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知识点总结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三国至隋唐思想领域的发展: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时期儒学道教佛教两汉时期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中国本土宗教东汉末兴起,出现大量道教组织,如太平道、五斗米道。
①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中国。
②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修建白马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发展。
最稳定,但正统地遭受冲击。
①在民间广为传播;②并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①在中国日益盛行;②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出现反佛教运动。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隋唐①奉行三教并行政策;②唐朝中后期,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①奉行三教并行政策;②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推崇。
①奉行三教并行政策;②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修行比较渐变,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特点①思想活跃,多元发展;②呈现出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③儒家思想虽受冲击,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1.原因(1)原因:①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难,急需精神慰藉;②儒学在哲学化、思辨化方面存在不足,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现实的需要,传统伦理观念受到冲击;③佛教教义注重解决人生现实问题,迎合了普通民众的精神需求(佛教宣传“造业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来世幸福上);④统治阶级的支持与提倡(如:梁武帝崇佛);⑤外来佛教的主动适应与改变,渐趋本土化。
2.影响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如建筑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
②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使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为理学的形成创造条件。
③中国化的佛教传入日、朝等亚洲国家,推动佛教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88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附赠 中外历史纲要 上
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建立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 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 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3.通过相关图文材料,了解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兴衰、政治制 度及经济文化成就。 4.结合相关材料,了解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增强学生民族 自豪感。
新知导入
新知讲解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概念解析: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以前,以打制方法制 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后后到 约2000年前,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 代。
旧石器时代 石器
新石器时代石 器
新知讲解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 距今70 万一20 万年前
距今约 170万年 前
(2)中国同日本、新罗等国的交流 ①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 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 ②唐朝高僧鉴真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 法。2.以使节、商人、留学生为主要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
1.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 农。《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功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反道,劳而无获”反映的农学思想是( )
3.佛教:吸收儒学精髓,渐趋本土化
东汉时期明帝时(公元68年)为铭记佛法传入之功,修建了这座白马寺。
麦
龙
积
门
山
石
石
窟
窟
云 冈 石 窟
敦 煌 莫 高 窟
三教合一之三教图
右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 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 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 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 的社会思潮。画中释氏跌坐于 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 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 装束的孔子相对。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识点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知识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三教并立局面的出现: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
2.三教开始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3.三教合归儒”: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三教并行政策: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4.复兴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5.反佛教斗争: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知识点二:文化成就】
【知识链接】唐诗繁荣的原因:
(1)政治、经济基础: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2)文化政策:开明开放,科举制促进文化的发展。
“以诗取仕”政策的推动。
(3)交流加强: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识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发展历程2.儒、道、佛的融合(1)魏晋南北朝时期①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
②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禅宗的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3、反佛教斗争(1)佛教过渡的危害:①寺院广占田宅,聚敛劳动力和社会财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僧尼逃避赋税,不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2)表现:①官方灭佛:“三武一宗”②民间反佛:范缜,著有《神灭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4、儒学复兴运动(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时间、人物:唐朝中期、韩愈。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主张: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5、三教并行(1)佛教本土化:以儒家传统价值观念解释佛教思想与戒律,渐趋本土化(2)魏晋玄学: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主张政治上“无为”、生活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清谈”。
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知识点二、文学艺术1、文学表现:(1)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注重韵律与对仗)南北朝的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朝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5万首诗。
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最高成就。
2、绘画艺术:(1)魏晋南北朝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
(2)隋唐时期: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物心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吴道子被称为“画圣”。
3、书法(1)东汉末年:已成专供人欣赏的艺术(2)魏晋南北:隶草行楷等各书体均完备。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一、儒道佛的融合(一)过程:1. 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2. 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3. 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4. 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5. 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
(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 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
(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7. 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二)特点:1. 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 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3. 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1. 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2. 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3. 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8页)
(二)思想特点:思想活跃、多元共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新课讲授
(三)儒学式微
1.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
相关史料
(1)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
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
的幸福。
——柏杨 《中国人史纲》
②唐朝: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人物是吴道子, 被尊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阎立本《步辇图》
新课讲授
2.艺术——雕塑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 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新课讲授
重点探讨 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繁荣领先的原因是什么?
(1)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物质基础。魏晋南 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 社会经济繁荣。
(2)政治: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人 才基础。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文 学艺术创作的主要群体。
新课讲授
魏晋玄学 1.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2.内容: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主张政治上“无为”、生活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清谈” 3.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竹 林 七 贤 图
新课讲授
1.文学
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人生哀伤与建功业交织
东汉末·建安文学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儒幸学甚中至积哉极,入歌世以,咏修志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 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 最富于智慧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艺术精 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美学散步》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 的觉醒和追求。
——李泽厚《美的历程》
宗白华:“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
1. 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思想发展的表现及特征
魏晋玄学思潮
唐朝《高逸图》(局部) 画中山涛(右二)、王戎(右四)、刘伶(左三)、阮籍(左一)为竹林七贤中人。 他们席地而坐,寄情山林,纵酒清谈。
“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曹魏时期,何晏、王弼在注 《庄子》《周易》《论语》时,一反两汉经学繁琐、僵硬的学风, 摒弃谶纬阴阳灾异之说,以老庄思想赋予儒家经典新的内涵,援道 入儒,儒道合流,建立起一个新的思辨哲学体系——玄学。与两汉 重渊源和宗派,魏晋名士学从己出,喜欢独立思考清谈,玄学取代 经学,老子取代孔子,形成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林庚《盛唐气象》(1958)
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
701 李白 762
开唐元玄宗天 宝
712 杜甫 770
开元七年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天宝元年 《南陵别儿童入京》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宝三年 《行路难》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天宝四年 《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开元二十四年 《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儒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①危机:佛、道迅速传播,儒学受到冲击,失去独尊地位,但仍为重要统治思想。
②儒学新发展: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隋朝提出“三教合归于儒”的主张。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唐中期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迅速传播的原因:①思想基础——欺骗性与诱惑力(生死轮回、因果报应);②社会基础——社会动荡,战乱不止,人民生活困苦;③政治基础——统治者的推崇与提倡(梁武帝);④儒学本身创新乏力(儒门淡泊,收拾不住)。
道教的发展①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
②魏晋南北朝: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佛教的发展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
②魏晋南北朝: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逐渐在中国盛行。
③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武则天时期佛教有很大的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反佛运动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僧侣不事生产,影响政府收入。
表现:①南朝范缜著《神灭论》,对佛教进行抨击。
②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次大规模的灭佛,史称“三武灭佛”。
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承上启下的文学艺术科技文学①东汉末年至曹魏,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的建安文学。
②东晋,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的田园诗。
③南北朝,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④唐朝,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诗。
书法①在东汉末年称为一种艺术。
②魏晋南北朝时,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③隋唐时,楷书“颜筋柳骨”,草书“颠张狂素”。
绘画①东晋,出现专职画家。
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②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
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识清单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 儒学的发展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面临挑战,但仍保持着重要的社会影响力。
儒学学者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开始探讨儒、佛、道三家的关系,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隋唐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但仍然是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道教的发展东汉末年,道教兴起,主要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等教派。
道教在中国本土文化中孕育而生,融合了道家思想、神仙方术和民间信仰等元素。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葛洪对道教的理论进行了系统整理和阐述,他著有《抱朴子》,强调修炼金丹、服食药物可以延年益寿、羽化成仙,同时也包含了一些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陶弘景建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丰富了道教的教义和仪式。
隋唐时期,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尊崇,被尊为国教之一。
唐玄宗时期,大力推崇道教,修建道观,册封道士,道教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道教的教义和修炼方法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在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都有体现。
3. 佛教的发展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起初,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范围较小,主要在西域地区和一些上层社会中流传。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
佛教教义中关于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思想,为人们在苦难的现实中提供了精神寄托。
同时,佛教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法也吸引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关注。
这一时期,佛教寺院大量兴建,僧尼数量迅速增加,佛教在中国逐渐本土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净土宗等。
隋唐时期,佛教迎来了鼎盛时期。
佛教宗派林立,各宗派在教义、修行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各具特色。
06【历史笔记】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儒学与佛道的发展(一)发展概况:(二)思想特点:思想活跃、多元共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三)儒学式微1.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1)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2)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3)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
(4)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
儒学失剧,天下失序2.佛教、道教的盛行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1)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钱财;(2)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严重威胁政府利益;(3)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3.如何应对佛教盛行问题?统治者灭佛:“三武一宗之厄”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民间反佛:范缜《神灭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韩愈:儒学复兴运动(四)儒学发展从三教鼎立到三教合一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其“道统说”即是受到佛教定祖立统的启发而提出的。
除韩愈以外,李翱、柳宗元等人也在致力寻求调和儒、释二家的途径,逐一汲取佛教哲学的思辨成果来改造儒家学说。
——ト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魏晋玄学1.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2.内容: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主张政治上“无为”、生活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清谈”。
3.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二、文艺与科技的发展(一)文学探究:不同时期的唐诗风格为何差异如此之大?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反映了诗人的个人际遇;(主观认识)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艺术从实用转向审美,从自发走向自觉。
云冈石窟受西域造像艺术影响,保存较多印度佛教艺术的风格。
佛面方圆,两肩齐平,深目高鼻,衣纹厚重凸起,线条简洁,是典型的胡人形象。
(三)科技领域广泛,实用性强,领先世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 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 唐诗,突出表达诗人的主体感受。
2、艺术(书法、绘画、石窟艺术):
• 书圣王羲之诸体兼精;楷书颜筋柳骨。 • 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画圣吴道子“吴带当风”
《洛神赋图》局部
画作描绘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 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 物描绘上,展现一种空间美。
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东晋法显、唐代玄奘学习印度佛法。
法显留学印度路线示意图
•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天竺带回的佛像 、舍利和梵文经典,在长安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了大雁塔。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东晋法显、唐代玄奘学习印度佛法。 2、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玄奘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简析玄奘取得功绩的主观因素。
(1)
历史功绩:促进佛教文化的传播;对我国翻译史产 生重大影响;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保存大量珍贵的 历史文献,成为中印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2)
主观因素:聪明颖悟;志向坚定;潜心研究;才学 过人。
A.带动了市民文化的开
D.面相已带有汉化的特点
• 北魏时代的敦煌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 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 壮之美”;唐代敦煌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 、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A.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艺术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
2、艺术(书法、绘画、石窟艺术):
• 书圣王羲之诸体兼精;楷书颜筋柳骨。
王羲之楷书《乐毅论》局部
王羲之草书《独坐帖》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知道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情况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科技的多元特征和领先地位。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三教发展概况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蓬勃发展。
2.魏晋南北朝①道教: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②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儒学: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历史纵横”:魏晋玄学: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3.隋唐时期①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③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2.反佛运动1.原因:佛教的盛行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民众不断反对佛教。
2.表现①民间: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②统治者四次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3.复兴儒学1.原因:随着佛道的发展,儒家的正统地位也受到了挑战。
2.表现:中唐时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原则反对佛教观点,巩固了主流儒学的主导地位。
二、文学艺术谁能教教我怎么编辑表格吗555三、科技领域时间成就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地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理法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唐朝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唐中期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唐朝孙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知识点总结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内容提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艺术大放光彩的时代。
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相互交融、促使儒家思想走向哲学化阶段,宋明理学成为影响南宋后期封建统治的官方正统哲学;中印、中日之间的佛学研讨,彰显着唐朝多元化的文化特征;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的交流,造就了许多书画名家,更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石窟艺术和繁荣的丝绸之路盛举。
【知识体系】一、儒道佛的融合(一)过程:1.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2.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3.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4.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5.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
(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
(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7.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二)特点:1.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3.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二单元 第八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 佛教外传——鉴真东渡 其他文化交流
1.唐代高僧曾把“孝”说成是贯通古今的根本大道,并尽量把儒佛两家道德观 念相比附。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 泛的传播。这反映了唐代( )
A.三教并立,相互依存
B.政教合一,维护统治
C.三教矛盾已经化解无余
在历史研究中,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文史互证”), 可以反映出一定的史实,但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必须准确适度。
问 问题3.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成就有哪些?隋唐时期
题
情
哪些科技领先于世界?
境
魏晋南北朝
隋唐
数学 农学 自 主 医药学 学 习 地理学
四大发明
南朝:祖冲之,精确算出圆周率后七位
忆昔二首其一
唐代: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合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作
学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习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观察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课 堂 练 习
A.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 B.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 C.向西经青藏高原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国家 D.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到达朝鲜、日本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 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并提 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唐朝:孙思邈,《千金方》 唐高宗:《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 药典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共23张PPT)
四、中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概况
(1)日本派遣使节来到中国,当 时称为“遣唐使” (2)跟随遣唐使节来华的,还有 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3)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 次达到500多人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
四、中外文化交流
(4)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 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四、中外文化交流
2.鉴真东渡
(1)地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 物是鉴真
鉴真(688—763年),俗姓 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 ,法号鉴真。他对佛经深有研 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晚年 受日僧礼请,东渡扶桑,履险 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 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 很大的历史功绩。
(1)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 出重大贡献
(2)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 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玄 奘 取 经 回 长 安 图
以史为鉴: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 ,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我们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2)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3)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1.儒学 (1)汉代: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吸收佛教、 道教的理论。 (4)唐代:儒学复兴运动 ①原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②时间:唐朝中期。 ③内容: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 思想的统治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知识整合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整合【阶段特征】总特征:封建社会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
1.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疆域辽阔,社会稳定;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的统治,最终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局面;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呈现繁荣局面;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对外贸易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土地和赋役制度调整:由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3.思想文化上: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发展、全面繁荣、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4.民族关系上:唐朝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各民族进一步融合;5.对外关系上:交通发达,海陆并举;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主干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一)儒学的发展:1.儒学危机:(1)原因:①战乱、分裂使传统儒学价值观受破坏;②佛教和道教挑战儒学地位;③儒学理论上存在缺陷(世界的本源和人生的归宿);④开明的文化政策。
2.儒学发展:(1)魏晋南北朝: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发展;(2)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的理论;(3)唐朝:“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道统论”,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二)佛教、道教的盛行1.盛行的原因: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困难,需要寻求精神寄托;②道教佛教关心人们现实问题的解决;③统治阶级的提倡与支持。
2.盛行的影响:(1)促进了同佛、道有关的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2)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刺激儒学复兴;(3)寺院经济的发展,与官府争夺财富和劳动力,严重威胁到封建统治。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讲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一)多元发展1.汉朝:儒学独尊2.魏晋南北朝:①道教传播: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②佛教盛行:渐趋本土化③儒学新发展: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3.隋朝“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4.唐朝:(1)三教并行:①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②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的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2)儒学复兴: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佛教、道教盛行原因(1)魏晋南北朝:①当时王朝更迭频繁,战乱不息,人们纷纷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②统治者的提倡支持,他们利用宗教麻痹人民以维护统治。
(2)隋唐时期: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文化交流频繁。
②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宗教政策,儒、佛、道均得到发展。
③佛教吸收儒、道思想逐渐本土化。
④印刷术、造纸术的发展推动了佛、道的传播。
(二)反佛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2.表现:(1)民间反佛:代表人物是范缜。
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2)“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三)魏晋玄学 P45历史纵横1.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2.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3.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二、文学艺术(一)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李白、杜甫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从儒学独尊到“三教合一”(1)汉代儒学独尊: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①魏晋南北朝时,道教在________广为传播,外来宗教________在中国盛行。
②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③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________”和“尊道”,佛教也吸收________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3)隋朝“三教合一”,唐朝三教并行①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____________”,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________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③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________的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启思助学1.【名师】三教合归儒和三教并行“三教合归儒”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三教并行”即主张尊道、礼佛、崇儒。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受到冲击,但仍占据统治地位。
2.从佛教“盛行”“灭佛”到复兴儒学(1)魏晋时期佛教盛行: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____________。
(2)南朝范缜抨击佛教:南朝________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3)统治者四次灭佛①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四次灭佛。
②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4)韩愈提出复兴儒学①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________也受到挑战,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②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________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说课稿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课程标题和副标题。
2.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分类及具体事例。
3.每个知识点下的关键词和要点。
4.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过渡语句。
风格上,我追求简洁明了,使用清晰的字体和大小,确保板书内容的可读性。在教学过程中,板书的作用是梳理和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提前规划板书内容,避免过度拥挤,并在课后及时清理黑板,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使学生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及其背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科技发明或艺术作品,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化成就的特点和影响。
3.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
3.观察学生在下一节课的表现,评估他们对上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提供额外的辅导和资料。
3.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如从唐诗中汲取养分,提升文学素养。
4.设置情境任务,如模拟历史人物进行文化对话,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历史,增强学习体验。
5.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提供学习资料包,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中深化理解。
6.给予积极反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2.其次,分别讲述文学、艺术、科技和宗教等方面的具体成就,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如讲解唐诗的韵味、书法的韵味等。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4.石窟艺术
(1)背景: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很 多。
2.“三教合归儒”与三教并行政策
(1)“三教合归儒”:
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三教并行政策: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 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 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混元三教九流图”
重点突破
唐诗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疆域辽阔; 科举制度的实行,“以诗取仕”的推动; 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 唐统治者采取了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继承和发展了前代诗歌丰富的创作经验和知识。
2.书法艺术 (1)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2)魏晋南北朝时期 概况: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代表: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 圣 ”。 (3)隋唐时期 特点: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代表: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 名。
3、家国情怀: 学习隋唐辉煌灿烂的文化,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加强对国家的认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影响: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4.复兴儒学
(1)背景: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内容提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艺术大放光彩的时代。
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相互交融、促使儒家思想走向哲学化阶段,宋明理学成为影响南宋后期封建统治的官方正统哲学;中印、中日之间的佛学研讨,彰显着唐朝多元化的文化特征;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的交流,造就了许多书画名家,更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石窟艺术和繁荣的丝绸之路盛举。
【知识体系】
一、儒道佛的融合
(一)过程:
1.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
2.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
3.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
平道;
4.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
5.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
(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
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
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
(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
7.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
(二)特点:
1.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
3.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
1.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
人和自然的和谐;
2.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
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
3.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
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二、兴盛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概况:
1.魏晋时期:
(1)建安文学。
以曹氏父子为核心,诗歌、辞赋和散文均有发展,是社会分裂到逐步统一的产物,形成了高扬政治理想、哀叹人生苦短、追求个性特点和浓郁悲剧色彩的文学特征。
(2)正始文学。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因社会环境危机四伏和哲学思考的探索,形成了避开现实,以哲学眼光,从广袤时空中理性思考现实的风格。
2.南北朝时期:
(1)南朝文学。
以鲍照、谢灵运等为代表。
民歌偏多,多描绘男女爱情,兼论自然风景和朋友之谊。
(2)北朝文学。
以温子升、邢劭等为代表。
现留存作品较少,以《敕勒歌》为代表。
3.隋唐时期:
(1)隋朝文学。
以虞世基和隋炀帝等为代表,重视边塞诗歌。
(2)初唐文学。
以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等为代表,诗歌内容从宫廷生活到江河山川,处于文学新旧过渡阶段。
(3)盛唐文学。
形成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诗派;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
(4)中晚唐文学。
以白居易、元稹、张籍为代表,掀起新乐府运动;晚唐杜牧、李商隐等人的诗歌带有浓重的忧郁色彩。
(二)书法概况:
1.代表:
(1)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行书;
(2)唐代:欧阳询(欧体),代表作《皇甫诞碑》,颜真卿(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柳公权(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赵孟頫(赵体),代表作《洛神赋》——楷书四大家;
2. 特点:从实用转为审美、从自发走向自觉。
(三)绘画概况:
1.代表:
(1)东晋:顾恺之,代表作《洛神赋图》;
(2)初唐:阎立本,代表作《步辇图》;善画车马,人物;
(3)中唐:吴道子,代表作《八十七神仙卷》,精于佛道,壁画,称为“画圣”。
2.特点:
受外来文化影响;山水画突出;士人在美术中作用突出;艺术自觉。
(四)雕塑概况:
1.代表:
(1)甘肃敦煌莫高石窟、山西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
2.特点
魏晋时期佛像充满士大夫气质;隋唐时期佛像富贵、丰满和华丽。
三、卓著的科技成果
(一)主要代表:
1.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2.南朝祖冲之,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推演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
了近1000年;
3.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
4.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5.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6.唐朝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7.唐朝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8.唐高宗,苏敬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二)繁荣原因:
1. 魏晋到隋唐,北方大融合促进技术之间的交流为科技繁荣提供社会基础;
2. 魏晋到隋唐,江南大开发和农业经济发展为科技繁荣提供经济基础;
3. 魏晋到隋唐,外来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为科技繁荣提供必要条件;
4. 魏晋到隋唐,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科技成就并不断加以革新和创造。
四、多元的中外交流
1. 佛学研讨
(1)中印之间的交流:东晋法显(第一个出国取经的中国高僧)和唐朝玄奘(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前往天竺,研学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
(2)中日之间的研讨:日本的空海和唐朝的鉴真,促进周边国家佛学传播。
2. 丝绸之路
(1)发展条件:
政治上——隋唐时期,国家安定统一和军事力量强大提供安全保证;
经济上——唐朝生产工具进步,农牧业高度繁荣为贸易发展创造条件;
管理上——唐朝设置专门管理周边民族关系的机构,如鸿胪寺、互市监和市舶司。
思想上——唐朝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文明之间交流;
交通上——便利的交通工具及国家的配套设施,为经济交流提供保障。
(2)主要形式:
互派使节、互市贸易、朝贡贸易、民族战争、僧人传播、书籍往来。
(3)交流内容:
物质交流:中国传入西方——丝绸、纸张和农作物;
西方传入中国——象牙、犀角、狮子、犀牛和金属器等;
科技交流:天文历法,制糖法、医学药典、制陶技术;
艺术交流:胡服、饮食、音乐和舞蹈。
(4)交流特点:
本土性、民俗性、双向性、渐进性和回流性。
【本课小结】
魏晋隋唐五代传,历时七百四十载;儒佛道教三家争,儒家不动稳如泰;
佛道命运今何在?宗教本土显真爱;魏晋政局不安定,但见文化多元彩;
建安风骨、竹林七贤均是玄学一派;初唐、中唐、晚唐时时把诗歌来赛;
书法艺术、绘画雕塑怎不彰显时代;羲之、献之、恺之、立本定要分开;
农、医、数、地理、天文齐放异彩;农耕进步、继承创新还有文化外来;
中日中印、佛学传递体现民族心态;丝绸之路、兼容并包共创隋唐盛代。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