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漫的点地梅
妙用小练笔 打开习作之门
234学习版内容摘要: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我们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做到相互促进。
”写,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则是写作教学的前提,因为它是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为基础的,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
如果我们能够以文本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训练,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读写结合 小练笔 补白 详化 仿写 感悟一、挖掘训练点,进行补白、详化:1、再现“留白”情节---补白。
综观教材,很多课文中都有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或者故意为了激发读者的想象,作者进行了留白。
这些留白的地方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维内容,如果能充分挖掘这些潜在的训练点,让学生动笔写一写,不但能使学生想象力得到一次锻炼,还能使创新的萌芽破土而出。
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教材中留白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练笔的形式把这些“空白”补充出来,使它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有血有肉。
例如: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第九课《烂漫的点地梅》这课中写到:“一名年轻战友的妻子在老家分娩使难产住院,他采了一束最艳丽的点地梅守在电话旁,一面埋头整理施工资料,一面心急如焚地等待福祸未卜的消息,直到拂晓时分才接到母子平安的喜讯。
年轻人激动得把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深情地对电话那头的妻子说:“我送你一束美丽的点地梅!”……文章到这里用了一个省略号,显得意味深长,让人遐想。
这个年轻人讲完电话后的动作、神情怎样,电话那头的妻子说了些什么,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作者并未作描述。
在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把年轻人和他妻子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内容仔细地描绘出来。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填充补白,学生更能体会到高原筑路兵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心中更油然而生对他们崇高精神的赞美之情。
《烂漫的点地梅》读后感500字
《烂漫的点地梅》读后感500字;从幼儿园的识字绘本到小学海量阅读,我读到了中外大量的写到人记事的文章,湖上我似数条快乐的小鱼在知识的海洋里泛舟游弋。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课文《烂漫的点地梅》,课文中的情节令我记忆犹新,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雪域高原地冻、高原缺氧,环境极其恶劣,素称“人类禁区”,但有一种花“点地梅”却能顽强地拥抱虽这里的工业用地,开出晶莹、透亮、鲜艳的紫花,它们同兵士修筑青藏铁路的越界兵一起开放,拼搏在唐古拉山脉。
漫天大雪连续下了五天五夜,平地积雪达两米多厚,给养车无法上来,这些筑路兵在缺吃少暖的状况下,硬是把两千九百吨炸药、一千五百吨水泥从沟底扛到山腰施工现场施工点,他们一个个因雪光反射,眼睛肿得像桃子,脸上铜钱大的皮一块块脱落,胸部裂开了血口子……曾有游击队员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我沉落在天山,棺木请把我的骨灰撒在唐古拉山上才,我要亲眼看见列车在自己筑起的铁路上呼啸飞驰……”一位战士的妻子在老家燕姬住院时,他仍不停歇地埋头整理资料,直到拂晓时接到母子平安的音讯,千言万语化作对妻子的一句话:“我送你一束美丽的点后地梅!”青藏铁路工地上的英雄事迹很多很多,每一朵点地梅都代表着一颗筑路兵的美好!这篇课文我读了多少次,每一遍阅读都令我心潮澎湃。
筑路兵把火一样的青春年华和年轻生命融进了长长的高原铁路,凝聚成了“天山精神”。
联想11岁的我,生活在富强民主的祖国,我是幸福的,那么在经济、科技、军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该怎样做,才能像筑路兵一样报效我们的官军祖国母亲呢?首先,我要把身体锻炼得壮壮的。
早晨操场上有我晨跑的身影,晚上院子里有我跳绳夜里的汗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有苦有累,这些都不算什么。
其次,自力更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拖地、整理房间、洗衣服、炒菜,这些我都会做,连平时对我严格要求的爸爸都说:“这几日棋棋变化非常大,是我们家大的劳动模范。
”再次,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西师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阅读练习及答案
西师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阅读练习及答案西师版11册课内阅读练习(1--8单元)一单元1.北京的色彩课文主题:课文先用“壮丽而辉煌”五个字写总体感受,然后从层林尽染的秋林和风格各异的建筑两方面,以细腻的刻画,展现了北京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热爱和赞美。
第一句是总写句,概括了秋天的树叶带给作者的感受,作者用了“征服”一词。
征服:本义指用强力使别的国家、民族或自然屈服,在这里指北京的树叶令作者感到心旷神怡。
第2、3、4句具体地描写了在从机场进入市区的路上,作者欣赏到“绿色”时“又惊又喜”的感觉。
作者“惊”的是居然在绿色中又呈现出“千百种奇妙的色彩”;作者“喜”的是北京的色彩虽纷繁但又十分“和谐”。
1、前后照应的句子:课文开头句:我像一片云,从四季常青的东海之滨飘到了北京城。
课文结尾句:我是一片云送彩色的北京又漂回绿色的东海之滨。
答:文中一个“飘”字写出了北京之行的愉悦与兴奋。
2、秋风一吹,蝴蝶纷纷扬扬飘落地上,待细细一看,却又变成像用黄绢裱制的小扇面,宽边上,还留着一条未曾退尽的绿镶边呢!纷纷扬扬表现了树叶的轻盈。
黄绢表现了树叶表面的细腻光滑。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叶在空中飞舞的曼妙。
金黄、橘红,曙红,猩红,赭石……省略号表示了北京的树叶的颜色丰富多彩。
课后题:(1)“紧贴”“不断”“寻找”表达了“我”想看到北京色彩的急迫心情。
(2)“毫不犹豫”表现了我为首都北京丰富的色彩感到骄傲自豪。
2.我的百草园1.我的百草园围绕一个乐字写了百草园的乐景、乐闻、乐事。
作者在这里看到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还看到了黄蜂伏在菜花上,叫天子窜上云霄……听到了鸣蝉长吟,游吟低唱,蟋蟀弹琴;还可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冬天更可以拍雪人、塑罗汉、捕鸟。
真是乐趣无穷!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根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组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着实,走到组筛底下的时候,讲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烂漫的点地梅》课件
点地梅
形态特征
全株被有白色细柔毛。叶丛生,有长柄平铺地面,半 圆形至近圆形,边缘有三角状锯齿。花葶自叶丛中抽出, 顶端生白色小花4-10朵,排成伞形花序。蒴果球形,种子 细小,多数,棕色。花期4-5月。
生长习性
生于山坡草地中。分布西藏等地。
听课文朗读并想想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阅读质疑
课文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内容
却写了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学到这里,你
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默读第3~13段,勾画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
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
补充资料
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是青藏铁路全线气候最恶 唐古拉山 劣、地质条件最差、施工难度最大的区段。斜坡
新树立起平等交流、充分沟通的工作作风。
通过课文的学习再结合吴宗学的事迹 用自己的话谈谈体会。
通过前面的学习,想一想点地梅和高原
筑路兵有什么共同之处。
点地梅生长在雪域高原瘠薄的土地上,有
着顽强的生命力,
高原筑路兵在雪域高原上艰苦奋战,创下
了一个又一个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2003年6月28日,他告别了位于河南省的中铁隧道局一
处,来到了海拔4500多米的西藏那曲地区,开始坐镇指 挥隧道局在此施工的23标段。
青藏铁路工地上的英雄事迹
吴宗学:从“不愿意来”到“不愿意走” „„来到那曲的第二天,他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 就与其他同志一起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调查。为掌握第一 手资料,他坚持每天召开碰头会,研究提高工效、强化 管理的有效途径。以前的指挥部命令式作风盛行,上下 沟通不够,吴宗学就从改变管理观念入手,在指挥部重
湿地广布,高地温、高含冰量冻土地段较长,冻
以疑导探自主阅读《烂漫的点地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以疑导探自主阅读《烂漫的点地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42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从而体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
2、领悟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搜集点地梅图片及有关青藏铁路建设者的事迹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课文既写了点地梅,又写了高原筑路兵。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乘坐通往青藏高原的列车,去寻觅点地梅那烂漫的身影。
(板书:点地梅筑路兵)2、设疑师:文中有一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是哪句话?提问学生,出示句子:我喜欢唐古拉山顽强而美丽的点地梅,我更喜欢像点地梅一样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
师:请默读这句话,边读边思考:从这句话中你能提出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教师予以鼓励并及时归纳、梳理问题。
问题预设:a.点地梅的顽强、美丽体现在哪里?b.高原筑路兵的可亲可敬体现在哪里?c.点地梅与筑路兵有哪些相同处?【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贵有疑。
”给学生搭建质疑的平台,引导学生找中心句提出问题,以“疑”激趣,以“疑”促思;对重点问题的确定,放手让学生参与,且学生优先;探究的问题来自学生,学生有亲切感,有探究欲。
】3、自探(1)出示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画出与问题有关的重点句子或词语,并仔细品味,把自己的体会及时批注在句子旁边。
有疑惑的地方打上“?”。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困生。
【设计意图此环节关注自学过程的实效性,体现三个结合:“疑”探结合,以“疑”引探;读思结合,以思促读;思注结合,以注助思。
】二、解疑合探(一)组内合探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完善自己的理解;有疑惑的提出来,请同伴帮助;小组长安排好交流的次序。
《烂漫的点地梅》教学设计
《烂漫的点地梅》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 学生读课题。
说一说读了题目之后的想法。
2. 希望对这种花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吗?让我们一起进入新课的学习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 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想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 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 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4.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点地梅,高原筑路兵三、学生质疑,以疑导学1. 课文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内容却写了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
学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会提出诸如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却要写高原筑路兵等等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板书在黑板一侧。
2.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先了解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
四、学习课文第3~13段,体会点地梅的美丽和顽强1. 默读第3~13段,勾画描写点地梅的语句,并说说点地梅是一种怎样的花。
2. 教师组织课堂交流。
教师在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对课文第3段和第13段中描写点地梅顽强和美丽两大特点的语句进行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
①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1、2段对唐古拉山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体会到点地梅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
②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段,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品读,边读边展开想象,深切体会作者对点地梅由衷的热爱与赞美。
五、读文与课外搜集资料相结合,体会高原筑路兵的平凡与伟大1. 学生读介绍筑路战士英雄事迹的段落,勾画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
2. 教师组织课堂交流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3. 教师用课件出示或口头介绍另外几个发生在青藏铁路工地上的英雄事迹。
4. 通过课文的学习再结合背景资料用自己的话谈谈体会。
烂漫的点地梅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第十一册)
烂漫的点地梅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第十一册)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优美词句。
3.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从而体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
4.学习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作者赞点地梅就是赞高原筑路兵的这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歌曲《青藏高原》及点地梅、青藏铁路建设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媒体展示青藏高原的美景(可配《青藏高原》的歌曲),激发学生的情感。
2.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藏高原,去认识生长在那里的一种奇特的植物,请齐读课题——《烂漫的点地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3.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点地梅高原筑路兵)4.文章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抽生答,课件展示。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一)体会点地梅的顽强和美丽请同学们默读描写点地梅的段落,(3~13段)看看点地梅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把你的阅读感受批写在旁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顽强美丽)1.精读感悟点地梅的顽强。
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体会到点地梅的顽强?(1)“……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
”①点地梅到底拥抱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呢?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知道的?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一段。
②同学们,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这个句子中的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请大家勾画出来。
(扎、贴、拥抱)③点地梅的根为什么要扎得很深,枝蔓为什么要贴着地皮,还要一团团地拥抱土地呢?④激情导读:是啊!因为青藏高原常年天寒缺氧,四季冻土封固,所以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借物喻人》教学设计
教研部门推荐
意见
单位签章
年月日(参赛者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变动)
学习方法分享
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三个要素:规范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了规范的学习行为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规范的学习行为是前提,是基础。
实践证明:一个行为持续3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的行为,超过100天就可以形成习惯。
过程不变结果不变,过程改变结果巨变,过程合理成绩斐然!
学习能力的三要素又可分为八大学习环节,即学习管理八环节:1、计划管理;2、预习管理;
3、听课管理;
4、复习管理;
5、作业管理;
6、错题管理;
7、难题管理;8、考试管理。
【部编版】2022-2023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六年级上册期末语文模拟试卷AB卷(含解析)
【部编版】2022-2023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六年级上册期末语文模拟试卷(A卷)一、看拼音,写词语。
(5分)jīng jí tān huàn miǎn tiǎn kuījiǎdiǎn zhuì( ) ( ) ( ) ( ) ( )二、补充词语,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6分)垂()三尺——()面()——()( )无其事—— ()惊涛()浪——()如雷()耳——()喜出()外——()三、按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里。
(10分)1、下列各组近义词的感情色彩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宠爱——疼爱腐蚀——腐化艰苦——艰难B、屹立——耸立捍卫——保卫教诲——教唆C、顽强——顽固机智——狡猾嘲笑——嘲讽D、同情——怜悯诧异——惊诧英勇——顽强2. 下列各句中,关联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不管天气多么恶劣,我们都要按时上学。
B、文天祥宁可忍受牢狱之苦,也不向元朝统治者屈服。
C、我要去北京看长城的愿望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因为难以实现而更加强烈。
D、鸟的翅膀不管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
3.下面哪个故事不是三国故事()A.赤壁大战 B、草船借箭 C、负荆请罪 D、三顾茅庐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多么漂亮啊!这件衣服。
B、我们应该研究一下,这件事究竟应该怎么办?C、我说,我们老师好,样样好,天下第一好。
D、他高声说:“鱼啊!要是你没累乏,那你可真奇怪透顶啦!”5.下列句子中没有采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那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B.这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C.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D.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四、判断题。
(6分)1.《自然之道》讲述了因“我们”自作聪明,而导致数十只幼龟成为食肉鸟口中之食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就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2.“不满、埋怨、怨恨、憎恶、敌视”是按程度由浅到深的顺序排列的。
小学语文课文《烂漫的点地梅》
小学语文课文《烂漫的点地梅》唐古拉山脉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常年天寒缺氧,四季冻土封固,素称"人类禁区";。
我和战友们来到青藏铁路工地时已是盛夏6月,但这时唐古拉山脚的布曲河畔,却处处是残冰积雪,丝毫没有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盎然景色。
唐古拉山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里永远是寒冬。
一日黄昏,我在铲草皮的时候,发现草丛中有一种很奇怪的植物,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
我不知道这是花还是草,但能猜出这是一种生命力十分顽强的植物。
于是我挖了一丛回来,种在门前的屋檐下。
一场绵绵的细雨,叩开了7月温暖的大门。
早晨起来去河边挑水,我发现天地间全然变了个样:山青了,水绿了,枯槁的小草一夜间换上了新装,嫩嫩的叶尖上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每一颗露珠都闪烁着太阳的光辉。
唐古拉山的春天终于姗姗而来了。
我回到宿舍撂下水桶,就迫不及待地揭开盖在屋檐下的草袋。
啊!那棵植物居然活了,长出了一片片泛绿带黄的叶子。
正在我欣喜的时候,一位美丽的藏族少女,赶着羊群路过我们营区门口。
有只掉队的小羊羔误入营区,"咩咩";地叫着乱闯。
牧羊女追逐进来,见我站在屋檐下护着那丛植物不让小羊羔靠近。
便"扑哧";一笑,用生硬的汉语对我说:"放心吧,牲口不会吃它的。
";"为啥?";"这花又苦又涩,牛羊就不吃呗。
";"这是花吗?";"嘻嘻,不是花你种它干什么?这叫‘点地梅’,开的花可香可好看哩。
";牧羊女说完,便赶起小羊羔轻盈盈地走了。
点地梅开花了,怒放的点地梅十分美丽。
紫艳艳的花儿,亭亭玉立地缀满枝头,仿佛一串串粘连在一起的紫色豆珠儿,散发着一阵阵浓浓的醉人芳香。
阳光照耀下,花儿更紫得晶莹,紫得透亮,紫得鲜艳。
天上是白悠悠的云彩,地里是紫幽幽的花儿。
华兰英《烂漫的点地梅》教学设计
《烂漫的点地梅》教学设计学校:北碚区静观镇集真完小教师:华兰英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关注《烂漫的点地梅》这篇借物喻人的散文,教学时遵循作者写作的思路,从点地梅到高原筑路兵。
在了解点地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的共同点,从而感悟作者对高原筑路兵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因为《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二、教学内容分析:(注:含本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分析)本组教材包括本课《烂漫的点地梅》写的都是凡人小事,读来自然、亲切,给人启示不同。
同学们可以感受到平凡的高原筑路兵的大爱,还可以从中领悟到:只要多留意、勤思考,就能为习作积累好的素材。
本课虽然比较长,但故事性强,且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学生喜欢阅读。
因此应坚持长文短教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抓住关键词、关键句深入感悟,以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三、学生情况分析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主动搜集资料的主动性差;我们又是平原,对高原筑路兵的情况不了解,所以我布置了收集高原筑路兵资料及青藏高原的资料的教学课前准备。
以前学过类似的以人喻物的文章,学过象征的手法,我想,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的学习对于学生应该不是很难吧。
四、教学目标分析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高原筑路兵和点地梅的共同之处,体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
2、总结全文,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献身祖国的热情。
3、领会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理解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有什么共同之处。
2、领悟作者赞美点地梅就是赞扬高原筑路兵的这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六、教学方法1、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品读中感悟作者流露在其间的思想感情。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学资源(教学准备)老师:1、音乐、青藏铁路的路线图及资料2、高原筑路兵的生活图片学生:1、学生搜集青藏铁路兵的英雄事迹。
把耳朵叫醒阅读答案
把耳朵叫醒阅读答案【篇一:最新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ss=txt>语文试题(亲爱的同学,本卷共100分。
请你认真审题,看清要求,工整书写,仔细答题啦!注意保持卷面干净整洁哟!)一、积累运用(53分)1、看拼音,把汉字规范匀称地写在田字格里。
(12分)2、用“√”标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6分)3、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括号内的字。
(8分)直言不()应接不()如愿以()名()其实4、按要求写成语。
(9分)①表示时间变化的:、②揭示深刻道理的:、③成语接龙:操之过急→ →5、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分)仙人掌凭着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在最酷热干旱的艰苦环境中生长着,()给人们贡献出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它()浑身是刺,貌不惊人,()它适应艰苦环境而生存的坚忍顽强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却是一种独特的美丽。
()评选植物界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典范,我()首推仙人掌。
6、按要求写句子。
(11分)①夜空再也不荒凉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
....句中恰当运用反义词:②如果不是数字图书馆,我就只能被少数人阅读,哪能像现在这样被全世界的人共享呢?用上表示假设关系的其它关联词:改为陈述句: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里包含成语:④续写完整:天山的野花呀,五彩缤纷,像不断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像。
⑤这顽强的生命力是怎样赢得的呢?原来为了适应干旱艰苦的环境,仙人掌有自身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学写设问句:。
⑥填名言警句:司马迁的千古名句“,”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怀,于谦的爱国名句“ ,”也令我们荡气回肠。
(4分)7、口语交际。
(4分)明明正在看课外书,爸爸走过来一把夺走课外书,并严厉地说:“学习不用功,看起闲书倒劲头不小??”假如你是明明,你怎样劝说爸爸,让他支持自己看课外书?如果恰当地用上名言警句,效果会更好。
二、阅读理解(47分)①《中华星》和《“零”的突破》两篇课文的题目都有一语双关之妙。
9.烂漫的点地梅
四、拓展
说说高原筑路兵与点地梅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预习
1、第一、二自然段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唐古拉山自然环境的恶 劣? 2、第三自然段中,从“根扎的很深”“一丛丛地几乎贴着地 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3、第四自然段中对“山”“水”“小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4、谈谈你对第六自然段中“迫不及待”和“居然”的理解? 5、第十三自然段中“紫艳艳的花儿……紫的鲜艳”几句话运 用哪些修辞手法?从中表现了什么? 6、第十五自然段中,第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7、第十五自然段中,共介绍了几件事?从中表现了什么? 8、怎样理解第十六自然段中最后一句话?
5、第十三自然段中“紫艳艳的 花儿……紫的鲜艳”几句话运 用哪些修辞手法?从中表现了 什么? 作者用了比喻、排比 的修辞手法,“色、形、味”三 方面描写了点地梅花的美丽,言 6、第十五自然段中, 语间流露出作者对点地梅的喜 第一句话在文中起什 爱和赞美之情。 么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句, 由对点地梅的描写巧妙 的过渡到描写高原筑路 兵的感人故事。
)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烂漫的点地梅》写的地点是__________,赞扬 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一朵点地梅都代表着一颗筑路兵美好的心 灵”,修青藏铁路的工人们美好的心灵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句子,注意红色词语,体会思想感情
7、第十五自然段中,共介绍了几件事?从中表现了什么? 三件事,作者用三个典型事例赞扬了高原筑路兵的美好 心灵和舍己为公,心系祖国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他们的这样 美好品质就像美丽的点地梅一样平凡而伟大。 8、怎样理解第十六自然段中最后一句话? 高原筑路兵和点地梅一样,在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恶劣 的环境下仍然顽强地工作着。作者运用借物喻人的表现手 法,借赞美点地梅来歌颂高原筑路兵在极端恶劣的高原,环 境下艰苦奋战、勇于奉献的精神。
赛课活动总结范文(2篇)
赛课活动总结范文本次中、高年级语文赛课活动,共有____位教师做课,____位老师来自不同的乡镇,为我们带来了风格迥异的课堂。
不同的地域特点,不同的授课理念,不同的讲课特色,在实验小学这个熔炉中交流碰撞,激起新的思维火花。
在诸多的不同中,大家有着共同的心愿—提高自己,上好课,做最好的自己,展示自己最精彩的一面。
____位老师所选课文,有精读课文,有略读课文,有现当代诗文,有普通记叙文,有的进行生字教学,有的选择阅读教学,导学内容丰富,导学手段各异。
大家积极参赛,不推诿,不搪塞,在最短的时间内拉开了我校赛评课的帷幕,揭开了我校教学教改的第一页,为全校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下面将这项活动具体总结如下:突出优点:一、听、说、读、讲、评、引,显示教师良好的语文教学素养。
____位教师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彰显我校语文老师队伍的良好素质。
李爱林老师标准的普通话,规范的书写,亲切的态度,严谨的教风,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郑德景老师态度亲切,对学生启发引导,循循善诱。
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景重光老师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把我们带进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中;葛广平老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想象,拓展延伸,做到读写结合,由于引导到位,学生学的轻松,说的具体,写得生动。
陈磊老师抓住莫泊桑三次拜师过程,提炼课文内容;桓金爽老师流利的口语,抛开课本也对课文内容详熟于心的程度令人佩服;王晖老师简洁、干练的语言风格,打破沙罐的追问到底,教学风格别致。
精炼的课堂板书令人望尘莫及;黄倩老师准确流利的表达,显示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
李宏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充分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并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做事认真,备课充分,显示出毕业班教师的良好素质。
总之优良教师队伍,将为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学带来蓬勃的生机与希望。
二、努力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课标对学习方式的要求,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年龄的特点,多位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以下环节:1、根据学习提示进行自主学习;2、交流提示内容合作学习;3、展示提示问题教师引导探究学习。
烂漫的点地梅第二课时教案
9. 烂漫的点地梅教学过程:一、自学导纲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烂漫的点地梅》。
(板书课题)2、出示知识性问题(首先简单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能容。
)(1)、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20**年6月29日开工,至20**年7月1日全线通车。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新世纪的伟大工程。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哪些段落写点地梅?哪些段落写高原筑路兵?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掌握得不错。
二、合作互动1、读课文最后一段,提问:我喜欢唐古拉山顽强而美丽的点地梅。
课文哪一段写了点地梅的顽强,哪一段写带你地梅的美丽?2、齐读第3自然段,指出:扎、贴、拥抱、顽强。
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点地梅的顽强。
(指导朗读)课文十三自然段写出了点地梅的美丽,谁来读读这段话?老师(深情赞美):“多么艳丽多么独特的美啊!它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也没有桂花的香气宜人,但它把自己的美丽和芳香留在了遥远的青藏高原。
你喜欢它吗?读出你的喜爱和赞美来。
”生齐读第13自然段。
老师:“点地梅顽强、美丽,让人敬佩。
文章到这里应该结束了,为何还要写高原筑路兵呢?下面让我们走进高原筑路兵的生活,看看他们与点地梅有什么联系?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合作互动1、探究性问题自由读文,,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做好批注,小组交流读后感受。
2、学生汇报令我感动的句子是1、2、3……我从中体会到……生初读第一件事。
通过这件事,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对,感受到了这位战士扎根边疆,立志为我国铁路建设做出贡献的决心,还感受到了他为了建设青藏铁路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哪位同学来试着读读他的豪言壮语,读出他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初读第二件事。
通过这件事,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妈妈去世了,作为长子却不能尽孝送终,他的心里该有多么难过呀!虽然母子连心,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课文赏析
重点课文赏析举例:第一课:北京的色彩第4段用细腻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秋天的树叶,学习这一段时要和课后第2题联系起来。
第一句是总写句,概括了秋天的树叶带给作者的感受,作者用了“征服”一词。
征服:本义指用强力使别的国家、民族或自然屈服,在这里指北京的树叶令作者感到心旷神怡。
第2、3、4句具体地描写了在从机场进入市区的路上,作者欣赏到“绿色”时“又惊又喜”的感觉。
教学时要紧扣作者的感受,作者“惊”的是居然在绿色中又呈现出“千百种奇妙的色彩”,一连串“AABB”式的词语(“深深浅浅”“闪闪烁烁”“团团簇簇”)点缀在句子中,语言显得靓丽;作者“喜”的是北京的色彩虽纷繁但又十分“和谐”。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协调。
第5、6句则用了两个比喻表现了银杏树叶的曼妙。
裱制:用纸、布等衬托、装饰字画、书籍等。
“纷纷扬扬”突出了树叶的轻盈,“黄绢裱制的小扇面”突出了树叶表面的细腻、光滑。
尽量多朗读,以读代讲,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北京之美和作者被“征服”的惊喜。
背诵这一段时让学生理清层次,逐层背诵。
课后第3题:“紧贴”“不断”“寻找”表达了“我”想看到北京色彩的急迫心情。
“毫不犹豫”表达了“我”的自豪(为首都北京感到自豪)。
第二课:我的百草园第2段描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百草园。
鲁迅先用概括的方法写百草园的物什之多。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这一层是静物描绘,以各种静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进行粗线条的描写。
“也不必说”引出百草园里的动物,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简单地选取三种动物,各以其“叫”“伏”“窜”的代表性动作来描写,说明这些动物在百草园中的生活是多么的自在。
这里虽然用的也是铺开的写法,但是鲁迅用得却很简明。
“也不必说”也是欲扬先抑,为下文作铺垫。
鲁迅这寥寥几十个字,百草园里各物的形影声色便如活了一般。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极为出色的描写能力。
要引导学生读句子,想象画面,体会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接下来“单”字一转,引出园子的泥墙来写。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烂漫的点地梅》课件
学习第二部分:(3~13段)
1.自学。 a.快速浏览第二部分内容,勾画描写点地梅 的语句,并说说点地梅是怎样的一种花。(有什 么特点)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交流:
它的根扎得很深, 枝 蔓细小而矮,一丛一丛的几乎贴着地皮,根 却在地下长得很深,一团一团地拥抱着热土。
描写点地梅的语句 (1) 小结:点地梅的特点(生命力顽强)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烂漫的点地梅
一、初读课文
(一) 自由大声地读课文一遍,说说课文 写了哪些内容?
写了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
交流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点地梅:
课 前 资 料 搜 集
报春花科点地梅属多年生密丛草本。轮 廓为直径3~5cm的半圆球形。花葶自植 丛中伸出,具数朵花;花冠紫红色,喉部 黄色。花期6~7月份。喜凉爽,喜光,耐 瘠薄。中国特有植物。产西藏东部和东南 部,多生于海拔3000~4500m的河谷滩地 或高山草地。四川西部也产。
•
一场绵绵的细雨,叩开了7月温暖的大 门。早晨起来去河边挑水,我发现天地间 全然变了个样:山青了,水绿了,枯槁的 小草们一夜间换上了新装,嫩嫩的叶尖上 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儿,每一颗露珠儿 里都闪烁着一轮火红的太阳。唐古拉山也 是有春天的。唐古拉山的春天终于姗姗迟 来了。
••
我回到宿舍撂下水桶,就迫不及 待地揭开盖在屋檐下的草袋。造 化!那棵植物居然活了,长出了一 片片泛绿带黄的叶子———这可是 我在雪域高原亲手种活的一棵植物 啊!
•
分 角 色 朗 读
• • • •
•
正在我欣喜的时候 ,一位云游四海放牧 的美丽的藏族少女,赶着羊群路过我们营区门 口时,一只掉队的小羊羔竟误入营区,咩咩地 叫着乱闯。牧羊女追逐进来,见我站在屋檐下 护着那丛植物不让小羊羔靠近,便扑哧一笑, 用生硬的汉话对我说:“放心吧,牲口不会吃 它的。” “为啥?” “这花又苦又涩,牛羊就不吃呗。” “这是花吗?” “嘻嘻,不是花你种干什么?这叫点地梅,开 花可香可好看哩。” 牧羊女说完,便赶起小羊羔轻盈盈地走了。
六年级 带拼音词语 1~32课
枯槁
姗姗而来 撂下水桶 迫不及待 亭亭玉立
边陲
拉萨
炽热
分娩
心急如焚 福祸未卜
咩咩
嘻嘻
10.“妙极了”与“糟透了”
赞不绝口
兴高采烈
好莱坞
抄写
直截了当
争论不休
勉强
啰嗦
出售
不吝赞扬
直言不讳
自我陶醉
相辅相成
跋涉
竭尽全力
船舷 逆流而上
襁褓 颠簸
11.在急流中 绿茵蓊郁 驾驭 红晕 喧嚣
急流汹涌 包裹 酣睡
烟囱
怔住
抑制
哄堂大笑 微不足道
真挚
冻疮
抿嘴
袜子
天真烂漫
稚嫩
模糊
诞生
气氛
确乎 挪移 遮挽 徘徊
21.匆匆 头涔涔 茫茫然 伶伶俐俐 赤裸裸
泪潸潸 凝然
千门万户 走一遭
洞穴 阴晴圆缺
挫折
22收藏阳光 兴高采烈 觉察 枯萎
欢聚雀跃 构筑
盛水 搁置 积蓄
23.沙漠玫瑰 青苔 倔强 蕴藏
延伸 极致
25.看戏 收敛 屏住呼吸
曲折前行
13.卧看牵牛织女星
断断续续
七弦琴
陶醉
恩恩爱爱
男耕女织
杠杆
熬个通宵
恒星
少见多怪
不计其数
崩毁
浩瀚
白蒙蒙
白茫茫
古罗马
跃跃欲试
14.数字图书馆 羡慕
伤痕累累
疲惫不堪
书籍
念叨
携带
校对
不可估量
情不自禁
阅读 纳闷 忐忑不安 如愿以偿 抖擞精神
炙烤 茎秆 娇气 发酵 奇花异卉
15.仙人掌 灼热 贮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评论.(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不断提高朗读的水平。
2.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情感与价值目标借点地梅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来高度赞扬高原筑路兵在极端恶劣的高原环境中艰苦奋战,勇于奉献的精神(三)过程与方法目标1.质疑导学,文章题目是写点地梅,为什么课文却写了高原筑路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段来感悟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从而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2重点难点评论.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有什么共同之处,领悟作者赞美点地梅就是赞美高原筑路兵的这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3.1.1教学目标评论.(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不断提高朗读的水平。
2.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情感与价值目标借点地梅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来高度赞扬高原筑路兵在极端恶劣的高原环境中艰苦奋战,勇于奉献的精神(三)过程与方法目标1.质疑导学,文章题目是写点地梅,为什么课文却写了高原筑路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段来感悟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从而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1.2学时难点评论.教学难点:理解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有什么共同之处,领悟作者赞美点地梅就是赞美高原筑路兵的这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1.3学时重点评论.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情导入,揭示课题评论.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瞧,这就是令我魂牵梦萦了的地方,是哪儿?(课件出示青藏高原的视频)。
2.你们课前也搜集了解了有关青藏高原的资料,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所知道的青藏高原是怎样的。
3.紧扣题目。
师: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环境恶劣的地方,却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植物——点地梅,(课件出示一大片点地梅)看,这就是点地梅,它分布在北极高寒地区和西藏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走进青藏高原,走进这一丛丛-----烂漫的点地梅(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从题目看这是一篇写物的文章,课文仅仅只写了点地梅吗?还写了什么。
(高原筑路兵)2.拿出课文纸,找找文章哪一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点地梅和筑路兵的感情?(课件出示最后一段)你有一双慧眼。
一起读。
活动2【活动】讲授学习课文评论.三、学生质疑,以疑导学1.读了这句话,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会提出诸如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却要写高原筑路兵等等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板书在黑板一侧。
)(板书“?”)(这也是我们今天要重点学习的一个问题)2.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四、自读感悟(一)1.默读课文1到14段,想想点地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开始。
(板书:读)2.点地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31;(板书:顽强美丽)3.哪些句子能体现它的顽强?4.出示句子:“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
(1)正音:这个字在这里应该读“蔓”,齐读两遍。
(2)这句话中有几个描写点地梅动作的词,请找出来?找到了吗?(扎、贴、拥抱)(3)这个“扎”字有三个读音,你觉得在这里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课件展示“扎”的三个读音)既然是钻进去,为什么作者不用“钻”而用“扎”呢?(向下生长,力要很大)(4)为什么点地梅要用力呢?你从哪里知道点地梅必须用力才能生长?(1、2自然段)(真会读书,懂得联系上下文来理解)(5)你能给大家读读有关的句子吗?瞧,这就是点地梅生长的青藏高原,四季冻土封固,素称“人类禁区”。
(图片)(6)从这三个动作的词,你感悟到了什么?(板书:悟)(7)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点地梅的顽强表现出来!如果能抓住动作的词,一边读一边想象,就能读好,谁再来试试?(谢你,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不屈的生命在与恶劣的环境抗争!孩子们,一起读,读出抗争的力量!过渡:还有哪些句子也让你感受到点地梅的顽强?(二)出示句子“啊!那棵植物居然活了,长出了一片片泛绿带黄的叶子。
”1.想象一下,在这冻土封固的青藏高原,当我们看到这草袋下的幼苗,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能把这种心情送进朗读中吗?(想)2.带着惊喜、激动,一起读。
过渡:更让作者惊喜的是,点地梅不仅活了,而且开花了,紫艳艳的花,亭亭玉立地缀满枝头,仿佛一串串粘连在一起的紫色豆珠儿,散发着一阵浓浓的醉人芳香。
(图片)引读——你可曾想到,这么美的花儿盛开在哪里?——恶劣的环境,烂漫的花儿,难道它的美还仅仅在外表吗?(它因顽强更加美丽)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走进这片美丽的花海。
(图片)正是这冰天雪地中的一抹紫色,才给青藏高原带来了生机和美丽。
难怪作者由衷地赞叹道:——(引读)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二)总结学法1.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学习了点地梅的顽强美丽?(指板书)我们正是通过读课文,想画面,悟含义的方法,才让我们看到一朵朵不起眼的点地梅是那样顽强美丽。
2. 点地梅的顽强让我们惊叹,因为它生长在——在这恶劣的环境中,还生活着一群人,他们是——(对比图片)这些筑路兵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动呢?五、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指板书)同桌合作学习第15段,要求:(课件)同桌相互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同桌相互交流。
读书的时候让老师听到你们的声音,看到你们的努力。
1.读:同桌相互读读15自然段。
2.想:想想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3.悟: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同桌相互交流。
谁先来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1. “一个战友曾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豪言壮语:.....”(1)抽生读第一件事的句子。
(2)——还有哪个小组也被这件事感动了,想补充一下?(3)是啊,咱们的高原筑路兵为了修筑青藏铁路,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有许许多多的战士长眠在了青藏高原。
但他们的生命就像烂漫的点地梅,永远盛开在唐古拉山上。
2. “一位战友的妈妈去世了......”(1)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2)百善孝为先,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筑路兵为了完成任务,却不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是多么的可亲可敬。
3. “一名年轻战友的妻子,在老家分娩时......”(1)——生说到这句,师:老师也被这个故事感动着。
出示课件。
(2)让我们再次回眸这段文字,找找哪个词语最能体现筑路兵对妻子的关心。
(3)哪些词语?(守、心急如焚等)真好,抓住了关键词来谈体会。
(4)什么叫心急如焚?(课件出示)(5)请看这个“焚”字,它原本就是由古代的火烧山林演变而来的。
这就是我们古人的说文解字方法。
(6)从这个“心急如焚”你悟出了什么?(7)难产随时会夺去他至亲至爱人的生命,这等待的每一分每秒对战士来说都是一种煎熬,而这种煎熬整整持续了一个晚上,谁来读读画线的句子,感受战士的“心急如焚”。
(读得真好)(8)(小结:一个“心急如焚”,既让我们感受到了丈夫对妻子的关爱,更让我们感到了高原筑路兵舍小家为大家,舍小家为国家的崇高精神。
)(9)(音乐停)当他接到母子平安的喜讯,激动得把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课件:我送你一束)(10)为什么要送点地梅呢?难道送的仅仅是一束花吗?这束点地梅包含了太多太多。
3. (师指着课件最后的省略号)在青藏铁路上,像这样感人的画面还有很多很多,(视频) 几十年来,十多万建设大军,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斗冻土,他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要求更高。
——难怪作者深情地赞叹道——引读(充满激情地):“我喜欢唐古拉山顽强而美丽的点地梅,我更喜欢像点地梅一样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生读)正是因为千千万万无私奉献的高原筑路兵,才筑成了这条举世瞩目的天路。
(播放课件韩红唱的《天路》片段以及火车在铁路上奔驰的画面。
)(音乐一直响起)(1)如果此时,你就坐在这列开往拉萨的列车上,你最想对高原筑路兵说点什么?(2)谁第一个起来说说自己的感动?——(如诗的语言、崇高的精神、谢谢你)活动3【活动】回归整体,深化主题评论.六、回归整体,深化主题(一)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1.师:如果说顽强美丽的点地梅还给我们的是惊讶和赞叹,那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带给我们的则是感动和崇敬,因此,作者由衷地发出赞叹——引读(充满激情地):“我喜欢唐古拉山顽强而美丽的点地梅,我更喜欢像点地梅一样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生读)2.回到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点地梅高原筑路兵到底有哪些共同之处呢?3.这篇文章主要是歌颂赞美高原筑路兵的可亲可敬,但是,作者为什么要用《烂漫的点地梅》作为题目?而且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点地梅,这是为什么呢?这种写作手法咱们以前见过吗?引导学生回答:因为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具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作者借点地梅表达了他对高原筑路兵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相机板书:借物喻人4.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当中有没有类似的文章?以后我们还会在学习中接触更多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在这里老师给大家推荐几篇,同学们下去以后可以找来读一读。
如:《白杨》、《落花生》、《桃花心木》等。
(二)回扣课题,升华情感1.因为作者喜欢点地梅,所以他写下了这篇——《烂漫的点地梅》(齐读课题)2.让我们怀着对点地梅顽强生命力的敬佩,齐读课题——《烂漫的点地梅》;让我们怀着对高原筑路兵的无限敬意,再读——《烂漫的点地梅》;就让点地梅不但盛开在青藏高原,也静静地盛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再深情地读——《烂漫的点地梅》。
七、拓展延伸小练笔: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请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篇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