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最新进展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一、概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实现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期望,对于大学生的学业成就、职业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也能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十年来,我国学者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效果。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到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职业自我效能感,还包括社交自我效能感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自我效能感概念界定自我效能感,源自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期望。
在学术研究中,自我效能感被看作是个体动机、行为和成就的重要中介变量。
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在教育、职业、心理健康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学业成就、职业发展乃至整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我效能感主要体现在他们对自己学习能力、社交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和信心。
这些评价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选择和努力程度,也关系到他们面对挑战时的心理适应和应对策略。
深入研究和理解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内涵、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学者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这些研究不仅探讨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和结构,还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为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理论与实践
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在幼儿教育领域中,自我效能感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这种自我感受往往受到教育者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幼儿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培养方法,并结合实践经验进行讨论。
一、幼儿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和评价。
在幼儿阶段,自我效能感往往表现为幼儿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能力。
幼儿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其学习动机、行为表现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
二、影响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态度和行为都会影响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2.学校环境:学校作为幼儿的第二个家园,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受到影响。
3.同伴关系:同伴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伴间的互动关系也会对幼儿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三、培养幼儿自我效能感的方法1.积极肯定:教师和家长应该通过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来提升幼儿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是有意义的。
2.提供支持:教师和家长要为幼儿提供支持和指导,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充满信心。
3.设定目标:为幼儿设定具体的目标,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四、结合实践经验的讨论通过实践经验可以发现,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注重对幼儿的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理解和关注,以制定合适的培养计划。
综上所述,幼儿的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者应该注重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
二、组织行为学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
在组织行为学中,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的绩效、动机、目标设定以及组织氛 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学者们开始自我效能感在组织管理中的应 用,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二、组织行为学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
首先,一些学者研究了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个体 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其工作绩效也越好。这可能是因为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在面 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积极应对并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及特点
一、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及特点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某种目标所持有的信心 和自我评价。这个概念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 个体在特定领域中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和评估,而非仅仅是对自身整体能力的评价。 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特点: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 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
目录
01 一、自我效能感的定 义及特点
02 二、组织行为学中的 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
03 三、自我效能感在组 织管理中的应用
四、自我效能感对于
04 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启 示
05 五、结论
内容摘要
随着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个体在组织中的心理和行为, 其中自我效能感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 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某种目标所持有的信心和自我评价。在组织行为学中,自我 效能感对于个体的绩效、动机、目标设定以及组织氛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次演示将对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在组织行为学发展中的新 趋势。
二、组织行为学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
其次,另一些学者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对目标设定和动机的影响。他们发现,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其设定的目标也越高,同时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达成 这些目标。此外,自我效能感还对个体的动机产生影响,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 倾向于追求挑战性目标,而不是选择容易的目标。
教育领域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18卷第2期 安康师专学报 Vol118№2 2006年4月 Journal of Ankang Teachers College Ap r12006教育领域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韦毅嘉(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15)摘 要:教育领域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经开展了20多年,国内外学者在此领域中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国内外教育领域中有关自我效能感研究的简要回顾,介绍现有的研究成果并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学习自我效能感;教师自我效能感;量表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4X(2006)02-0087-04A Rev i ew on the Study of Self-Eff i cacy i n Educa ti onW eiYijia(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w est U 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Abstract:The study on self-efficacy in educati on has been carried on f or more than20years,and great p r ogress has been made1this article revie ws the studies that occurred in the past20years and shows our op ini ons about the study1Key words:self-efficacy;teacherπs self-efficacy;scale自我效能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
因此自提出以来在许多以人的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领域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和广泛的开展起来,如在工业和组织行为学中、在运动水平提高培训中、在心理和生理临床康复治疗中以用在教育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国内近十年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国内近十年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一、概述近十年来,自我效能感研究在国内学术界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探讨。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目标的信念和预期,对于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深入理解和研究自我效能感,对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内学者在自我效能感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他们不仅从理论层面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教育、心理、管理、职业等,为我们全面理解自我效能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力的支撑。
在教育领域,学者们关注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探讨了如何通过提升自我效能感来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
在心理领域,研究者们则关注自我效能感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措施来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在管理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个人资源,对于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职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国内学者还积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推动了自我效能感研究的不断深入。
他们采用量化研究、质化研究等多种方法,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同时,他们还结合我国特有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和应用。
尽管国内在自我效能感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如何有效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我们需要在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同时,加强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以推动自我效能感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国内近十年在自我效能感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果,但仍需继续深入探索和完善。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自我效能感,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概念,自提出以来便在教育、心理、社会等多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1——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姚凯副教授2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1],在《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里,他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家逐渐开始关注“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比如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关系及相关工作行为关系的研究,而且还呈现逐年增多、研究范围逐渐细化的趋势。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组织变革的频繁,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迫切地要求人们不断地提高工作或职业自我效能感。
本文将全面回顾和剖析国内外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对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学前沿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进行前瞻性的分析和展望。
一、国内外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本质和内涵的认识从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以来,学术界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热潮,对自我效能感本质和概念体系的认识呈现出多样化和多角度的态势,通过有代表性的自我效能本质和内涵的综合认识,将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把握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机制和应用领域提供不可或缺的理论前提。
1、对自我效能感本质的认识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以及自己的活动水平施加控制的能力的信念”[2],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按指定水平来执行某个行动的信心”[13],管理者的自我效能感指的是“管理者能否利用自己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管理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14],因此自我效能感并非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这个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评估和信心。
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衡量与评价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又转而调节人们对行为的选择、投入努力的大小,并且决定他们在特定任务中所表现出的能力[3]。
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新信息的获得而发生变化[4]。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一、概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关注个体对自己情绪调节能力的信心和信念。
在过去的研究中,情绪调节被广泛认为是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关于个体对自己情绪调节能力的认知和信念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提出,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深入探讨个体对自己情绪调节能力的认知和信念对其情绪调节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源于Bandura(1977)的自我效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和信念是影响其行为和动机的关键因素。
在此基础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被定义为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地调节情绪的信心和信念。
这种信心和信念不仅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选择,还影响其情绪调节的效果,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和干预策略等方面。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情绪调节的过程和机制,也为情绪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介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主题,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在情绪调节方面能力的信念和预期。
简单来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调节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的信念。
这种信念不仅影响个体在面对压力、挫折或困难时的应对方式,还对其心理健康和整体幸福感产生深远影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源于社会认知理论,特别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某种目标的能力的信念。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特别关注个体在情绪调节方面的能力和信念。
这种信念是个体对自己在情绪管理、情绪表达和情绪恢复等方面能力的评估。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而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一、本文概述随着组织行为学领域的深入研究,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对于个体和组织的行为与结果产生了显著影响。
本文旨在对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学中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其作为组织行为学发展新趋势的重要角色。
我们将从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出发,分析其在组织行为学中的理论背景和应用现状,总结已有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发现,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关自我效能感的新视角和启示,以促进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和实践应用的提升。
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基础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源于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
这种期望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选择,还影响着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持久性和努力程度。
因此,自我效能感被视为影响个体动机、行为和成就的重要因素。
在组织行为学中,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根据班杜拉的理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的信息:一是过去的成功经验,成功的经验可以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二是替代性经验,即观察他人的行为结果,看到他人成功或失败,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三是言语劝说,他人的鼓励或贬低,也会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四是情绪和生理状态,积极的情绪和生理状态可以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近年来,随着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呈现出新的趋势。
一方面,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自我效能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和影响。
例如,有的研究发现,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更多地受到他人评价和社会期望的影响;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则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成功经验和自我反思。
另一方面,研究者们也开始探索自我效能感在组织变革、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等方面的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新领域及方法探索
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新领域及方法探索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评估。
过去几十年中,自我效能感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仅对心理学领域有所推动,还在教育、组织管理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需要不断探索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新领域和方法,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发展中的应用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发展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职业发展是个体终身发展的重要环节,而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的职业选择、工作表现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不同行业和职业的自我效能感特点,以及如何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来促进个体的职业成功与满意度。
二、自我效能感在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随着全球化的进展,跨文化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可能对其产生不同的认知和评价。
未来的研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探索跨文化差异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进而为跨文化的心理干预和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三、自我效能感在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和训练环境。
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主观的评价,对于个体在虚拟环境中的学习和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如何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评估和干预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四、自我效能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研究自我效能感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关于二者之间具体的关联机制和影响因素尚不清楚。
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探索自我效能感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并研究如何通过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来促进身体健康的改善。
五、新领域下的研究方法随着自我效能感研究领域的拓展,我们需要开发适应新领域研究需求的研究方法。
例如,可以借鉴大数据分析技术,探索自我效能感在大规模样本下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同时,可以利用神经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自我效能感的脑神经机制,以解释个体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行为表现。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摘要对20年来国内外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别讨论了自我效能感产生的背景、理论框架、研究发展及未来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一、自我效能感的提出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1977年提出的概念。
他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时发现,过去的理论和研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或行为的反应类型方面。
结果,支配这些知识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却被忽视了。
知识、转换性操作及其所组成的技能是完成行为绩效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人虽然很清楚应该做什么,但在行为表现上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内部的自我参照因素调节着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其中,人们如何判断其能力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其动机和行为便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Bandura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
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or sense of 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广泛注意,有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
在总结个人(Social 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Bandura于1986年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中,对自我效能感做了进一步的系统论述,使该理论的框架初步形成。
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一)自我效能感的作用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日常生活中,人们时时处处都不得不做出决定,怎样行动以及持续多长时间。
一个人对自我效能的判断,部分地决定其对活动和社会环境的选择。
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境,而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干的事。
影响人们选择的任何因素都会对个人成长造成影响。
体育教学中自我效能感理论作用及提升途径研究
体育教学中自我效能感理论作用及提升途径研究一、自我效能感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1.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纳德提出的,用以解释人们在面对某种任务时产生的信心和信念。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和信念,它会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和持久性。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他们对体育课程的投入和学习态度。
2. 自我效能感对体育学习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与他们在体育课程中的表现密切相关。
拥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有可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更有可能坚持克服困难,更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往往会对体育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提升体育教学中的自我效能感1. 建立成功经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往往是通过他们的成功经验来建立和形成的。
教师需要在体育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机会,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就感。
教师可以通过设定合适的目标,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2. 提供模仿和情绪激励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仿和情绪激励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模仿是指让学生观看他人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情绪激励则是通过正面的言语和行为来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支持和信任,从而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4. 建立支持性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支持性的教学环境对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在学生面临挑战和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从而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结语自我效能感在体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和行为,还影响着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和影响力。
教师要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和自身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提升,创造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从而更好地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与实践应用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与实践应用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和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心感。
它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被认为在个体学习、工作、适应和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自我效能感已经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广泛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和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自我效能感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在1977年提出。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三个要素所决定的:其中之一就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决定了个体在面对任务挑战时的动力和恢复力。
一旦个体认为自己具有完成任务的能力,他们更倾向于积极面对、努力奋斗,而不是退缩或放弃。
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个体的学习和表现,还对个体情绪状态和自我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者对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工具进行了广泛的开发和验证。
其中最为著名的测量工具是阿尔伯特·班德拉自我效能感量表(Bandura Self-Efficacy Scale),该量表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维度对自我效能感进行测量。
其次,研究者探索了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机制。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四种途径形成:个体的成功经验、他人的模仿和反馈、语言和自我对话以及生理和身体感觉。
个体通过这些途径积累了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并从中形成了对任务成功的信念。
此外,研究者还研究了自我效能感与其他心理概念的关系。
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自尊、动机、情绪和问题解决等概念密切相关。
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可以促进个体的积极情绪和健康行为,同时还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
在实践中,自我效能感的应用已经得到广泛验证。
在教育领域,研究者发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帮助他们设定具体的目标和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此外,将自我效能感纳入教育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现状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现状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及资源的评估和信念。
它是决定个体行为和动力的重要因素,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特征、社会环境和经验等。
本文将探讨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现状。
首先,个体特征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个体的性别、年龄、学历等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例如,研究发现,男性在技术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往往高于女性;年龄越大,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往往会下降;高学历的人通常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此外,个体的性格和倾向也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例如,具有乐观、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其次,社会环境也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学校和工作环境等社会环境因素会影响到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家庭环境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支持、鼓励和认可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学校环境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有影响。
例如,有研究发现,学校教育资源的质量和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情况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
工作环境对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也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工作任务的复杂性、工作支持度和组织文化等因素可能会影响员工的自我效能感。
此外,个体的经验也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的成功和失败经验会对其自我效能感产生直接影响。
研究表明,成功经验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经验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此外,他人的成功经验也会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例如,当个体观察到其他人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时,会增加他们在同样任务上的自我效能感。
随着研究的深入,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者正关注如何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例如,一些研究探讨了如何通过教育和训练等手段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其次,一些研究关注了自我效能感与其他心理变量之间的关系。
最新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中学生低自我效能感的成因分析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1977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并成为班杜拉社会学系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项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我与感受。
在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构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例如,儿童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绩,他就有可能认真听课。
效能期望指的则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完成某一结果的行为。
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项行为,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项行为。
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是,才会认真听课。
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功能: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的表现;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初中生的学习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以及对教育功能和教师功能的认知与评价。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实,初中生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效果存在显著的影响,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则是教育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但在我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发现中学生自我效能感比较低下。
一、农村中学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现状a、研究对象与方法1.对象。
从汝阳县陶营二中和蔡店乡中中学随机选取七、八、九学生,共九个班,其中初中每个班随机选取约40人,共360人。
2.方法(1)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
本问卷是研究者参考Pintrich & De Groot(1990)编制的自我效能感问卷,结合日常观察和访谈,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该问卷包括24道测试题,其中正向题19道,负向题5道。
自我效能感及其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
·#%&·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 年 ) 月第 !* 卷第 ) 期] ;0.- U HB +,03P.H43A 8,> :C.,@54.A (""%,ZHA !*,IH$ )
国外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能够决定老年人的活动积极性, 并且对老年人的积极性有明确的预测作用[!"]。
#$ 自我效能与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 客观的外界因素大多通过主观加工起作用[%],佟月华、余鹏等 的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积极应对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 在显著正相关[&,’]。说明 一 般 自 我 效 能 感 越 高,越 有 可 能 以 乐 观、求助和问题解决等积极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应对各种生活事 件,因而体验 到 更 多 的 幸 福 感,对 生 活 的 满 意 度 也 相 对 更 高。 也有研究认为,自 我 效 能 感 可 以 减 轻 个 体 的 受 打 击 程 度 和 几 率,促使行为方式改变,增强主观幸福感[(#]。
6$ 自我效能与嫉妒和自尊:对嫉妒、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 感的相关研究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嫉妒存在负相关,与自 尊存在正相关,即表现为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嫉妒心较弱,在 各种情景中体会的嫉妒较少,同时具有较高的自尊心。高自我 效能感个体在体验各种情景中广泛的自我嫉妒及处在爱情情 景中的个体嫉妒行为反应,都显著低于低自我效能感个体[!#]。 低自尊与发怒和敌意有联系,低自尊的个体会更少采取积极问 题定位,更多采取消极问题定位、冲动风格型问题解决以及逃 避[!’]。
一、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和作用机制 #’ 定义: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是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 和有关恪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本质上是自我生成 的能力,是人类最根本的能力,人们通过它可以对技能进行权 衡和判断,也可以对自己的思想加以评价和改变[#]。自我效能 的概念可以定义为“ 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 在什么水平上 完 成 该 行 为 所 具 有 的 信 念、判 断 或 主 体 自 我 感 受”。简而言之,自我效能是人们对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中组织 和运用行动的能力的信念,在形态上表现为个人因素、行为方 式和环境因 素 三 部 分 相 互 作 用 和 影 响 的 三 段 交 互 决 定 论 模 型[!]。 !’ 作用机制:#)自我效能影响个体的选择过程。这种选择 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当个体面临不同的环境条件时,选 择什么环境主要取决于自我效能感;其二,当个体可以采用不 同的活动来解决任务时,选择哪种活动决定于对可选活动的自 我效能感。个体往往会选择自己觉得能够有效应付的环境和 活动,避免无法控制的环境和活动,一旦选择决定,所选环境和 活动会反过来影响个 体 的 行 为 和 人 格 发 展。! )自 我 效 能 影 响 个体的认知过程。自我效能影响个体行为预期目标的设定,决 定个体的动机水平和投入程度,并通过归因和对行为控制点的 知觉来影响活动过程中思维,并进而影响活动的效率。自我效 能感强的个体往往把行为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这 种认知方式能促使个体提高动机水平,发展技 能。( )自 我 效 能 影响个体的动机过程。自我效能通过动机过程对个体发生作 用,除了影响人的归因方式、控制点知觉之外,还会影响到个体 在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个体在面临困难、障碍、挫折、 失败时对活动的持久力和耐力。高自我效能感促使个体在活 动中做出更多努力并持之以恒,达到活动目标。低自我效能感 的个体则较 易 满 足 于 中 庸 的 成 就,甚 至 半 途 而 废,放 弃 努 力。 ))自我效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过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个体应 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程度等情绪反应上,这些情绪反应通 过改变思维过程而影响个体的活动及其功能发挥。自我效能 感强的个体相信自己能够对环境中的潜在威胁施以有效控制, 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常常体验到强烈的应激反应和焦虑,并 采取消极的退避或防御行为[(]。 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培养 #’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到成败经 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四种信息源的影响。行 为的成败经验是个体在行为习得与操作的亲身经历中获得的,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与趋势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与趋势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任务中能够成功完成所需行动的信心和能力。
自我效能感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达拉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并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自我效能感不仅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状态产生影响,也与个体的学习、职业发展等方面密切相关。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
在过去几十年中,许多研究致力于探索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结构和形成过程。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成功的经验、社会比较和社会支持等因素来培养和提高。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体的成功经验,当个体在特定任务上获得成功时,其自我效能感会得到增强。
此外,社会比较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个体倾向于以他人的表现来评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社会支持是一个重要的情境因素,它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鼓励来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并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和情绪。
他们更有可能设定高目标并努力实现它们。
此外,自我效能感还与个体的创造力、领导力和决策能力等方面相关。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在学业成就上表现更好,并更有可能选择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在职业发展方面,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决策和职业成就有一定的影响。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选择有挑战性和发展机会的职业,并在工作中取得成功。
自我效能感研究的趋势和未来发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将自我效能感与其他相关概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情绪、动机和压力等。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我效能感在个体行为和情绪上的作用机理。
其次,可以将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扩展到不同的文化和群体中,以探索不同文化和群体背景下自我效能感的异同。
此外,可以将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应用于实践中,例如教育、职业咨询和员工培训等领域,以帮助个体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并实现更好的发展。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教学与管理》!""#年$月!"日自我效能理论最早由班杜拉于!"世纪%"年代后期提出,是其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关于一般学习理论的逻辑产物,并构成了对其一般学习理论观点的理论逻辑的历史方式的实现。
一、自我效能理论基本内容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它不仅与一个人拥有的知识技能相联系,而且与一个人能否利用自己所占有的知识技能相联系。
自我效能理论迄今还未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基本理论框架如下。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自我效能感形成或改变的因素(&)成败经验。
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
(!)替代性经验。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言语劝说。
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
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
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情境条件。
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
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
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和心身反应等中介过程而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
(&)选择过程。
一般而言,个体选择自以为能有效应付的环境,回避自感无法控制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因素反过来又会影响其行为技能和人格的发展。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新进展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新进展1序言自我效能感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最初的理论认为个人效能感基于四个主要信息来源:表现成就、替代经验、言语说服和生理状态;通过四个主要过程来发挥作用。
它们包括认知、动机、情感和选择过程。
本文简单阐述了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和现状;“自我效能感”与“有效动机”的论证;“自我效能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区别。
2历史发展Bandura(1977)提出了自我效能感,他认为效能期望是一种信念,即一个人能够成功地执行产生结果所需的行为。
自我效能感最早提出是用于治疗,效能预期决定了人们将花费多少努力,以及他们将在面对障碍和厌恶的经历时坚持多久。
自我效能感越强,努力越积极。
2.1最初的理论认为个人效能感基于四个主要信息来源:表现成就、替代经验、言语说服和生理状态。
2.1.1行为成就(直接经验)它是基于个体的亲身体验, 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作用最大。
过去多次的成功的经验可以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失败的经验则可能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2.1.2替代经验(间接经验) 如果人们看到跟自己相似的人通过持续的努力获得成功,他们就会相信自己也有能力成功。
相反,对失败者的观察会使个体怀疑自己进行相似活动的能力, 进而会降低动机; 另外, 榜样与个体越相似, 那么榜样的行为选择以及所产生的结果对观察者自我效能形成过程的影响就越大。
2.1.3 言语劝说:当人们被劝说他们拥有完成任务和工作的能力时, 他们更有可能投入更多的努力和毅力坚持下来。
2.1.4情绪和生理状态:人们在评估自己的能力时, 常常会依赖当时生理和情绪上的感觉。
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消极的情绪状态则可能削弱自我效能感。
个体的情绪状态和身体不适即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2.2自我效能感的理论观点在如何看待个人效能感的性质和来源以及自我效能感影响行为的干预过程方面存在差异。
在寻求探索和操纵行为的动机解释时,怀特(1959)假设了一种“有效动机”,它被概念化为与环境进行交易的内在驱动力。
行为主义新进展自我效能感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 1925—)
分类
具体自我效能感(特定的自我效能感) 具体自我效能感,是针对具体任务或具体领域而言的,并非是一个人的特
强度是指个人对完成特定难度任务的自 信程度。
广度是指个人在某个特定领域内的自我 效能感的强弱,会在多大程度影响其他 相近或不同领域中的自我效能感。
一般效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由德国临床和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在1981年
编制,量表从起初的20个题项缩为10个。而后他与张建
3、第三代行为主义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即人的能动性。在对待“自我”的问题上,激进的行为主义 者要么否认自我的存在,要么认为自我对行为的影响无足轻重,要么把自我看做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内部 联结成分。第三代行为主义既不认为自我是行为的动因,也不认为自我是环境的奴隶,而是认为自我的 影响部分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过程。
第一代行为主义研究者坚持心理学只能研究行为而非意识,强调以绝对客观的而决非主观 的方法研究心理学,用刺激和反应解释行为。这种客观主义、外周论、环境决定论、直线性等 观点使行为主义遭到诸多诘难,使其理论很快陷入了危机和困境,从而导致早期行为主义必须 做出修正和变革。为了捍卫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在行为主义内部以赫尔、托尔曼、斯金纳为 代表的第二代行为主义者异军突起,以其极具创造性的观点改良了行为主义。
最后,第二代行为主义者都强调学习对于理解行为至关重要,其研究和理论的重点都集中于学 习发生的方式。所以,诸如赫尔、托尔曼、斯金纳这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第二代行为主义者都是杰 出的学习理论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在教育学习领域的进展
摘要: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个体的自我控制和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阐述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界定、影响、形成因素以及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学习领域最新进展,包括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师自身信念的影响。
关键字:
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学业水平、自我信念
1.自我效能感的界定、影响及其形成因素
1.1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班杜拉(Bandura)1977年首次提出的。
班杜拉将其界定为为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此外,其他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也有不同的界定,如:“是使得个体能够有效地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是个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的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周国涛、戚立夫)”等。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界定不同,但是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1.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即具有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偏好方向,并且对于同一活动,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个体对活动的坚持能力不同。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容易把困难估计的比实际更大,在问题与困难面前表现出更多的担忧与畏惧,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则相反。
(3)影响人们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人对新行为的获得类型、获得速度有所不同以及对于习得行为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在活动时情绪较高,表现的较为轻松,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相反。
1.3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四个方面的经验:(1)直接经验。
指个体得自以往实际从事同类工作任务的成败经验。
成功的经验往往会增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并且不断的成功会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的作用则相反。
同时,人们对于行为成败的归因方式,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评价。
(2)替代经验。
即间接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学习示范者的的行为而获得的自我效能感。
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言语的指导作用。
即通过他人的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来改变自我效能感。
但是,有研究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自我效能感并不能持久。
(4)情绪的唤起。
班杜拉认为,高度紧张的情绪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因而使得自我效能感降低。
2.自我效能感在学习和教学方面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
2.1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习成绩
班杜拉在1997年证明了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够使学生在活动前准备更充分、努力程度更高、坚持性更好、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比那些怀疑自己能力的学生较少有消极的情绪反应。
所以,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学生的学习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自我效能感包括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独立的方面。
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核心变量之一,提高自我效能感是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途径之一。
另外,自我效能感在成功归因和学业成就也可起到中介的作用。
在考试焦虑和考试成绩之间也是中介作用。
2.2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习动机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直接影响表现为已感知的自我效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过程。
自我效能感能预测学生努力的两个尺度:作业等级和精力花费。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由于学习动机较为强烈,因此他们花费在学业上的精力是对于那些自我效能感是多的,并且他们学习的动机较多的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
2.3自我效能感与教师的教学行为
不仅学生要对自己获得学业成功的能力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且教师也应当对自己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能力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只有当老师相信他们能够帮助掌握课堂知识时,学生才更有可能达到较高的学业水平。
某些教师的自信可能表现为集体自我效能感的形式:当学校老师相信他们作为一个团队能够对学生的生活产生显著影响时,学生自己就会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并能达到更高的学业水平(Goddard,2001)。
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教改的自我效能感时,他们就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学生的成绩:(1)这些教师更愿意去尝试那些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的新的教学策略;(2)这些教师对于学生表现会有更高的期待,并会为学生设置更高的目标;(3)这些教师会在教学中倾注更多的心血,并坚持不懈的帮助学生学习(Marachi & Gehlbach 2002)。
2.4自我效能感与促进教师的自我信念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体验不仅能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帮助,同时教师自我效能感作为教师主体对自身能力的一种信念与内在的心理体验,对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主要体现在:(1)对教师的专业承诺有显著影响。
自我效能感越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情感依赖和投入也越高。
具有较高的专业承诺和较高的期望与责任感的教师往往能够取得满意的工作效果与成绩。
(2)是教师产生自主工作动机的内在原动力。
因为动机的激活、维持与强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自身教育能力的信念。
一些自我效能感较强的教师对教育工作抱有积极的态度,具有强烈的自我期望与胜任感,因而其工作动机常常是促进性的、适应性的,他们倾向于为自己设定和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与目标,并且努力地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即使遇到更多的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从而坚持下去。
(3)是影响教师行为和教育效果的重要中介。
教师的自我
效能感不同,会影响教师工作的开展与面对问题的的态度。
而通过教师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和教育的有效性(Woolfolk & Hoy, 2000)。
(4)是教师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源。
自我效能感对人应付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教师不能控制面临的各种压力,会直接影响其身体健康。
3.总结与启示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动机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由于在活动过程中有着较强的坚持能性,在面对困难是有着较强的毅力,学习动机较多的来自内部,其学业成绩往往是较为理想的。
因此,培养学生的高自我效能感在教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师的重要的任务之一。
教师要身体力行的对学生进行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不管不是在言语上还是在行为上。
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践行赏识教育的理念;(2)树立多元智能理论观,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3)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归因,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4)让学生学会体验成功,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陈琦刘儒德主编2007年4月第2版
(2)《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在出版社张春兴主编1998年5月第1版
(3)《教育心理学.教学参考资料选辑》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莫雷何先友冷英主编2004年4月第1版
(4)《教育学经典译丛.教育心理学.第六版》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美] 珍妮.埃利斯.奥姆罗德》著龚少英主译2011年9月第1版(5)《教育科学》2008年6月第24卷第3期:《关注与促进教师的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感理论的重要启示》洪秀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
(6)《社会心理科学》理论研究第22卷总第89-90期2007年第1-2期:《近十年国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王建侠
(7)《教育理论》大众文艺:《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白晓云(陕西省西安市远东第二中学山西西安71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