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四年级上册三单元3课声音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材料:10把钢尺、8个同样的瓶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课件、10根橡皮筋、4个长短不同的铁钉、鸡蛋纸框,4跟粗细不同的钢管、小鼓一个,泡沫碴一小块,音叉一个,有绳子的乒乓球一个、铁架台一个【教学过程】一、引入:1、非常小声的问一个同学“请问你叫什么名字?”2、你听到老师说的么?3、大声的问这个同学:请问你叫什么名字4、学生用一般的音量回答后,老师说:刚刚我说的声音小了你没听见,现在你说的声音也不够大,同学们没听见,你大声一点!5、在刚刚这个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声音有什么变化(大、小、强、弱)板书强弱6、有没有同学能给我们用自己身体的部位来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声带发声、手掌鼓掌)二、声音强弱变化的研究1、我们在2课时了解到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对不对,那么声音的强弱变化又是怎么造成的呢?你们想知道吧?2、今天我再次给大家带来了研究的器具:钢尺3、还记得怎样让钢尺发出声音么?4、这节课不光要让钢尺发出声音。

还要让他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观察记录。

一起来看看黑板(出示幻灯片课件中实验任务)上面你们要做的任务。

让学生齐读5、逐一分析实验任务的内容:怎样做到轻轻和用力拨动。

《声音的变化》小学科学

《声音的变化》小学科学

《声音的变化》小学科学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文山市实小北校区普正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2、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特别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音叉、小锤、乒乓球、自制教具、仿真软件、自制课件等。

【课前准备】1.见学生时,相互熟悉,相互提问。

2.教学调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的使用方法。

3.了解学生对乐器的认识。

4.教会学生使用平板。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中秋节老师出去玩,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就拍下来了,今天特地带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吗?有什么发现呢?【生】声音和喷泉都有变化,喷泉随着声音变。

【师】对,声音在变化。

其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很多声音,变化不断地声音构成了奇妙的大自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声音的世界,探究“声音的变化”。

【板书课题】声音的变化二、新知探究(一)声音的强弱(音量)1.提问【师】大家听听这2段声音,(PPT)(播两段音量有明显区别的声音)谁来说说这两段声音有什么不同?【生】有大、小的变化,强、弱的变化......【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声音的大小有变化,指的就是声音的强弱。

(板书)声音大即是强,小即是弱。

(PPT)在科学中,声音的大小强弱用音量来表述。

2023青岛版科学(六制)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含教材目录)

2023青岛版科学(六制)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含教材目录)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5声音的产生6声音的传播7声音的变化8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5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各样声音,以探索声音产生的为主线,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用文字呈现了情景“书声琅琅,琴声悠扬,歌声嘹亮……,提出了问题:“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材料包呈现了学生准备材料:钢尺、矿泉水瓶、蜡烛等。

指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课上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此部分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生活中有哪些声音?用图文呈现了雷声轰鸣、交通堵塞时汽车鸣笛、演员演奏乐器、工业机械转动、小鸟鸣叫和学生讨论图。

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和倾听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声音,为后续探究声音的产生做好铺垫。

活动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呈现将振动的音叉插入水、使用两烧杯交替倒水、拨动钢尺、吹空矿泉水瓶、触摸发声的声带,让学生尝试让锣发声及停止发声等活动。

指导学生法探究物体产生声音的原因,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活动三:声音具有能力吗?用图文呈现学生敲击鼓面,探究放在鼓面一侧的燃烧的蜡烛与鼓声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因离音响太近,且音响发出声音太大使得学生不得不捂住耳朵进行保护。

指导学生分析产生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出声音具有能量的结论。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听一听周围的声音,找一找是什么物体发生了振动。

”指导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判断是什么物体振动发出的,进一步巩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

本课遵循由个体到普遍,归纳总结出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通过归纳了解声音产生的秘密,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强与弱》优质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强与弱》优质教案

《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

在第1课“听听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强与弱的变化。

这一课的活动学生将用熟悉的钢尺、橡皮筋和鼓,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认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对比中实现的。

本课教材围绕“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这一核心概念,设计了3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尺子发出的声音强弱的变化。

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来拨动钢尺,观察尺子振幅变化,建立声音强弱与振幅的联系。

钢尺是声音单元重要的实验材料,它能很好地展示物体发声时的运动状态,用它来探究影响声音的强弱的因素,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容易得出结论。

第二和第三个活动是用橡皮筋和鼓来进一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橡皮筋的振动幅度相对容易观察,但是不易听声音,而鼓的声音变化容易区分,但振动现象不明显。

因此这两个活动要在钢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

研讨部分有两个问题。

问题一: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核心,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在反复的观察和描述中发现物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问题二:我们还能举出那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这个问题既能考核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又有利于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学生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就会将它与物体的振动幅度联系起来。

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研讨环节还有一个拓展实验,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演示实验。

这个实验中,音叉将振动传递给乒乓球,乒乓球弹起的幅度随着音叉声音的变化而变化,将看不见的东西变成可以直接观察的现象。

【学情分析】判断声音的强弱对学生而言是没有难度的,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声音有强弱变化,大部分学生是不知道的。

在3个探究活动之后,学生容易得出“声音的强弱跟力度有关”这样的结论,确实,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改变“力度”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振动幅度”,而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居多,主要是凭借感官对现象进行直观解释,缺乏对现象的分析、归纳及总结。

《声音的变化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声音的变化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声音的变化》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规律;2. 帮助学生认识声音的特点和分类;3. 引导学生探索声音的变化规律;4.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特点和分类;3. 声音的频率和振幅;4. 声音的传播速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声音的录音,让学生猜测声音的来源,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规律,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3. 教学:讲解声音的特点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对声音的影响。

4. 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并与理论知识进行比照分析。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展示他们的实验效果。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 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增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3. 示范法:通过示范操作,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4. 情景法: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械:声音发生器、震动传感器、示波器等。

2. 教学PPT:包含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规律、声音的特点和分类等内容。

3. 录音设备:用于播放不同声音的录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六、评判方式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对声音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

2. 小组讨论:评判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维活跃度和合作能力。

3. 教室表现:评判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深度等方面。

七、延伸拓展1. 组织声音科普知识竞争,激发学生进修兴趣;2. 邀请声音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深入探讨声音的相关知识;3. 指挥学生实地参观声音实验室,亲身体验声音的奥秘。

通过以上设计方案,可以让学生在探究声音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声音的基本知识,还能培养其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为其未来的进修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教案大全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教案大全

【导语】声⾳(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的声波。

是通过介质(空⽓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

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1、听听声⾳ 教学⽬标: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我们也可以利⽤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

2、过程与⽅法:运⽤语⾔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并能根据声⾳的⾼、低、强、弱给听到的声⾳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细⼼倾听周围的声⾳。

教学难点: 能根据声⾳的⾼、低、强、弱给听到的声⾳分类。

教学准备: ⼤⼩不同的⾳叉、⼤⼩不同的3枚钉⼦、收集⼀些关于声⾳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引⼊: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声⾳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的事情。

你对声⾳的哪些问题⽐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的哪些问题? ⼆、探究内容: (⼀)倾听周围的声⾳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 3、⼩组讨论:这些声⾳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的? 反馈交流:⽆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当你们听到这些声⾳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的研究这些问题。

(⼆)听听⾳叉发出的声⾳ 1、介绍⾳叉:⼀种发⾳乐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的。

2、教师演⽰实验1:出⽰两种⼤⼩不同的⾳叉,⽤同样的⼒量敲击⾳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

⽐较:这两种⾳叉发出的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下它们的声⾳吗? 3、教师演⽰实验2:选择其中⼀种⾳叉,先轻轻击打,再重⼀点击打,两个声⾳有什么不同吗? 4、⼩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能进⾏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低、强、弱等词语对声⾳进⾏归类)? 5、教师演⽰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进⾏轻轻击打和重⼀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把它描述出来。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振动对声音的影响。

2. 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能够分辨和描述不同特征的声音。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

2.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三、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

2. 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区分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铃铛等)、音叉、声音接收器(如耳朵、录音机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新课:讲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介绍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振动产生的声音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声音的变化。

4. 总结: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总结声音的变化规律,让学生理解振动对声音的影响。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音响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6. 作业:布置一道有关声音变化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体验声音的变化。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问题。

2. 利用直观的实验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声音的变化。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振动实验:让学生持有振动物体(如尺子),观察并描述振动的物体如何产生声音。

2. 音叉实验:让学生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情况,并听声音的变化。

3. 声音接收器实验:让学生使用耳朵或录音机作为声音接收器,观察不同振动产生的声音特征。

4. 声音特征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规律。

5. 综合应用: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通讯等。

人类声音的变化——小学科学教案

人类声音的变化——小学科学教案

【人类声音的变化】一、引言声音是人类创造文明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不仅可以传递思想、表达情感,还可以起到启示、教育、娱乐等作用。

本篇教案主要探讨人类声音的变化及其原因,帮助孩子们了解人类语言发展的历程和基本规律。

二、人类声音的演化1.史前人类的声音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一些动物就已经具备了发出声音的能力。

他们可以用声音来警示同类、吸引异性、标记领地等。

而早期的史前人类,也经常用最原始的声音来进行交流。

他们主要通过发出短促的呼吸声、鸣叫声、哀嚎声等来表达基本的情感和需求。

2.语言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逐渐开始探索和发展一种更加复杂、准确的语言。

大约在1万年前,人们开始使用符号来表示特定的意义,并加以组合。

这些符号可以表示食物、动物、颜色、抽象概念等。

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人们开始使用句子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感情。

同时,一些特殊的声音也开始被用于语言中,比如辅音、元音等。

3.声带的作用声音的产生与人类内部的生理机制密不可分。

人的声带就是一种能够振动产生声音的器官。

声带的长短、形状以及张力都会影响声音的高低、响亮程度和语调等特点。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也逐渐探索和发现了声带的作用,从而实现了更加复杂的语音和语调变化。

4.语音的差异和分化由于语言环境和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在语音和语调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例如,中文中的“儿化音”、“舌面音”等特殊发音,在英语中并不存在。

而在印度,也存在着丰富而复杂的元音和辅音,每个音节都可以拼读出几乎所有的语言元素。

三、人类声音变化的原因1.社会文化因素语音和语调的变化,往往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由于环境和历史的不同,人们的表达方式和语音特点也会存在差异。

比如,日本人的语音重音较低,讲话时比较低沉;而英国人的语音重音常常非常突出,节奏较快。

2.语言的演变语言每时每刻都在演化,不断受到投入使用者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振动的方式产生声音。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并能够区分和辨别。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三、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扬声器、声音接收器(如乒乓球)、测量工具(如尺子)、音调不同的乐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存在,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振动的物体如何产生声音,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如何在空气中传播,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4. 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与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5.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和发现声音的奥秘。

6. 总结:通过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声音的基本知识。

7.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能准确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2. 提问学生关于声音产生、传播和特征的知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发现。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资源,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产生。

1.2 教学内容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进行实验:振动物体产生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利用实验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科学思维。

第二章: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传播。

2.2 教学内容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进行实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利用实验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科学思维。

第三章:声音的特性3.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特性。

3.2 教学内容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进行实验:观察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特性。

利用实验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科学思维。

第四章:声音的控制4.1 教学目标了解如何控制声音的大小和音调。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控制。

4.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控制声音的大小和音调。

进行实验:控制声音的大小和音调。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控制方法。

利用实验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科学思维。

第五章:声音的应用5.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应用。

5.2 教学内容讲解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应用。

利用实验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科学思维。

第六章:声音的接收6.1 教学目标了解耳朵如何接收声音。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接收。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学设计(新版)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学设计(新版)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声音》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基本知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并且能够被人的耳朵接收。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感知。

但是,他们可能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等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声音的规律,并通过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能够进行简单的声音实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现象,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2.难点: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声音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等。

3.参考资料:与声音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声音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振动。

例如,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桌子上,让学生用手触摸桌子,感受音叉的振动。

2.呈现(10分钟)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通过PPT或黑板,展示声音的传播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传播现象。

《声音的变化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声音的变化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声音的变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声音是我们平时生活中不行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了解声音的变化规律不仅可以增进同砚对音乐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育同砚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因此,设计一份以“声音的变化”为主题的音乐作业,有助于同砚更深度地了解声音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精通声音的基本特征和音色的表现形式;3.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试验感受声音的变化;4. 提升同砚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和任务: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通过简易易懂的讲解,让同砚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并传播的,以及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对声音特点的影响。

2. 声音的基本特征:介绍声音的音高、响度和音色等基本特征,让同砚理解不同声音之间的差别。

3. 音色的表现形式:通过播放不同乐器的声音,让同砚区分出每种乐器特有的音色,了解音色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4. 试验感受声音的变化:设计一系列简易的试验,让同砚亲身感受声音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变化,如在空旷和密闭空间中的声音传播效果等。

5. 音乐作品观览: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让同砚通过观览和分析,体会不同音色和声音表现形式在音乐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工具,让同砚更直观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试验教学法:通过设计简易的试验,让同砚亲自操作和感受声音的变化,培育其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问答互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同砚沉思和谈论,提升他们的进修爱好和参与度。

4. 谈论分组法:将同砚分成小组,进行谈论和分享,增进同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提升团队认识。

五、作业要求:1. 完成教室上的试验和谈论任务,写出试验心得和感想;2. 听取老师推举的音乐作品,在家里进行观览和分析,撰写音乐作品评论;3. 创作一段简短的音乐作品,表达对声音的理解和感悟;4. 观看专题讲座视频,撰写进修笔记和总结体会。

小学科学7《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7《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7《声音的变化》(教案)声音的变化引言:声音是一种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可以通过听觉器官被人类和其他动物感知。

声音的特点和性质多种多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以小学科学7《声音的变化》为教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声音的变化和其背后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一、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掌握声音的变化过程;3. 发展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导入:1. 通过播放不同声音(如钟声、鸟叫),让学生对声音产生兴趣,并引发他们对声音的思考;2. 提问学生常见的声音来源,如手机铃声、汽车喇叭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变化的。

三、探究:1. 学生小组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a. 实验一:用不同类型的玻璃杯敲击得到不同音调的声音,观察声音的高低变化;b. 实验二:用吹气乐器,如口哨或笛子,调整口型和吹气力度,观察声音的音调和音量变化。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讨论声音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对声音特点的影响。

3. 学生小组向全班展示实验结果和讨论的结论。

四、合成:1. 回顾实验结果,总结声音的变化。

通过讨论引出声音的频率和振幅是决定声音高低和音量大小的因素。

2. 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实物模型,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如乐器的制作和使用原理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和变化,如声音在水中和空气中的速度比较等。

五、拓展:1. 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在其他媒质中的传播和变化;2. 要求学生用实验数据和图表来说明自己的观察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和数据处理能力。

六、总结:声音是一种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声音具有变化的特点。

声音的变化取决于振动的频率和振幅。

通过这次科学探究,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声音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七、延伸活动:1. 学生可以进行课后实验,探究其他因素对声音的影响,如温度、湿度以及声音在不同材质中的传播速度等;2. 学生可以研究音乐器材的工作原理,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和变化;3. 学生可以观察和记录自然界中的声音变化现象,如雷声、动物叫声等,了解声音在生物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的变化—区分声音的强弱》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的变化—区分声音的强弱》教案

《声音的变化(区分声音的强弱)》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导情】1.复习设疑: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就用声音来玩个游戏。

2.拍桌子节奏游戏,教师展示,学生学习,一起表演。

3.交流:你发现游戏中的声音有什么变化?4.板书:3.声音的变化【设计意图】1.复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在简单有趣且针对性强的游戏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对声音的主动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声音的变化,认识声音有强弱变化【区分强弱不同的声音】1.谈话:声音有很多变化,但同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有大有小,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又叫声音的强弱。

2.提问:你能让身边的物体产生不同强弱的声音吗?请你示范一下,并说出所用方法。

3.学生两人一组操作,然后四人小组讨论让同一个物体产生强弱不同声音的方法。

4.学生上台展示,汇报。

5.谈话:同一个物体能产生的声音有大小之分,声音大就是强,声音小就是弱(板书)。

声音的大小强弱用音量来描述。

6.板书:强弱【设计意图】1.通过广泛体验,认识声音有各种变化,但通过不同作用力的大小可以让同一个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探究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1.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是否有关呢?2.猜测3.讲述:我们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音叉、铁架台、带线的塑料小球,请你用这些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

4.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5.出示实验注意事项6.学生实验并进行记录7.实验汇报,引导学生认识振动幅度,得出物体振动幅度大,声音强,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板书:强大物体振动幅度弱小【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设问,不断推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构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关系的知识提问:声音的强弱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教学评价与反思【优点与特色】1.2.N.【问题与建议】1.2.【优点与特色】1.2.N.【问题与建议】1.2.【优点与特色】1.2.N.【问题与建议】1.2.【优点与特色】1.2.3.4.5.N.【主要问题反思】1.2.3.4.5.N.【改进的方向与措施】1.2.3.4.5.N.【课例研究的主要结论】1.2.3.4.5.N.。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来传播。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了解影响这些特性的因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三个特性。

2. 教学难点: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实验操作。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的变化。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瓶子、泡沫等。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对声音的学习。

2. 新课导入: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探究声音的变化。

4. 结果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声音的变化规律。

5. 总结提升: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影响这些特性的因素。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

9. 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10. 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解答、交流讨论等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掌握情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的变化》课件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的变化》课件

□长 □短
□长 □短
青蛙刮鼓
猜测 实测
□大 □小
□大 □小
尤克里里
猜测 实测
□松 □紧
□松 □紧
古琴
猜测 实测
□粗 □细
□粗 □细
水杯打击乐
猜测 实测
□多 □少
□多 □少
我们的发现:








水杯打击乐 青蛙刮鼓
钢片琴
古琴
乐器品析会
• 安静倾听 • 认真观察 • 积极思考
乐器研究区
实验要求:
声音的强弱
(填“强”或“弱 ”)
用相同的力度拨动粗细不同的琴弦, 声音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水杯打击乐 青蛙刮鼓
钢片琴
古琴
用相同的力度 活动二:声音高低研究记录表
使乐器发出声 乐器
声音高
声音低
音。
吉他
猜测 实测
□粗 □细
□粗 □细
编钟
猜测 实测
□大 □小
□大 □小
钢片琴
猜测 实测
□大 □小
□大 □小
钢片琴
猜测 实测
□长 □短
□长 □短
青蛙刮鼓
猜测 实测
□大 □小
□大 □小
尤克里里
猜测 实测
□松 □紧
□松 □紧
古琴
猜测 实测
□粗 □细
□粗 □细
水杯打击乐
猜测 实测
□多 □少
□多 □少
我们的发现:
这些材料可以用来做乐器吗?
玻璃瓶和水 皮筋和铁钉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3 声音的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3 声音的变化

第3课声音的变化背景和目标在第1课“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

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音叉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振动幅度太小频率太高以至于很难看到。

这一课的活动将为学生们提供观察振动产生声音的机会。

学生将用不同的力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通过敲击装有多少不同的水的玻璃杯,以及拨动不同松紧的皮筋、粗细不同的琴弦、敲击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物体探索声音高低的不同。

学生们通过对听到的不同声音的描述,将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

科学概念1.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2.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1.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2.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3.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4.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杯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1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长短不同的3个铁钉、粗细不同的3根钢管、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3根铁管、1把六弦琴。

教科书说明第一部分: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来拨动钢尺,让学生听听尺子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尺子的振动状态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将听到的声音和观察到的尺子振动的幅度描述出来。

在反复的观察和描述中,学生将声音的强弱(大小)与尺子振动幅度的大小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大),振动幅度小声音弱(小)的概念。

第二部分: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把声音高低的变化和物体振动的频率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难点。

这一部分分三个层次来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理论指导】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

最早提出在科学教育中要运用探究方法进行教与学的是杜威。

杜威认为,“探究”是主体在与某种不确定的情境相联系时所产生的解决问题的行动。

在行动中,知识不是存在于旁观者的被动的理解中,而是表现为主体对不确定情境的积极反应,知识是个体主动探究的结果。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从做中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做实验,并放开束缚,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

他们运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记录、表达、交流等方式构建知识,提高素养。

【教学内容】《声音的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两个概念,不仅仅是学生,就是成人也很容易搞混。

四年级的学生很难用普通的观察方法来分辨出声音的高低,他们更难理解声音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

本课从学生熟知的、非常感兴趣的音乐喷泉切入,引导学生分析声音是有区别的、有变化的。

再借助教具、信息技术手段以及APP软件等手段,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体验活动,理解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两个概念,并知道他们与振动的关系,继而为声音如何传播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初步概念建成时期,也是为以后“大概念”模式的建成打下基础的时期。

在这个关键时期,有目的地引导孩子们建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助于他们有形成正确的概念,也有益于锻炼他们形成一个高效的思维模式。

经过本单元前2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他们还知道了音叉是什么,并学会了怎样利用音叉等物体发出强和弱的声音。

但由于年龄小、表达能力弱、缺乏系统的认知等原因,他们对声音的认知还很懵懂。

本节课“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强弱”变化的,以及振动幅度、振动频率的含义对现阶段学生来说还是有困难的。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特别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音叉、小锤、乒乓球、自制教具、仿真软件、自制课件等。

【课前准备】1、见学生时,相互熟悉,相互提问。

2、教学调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的使用方法。

3、了解学生对乐器的认识。

4、教会学生使用平板。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中秋节老师出去玩,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就拍下来了,今天特地带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吗?有什么发现呢?【生】声音和喷泉都有变化,喷泉随着声音变。

【师】对,声音在变化。

其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很多声音,变化不断地声音构成了奇妙的大自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声音的世界,探究“声音的变化”。

【板书课题】声音的变化二、新知探究(一)声音的强弱(音量)1、提问【师】大家听听这2段声音,(PPT)(播两段音量有明显区别的声音)谁来说说这两段声音有什么不同?【生】有大、小的变化,强、弱的变化......【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声音的大小有变化,指的就是声音的强弱。

(板书)声音大即是强,小即是弱。

(PPT)在科学中,声音的大小强弱用音量来表述。

【板书】强弱2、游戏【师】怎么区分声音的强弱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跟你的同学说一句悄悄话,有个小要求,只能让你的同桌听到。

开始【师】同学们都玩的很开心哦,王老师也很想参与进来,最后一排的那位小帅哥,能大声地告诉王老师你的名字吗?【生答名字】XXX 同学,认识你真高兴你能和老师说声老师好吗?【生答】【师】老师们你们听到打招呼声了吗?【师】刚刚的游戏中,你们听到的所有声音,哪个最强,哪个最弱?【生答】......【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区分声音的强弱了。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发声的力度,来控制声音的强弱。

3、实验探究一【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强弱是否也与振动有关呢?【师】下面,我们来进行探究实验,请看大屏幕:【师】我为大家准备了这些实验器材:音叉、小锤、带线的乒乓球。

【师】(PPT演示)怎么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呢?下面来看看实验步骤:①手拿带线的乒乓球,保持静止;②击打音叉发出声音;【师】要想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我们怎么敲击?【生答】重一点敲击声音强,轻一点敲击发声弱。

【师】那我们在使用音叉时,应该击打哪个部位呢?【生答】【师补充】应该击打音叉侧面的顶端。

将乒乓球快速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侧面。

③比较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乒乓球弹开的距离远近。

④为避免误差,反复实验三次,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前,老师要提示两点:【师】A、小组内分工合作,遵守实验纪律,本次实验需要分辨声音强弱,实验时请保持安静。

B、提示音乐响起停止实验,将器材放回原位,分析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师】现在开始实验【生】分组实验4、交流分享【师】我们的探究活动已经完成,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一边演示,一边分享你们的发现。

请你大声的告诉大家你的发现。

【生1】演示实验过程【生2】我们先敲出强的声音,再敲出弱的声音,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强,小球弹开的距离远,声音弱,距离近。

【师】其他小组,你们还有补充的吗?【师】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振动的概念。

振动是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大。

(慢)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振动幅度小。

结合我们刚刚的实验,来说说(小结)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大小有关吗?【生答】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师补充】是的,发声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

【板书】强大音量振动幅度弱小(二)声音的高低(音高)1、声音高低的认识【师】声音的变化除了强弱变化之外,还有高低变化。

听【教师弹仿真琴不唱】1234567【师】有哪位同学听出来了:哪个音高,哪个音低?【生答】2体验声音的高低变化【师】跟着老师的演奏我们一起唱一唱(唱音阶)。

【师】由低到高唱,预备唱;【生唱】【师】由高到低唱,预备唱;【生唱】【师】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强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音量;刚刚我们唱的音阶1234就是声音的高低变化,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板书音高)【板书】高音高低3、实验探究二【师】那么声音高低的变化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来看看这3组器材(PPT展示)认真观察同组的各个器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大小、粗细、长短【师】各小组讨论下,猜猜击打同一组3个材料时声音高低会有变化吗?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师】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别着急老师会让你们实验的,我们先来看看实验要求。

实验步骤:①检查器材,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报告单上。

②用同样的力敲击器材中部,仔细分辨声音的高低。

③同一器材反复实验3次,并填写实验结果。

④三组实验都完成后回到座位,整理实验结果。

【师】声音的高低光用耳朵来分辨有一定的难度,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款APP软件,帮助大家分辨声音的高低。

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学习“频率分析仪”使用方法。

【师】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PPT:温馨提示:A、本实验需要辨别声音的高低,实验全程须保持安静;B、各实验区域小组间分工合作、有次序交换;本次实验设四个实验区,每大组到相应区域进行实验。

C、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

D、实验结束后,将器材归位,回到座位整理实验报告,准备交流。

【师】有什么问题吗?开始实验【生】用自制教具分组实验,研究声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在各组进行巡回指导。

铃声提示坐回原位4、分享交流【师】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你们研究,哪一组上来说说你们的发现?(呈现记录表,汇报发现,并演示。

)【生】句式:我们小组研究声音的高低是否与物体的大小有关,我们发现物体,声音;物体,声音。

【板书】高(小、短、细)音高低(大、长、粗)5、演示实验【师】为什么小、短、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就高呢?为什么大、长、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就低呢?为了揭示其中的奥秘,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实验,下面我们来看其中的一个实验:【师】(教师演示实验齿轮,慢一点,让学生听清楚)。

老师转动齿轮,可以带动金属片振动。

齿轮转得慢,金属片振动也慢。

接下来老师要从慢到快来转动齿轮,大家听一听发出的音高有什么变化?【生答】振动慢,声音低。

振动快,声音高;(师板书慢)6。

小结【师】现在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小、短、细的物体振动快,所以声音高;大、长、粗的物体振动慢,所以声音低。

声音有高低的区别是因为物体振动的快慢,也就是振动频率不同。

三、总结分享【师】今天,我们学了两个概念,音量、音高,通过探究实验,我们发现,振动的幅度决定了声音的强弱(也就是音量),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也就是音高)。

四、拓展延伸【师】今天我们一起了解到振动的幅度和频率的差别可以带来声音的变化。

我们的祖先利用科学知识制作了许多乐器,艺术家们利用这些乐器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老师这里有一些仿真乐器,其实这些仿真乐器不仅可以用平板下载,也可以用电脑、手机下载,老师在这里给你们提出一个小挑战:利用仿真乐器创作属于自己的歌曲。

【板书设计】声音的变化【实验记录】实验探究一: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关系探究实验实验过程声音的强弱乒乓球弹开距离(远、近)用力敲击音叉轻轻敲击音叉实验探究二:声音高低的变化探究实验1、实验名称:声音高低的变化是否与物体的有关2、我们的预测:物体,声音高;物体,声音低。

3、实验过程:物体特征第一次实验数据(HZ)第二次实验数据(HZ)第三次实验数据(HZ)4、实验结果:我们小组研究声音高低的变化是否与物体的()有关。

我们发现物体(),声音();物体(),声音()。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