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恶性风险预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恶性风险预测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肿瘤恶性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活检病理或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38例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平扫和增强CT表现。CT评价包括肿瘤的解剖部位、形态、大小、与周围组织关系及转移情况、密度及增强特点。结果采用单变量Spearman秩相关分析,肿瘤的形态、大小、强化方式与肿瘤的恶性风险有关(P<0.05);而肿瘤的部位、边界及强化程度与其恶性风险无关(P>0.05)。结论E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肿瘤的形态、大小、强化方式具有预测恶性风险价值。
标签:胃肠道外间质瘤;CT;胃肠道;风险预测
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是指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等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相似,但起源于腹腔或腹膜后的软组织,且与肠壁或内脏浆膜面无关的一类肿瘤[1-2]。多数学者认为其可能来源于有多潜能分化的中胚叶间质干细胞,临床少见,且预后较GIST差。有报道[3-4]将GISTS分为:良性(肿瘤5cm,细胞病理核分裂相5cm,细胞病理核分裂相≥5个/50HPF)。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EGIST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同时预测肿瘤的恶性风险。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分析38例经活检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胃肠道外间质瘤,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25~73岁(51±
2.67)岁,病程1个月~10年。临床表现主要以腹部或腹壁肿块为主19例,14例患者有腹部不适或腹痛,2例有黑便,1例长期慢性出血引起全身性贫血,2例大便性状改变,3例患者因为体检或其它病因偶然发现病变而没有任何相关症状,全部病例均无肠梗阻症状。
1.2影像学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采用EMOTION型全身螺旋CT机,空腹8h后于检查前1~2h内分次口服2%泛影葡胺500ml~1000ml或温开水。扫描螺距1.5~1,层厚5mm~8mm。
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分析,以肿瘤的良、恶性作为因变量(Y),各个CT特征为自变量(X)对肿瘤的恶性风险进行单变量Spearman秩相关分析,以P=0.05为统计学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CT表现
2.1.1病变形态、大小本组38例多发8例、单发30例。肿瘤形态33例呈不规则、分叶状改变,呈类圆形5例。单个肿瘤最大直径
3.5~23.5cm,直径10cm
者32例。
2.1.2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及转移情况本组病例均显示临近脏器及血管有不同程度的受压推移,15个腹腔内肿块推挤邻近肠道移位,4个腹膜后肿块见腹膜后结构前移表现。15例肿瘤与临近组织器官有粘连分界不清,其中5例与胃壁、空肠粘连,2例与空肠粘连,2例累及空肠与降结肠,1例与回肠粘连,5个肿块分别与肝、胰头、肾脏界线不清。1例原发于大网膜、肠系膜多发伴腹膜种植转移,肝脏转移4例,3例腹腔积液,肺部转移1例,1例淋巴结转移,2例术后复发伴腹壁转移。
2.1.3肿瘤的密度及增强特点平扫5例密度均匀,其中2个位于后腹膜区,3个位于腹壁上,2例完全囊变,囊壁大部分厚薄均匀,局部可见壁结节,增强扫描囊壁轻微强化,3例为实质密度,呈均匀中度强化。平扫33例密度不均匀,肿瘤周边或中央可见程度不同、大小不等、形态多样低密度的坏死、囊变,直径均>10cm,其中2例可见点状、小结节状钙化,2个肿块内见气液面,手术病理示此2个病灶均侵犯小肠并与之相通,1个见不同密度的液平面,病理示坏死及出血后改变。增强扫描33例肿块实质部分中度至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与动脉期相似或略高于动脉期,囊变坏死部分无强化,3例可见“牛眼征”,7例肿瘤实质内可见条状、簇状血管影。
2.1.4病理特點本组38例镜下组织病理梭形细胞型25例,上皮样细胞型8例,混合型5例。免疫组织化染色:CD117(38/38)、CD34(23/38)、平滑肌肌动蛋白(17/38)阳性。病理诊断结果良性1例,交界性或低度恶性4例,恶性33例。
2.2 CT表现与肿瘤恶性风险预测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肿瘤的形态、大小、强化方式与肿瘤的恶性风险有关(P<0.05);而肿瘤的部位、边界及强化程度与其恶性风险无关(P>0.05),见表1。
3 讨论
EGIST较少见,有学者报道在腹部GIST病例中EGIST仅占6.7%左右,术前易误诊[5]。发病年龄31~82(平均58)岁。80%位于网膜和肠系膜,20%位于腹膜后腔,多见于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EGIST多为恶性,首次发现的瘤体均较大,绝大多数直径超过10cm,主要症状为腹部肿块,腹痛和腹部不适等[6]。本组病例以中老年人为主,平均年龄为51岁,男女比例约为1.5:1,临床症状以腹部或腹壁肿块为主,部分患者有腹痛或腹部不适,出现黑便,长期慢性出血引起贫血以及大便性状改变,部分患者没有任何临床相关症状,与以前的文献报道基本一致[6]。
本组病例的CT特征与文献报道基本相似[7-8]:良性少见,大多为恶性和交界性;发病部位主要起源于肠系膜和腹膜后;良性EGIST表现为小的类圆形肿块,有清晰的边界,呈较均匀的强化;恶性EGIST表现为直径大的分叶肿块,液化坏死常见并且程度重,呈不均匀的中重度强化。
受EGIST发病率的限制,尚缺乏根据CT征象预测EGIST的恶性风险的系统研究。但目前研究表明EGIST恶性度高于GIST,且肿瘤大小与EGIST危险度无明确相关[9]。本研究采用单变量分析,肿瘤的形态、大小、强化方式对肿瘤恶性风险预测具有统计学意义。与GIST一样,EGIST以血行及种植转移为主,罕见淋巴结转移。多层螺旋CT(MSCT)具有良好的空间及密度分辨率,可有效定位肿物并评估病变及转移情况,并可通过CT特征中的肿瘤形态、大小、强化方式预测GISTS的恶性风险,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邵永孚,白月奎,曹文兰,等.腹内胃肠外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7,10:292-295.
[2]Takano M,Saito K,Kita T,et al. Preoperative needle biopsy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of the rectum mimicking vaginal leiomyoma[J].Int J Gynecol Cancer,2006,16:927-930.
[3]Molina I,Seamon LG,Copeland LJ,et al. Reclassification of leiomyosarcoma as an 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of the gynecologic tract[J].Int J Gynecol Pathol,2009,28:458-463.
[4]Miettinen M,Lasota J.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pathology and prognosis at different sites[J].Semin Diagn Pathol,2006,23:70-83.
[5]Rubió J,Marcos-Gragera R,Ortiz MR,et al. Population-based incidence and survival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in Girona,Spain[J].Eur J Cancer,2007,43:144-148.
[6]賀敬红,李健丁,张瑞平.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诊断新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54-57.
[7]乔英,李健丁,王争.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诊断[J].中国肿瘤影像学杂志,2010,16(8):44-46.
[8]樊世富,陈淑君,陈蓉.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诊断及临床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4,29(6):668-672.
[9]沈旺,王新允,郑海燕,等.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216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8):693-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