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恶性风险预测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
影像诊断的重要性
影像诊断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 现肿瘤,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通过影像诊断,医生可以评估 肿瘤的恶性程度和扩散情况, 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04
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诊断
良性和恶性间质瘤的鉴别
01
02
03
大小与形态
良性间质瘤通常较小,形 态规则;而恶性间质瘤可 能较大,形态不规则,有 时呈分叶状。
密度与强化
良性间质瘤密度均匀,强 化均匀;恶性间质瘤密度 不均,强化不均,有时中 心坏死。
生长方式
良性间质瘤通常生长缓慢 ,边界清晰;恶性间质瘤 生长迅速,边界模糊。
肿瘤边缘和浸润情况
肿瘤边缘
良性胃肠道间质瘤的边缘通常清晰锐利,而恶性间质瘤的边缘则可能模糊不清,或呈浸润性生长。
肿瘤浸润情况
胃肠道间质瘤可能浸润周围组织,这有助于判断其恶性程度。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肿瘤对周 围组织的浸润情况,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征象。
肿瘤内部结构
• 内部结构:胃肠道间质瘤的内部结构多样,可包含实体片巢状、旋涡状排列的细胞,或呈囊性变、坏死、钙化等。这些内 部结构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和良恶性。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
肿瘤大小和形态
肿瘤大小
胃肠道间质瘤在影像学上通常表现为 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其大小不一,直 径可在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之间。
肿瘤形态
肿瘤的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良 恶性质。良性间质瘤通常呈规则的圆 形或椭圆形,而恶性间质瘤则可能形 态不规则,边缘模糊。
肿瘤密度或信号强度
胃肠道问质瘤的CT表现和恶性风险预测
化坏死 , 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 00 )采用多变量逐步 L g t . ; 5 oii sc回归分析 , 只有肿瘤的大小具有恶性风险预测
的统计学意义(= . 3 00 ) 尸 0 3 < . 。结论 : IT 0 5 GS S的 C T表现具有一定 的特异性 , 只有肿瘤的大小具有预测恶性风险价值。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与鉴别诊断
胃间质 瘤( Ga s t r i c S t r o ma l Tu mo r , Gs T ) 是 一种 常见 的原 发 GI S T行延迟期扫描 , 发 现肿瘤实 质强化进一步 加强 , 此种强 于 胃的非上皮异 源性肿瘤 , 为不成 熟梭形 细胞 或上 皮样细胞 化方式 以往报道较少 , 其诊 断价值有 待研究 。
膜、
质瘤可分为 4 型: ( 1 ) 黏膜下型 : 肿 瘤从黏膜下 向腔 内生长 突
巴瘤及平滑肌类或神经源性 肿瘤鉴别 。其 中 GS T 以胃体与
胃底多见 , 通 常沿 胃壁 的垂直 方 向生 长 , 具有 肿瘤 瘤体 大但
构层次正常[ 8 ] , 胃壁有一定 的柔 软度 , 很 少有 梗阻 征象 或发
3 . 1 GI S T分型 根据 瘤体 与 胃肠 道 管壁 的关系 胃肠 道 问 附着点局限的生长特点 , GS T与 胃壁相连部位 以外 的管壁结
出, 与管壁 有蒂相连 ; ( 2 ) 肌 壁 间型 : 肿瘤 同 时向腔 内外 生长 生淋 巴结转移 , 如发现腹腔 内广 泛淋 巴结转移 应考虑其他 疾 g ] 。少数沿 胃壁浸润生长 的 GS T与 胃癌难鉴别 。胃癌发 突 出; ( 3 ) 浆膜下 型 : 肿瘤从 浆膜 下 向壁外 生长 突 出, 与 管壁 病[ 贲 门者 多见 , 肿块周围管壁 常呈环形增 厚 , 有僵 硬 基底有 蒂相连 ; ( 4 ) 胃肠道外 型 : 肿 瘤起源于 胃肠道 管壁 以外 生于 胃窦 、 与邻近组 织分 界 不清 , 易发 生 淋 巴结转 移 , 易 致 管道 梗 的腹 内其他部位 。肿瘤起源 于 胃肠道管 壁肌层 , 通 常是 胃肠 感 , 道壁肌层 内的肿块 , 可 向腔 内生长 , 使黏 膜隆起 , 引起 继发性 阻 。恶性淋 巴瘤以继发 性淋 巴瘤 多见 , 多 见于 小肠 , 强化 多 溃疡 。有的肿瘤 凸向腔 内呈息 肉状 , 与基底 有蒂相 连 。有些 呈轻至中等程度 , 周 围见淋 巴结 肿大 。真正 的平滑肌源性 和 平 滑肌 瘤更 多见 于食管 。C T不 能鉴 向外 、 向浆 膜下生长 , 肿物 主体 在壁外 , 只有 细蒂与 胃肠道管 神经源性肿瘤较 少见 ,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胃肠道肿瘤,为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卡 哈尔(Cajal)细胞的肿瘤,占胃肿瘤的1%-3%。
• 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 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好发于胃(51%,多发生于胃体、胃底部)、小肠(36%)、结
直肠(12%),食管罕见(1%)。 • 病变好发部位:GIST多发生于胃、小肠。 • 病变形态:典型影像表现是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常与胃壁关系密切。 • 分型:根据病变生长方式可分为腔内型,腔外型,腔内外型和胃肠道外型(发生在胃
肠道外),其中以腔外型最常见。
病理
• GIST由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组成,依据梭形和上 皮样细胞的比例可分为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 和混合细胞型。 • GIST间质可出现明显的出血、囊变。 • CD117和DOG-1的高表达被认为是GIST的主要特征。
临床表现
• GIST常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上腹隐痛,腹胀,黑便。 • 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常因肿瘤出现坏死、破溃、出血 或因为肿块压迫产生疼痛、消化道梗阻时才发现。 • 发生于消化道外的间质瘤因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出现 晚而一般呈现瘤体较大。
影像表现
• 肿瘤较小时:平扫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 增强动脉期显著均匀强化,实质期呈持续强化。
鉴别诊断-胃淋巴瘤
• 胃壁均匀弥漫增厚,沿胃壁蔓延生长。 • 坏死少见,常见周围淋巴结肿大。 • 增强呈均匀中等程度强化。 • 小肠淋巴瘤好发于回肠末端,可有动脉瘤样扩张,可 见肠套叠。
谢谢
病理分型
• GIST主要发生于胃肠道粘膜下层、肌壁层、浆膜下或胃肠道外。 • 粘膜下型:表现为肿瘤从粘膜下向腔内生长。 • 肌壁间型:表现为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突出。 • 浆膜下型:为肿瘤从浆膜下向腔外生长、突出,以宽基与管壁相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
(二)形态与分部:
膝关从外节观周看,围有两滑口膜、两囊弯的、两分壁布。
1.贲门:TV10(或11)左侧,胃 的近端与食管连接处,是胃的 入口。也是胃最固定部位,向 上距中切牙40-45cm左右。其 左侧有贲门切迹。
2.幽门:胃的远端连接十二指肠处, 是胃的出口。在LV1下缘右侧。若 胃充盈,幽门可向右移动5cm,距 离切牙60cm。
幽门处的粘膜形成环形的皱襞,称 幽门瓣,突向十二指肠腔,可阻止胃 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
2.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丰富的血管、淋巴 管和神经丛,当胃扩张和蠕动时起缓冲作用。
膝3关.肌节层:周较厚围,滑由外膜纵囊、中的环分内斜布的3层平滑肌构成。
外层纵肌在胃小弯、胃大弯处较厚。 中层环形肌环绕胃的全部,在幽门处较厚称幽门括约 肌(位于幽门瓣的深面),可延缓胃内容物排空和防止 肠内容物逆流的作用。 内层的斜行肌分布于胃的前、后壁,起支持胃的作用。
贲门部:贲门附近的胃部。
按 胃底:临床称胃穹窿,放射学称胃泡。
形 态
胃体:胃底与幽门部之间的胃部。
幽门窦
幽门部 幽门管
按 消化部(胃底+胃体+幽门窦近侧) 功 能 排空部(幽门窦远侧+幽门管)
Cardiac part 贲门部
Fundus of stomach 胃底
Body of stomach 胃体
8、胃下极平面:在该平面的下方是胃结肠韧带(大网膜的一 部分)。
胃肠道间质瘤(GIST)影像表现
膝关节周围滑膜一囊、的概述分布
胃 肠 道 间 质 瘤 (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 瘤,为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卡哈尔(Cajal) 细胞的肿瘤,为胃肠道的非上皮性、非肌源 性、非神经源性及非淋巴性肿瘤,由梭形及 上皮样细胞组成,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 为平滑肌分化型、神经方向分化型、双向分 化型及缺乏分化型4个亚型。
60胃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流行病学分析
GIST在胃肠道的分布比例: 胃(60%-70%) 小肠(20%-30%) 结肠(5%) 食管(<5%) 网膜、肠系膜极少
GIST占胃肿瘤的2%-3%,占胃间叶性肿瘤的94%。
组织病理学
1、GIST可单发或多发,直径大小不等,多数较 大,呈膨胀性向腔内外生长,以腔外生长中心多发生坏死,并可有出血及囊性变, 肿瘤表面易形成溃疡而与消化道穿通。 2、大体病理可分为粘膜下型、肌壁间型和浆膜 下型。
定义
胃肠道间质瘤:
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原发性间叶组织来源性肿瘤, 由Mazu和Clark在1983年首先提出,曾被认为是平 滑肌和神经源性肿瘤。根据近年免疫组化学和电镜研 究表明,胃肠道间质瘤示起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的 间质细胞,免疫表型上表达kit蛋白(CD117),遗 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组织学上富含梭形 和上皮样细胞的一类独立的细胞。
影像学表现 :CT 良性者:
肿块直径多小于5cm,密度多均匀, 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晰,偶可见小点状钙化。 恶性者: 直径多大于5cm,形态欠规则,可呈分叶状,密 度多不均匀,可出现坏死、囊变及陈旧出血形成 的低密度灶,中心多见,与周围结构分界欠清, 有时可见邻近结构受侵及肝等实质脏器转移。
影像学表现 :CT
血、贫血、腹部肿块、腹痛、肠梗阻等
影像学表现 : X线
胃间质瘤钡餐检查时显示粘膜下肿瘤的特点, 即粘膜展平、破坏、局部胃壁柔软,钡剂通过 顺畅。当肿瘤向腔外生长且体积较大时,可显 示周围肠管呈受压改变。
影像学表现 :CT
肿瘤可发生与胃的各个部位,但以胃体部 大弯侧最多,其次胃窦部。
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圆形或类圆形,少数 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向腔内、腔外或同 时向腔内、外突出生长。
胃间质瘤影像学特征
尽管临床上GST的恶性比例只有 10%-30%,但所有GST均有恶性潜能
GST的主要转移部位是肝脏和腹腔 (包括网 膜和肠系膜),淋巴结、骨、肺转移少见
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部占62% ,肠道占 32% ,食管占2% ,胃肠道外占 4% ,胃肠 道是间质瘤的多发部位,其中发生于胃的比 例最多,其次是结直肠、小肠和食管
更多典型病例请关注我们,关注方法:按住 下图片3秒钟,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 一键关注
Thanks 谢谢观看 xxx
目录
CONTENTS
1
2
3
4
导语
一、病例分享 二、影像学特点
三、小结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哟!
1
胃间质瘤 (gastric stromal tumor,GST) 是发生于胃部
1
的间叶源性肿瘤,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cajal细胞,非 上皮性、非肌源性、非神经源性、非淋巴性肿瘤,但具有
多向分化的潜能,具有从良性到恶性不同的生物学行为
图10:轴位T1WI增强扫描
图11:轴位T1WI增强扫描
图10~11MR增强扫描示:动脉期:肿块内囊性部分无强化,实性结节轻度强化,病灶边缘 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门脉期:病灶囊性部分无强化,结节及边缘明显强化。静脉期、延迟 期:病灶内囊性部分无强化,结节及边缘包膜呈持续性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渐进 性强化
MRI通过多序列信号的改变、ADC值的判断,能反应病 灶的成分,对坏死、囊变、出血成分的检出明显优于 CT,另外它通过多方位成像,直接反应病灶与周围脏 器的关系,对病灶的范围、定位及定性诊断常优于CT
4
1 胃间质瘤(G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20%的GST没有症状,常在偶然情况下发现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CT值:38HU、86HU、110HU
• S-100
强阳性
男 54岁 体检发现胃体占位3个月
CT值:32HU、55HU、60HU、65HU
(胃肿瘤及部分胃组织) 梭形细胞间叶源性肿瘤, 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 果,符合神经鞘瘤。IHC: B-catenin(-),CD117(),CD34(-),DOG-1(),KI67(3%+),S100(+),SMA(-),desmin(),ALK(-),SOX10(-)。
• 黏膜展平,但无黏膜僵硬、破坏,局部胃壁柔软, 钡剂通过顺畅。
• 如有溃疡或窦道形成,可表现为钡剂外溢至胃轮廓 外。
• 向腔外生长且肿瘤较大时,显示周围肠管受压。
• 平扫: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 不规则或分叶状,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 出生长。
• 增强:多呈中等或明显强化,有坏死囊变者肿瘤周 边实体部分强化明显,有时可见索条状细小血管影。 肿块表面有时可见强化明显、完整的黏膜面。
男 55岁 反复剑突下疼痛伴腹胀2周余
(近端胃)贲门部胃肠道间质瘤 (GIST),肿瘤最大径7cm,侵犯 粘膜层。组织学类型:梭形细胞为 主型;瘤细胞异型性:中度异型; 具体位置:粘膜、粘膜下层、肌层 及浆膜下层;核分裂像计数:核分 裂象25个/50HPF; 肿瘤破裂();肿瘤性浸润(+);肿瘤性坏 死(+);脉管内瘤栓(+)。标本 上切端胃壁肌间查见一处胃肠道间 质瘤(最大径0.5cm);标本下切 端未见肿瘤累及。淋巴结:胃周淋 巴结(0/6)未见肿瘤累及。IHC: B-catenin(浆 +),CD117(+),CD34(+),DOG1(+),KI67(30%+),S-100(),SDHB(+),SMA(-),desmin(-), PDGFR(+);1#: CD117(+),SMA(-)。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与鉴别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与鉴别概述:•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由于光学显微镜下近乎相同的形态表现,GIST过去常被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神经鞘膜瘤等。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人们对GIST的起源、基因表达及突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组化)检测、组织学诊断标准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当前,GIST被定义为原发于消化道,表达c-kit蛋白(CD117),富于梭形、上皮样、偶或多形性细胞的间叶性肿瘤•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GIMT)是指胃肠道所有非淋巴、非上皮的软组织肿瘤。
包括GIST、平滑肌肿瘤、神经源性肿瘤以及少见的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脉管、脂肪源性肿瘤等•GIST最常见,约占GIMT的70%左右•GIST是一类独立的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
部分可伴有平滑肌或(和)神经鞘细胞的不完全分行。
也就是说GIST 不包括由平滑肌起源的平滑肌类肿瘤和由神经细胞或神经鞘细胞起源的神经源性肿瘤。
病理:•GIST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多数学者认为是胃肠道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或起源于幼稚细胞向ICC分化•发生于食管至肛门的整个胃肠道,也可发生于网膜、肠系膜或后腹膜•中空胃肠道最常累及固有肌层,由于GIST多累及外部肌层,固具有外向性生长趋势•肿瘤一部分通常可向粘膜面生长,半数病例可出现粘膜溃疡•GIST小者几毫米,大者超过30cm•肿块多呈球形,也可呈分叶状,一般境界清楚,可压迫邻近组织,无真正包膜•切开后肿瘤表面呈粉红色、棕褐色或灰白色。
较大病变出现局灶性出血、囊变或坏死,大量出血或坏死可形成空腔,有时与胃肠道相通•60%GIST有出血或囊变,出血、囊变是其特点之一•少数病变可出现节段性动脉瘤样扩张男,70岁,黑便,空肠带蒂GIST空肠纤维照片,固有肌层的壁内GIST根据生长方式分为3型•腔内型,肿瘤位于粘膜下,主要向腔内生长和形成肿块,表面常有溃疡形成,易出血•腔外型肿瘤位于浆膜下,主要向腔外生长和发展,不突向胃肠腔,有时可有蒂挂于胃肠壁,少见•壁间型(腔内腔外型),多发生于肌层,向浆膜下级粘膜下生长,形成中间有瘤组织相连的哑铃状肿物超微结构:•该类肿瘤有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胞浆指突状突起•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95~97%。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影像学表现
五、临床特点
(一)发病率 (二)发病部位 (三)临床表现 (四)良性和恶性 (五)治疗
(一)发病率:
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80%),但远少于上 皮性肿瘤和淋巴瘤。仅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1%-3%。每年 发病率为2/10万
食管的间叶性肿瘤约75%是平滑肌瘤,25%为GIST。 根据影像学资料的统计:胃(60%-70%) >小肠(20%-30%)
>直肠肛门(10%以下)。
(三)临床表现:因肿瘤的大小和部位而异。
较小的病变可以无任何症状,仅在影像学检查 或手术中偶然发现。
最常见的表现是由于黏膜溃疡导致的胃肠道出 血,可表现为呕血、黑便或便血,也可隐形失 血导致贫血性表现
大多数50岁以后发病,50-70岁为发病高峰,40以下较罕 见。男女性别差异不大。
有报道部分具有家族性,发病年龄较低,可20-30岁发病。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病人GIST的发病率较高,典型的表现为
小肠多发性病变,多见于近段小肠。 发生KIT基因突变的GIST的发病率较高且多为恶性。
(二)发病部位:
随着资料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入,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胃肠道 间质瘤的发生与分化更加明确.
关于“ICC”:Cajal细胞(Intestinal cell of Cajal, ICC),它不属于神经细胞却与神经功能密切相关,以 西班牙解剖学家Santiago Ramony Cajal的名字而命名。 该细胞呈网状结构分布于胃肠道的肌层之间,是胃肠道 慢波活动(基本电节律)的起搏点,类似于心脏的窦房 结区的起搏细胞,调节内脏的运动,参与胃肠道的运动 性疾病(如巨结肠病变和胃肠道动力障碍)和胃肠道肿 瘤的发病机制。该细胞是胃肠道中唯一表达c-KIT和 CD34的细胞,而胃肠道间质瘤也同时表达上述表型 。 所以Kindblom等建议采用胃肠道起搏细胞肿瘤 (gastrointestinal pacemaker cell tumor,GIPACT)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PPT
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 为,胃肠道间质瘤可分为良性、 潜在恶性及恶性。
发病部位与症状
发病部位
胃肠道间质瘤可发生于胃、小肠、结直肠等部位,其中以胃部最为常见。
症状
胃肠道间质瘤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的增大,可能出现腹痛、腹部肿 块、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诊断方法
01
02
03
内窥镜
通过内窥镜检查可以直接 观察到肿瘤的形态和位置 ,并可获取组织样本进行 病理诊断。
影像学检查
包括超声、CT、MRI等影 像学检查方法,可以观察 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 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病理学诊断
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 以确定肿瘤的性质和恶性 程度。
02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钡剂造影
胃肠道间质瘤在X线钡剂造影中可表 现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充盈缺损 ,有时可见“半月征”或“靶环征” 。
VS
肠梗阻
肠梗阻可能导致肠道扩张和蠕动减弱。但 肠梗阻通常是由于肠道内堵塞引起,如粪 块或肿瘤。胃肠道间质瘤则通常在肠道外 生长,较少引起肠梗阻症状。
05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价值 与局限性
诊断价值
定位诊断
监测复发和转移
影像学检查能够明确肿瘤的部位和范 围,有助于确定手术切除的方案和范 围。
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可以监测肿瘤的 复发和转移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转 移病灶。
评估恶性程度
通过观察肿瘤的形态、大小、密度、 边缘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恶 性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局限性
01
误诊和漏诊
由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与 其他消化道肿瘤相似,有时难以 区分,可能导致误诊和漏诊。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诊断
胃壁明显增厚,胃周淋巴结或肾门下淋巴 结肿大,多无明显外侵,有一定扩张度。
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均质,无或轻度强化
Thank You!
?密度均匀(小)、不均匀(大)
?富血供,或轻中度强化
病理
?间叶源性
?坏死区可与肠腔相通 ?转移
?高危(>10cm,>10/50HPF)
鉴别诊断
恶性GIST 胃癌 胃淋巴瘤 胃神经鞘瘤
肿块,外缘较规则,与正常胃壁分界清晰, 囊变、坏死、出血。胃壁增厚较局限,常 无淋巴结转移。
胃壁增厚,不规则,肾门以上淋巴结肿大, 侵犯胃周脂肪,僵硬。
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 ? 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 ? 75%发生在50岁以上人群 ? 分布:胃、小肠、结直肠、网膜、肠系膜 ? 47%的GIST诊断时伴有转移性病变
影像表现
?粘膜下,腔内外生长 ,边界清楚,类圆形或分叶状;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大者易液化、坏死、囊变; ? 坏死部分可与空腔脏器相通; ? 多富血供 ,增强扫描不均质强化; ?可伴有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 ,常见肝脏、腹 膜、系膜等转移 ,淋巴结转移较少见。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肌壁间型---混合性生长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3)浆膜下型---外生性生长
肿瘤从浆膜下向壁外生长突出,与管壁基底有蒂相连, 境界清楚,一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浆 膜 下 型 外 生 性 生 长
---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PET显像
病 灶 带 蒂 生 长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强化:
均匀强化
中度或明显均匀强化
不均匀强化
实性成份强化,其内小囊状坏死无强化 中央大片坏死无强化,周围中度或明显强化 环形强化 中央可见辐射状旳血管构造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分型: 1)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2)肌壁间型---混合性生长 3)浆膜下型---外生性生长 4)胃肠道外型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1)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肿块从黏膜下向腔内生长突出,与管壁有蒂相连 胃--胃体部多见 小肠--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 空回肠--肠梗阻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hepatic tuberculosis
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2)肌壁间型---混合性生长 肿瘤同步向腔内外生长突出,胃壁或肠壁增厚 轻易引起消化道出血—粘膜破溃形成溃疡
GIST占胃肿瘤旳2%--3%,占胃间叶性肿瘤旳94%
食管间叶性肿瘤 GIST--25%,真性平滑肌瘤--75%
三、组织病理学
大致观:
GIST起源于胃肠道,边沿光滑、柔软,呈灰白色,可有假 包膜。肿瘤瘤径从0.5~44.0 cm不等。
三、组织病理学
GIST组织起源及发生: • 学说1 起源于胃肠道间质旳cajal细胞,这是因为在胃肠道KIT
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CT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肿瘤,一部分患者的GIST属于低度恶性,另一部分则是高度恶性。
CT检查对于鉴别GIST良恶性有一定作用,下面将通过相关文献介绍CT所用到的特征。
CT检查常规的GIST CT检查方案是腹部增强扫描,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进行轻度至中度增强扫描。
CT检查主要用于定量评估病灶的大小、位置、形态、密度等特征,而且CT检查还可以显示病灶和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挑选适当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下面分析CT诊断良恶性的主要表现特征。
病灶大小和形态GIST灶的大小一般在1-20cm之间,病灶的大小对恶性程度的影响不是非常明确。
在CT上GIST病灶呈现多种形态,其最常见的形态为卵圆形和不规则形。
而恶性GIST通常比良性GIST更大、更不规则。
增强特征CT增强扫描是评估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主要方法之一,良性和恶性病灶的CT表现不同,下面分别介绍。
良性GIST良性GIST病灶在CT增强扫描中表现为良好的协调性增强,增强方式一般呈现轻度至中度强度增强,增强程度相对均匀。
多数良性GIST病灶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呈现明显均一的强化,而且峰值时间一般在动脉期或门静脉期出现。
除了良好的协调性增强外,良性GIST的强化存在与阴影分割等其他因素有关的假性减弱或者假性增强。
因此增强的检查结果应该结合病灶血供供血方式、部位、良性明确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判断。
恶性GIST恶性GIST的CT增强方式比良性GIST多变,主要为不协调性增强,增强程度差异明显,比良性GIST明显更为突出。
相较良性GIST,恶性GIST dorsal血管的存在率较高,血供方式呈现不规则的和多倍增强模式。
实际上,肿瘤坏死、坏死液体、出血以及炎症等因素都会导致GIST团块不协调增强,此时肿瘤细胞异质性增加,间质坏死液体之间被占据,增强程度也会更加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恶性风险预测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肿瘤恶性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活检病理或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38例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平扫和增强CT表现。
CT评价包括肿瘤的解剖部位、形态、大小、与周围组织关系及转移情况、密度及增强特点。
结果采用单变量Spearman秩相关分析,肿瘤的形态、大小、强化方式与肿瘤的恶性风险有关(P<0.05);而肿瘤的部位、边界及强化程度与其恶性风险无关(P>0.05)。
结论E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肿瘤的形态、大小、强化方式具有预测恶性风险价值。
标签:胃肠道外间质瘤;CT;胃肠道;风险预测
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是指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等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相似,但起源于腹腔或腹膜后的软组织,且与肠壁或内脏浆膜面无关的一类肿瘤[1-2]。
多数学者认为其可能来源于有多潜能分化的中胚叶间质干细胞,临床少见,且预后较GIST差。
有报道[3-4]将GISTS分为:良性(肿瘤5cm,细胞病理核分裂相5cm,细胞病理核分裂相≥5个/50HPF)。
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EGIST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同时预测肿瘤的恶性风险。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分析38例经活检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胃肠道外间质瘤,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25~73岁(51±
2.67)岁,病程1个月~10年。
临床表现主要以腹部或腹壁肿块为主19例,14例患者有腹部不适或腹痛,2例有黑便,1例长期慢性出血引起全身性贫血,2例大便性状改变,3例患者因为体检或其它病因偶然发现病变而没有任何相关症状,全部病例均无肠梗阻症状。
1.2影像学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采用EMOTION型全身螺旋CT机,空腹8h后于检查前1~2h内分次口服2%泛影葡胺500ml~1000ml或温开水。
扫描螺距1.5~1,层厚5mm~8mm。
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分析,以肿瘤的良、恶性作为因变量(Y),各个CT特征为自变量(X)对肿瘤的恶性风险进行单变量Spearman秩相关分析,以P=0.05为统计学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CT表现
2.1.1病变形态、大小本组38例多发8例、单发30例。
肿瘤形态33例呈不规则、分叶状改变,呈类圆形5例。
单个肿瘤最大直径
3.5~23.5cm,直径10cm
者32例。
2.1.2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及转移情况本组病例均显示临近脏器及血管有不同程度的受压推移,15个腹腔内肿块推挤邻近肠道移位,4个腹膜后肿块见腹膜后结构前移表现。
15例肿瘤与临近组织器官有粘连分界不清,其中5例与胃壁、空肠粘连,2例与空肠粘连,2例累及空肠与降结肠,1例与回肠粘连,5个肿块分别与肝、胰头、肾脏界线不清。
1例原发于大网膜、肠系膜多发伴腹膜种植转移,肝脏转移4例,3例腹腔积液,肺部转移1例,1例淋巴结转移,2例术后复发伴腹壁转移。
2.1.3肿瘤的密度及增强特点平扫5例密度均匀,其中2个位于后腹膜区,3个位于腹壁上,2例完全囊变,囊壁大部分厚薄均匀,局部可见壁结节,增强扫描囊壁轻微强化,3例为实质密度,呈均匀中度强化。
平扫33例密度不均匀,肿瘤周边或中央可见程度不同、大小不等、形态多样低密度的坏死、囊变,直径均>10cm,其中2例可见点状、小结节状钙化,2个肿块内见气液面,手术病理示此2个病灶均侵犯小肠并与之相通,1个见不同密度的液平面,病理示坏死及出血后改变。
增强扫描33例肿块实质部分中度至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与动脉期相似或略高于动脉期,囊变坏死部分无强化,3例可见“牛眼征”,7例肿瘤实质内可见条状、簇状血管影。
2.1.4病理特點本组38例镜下组织病理梭形细胞型25例,上皮样细胞型8例,混合型5例。
免疫组织化染色:CD117(38/38)、CD34(23/38)、平滑肌肌动蛋白(17/38)阳性。
病理诊断结果良性1例,交界性或低度恶性4例,恶性33例。
2.2 CT表现与肿瘤恶性风险预测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肿瘤的形态、大小、强化方式与肿瘤的恶性风险有关(P<0.05);而肿瘤的部位、边界及强化程度与其恶性风险无关(P>0.05),见表1。
3 讨论
EGIST较少见,有学者报道在腹部GIST病例中EGIST仅占6.7%左右,术前易误诊[5]。
发病年龄31~82(平均58)岁。
80%位于网膜和肠系膜,20%位于腹膜后腔,多见于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
EGIST多为恶性,首次发现的瘤体均较大,绝大多数直径超过10cm,主要症状为腹部肿块,腹痛和腹部不适等[6]。
本组病例以中老年人为主,平均年龄为51岁,男女比例约为1.5:1,临床症状以腹部或腹壁肿块为主,部分患者有腹痛或腹部不适,出现黑便,长期慢性出血引起贫血以及大便性状改变,部分患者没有任何临床相关症状,与以前的文献报道基本一致[6]。
本组病例的CT特征与文献报道基本相似[7-8]:良性少见,大多为恶性和交界性;发病部位主要起源于肠系膜和腹膜后;良性EGIST表现为小的类圆形肿块,有清晰的边界,呈较均匀的强化;恶性EGIST表现为直径大的分叶肿块,液化坏死常见并且程度重,呈不均匀的中重度强化。
受EGIST发病率的限制,尚缺乏根据CT征象预测EGIST的恶性风险的系统研究。
但目前研究表明EGIST恶性度高于GIST,且肿瘤大小与EGIST危险度无明确相关[9]。
本研究采用单变量分析,肿瘤的形态、大小、强化方式对肿瘤恶性风险预测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GIST一样,EGIST以血行及种植转移为主,罕见淋巴结转移。
多层螺旋CT(MSCT)具有良好的空间及密度分辨率,可有效定位肿物并评估病变及转移情况,并可通过CT特征中的肿瘤形态、大小、强化方式预测GISTS的恶性风险,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邵永孚,白月奎,曹文兰,等.腹内胃肠外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7,10:292-295.
[2]Takano M,Saito K,Kita T,et al. Preoperative needle biopsy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of the rectum mimicking vaginal leiomyoma[J].Int J Gynecol Cancer,2006,16:927-930.
[3]Molina I,Seamon LG,Copeland LJ,et al. Reclassification of leiomyosarcoma as an 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of the gynecologic tract[J].Int J Gynecol Pathol,2009,28:458-463.
[4]Miettinen M,Lasota J.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pathology and prognosis at different sites[J].Semin Diagn Pathol,2006,23:70-83.
[5]Rubió J,Marcos-Gragera R,Ortiz MR,et al. Population-based incidence and survival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in Girona,Spain[J].Eur J Cancer,2007,43:144-148.
[6]賀敬红,李健丁,张瑞平.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诊断新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54-57.
[7]乔英,李健丁,王争.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诊断[J].中国肿瘤影像学杂志,2010,16(8):44-46.
[8]樊世富,陈淑君,陈蓉.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诊断及临床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4,29(6):668-672.
[9]沈旺,王新允,郑海燕,等.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216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8):693-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