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之本生故事画
教本生故事画x -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谈莫高窟壁画中的佛教“本生故事”画Ξ林 莹(兰州教育学院美术系,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本文通过莫高窟壁画中的几幅本生故事画,探讨了佛教美术所宣传的思想与中国当时不安的特定历史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佛教美术兴起的原因。
[关键词]佛教艺术;敦煌莫高窟;壁画;本生故事[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佛教美术是在佛教诞生之后,为了传播其思想而兴起的一种艺术门类。
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古印度,它是一种蕴藏着极深智慧的哲学,它对宇宙人生、人类理性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见解与不少艺术家的审美理想、精神正好吻合,因此,倍受人们的青睐。
在佛教看来,因缘所生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是生灭无常而又相继不断,即因果相续,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
而且无造物主、无我,既没有一身之主,也没有宇宙万有之主宰。
一切都因缘构成,因因缘缘无始无终,无边无际。
这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总的解释。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
但是在以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土地上和道家思想兴盛之时,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大受排斥。
汉末以来剧烈的社会动荡与变革,引起了社会思想的深刻变化,此前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局部受到强烈的冲击,独尊儒术的局面终被打破,各家思想特别是老庄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并相互间有所影响和融合,呈现出自战国以来的又一次自由、活跃的局面。
魏晋时期,长期以来被冷落的老庄思想,也被大多数士族文人视为新的精神支柱,他们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和超然物外的精神,清谈玄学之风弥漫。
与此同时,佛教也在逐渐传播、发展。
至十六国时期,佛教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潮,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为佛教之传播、发展提供了温床。
佛教美术伴随着佛教的深入普及而诞生。
反过来讲,佛教美术也极大地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那么,佛教美术究竟包括了那些内容呢?它大致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即建筑、雕塑和壁画。
敦煌壁画分类

敦煌壁画敦煌壁画在石窟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艺术技巧最精湛,内容最丰富,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交通、社会生活、民族关系、宗教史、艺术史、中外友好往来、文化交流史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是非常宝贵的古典艺术遗产。
敦煌壁画究竟有多少呢?以莫高窟为主体的石窟群577个洞窟中,现存色彩艳丽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
被誉为当今最大的美术博物馆。
这么多的壁画都画了些什么内容呢?据敦煌学专家多年考证研究,内容已基本弄清,可分为:一、尊像画指佛教崇拜的佛陀、菩萨、护佛神等供奉的各种神灵形象。
二、经变画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
三、神话题材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神话题材。
指北魏晚期出现的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蜗、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风雨雷电等道家神仙思想的内容题材。
四、供养人画像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
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
五、装饰图案画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画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装饰,也有桌围、冠服和器物装饰等。
装饰花纹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六、故事画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
于是,在洞窟内绘制了大量的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诱人的魅力。
1.佛传故事主要宣扬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
其中许多是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佛教徒经过若干世纪的加工修饰,附会在释迦身上。
2本生故事画是指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动故事。
3.因缘故事画这是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和释迦牟尼度化众生的故事。
4佛教史迹故事画是指根据史籍记载画成的故事,包括佛教圣迹、感应故事、高僧事迹、瑞像图、戒律画等。
敦煌壁画之本生故事画课件

技法精湛
本生故事画的绘制技法十分精湛, 采用了线描、晕染、色彩渲染等技 巧,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动 感。
寓意深远
本生故事画通过描绘佛祖的生平事 迹,传递了佛教的教义和思想,具 有深刻的寓意和启示。
社会影响
文化传承
本生故事画是敦煌文化的瑰宝, 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制始于公元4世纪,延续至元代,题材 丰富,内容广泛,涉及佛经故事、历史人物、民间 传说等。
敦煌壁画以其精美的绘画技艺、深邃的思想内涵和 多层次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代 表之一。
本生故事画概述
本生故事画是敦煌壁画中的一 种重要类型,主要描绘佛教创 始人释迦牟尼生前的事迹和故 事。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保护技术 和经验,为本生故事画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支持。
06
结语
研究意义与展望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敦煌壁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 意义。研究本生故事画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 的文化遗产。
深入了解古代艺术
本生故事画是敦煌壁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研究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艺术的发展状况、风格特点以及 艺术价值。
表情刻画
画家们善于通过人物的表情来 表现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使画面更加生动真实。
动态表现
画面中的人物动态表现得十分 生动,无论是行走、奔跑还是 舞蹈,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 象。
04
本生故事画的艺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艺术价值
内容丰富
本生故事画的内容多取材于佛经 ,画面构图宏伟,情节生动,内 容丰富,是敦煌壁画中的重要组
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认同。
THANK YOU
论敦煌故事画中的连续式构图

论敦煌故事画中的连续式构图作者:赵建宇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2期摘要:连续式构图是源于印度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敦煌壁画的发展中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具有民族性的长卷式构图所替代。
但笔者认为一切事物的出现都有其意义,我们应该客观分析它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才能在历史长河中挖掘出对当代设计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笔者发现,这种多情节交织在一幅画面的艺术形式,犹如是壁画上的戏剧,它对于情节顺序的组织是与戏剧的表现手法十分相像的。
只要把握住作品本身的固有次序,就可以保证观看者可以准确理解画面上的内容,而以暴露次序去引导观者的视线,则能使观者成为理解作品内容的积极参与者。
关键词:敦煌;故事画;连续式构图一敦煌北魏故事画连续式构图概述(1)佛教故事画主要指以佛经为依据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连环画。
故事一般委婉曲折,有头有尾,对观众有较强的吸引力。
敦煌莫高窟的佛教故事画大体可分为佛传故事画、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三类。
顾名思义,故事画就是用图画去讲述故事,而有故事则必然有情节。
在敦煌故事画中,画师将众多故事情节凝聚于一幅画面中,各个情节相互关联,又作用于整体画面的视觉呈现。
在那个没有电视也没有电影的古老年代里,画师们就是通过这种艺术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情节。
而本文所关注的就是这“情节”二字,因为如果将多个情节放在同一副画面中,势必要解决两个问题。
其一,在构图中,对事件前后顺序要展示清楚。
其二,要能将它们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2)连续式构图所谓连续式构图,即在同一画面中表现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连续性故事情节。
这种构图形式具有单幅多情节的特征,而具有这一特征的还有长卷式构图形式。
长卷式构图具有明显的民族性,自汉魏以来,便已经有了先期形式。
而与其相比,连续式构图则充满了异域风情,现有文献也一致认为其风格应是来源于古印度。
连续式构图与长卷式构图最明显的区别是,连续式构图各情节之间没有明显的分割,而在长卷式构图中,各情节或以山川树林隔开,或以明显的线条作为分割,而每一情节常标有榜题以便区分。
敦煌壁画中北魏时期的风格变化

敦煌壁画中北魏时期的风格变化摘要:敦煌壁画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享誉世界的艺术瑰宝,有“墙上博物馆”之称。
因为佛教的传入,到了北魏时期,王公贵族们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修建洞窟,绘制壁画。
经过千余年的不断努力,创造了具有民族风格和卓越成就的民族艺术品。
笔者将从画面的色彩、构图等方面分析北魏时期壁画中的风格变化。
关键词:敦煌壁画北魏风格北魏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随着佛教和西方艺术的传入,这一时期敦煌壁画的风格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当时的敦煌作为佛教宣传的工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于此。
北魏前期,壁画多是以北凉时期的传统绘画风格为主,线条粗犷,色彩热烈,带有浓厚的河西文化气息。
北魏中期,壁画中的人物在造型上,人体比例修长,面相丰满,为了适应当时的审美风格,壁画中的造型与汉晋时期的传统绘画风格相融合。
北魏后期,中原本土气息越加浓厚,画面中人物造型丰润,面貌清瘦,色彩沉稳,颇有顾恺之画面的意味。
敦煌北魏时期的壁画中所绘制的内容丰富,多是以本生故事画为主,在宣扬人生苦难的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
在故事里,身着西域服饰的人物中,出现了与汉代供养人服饰相同的人物,其头戴胡帽,身穿汉式长袍,可见当时的壁画中已经出现了世俗化和本土化的风格。
一、色彩上北魏壁画在色彩方面相较于前面的朝代,逐渐重视起来了,其特征主要是为了在昏暗的石窟内可以显现出较为鲜明的色彩效果,所以画工们多是用红色和绿色作为主要的颜色填涂。
绘制的过程中,在线描造型的基础之上进行颜色的平涂,使画面更具有平面装饰性的趣味。
壁画中的人物面部上以明暗关系表现脸部骨骼的立体,特别是眉骨、眼眶、鼻翼在造型上都染的很准确,这种刻画方法是西域风格的“凹凸法”也叫“天竺遗法”。
但是在这一时期,画家们也算是寻找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他们用色笔沿着人物外轮廓线晕染一圈,使画面看起来多了一个层次的表现。
以254窟《萨埵本生》画为例,画面中色彩以黑、灰、赫三种颜色为主色调,其中透着淡土红、红赫等丰富的暖色调,已丰富画面的层次。
敦煌壁画故事(2)丨尸毗王割肉救鸽

敦煌壁画故事(2)丨尸毗王割肉救鸽<section tn-page-editable='richtext0' placeholder='{ 点击编辑}' ng-model='eo.text' tn-edit-html-content='true'tn-page-editable-type='ed-type-rich-text' ng-style=' {' font-size'="" :="" eo.fontsize="" ||="" 'inherit',=""'font-family'="" :="" eo.fontfamily="" ||="" 'inherit',=""'font-style'="" :="" eo.fontstyle="" ||="" 'inherit',=""'font-weight'="" :="" eo.fontweight="" ||="" 'inherit',=""'text-align'="" :="" eo.textalign="" ||="" 'inherit',=""'text-decoration'="" :="" eo.textdecoration="" ||="" 'inherit',="" 'color'="" :="" (eo.color="" ||="" theme.majorcolor),=""'background-color':="" (eo.backgroundcolor="" ||=""theme.majorcolor),="" 'border-color'="" :="" (eo.bordercolor="" ||="" theme.majorcolor)="" }="" '="" ng-click='onClick($event)' stop-propagation='click mousedown mouseup'ui-on-drop='block($event)'>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迹,称为“本生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北壁的壁画中,用绘画的形式描述了尸毗王“割肉救鸽”的事迹,只画了割肉和过秤两个情节,属莫高窟最早的连环故事画之一。
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探究和分析

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探究和分析摘要:佛教故事是佛教艺术最早的形式之一,它出现的时间早于佛教绘画、经变绘画、供养人绘画。
公元前3世纪,在古印度的巴尔胡塔和桑植塔上雕刻了许多本生佛教绘画。
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过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像,由于内容丰富、寓言生动、通俗易懂、生活情趣浓郁,佛教绘画故事最能被世俗理解和接受。
佛教历史形象已成为佛教徒向僧侣和群众宣讲教义的工具,几乎所有的佛教石窟和寺庙都雕刻着佛教历史形象。
本文主要对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作一个深刻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佛教故事;敦煌莫高窟;宣讲教义引言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画作中主要描写佛教绘画故事,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多数是来自印度的佛教传播故事绘画(释迦牟尼传记故事)、本生故事绘画(萨垂那舍身饲虎)、因缘故事绘画(小沙弥守戒自杀因缘)、瑞像故事绘画(菩提树的故事)和经变故事绘画,并且还有大量的历史绘画图记录了历史发生事件(张骞出使西域),经变故事绘画百分之百是由中国人创造的,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把深奥晦涩的佛经转换成了绘画表达方式,让其变的通俗易懂并且好看,对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敦煌佛教故事壁画的类别历史上的佛教绘画是以佛经作品为基础的,佛经作品众多,佛教著作中有数百个故事,佛经内容非常丰富,所以佛教故事壁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1】。
根据佛经故事的内容和性质,敦煌石窟中的佛教故事绘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佛传故事绘画--佛传故事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的故事和传说,而在佛教经文中,佛教故事是以释迦牟尼生平故事为题材的绘画故事,这些故事被人们神化,并用宗教色彩加以装饰来讲述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1】。
佛教的教徒们经过多个时代的变迁,把很多古印度和东南亚那些有趣并且有意义的神话故事和一些民间的传说故事用在释迦牟尼的身上,让人相信的历史记载现在很少了,所以佛经里面的故事主要就是以释迦牟尼为主角来讲述的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集。
敦煌壁画萨埵太子本生图研究

【史学理论】Historical Theory032Vol.1511 佛教本生故事与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本生的梵语是阇陀伽(Jataka)。
佛前生累世修行的各种故事就叫作本生故事。
这些故事记载了释迦牟尼在修道成佛之前作为国王、太子或者动物中的王等不同的事物化身,在经过无数次的善行转世和磨难后最后成佛的过程。
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是一种古老的题材,讲诉了萨埵太子牺牲自己救助老虎的故事。
故事还出现在《六集度经》和《分别功德论》中,壁画形式早在公元1—3世纪的秣陀罗雕刻中就已经出现。
公元4世纪初,法显到竺刹尸罗国时还朝拜过萨埵太子“投身饴饿虎处”,有大塔,“皆众宝校饰,诸国王臣民竟兴供养,散华然灯相继不绝”。
随着佛教的东渐,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开始在我国古龟兹石窟盛行。
而中原地区的舍身饲虎图散见于诸石窟及碑刻中。
2 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2.1 隋唐五代时期2.1.1 隋朝隋朝(581—618)的统一得到了佛教的助力,因此在最高统治者的提倡下,佛教在隋时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式佛教”。
此时期石窟形制、壁画内容和形象塑造多有新意,是一个富有活力的时代。
隋朝的石窟形制主要有三种:一是中心柱窟,均为大型洞窟;二是方形洞窟,中心柱龛;三是殿堂窟,即覆斗顶窟。
三壁一龛窟是当时最流行的窟形。
窟内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顶,也有覆斗顶。
中心柱窟逐渐减少。
在形制上大体沿用敦煌地区北朝的中心柱窟的传统结构,个别中心柱窟比较特殊。
如302窟便是前室人字披,后室平顶,中部设中心柱。
中心柱上部为须弥山式,须弥山下方有四龙环绕,是一种新形制。
隋朝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出现在三个窟中,分别为302窟的主室人字披顶西披上段,417窟的人字披顶东披和419窟的主室人字披顶东、西披,并且壁画的故事均出自北凉昙无讖《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第十七。
第302窟沿着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束分别由上及下、从左到右地描绘了9个情节(图1)。
这龛壁画以山川林木为主题,将人物穿插其间,自然景象与人物形图1 隋第302窟李泽蕾(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文章以敦煌莫高窟在隋唐、五代、宋等时期开凿的12个石窟中所绘制的佛教本生故事“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壁画为例,介绍壁画所处的石窟形制和在龛中所处位置,以有关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的相关著作和论文为参考资料,对资料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研究,从而全面地了解北朝之后敦煌壁画中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的发展演变,随后比较社会经济文化的异同对壁画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影响。
敦煌壁画的由来

敦煌壁画的由来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乃至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下面给大家说说敦煌壁画的由来,供大家阅读!敦煌壁画的起源:龟兹克孜尔石窟壁画龟兹,是我国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是丝绸之路北道中段的咽喉。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地。
”这是一个人人擅长音律伎乐的地方,在艺术方面有着不凡的造诣。
而这种不凡,也体现在了龟兹地区的石窟壁画之上。
而中国老百姓人尽皆知的“西行取经僧”唐玄奘,就在他的《大唐西域记》里,提过“屈支”(即龟兹),并写道“龟兹伎乐,特善诸国”。
美术史上,没有人可以绕开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
那些被画在岩石上的野牛和野马是文化与艺术的萌芽,被称为人类美术史上最早的绘画记录。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石窟壁画是美术的源头。
相比如今人们熟知的敦煌,龟兹地区的石窟艺术要早200到300年。
龟兹地区的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佛教石窟,去年6月22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它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毛建波教授表示,在中国几十年的敦煌艺术研究当中,浙江一直是一个研究的重镇。
常书鸿、樊锦诗等,都是从浙江走出去的研究人才。
但多年的研究至今,敦煌艺术研究也遇到了瓶颈,就是当研究者在追溯敦煌艺术的起源时,有一些模糊而不真切的地方,“而早敦煌300年的克孜尔石窟,刚好提供了这种起源的资料。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乃至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
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
敦煌壁画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种神态 的佛像 1 2 2 0 8 身 。作 为佛教艺 多的画面 , 描绘 了释迦牟尼从 出生到 出 海取宝” “ 微妙 比丘 尼” 等 。故事 内容离
释迦牟 尼虚构 出来 的诸 多佛像 , 如三世 的题材 之一 , 在北魏至宋历代洞窟 中均 面最为精 彩 , 将 王后娇 娆作态 、 溺 人急 像、 三身佛 、 七世 佛 、 十方诸佛 、 千 佛多 有表现 , 尤 以隋 、 唐居多 。 故事讲太子在 于得利 的内心 活动 , 刻画得淋漓尽 致。 宝佛 、 贤劫千佛等 ; 各种菩 萨—— 文殊 、 外出游观后更欲出家 , 净饭王严加防范。 3 . 因缘 故事画是佛 门弟子 、 善男信 普贤 、 观音、 势至等 ; 天 龙八 部——天 半夜国中人均 昏睡不醒 , 在诸天的帮助 女和释迦牟尼度化众生 的故事 。 与本生 王、 龙王、 夜叉、 飞天 、 阿修 罗 、 迦 楼罗 下城 门无声 而开 , 太子乘 坐 马上 , 四天 故事的区别是 : 本生只讲释迦牟尼生前
2 . 本生故事画是敦煌早期壁画中广 唐第 8 5窟二例 , 内容据《 贤愚 经—微妙
云: “ 尔时弥勒佛于华林 园 , 其 园纵广一 泛流行的题材 , 主要描绘释迦牟尼生前 比丘尼缘品》 描绘 。 故事为 : 比丘尼微妙 百 由旬 , 大众满 中。 初会说法 , 九十六亿 若干世的各种善行 , 是宣传“ 因果 报应” 现身说 法 ,叙述 自己一 生备受 苦难折 人得罗汉。第二大会说法 , 九 十四亿人 “ 苦修行善 ” 的生动故事 。如“ 萨堙那舍 磨 、 出家 为尼的经历 , 及 其遭受 不幸 的 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 法 , 九十二亿人 身饲虎 ” “ 尸 毗王割 肉救 鸽” “ 九色鹿舍 前世因缘。 微妙 前世曾用 针刺 死小 妇婴
敦煌研学游学丨壁画中的本生故事

敦煌研学游学丨壁画中的本生故事佛祖原故事画是敦煌壁画的题材之一,表现了释迦牟尼佛过去当菩萨时想教化人生、修行六度的种种事迹。
佛教认为,像释迦牟尼这样的圣人,在成佛之前,经历了无数次的终生修行、无私奉献和艰辛,才最终成佛。
九色鹿本生北魏257窟西壁九色鹿本生故事依据《佛说九色鹿经》绘制。
主要讲述的是:一位鹿王救了一位溺水之人,为了报答救命之恩,溺水之人答应鹿王不向外人透露他的踪迹,一天王后做了个关于九色鹿的梦,要求国王重金捕捉九色鹿,溺水之人经不住诱惑背信弃义,最后惨死的故事。
故事从八个情节讲:水中溺水者,九色鹿救溺水者;调起来跪下谢恩;女王说梦;转移举报;国王带领军队去捕鹿;乌鸦叫醒九色鹿;九色鹿向国王抱怨蒂亚达。
故事发展的高潮被安排在整个画面的中心,冲击着观者的视觉。
在人物刻画方面,画家也更注重表现人物的表情和内心活动。
尸毗王割肉救鸽主要故事是:一个善良的尸王看到一只鹰在吃鸽子,为了救两条命,他割下自己的肉喂鹰。
这个本生故事画最早见于北凉275窟北壁中层,只画了割肉和过秤两个情节,属莫高窟最早的连环故事画之一,也是莫高窟最完美的组合式本生故事画之一。
最精彩的当属北魏第254窟北壁前部的“尸毗王本生”。
这些画面与割肉的场景形成对比,表现了尸王为救鸽子而牺牲自己的勇气和决心。
摩诃萨埵舍身饲虎主要故事是:撒禅看到一个奶妈在吃自己的宝宝,他刺自己让母虎吃,最后为了救幼虎牺牲了自己。
为救虎命而甘愿牺牲自己身体的萨禅王子,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前世。
这种表现释迦牟尼前世,忍辱牺牲,济世救人,各种善行的画,就叫本生故事画。
摩诃萨死等虎的故事绘于北魏254窟南壁西侧。
这幅故事画采用异时同图的形式,把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放在一幅画里,牢牢抓住了撒扎《等虎》的主题,重点表现了刺颈、跳崖、等虎三个场景。
萨埵舍身伺虎在北周428窟的东壁门南面也出现了。
不过,这幅图采用的是横卷连环画式的构图,一个个连续的情节,把时间顺序发展和空间结合起来,自上而下呈现S型走向,表现得自然明白。
敦煌壁画之本生故事画-课件

设头罗健宁变鱼救灾民——晚唐第85窟北壁
《贤愚经 设头罗 健宁品》
故事情节
传说很久以前的印度,有一个名叫设头罗健宁的大国王,设头罗健宁王诚实仁 善,以仁制国,深受百姓爱戴。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一日相师占卜,“国家因有十二年火星之灾,十二年将天 旱不下雨”。国王闻言,惊慌忧虑,不知所措,随即召集大臣商量救国的良策, 但大家都束手五策,想不出救国的办法。灾祸来临,天不降雨,大地干涸,庄 稼颗粒不收,民无所食。饿死的人越来越多,设头罗健宁王急得茶饭不思,坐 卧不宁,对天发誓道:“我为救众生,愿投身变为一条大鱼,供饥民食用,度 过这个灾荒年头。” 设头罗健宁王发誓后,独自出宫,爬到一棵大树上,纵身跳入大海。设头罗健 宁王死后,果真如愿投胎为鱼,变成了一条身长百丈,体粗百尺的大鱼。有一 天,五个木工手持利斧来到河边砍柴,看见了大鱼,饥饿的木工如获至宝,割 鱼肉带回家,饱餐了一顿。 河里有大鱼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每天人来人往到河边割鱼肉为食,大鱼躺 在河里不动,说来也怪,大鱼身上的肉总割不尽,十二年来闹饥荒的百姓就是 靠吃鱼肉渡过了难关。
独角仙人——北周第428窟
《大智度论》 卷十七 《经律异相》 卷三十九。
故事情节
印度波罗奈国深山里有一仙人,头长一角,双足似鹿,为鹿母所生,神通广 大,人们称他为“独角仙人”。 一天,独角仙人外出登山,正逢天降大雨,道路泥泞,独角仙人因下雨路滑, 一不小心,滑倒在地,摔伤了脚,仙人十分怨恨雨天,便施展神通,念咒语 令天十二年不准下雨。于是大地干旱,不生庄稼;人民饥饿,无法生存。国 王忧愁苦恼,不知所措,最后向世人悬赏,“若能破仙人神通者与其分国而 治”。 该国有一淫女名叫扇陀,美貌娇艳,举世无双,她应诏来见国王说:“我有 办法破坏独角仙人的道行神通,并会骑在他的脖子上回来。”国王听后大喜。 立即派扇陀率五百美女乘五百辆车带淫药美食来到山中,独角仙人外出归来, 看到美貌女子,经不住女色诱惑,吃了淫女带来的美食淫药,便与美女寻欢 作乐,失去了神通,于是天降大雨七天七夜。 七天后,美食淫药消耗殆尽,独角仙人贪其味美,就向淫女索求,扇陀答应 带仙人到山下一同去拿,途中,她谎称实在走不动了,独角仙人说“你可以 骑在我的脖子上,我背着你走”于是扇陀便骑着独角仙人下山去见国王。
敦煌壁画故事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 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 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 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 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 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 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的信任;一面又网罗叛逆,安置亲信,准备伺机而动,夺取国王的宝座。当老王将三个太子分封到边境小国以后, 这位罗睺大臣认为篡国攫取王位的时机已到,于是撕去伪装,发动了政变。往日无比恭顺的罗睺亲手杀死了国王, 无数忠臣烈士血洒殿堂,抛尸宫阙。皇城内外,一片血腥恐怖。而罗睺的党羽却弹冠相庆,祝贺罗睺登基和叛臣得 势。紧接着罗睺又率领叛军去捕杀三位王子。小王们作梦也想不到即将到来的杀身大祸。两个哥哥猝不及防,都惨
摒弃七情六欲、不乱佛性。 老和尚和小沙弥的生活,靠本城一个有钱的居士供养,每日居士派人定时供送饭食,积年累月从不间断。这一
浅释敦煌壁画早期绘画特征及对当今艺术影响

一
西部学刊
X I B U X U E K A N
娲 。从色彩 上看整个顶 部绘 画呈冷色调 , 颜 色为 白底 填 家精湛 的艺术功力 。 如五百强盗受刑后被放 逐于山林 中 , 色, 人 物着少许石青 、 石绿 , 而黑 白为主 。从造型上看 , 伏 个个表情 悲痛 , 表现极其痛苦 。而 山林 的黄羊 、 野兔却安 羲女娲是 典型 中原 造型 , 宽袍 大袖 , 上半 身为人 , 下半 身 然 自得 , 并不惊 慌 , 驻足 回望 , 为这 五百 强盗生 出悲悯之 为兽 , 拖着 长长 的尾 巴 ( 中国神话 传说伏 羲女娲是人 首 情 , 连环 画式 的构 图两种风格对 比鲜 明 , 中原 的线描形式 蛇身 ) , 伏 羲手 中拿 着矩 , 女娲 手 中拿着 规 , 造型轻盈 , 体 有一定 的发挥 。两种绘 画形式 、 两种文化趋 向 、 两种审美 态飘逸 。人 物造型为魏 晋时期 士大夫 的造 型 , 下有两个 风格 在宗教壁 画中得到淋 漓尽致 的表现 , 既有 两晋南北
或称西域风格 ; 而 窟顶的壁画却与 神 。窟顶 四披 主要 画伏羲 、 女娲、 雷神 等 中国神话诸 神 。 有着浓郁 的印度厕风 ,
东 壁 门两 侧 各 画一铺 说法 图 ( 北侧 一铺 存 尊像题 名 ) 。 西壁 的壁 画不 同 , 从题材上看 , 整个 顶部绘 制的中国的神 南 壁画五百强盗成佛 图 、 度恶牛 图( 以上 为因缘 故事画 ) ; 话传 说 中风 、 雨、 雷、 电的天 神 , 还 有各 大 星宿 , 伏羲 、 女
也 传入 中原 。现存 最早 的敦煌壁 画是北 凉时期 壁画 , 具 身闻偈 ( 本 生故事画 )等 5组故事画和一铺释迦多宝并
有 明显 的西 域风格 , 人物形 象 曲发垂肩 , 上身半裸 , 眼大 坐说法 图。2 8 5窟是元荣所建 , 元 荣为 当时的东 阳王 , 其
敦煌壁画_PPT课件

正如国画大师张大千所说:“敦煌 壁画代表了北魏至元一千年来我们中国 美术的发展史。”
体会敦煌壁画的历史悠久,真可谓是一 座艺术的宝库。
这些丰富多彩的壁画,有的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 打猎、捕鱼、耕田、收割的情景,有的描绘了人们奏 乐舞蹈、表演杂技的场面,还有的描绘了大自然的美 丽风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飞天。壁画上的飞天, 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反弹琵琶,轻拨银弦; 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 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动人的壁 画,就像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说明画艺的高超,并能体现中外文化的
交流与融合。用的是以点写面的写法。
这些体现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 艺术瑰宝,令人叹为观止。
表达作者对艺术的敬佩和敬仰。
默读6自然段,思考:
古代画师们是在怎样的条件下 创造出敦煌壁画的?由此,你体会 到什么?
近代画家临摹壁画,为传承敦煌艺术耗尽心血。古代画师创造壁画,表现出令人佩服的精神和 意志。(是以张大千临摹壁画时的感叹来说的)
有感情地朗读张大千的话,思考:从张大千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敬业精神、毅力顽强
课堂小结
中心思想
。 课文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表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创造精神
2.本生故事画 3.因缘故事画 4.佛教史迹故事画 5.比喻故事画 七、山水画
词语积累
āo
凹凸
zī
孜 孜不倦
cuǐcàn
璀璨
mō
临摹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或形容动物 飞舞。 历历在目:形容清楚分明地展现在眼前。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璀璨夺目: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了无皴擦:笔法(画法、写作手法)简洁利落, 给人以一种若有似无、无多余痕迹的感 觉。
敦煌壁画故事

尸毗王割肉救鸽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迹,称为“本生故事”。
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北壁的壁画中,用绘画的形式描述了尸毗王“割肉救鸽”的事迹,只画了割肉和过秤两个情节,属莫高窟最早的连环故事画之一。
早在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为尸毗王时,慈悲仁厚,广行菩萨道,唯求作佛。
帝释和毗首羯磨为试探尸毗王的慈悲与道心,就相约化成老鹰和鸽子,演出猎食逃命记。
鸽子躲入国王臂弯,老鹰疾飞猛追前来;国王表明救护一切众生的决心,老鹰抱怨道:“您渡一切众生,难道我不在一切众生之内吗?为何唯独不受您的悲悯而抢夺我的食物?”国王说:“我曾发愿,若有众生前来投奔归附,必当保护。
你需要什么食物?尽管说,我也一定满你的愿。
”老鹰毫不客气,直索“新杀热肉”国王深思,“这就难了,不杀生,如何取得呢?想我这身躯,老病死之后,转瞬间即腐败臭烂,既然老鹰要,就布施给它吧!”于是国王唤人拿刀,自己割下大腿肉给老鹰。
不料老鹰竟然还要求:“我要你肉的重量与鸽子相当,斤两可别骗我呀”国王又命左右拿来天平,让鸽子停在一端、另一端摆国王割下的身肉。
奇怪的是,此时鸽子重量急遽增加,国王身肉相对变轻。
全身肉几乎割完了,还是小鸽子重。
国王菩萨决心舍尽全身,以求与鸽子等重,于是奋力挣扎要爬上天平。
鲜血淋漓、颤抖摇晃的身躯,连老鹰看了也不忍。
“大王,您这是何苦?鸽子还我就得了。
”国王坚持悲愿,以手攀爬秤子,不料一使力,肉尽筋断,失控摔跌在地,却再度起身上秤。
其心坚定无悔,感得大地震动、枯树生华,天降香雨、天女歌赞此菩萨必当成佛。
国王便作誓愿,“我割肉血流,不嗔不恼,一心不闷以求佛道者,我身当即平复如故。
”霎时,身体恢复完好如初。
人天见之,皆大悲喜。
释迦牟尼佛于是圆满布施波罗密。
原来,白鸽是帝释天变的,老鹰是毗首翔摩变的。
他们用这种方法来考验尸毗王对佛、对普度众生的坚定至诚。
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佛陀曾向弟子开示累世修菩萨行的事迹,在众人的恭敬虔诚中,佛陀以手轻触大地,显现六种震动之瑞相,一座七宝佛塔从地涌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须达拿太子施象——北周第428窟
《太子须达 拿经》
故事情节
很久以前,叶波国国王有个太子名叫须达拿,自小乐善好施,名扬天下,曾发誓:“凡 有求索,不逆人意”。 他的国家有一大白象,力大善斗,每与敌国交战都会大获全胜,为此敌国都惧怕这头 宝象,他们听说太子喜好布施,暗自高兴,便买通八个婆罗门人,长途跋涉到叶波国, 向太子乞象。 太子不违背誓言,将宝象舍施给婆罗门人,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国王闻讯后,十分 震怒,按国法将太子驱逐出国。太子对此毫无怨言,临行前又将所 有财物布施给民众, 人民听说太子被驱逐出国,都前来送行,垂泪道别。太子携妻带子乘车而去。一路上太 子又将车、马、衣服全都施舍给前来行乞的婆罗门人。 来到深山后,太子一家用树枝搭三间茅屋居住,渴饮山泉,饥食野果。两子穿草衣兽 皮,常与山中猕猴、狮子玩耍。 一日,妃子外出采果,又来一个奇丑无比的婆罗门徒,向太子乞要二子给他的妻子做 奴仆,二子留恋父母,不愿离去,太子便把二子的手捆绑起来,婆罗门徒牵着绳头,用 树枝抽赶而去。等到妃子采果回来,不见两子,悲痛万分。 后来婆罗门徒牵二子到街上叫卖,叶波国的臣民认出二子正是国王的孙子,急忙到宫 廷向国王汇报,国王见到孙子,又惊又喜,得知了太子的下落,悔恨不该赶走太子,便 立即派人到深山接太子回宫,立太子为王,太子的善行感动了敌国,从此两国和睦相处,
• 风格特点:
• 早期主要受印度和中 亚影响(北凉) 本生画
• 北魏时期出现独特的 “敦煌风格” • 西魏时期明显受到中 原文化影响
鲜明的时代特征
北凉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元以后
开创
佛教 东传
交融
南北地区、中 原与西域文化 的融汇
统一
南北统一 社会安定
繁盛
衰落
社会繁荣昌盛 文人画风 盛行,壁画 佛教盛行 退出主流 绘画
敦煌壁画之本生故事画
《须达拿太子本生画》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敦煌壁画简介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敦煌壁画 之 本生故事画
3
2
特色介绍
典型本生故事介绍
简介
•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 、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 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 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 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 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 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 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 丰富,技艺精湛。
尸毗王割肉贸鸽——北魏第254窟
《六度集经·菩 萨本生》《贤愚 经·梵天请法六 事品》
故事情节
古印度有一个大国,这个国家土地肥沃,人民丰衣足食,安居 乐业。国王名叫尸毗王,是一个胸怀宽广,爱民如子的国王。 他心好佛法,立誓普救众生。一天,一只鸽子被老鹰追逐,飞 到尸毗王的腋下,请求国王的保护。尸毗王欲救鸽子,但又怕 老鹰饿死,于是割肉贸鸽。他传令取来一秆秤,一头放上鸽子, 一头放上割下的肉。奇怪的是,国王全身的肉都已割尽,还是 不及鸽子的重量,国王在纳闷之余,忍着剧痛,奋力坐到秤盘 上。这时,天地动摇,众天神都被尸毗王普救众生的善行所感 动,齐声赞叹,并撒下无数天花。忽然,老鹰和鸽子都不见了, 原来是帝释天和大臣化成老鹰和鸽子来试尸毗王的诚意和信心, 最后帝释天以神力使尸毗王的身体恢复了原状。
设头罗健宁变鱼救灾民——晚唐第85窟北壁
《贤愚经 设头罗 健宁品》
故事情节
传说很久以前的印度,有一个名叫设头罗健宁的大国王,设头罗健宁王诚实仁 善,以仁制国,深受百姓爱戴。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一日相师占卜,“国家因有十二年火星之灾,十二年将天 旱不下雨”。国王闻言,惊慌忧虑,不知所措,随即召集大臣商量救国的良策, 但大家都束手五策,想不出救国的办法。灾祸来临,天不降雨,大地干涸,庄 稼颗粒不收,民无所食。饿死的人越来越多,设头罗健宁王急得茶饭不思,坐 卧不宁,对天发誓道:“我为救众生,愿投身变为一条大鱼,供饥民食用,度 过这个灾荒年头。” 设头罗健宁王发誓后,独自出宫,爬到一棵大树上,纵身跳入大海。设头罗健 宁王死后,果真如愿投胎为鱼,变成了一条身长百丈,体粗百尺的大鱼。有一 天,五个木工手持利斧来到河边砍柴,看见了大鱼,饥饿的木工如获至宝,割 鱼肉带回家,饱餐了一顿。 河里有大鱼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每天人来人往到河边割鱼肉为食,大鱼躺 在河里不动,说来也怪,大鱼身上的肉总割不尽,十二年来闹饥荒的百姓就是 靠吃鱼肉渡过了难关。
2. 3. 4.
•
1. 2.
线条:
起草线条豪放自由、粗壮有力 定型线条严谨秀劲
5.
带有浓烈的 本土中原特 色。
•
1. 2.
外来艺术特色:
借鉴了外来的人体解剖 吸收了西域晕染法
壁画类型
一、佛像画 二、经变画 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 四、供养人画像 五、装饰图案画 六、故事画 1.佛传故事 2.本生故事画 3.因缘故事画 4.佛教史迹故事画 5.比喻故事画 七、山水画
晱子行孝死而复生——第299窟
《佛说晱 子经》
故事情节
在很久以前的迦夷国,有一对双目失明的夫妇,他们只生了一个儿 子,取名叫晱子,父母对他非常宠爱,晱子也“至孝仁慈,奉行十 善”,他长大后陪着父母在山中修行,靠采集野果,汲取泉水供养 父母。一天,晱子披着鹿皮在溪边取水时被在山中狩猎的国王误伤。 晱子大声呼叫“是谁这么狠心,一箭杀害的不只是我一人,而是三 人!”国王听见有人呼唤,非常吃惊,急忙下马来到晱子身边。晱 子向国王倾诉在山中修行二十年的经过,并说:“山中还有我的盲 父母,我死了,盲父母便没有人照料,无异等于三人全死,晱子告 诉国王他父母居住的地方后,便死去了。国王深为悔恨,来到晱子 父母居住的地方,以实相告,并表示愿代晱子瞻养二老;晱子的父 母悲痛万分,国王带他们来到溪边,晱子父母抱着尸体痛哭流涕。 由于晱子的孝心感动了天神,天神派帝释天来到晱子身边,把神丹 妙药灌入晱子的口中,毒箭自拔,晱子便死而复生,他父母的双眼 也重见光明。
善事太子入海求珠——五代第98窟
《贤愚经·善 事太子入海品》
故事情节
古印度的波罗奈国有两个王子,一个名叫善友,另一个叫恶友,这两个王子名 如其人,善友太子聪明仁慈,国王、王后都喜欢善友,视若掌上明珠。恶友太 子性格暴劣,人人都憎恶他,为此恶友非常嫉妒善友。善友太子因见众生相残 而开国库布施,结果国库空虚。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决定入海向龙王索取 心想事成的摩尼宝珠。恶友知道后,要求与善友一起去龙宫,途中遇到了金山、 银山、七宝山。恶友贪得无厌,因船装的太重,沉入大海,恶友逃命而归。 善友太子历尽千辛万苦,取得了龙王的摩尼宝珠。善友太子在返回途中被恶 友用竹刺刺瞎双眼,夺走宝珠。 再说,善友太子双目剧痛,昏迷不醒,幸好有牛王及牧人走过,牛王用舌头 将善友眼中的竹刺舔出,牧牛人把善友带回家,又买琴送与他,善友便到街上 靠弹筝卖艺为生,师利跋国守园人发现善友琴艺超群,雇佣他到王宫看守果园, 后来他在果园与公主偶遇,公主对他一见倾心,两人最终喜结伉俪。善友的眼 睛也在他们立誓起盟之时复明了。善友向国王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国王派人把 夫妻二人送回波罗奈国。善友回国后,不计前嫌,请求父王饶恕恶友的罪行, 恶友交回了宝珠,善友虔心供养,为民祈福。
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第254(北魏)窟
《贤愚经》 《金光明经》
故事情节
古印度大车国的国王,有三个王子,最小的名叫摩诃萨埵 。 一天,他们弟兄三个骑着马到山中游玩,山林中景色优美,三个王子玩 的特别高兴,在他们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山谷,看到一只老虎带着七只 刚出生不久的小虎饥饿难忍,母虎因此欲将自己的小虎吃掉,七只小虎面 临死亡的威胁。三个王子见此情景,都特别难受,但却想不出救助它们的 办法。 萨埵暗自决定要救活老虎,于是他谎言支走了两个哥哥,脱光衣服,躺 在地上让老虎吃他,可是老虎太饥饿了连吃他的力气也没有,于是萨埵爬 到山顶上,找了一根尖锐的竹刺,用竹刺刺破了自己的喉咙,纵身跳下山 崖,摔死在老虎的面前,老虎舔了他身上流出的血后,恢复了力气,带着 七只小虎把他吃了。 萨埵的两个哥哥久等弟弟不来,感觉情况不妙,慌忙返回山中寻找,只 看见一堆白骨,二人伤心欲绝,慌忙骑马回宫报信,国王和夫人赶到山林, 抱尸痛哭。最后二王子收拾萨埵的遗骨,起塔供养。
本生故事画是指描绘释迦牟尼 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因 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动 故事。
九色鹿舍身救人——第257窟
《佛说九 色鹿经》
故事情节
源于《佛说九色鹿经》故事说的是:在古印度的恒河边,生活着一只皮毛上有 九种漂亮颜色的鹿。一天,九色鹿在河边散步时救起一溺水人。溺水人为了报 答九色鹿的救命之恩,跪在地上愿做奴仆,终生侍奉九色鹿,九色鹿谢绝了溺 水人的请求,但希望溺水人能保证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住处,溺水人一口答应 了。 后来,这个国家的王后梦见了漂亮的九色鹿,醒来后要国王捕捉九色鹿,用 美丽的鹿皮做大衣,用雪白的鹿角做拂柄,并说:“如果得不到九色鹿,我便 会死去。”于是国王布告悬赏:若知道九色鹿住处者,就分国土和财产的一半 作为赏赐。溺水人见到布告后,心生恶念、见利忘义,向国王告密,并带领国 王和军队来到恒河边捕捉九色鹿。九色鹿一眼就认出带人来捕捉自己的正是被 她搭救的溺水人,于是大胆无畏,理直气壮的向国王诉说了搭救溺水人的经过, 国王听后,十分感动,怒斥溺水人贪图富贵,忘恩负义的行为,并下令从今以 后任何人都不得伤害、捕捉九色鹿。那个溺水人因为失言,浑身长满了毒疮, 口中发着恶臭,遭世人厌恶。王后也因贪欲落空了,又失去了国王的宠爱,最 后悲愤而死。
婆罗门闻偈舍生——西魏第285窟
《大般涅盘 经·圣行品》
前言
传说古印度有一个婆罗门,信奉大乘佛教,独自住在雪山修行,听不到大乘 佛经。帝释天为了考验这个婆罗门有没有真心修道成佛的意志,化成一个面 目狰狞丑陋的罗刹鬼,来到距婆罗门不远的地方,以清新悦耳的声音,唱了 半句过去佛所说的颂词:“世上的一切都不是永存的,有生必有死,这是不 可抗拒的天理。”婆罗门听到这半句颂词,心情激动,欢喜无量。急忙起座 出门,向四周环视,只见一个罗刹鬼来到他面前说:“刚才那半句颂词是我 随意唱的,”婆罗门听后说:“我愿听大师唱完颂词。”罗刹鬼说:“我现 在饥饿难忍,只有吃人暖肉,喝人热血,才能为你唱佛法颂词。” 婆罗门 听后说:“为聆听佛法,我愿把自己的血肉施舍给你。”随即给罗刹鬼敷设 了一个临时法座,罗刹鬼唱到:“一个人若能从生死轮回中得到解脱,就可 以达到永恒快乐的涅盘。”婆罗门听罢颂词,深悟佛性,欣喜万分地爬到一 颗大树上,纵身从大树跳下,供罗刹鬼吃肉饮血。这时罗刹鬼恢复了帝释天 神的原形,伸出双手,从空中接住了婆罗门,平安地将他放到地上,并对婆 罗门说:“你是真心修道求法,将来一定能成佛,普渡众生。”帝释天说罢, 忽然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