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重点总结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重点梳理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重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da5a813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bc.png)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重点梳理中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教育学科作为中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学科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以及教育活动的学科,它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等。
其中,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根本特征和内在属性,它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
教育的目标是指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它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方面。
教育的内容是指教育活动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内容,它是教育活动的核心。
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多个方面。
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的学科,它包括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的人生观等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心理过程和心理规律的学科,它包括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等内容。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包括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问题等内容。
三、教育学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育学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形式。
其中,讲授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知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讨论法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实验法是通过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
四、教育学的评价方法教育学的评价方法是指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价和反馈的方法。
教育学的评价方法包括考试评价、综合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
其中,考试评价是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知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综合评价是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方法。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点权威总结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点权威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6c5873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3f.png)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点权威总结中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教育学科知识点则是中学教育的基础。
本文将对中学教育学科知识点进行权威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教育学科概述教育学科是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评价与测量学等。
其中,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核心学科,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过程与方法、教育组织与管理等内容。
二、教育学科知识点1.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科。
它包括教育的定义、教育目标与任务、教育过程与方法、教育组织与管理等内容。
教育学的核心理论有教育目标论、教育过程论、教育方法论等。
2.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
在教育学中,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习、记忆、思维、情感等与教育相关的心理过程。
3. 教育评价与测量学教育评价与测量学是研究教育评价与测量方法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与原则、教育测量的基本方法与技术、教育评价的应用等内容。
教育评价与测量学在教育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4. 教育法学教育法学是研究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法律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责任、学校管理法律等内容。
教育法学在教育实践中起到了维护教育法制秩序的作用。
5. 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经济问题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教育经费的筹措与分配、教育投资与回报等内容。
教育经济学在教育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中学教育学科知识点的重要性中学教育学科知识点是中学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它们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者的决策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了解和掌握中学教育学科知识点,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帮助教育管理者更好地进行教育管理和决策,推动学校发展。
四、如何学习中学教育学科知识点1. 系统学习中学教育学科知识点庞杂而丰富,需要进行系统学习。
教育学知识重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学知识重点(整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61466827fab069dc51220100.png)
三维目标:是指一节课内所要预期完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教育是促进人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活动经验的基本途径。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增长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可以称之为教育活动。
广义教育,包括制度化教育,也包括非制度化教育他是众多形态教育的总称。
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职场中、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由社会专门机构及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人们日常所说的教育,多数情况下就是指这种狭义的教育。
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促进人发展的基本结构,推动着教育活动的进行。
教育者(主导者),学习者(载体,主体),教育影响(中介或条件)(目的,内容,途径,方法,手段,环境)。
相对独立,规定。
教育的起源(理解)1,神话起源2,生物起源论:是第一次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对问题的解释走上路科学的道路。
19世纪法国利托尔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把动物世界生存竞争和天体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
英国沛西*能〈〈人民的教育》教育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3心理起源4,劳动(社会)起源论:恩格斯“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教育学的产生及发展〈〈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学记》高度概括了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
对教育的作用、古代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及方法是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在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教育内容,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思想。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科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科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e8fbe1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f0.png)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科知识点总结高等教育学科知识点总结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
- 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 教育学的主要学派和理论体系
-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 现代教育学的新发展和新趋势
二、教育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 研究心理学和教学设计
- 教育评价和测量
-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三、教育经济学
- 教育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型
- 教育资源配置和效益评估
- 教育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 教育经济学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四、教育社会学
- 教育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教育社会化和社会差异
- 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
- 学校文化和学生行为
- 教育社会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五、教育法学
- 教育法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 学校法律关系和教育法律责任
- 学校管理和教育法律保障
- 教育法学在教育监督和维权中的作用六、教育技术学
- 教育技术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教育技术发展的历程和趋势
- 教育媒体与教学设计
- 远程教育和在线研究
- 教育技术学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以上是高等教育学科的知识点总结,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在教育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改革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0aa31b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7.png)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整理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篇1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教资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资教育学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398639d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34.png)
教资教育学考点总结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教师教育专业的重要学科。
在教育学考试中,教育学通常是必考科目之一。
本文将对教育学考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规律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科学,它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教育实践的科学。
教育学的特点包括系统性、实践性、指导性和科学性。
二、教育学的学派和理论教育学有多种学派和理论,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强调对学习过程中外部刺激和反应的研究;认知主义强调对学习过程中人类知识和思维活动的研究;人本主义强调对学习者个体的尊重和关注;建构主义强调对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重要性。
三、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教育目标实现的途径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有目的性、系统性、影响性和个别差异性。
教育的目标实现途径包括教育引导、创设情境、教学法和评价方法。
四、学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生发展的理论包括发展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
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进程,包括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几个方面。
学生发展的实践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因材施教、个别指导等方法。
五、教育教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管理的理论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学校教育管理等。
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包括学校管理、课程管理、教育评价等。
六、教育法律与道德教育法律与道德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学生权益保护、学校管理的法规等。
教育法律与道德的实践包括教育公平、教育公正和教育法律的执行,以确保教育的公正和顺利进行。
七、学校文化建设与教育改革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校文化建设包括学校价值观的塑造、学校氛围的营造和学校管理的转变等。
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的应用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智能教学等。
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九、教育研究与教育评价教育研究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案例研究等。
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全
![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全](https://img.taocdn.com/s3/m/af1a85b3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e.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篇: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章:高等教育发展1.萌芽阶段:机构:雅典大学;稷下学宫(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孔子、老子(世界公认的早期高等教育思想家)。
2.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最早的学科:医学、文学、法学、神学。
汉代太学、唐宋书院。
书院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萌芽走向雏形的标志。
3.成型阶段:高等教育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4.完善阶段:大学三大职能逐步完善;形式与结构发展扩张中的高等教育特征: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多元化。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分支学科;2、总体上看属于应用性学科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尚未形成定论,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3、教育就是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各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存在不同的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的表现)1、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2、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3、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
高等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基本的价值)本体价值: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社会价值:1、社会化2、社会选择3、社会流动。
个人本位价值观: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2.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知识的创新;3.高等教育实施在于通过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而达到目的。
知识本位价值观:早稻田大学的教育宗旨;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2.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中国教育学重点总结
![中国教育学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32ca1c933d4b14e852468ba.png)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刚产生,仅是不成熟的雏形;二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
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如下: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原始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虽然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
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
当时还没有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
男女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区别。
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
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种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长者为师,对年青人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953555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c7.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1.古代教育:古代中国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注重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
家庭教育主要有父母传授的家学和师傅传授的手艺。
进一步的教育形式是私塾,由名师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士人才能。
2.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时期,教育逐渐得到官方的正式组织。
特别是在唐朝,建立了国子监,用于培养士人。
国子监设置科举考试,积极选拔优秀人才,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制度。
3.科举制度:宋朝推行科举制度,主要考察文化知识,通过考试选拔士人。
科举制度的推行改变了以出身为主要准则的选拔方式,提升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
4.书院教育:宋朝时期,书院成为民间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
书院由有名的学者或官员创办,培养学生的才能,并传授儒家经典和文化知识。
书院教育在民间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学术的发展。
5.清朝的教育:清朝初年,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加强了对教育的统一管理。
乾隆年间,设立了图书馆、书籍供给等机构,促进了图书出版和阅读。
康熙时期推行了扩招政策,提高了科举选拔的范围和机会。
6.新式教育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新式教育。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学者们积极倡导教育,提倡科学、实用主义和民主等教育理念。
一大批西方式的学校和大学开始兴起,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8.现代教育问题:随着教育体制的扩张和社会的变革,中国教育面临诸多问题。
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大;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质量问题;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升学竞争压力过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行教育,注重素质教育,推行多元评价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史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涵盖了众多的变迁和发展。
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到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再到近代的新式教育发展,中国教育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创新。
然而,教育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存在的,如今的教育仍在持续进行,以期建立起适应现代化需求的教育体系。
中教笔试知识点总结
![中教笔试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318144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e.png)
中教笔试知识点总结一、教学理论知识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对学生所要求达到的学习结果的预定要求和指导。
它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等。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包括教学内容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合理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相适应。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的一种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材施教,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4.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的一系列措施。
课堂管理要注重教学环境的营造,保持课堂秩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二、学科知识1. 语文: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2. 数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要注重学生的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应用性。
3. 英语:英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和文化意识。
4. 物理、化学、生物:理科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历史、地理:人文社会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地理概念、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6. 美术、音乐、体育:美术音乐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体育健康意识。
三、教育心理知识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根据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包括儿童发展心理学、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成年人发展心理学等。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指导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3. 教育测评:教育测评包括教学评价、学业评价和学生发展评价等。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公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公](https://img.taocdn.com/s3/m/dd537c88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e5.png)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公一、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发展、变化和影响因素的学科,具有跨学科性质,涉及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内容。
教育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探讨如何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二、教育学常用的研究方法1. 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统计等手段收集事实数据,分析教育现象和规律。
2. 文献研究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教育文献,包括书籍、期刊、报告等,探讨教育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3. 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访谈、问卷调查等质性研究手段,揭示个体的经验、观念和情感,了解教育问题的多元性。
4. 数量研究方法:采用量化的统计分析手段,研究教育问题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三、教育学的重要理论1. 教育目的理论:包括个体全面发展理论、社会化理论、技能培养理论等,围绕教育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取向展开探讨。
2. 教育内容理论:研究教育的内容和体系,如学科课程理论、文化教育理论、体育教育理论等。
3. 教育方法理论:探讨教育的传授和实施方式,包括启发式教学理论、社会互动教学理论等。
4. 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教育质量和效果的评估方法和标准。
四、教育学的专业发展1. 教育学的学科分支:根据研究对象和内容不同,教育学分为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分支。
2. 教育学的专业实践:教育学专业人才可以从事学校教育、教育管理、师范教育、教育研究、教育咨询等多种教育领域的工作。
3. 教育学的国际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教育学领域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包括学术研讨会、学者互访、国际合作项目等。
五、教育学的新发展1. 教育技术的应用:包括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动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的革新。
2. 教育大数据的研究: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教育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推动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科学化。
3. 教育创新实践:探讨新型教育模式和实践,如个性化教育、多元化评价、跨学科整合等教育形式。
(完整版)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689d3f9561252d380eb6ef6.png)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
2、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在于: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5、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的实践对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人所具有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决定了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
6、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
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
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的情况: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8、试述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9、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10、简述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教育重点知识点总结
![教育重点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d6867b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37.png)
教育重点知识点总结教育是指一种有意识地而系统地影响心智、情感、道德、观念、行为及身体能力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使其成为有独立思想和自主精神的人。
在教育过程中,有一些重点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这些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1.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它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些重点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儿童发展阶段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评价等。
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育法律教育法律是指涉及教育领域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这些法律法规涉及到教育的管理、人员任免、学生权益保障、教育质量保障等方面。
教育工作者必须熟悉这些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在教育法律中,有一些重点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教师资格认定、学校管理、教育经费使用等。
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教育法律的要求,提高教育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3. 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发展教育科学,改进教育管理,促进教育改革的一门学科。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在教育技术中,有一些重点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智能教育等。
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是指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的一种活动。
在教育管理中,有一些重点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教育规划、教育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
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教育管理者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育事业,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5. 教育学科教育学科是指学校教育中所教的学科,在当前国民教育课程的安排中,根据国家的教学大纲,将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分门别类的安排起来,分化教学的内容和范围。
教育学理论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理论重要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5aabb62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2.png)
教育学理论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史:
教育史是研究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学科。
教育史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古代教育、中世纪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启蒙运动时期的教育、19世纪兴起的现代教育等。
另外,还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史,比如中国教育史、美国教育史等。
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学科。
教育哲学的重要知识点包括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的发展理论、教育的教学原则等。
另外,还有不同哲学流派对教育的看法,比如实证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存在主义等。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规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学习理论、记忆理论、动机理论、情感与情绪理论、教学设计原则和评价原则等。
另外,还有不同心理学流派对教育的观点,比如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社会文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知识点包括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改革、教育的结构与分化、教育的社会不平等、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社会变革等。
另外,还有不同社会学理论对教育的看法,比如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交互主义、结构主义等。
以上就是教育学理论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工作者需深刻理解这些知识点,并结合实际教育活动,指导教育工作。
全国教育知识点总结
![全国教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b36a043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28.png)
全国教育知识点总结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它涵盖了广泛的知识点和理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逐步总结全国教育体系中的主要知识点。
1.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教育学的基础,也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知识。
它包括了教育的定义、目标和原则,以及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派等方面的内容。
2.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是指规范教育行为的法律和法规。
全国教育法律法规主要包括《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
了解这些法律法规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合法合规地开展教育活动。
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全国教育体系中的课程设置包括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标准。
了解课程设置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4.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育质量的评估。
全国教育体系中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考试评价、综合评价等。
了解教育评价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并提高教育质量。
5.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是指对教育机构和教育资源进行管理和规划。
全国教育体系中的教育管理包括了教育行政管理、学校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内容。
了解教育管理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提高管理能力,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6.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全国教育体系中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包括了教育政策、教育经费、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内容。
了解教育改革与发展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不断提升教育水平。
7.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指将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中的理论和实践。
全国教育体系中的教育技术包括了多媒体教学、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了解教育技术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全国教育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总结。
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希望这篇文章对您了解全国教育知识点有所帮助。
感谢阅读!(注:本文仅供参考,文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仅为举例,具体内容请以教育部相关文件为准。
)。
中国近代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教育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8a30474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6b.png)
中国近代教育学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学基本概念1.1 教育的定义和特征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地引导人类个体和集体发展的活动。
它具有计划性、组织性、有目的性和系统性等特征。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引导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自我。
1.2 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对象是人,包括儿童、青少年、成人等各个阶段的人群。
教育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全面发展,拥有良好的品德、高尚的品质和丰富的智慧。
1.3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智力、德育、体育、审美等多方面的素质。
1.4 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是基于生理、心理、社会和历史等多方面的理论基础。
它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社会交往理论、后现代主义等。
1.5 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讲授、实践、自学、游戏、实验等。
它还包括多种媒体和技术,如黑板、书籍、电脑等。
二、近代中国教育思想2.1 民族教育思想近代中国,民族教育思想成为教育理论的主流。
其核心是以发展中国民族的文化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2.2 德育为先的教育观近代中国一些教育家提出了“德育为先”的教育观。
他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只有品德好的人才能担当起国家和社会的重任。
2.3 教育改革思想近代中国,一些教育家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思想。
他们主张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推行新式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4 教育模式的探索近代中国,以新式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模式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和发展。
包括孔子学校、近代学堂、西学东渗等。
2.5 教育国际化的视野近代中国,国际化的教育思想逐渐兴起。
这包括接受西方教育理念和模式,以及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和合作。
三、近代中国教育制度3.1 考试制度的改革近代中国,封建的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考试制度。
这种制度更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3.2 学制的变革近代中国,学制的变革是非常明显的。
中国教育必背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必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a91424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2.png)
中国教育必背知识点总结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中国的教育体系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知识的传承和传播。
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掌握各种各样的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中国教育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1. 中国历史中国历史是中国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代的夏朝、商朝、周朝,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分裂,再到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繁荣,再到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更迭,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学生们需要掌握每个朝代的重要人物、历史事件、政治制度、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知识。
2. 中国地理中国地理是中国教育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中国地域辽阔,东起太平洋,西至帕米尔高原,南至南海岛链,北至冰封沙漠;地形复杂,由大部分山脉、少部分平原、浩瀚宽广的戈壁、辽阔的草原及众多湖泊河流组成。
学生们需要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土壤矿产等相关知识。
3. 中国语文中国语文是中国教育中的核心科目之一。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熟练运用汉字、理解古诗词、掌握文言文、写作文字都是必不可少的能力。
在语文教育中,学生们需要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字的发展历程、汉字的结构与演变、古代文化经典、现代文学作品等知识点。
4. 中国数学中国数学作为古代的世界数学黄金时代,在古代数学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的数学教育一直也是世界领先的。
中国学生需要从初中阶段就开始学习数学,学会进行各种运算、解决各种问题、掌握各种方法,并且不断提高数学素养。
5. 中国科学中国科学方面,中国教育也十分重视。
学生们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一系列科学领域的发展历程、重要成就、先贤学者等知识点。
此外,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状况、科技成果、科学家等也是学生们必须掌握的知识。
6. 中国艺术中国艺术是中国教育中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
中国拥有悠久的艺术传统,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雕塑等各个方面。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教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教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b009225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6.png)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教育知识点总
结归纳(全册)
一、教育概述
教育是指通过对人类进行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与教育,使其具备特定的知识、技能、品德与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使其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中国传统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特点,注重修养和道德教育。
儒家的核心教育思想是“仁爱”,即以人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的道德修养。
三、中国现代教育体系
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由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不同层次组成。
其中,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阶段,包括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
高等教育则包括大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四、中国教育改革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经济建设的要求,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其中,教育公平改革是重要内容之一,旨在使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此外,教育科技的发展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五、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
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是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
中国采用了一系列考试制度,如中考、高考等,用于选拔优秀的学生升学或就业。
同时,教育评价也包括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研究态度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六、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未来,中国教育将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也将得到进一步推进。
以上是对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教育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归纳。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工作总结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ce2fe2e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b3.png)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工作总结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以来都将教育事业视为一项神圣而伟大的使命。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深感自己在教师工作中的成长与收获,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
在中国教育学会的指导下,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也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
其次,我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我注重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我还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最后,我在课外工作和学生管理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
我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和社团组织,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我也注重学生的纪律教育和心理辅导,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
总的来说,我深知自己在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但我也清楚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成绩和收获。
在中国教育学会的指导下,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一定能够做得更好,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教育必背知识点
![中国教育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bf69d84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64.png)
中国教育必背知识点中国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经验。
作为一个国家的未来,教育对于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有一些必背的知识点,下面我们来逐步思考。
第一步: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身价值。
第二步:中国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体制由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组成。
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通过幼儿园和托儿所为孩子提供基础的教育和照顾。
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为学生提供综合素质教育。
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和研究生院,培养专业人才。
终身教育则是指对成年人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
第三步:中国教育的特点中国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注重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其次,注重考试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学生和评估学业水平。
再次,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团队精神。
最后,注重家庭教育,家长在孩子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四步:教育改革与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国家的发展需求,中国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改革的举措包括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推行素质教育等。
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政府、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第五步: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中国的教育面临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课业负担过重、教育公平问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推行多元化的招生制度,提高教师的待遇和专业素养。
总结:中国的教育必背知识点包括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体制、教育的特点、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教育体系,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刚产生,仅是不成熟的雏形;二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
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如下: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原始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虽然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
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
当时还没有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
男女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区别。
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
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种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长者为师,对年青人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教育发生重要的变化,出现了学校萌芽,旧的特点趋于消失,新的特点正在产生。
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向阶级社会的教育方向转变。
第2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中国奴隶制社会开始于夏朝。
社会的阶级分化,是造成教育发生分化的直接原因。
原始社会那种民主平等的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由国家来组织和管理,少数贵族才有享受学校教育的特权,其目的是培养、训练居于奴隶之上的统治者。
多数从事体力劳动的民众被排除在学校之外,只能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接受生活教育和统治者施行的教化。
奴隶社会的教育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兴衰过程。
夏代是奴隶社会教育形成的时期,商代时得到进一步发展,至西周则达到鼎盛阶段,到春秋时代就渐趋没落。
商对夏的教育制度有所继承和发展,周对商的教育制度又有所继承和发展,西周教育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且具有特色的典型代表。
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
西周按行政管理系统,分设国学与乡学,不同等级学校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按贵族子弟不同年龄阶段,分设小学、大学,教育内容有习小艺与习大艺之别,而其要求是先后贯通的。
西周贵族教育制度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就是六艺教育。
“六艺”既是教育内容的总称,也是一个时代文化精华的集中反映。
它既强调道德精神,也强调刚健体格;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各,包容有德、智、体、美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形成一种教育传统,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夏、商、西周三朝教育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是教育理论产生的基础;阶级统治和社会变革的需要,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动力。
当时,杰出的政治家为了治国育材的需要,先后提出一些教育思想观点,指导官学的教育实践。
到春秋时期,社会发生大变革。
文化下移的历史趋势,需要教育理论有重大发展。
孔丘教育思想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他继承了以往教育思想遗产、六艺教育传统,他还具有《诗》、《书》、《礼》、《乐》的文化素养和私学教育实践经验。
这些主客观条件,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儒家教育理论体系的奠基人。
他留下的丰富的教育思想遗产,成为2000多年中国封建教育思想的渊源。
一些经过历史检验符合教育规律的思想,仍然对现代的教育工作者有所启迪。
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战国时代的教育是对春秋时期教育的延续与超越。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机构,私学产生于春秋,兴盛在战国。
战国私学之盛不只表现为数量,更表现为质量。
以私学为据点形成和发展了一些著名学派,人才辈出。
各家私学面貌各异,既有教育实践,也有理论造诣,还出现了稷下学宫这样独特的传授形式。
私学独擅一时之风流,承担起培养造就人才、传递发展文化的历史使命。
战国私学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垂范后世。
战国时代的教育思想也显得活跃异常。
诸子各因其政治立场、生活条件、实践程度、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和思想方法的不同,而对教育有不同的理解,由此展开争鸣。
家与家、派与派之间,既有对立交锋,又有吸取补充,也有融合统一。
如墨家的“素丝说”,孟轲的“性善论”,荀况的“性恶论”,虽各持己见,但都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肯定教育。
法家则贱视人的尊严,抛弃教育与感化。
对于人类文化知识遗产,墨家致力于创造,因而有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内容;儒家着意于继承.因而热衷于古代文献的学习与传播。
在儒家中.又有着重于内心领悟的孟轲与倾向于知识积累的荀况的不同;道家对人类文明表现了怀疑、悲观乃至对立的情绪,意欲回归人类的原始状态,是从保守的方面否定人类文化;法家轻视文化传统、采取割断历史的做法,是从激进的方面否定人类文化。
对于个人的完善,墨家的“兼士”自励甚严,学习过程就是实践过程;儒家的“君子”则是“劳心者”,无论是孟轲的“大丈夫”,还是苟况的“大儒”,都留意于个人的修身与求知,因而对修养与治学深有心得。
这些表现了战国时代教育理论思维的矛盾运动和发展水平,使这一时代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包容度,形成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个高峰。
第4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秦汉是我国统一的封建国家确立与初步发展时期。
统治集团在制定适合中央集权的文教政策过程中,经历了由秦朝的法治教育向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德治教育的转变。
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的建议被采纳之后,尊儒、教育、选士三者之间紧密地结合起来。
从此,汉朝太学、地方官学、私学等各类学校相继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儒家经籍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系统。
加上选士制度的激励,对推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和培养援儒饰法的治国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汉朝教育不仅确立了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中的独尊地位,同时也在教育制度、设施、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为后来整个封建时代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央太学和地方官学的设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办学校制度提供了基本框架。
私学中的书馆和经馆不仅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讲学传统的继承,实际上也是后来私塾、书院的历史渊源。
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在汉朝已初步形成,如教育的政治伦理化、养士与选士的紧密结合,以及儒学对各学科教育的支配性影响等,在汉朝教育中已初见端倪,有的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证。
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事业总体上呈时兴时废、似断又续的衰落景况,但仍有许多值得后世承继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就。
儒学教育依然是各王朝官学制度的首选。
北朝儒学教育更多地承袭了汉代经学教育的传统,而魏晋、南朝则是从重今文经学教育转向重古文经学教育,并最终破除二者之间的藩篱。
学校体制多样化,专科教育得到发展。
设立了律学、书学、算学、文学、医学等实用学科的学校,丰富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内容,也拓展了教育的职能,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地方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北魏时期不仅普遍设置州郡学,而且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
这是我国正式实行地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私学得到发展,并成为教育的台柱。
私学多为名师大儒开办,不仅质量与规模超过官学,而且分布面更广,类型多样化。
家庭教育得到重视。
士族十分重视家族教育,并以家学为专业,出现了许多儒学世家。
家训、家诫等有关家教的著述也大量出现。
落后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起步与发展。
随着人口大迁移,文化教育也南迁西移,促进了文教事业在落后区域的传播与发展。
少数民族教育兴盛。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重视儒学教育,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事业,这些措施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准,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促使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形成共同的文化、思想。
教育思想多元化。
各种思想纷争、交合,形成了教育思想的繁荣,同时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思想。
崇尚自然的玄学教育思潮,注重对人生内在真实价值的发现、把握和追求,关注个性的自由发展,标志着主体意识的觉醒。
儒学教育发生变化,在学风方面,推崇简洁明理、博采众家之长;在教育目标方面,倡导“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的培养。
这些教育思想多为后世所继承。
纵观魏晋南北朝教育事业兴衰,可以取得一些历史经验:首先,社会安定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其次,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再次,教育必须实行“开放”政策,允许办学形式多样化,允许不同的教育思想之间的学术争鸣。
第6章隋唐时期的教育隋唐是封建社会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隋重新统一了国家,唐前期百余年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由于统治者采取了较为开明的崇儒兴学的政策,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事业的繁荣。
同时,佛教和道教的兴盛,使不同形态的文化得以交流融合,推动了多元文教事业的发展。
科举考试选士制度产生于隋,而发展于唐。
统治者把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科举考试制度成为操纵学校教育发展的杠杆。
学校失去独立性,变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对以后学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隋朝创立一些新的教育制度,唐朝加以继承和发展,学校教育的发展超过以前任何一个皇朝而达到新的高度。
官学和私学并举,以官学为主干,私学为补充;按地方行政区,建立州学、县学的学校网;地方官学与中央官学联系,向中央宫学选送生员;以儒家经典与历史文学为教育内容的传统经学和以应用知识为教育内容的专科性学校并立;专设的学校与附设于事务部门的学校并行,构成适应国家需要的教育体系。
学校内部管理,也加以完善。
入学制度、学礼制度、教学制度、考核制度、惩罚制度、休假制度等都以法制化的方式,组成一套管理制度。
隋唐先进的教育制度,成为东方邻国学习的对象,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育思想方面,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佛、道、儒三教为扩大社会影响、提高政治地位开展激烈的竞争,教育思想的发展出现多元化的局面,在斗争过程中交互影响与吸收,又形成新的融合儒、佛、道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