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基础及规律解读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专题二 第一讲:地球的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专题二    第一讲:地球的运动规律
观测,同步卫星都是静止的。
答案 (1)A (2)B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知识点二
地球运动的意义
1.与地球运动有关的计算 (1)时间的相关计算 ①光照图上的时间信息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昼弧中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点。 夜弧中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方时为12点或24点。 ②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③两类日期界线(自然日界线0时和人文日界线180 经线)。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 昼越短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 极夜范围扩大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 南回归线 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北极圈内极夜范围缩 小 全球昼夜平分
冬至日—次年春 南半球 分日
二分日 赤道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结论: 1.直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且 出现极昼. 2.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数与直射点纬度 数互余. 3.同一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相同,且一年内该纬 线上两次相同,关于二分或二至日对称. 4.南北纬度数相同的纬线上昼夜长短状况相反. 5.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越大. 6.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另一半球相 反.赤道终年昼夜平分.
为0°。例如太阳直射在15°S、60°W时,太阳
高度的分布如下图H所示。
H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结论: 直射点所在经线上,太阳高度差等于纬度差. 同一纬线上各点,正午太阳高度相等,但有年 变化. 同一地点,直射点移动度数等于正午太阳高 度变化度数,且靠近时增大.

(2)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运动及其影响-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四季变换与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运动对气候和地理现象的影响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种类与用途- 比例尺、地图符号和注记- 地图的阅读和解读3. 空间定位与地理坐标- 经纬度系统- 地理坐标的确定方法- 空间定位技术的应用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组成与大气层结构-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系统2. 水文循环与海洋地理- 水文循环的过程与意义- 河流、湖泊的特征与分类- 海洋的形成、分布和海洋资源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壳结构与板块构造- 内外地质作用及其影响- 地貌类型与地貌演化4. 生物地理与生态系统- 生物分布的规律与生态因素 -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迁移与人口问题 -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体系-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2. 农业地理与粮食安全- 农业类型与农业布局- 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 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3. 工业地理与区域发展-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 工业发展与区域经济- 产业转型与区域创新4. 交通运输与物流- 交通运输方式与网络-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物流系统与现代物流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与GIS-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知识- 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2. 环境监测与评估- 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 环境评估的步骤与内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五、地理实践与案例分析1. 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实验与实地考察- 地理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地理问题的探究与解决2. 地理案例分析- 国内外地理案例的收集- 案例的分析方法与步骤- 案例教学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概要性的归纳,实际的高考地理复习应结合具体的教材和考试大纲进行深入学习和练习。

此外,考生还应关注最新的地理事件和现象,以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考地理知识点分布

高考地理知识点分布

高考地理知识点分布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高考科目之一。

地理知识点的掌握是考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之一。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掌握高考地理知识点,本文将对地理知识点的分布进行详细介绍。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基础,包括地球的构造、自然环境、气候、地貌等各个方面。

1. 地球的构造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外壳,包括陆壳和海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的最大部分。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分为外核和内核。

2.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各种自然要素,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物环境。

其中大气环境包括大气层、气候和气象等;水环境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等;生物环境包括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等。

3. 气候气候是指某个地区在较长时期内的平均天气状况。

气候的形成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气候分布具有明显的特点,如北方干旱、南方湿润等。

4. 地貌地貌是地球表面地形的总体呈现。

地貌可以分为平原、山地、高原和丘陵等不同类型。

地貌的形成与地壳运动、风化侵蚀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人口与城市、经济与交通、文化与旅游等方面。

1. 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和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城市规划、人口流动和城市管理等是人口与城市考点的重点内容。

2. 经济与交通经济与交通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经济地理主要研究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和区域联系等问题。

交通地理主要研究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发展以及运输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3. 文化与旅游文化地理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的空间分布和文化景观的形成等问题。

旅游地理主要研究旅游资源的分布、旅游地的开发与管理等。

三、地理知识点的应用地理知识点的应用是考试中的重点之一。

考生需要掌握地理知识点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1. 地图阅读与解析地图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工具,考生需要具备地图阅读和解析的能力。

高考地理地理现象知识点解读2023

高考地理地理现象知识点解读2023

高考地理地理现象知识点解读2023地理知识作为高考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是必须要掌握的。

其中,地理现象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解读2023年高考地理地理现象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

一、地理现象的定义和分类地理现象是指地球表面上各个领域中、不同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有一定规律和特征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

根据其发生的范围和性质,地理现象可分为人文地理现象和自然地理现象两大类。

1. 人文地理现象人文地理现象指人类活动在地球各个领域中所产生的、影响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方面的现象,例如人口迁移、城市扩张、产业转移等。

2. 自然地理现象自然地理现象指自然界中在地球表面上发生的、与自然力相关的各类现象,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等方面的现象,例如气候变化、河流形成、山脉分布等。

二、地理现象的原因和特征地理现象的产生通常有其特定的原因。

在人文地理现象中,人类的活动和决策是主要原因,而自然地理现象则受到地球的构造、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地理现象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

首先,地理现象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地球长期演化的产物。

其次,地理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地理现象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此外,地理现象还具有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特点。

三、地理现象的重要性和意义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1.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现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城市扩张与人口迁移现象会对城市规划和人口分布产生影响,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现象会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影响。

2.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地理现象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自然环境的演化和变化。

研究地理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

例如,通过研究河流形成和河口演变现象,可以指导河流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四、地理现象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为了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地理现象的知识点,同学们可以采取以下学习方法和技巧:1. 注重实地考察地理现象通常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通过实地考察可以直接观察和感受到现象所具备的特点。

自然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自然地理是高考地理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自然地理知识点对于高考考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自然地理常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球运动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球体,赤道略大于两极,直径约为12756.274km。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发生的基础。

自转产生昼夜变化,公转引起季节变化。

3. 地球的倾斜与地区气候地球赤道与黄道面之间的倾角引起不同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是其表现形式。

第二部分:大气圈与天气1. 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占比最大。

2. 大气层大气层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等,各层之间具有不同的温度和气压特点。

3. 大气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表现为风,垂直运动表现为对流和垂直气旋。

4. 天气与天气变化天气是指地球上一定时期内的气候状态,其变化受到热带气旋、锋面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部分:水资源与水循环1.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关,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 水的循环过程水的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下渗等过程,通过这些过程,水在不同形态循环流动。

3. 水循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会影响水循环的过程,湿润气候条件下水资源丰富,干旱气候条件下水资源匮乏。

第四部分:地表水与地下水1. 地表水的形成与分布地表水主要来自降水和地下水补给,其分布受地形、降水和地下水位等因素影响。

2. 地表水的利用与污染地表水的利用包括饮用水、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等,然而,过度开发和污染对地表水造成威胁。

3. 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主要来自降水的入渗和地表水的补给,地下水的分布具有多样性。

4.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地下水被广泛用于饮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新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新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新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比例尺表示地图与实际地面的距离关系,地图符号和颜色用于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通过地图可以获取方向、比例、地形、气候等信息,需要掌握地图的基本符号和解读方法。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大气层的组成,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2. 水文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

3. 地貌学:地壳结构,板块构造理论,山脉、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的形成与特征。

4. 土壤与植被:土壤类型与分布,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植被分布的地理环境因素。

5. 环境与自然资源: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对策,自然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可持续利用。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

2. 农业与工业:农业的分类与分布,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对环境的影响。

3. 交通运输与贸易: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选择,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与影响因素。

4. 文化与旅游:文化景观的地理特征,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

5. 区域发展与合作: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合作与全球化的影响。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基本概念,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3.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的工作原理,定位技术在地理中的应用。

五、地理实践与案例分析1. 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实地考察的方法与技巧,地理实验的设计。

2. 地理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地理竞赛与研究:参与地理奥林匹克竞赛,进行地理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六、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1. 地理学的科学方法:观察、分类、比较、归纳、演绎等科学思维方法。

新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新高考地理学科的考查内容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板块,其基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如下:一、自然地理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运动和时间差异- 地图的基本概念、地图的阅读和分析2. 气候与天气- 气候系统、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天气现象、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3. 地貌与地质- 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地貌类型- 地质构造、岩石循环和地质年代4. 水文与海洋- 水循环、河流与湖泊的分布和特点- 海洋的构造、海洋环流和海洋资源5. 生物与土壤- 生物群落的分布、生物多样性- 土壤类型、土壤形成和土壤利用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和人口问题- 城市化过程、城市体系和城市规划2. 农业与工业- 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和农业问题- 工业地域类型、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3. 交通与通信- 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网络和交通问题- 通信技术、通信网络和通信发展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和区域差异三、区域地理1. 世界地理- 各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概况和区域发展2. 中国地理-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中国的区域划分、区域发展和区域问题3. 区域分析- 区域的界定、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区域发展策略、区域合作和区域一体化新高考地理学科的考查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强调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培养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关注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和热点问题,也是提高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复习这些基础知识点,学生可以为新高考地理学科的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高考地理考前必背自然地理核心考点

高考地理考前必背自然地理核心考点

高考地理考前必背自然地理核心考点#01等值线的判读注:①走势包括整体的走势,也包括局部的走势,例如局部的弯曲。

②特殊是指:“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表格简称大、小)#02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及变化的描述1.点状地理事物:如城市的空间分布、矿产资源的分布等(1)分布的描述点状地理事物一般比例尺较小。

描述时应从大范围考虑:点的大小代表的含义,反映的地理原理。

【描述角度】点的疏密,沿什么线(面)密集,沿什么线(面)稀疏;点组成的形状反映疏密规律。

(2)变化的描述要关注点的数量变化,位置是否变动以及变动的方向,有时还要关注点的规模大小是否己改变。

【描述角度】 数量变化、位置变化、等级(大小)变化等2. 线状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河流、交通线、山脉等(1)分布的描述读图时注意事物的起止点、事物沿途的变化和事物的走向;注重同一空间不同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和相互影响的结构体系。

(2)变化的描述线状地理事物发展变化大多可以几类,常见的是某一地理要素随时间或距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描述角度】 线状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描述角度:趋势、分段(阶段)、变化快慢(速度)。

3.面状地理事物:一般表示地形区、物(1)分布的描述规律判读类型举例等高线(地貌)等压线(大气)等潜水位线数值知类型地形类型、地形部位高低压中心,脊、槽知海拔高低走势知分布地势走向、山谷和山脊高压流向低压知水流方向疏密知变化程度坡度陡缓风力大小水流快慢闭合知特殊大:山丘;小:洼地大大:地势低洼,地下水出露或大水漫灌小:过度抽取地下水面状分布相对而言其比例尺较大,在描述中,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分布特点、或该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对其面积大小、形状加以注意。

(2)变化的描述面状地理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对于这类描述,要关注面积大小的变化,变化的方向以及变化的速度。

【描述角度】 面积大小的变化(集中、碎片化);变化方向,变化速度。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篇自然地理第6章第3讲课时1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课件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篇自然地理第6章第3讲课时1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课件

1.影响新西兰自然带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C )
A.降水差异 B.海陆位置 C.热量差异 D.光照不同
2.新西兰南岛东部温带草原带形成的关键原因是( D )
A.受信风带影响 B.有暖流经过
C.沙漠广布
D.位于背风坡
解析 第1题,新西兰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为温带气候,故影响新西兰自然 带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差异,和降水无关;新西兰面积小,光照差异 不大;新西兰属于岛屿,面积小,海陆位置对自然带影响小。第2题,新西兰南 岛东部温带草原带形成的关键原因是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 草原气候,新西兰南岛东侧为寒流;东侧无沙漠。
3.秦岭“超级垂直带”所在区域的自然特征是( D ) ①植被种类丰富 ②地势高差不明显 ③气候过渡性强 ④各垂直带均 衡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4.山地桦林对“超级垂直带”起重要作用,因为其具有强大的( A ) A.耐寒性 B.耐热性 C.耐旱性 D.耐湿性
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秦岭主峰太白山发育了世界上最宽的山地落叶 阔叶林垂直带,从海拔500~600米的基带向上一直延伸到海拔2 800米左右, 被称为“超级垂直带”。读图可知,该地植被种类丰富,地势高差明显,①正 确,②错误,A、B错误;该山地垂直自然带种类丰富,兼具南北差异,说明具 有过渡性,③正确;各垂直自然带发展不均衡,④错误。故选D。第4题,随着 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山地桦林依旧占据重要地位,体现的是山地桦林具有 强大的耐寒性,A正确。
实践应用 1.探索澳大利亚的热带落叶混交林 澳大利亚西北部沿海狭窄地带分布有热带落叶混交林。研究表明,该地热 带落叶混交林是在末次冰期时迁移扩散至此。下图示意澳大利亚西北部 热带落叶混交林的分布。
(1)该区域的热带落叶混交林种群最可能源自哪里? 提示 马来群岛。 (2)限制该区域热带落叶混交林向内陆扩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水分。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自转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自转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自转一、课标呈现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自转)的地理意义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极点俯视图):南顺北逆。

(2)自转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昼夜更替周期)(3)自转速度: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赤道最大,南北极点为0;60°纬度的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的一半;(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知识点2: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1)原因:由于地球自转,且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因此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晨昏线晨昏线是昼夜的分界线。

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是一个大圆。

①晨昏线的特点: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角为0°。

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α)变化范围为0°~23° 26′,且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相同,即图2中①α=①β。

晨昏线在二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晨昏线以15°/h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2.时差(1)地方时/区时的计算①地方时定义: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地区相比,东面的地点总是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因此,东面地点总是比西面地点时刻早。

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

规律: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向东加,向西减。

计算方法:所求经线地方时=起算地方时±时差(注意:东+西-;计算结果①24 日期加上1天,时间减去24小时;计算结果< 0日期减去1天,时间加上24小时;同为东经或西经,经度差为两者差值;若一东经一西经,经度差为两者之和)① 时区: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全球共24个时区。

高考地理常考关键知识重点汇总

高考地理常考关键知识重点汇总

高考地理常考关键知识重点汇总高考地理常考关键知识重点汇总地理科目作为高中学习的一门科目,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接受的必修课程之一。

在高考中,地理考试的分值往往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因此,地理科目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

其中,掌握地理常考关键知识,对于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高考地理常考关键知识的重点汇总。

一、自然地理1.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的组成主要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和水等组成。

而地球的结构,主要由岩石圈、石屑圈和核幔边界等组成。

掌握地球的结构和组成对于掌握地质运动、自然灾害等概念具有很大的帮助。

2.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由日、地、月三者之间的引力作用而来。

掌握地球的公转、自转、倾角和参考系等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3.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地球自然环境中的一种突发性事件,包括洪水、地震、火山、飓风、龙卷风、干旱等等。

掌握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预防措施以及应对方法,是课本中的重点。

4.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一定时期内气候要素的变化,包括气温、气压、大气水分、风向等方面的变化。

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以及防止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二、人文地理1.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化对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掌握城市化的影响、原因以及适当的解决措施,是很重要的内容。

2.人口与发展人口与发展是指人口数量的变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掌握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3.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领域内,各个国家之间在贸易、投资、技术合作等方面的高度集成。

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包括原因、影响以及防范措施,是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内容。

4.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指人类运输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各种交通方式。

掌握交通运输的概念、发展状况以及其对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知识点。

总的来说,高考地理常考关键知识的重点汇总,涵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方面。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知识。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的知识点。

以下是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大气圈1. 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少量的稀有气体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氮氧。

大气层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等。

2. 气压和温度的分布:气压是指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通常用帕斯卡(Pa)来表示。

气温是指大气中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气压和温度的分布是由大气的垂直和水平运动引起的,其中包括地球自转、地球公转、高空环流等因素的影响。

3. 气象要素和气象要素的测量: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降水量等。

测量气象要素的常用仪器有气温计、湿度计、气压计、风速计和雨量计等。

4. 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层内的颗粒运动,主要包括垂直环流和水平环流两种形式。

天气系统是指由气压分布和气压的变化引起的天气现象,包括高压和低压系统、暖锋和冷锋、气旋和反气旋等。

5. 气候和其变化: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平均天气条件和气象要素的统计数据。

气候的变化是指气候长期平均值和气候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

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太阳活动、地球自转轨道变化、火山喷发、人类活动等因素。

二、水圈1. 水资源和水循环:水资源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等。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融化、蒸散、地下水补给等。

2. 水的物理性质和水文要素:水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比热容、凝固点、沸点等。

水文要素包括降水、径流、蒸发、融化等。

3. 湖泊和地下水:湖泊是指地表蓄水的自然或人造水体,包括淡水湖、咸水湖和碱湖等。

地下水是指地下储存的水资源,是重要的地下水资源。

4. 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地域性差异明显。

高考地理地形地势知识点

高考地理地形地势知识点

高考地理地形地势知识点地理地形地势是高考地理科目中的重要知识点,涉及到地球上各种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形地势知识点及其解释。

一、地球的地形地球的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

主要包括大陆、海洋、山脉、平原、高原、丘陵等。

1. 大陆:指面积较大、较高的陆地区域,由各种岩石构成。

大陆通常是相对稳定的地壳部分,包括世界上七大洲。

2. 海洋:指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地区,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主要由盐水组成。

3. 山脉:是指由岩石构成的连续的山地,通常由地壳运动形成。

世界上著名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4. 平原:是指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域,通常位于大陆或海洋边缘。

平原地区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亚马逊平原是世界著名的平原地区。

5. 高原:是指海拔较高的地区,通常位于山脉之间。

高原地区气候寒冷,植被稀疏。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我国重要的高原地区。

6. 丘陵:是指地势较为平缓、起伏不平的地区,位于山地和平原之间。

英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丘陵地区之一。

二、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地壳运动、风蚀、水蚀和冰蚀等。

1. 地壳运动:地球地壳不断运动,形成了各种地形特征。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使得地表发生抬升或下沉,形成了山脉、高原等地貌特征。

2. 风蚀:风力可以吹走地表的细粒物质,形成沙漠和沙丘。

风蚀还可以造成岩石表面的风化和侵蚀,形成石林和风成沟等地貌特征。

3. 水蚀:水力可以冲刷地表的土壤和岩石,形成河流和峡谷。

水蚀还可以在海岸线形成海蚀崖和海蚀洞等地貌特征。

4. 冰蚀:冰川的运动可以改变地表的形态,形成冰川谷、冰碛和冰川湖等地貌特征。

冰川蚀削带来的冰碛物质还可以形成冰碛平原。

三、地形地势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形地势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类型的地貌特征适宜发展不同的经济活动。

1. 平原适合农业发展,因为平原地区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高三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三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三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地理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在高三的学习中,对于高考来说,了解和掌握地理的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高三高考地理知识点的归纳: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大地构造和板块运动:了解地球表层的构造,包括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以及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运动。

3. 地球的水资源和水循环:掌握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并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4. 自然气候区划和气候要素:掌握地球的气候分区和气候要素的概念,如温度、降水和风等。

5.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了解自然灾害的分类和成因,并学习如何进行防灾减灾的措施。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与城市:了解人口的分布、迁移和增长等问题,以及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模等相关概念。

2. 农业与农村发展:掌握农业发展的特点和模式,了解农村发展问题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

3. 工业与城市发展:了解工业化的过程和现代工业的特点,以及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4. 交通与运输: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和运输方式的分类,以及交通运输对地理格局的影响。

5. 文化和旅游:了解各地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三、区域地理知识点1. 中国地理:精通中国地理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包括自然地理分区、经济区划和人口分布等。

2. 世界地理:了解各大洲、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势、气候、自然资源和人口等。

四、地理方法和工具1. 地图阅读和制作:掌握地图的读法和解读方法,包括各种地图类型和符号的理解。

2. 地理信息系统(GIS):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够运用GIS进行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五、综合知识点1. 可持续发展: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方法,考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2. 全球化与地方发展:了解全球化对地方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以上是高三高考地理知识点的归纳,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同学们将能够更好地应对高考地理科目的考试要求,为自己的高考取得好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考专题】高考常考的自然地理的垂直地带性问题

【高考专题】高考常考的自然地理的垂直地带性问题

【高考专题】高考常考的自然地理的垂直地带性问题1.概念定律:垂直地带性是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变化规律,自然带随高度更替,沿高度延伸。

如下图,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变化,基本沿等高线延伸。

2.因素定律:纬度地带性的基础因素是热量,经度地带性的基础因素是水分,而垂直地带性的这种带谱变化影响因素是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热量随高度变化好理解,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降水随高度变化略微麻烦些,如果山足够高,降水是随高度先递增后递减的。

先递增的原因是随高度增加温度降低有利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后递减的原因是前面把空气里的水汽都挤出来了,即使再降温,里面的水汽也不多了。

放到邯郸来说,如果是摩天岭这座相对高度1800米的山,降水应该是这样先增后减的,如果是鸡毛山这样10来米的山,那可能就增都不增,更别提后面的降了。

正是因为热量和水分随高度都在发生变化,也就引起了自然带的变化。

如下题: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

4.就相同海拔高度来说,该山地南北两坡年降水量A.大致相等B.北坡较多C.南坡较多D.难以判断5.该山地年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高度出现在A.南坡3500米B.南坡2000米C.北坡3500米D.北坡2000米6.该山地所属山脉可能是A.南岭 B.秦岭C.阴山山脉D.天山山脉答案是BDD,不再解析,放张图帮助大家理解下上面这个题是天山哦,天山是最经常被考的一座山,所以一定要记住天山的自然带的分布图,下图就是: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北坡2000米左右降水多对天山自然带的影响,在这个位置突然出现了一个山地针叶林带,林带的上下前后都是草原。

降水多少的主要影响就是这样,降水多,长树;少,长灌木;再少,长草;再再少,草也不长了,成了荒漠。

影响水分的因素除了降水,还有蒸发,降水多,水分充足,蒸发弱,也可以水分充足一些,尤其是降水少的地区,蒸发对水分的影响更大。

我国北方的山地北坡受太阳照射少,蒸发弱,水分条件更好,如下面这道高考题。

高考地理地理分布知识点解读

高考地理地理分布知识点解读

高考地理地理分布知识点解读地理分布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地理分布是一个常见的命题方向。

本文将对高考地理地理分布知识点进行解读,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考试。

一、自然地理分布知识点解读1. 水文地理分布水文地理分布是指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地球表面70%以上被水覆盖,但水资源的分布却极不均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例如,亚马逊河流域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水资源,而撒哈拉沙漠则是干旱地区的典型代表。

2. 地形地貌分布地形地貌分布是指地球上各种地形和地貌类型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

地形地貌的类型多种多样,如平原、山地、高原、盆地、峡谷等。

这些地形地貌的分布与地壳运动、气候、地质构造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而塔里木盆地则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

3. 气候分布气候分布是指地球各地不同时间段内的气候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气候的形成与纬度、海洋、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赤道地区气候炎热多雨,而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气候分布对于农业、交通、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二、人文地理分布知识点解读1.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人口的分布不仅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还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发达国家的人口普遍较为密集,而贫穷落后地区的人口密度较低。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全球资源的不平衡利用和发展水平的差异。

2. 城市分布城市分布是指城市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城市的选择依据往往与地理环境、交通条件、资源分布等因素相关。

例如,许多大城市都建立在河流附近或靠近海岸,这样可方便水资源的获取和交通的发展。

同时,一些城市还具备独特的地理优势,如纽约市是世界金融中心,北京市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3. 经济分布经济分布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经济分布与自然资源的分布、交通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密切相关。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文地理&自然地理)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文地理&自然地理)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自然地理部分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高考地理教辅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教辅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教辅知识点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涉及到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高中阶段,地理学作为一门科目,是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教辅资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总结一些常见的高考地理教辅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备战高考。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等。

学生需要理解地球的各个层次,并对地球的运动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2. 中国的自然地理:包括中国的地理位置、边界线、地形地势、气候分布、水资源、植被分布等。

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对经济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大洲和海洋:学生需要熟悉世界各大洲的地理位置、面积、地貌特征等,并理解不同洲际之间的联系。

同时,对于太平洋、大西洋等主要海洋的位置、特点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

4. 气候与天气:学生需要了解气候和天气的区别,明白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同时,需要掌握温带、寒带、亚热带和热带等不同气候带的特点,并能够解释产生这些气候带的原因。

5. 自然灾害:学生需要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原因、影响和预防措施。

同时,需要理解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与城市:学生需要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人口数量的变化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

此外,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也是需要了解的内容。

2. 经济地理:学生需要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特点,理解经济发展和资源分布之间的关系。

需要学习一些地区的特定产业,比如矿产资源、农业和工业等。

3. 交通运输:学生需要了解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优势和劣势。

这包括陆上交通、水上交通和空中交通等。

学生还需要关注交通网络和交通规划的发展。

4. 旅游地理:学生需要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分布,理解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规划和旅游管理的重要性。

5. 区域地理: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文化、历史、人口等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基础及规律解读一、重要概念:1.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依据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岩石的结构: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和形状以及颗粒间相互关系的特征。

3.岩石的构造:岩石中矿物的组合形状、大小和空间上相互关系和配合方式。

4.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5.岩浆岩:由岩浆在地下结晶或喷出地表凝固而成的岩石。

6.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岩浆岩、沉积岩或者先成变质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

7.变质岩:固态原岩(岩浆岩、沉积岩或者先成变质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8.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9.干洁空气: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主要集中在从地面到85公里处。

10.标准大气压:气象学上,温度0℃纬度45℃的海平面气压。

11.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上,大气顶界垂至于太阳光线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接受的太阳辐射。

12.行星风系: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模式。

13.季风:陆地、海洋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系。

14.局地环流:由局部环境(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

15.海路风:滨海地区,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晚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的局地环流。

16.寒潮:我国中央气象台规定,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48小时内降温10℃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4℃(春秋季改为江淮地区),陆上3个大行政区有5级以上大风,渤海、黄海、东海先后有7级以上大风,作为寒潮警报标准。

17.天气: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18.气候: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

它既反映平均情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

19.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运动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力。

20.天文气候:地球表面因辐射平衡温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分布形成的假想的简单气候模式。

21.厄尔尼诺: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

22.南方涛动: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印度洋之间气压变化呈反相关的振荡现象。

23.海洋性气候:在大陆上,深受海洋影响和调节所形成的气候。

24.大陆性气候:远离海洋,深受大陆影响和调节所形成的气候。

25.海气相互作用:海洋与大气边界面上的热量、动量、物质等的交换以及这些交换对大气、海洋各种物理特性的影响。

26.太阳活动:发生在太阳面上的一系列物理过程,如黑子、光耀斑、射电等活动过程的总称。

27.水分循环:地球上的水并不是处于静止状态的。

海洋、大气和陆地的水,随时随地都通过相变和运动进行着连续的大规模的交换过程。

28.海水盐度: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

29.海水氯度: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

30.潮流: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周期性水平流动。

31.洋流:海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

32.海洋资源:来源、形成和存在方式均直接与海水或海洋有关的资源。

据属性,海洋资源可分为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动力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四类。

33.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

一些河流以海洋为最后的归宿,另一些河流注入内陆湖泊或沼泽,或因渗漏、蒸发而消失于荒漠中,于是分别形成外流河和内陆河。

34.水系:河流沿途接纳很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

35.流域: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便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

36.成冰作用(或过程):指积雪转化为粒雪,再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冰川冰的过程。

37.地貌或地形: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38.风化作用(风化过程):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39.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它是指岩石由整体破裂为碎屑,裂隙、空隙和比面积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

40.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大气、水与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

41.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区的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河流出山口因比降突减、水流分散、水量减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

42.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43.海蚀作用:变形波浪及其形成的拍岸浪对海岸进行撞击、冲刷,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

44.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

由于人类对土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对土壤产生不同的概念。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性是具有肥力。

45.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地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中养分、水分、空气、热量四大肥力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46.地质大循环: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而可溶物质,被流水搬运迁移到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当地壳上升,沉积岩又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再次受到风化淋溶,是一个范围机广、时间很长的过程。

47.生物小循环:是指植物吸收利用大循环释放出来的可溶性养分,通过生理活动制造成植物的活有机体,当植物有机体死亡之后,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又重新变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溶性有机物。

48.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

49.限制因子: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些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

50.生物群落: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生物种的、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

51.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52.生态平衡: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出现高度的相互适应与协调,种群结构与数量比例持久地没有明显变化,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大致相等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相互适应并获得最佳协调关系,这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53.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包括三个主要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54.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即一个动态的多等级开放系统。

55.耗散结构: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56.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一般公认的地理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两类。

二、重要基本知识:1.宇宙中存在着无数的天体,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可归纳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和星云等类。

2.全球共有七个大陆,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

3.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洋。

世界洋分为四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4.根据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分布的研究,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可以分为三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而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5.在气象学中,通常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6.若按元素含量的递减顺序排列,最丰富的氧和硅便占地壳总重量的74%多,另六种较丰富的元素即铝、铁、钙、钠、钾和镁共占24%多,而其余几十种元素的总和则不足2%。

7.变质作用的类型包括: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

8.构造运动主要按时间分为:(古)构造运动--发生于第三纪末期以前;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末和第四纪;现代构造运动--五六千年前至现代。

9.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包括:可见光:0.4~0.76μm,占总能量的50%、红外辐射:大于0.76μm,占总能量的43%、紫外辐射:小于0.4μm,占总能量的7%。

10.全球的几个云量带:赤道多云带;纬度20~30度少云带;中高纬多云带。

11.按降水的形成原理分:(1)对流雨(热雷雨):多为暴雨形式;(2)地形雨:降水量随地形的高度变化而变化;(3)锋面(气旋)雨:雨区广、持续时间长;(4)台风雨:由热带气旋形成,降水强度大。

12.空气的运动情况由所受的力决定作用于空气的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惯性离心力。

13.地面行星风系的3个主要盛行风带:(1)信风带(贸易风):SN30~35°;(2)西风带:SN35~60°;(3)极地东风带。

14.局地环流的主要类型:(1)海陆风:限于沿海,风向转变周期1天;(2)山谷风;(3)焚风。

15.低纬度气候,受赤道气团、热带气团控制,最冷月>15~18℃,全年可能蒸发量>1300mm,主要包括:赤道多雨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16.中纬度气候的主要类型: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副热带季风气候、副热带湿润气候、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17.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为深部岩石所封存的水分以外,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

其中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它的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地球上的水有97%以上在海洋中。

18.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洋。

世界洋分为四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19.潮汐类型可分为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三种类型。

20.陆地水主要以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形式存在。

21.我国河流的主要类型:东北型河流,包括我国东北地区的大多数河流;华北型河流,包括辽河、海河、黄河以及淮河北侧各支流;华南型河流,包括淮河南侧支流、长江中下游干支流、浙、闽、粤沿海及台湾省各河,以及除西江上游以外的珠江流域的大部分;西南型,河流包括中、下游干支流以外的长江、汉水、西江上游及云贵地区的河流;西北型河流主要包括新疆和甘肃省西部发源于高山的河流;阿尔泰型河流,我国境内属于此型的河流为数很少;内蒙古型河流;青藏型河流青藏高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