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那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树》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那树》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是以“生命、自然”为专题,选编的四篇课文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事例反映了面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抒写感悟。这个单元的主题内容有很强的教育意义。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面对此类的思考;二是继续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整篇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楚,作者独具匠心的描写文段、情感的表达等可以让学生朗读、分析、临摹运用。

2.本课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通过细致的描绘,多种写法的应用,充分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3.本文情感丰沛,思想深邃。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思想启迪,指导形成正确价值观。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没有太多相关情感,经历和体验也很不足。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着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学要务必深入文本,深入领会树的品质,结合学生有限的经历,延伸拓展,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的共鸣,并联系自己身边的实事,体会作者的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本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学生积累了一些散文阅读经验, 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非遗的申报等新闻使学生已经对这一话题有了一些思考和感悟,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这样可以减少本篇课文教学的难度;而且,我们的学生经过了两年的“自主和谐高效”的课堂模式训练,具备了较高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他们基本能够独立完成自学预习,并能够和小组成员一起落实和掌握预习内容。

3.本节课的困难点主要体现在让学生感悟作者对发展与文明关系的的思考,懂得通过呵护美好来热爱家园、乡土、和国家。

另外,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 字迹潦草、上课不注意听讲、不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等, 需要老师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调动和关注。

(三)教学环境分析

因学校已在班级中设置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我选择在班级的多媒体环境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整合学科资源,体现新课程理念,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文中字词音形义。

2.能分析大树的形象。

3.能感受文章语言蕴含的情感,了解文章阐述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把握相关文学常识和字词,训练通过解读重点词句理解文本的能力,学习聚情于笔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入文本真切理解作者的悲痛和愤怒,加深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设计

1.创设情景、激活情感

导语:今天学习新知识之前,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段文字,并用下列句式说话。

“……从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成陷阱,切段所有的静脉动脉……”

我从文段的()词语可以看出,这段文字描绘和再现了一幅()的场景,我能看出行刑者的()。

生谈感受,师通过对“屠戮场景”的渲染引出课题:这是怎样的一个主人公,他究竟做了什么,招致如此极刑的对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那树》,看看作者面对那树发出怎样的声音,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和感动?(板书课题《那树》)

【设计意图】由文章文段的直接感受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情绪,奠定全文情感基调,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

2.积累字词整体把握

(1).识记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字音、字形。

过程要求:以小组合作完成三个步骤“写——组中换批——错误汇总”之后展示错误,加深印象。

(2).进入文本,体悟形象。

带着问题进入文本:什么让树遭受最终被屠戮的命运,是十恶不赦或是罪大恶极吗?请进入文本按要求完成说话。

“我从文中第…段的……(句子或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棵……的树。”

(温馨提示:细读文章,圈点勾画,找出评价依据。)

【设计意图】整体感悟的主要目的整体把握大树形象,明确大叔对人类的大有功德让人肃然起敬。同时为分析精读做准备,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再入文本,深层解读

这样的一棵大树让人印象深刻,他聚集了一切美好的品质,可这样一棵对人类大有功德的树被屠戮后大家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描写的文字。)

(1).这样的一颗大树被屠戮后大家的表现和反应如何?

(2).大家不同的反应说明什么?

(温馨提示:跳读文章,圈点勾画,找出评价依据。)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速读、跳读文章能力,实现快速定位寻求。帮助学生分析理解人们表现的原因,蚂蚁的表现极为庄重极具仪式感,两者同样受惠于树表现大相径庭。通过分析和朗读两种途径深入理解人们的冷漠,对比更让学生深入的理解了作者嘲讽甚至是愤怒的情感,锻炼了朗读能力。并激发对树,对人的情感,为深入理解课文再做准备。

4.品读琢磨,由文生情

(1).大树消失了,同时消失的还有什么?

(2).作者的情感在文中如何表达?请品读下列语句,体会情感。

将学生将找出的语句提取五句,请学生从句式的选择和词语的解读中理解作者感情并朗读体会。

①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②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③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驾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④“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⑤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设计意图】上面环节的情感铺垫,句子精析、加之学生朗读及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朗读共同形成合力,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作者情感,引发强烈共鸣。

5.由事及情,由情化理

“树被屠戮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找出树被屠戮的原因“阻碍了交通”。修路固然能给我们的出行带来方便和快捷,诚然,我们的经济越来越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通讯越来越发达,但是人与人之间却在钢筋混凝土铸就的丛林里越来越疏离、冷漠、功利甚至虚伪,那么在匆匆前行的脚步里,我们究竟遗失了什么?(ppt出示图片)

(1).旧城改造缩影:北京的旧城改造中,有700年历史的城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野蛮拆除,目前仅存南侧东端五百米与西端数十米残迹。被野蛮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