state.--Billions of daughter cells can carry a faithful copy of the genetic material of their parental cell. This replication is not quite like what Schrodinger believed in his “What Is Life”.Essence of life: “Life is for life”•Each component of a living organism has a specific function. This is true not only of macroscopic structures, such as leaves and stems or hearts and lungs, but also of microscopic intracellular structures such as the nucleus or chloroplast and of individual chemical compounds. The interplay among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a living organism is dynamic; changes in one component cause coordinating or compensating changes in another, with the whole ensemble displaying a character beyond that of its individual constituents. The collection of molecules carries out a program, the end result of which is reproduction of the program andself-perpetuation of that collection of molecules; in short,life.--LehningerBioenergeticsA living organism must work to stay alive and reproduce themselves, which consumes energy. This comes to “bioenergetics”.Bioenergetics is about energy transformation and exchange. The central issue is the means by which energy from fuel metabolism is coupled to energy-requiring reactions.The major energy source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Activation energy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a chemical reaction is the energy required to convert the reactant to transition state, which gives rise to product(s). In other words, it is the energy required to overcome the activation barrier.ΔG is the free energy change between the reactants and products.Free energy changesThe molecular logic of lifeThe molecular logic is the bio-molecular language that describes living processes in molecular terms. That is to say: we have to understand amino acids firs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proteins and then protein complexes, protein structural motifs to understand protein functions, nucleotides to DNA and its replication; carbohydrates to polysaccharides, etc.Diversity in biomoleculesBiological Molecules (I): DNADeoxyribonucleotides (DNA)ChromatinHistones vs NonhistoneHistones are small, very basic proteins rich in lysine and arginine.The histones are the basic building blocks of chromatin structure.The nucleoids of prokaryotic cells also have proteins associated with DNA, but these protein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histones and do not seem to form a comparable chromatin structure.Nonhistone chromosomal proteins - The histones are accompanied by a much more diverse group of DNA-binding proteins callednonhistone chromosomal proteins.ChromosomesEukaryotic chromosomeBiological Molecules(II): Polysaccharides Polysaccharide name Monomeric UnitGlycogen D-GlucoseCellulose D-GlucoseChitin N-Acetyl-D-glucosamine Amylopectin (starch) D-Glucose (branched)Amylose (starch) D-Glucose (linear)Glucose•Glucose is a six carbon sugar which can provide a rapid source of ATP energy via glycolysis. Glucose is stored in polymer form by plants (starch) and animals (glycogen). Plants also have cellulose, which is not used to store glucose, but rather provides structural integrity to the cells. Glucose has an anomeric carbon, which can exist in the α and β configurations.Glucose can exist in both the D and L forms (though the D form predominates biologically).Structure of GlucosePolysaccharides•Polysaccharides containing a single sugar, such as glucose, are referred to as glucans. Others, which contain only mannose, are called mannans. Still others, containing only xylose, are called xylans.•Another group of polysaccharides of importance are heteropolysaccharides, derivatives of carbohydrates.•Example of polymers: CelluloseBiological Molecules (III): ProteinsAmino Acids•Amino acids are organic acids containing an amine group. They are the basic units of a protein. The most common amino acids are the L-α-amino acids.20 kinds of amino acids in our bodyTwo additional amino acids have beenidentifiedPeptide bondsBeta-sheetExample of polypeptide : IgGBiological molecules (IV): LipidsCholesterolLipid-soluble vitaminsChemical properties of biomoleculesz Chiralityz Bondingsz ForcesChiralityBiological forces for biomolecular interactions• In addition to covalent bonds, which hold atoms together to form molecules, there are weak forces, intramolecular or intermolecular.1. hydrogen bonds2. van der waals forces3. ionic interactions4. hydrophobic interactionsCovalent bond (e.g. peptide bond)Hydrogen bonding: a weak 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between electronegative atom and hydrogen covalently linked to an electronegative atomDipole-dipole interactionvan der Waals forces are the result of induced electr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closely approaching atoms. The positively charged nuclei are attracted to negatively charged electrons of nearby atoms.Weak, and do not have a fixed geometry compared to dipole-dipole interaction.H2O: the medium of lifeBiological functions of water•Because of its unique chemic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water plays several key roles in metabolic processes. It serves as a solvent for many chemical compounds, a medium in which many chemical reactions occur, even as a reactant or product in many reactions.•As water is diffusible through the semipermeable membrane, it is critical for adjusting osmotic differences. Therefore, water can help prevent cells (organisms) from burst (osmotic lysis). Temperature adjustment, waste removal, lubrication for joints, etc..Water, H2O•Water is the most abundant substance in living systems, making up 70% or more of the weight of most organisms;•Water has a higher boiling point and heat energy of vaporization than most other common solvents.•Water participates in many biological reactions (e.g. hydrolysis). •The dipolar nature of water provides hydrogen bonding.•Water as a solvent:–uncharged but polar biomolecules such as sugar dissolvereadily in water because of the stabilizing effect of hydrogenbonds between the hydroxyl or carbonyl oxygen and the polarwater molecules.–Water interacts electrostatically with charged solutes, such asNa+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