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庄的生死观
以死为返——浅论庄子的死亡观
《庄 子 》 孔 子 曾 问道 于口说 出 了 庄 在 死, 老子 认 为 人在 天 地 之 间 的存 在 就像 是 骏 “ 乐 ” 种 。 段往 往 成 为人 们认 为庄 子悦 至 一 这 马跑 过 缝 隙 , 是 一 瞬 间 的事 。 只 生长 勃兴 , 无 死 恶 生 的 依 据 。 象 就 曾对 这 一 段 解 释 云 : 郭
警 冀
以死为逅
— —
么 要 选 择 以 死亡 来 成 就 道 德 。 身 成仁 、 杀 舍 生取 义 , 为一种 被 普遍推 崇 的高 尚气节 。 成 但 庄 子 却并 不 以 为然 , 而 把 这种 价 值选 择 视 反
为 一种黑 色 幽默 。
“ 世所 谓 贤士 , 、 伯夷 叔齐 , 夷叔 齐辞孤 伯 竹 之君 而饿 死 于首 阳之 山, 肉不 葬 : 饰 骨 鲍焦 行 非 世 , 木而 死 : 抱 申徒 狄 谏 而 不 听 , 石 自 负
投 于 河 , 鱼鳖 所 食 : 子 推 至忠 也 , 其 为 介 自割 股 以食 文公 。 文公 后 背 之 , 推 怒 而 去, 子 抱木 而燔死: 生与女子期于梁下, 子不来, 尾 女 水 至不 去 , 梁柱 而死 。 六子 者 , 于磔 犬 、 抱 此 无异 流豕、 操瓢 而乞 者 , 离名 轻 死 , 念 本 养寿 皆 不 命 者也 。 所 谓 忠 臣者 , 若 王 子 比 干伍 子 世 莫 胥。 子胥沉 江 , 比干剖 心 。 二子 者 , 忠 臣 此 世谓 也 , 为天 下笑 。 然卒 自上观 之 , 子 胥 比干, 至于 皆不 足贵 。 庄 子・ ” 盗拓 ) ) ) 《 子 为这 些 被 世人 推 崇 为 贤 士忠 庄 臣人 , 其实 很愚 蠢。 死得 为了那 些所 谓 的美德 和 声 名 连 性 命 都不 顾 不 惜 的 行 为是 不 值 得 被 尊 崇的 。 那么 , 子 的眼里 死亡 又是 如何 在庄 成 为一种 “ 乐 ” 至 的呢?
国学:《庄子》的生死观
国学:《庄⼦》的⽣死观有关先秦诸⼦的著作除《庄⼦》以外鲜有直接谈⽣死⼤关的。
作为后世正统的儒家⼀脉由孔⼦的⼀句“未知⽣,焉知死?”堵住了后世儒学谈论⽣死的道路。
《庄⼦》作为先秦诸⼦中最特⽴独⾏的⼀个,不仅在⼤谈如何养⽣延命,⽽且《齐物论》和《⼤宗师》等篇章中更是对⽣死进⾏了直接的辩论与描述。
⼀、《庄⼦》的⽣死观1.《庄⼦》以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所谓“⽼聃死”就是证明。
⽼聃死,秦失吊之,三号⽽出。
弟⼦⽈:“⾮夫⼦之友邪?”⽈:“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然。
始也吾以为其⼈也,⽽今⾮也。
向吾⼊⽽吊焉,有⽼者哭之,如哭其⼦;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之,不蕲哭⽽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时也;适去,夫⼦顺也。
安时⽽处顺,哀乐不能⼊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养⽣主》)历史上有关⽼聃的记载,说他是西去出了函⾕关,⽽“莫知其所终”(《史记·⽼庄申韩列传》)。
此处偏⾔及其死,后世的道⼠神化⽼⼦之流不得不做还未《庄⼦》此段作⼀番说解:“此独云死者,欲明死⽣之理泯⼀,凡圣之道均齐,此盖庄⽣寓⾔⽿。
⽽⽼君为⼤道之祖,为天地万物之宗,岂有⽣死哉?故托此⾔圣⼈亦有死⽣,以明死⽣之理也”(《庄⼦疏》)。
圣⼈亦有终期,则《庄⼦》认为⽣命必有尽头是可以想见的了。
这样,养形养寿以求长⽣久视便是渺不可及的企望。
《庄⼦》既知⽣命不能永久,因⽽不以养形为根本究竟,那么,⾯对死亡,可以⾔说的便只是⼈的态度了。
死亡是⼈⽣的必然,对其⽤情过度,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天之所受,本⽆物也,犹以有情相感,则是忘其始者之所受,⽽遁逃其天理,背弃其情实”(林希逸《庄⼦⼝义》) 。
⼈的⽣死是⼀个⾃然⽽然发⽣的过程,“‘时’者值其时,‘顺’者顺其常”(锺泰《庄⼦发微》),“安时处顺”就是知道⽣命有其来临之时,也应顺其天理,坦然⾯对它的离去:“既知其来去之适然,则来亦不⾜为乐,去亦不⾜为哀”,“知其⾃然⽽然者,于死⽣⽆所动其⼼,⽽后可以养⽣也”(林希逸《庄⼦⼝义》)。
略论庄子超越生死的旷达境界
略论庄子超越生死的旷达境界略论庄子超越生死的旷达境界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庄子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令人瞩目,他超越了传统的认知,提出了超越生死的旷达境界。
本文将从庄子的观点和论述入手,进一步探讨庄子对于生死问题的独到见解。
庄子认为,生死只是人生中的一种境遇,对于真正的自我而言,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
他强调人生是一个自然的流动过程,生和死只是其中的一个转折点。
他将生死看作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变化,正如同四季更替、夜晚与白昼的交替一样。
生者会去世,死者会出生,这是一种自然的轮回。
庄子指出,“人世之籍,寄乎布石一隅之内”,意味着我们都只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存在。
因此,对于生死的恐惧和迷茫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应该超越生死,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庄子还通过寓言的方式,向人们阐述了他对于生死的看法。
他以蝴蝶梦为例,将个体的生死看作是一种虚幻的存在。
蝴蝶在梦境中飞翔,它并不知道自己是蝴蝶,也无法意识到自己是在梦中。
当它醒来时,才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个蝴蝶梦中的人。
在这个寓言中,庄子试图告诉我们,个体的生死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我们的真实自我是超越生死的。
我们应该像蝴蝶一样,不被生死束缚,追求自由和超脱。
庄子的思想也体现了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
他认为,生死只是身体的消亡,而个体的灵魂是可以超越生死的存在。
庄子把个体的身体比作衣物,而灵魂则是一个永恒存在的核心。
他在《逍遥游》中写道:“固穷奢辱与,达观洋洋乎!”表达了他对于个体的简单自处和宇宙的无限广度之间关系的思考。
庄子试图通过超脱个体的视角,去看待宇宙中的万物,最终达到一种超越生死的旷达境界。
庄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面对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不断出现的焦虑情绪,我们可以借鉴庄子对于生死的超越思考。
生死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我们无法逃避的存在。
通过超越生死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更好地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在讨论庄子的生死观时,得先理解他的核心思想。
庄子认为生死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对立。
比如他说:“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门。
”这句话意思很简单,生和死其实是相互依存的。
他提倡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像水流一样,无拘无束。
首先,庄子对于生命的看法很独特。
他不把生命看得太重,认为生命只是一种存在。
他用“蝴蝶梦”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梦中他是蝴蝶,醒来后却不确定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身份和现实都是相对的。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世俗的标准束缚,但其实可以用更开放的眼光去看待。
很多时候,放下执念,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再来说说死亡。
庄子觉得,死亡并不可怕。
他提到“无生无死”的境界,表达了对生死循环的理解。
其实,死亡就像一个轮回,仿佛一场季节的变换。
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风景。
正如他所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他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短暂并不意味着无意义。
其次,庄子强调生活中的自由。
自由对他来说,是超越生死的关键。
他常常用“逍遥游”来形容这种状态。
在逍遥的境界里,心灵是无拘无束的,哪怕面对生死也不会有恐惧。
就像在大海中遨游,任凭潮起潮落。
人生的烦恼,往往源于对生死的恐惧和对现实的执念。
在庄子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
就像“北海之鲲,化为鹏”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转变。
我们应该接受变化,拥抱每个阶段的自己。
生活中,哪怕遇到挫折,也能在痛苦中找到成长的契机。
最后,庄子的思想对现代人也有启示。
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常常陷入焦虑中。
庄子的智慧提醒我们,别忘了停下来,观察生活的美好。
享受当下,别被未来的未知所困扰。
他提倡的“道法自然”,其实就是要我们顺应生活的变化,接受一切。
正如他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有的变化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庄子的生死观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他的思想鼓励我们去探索内心,接受自然的法则。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我们能找到生活的最终智慧,活得更加自在。
庄子的生死观
读《庄子》,我们往往对其超然的生死观感触颇深。
如果说他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有关理论是有失偏颇的话,那么他的关于生死的观点无疑却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比较正确的。
在《庄子》中,很多篇幅都涉及到生死观问题。
综合来看,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持如下观点:首先,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
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一文中,作者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意思是说人的生死和白天黑夜一样,是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观点早已经被科学证明了是完全正确的。
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产物,和一块石头,一棵草,以及太阳和宇宙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庄子就能够以锐利的眼光看穿生死的本质,的确是难能可贵。
其次,庄子认为活着是一种痛苦,死了是一种快乐。
作者杜撰了一个《髑髅之乐》的故事,假托自己和髑髅对话,然后髑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很明显这是庄子的观点,只不过是假借髑髅之口说出来罢了。
同样,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中,作者也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还是把生看成是一种痛苦,把死看成是一种休息。
再次,庄子认为既然生死是自然现象,生为苦,死为乐,那么对待死亡就无须乎悲痛,应该高兴才对。
在《安时处顺,视死如归》一文中,庄子假借秦失吊老聃“三号而出”,其弟子认为如此不合乎礼节的故事,让秦失说出了自己的观点“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
意思是说,该来的时候,老聃应时而生;该去的时候,老聃顺乎自然而死。
对待生死能持安于常分、顺其自然的态度,哀乐之情就不能侵入人的内心。
同样,在《方外之人的丧事》一文中,作者虚构了孔子让子贡帮忙料理子桑户丧事的故事,子贡到时,见子桑户的好友孟子反和子琴张正在编曲弹琴以歌。
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
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的著作中,他对人生和生死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并分析其思想的深度和长度。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而在于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人应该像大自然一样自然而然地生活,不要被社会的功利观念所束缚。
庄子的这种人生观与现代社会中追求物质利益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一定的深度。
庄子的生死观也是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生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宇宙的自然规律。
在庄子看来,生死是一种变化,就像四季更迭一样,是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过程。
他认为人应该对生死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不要过分恐惧或追求生死。
庄子主张人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
他提出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云出岫,自然无心”的观点,强调人应该像自然界一样,自然而然地生活,不要过分追求或逃避生死。
庄子的这种生死观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死的恐惧和追求有着重要的启示,具有一定的深度。
庄子的人生观和生死观的深度和长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的思想超越了个人的利益和欲望,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名利禄的观念形成了重要的反思。
其次,庄子对于生死的态度超越了个人的恐惧和追求,强调人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死的恐惧和追求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最后,庄子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长度,他的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有着广泛的意义。
综上所述,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长度。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浅谈庄子的生死观
浅谈庄子的生死观【内容摘要】:“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 (《庄子·知北游·知北游玄水》)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生不足喜,死不足忧,视死若归。
【关键词】:庄子生死观人生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
人人都有各自的舞台各自的角色,也有说不清道不尽的故事。
而何谓人生,人又为何而活?这也许是每个人心中的疑问,有些人可能已找到了答案,但有更多人在为此而迷惘和彷徨。
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不同的人,必然有不同的选择。
有的人选择积极去谋取社会上的金钱与地位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并借此来显示自身的高贵;有的人选择放弃自身所拥有的外物而去追寻那理想中的淡泊生活。
前一种人会“重生”,因为他们对生有无限的渴求,并对死感到惧怕;后一种人对生无所求,对死亦无所畏,他们平静地看待生与死,平静地对待生活中的喜与悲。
而何谓生,何谓死?这一直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断研究的课题,耗尽了不少先圣哲人的一生,只为解开生命,死亡的奥秘。
但在庄子眼中,这些却是微不足道的,“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才老身死,不哭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今又变之而死。
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 (《庄子至乐鼓盆而歌》)正当惠子不解庄子的无情之时,庄子解开了惠子的疑惑。
他说,他之所以不悲泣是因为他认为一个人还没有来到这个人世的时候,是没有生命的,甚至连形体也不存在,连构成他生命的那种气也不存在。
只有当气发生变化,并诞生形体时,形体才产生了生命,而既然本来是“无生”,当然仍旧要归于“无生”,那么生死不过是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如果生就快乐,死就悲哀,这是“不通乎命”的。
浅析庄子的死亡观
浅析庄子的死亡观[摘要]面对死亡,庄子是典型的自然主义超脱论者。
他认为死亡是自然变化,一个人只要把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超越人世古今之变,就可以齐生死,不再恋生患死了。
庄子安死而不乐生,对人生持淡泊无为的立场,对死亡怀有一种豁达的态度。
[关键词]庄子死亡自然主义超脱论淡泊无为面对死亡,见仁见智。
哲学史上的各种死亡观都主张接受死亡,但理由各不相同:儒家把死亡作为一个无须多加考虑的事实来接受;柏拉图和基督教把死亡作为灵魂升天来接受;古希腊犬儒主义学派把死亡作为命运来接受;佛教把死亡作为个人的命运来接受;而庄子在面对死亡,在寻求有限与无限、小我与大我的统一时,从寻求个人与自然的统一出发,把死亡作为对自然的复归来接受。
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对于这种思想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是所谓“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百姓深陷无休止的战乱之苦,面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作为哲学家的庄子不能仅仅满足于悲叹一番。
面对自然力,社会力,疾病力摧毁,湮灭,销蚀人的生命,庄子靠智慧排除死亡的困扰。
一、生死自然说《庄子·大宗师》中记载了庄子安死的自然主义超脱论思想:“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明确指出,死生本是命,如同日夜相交替的永恒变化一样,是自然的规律,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这是万物所固有的事情。
……天地给我以形体,用生使我劳苦,用衰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
因此,如果以生为乐,也就应该以死为善。
正是出于对死亡这样豁达的态度,庄子才会在妻子去世后蹲坐在地上敲着瓦盆放声歌唱。
庄子回答惠施说:“我也有些伤感,后来才知道生死是由于气化,如四季的运行一样,循环不已,是自然而然地运行的。
人死后返归自然,安然歇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痛哭是不通达生死的道理,不懂得命运的必然,所以才不哭了。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庄子是个深邃又风趣的人。
他的生死观尤其引人深思。
生与死,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在庄子的眼中,却是如同春夏秋冬,水到渠成,毫无冲突。
他常常通过简单的故事,深入的道理,把复杂的哲学变得轻松易懂。
庄子说过:“生死无常,何必忧之?”这句话简直就是他的座右铭。
生活就像一条河,时而波澜壮阔,时而波澜不惊。
我们人类在这条河流中漂泊,生与死的交替就像流水不息。
我们常常在乎生的快乐,死的恐惧。
可是,庄子提醒我们,不如顺其自然。
想想看,我们常常会因为某些事情感到焦虑,比如升学、工作、家庭。
可是,庄子会告诉你,这些都是过眼云烟。
真正重要的是心态。
我们要像竹子一样,随风摇曳,根深叶茂。
对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自然的过程,不值得过分纠结。
在《庄子》中,庄子用“大鹏展翅”和“蚊子叮咬”的对比,阐述了生与死的不同层次。
大鹏,展翅高飞,无所畏惧。
蚊子,细小卑微,辛苦一生。
大鹏与蚊子的命运,正如我们每个人。
我们可以选择成为大鹏,还是蚊子。
这完全在于自己的选择和心态。
有时候,庄子也会用一些极具表现力的比喻,讲述生死的道理。
他把生死比作一场梦。
梦里有欢笑,也有泪水,醒来时,一切都烟消云散。
人们常常在意梦的内容,却忽略了梦的本质。
生与死就像这场梦,最终都要回归到虚无中去。
其实,庄子并不否认生的美好。
他说:“人之生,犹如浮云。
”生如浮云,漂浮不定。
我们常常追求永恒,却忘了真正的美在于瞬间。
抓住当下,享受生命的每一刻,才是最重要的。
庄子希望我们能在生与死之间,找到一种洒脱的态度。
在《齐物论》中,庄子提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意味着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生与死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每一个生命都与其他生命息息相关,彼此交融。
我们的一生,不仅是个人的旅程,更是与天地万物共生的旅程。
庄子的生死观不仅限于个人。
他还关注群体、社会。
比如,庄子认为,若大家都能以平常心看待生死,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没有人会为了名利、地位而争斗,生活就会变得简单而美好。
论庄子生死观的四种境界
论庄子生死观的四种境界
庄子的生死观四种境界分别是:
第一种境界是"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第二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第三种境界是"死生为徒,死生无变"。
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
第四种境界是"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
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是以自然的、变化的心态静观生与死。
他悟透了生死的本质,将人的生死看成是一个生命的自然和必然的过程,是一种境界进入另一种境界,由有形而化为无形的原始状态,故应持以“恬静寂寞,虚无无为”的平常心,自然随性,“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生与死,不仅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百思千虑的现实。
曾听说有人请教季羡林先生:“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季老回答:“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是主义消失吧。
”
儒家的生死观,却又别于庄子,《论语·先进》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子路问孔子死是什么,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说:“活着做人的道理还没弄明白,怎么能说明了死的道理呢?”孔子强调的是“入世”思想,要好好做人,活好当下。
而人之死应该悲伤,应该哀悼,应该守孝。
但“死”的意义,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又是靠“生”的意义来体现和诠释的,故也有了儒家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一说。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死亡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存道学苑腾讯道学李大华2015-04-27 07:39我要分享41文/李大华在《庄子外篇·知北游》里,谈论到了庄子的生死观念,在他看来,生与死如同春夏秋冬的自然变化一样,生命本来只是是气的聚散:“生是死的徒儿,死是生的开始。
有谁知道它们的界限在哪里?生命的产生,只是气的集聚,死亡则是气的消散,如果我们把生死看成是彼此为徒儿,我还会为生死而烦恼吗!”死亡,不过是另一种新的开始(资料图图源网络)生死之所以相互为徒儿,在于彼此处于相互变换位置,你现在看到了出生,那是气集聚起来,呈现在世人面前;你再看到了死亡,那是气消散了,从世人的视野中消失了。
死亡只是回复到它未出现在世人之前的那种状态而已,所以是归根复命。
既然如此,那么谁能说死亡不是生命的开始呢!如同落叶归根,生生不息。
庄子借老子的话接着说:“人生天地之间,如同一匹白色的骏马跳过一道沟壑,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
突然间生命来到了世间,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世间,转化而生,转化而死。
生命死了,同类的生物莫不哀伤,人类则莫不悲恸。
岂不知,死不过是解开了天然的生的束缚、活的累赘。
生命的来去,纷纷然然,婉婉约约,魂魄来来去去,身体都跟随了它。
生命的运化最终都回归了本原!从无形变化为有形,有形又变化为无形,这是人所共知的现象,却不是至人所追求的见地。
”以世俗的眼光看,人生漫长难熬,人生苦乐参半,生命的过程充满着欢快、愉悦、痛苦、灾难等等;如以超然的眼光看,漫漫历史长河,人生何其短促,像一匹白马跨过沟壑,又如一道闪光转瞬即逝。
生命本来如此,何苦欢喜生厌恶死,在某种意义上,死就是解脱!只是我们自然地随了它的来去就行了。
生命的来去,说到底就是个转化而已,臭腐可以转化为神奇,神奇也可转化为臭腐。
庄子原文参考:《知北游》生也死之吐,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的对死亡的态度读后感
庄子的对死亡的态度读后感庄子对于死亡的态度,那可真是让我脑洞大开,就像在一片迷雾中突然被人点亮了一盏超酷的灯。
以前一提到死亡,大家都是各种害怕、忌讳,感觉死亡就像一个超级大反派,躲都躲不及。
可是庄子呢,他就像个特立独行的大侠,对死亡完全是另一种看法。
庄子觉得死亡就像是一场自然的大变身。
他老婆死的时候,他还敲着盆子唱歌呢。
这事儿乍一听,简直是惊世骇俗啊,很多人可能觉得他太冷血无情了。
但仔细想想,他其实是把死亡当成了一种回归自然的过程。
就好比一片树叶,从树上飘落,它并没有消失,而是回归到了大地这个大怀抱里,重新成为大自然循环的一部分。
在庄子眼里,人也一样,活着的时候在这个世界上晃悠,死了就又回到大自然这个最初的老家去了。
这种想法真的很洒脱,感觉他就像看透了生死这张纸背后的秘密。
他还讲了很多关于死亡和生命的故事,像什么骷髅托梦之类的。
他的这些故事就像是魔法口袋,每次打开都能掏出不一样的神奇观念。
他让我觉得死亡不再是那种阴森恐怖的结局,而是一种充满诗意的转化。
这就好比我们从一个房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虽然环境变了,但都是在这个世界的大屋檐下。
而且庄子这种对死亡的态度,还让我对活着这件事有了新的感悟。
如果死亡都不是那么可怕的事儿了,那活着的时候也就不用成天战战兢兢,害怕这个害怕那个的。
可以像庄子那样,逍遥自在地过日子,顺应自然的节奏。
该高兴的时候就放声大笑,该难过的时候也不憋着,就像大自然里的风,想吹就吹,想停就停。
不过呢,我也知道,像庄子这样彻底看淡死亡,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有点难做到的。
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牵挂和欲望的社会里,很难像他那样超脱。
但他的这种态度就像是一颗种子,种在了我心里,让我在面对死亡这个话题的时候,有了更多的勇气和不一样的思考角度。
说不定哪天,这颗种子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让我也能像庄子一样,在生死之间逍遥地漫步呢。
庄子生死观研究
庄子生死观研究生死问题自古以来颇受哲学家们的关注,对生死问题的反思,所获得的是对生命本然状态的参悟。
在传统的中国哲学中,庄子的生命哲学最为丰富,最具独特性。
庄子的生死观在“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表象之下,形成了具有系统性的生命哲学。
庄子生命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其内容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方面。
本文正是以此三重生命形态为视野来考察庄子的生死观。
从自然生命的角度,庄子首先说明世间万物的生成、发展和灭亡都是由于“气”的不断运动所导致的,而人之生死也不例外,是源于“气”的聚散。
由此导出了庄子对自然生命之态度:适。
所谓“适”,就是活着时,好好守护自己的形体;面对死亡时,要坦然对之,包括递进的三个层次,即达生、顺从、至乐。
并通过与儒家和道教对自然生命之看法加以比较,以突出庄子在自然生命的视域下,其生死观的独特性。
庄子是一个具有强烈生命关怀情怀的哲学家,加之其生活在一个“天下脊脊大乱”(《在宥》)的时代,统治者“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焦,民其无如亦”(《人间世》)。
因此,对于如何保全人的社会生命,庄子予以了较多的关注,他提出了一系列保全社会生命的方法:无用之用、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物物而不物于物。
这与儒家、道教对待社会生命(道德生命)的方式是有很大差异的。
无论是人的自然生命还是社会生命其本然状态都会受到诸多的限制,出于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庄子认为,唯有精神生命摆脱一切内外限制之后,方可实现绝对自由。
在精神生命这一层面保持生命的本然状态,从而真正实现人格独立。
这对于现代人找到精神依托,保持心态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本文的目地就在于以三重生命形态为视野,对庄子生死观进行哲学反思,以获得对生死问题的本真把握。
本文第一章阐述了自然生命的起源,以及庄子对自然生命的态度,并与儒家、道教进行了比较;第二章首先点明是哪些因素损害了人的社会生命,庄子认为主要是儒家倡导的仁义和人们的追名逐利之心。
庄子生死观的认识和理解
庄子生死观的认识和理解
庄子对生死看得很淡然、很自然、很豁达、很乐观,认为生与死只是生命形态的变化。
《庄子-大宗师》中有一段文字,集中反映了庄子的生死观。
把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庄子是这样说的:
古时候的“真人”,不知道喜欢生,不知道害怕死。
出生来到人世他不欣喜,死去离开人世他不拒绝。
他只觉得逍遥自在地去了,逍遥自在地来了而已。
他不会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也不会探究哪里是他死后的归宿。
他欣然接受一切,忘记生死,复归自然。
他还认为生死是命运的安排,有如昼夜交替,是永恒的、正常的自然现象。
再看看《庄子-至乐》中的一则故事
庄子妻死,惠施前去吊唁,却看到庄子坐守棺旁,鼓盆而歌,就是拍打着瓦盆唱着歌。
惠施看不过去,说:你不哭也就够了,还鼓盆而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你说的这样。
妻子死了,我开始怎么能不感到悲伤啊!紧接着他说到妻子这个生命个体从无到有、从生到死的过程:最初是无生、无形、无气;后来阴阳二气交合,变成魂气;再后来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天生又变成了死。
他说:她的生死与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多么相似啊。
现在她就要从我家的小屋去到天地巨室,坦然安卧,而我嗷嗷哭着送她,自感太不懂得生命的道理了,所以停止了悲伤,拍打着瓦盆唱起了歌。
我们看看,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是何等的超然和达观!。
庄子的生死观及其处世哲学
庄子的生死观及其处世哲学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是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
但是,由于老子在肯定客观事物矛盾对立而相互转化的同时,却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和新旧质的区别,庄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把朴素的辩证法引向了相对主义。
有这么一个古怪的故事——庄子的妻子死了,友人惠施闻讯前来吊丧,发现庄子在门前蹲坐“鼓盆而歌”,便指责他说:“人家和你朝夕生活多年,又为你生儿育女,如今她老而身死,你不哭祭就已经违背天理人情现在又敲着盆子唱歌,岂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回答:“不然,你不了解这其中的奥妙。
她刚死的时候,我也是及其痛苦和悲伤的。
可是冷静下来思考,才深知她始初本无生命,不但没有生命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没有气息。
她原本处于若有若无的恍惚状态,后来慢慢形成气息,气息而后变成形体,形体再变而成生命,如今又变而为死。
这种生来死亡的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应时交替那般自然,根本不用大惊小怪。
你看她现在安祥地休息在天地之间,我倘若在旁哭哭啼啼,岂不也是有悖于情理吗?(见《自乐》)庄周“鼓盆而歌”,原来还有一套“理论”!十分清楚,在庄子看来,生和死本无区别,生是死的继续,死是生的开始(见《知北游》)。
或者说,生死相因,有生方有死,有死方有生;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死同一也。
这种同一他将之概括为“齐物”。
推而广之,在庄子的心目中,不仅生死如此,大千世界中,一切相反的事物,诸如大小、长短、上下、寒暑、贫富、贵贱、美丑、善恶、荣辱、福祸、喜怒、欢悲、得失、是非等等,莫不如此。
他甚至荒唐地说,大就是小,小就是大。
“天下没有比秋天毫毛的尖尖更大的东西,而泰山却是小的;天下没有比刚一出生就死去的婴儿更长寿的,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却是短命的。
”(见《齐物论》)如前所述,庄子在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中,也曾有过正确的认识,比如,他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生与死是人们最为关注地事情。
人之所以贪生怕死,是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生是个可知可见地,而死是却是个未知。
我们所见到的有很多人的死是很突然地,更有病者的那种痛苦。
加上迷信、宗教的影响,再加上社会的不公平而造成生的艰难。
人们在有生之年都在积极地活,设计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争取活出自己的风采!实现所谓的“人生价值”老庄哲学最重视人的生、生命,这已经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了。
但是,他们的不同点也是显而易见地。
老子所关注的是“天长地久”,是人类的“天长地久”,是“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寿”。
老子把人、人类放在地球这个层次上来解说的,怀有深刻地人文关怀;而庄子则是把人、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放在了更高地“道”的层次上,放在了宇宙时空之中。
也就是说,人、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在宇宙时空之中,在“道”的变化中,它只是一个适时而生的事物。
所以说,人、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最终结果是一个“无”字。
一切都会化为“无”,都会回归到“无”的状态,回归到“道”的原始状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所以说,人、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最终结果是一个“无”字。
但是,“无”又是“有”的开始,“有”又是“无”的终结。
庄子对“道”的理解,让《道德经》的“道”的理论更深入和精进了。
《道德经》的“道”,只是老子观察自然界的自然无为而类比推理运用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法则上,效仿天地自然无为。
老子所关注地是“人类共生共存”,人的生存法则;而庄子则是在讨论人生的终极意义了。
庄子的“生死观”就是来源于“道”的“有”、“无”理论。
庄子认为,人和宇宙中的万物一样都是来源于宇宙中的某个物质(庄子认为是“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至乐》篇)。
人来源于自然,人死后又回归到自然中。
经过“道”的变化,又会变化为宇宙中的万物中的某一物了。
所以说,“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在《大宗师》篇中:“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浅析庄子的生死观
也 。” 意思是说生命之存亡 、 事业 之穷达 、 品德之好坏 , 甚至饥
渴寒暑的交替变化都是无 可奈何的命 之流行 ,人们无法窥测 其始终 , 也无法预料其顺逆。 而生死作为一种生命现象 ,是人 自己不能决定 的,所谓
宙 的本体 , 无论有形 的天地 , 无形 的鬼神都是道 派生 出来 的 , 而作为宇宙本体 存在 的道有情有性 、 可传 、 可得 , 这 说明它是 虚无 的 , 但虚无不是 没有 , 是一种特殊 的存 在形式 。“ 自本 自
根” , 是指作为宇宙本体 的道 , 一无所依 , 以 自身为存在 的原因
和根 据 。
“ 生之来不 能却 , 其去不能止。 ”因此庄 子说 “ 死生 , 命也 。 其有
之生死是必然 的不可避免的 , 就像 黑夜 与 白昼的交替一样 , 是
自然 的规 律 。
客观存在的 , 但其又无为无形 、 不可受 、 不可见 , 即道 的本质是 夜旦之常 , 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 , 皆物之情也。” 也就是说人
“ 不知吾所 以然而然 , 命也 。” “ 子之爱亲 , 命也 , 不可解于心 ; 臣之事 君 , 义也 , 无适而非
君也 , 无 所 逃 于天 地 之 间” 。
庄子探讨生死 的一个前提 ,即庄子是将人 的生命放在 了一个
怎样的世 界中去进行探讨的 ,这就涉及到 了庄子最根本 的世
可见 , 庄子所说 的“ 命” 的意 义 , 并不 是宗教所 说 的“ 上帝 的命 令” , 而是指人们无 法认识也无力 左右 的 、 自然 的和社会
生死的问题是 任何哲人所必须思考 的问题 , 孔子 的“ 未知 生, 焉知死 ” 通对 当下生存 在的肯定 , 来 回避对 死亡 问题 的思 索, 而庄子则对生死进行积极思索并给出 自己的答案 。 在 了解庄子的生死观之前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 的一点是
(完整word版)庄子的生命观
论庄子的生命观摘要:庄子生活在一个无道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庄子把保全生命放在了第一位。
面对人世间的险恶与困境,庄子不是选择进入,而是选择了退让.他把不争做为立世的基本手段,把心灵的纯洁与宁静作为生存基本技巧,把追求道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
为此,庄子主张先从克制物质欲望入手,顺应自然和天道,用自己自适恬淡的心境来化解人间的无奈与痛苦,从而超越现世的苦难,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
关键词:生死转化;心斋;顺应;无用一、从人间世之难、不得已之苦说起1、人间世之难在庄子看来,人世间有两类无法逃避的关系,一类是血缘关系,另一类是政治关系,这是生而为人的命运。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
子之事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庄子正因为正视了人的命运,才没有选择像伯夷,叔齐那样去逃避世界。
因为无论怎样去世、遁世,都无法摆脱作为人的影子。
正如子贡评价隐者那样:“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人如果放弃大伦——君臣、父子关系就意味着不配做人,从而与鸟兽同类了.庄子接受人的这种命运是不同于儒家的。
儒家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庄子则认为在一个无道的世界里,一个人去拯救无道之世,只能招祸杀身.《人间世》一开始就写到了卫国暴君的形象:“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若蕉,民其无如矣。
”国君暴戾,一意孤行,民如草芥。
楚狂接舆的歌声更是道出了当时世道的昏暗与险恶:“方今之时,仅免于刑焉,福轻于羽,莫之知载;祸重于地,莫之知避。
”像颜回这样想用仁德去说服暴君施行仁义之治的人,庄子明确表示反对:“而强以仁义之绳墨之言述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者,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不仅救不了他人,反倒成了众矢之的。
现世的黑暗已到了无法拯救的地步,人们生存的艰难可想而知。
2、不得已之苦生而为人,本身就是“不得已”的选择。
既作为人,就要体现作为人的价值,所以人的身上所背负的责任又何奇多也——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兄弟之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亦从生死物化的观点出发,得出了“死生一体”与“生死平等无差别”的结论。庄子在其《大宗师》中说了一则寓言故事,译成白话文如下:“孟孙才的母亲死了,他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居丧时也不悲痛欲绝。颜渊对此难以理解,便请教于孔子。孔子说:这是因为孟孙才不知道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在他看来,生死就好比化为一物,是同等无差别的,二者都依赖于不可知的变化,因而他才是最清醒的人。”可以说,庄子借此寓言说生死如一体,只是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是平等无差别的。“死生有待耶?皆有所一体”,这句话更是从正面明确表明其“死生一体”的立场。所谓“死生一体”,其一是指生死不可分割,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与死,只是一体多面,二者是相通的,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无法独立存在。任何一个生命都不可能只有生没有死或只有死没有生,更不论说人,亦是如此。其二是说,生死具有相同的物质,这就是“气”;又有相同的终极根源,这就是“道”。因而相对于“道”或“气”而言,生与死只有形态之异,没有本质区别,正所谓“万物一府,生死同状。”可以这样说,生死二者本质根源相同亦是相互依存而在,则生死是平等没有差别的。生与死只是一体两面,没有孰高孰低;二者是同种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因生与死是平等的、无差别的。对于生与死,我们应该平等待之,而非分出个孰重孰轻。
关于老子的生死观,我们可以总结一下。首先,确定有一个超越生死限制的存在即道,道是周而复始的,是处于“不殆”的永恒运动之中的,是不死的,而这恰恰是使万物的产生与存在成为了可能。其次,世界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有生必有死的,“死”是每一个人的归宿,是不可阻挡的自然之势。然而,死亡不是归于虚无,而是一种对生命之道的回归。最后,人是可以超越生死的,即虽然人的生命机体死去了,但其精神、其思想却可以生存下去,当然前提是其精神或其思想仍在发挥着影响。
在老子那里,“死”就是生命的终结。然而老子认为有一种超越“生死限制”的存在,即“道”。正所谓“谷神不死”,万物的总根源—道,是永远不会枯竭死亡的。因而,老子认为,除“道”之外,宇宙万物包括人,都是有生必有死。可以说,死亡时生命的终结,是每个生命必然的归宿。因此,对于死亡,老子认为没有人愿意接受,没有不怕死的。人们对于死亡时畏惧的、厌恶的。有些人将人们对死亡的这种畏惧与厌恶归结为惧恶死亡后的虚无。但是老子却不这样认为,死亡并非是走向虚无,而是一种回归,是向自然回归,向生命之道回归。人们的惧怕与厌恶是因为生命即将结束,这意味着远离亲友,回归自然生命之道。老子指出,死亡对于人而言是必然的,但却是可以超越的。他区分了“死”与“亡”,“死“是指生命活力和机能的消失,生命运动的停止,它偏重于形体而言;“亡”指消失、不存在,归于无。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的生命体本身有生则必有死,及其生命活力和机能的存在时间都是有限的;但是生命体的“死”不等于整个生命的“亡”,因为生命存在除了形体因素以外,还有精神因素,生命形体可以死去,可是生命精神却可以在生命体死去后继续发生作用或发挥影响。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者寿”。简单来说可以用鲁迅先生的话来概括,即“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启示
上述老子与庄子的生死观,对于构造我们现代人的生死观颇具借鉴意义。对于二者的生死观,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取老子之“贵生”与庄子之“重死”。对于生,则应该学习老子,珍之,生命只有一次,生产是美好的。我们不应生存之路遇到荆棘,便放弃生命。依老子“贵生”之观,自己结束生命是懦夫的行径,是对生命、对自己、对他人的不负责任,是对自然之道的违背。当我们跨过生命途中的坎坷,会发现更为广阔的道路与美丽的景色。因此对于“生”,我们应好好把握,尊之、珍之、贵之,不轻易放弃生存的权利。对于“死”,我们应学习庄子豁达的死亡意识。正如老子所言,死亡转向的不是虚无,而是对生命之道的回归,既如此,我们不应再惧怕死亡,因为死亡时为了新生。庄子亦说死亡是无法避免的,它亦是对我们生活负担的解脱。对于死亡,我们应该坦然面对,豁达对之。然而,庄子亦不赞成主动求死,庄子认为,生死由“命”,对于死,我们所做的只是静待其到来,安然顺从它。
庄子将人的生命现象看作是宇宙自然中的一种物质现象,而生命现象中的生死之变也自然视之为一种物质之变。在他看来,生命形态从生到死或从死到生,都不过是物质形态的转化而已。正所谓“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死之变实际上是生命根源在变化,是生命质料在变化,是一种物质变化。然而,在庄子看来,生死作为一种物化对象,究竟什么时候化而为生,什么时候化而为死,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有多长,生死大限是多少,这一切都不是人自己所能决定的了的,而是外在的“道”决定的。正所谓“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生死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这就是“命”。庄子说:“死生,命也。”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人生有生死就犹如自然有昼夜,也如万物有自然的规律,皆属客观化的运转,并非人类本身意志即可转移的。在这里,我们应注意庄子是“宿命论”,即决定生死的必然法则—“命”,是完全外在与人的,人们无法认识它,把握它,也无力改变它。因而对于此,庄子告诫我们应以平常心对待生死,亦坦然接受生死之变。
浅谈老庄的生死观
生死问题既是人类思辨领域中的一个永恒课题,又是人生实践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对于生死,人们一向很忌讳谈论。但是,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哲人们并未停止过。而本文就老子与庄子的生死观来谈谈现代人应该如何面对人生的生死问题。
老子的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观
老子认为,“生”即生命的产生及其生长、生存,是活生生的存在,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状态。在老子看来,万物之生是由“道”派生而来的,其自身不具有根源性,是必须依据“道”而产生的。然而“道”也不是有意生万物,万物之生乃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实。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员,自然也与物之生一样,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应该是一种生存,活生生的存在,当然按照老子的思想,“人之生”也应该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状态,人应该任其自然的生长、生存,而非任意终结。
庄子的生死物化观
庄子十分重视生死问题,先秦诸子中,庄子的生死观内容最丰富,特色最鲜明,可以说,提起庄子则不得不看其生死观。综观庄子的生死观,其总体特征是力图透过生死现象之异而揭示其本质之同,力图超越一般人乐生恶死的情怀。庄子深究死的价值,并通过对死亡价值的挖掘而使人生死通达、生死释然,从而帮人们正视生死问题。
对于生死问题,没有生哪来死,没有死亦哪来生。我们每一天的生存都在走近多一步的死亡。可以说,我们每天都是伴着生死而存在。因而,我们应该做到: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