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瑞龄先生轶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瑞龄先生轶事(2012-12-24 14:40:36)

转载▼

标签:杂谈

向警予是我党第一个女中央委员、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的英名和业绩已载入史册,永垂不朽。而她的父亲向瑞龄先生,从乡下的小山村走出来,白手起家,在溆浦商界叱咤风云数十年,号称溆浦商界“小诸葛”,历来却鲜有人知。

出生贫寒,早年艰苦谋生

向瑞龄的老家在溆浦县观音阁镇温湖村,在县城经商积累了一些财富后,买了夏姓人家的旧房,在县城定居下来。向姓是溆浦大姓,历来有“一舒二向三张四李”之说。溆浦向姓奉向宗彦为祖先,属于土家族。《向氏通谱·总世系》中记载:向文皋为向宗彦的12代孙,卜居沅陵狗子潭,为溆浦向氏之一世祖。其子纯仁公“由辰迁溆”,“乃溆浦向氏之徙祖也”。四世祖如松公“徙覃村”(距温湖三里许)。九世祖希诚公“移居温湖”。《向氏通谱·先哲篇》中,把向宗彦列为唐时的第三位先哲。“后人称曰向老官人。”向老官人死后,后人“立庙祀之”。“土人(指土家族人)经常于三月六日荐食之”。“苗蛮原因占吉而卜凶,酋土(当为土酋)藉以禳灾而祈福,击鼓鸣钟,独取于三月六日陈祠荐食。”该谱卷首还记载,文皋后裔希熊公的子孙有的迁往湘西保靖县、龙山县,希达公的子孙有的迁往保靖,伯公四房子容公的子孙有的迁往保靖县、龙山招头寨及鄂西的施南等地。这些向姓早已恢复了他们的土家族成分。据《向氏族谱》记载,向瑞龄为向文皋的23代孙,是向宗彦的34代孙。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敦煌学家、中外交通史专家向达的老家是麻阳水村(现属卢峰镇),与温湖村相距6公里。两地向姓皆为向文皋二房伯公后裔,麻阳水向姓是从温湖迁去的。八世祖仁远公时“徙居麻阳水。”向瑞龄为向文皋公23代孙,向警予为向文皋公24代孙,向达为向文皋公第26代孙。向达比向瑞龄低三辈,比向警予低两辈,但向警予与向达为同时代人,向警予生于1895年,向达生于1900年,只相差5岁。

向瑞龄的父亲名衍贵,出生于清嘉庆年间,母亲陈风翠。向衍贵陈风翠夫妇俩生有三个儿子,名为从麒、从麟、从狮。从狮,生于清道光27年(公元1847年),又名瑞龄,字诵三,学名嘉年,别号锡龄,后世人多称其名瑞龄,而从狮之名却鲜为人知。因家境贫寒,向瑞龄读了三个月的私塾后就辍学了,在家帮父母亲做点小事情。稍长,即担负起谋生的重担,起初以贩卖陶瓷器为生,挑着农村日用陶瓷器具,走村串寨叫卖,本小利微,挣点小钱贴补家用。后来只身一人,到离家不远的牛角冲,搭起两间土墙屋,磨制豆腐,走村串户叫卖,送货上门,赶在乡亲们做早饭前去卖,以便作早饭菜。虽是小本生意,却非常辛苦,先天晚上磨好豆腐,天未亮就挑着担子出去,卖完了赶回家又得准备明天的生意。结婚成家以后,仍然以小生意勉强谋生度日。说到向瑞龄的婚姻,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他才十几岁岁就开始独力谋生,在牛角冲的土屋里,起早摸黑地做点小生意,头脑灵活的他经过几年努力,生活状况慢慢地有所好转。因送卖豆腐的关系,他常来往于邓福元家,久而久之,邓家人对他颇有好感,托人说媒把女儿邓贵玉许配给他。结婚时,按乡间习俗,男方除给新娘的衣物彩礼外,还要给女方的亲朋送一份彩礼,即每户一块猪腿巴肉,一封糖。接亲那天,清点彩礼时,抬盒中少了几封糖,有人出了一个馊主意,在糖封里放些碎砖代糖。被发现后,邓福元大发脾气,不同意女儿出嫁,后经媒人及亲朋劝说,过了三天,新娘才过门成婚。邓贵玉生了十个儿女,有六男二女长大成人,向警予排行第九,乳名九九。邓贵玉1912年病逝。此后向瑞龄两次续弦,均未生育子女。

多谋善断,经营鼎盛昌大获成功

向瑞龄在牛角冲卖豆腐的时候,还不到20岁。那个年代,流通的是铜钱,乡里人手里的铜钱有限,乡村小生意现钱交易极少,多是以物换物,换回的常常是大米、黄豆、食油等,吃的用的,应有尽有。每天早晨一担豆腐出门,晚上一担杂七杂八的东西回家,非常辛苦。

一次姚家田,他把豆腐放在邓家门前的一棵大树下,另有别事,临时离开会儿,被邓家的鸡把一担豆腐啄得稀巴烂,为此事他非常气恼又无可奈何。回家后,他气中生智,琢磨出了一个“送货上门,赊销记帐”的办法。就是把豆腐送到各家各户,用划正字的办法把帐记在各户门背后,到一定的时候再一次性结帐收钱。这个办法很快被人们接受,人们认为他有经商天才。时任五区区长的邓福元(后来成为向瑞龄的岳父)认为向瑞龄脑瓜子灵活,口乖嘴甜,会做生意。从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向瑞龄很有经济头脑。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与邓贵玉结婚后,他的岳父便托人介绍,让他到县城贺万成南杂店当灶师傅,掌管蒸酒、磨豆腐的事,因他勤劳肯干,做生意点子多,能说会道,深得贺老板的赏识,将灶师傅易人,叫他去货房站柜台,经管生意,招呼顾客。从此他开始步入商场,先后在县城的晋昌恒、鼎盛昌商店当过坐庄、管事、总管事,特别是掌管鼎盛昌期间,业绩辉煌。

向瑞龄为鼎盛昌的崛起和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鼎盛昌的经商传奇,堪称溆浦商界成功的样板,远近商家视之为楷模。在清末民初,鼎盛昌是溆浦县城闻名遐迩的大商店。它的前身是钟昌炽开设的立淡昌。立淡昌在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就是溆浦县城最大的一家老牌南杂商店。光绪初年,钟昌炽逝世后,家产一分为二。他的一个儿子钟柳泉与董承汉合资创办了“晋昌恒”;另一个儿子钟湄泉与李祖仪合资在立淡昌原铺店的基础上,更名为鼎盛昌(现在的警予东路原生资公司)。因为向瑞龄在贺方成南杂店当铺房先生,初显经商才华,在县城商界小有名气,深得晋昌恒老板董承汉看好,他想方设法,聘请向瑞龄当了晋昌恒的管事。后来鼎盛昌的老板们分析了立淡昌分裂的原因,决定股东只当东家,不当总管。聘请有能力的优秀人才来管理商店。于是向瑞龄又成了鼎盛昌的选才目标。向瑞龄进入鼎盛昌后,先任管事,后又被委派去常德坐庄,很快就升任鼎盛昌的总管,接掌了鼎盛昌的全盘经营大权。从此,他使出挥身解数,充分展现了经商天才,开创了鼎盛昌最为辉煌的时代,也开创了溆浦商界的全盛时代,使以鼎盛昌为代表的溆浦商业在湘西一带声名鹊起,几乎可以与洪江商帮相媲美。向瑞龄没读过多少书,其经商之才似乎与生俱来,经过多年的商场博弈又富有经验和胆识,对掌管鼎盛昌这样的大商号,毫不畏惧,举重若轻。他大刀阔斧地改革鼎盛昌原有的经营项目和营销模式,把几十年单一的南杂铺面改为前后两进,左右四个店面的综合性大商店,批零兼营,有似当今超市,气势宏勃,生意兴隆。第一进左边是品种俱齐的南杂业,应有尽有;右边是琳琅满目的绸缎布匹,五金日用百货。第二进,左边是经营官府同意的鸦片烟专柜,货源来自云南;右边代收田赋税捐,兑换金银大宝的金融业。四个店面生意兴旺,日夜人流不息,一派繁荣景象。同时,他首创性地开展长途船队货运,更是把鼎盛昌推上了全盛时期,三十来艘货船常年在溆浦至常德等地之间穿梭往返。他把在溆浦土特产源源不断运往常德、长沙、武汉各地,又把内地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运回来,向溆浦及周边地区批发销售。向瑞龄在湘西、常德等地名声大振,许多巨商向他靠拢,日本的通玉商号也来巴结他做生意。据县志(1993年版,下同)记载:“民国3年(1914)县城有钱庄4家,……其中鼎盛昌商号,资本最为雄厚。经理李盛之(实为股东),总管事向瑞龄,把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溶为一体,在经营商业的同时,兼办存放款业务,吸收存款,兑换银钱,办理汇兑,发行市票及代政府收纳田赋。”

向瑞龄善于审时度势思虑精密,常常能出奇制胜,在溆浦商界渐渐地有了“小诸葛”之称。有一个故事,就是向瑞龄不愧称“小诸葛”的很好例证。有一次,已到年底腊月二十几了,向瑞龄突然吩咐鼎盛昌店内员工把楼上的仓库打扫干净,把仓库里的谷米等物资,向内边挪一挪,再把金库的铜钱和光洋(银币)搬来,把每一间仓库门边码满一人多高,然后关好仓门,贴上封条。当时店里的人都不解其意,后来才知道鼎盛昌发行的票子(大商号以自己的信誉为担保发行的,可以随时兑换现金的纸质凭证),在一般情况下到年底已基本兑换回笼,然而那年已近年关,尚有许多票子未回笼,既不见来人兑换,又不见在市面上流通,向瑞龄断定其中一定别有缘故。果然不出他所料,原来是龙潭的谌伯瑞把鼎盛昌的票子囤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