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讲婚丧嫁娶的

合集下载

古代男女结婚和离婚礼仪制度是什么样的

古代男女结婚和离婚礼仪制度是什么样的

古代男女结婚和离婚礼仪制度是什么样的古代男女结婚和离婚礼仪制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因为它涉及到伦理、道德、宗教和法律等多种因素。

在古代,婚姻和家庭是社会中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因此,男女结婚和离婚礼仪制度代表了古代社会的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分别介绍古代男女结婚和离婚礼仪制度。

一、古代男女结婚礼仪制度古代男女结婚礼仪制度有许多的细节和程序,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三点:1. 丧事礼仪在古代,男女结婚时,首先要确定日子,根据习俗,不能选中秋节、腊月、三月、六月、八月等阴气重的日子。

其次要进行丧事礼仪,这是为了招魂和拜祭。

在这个过程中,男方要派人送一些礼物给女方和她的家人,这些礼物包括金银珠宝、锦缎、茶叶、鸟儿、酒、糖果和蜡烛。

2. 婚礼仪式在婚礼当天,男方要在家门口悬挂灯笼和红布,同时负责主持婚礼仪式。

女方要穿戴整齐、华丽的礼服,明媒正娶的人负责婚礼仪式的正式发言,开始交换婚戒、房产证和土地证书等。

之后,男方会向新娘送上红包、珠宝和各种礼物,这称为“归妆”。

3. 新婚之夜新婚之夜是非常特殊的,因为这是男女第一次在床上共度良宵。

在这个时候,男方需要派人送来新娘的礼服和化妆品,然后享用美食和美酒,最后回到新房,共度良宵。

二、古代男女离婚礼仪制度在古代,离婚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因此男女离婚礼仪制度也非常复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离婚礼仪程序:1. 水中碗水中碗是古代男女离婚礼仪的一项传统仪式。

男女双方在碗里倒入米饭和水,然后一起拿起碗倒在地上,碗里的水和米饭样样不剩地撒出,代表两人的爱情和婚姻已经完结,类似于现代中的“彻底分手”。

2. 报告官府古代离婚时,需要向官方部门报告,以确保其合法性。

男方需要声明两人离婚的原因,然后附上各种证据,以便官方可行性分析。

如果官方批准离婚,则男方需要支付一定费用,并签订相关离婚协议。

3. 分割财产在古代,财产分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离婚时也不例外。

男女双方需要将共同财产的分配问题解决,以及决定父母、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监护权和抚养费。

中国历史朝代的风俗习惯婚嫁丧葬饮食等

中国历史朝代的风俗习惯婚嫁丧葬饮食等

中国历史朝代的风俗习惯婚嫁丧葬饮食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包括婚嫁、丧葬、饮食等方面的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一、婚嫁习俗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婚嫁习俗一直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不同朝代的婚嫁习俗存在一些差异,但却有着共同的特点。

婚礼通常会在早晨举行,新郎要经过媒人牵线搭桥,与新娘结缘。

古代中国的婚礼注重礼仪,许多程序必须严格遵循。

而在后来的朝代,婚礼的形式逐渐变得简约,但仍然充满了喜庆和祝福的氛围。

二、丧葬习俗中国人对待丧葬的态度非常重视,尊重死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丧葬仪式繁琐庄重,包括丧服、祭祀等环节,旨在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不同朝代的丧葬习俗也有所不同,但普遍的特点是富有庄重肃穆的氛围。

例如,清代的丧葬习俗十分繁复,要求亲属身穿孝服、穿戴孝饰,并且还要组织隆重的追悼仪式。

三、饮食习俗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朝代在饮食习俗方面也有各自的特色。

古代中国人崇尚色、香、味,讲究将餐桌上的菜肴摆放得精致有序。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更迭,饮食习俗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例如,唐代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巅峰时期,表现为丰富多样的菜肴和精致的用餐礼仪。

清代则更注重清淡的口味,在烹饪技艺上更加讲究原汁原味,体现了素食的特点。

四、其他风俗习惯除婚嫁、丧葬、饮食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其他的风俗习惯,这些习俗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祭祀祖先、贴对联、放鞭炮等活动。

又如,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划龙舟、粽子等。

这些习俗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中国历史朝代的风俗习惯涉及到婚嫁、丧葬、饮食等各个方面。

这些习俗在不同的朝代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古今婚丧习俗

古今婚丧习俗

古代婚俗
包办婚姻 婚姻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娶”(qǔ) “嫁”(jià) 男女角色: “内”,“外” “茶壶论”;“牙刷论” 古代的“离婚”
传统婚礼
婚前礼 婚礼 婚后礼
婚前礼
“六礼”: 媒人 嫁妆 哭嫁 新床安置:“压床” 发请柬
六礼
丧葬形式
土葬 火葬 石棺葬 悬棺葬 天葬 水葬
婚后礼
婚后第一天 “回门”
现代婚俗
女性地位的改变 自由恋爱 东西方婚俗结合
不同时期的婚俗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文化大革命”期间 七十年代的婚俗 改革开放以后的婚俗
现代婚礼
a. b. c. d. e. 准备婚礼 新房 拍婚纱照 布置新房 发请柬 试婚纱 婚礼(video3 vieo4) 婚后礼
思考
对于跨国婚姻的态度是什么? 你的择偶标准是什么?
少数民族婚礼
作业
对于中国人来说,婚礼有什么意义? 对于跨国婚姻的态度是什么?
中国丧葬礼
“白事”,“办白事” 使死者的灵魂得到欢娱,同时反映出中国 人对生老病死这一人生规律的豁达态度 城市和农村的葬礼
古代葬礼
古今婚丧习俗
婚丧习俗
个人和家族的大事 并称为“红白喜事”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习俗不尽相同
古代中国的婚俗
婚俗的发展:血缘群婚 一夫一妻 婚姻:“昏因”,昏时迎娶,因男而嫁。 早期人们的婚姻概念:婚姻是不同家族的 结合,通过婚姻巩固家族地位,延续家族 血脉。 中国传统婚俗
a. b. 新娘发饰 迎亲路上 放鞭炮 轿子 叫门 吃汤圆 “找鞋”
到达新郎家
跨火堆 叩头 敬茶 合卺酒:交杯酒 合髻仪式:“结发夫妻”

第四讲 中国古代的婚丧礼俗之二

第四讲  中国古代的婚丧礼俗之二



2、齐衰: 齐衰用熟麻制成,也是粗麻,但缝边整齐,因此叫齐衰。 服齐衰者:①父卒为母,母为长子,三年。②父在为母,夫 为妻一年。③男子为叔父母,为兄弟,已嫁女为父母,媳为 公婆,子孙为祖父母,一年。④为曾祖父母三月。 3、大功(织布及缝纫工巧) 男子为出嫁的姐妹、姑母,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 兄弟服之,丧期九个月。 4、小功(比大功更精细) 男子为从祖父母(祖父的兄弟及子孙长于己者),外祖父母; 女子为夫家的姑母、姐妹、弟媳,服丧五个月。 5、缌麻(比小功更精细) 男子为族祖父母、族父母、兄弟(曾祖父的兄弟及子孙长于 己者)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舅父等服外亲服 三月。

长沙马王堆汉墓1号墓的四棺一椁

椁室用厚重的松木板构筑, 长6.73米,宽4.9米,高2.8 米。4层套棺用梓属木材制 作,内壁均髹朱漆,外表 则各不相同。第1层为黑漆 素棺,未加其他装饰。第2 层为黑地彩绘棺,饰复杂 多变的云气纹及形态各异 的神怪和禽兽。第3层为朱 地彩绘棺,饰龙、虎、朱 雀和仙人等祥瑞图案。第 4 层为直接殓尸的锦饰内棺, 盖棺后先横加两道帛束, 再满贴以铺绒绣锦为边饰 的羽毛贴花锦。
(二)葬礼制度
1、殉葬制度
古代有人殉制度,一人死后,其妻妾、奴仆
要部分殉葬。
《墨子· 节葬下》:“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 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殷商时确乎如此,武官村大墓,共殉葬79人。侯家 庄大墓,与主人同穴殉葬者96人,异穴殉葬者86人, 共计182人。 秦国的秦穆公死,用大量人殉葬,遭到当时和后来 著作家的谴责,被称作“缪公”。据《史记· 秦本纪》 记载:“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 良臣舆氏三人名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 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君子曰:秦缪公 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 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是以知秦 不复东征也。”

元朝的社会习俗婚嫁丧葬与年节的习俗传统

元朝的社会习俗婚嫁丧葬与年节的习俗传统

元朝的社会习俗婚嫁丧葬与年节的习俗传统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社会习俗包括婚嫁、丧葬以及年节的习俗传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元朝时期的婚嫁习俗、丧葬仪礼以及年节传统。

一、婚嫁习俗元朝时期的婚嫁习俗非常丰富多样,其中包括婚姻介绍、聘礼、婚礼仪式等。

首先是婚姻介绍,当时一般是通过媒人来牵线搭桥,他们会根据双方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以及相貌等方面综合考虑,然后交流双方意愿以达成婚姻匹配。

在元朝时期,聘礼也是婚嫁习俗中的重要一环。

聘礼往往是男方家庭送给女方家庭的礼物,表达男方的诚意和尊重。

聘礼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钱财、衣物、首饰以及实用品等。

聘礼的丰厚程度往往与男方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有关。

另外,婚礼仪式也是婚嫁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元朝时期,婚礼通常在春天举行,被认为是一个新的开始。

在婚礼当天,新郎新娘穿着传统婚服,拜天地和祖先,然后进行合卺和敬酒等仪式。

全程仪式庄重而热烈,彰显了家族的重要性和婚姻的神圣性。

二、丧葬仪礼元朝时期的丧葬习俗注重尊重与缅怀。

当时,丧葬仪礼分为三个阶段:丧期、灵堂和安葬。

首先是丧期,即丧家的服丧期限。

元朝规定丧期通常为三年,而各级别的官员则有不同的服丧期限。

在丧期内,丧家要忌辟、不参与娱乐活动,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其次是灵堂,即丧家设立的祭祀场所。

灵堂内供奉着逝者的神像或灵牌,家人和亲友会在此举行吊唁仪式。

灵堂的座位安排也有严格的规定,通常按照亲疏程度和社会地位进行区分。

最后是安葬,即将逝者埋葬在墓地中。

元朝时期,安葬仪式也非常庄重,一般由家族成员和亲友共同参与。

在墓地中,还会举行祭祀仪式,供奉祖先并祈求逝者的安宁。

三、年节传统元朝时期的年节习俗丰富多彩,主要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元宵节等。

这些节日既有民间特色,也有官方的庆祝方式。

首先是春节,又称为年节,是元朝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以求辞旧迎新、祈求丰收和吉祥。

婚丧嫁娶的规定制度

婚丧嫁娶的规定制度

婚丧嫁娶的规定制度婚丧嫁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仪式,涉及到家庭、社会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规定制度。

这些规定制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既代表了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又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下面将从古代到现代,对婚丧嫁娶的规定制度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

首先,就古代而言,婚丧嫁娶的规定制度主要以婚姻家庭制度、丧葬仪式制度、嫁娶礼仪制度为主要内容。

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古代中国重视婚姻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

尽管古代存在着阶级、地区、族群等不同的差异,但是在婚配制度上通常都有一定的规定。

首先,古代中国倾向于保持家族的纯洁性,强调门当户对。

贵族类家庭通常要求选择与自己地位相当的配偶,而平民百姓通常遵循地缘关系进行婚配。

其次,男女之间的年龄差距也有一定的规定,比如男方年龄应较女方大三岁以上,以确保男方对家庭的稳定承诺。

此外,还有婚前彩礼、婚后聘礼等习俗,用以表达双方对彼此的尊重和承诺。

在丧葬仪式制度方面,古代中国对于丧葬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仪式。

首先,丧葬仪式分为多个层次,根据死者的地位和身份的不同,仪式也有所区别。

其次,根据传统习俗和地域差异,有丧期、吊唁、告别仪式、入殓仪式、火化仪式、安葬仪式等环节。

还有丧葬期间的服饰和行为规定,比如要穿头巾、孝衣,丧期间不举办娱乐活动等。

在嫁娶礼仪制度方面,古代中国重视男女之间的礼节和敬重。

首先,男方需要提前向女方家庭送礼,表达自己对女方的诚意和尊重。

这些礼品通常包括金银、布匹、服饰等。

其次,婚礼当天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

比如新娘出嫁时要进入新房,新郎要拜神祖神明、宗庙、先祖、父母。

婚礼现场还包括接亲、敬茶、交杯酒等环节,旨在表达夫妻之间的承诺和对家庭的责任心。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变,现代社会对于婚丧嫁娶的规定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现代社会对于自由恋爱和个人幸福感的追求更加重视。

婚配不再仅限于门当户对,而更注重双方的感情和沟通。

古代婚丧嫁娶的礼仪

古代婚丧嫁娶的礼仪

古代婚丧嫁娶的礼仪篇一: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

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

直到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才逐渐缩小,现在则一般只有礼节和仪式的意思。

本章所述礼仪制度,基本上仍然沿用传统的概念,依照“吉、嘉、宾、军、凶”五礼,分门别类地加以介绍,但对有些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删节或压缩。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

应当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

荀子说过,“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荀子·礼论》)。

礼仪制度正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三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

郭沫若说:“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

”(《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从考古资料来看,在辽宁喀左发现的距今五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中,有大型的祭坛、神庙、积石冢等,是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的场所;有裸体怀孕的妇女陶塑像,可能是受先民膜拜的生育女神。

更早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虫身图像,墓葬中死者头颅西向而卧,也都透露出远古时代礼仪制度的若干信息。

在古代文献方面,有“自伏牺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的说法。

(1)实际上,礼仪制度的演变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真正比较完备、系统的是西周的礼制。

周以前的礼仪制度,由于材料匮乏,文献不足,已经难以详考了。

由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礼学专著“三礼”——《周礼》、——祫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夏禴(礿)、秋尝、冬烝,享祭先王、先祖;以上是祭人鬼。

中国古代婚嫁习俗

中国古代婚嫁习俗

中国古代婚嫁习俗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唯一不变的婚礼习俗,虽说现在和以前的婚俗有着一丝不相同,但多数习俗还是大同小异的,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婚嫁习俗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婚嫁习俗《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

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便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

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婚嫁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古代的婚丧嫁娶,风俗礼仪,具体是哪些?

古代的婚丧嫁娶,风俗礼仪,具体是哪些?

古代的婚丧嫁娶,风俗礼仪,具体是哪些?结婚“结昏”的由来“结婚”,在古代也可叫作“结昏”,就是在黄昏成亲的意思。

古⼈认为,黄昏时分,是昼夜交替的时刻。

阴阳调和,相⽣相长,此时结婚正是调和阴阳之⽓的好时候。

男⼈谓之阳,⼥⼈谓之阴,如若两⼈结合借助于天时地利,必然⼤吉⼤利。

不但符合礼法规范,还遵从了阴阳之术。

因⽽,古⼈认为黄昏举⾏婚礼,可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的。

为了与阴阳相交替的黄昏融为⼀体,迎亲队伍以及新郎必须穿着⿊⾊礼服。

此时的婚礼被称为“昏礼”(婚礼)。

意为黄昏举⾏的典礼。

据《⾣阳杂俎》记载,婚礼在黄昏举⾏的定式直到唐朝才被打破。

(不过,当下还是有很多地区依然保留着傍晚结婚的习俗。

我们家乡江苏,此地就有很多地区如此!)古婚礼所⽤的⿊⾊,也逐渐被喜庆的⼤红⾊取代。

后来,⼈们淡化了婚礼的阴阳观念,除了婚俗礼数讲究仍然保留外,喜庆热闹的庆祝氛围更加突出。

“三书六礼”是哪些?说到古⼈结婚,肯定是少不了说“三书六礼”了!三书指的是聘书、礼书和迎亲书。

聘书就是订亲书,即男⼥双⽅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定)时⽤。

礼书就是礼物清单,书中详列礼物种类和数量,纳征(过⼤礼)时⽤。

迎亲书指迎娶新娘之书,⽤于结婚当⽇(亲迎)接新娘过门时。

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纳采:男⽅请媒⼈去⼥⽅家提亲,若⼥⽅答应后,男⽅备礼(通常以活雁作礼,表⽰忠贞不⼆)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字”。

男⼥双⽅互换⽣⾠⼋字,将⼋字放置在祖先灵案之上三⽇,若三⽇后家中相安⽆事,男⼥双⽅就同意缔结婚姻。

纳吉:⼜称⼩定或⽂定,也就是订婚的意思。

纳征:⼜称纳币、⼤聘或完聘,即男⽅家送聘礼给⼥⽅家。

请期:⼜称择⽇。

即男家择定婚期,并征得⼥⽅家同意。

亲迎:即新郎到⼥家迎娶新娘。

丧葬“九族”是哪九族?要了解中国古代的丧礼⽂化,就必须了解⼀种关系——九族!何为九族?简明扼要地概括:加上⾃⼰在内,⼀共有九辈⼈!⾃⼰往上是:⽗、祖、曾祖、⾼祖;⾃⼰往下是:⼦、孙、曾孙、⽞孙,共九世(辈),称直系亲九族。

唐朝的风俗与礼仪婚丧嫁娶与宴会习俗

唐朝的风俗与礼仪婚丧嫁娶与宴会习俗

唐朝的风俗与礼仪婚丧嫁娶与宴会习俗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唐朝,人们注重礼仪、崇尚和谐,并遵循一系列传统的风俗习惯。

婚丧嫁娶与宴会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中的礼仪和仪式更是充满深意。

一、婚礼习俗唐朝的婚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婚姻观念。

婚礼通常非常庄重,分为订婚和成婚两个环节。

首先,男女双方经过家人的商议后,确定好婚期。

在订婚仪式上,男方会向女方家族呈上聘礼,以示诚意和尊重。

而成婚仪式则需要准备丰盛的嫁妆,如金银首饰、绸缎衣裳等。

婚礼当天,新郎和新娘会分别跟随家人和朋友的陪伴,进行盛大的迎亲仪式。

在迎亲的过程中,亲友们会敲锣打鼓,高喊祝福的声音回荡在整个街道上。

一路上,要经过多个关卡,以检验新郎新娘的耐力和勇气。

最终,新娘会被带进新郎的家中,两人完成婚姻仪式的最后一步。

二、丧礼习俗在唐朝,丧礼被视为一个个体的离世、亲人的离去和整个家族的凄惨。

因此,丧礼的进行非常庄重,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悼念。

丧礼期间,家人会穿上素服,家中也会悬挂白色或黑色的挽联和幡旗。

在丧期内,亲友们会前来吊唁并表达他们的哀思。

而葬礼则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包括守夜、扶灵、告别等。

在葬礼仪式中,人们要记住遵守特定的丧葬礼仪规范,如攒拾白布礼服、行礼三次等。

丧礼结束后,家人还会设宴款待亲友,并送亲友一些礼品作为答谢。

全过程体现出悼念的庄严和对逝者的哀思以及对亲友的感谢。

三、宴会习俗在唐朝社交圈中,宴会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交方式。

宴会不仅可以用于礼节性的招待客人,同时也是彰显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方式。

唐朝的宴会通常分为正式宴会和私人宴会两种。

正式宴会通常由重要官员或皇帝举行,用以招待外国元首和重要宾客。

在正式宴会上,主人会事先准备盛大的场地,造型精美的器皿和美味佳肴。

宴会期间,主人会亲自招待宾客,敬酒致辞,并举行各种文艺演出。

私人宴会则更加灵活和随意,一般由个人或家族组织,可以是庆祝生日、喜事、联谊等。

古代婚丧嫁娶的礼份子

古代婚丧嫁娶的礼份子

狼, 他 把 赵 飞 燕 和 赵 合 德 姐 妹 俩 都 弄 来 做 了 自己 的 小 妾 。 传 说, 赵 飞 燕 能 在
手掌上翩 翩起舞 , 是个瘦骨仙 ; 赵 合 德
呢, 难 道 是 给上官 婉 儿做 寿衣 ? 别 误会 ,
在唐朝 , 绢是一种流通 物, 可 以 直 接 当 钱用的 。 皇帝赏赐朝 臣时, 一 般 都 会 赏
的 女 儿 朝 他 借 点 儿钱 , 都 不 带 给 好 脸 色
的, 何 况 是侄 子 呢 ? 但是 , 不 出点 儿血 又 说不过去 , 好 歹是 做 叔 叔 的 嘛 ! 思 来 想 去, 家 财 万贯 的王 戎 最 后忍 痛 送 给 侄 子

份子是 5 0 0 匹绢 ! 太 平 公 主 为 什 么 送 绢
锦 袱, 还 有华 丽 丽 的 l o o 万楮 币 ( 宋 代 纸 币) ! 这个 礼份 子真 是 送到 了阎贵妃 的 心 坎 上! 后来, 贵 妃 猛 吹 枕头 风 , 不仅 马 天
及 自己的 实力 了。比如 , 清 代 的 熊 赐履 ,
曾经 是 武 英 殿大 学士 兼 刑 部 尚 书 , 最 关 键 的是 还 担 任过 康 熙皇 帝 的 老 师 。 他 去 世 时, 看在 皇 上 的面子上 , 曹 雪芹 的 爷 爷
扈、 麝香、 沉 水香 、 九真 黄 、 鸳 鸯 襦 及 被 等。 估 计 赵 飞燕 收 到 礼份 子后 心 情 一 定 很郁 闷: 老 公 的 好 东 西 都 给 了这 个 小 妖 精! 打脸 啪 啪 的 !
己 的 一片 心 意 嘛 。最 重 要 的 是 , 在 礼 单
宝 石首 饰 。 但 是 当 时 的 平 江 发 运 使 马 天
骥 看 准 时机 , 决 定 博 取 阎贵 妃 的 欢 心 ,

周朝的婚丧嫁娶古代礼仪习俗的变迁

周朝的婚丧嫁娶古代礼仪习俗的变迁

周朝的婚丧嫁娶古代礼仪习俗的变迁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古代礼仪习俗发展的关键时期。

婚丧嫁娶作为生活的重要方面,受到周朝礼仪习俗的深刻影响,经历了不同的变迁和演变。

婚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在周朝的礼仪习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周朝的早期,婚姻制度相对宽松,男女双方可以自由选择配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形态的改变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婚姻制度逐渐趋于严格,婚姻关系的建立开始受到家族和社会地位的干预。

在周朝后期,贵族阶层的婚姻多以政治利益和家族联姻为导向,更加注重对血统和财富的考虑。

在这一时期,婚姻的仪式和礼仪变得尤为复杂,包括订婚、过堂、彩礼等环节,同时还有众多的规定和禁忌。

婚礼仪式在周朝的礼仪习俗中也体现了显著的变化。

早期的婚礼仪式相对简单,通常以双方家族的见面为开始,女方家庭会准备一些礼品,以示恭敬。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婚礼仪式逐渐演变为一系列复杂的流程。

在周朝后期,婚礼通常包括迎亲、拜堂、奠茶、交杯酒等环节。

其中,迎亲是最重要的环节,男方会由亲友组成的队伍前往女方家中接亲,形式庄重且热闹。

拜堂是婚礼中的核心环节,新郎新娘在双方亲友的见证下进行拜堂仪式,表示双方决定长久的婚姻关系。

这些仪式都以庄重和隆重为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看重程度。

在古代社会中,丧葬习俗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周朝的丧葬习俗受到了古代礼仪的严格规范和宗法制度的影响。

在周朝早期,丧葬习俗相对简单,人们通常将死者埋葬于地下,再以土墩或石块作为标志。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丧葬习俗也逐渐变得严谨和复杂。

在周朝后期,丧葬通常分为数个阶段,包括守孝、告哀、下葬等环节。

其中,守孝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亲属齐聚一堂,穿着朴素服饰,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缅怀之情。

下葬则需要按照特定的规定进行,包括选择合适的葬地、依照礼仪进行安葬等。

嫁娶习俗在周朝的礼仪体系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诗经中的婚丧之礼

诗经中的婚丧之礼

《采苹》出自《诗经》中的国风,为四言诗。 诗中描述了女子采摘浮萍、水藻,置办祭祀 祖先等活动,真实记载了当时女子出嫁前的 一种风俗。
采苹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錡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zhai1)
【译文】 哪儿可以去采苹?就在南面涧水滨。哪儿可 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篓和方筐。什么可 把食物煮?有那锅儿与那釜。 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今儿谁 是主祭人?少女恭敬又虔诚。 根据文献可以知道,在古代,贵族之女出嫁 前必须到宗庙去祭祀祖先,同时学习婚后的 有关礼节。这时,奴隶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 整治祭具、设置祭坛,奔走终日、劳碌不堪, 这首诗就是描写她们劳动过程的。
《诗经》中的女性婚嫁意识
• 分析 《 诗经 》 里以女性口吻叙述的诗篇,大 致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女性意识:
1、女性的独立意识
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过去和现在的社会结构是 建立在男权制基础上的,男性掌握着社会的基 本功能,女性则被置于社会配角的的地位。女 性在社会中是第二性,是“他者”,始终处于被 看的地位。表现于文学中,女性形象都是男性 的陪衬,是服务于男性中心文化的臆造的产物。 但在《诗经》中,却出现了许多体现女性完全 独立自主意识的诗篇,在某些篇章中,女性是 审视者,男性则成为“被看”的“他者”。如《诗 经》中的《箨(tuo)兮》、《著》等即是用此 类视角进行描述。
•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大量婚 恋现象和婚姻礼俗.
1、婚礼起源和发展
• 婚姻最初,夫妻关系不确定,混沌不清.(杂婚 乱婚) 《吕氏春秋 · 侍君览 · 侍君 》中记载 • 昔太古(旧石器时代)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 ··· 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 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 之礼。 • 不少研究资料表明,婚礼的最初形式是送财 物作为聘礼出现的.通常认为,太昊伏羲以俪 皮作为嫁娶之礼是婚礼的最早形态

第四讲 中国古代的婚丧礼俗之一

第四讲   中国古代的婚丧礼俗之一

(二)婚姻中的不平等关系




先从几个汉字入手分析: 嫁:《说文解字》:“女适人也。”《白虎通》:“嫁者, 家也。” 归:《说文解字》:“归,女嫁也。” 娶:先秦古籍中为“取”(二者为古今字)。《说文解字》: “以手执耳也。”获左耳以表功,是一种残酷的占有方式,而 女子被取后,也失去了独立性,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娶的对象 仅仅是妻,男子的其他配偶则是“买”、“纳”、“收房” 等。 妻:甲骨文中“妻”字作 ,一个长发妇女跪跽在地,一只 手抓着她的长发,反映的是上古掠夺婚的情况。 夫妻关系的不平等还反映在古代社会所要求的一夫一妻制和 忠贞观念只对妇女而不对男子,它是“妻子方面的一夫一妻 制,而不是丈夫方面的一夫一妻制。”
1、媵





媵妾制是男人公开的多偶制,是古代群婚制的某些残余。媵 又叫妻姊妹婚。如少康逃奔有虞,有虞之君“妻以二姚”, 尧以二女妻舜,周代的诸侯嫁女同姓媵制度都是如此。 ①媵指随同诸侯国女子出嫁的她的妹妹或侄女 “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 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壹聘九女。”(左传· 成公 九年) “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左传· 成公八年) ②“媵”也可指陪嫁的奴仆: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 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左 传· 僖公五年) 战国后,媵的习俗泯灭,但在一些部族还有遗留。


Biblioteka 汉魏以后,成婚时举乐、延宴宾客才有了合法性。汉宣帝 诏:“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 也。”但黄昏迎娶,青庐行礼的礼仪依然没有改变。《世 说新语·假谲》:“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 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 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 杜甫《新婚别》:“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乔老爷乱点鸳鸯谱》:“到黄昏时候,听得鼓乐喧天, 迎亲轿子已到门首。” 《情梦柝》:“到晚上,花轿到门,听得花炮震天,鼓乐 刮耳。”

古人的风俗习惯

古人的风俗习惯

古人的风俗习惯古人的风俗习惯是指古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

这些风俗习惯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水平,也承载着古人对于道德观念、礼仪风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和追求。

本文将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仪习惯以及传统节日等方面来探讨古人的风俗习惯。

一、衣食住行古人注重穿着整洁,追求典雅的服饰。

男子常着长袍,女子则多穿汉服或旗袍。

同时,古人崇尚朴素的饮食习惯,倡导粗细搭配、荤素搭配,注重均衡营养。

在住宅方面,古人多选择庭院式的房屋,追求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

对于行走,古人重视步履轻盈、姿态优雅的品质,养成优雅走路的习惯。

二、婚丧嫁娶古代婚丧嫁娶的风俗习惯多由父母亲和长辈主导。

婚礼上,新娘通常穿着华丽的嫁衣,戴着金银首饰,象征着祝福和幸福。

新郎一般穿着锦衣玉带,承载着责任和担当。

而丧葬时,古人则以庄重和肃穆为主,尊重已故者,追思生前,以及祭奠祖先。

三、礼仪习惯古人非常讲究礼仪,礼仪习惯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一种方式。

在社交场合,古人注重互相尊重、讲求礼貌和热情待客的原则。

在谈话交流中,古人更注重言辞的娴熟、姿态的典雅和表达的得体。

同时,古人还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倡导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四、传统节日古代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例如春节是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展开各种庆祝和祭祀活动,如舞狮、放烟花、祭拜祖先等。

另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古人特别注重的节日,人们会合家团圆、互赠礼物、祭奠祖先,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综上所述,古人的风俗习惯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风俗习惯体现了古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了敬畏天地、尊重他人、注重自我修养等智慧。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一些古代风俗习惯已经逐渐淡化或消失,但其背后的核心价值观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精品】秦汉的婚姻礼仪

【精品】秦汉的婚姻礼仪

先秦秦汉史期末考查系科:历史师范系班级:111姓名:陈赟学号:11161101秦汉的婚姻礼仪婚丧是人类活动中普遍受到重视的大事,秦汉时期,无论是封建国家的法律,还是社会礼仪,都对婚姻和丧葬有一系列严格的规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下面,我将对秦汉时期的婚姻礼俗进行浅谈。

常常将其与政治,经济,军事等相联系。

古老的《周礼》就对婚姻制度有严格的规定。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社会制度发生剧烈的变革,婚礼也受到猛烈的冲击。

秦汉时期,随着统一的封建帝国的建立与巩固,婚礼也得到了较大的修整。

秦汉时期的婚礼制度,大体包括:议婚,婚仪,婚年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议婚是婚姻的前奏。

当时议婚的形式一般多由男家向女家提出,或由介绍人从中撮合,但也有女家向男家请议,还有女子本人自主婚姻的。

这些与我们想象中的中国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很大不同,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民主,特别是女子能够自主婚姻,能反映出在秦汉时期女子是具有一定的地位的。

当时的择偶的标准,一般要求门庭相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门当户对”。

但也重视才贤或美貌。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人们对女方是否能生育很关心,将其作为择妻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议婚的特例是“指腹婚,”即子女尚在母胎,就由父母为其婚姻的。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后世也有类似的情况。

关于婚仪,秦汉多遵古礼,即按所谓“六礼”进行的。

“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归纳起来“六礼”包含了婚仪的三个阶段,“纳采”和“问名”相当于相亲,“纳吉”,“纳征”相当于定亲,“请期”和“亲迎”则为成亲。

一般来说,这三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完全严格按此礼规定去做的,恐怕也就只有皇族及讲究礼仪的官宦之家。

就普通人的婚姻来说,不可能“六礼”皆备,但在成亲前,相亲和定亲还是必要的。

对于结婚的年龄,周礼规定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娶妻;女子十五而笄,笄而许嫁。

婚丧嫁娶制度

婚丧嫁娶制度

婚丧嫁娶制度简介婚丧嫁娶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婚姻制度、丧礼制度、嫁娶礼仪等内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制度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文明、有教养的重要标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丧嫁娶制度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发展。

婚姻制度中国传统的婚姻制度是以男女双方及家庭为单位的,强调家族间的联姻关系,重视家族的延续和承传。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婚姻通常是由父母、长辈以及媒婆等人物进行撮合和安排的,而且通常是包办型的。

婚前要举行订婚仪式和婚礼仪式,并按照一定的礼仪程序进行。

而现代的婚姻则多数由双方自由决定,强调个人权利,而且在订婚仪式和婚礼仪式上也更加形式多样化。

丧礼制度中国传统的丧礼制度十分复杂,体现了中国家族观念和亲情道德规范。

家族对丧事的组织和规制主要集中在长辈和有关亲属身上。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丧礼一般分三个阶段,分别是丧、守、葬。

在丧期中,亲人和朋友需要在丧家陪伴,进行祭祀、悼念等活动。

在守期中,则需要听从一系列规定,避免染病、避免守夜等。

在葬期中,则需要进行焚化、埋葬等活动。

嫁娶礼仪中国传统的嫁娶礼仪是为了表达起嫁之家对新娘的看重和欢迎,同时也是新娘对起嫁之家的感恩表达。

嫁娶礼仪中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其中用品礼物的选择和举行仪式的方式、程序都有着一定的规定和讲究。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嫁娶礼仪安排也非常高调庄重,需要按照一定的钮婚程序进行。

而现代社会,则更多地注重情感和实用性,更加灵活多样。

结语总体来看,中国传统婚丧嫁娶制度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和道德规范,现代社会中的这些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选择婚姻、处理丧事、安排嫁娶时更多地强调个性和实用性,制度内容和程序多样化了,但基础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却是永远都不会变的。

中国古代的婚丧礼俗之一

中国古代的婚丧礼俗之一
收继又叫烝或报。烝即“淫父之妾”,即纳父之 妾。《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献公烝于齐姜, 晋惠公烝于贾君,卫宣公烝于夷姜,齐人使卫昭 伯烝于宣姜。所谓报是指“淫季父之妻”,即纳 叔伯之妻,如郑文公报郑子妃陈妫等。
隋炀帝在其父隋文帝弥留之际,逼迫庶母宣华夫人陈氏为 妻,宣华夫人告皇上,召太子,未入而崩。赍金合子予宣 华,为同心结。隋文帝病死当天,姿貌无双的宣华夫人即 被“太子烝焉。”容仪婉丽的容华夫人蔡氏亦为炀帝所烝。 (隋书·后妃传)
战国后,媵的习俗泯灭,但在一些部族还有遗留。
2、妾
妾指男子在妻子之外娶的女子。多为:家贫卖身的妇女,罪 犯的妻女,私奔的妇女,战败方的妻女等。妾实际上是男子 的性奴隶,只需买资。《唐律》规定:“妾乃贱流”、“妾 通买卖”、“以妾为妻者,徒一年半。”《谷梁传》:“毋 以妾为妻。”即妾无资格扶正为妻,有妾无妻的男子是鳏夫, 属未婚。
唐太宗收继了弟弟李元吉的妃子杨氏,唐高宗收继了太宗 的才人武则天。
王昭君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呼韩邪死后,按匈奴习俗, 她须转嫁给庶子为妻,“昭君上书求归,成帝勒令从胡 俗。”无可奈何,昭君只得遵命转房。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后出看 疾,太后入户,见直侍并是昔日所爱幸者,太后问:“何 时来邪?”云:“正伏魄时过。“固不复前而叹曰:“狗 鼠不食其余,死故应尔!”至山陵,亦竟不临。(世说新 语·贤媛)
苏轼《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乐天双鬓如霜营,始 知谢谴素与蛮。”苏轼《次京师韵送表弟程懿叔赴夔州运判》: “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
3、收继
收继是指父死子娶庶母,叔死侄娶婶母,兄死弟 娶寡嫂,弟死兄娶寡弟媳的婚姻形式,是原始社 会群婚习俗的残留,也是一夫多妻制的表现。收 继可以防止财产、劳力的外流。

关于的古代婚丧嫁娶古文

关于的古代婚丧嫁娶古文

关于的古代婚丧嫁娶古文篇一:人生仪礼——婚丧嫁娶的礼仪第15课人生仪礼徐汇中学姚虹[教学目标]1.了解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的内容、功能;通过对人生仪礼事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意识。

2.通过阅读材料和对结婚礼的调查,了解人生仪礼的主要习俗及其发展变化;关注、观察生活中的人生仪礼事象,学会认识分析人生仪礼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

3.知道珍爱生命、责任感、恪守承诺和感恩是美德,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的进步变迁和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也使仪礼、仪式更合理、更人性化。

[重点与难点]重点:结婚礼。

难点:结婚礼。

说明:1.结婚礼是人生仪礼中比较复杂的一项仪礼,有较深的文化积淀,故为本课重点。

2.相对其他仪礼而言,结婚礼是学生最熟悉和了解的,有展开的空间,可以达到一定的深度,故又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

指出人生有许多发展阶段,人们发明了礼俗来庆祝或纪念人生的发展阶段,于是就有了人生仪礼。

提问“为什么要学习人生仪礼这一内容,了解仪礼能有什么获益?”2.讲授诞生礼。

请学生说说所知道的诞生礼俗,讲讲《红楼梦》中宝玉抓周的故事。

提问“今天许多育子仪式仍在民间保留着,它有什么含义?”3.讲授成年礼。

介绍中国古代的冠礼和笄礼;根据材料分析成年礼的功能和文化意义。

4.讲授结婚礼。

介绍中国古代的“六礼”,探讨中国古代为何重视婚仪;出示、讨论学生课前调查的婚仪情况,归纳婚仪如何演变;提问“婚仪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那些变迁?”,使学生理解礼俗的演变折射出文明发展的历程;提问“现代婚仪的功能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礼俗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

5.讲授丧葬礼。

介绍中国古代“礼莫重于丧祭”,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对丧仪的重视;归纳丧葬礼的意义,认识葬礼体现了人类的尊严和自我尊重。

6.小结。

[资料附录]材料一:永宁纳西族少年进入成年时,要举行穿裙子和穿裤子仪式。

梁山彝族少女成年时也举行换裙仪式。

——陶立璠《民俗学》材料二:少男必须通过的唯一考试是从8米高的悬崖上跳下,尽管每次仪式上不少少男在跳崖时摔得鼻青脸肿,但这种古老的跳崖礼至今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讲婚丧嫁娶的
篇一:中国婚丧嫁娶习俗
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

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

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

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

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

女家设小宴招待。

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

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

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

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

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

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

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

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

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

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古代讲婚丧嫁娶的)八道,饭菜八道。

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

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
向同辈人再开宴席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

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

第三日送回。

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

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

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

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

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

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

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

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

接亲与送亲男女双方的家人不参加,除少数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数是盛装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开一条缝的红纸伞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抬着嫁妆的长队紧随其后。

一般是新娘于中午出娘家门,傍晚六七点钟进夫家门,吉时不到,不得进门。

新郎家的亲人在新娘进门要外出回避,新娘进屋后才能回家。

新婚之夜,伴娘与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去娘家住。

婚期之后,新郎再去请新娘回来,
开始夫妻生活。

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门就长达一两个月时间,谓之”坐家”,实际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残存余音。

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讳打雷变天,因此婚期多在秋冬举行。

贵州少数民族婚俗藏族的婚礼习俗回族的婚礼习俗满族的婚礼习俗满族青年男女相爱后,婚前有一个“相看”的程序,即男方母亲到女方家观看姑娘的容貌,寻问年龄,并考察姑娘家的有关情况等。

如果各方面满意,男方母亲就送一份礼
物给女方家,婚事就算确定了。

结婚前几天,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彩礼(俗称过礼)。

彩礼一般比较丰厚,有衣服、首饰、器皿和现金等。

结婚前一天,新娘由陪娘陪伴,坐轿车或坐车到男方家附近预先借好的住处下榻,俗称“打下墅”,第二天由男方在下榻处迎娶新娘。

这种风俗源于历史上清朝军队多年征战,长年不归,满族姑娘赴军营完婚,需先在军营附近借房暂住,久而久之,便成一俗。

现此俗已变,改为在女方家迎娶。

畲族婚俗礼仪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

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

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中留“招儿子”(即招女婿)。

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

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

几年之后,才能确定在夫妻娘家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落户畲族婚俗中国的丧葬方式一土葬土葬,葬式之一,又称埋葬,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流行于世界各地,一般是把尸体先装在棺材里,然后再把棺材埋在地里(区别于‘火葬、水葬’等)。

二火葬火葬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具体而言是以火把尸体烧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瓮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

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儒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则盛行土葬。

自从二十世纪开始,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以节约稀少的耕地。

现时中国大陆的火葬比例为53%,美国为26%,英国为70%,日本则超过90%。

三水葬水葬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葬法,即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
法这种葬式在中国古代和现在的西藏地区比较常见,一般是经济条件较差,亡雇不起喇嘛念经超度的人家,对死者多采用此法,另外,对死亡的孤寡人、幼童也用此葬法水葬三种方式一漂尸式二投河式三撒灰式四悬棺葬
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

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

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

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武夷山悬棺葬
武夷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逐步形成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偏居中国东南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二千多年之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

反映这一时期文化牲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桥板”。

座落在武夷山中的架壑船棺、虹桥板各有18处,经国家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所c14测定,距今3750-3295年之间。

五天葬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

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

天葬在天葬场举行,各地有固定地点。

人死后,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择日送葬。

出殡一般很早,有专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师首先焚香供神,鹫见烟火而聚集在天葬场周围。

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

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

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分别喂食,直到吞食净尽。

谢谢欣赏**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确,结婚是人生的大事,而且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所以,世界各地的各个民族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大事.
于是,世界文化苑中便出现了一支奇葩-----婚俗文化.由介绍人穿针引线,男女见面相亲,双方没有意见,即商定吉日举行定婚仪式。

此间,男家必备厚礼俗称彩礼给女家,礼物包括衣服、物品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录机等。

一般是冬、春各置全套衣服,直至结婚。

结婚日期由双方商定后,男女各持介绍信,到乡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办理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书贵州少数民族都是一夫一妻制,男女社交公开,自由恋爱。

通过”游方”(苗族)、”踩月亮”(苗族)、”赶表”(布依族)、”行歌坐月”(侗族)、对歌(各少数民族)等形式相互认识并建立爱情。

一般还要求父母同意,也有托媒说亲的,如土家族、水族等。

送亲礼仪在女方家举行,其程序、礼节较为复杂、奇特,主要包括答谢亲朋、上发盛装、启程仪礼三个方面。

畲族凤凰装畲族婚嫁婚礼上宾朋吃八仙酒土葬的礼仪繁琐复杂这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远古时期人们的丧葬极为简单,不立坟墓,也没有礼仪和祭祀,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适应统治阶级和礼教思想的需要,丧葬方式日益繁
杂;迷信观念日益浓厚,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隆丧厚葬的土葬礼仪。

要求“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棺椁必重,衣食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以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这种传统的丧葬观念至今对人们仍有一定的影响,成为推行殡葬改革的一大心理和思想障碍。

骨灰火葬坑火葬仪器武夷山悬棺葬
篇二:人生仪礼——婚丧嫁娶的礼仪
第15课人生仪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