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直角三角形教案

合集下载

解直角三角形方位角、坡度角讲课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方位角、坡度角讲课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方位角、坡度角讲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选自《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的第三节“解直角三角形”。

具体包括: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利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以及方位角和坡度角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熟练运用三角函数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未知边和角。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特别是方位角和坡度角的计算。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以及在实际问题中求解方位角和坡度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学具:直角三角形模型、计算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建筑工地上的方位角和坡度角问题,让学生了解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讲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引导学生回顾勾股定理,为解直角三角形打下基础。

3. 新知讲解:(1)介绍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方法,如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和应用。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3)讲解方位角和坡度角的概念,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针对练习题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六、板书设计1. 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2.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1)正弦函数:sin A = 对边/斜边(2)余弦函数:cos A = 邻边/斜边(3)正切函数:tan A = 对边/邻边3. 方位角和坡度角的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条边,求其他未知边和角。

八年级数学下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案、教学设计
3.综合应用题:
-完成课本第47页的练习题6,结合勾股定理和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一个直角三角形相关的数学小研究,可以是数学小论文、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展示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探索性问题:
-探索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了解数学史上的勾股定理证明过程。
-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在解决其他类型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2.强调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确保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有深入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巩固题: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应用题。
2.练习过程:
a.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b.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c.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解答,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解决直角三角形相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
1.勾股定理的推导和理解,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2.逆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如何从给定的条件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学生在解决综合应用题时,往往难以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与实际问题有效结合。
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点,采用以下策略: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和实物模型,直观展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全等图形的概念和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HL(斜边-直角边)和SAS(边-角-边)两种判定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全等图形的概念,对全等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时,学生也已经学习了勾股定理,对直角三角形的特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对于如何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HL和SAS两种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HL和SAS两种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灵活运用HL和SAS方法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直角三角形的模型或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情境教学法,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如建筑工人测量高度、运动员投篮等,引导学生关注直角三角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回顾全等图形的概念和判定方法,然后引入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八年级数学下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直角三角形应用,如楼梯、桥梁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直角三角形的特征及其在全等判定中的应用。
2.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那么直角三角形有哪些特殊的地方呢?如何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引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意义和作用。
(二)讲授新知
1.通过具体的直角三角形例子,讲解SAS、ASA、AAS和HL四种判定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四种方法的含义和应用。
- SAS:已知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相等,可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 ASA:已知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夹角和两边相等,可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ASA、AAS和HL)的掌握和应用。
2.难点:
-理解并灵活运用不同的全等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复杂几何图形中识别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运用全等性质进行推理。
-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几何图形的性质相结合,解决综合性的几何问题。
- AAS:已知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边相等,可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 HL:已知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直角边相等,可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结合具体例题,逐一演示这四种判定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
3.强调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如正确识别对应边、对应角等。
4.小组合作题:布置一道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题目,要求学生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北师大2024八年级数学下册 1.2 第2课时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教案

北师大2024八年级数学下册 1.2 第2课时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教案

1.2 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内容第1课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1.经历猜想、操作、观察、证明等活动,获得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并运用“斜边、直角边”定理解决问题.2.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转换能力,关注证明过程及其表达的合理性.知识目标1.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2.会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教学难点会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主要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二、探究新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问题1 :我们学过哪些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问题2 :两边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其中一组等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呢?师生活动: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师追问: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两边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边的对角是直角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二、小组合作,探究概念和性质知识点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问题:如果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即∠B=∠E = 90°,且AC = DF,BC = EF,现在能判定△ABC≌△DEF吗?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意图:教学时,如果有学生提出仿照七年级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方法,通过赋予两边特殊值、画直角三角形、与同伴所画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比较,进而归纳出结论,教师也应给予鼓励,同时,教师可由此引导学生考虑用尺规一般作出直角三角形,从而转入下面“做一做”环节.做一做:已知一条直角边和斜边,求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已知:如图,线段a,c (a<c),直角α.求作:Rt△ABC,使∠C = ∠α,BC = a,AB = c.(1) 先画∠MCN=∠α=90°.(2) 在射线CM上截取CB=a.(3) 以点B为圆心,线段c的长为半径作弧,交射线CN于点A.(4) 连接AB,得到Rt∠ABC.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在纸上画图,然后小组交流想法,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最终派代表对问题进行讲解.验证结论:已知:如图,在∠ABC与∠A′B′C′ 中,∠C′ =∠C = 90°,AB = A′B′,AC = A′C′.求证:∠ABC∠∠A′B′C′证明:在∠ABC中,∠∠C=90°,∠ BC2=AB2-AC2 (勾股定理).同理,B'C' 2=A'B' 2-A'C' 2.∠AB=A'B',AC=A'C',∠ BC=B'C'.∠ ∠ABC∠∠A'B'C'( SSS ) .归纳总结;“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文字语言: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几何语言:设计意图:1.掌握三角形的尺规作图,从实践中体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操作探究活动的设计不仅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斜边、直角边”可以确定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而且也让学生较好地感悟到“斜边、直角边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3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并规范证明过程的书写格式.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定理的发现、提出和证明的全过程,感受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紧密联系.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会用“HL”条件判定三角形全等.典例精析例1如图,AC∠BC,BD∠AD,垂足分别为C,D,AC = BD. 求证BC = AD.证明:∠ AC∠BC,BD∠AD,∠∠C与∠D都是直角.在Rt∠ABC和Rt∠BAD中,AB = BA,AC = BD.∠ Rt∠ABC∠Rt∠BAD (HL).∠ BC = AD.师生活动:教师给出例题后,让学生独立作业,同时分别选派四名同学上黑板演算. 教师巡视,对学生演算过程中的失误及时予以指正,最后师生共同评析.变式1:如图,∠ACB=∠ADB=90°,要证明∠ABC ∠∠BAD,还需一个什么条件?把这些条件都写出来,并在相应的括号内填写出判定它们全等的理由.(1) AD=BC( HL )(2) BD=AC( HL )(3) ∠DAB=∠CBA( AAS)(4) ∠DBA=∠CAB( AAS)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举手回答问题,老师针对有问题的给与解释,或者大家一起探讨错误的原因.例2 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左边滑梯的高度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斜边、直角边”定理,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形成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三、当堂练习,巩固所学等,两个滑梯的倾斜角∠B和∠F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教学时,给几分钟时间先让学生尝试着解决问题,在学生出现思维盲区时,教师给予详细分析,边讲边演示,在思维的激烈碰撞过程中,逐渐形成对“HL”判定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认识.练一练1.如图,已知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的高,若AD=AF,AC=AE,求证:BC=BE.证明:∠ 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的高,且AD=AF,AC=AE,∠ Rt∠ADC ∠ Rt∠AFE (HL).∠ CD=EF.∠ AD=AF,AB=AB,∠ Rt∠ABD∠Rt∠ABF (HL).∠ BD=BF.∠ BD-CD=BF-EF,即BC=BE.三、当堂练习,巩固所学1. 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不正确的有( )A. 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B. 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C.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D. 两个锐角对应相等2.如图,∠ABC中,AB = AC,AD是高,则∠ADB与∠ADC(填“全等”或“不全等”),依设计意图:及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参与意识,巩固所学的“斜边、直角边”定理.设计意图:规范使用“HL”判定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书写格式.在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时,要防止学生使用“SSA”来证明.设计意图:考查对使用“HL”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使用条件的理解.据是(用简写法).3.如图,在∠ABC中,已知BD∠AC,CE∠AB,BD = CE.求证:∠EBC∠∠DCB.能力拓展4. 如图,有一直角三角形ABC,∠C=90°,AC=10 cm,BC=5 cm,一条线段PQ=AB,P、Q两点分别在AC上和过A点且垂直于AC的射线AQ上运动,问P点运动到AC上什么位置时∠ABC才能和∠APQ全等?设计意图:考查对使用“HL”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使用条件的运用.板书设计1.2.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文字语言: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几何语言:课后小结。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3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3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包括HL,ASA,AAS,SAS四种判定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全等图形的概念,并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但是,对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全等的判定方法与直角三角形的特点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将全等的判定方法与直角三角形的特点相结合。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利用几何画板等教学工具,直观展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过程。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通过举例和练习,巩固学生对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掌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2.准备几何画板等教学工具。

3.准备练习题和拓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介绍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HL,ASA,AAS,SAS。

并通过几何画板展示判定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直角三角形的特点,运用所学的判定方法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I)》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I)》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I)》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1节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I)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从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入手,介绍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如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最长等。

接着,教材介绍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HL判定法、ASA判定法、AAS判定法等。

这些性质和判定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于三角形的分类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和判定方法,学生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难点: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提问、引导,让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直角三角形性质和判定方法的理解。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直角三角形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准备:直角三角形模型、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知识。

1.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3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之一——直角边和斜边分别相等。

2.能够运用直角边和斜边分别相等的条件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

二、教学重点1.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

2.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进行证明。

三、教学难点1.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进行证明。

四、课前准备1.确认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尤其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准备好相关的教学工具,如板书、教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1.引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之一——SSS判定法,即三边对应相等。

2.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并与其他三角形进行对比。

3.提问:如何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2. 讲解1.介绍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之一——直角边和斜边分别相等。

2.举例说明直角边和斜边分别相等的情形,并在板书上进行标注。

3.引导学生自己找出一些直角三角形,并利用直角边和斜边分别相等的条件进行判断。

3. 练习1.让学生自行完成教材中的例题,并提醒他们注意证明过程中的细节。

2.提供一些额外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互评。

4. 总结1.指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提醒他们记住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

2.提问:在生活中,你能够发现哪些直角三角形?3.汇总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

六、教学延伸1.让学生自行发掘更多的直角三角形,并尝试运用判定条件进行证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尝试发掘其他全等判定条件,进行探究和总结。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案与反思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案与反思

第1章直角三角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1.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Ⅰ)第1课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知识与技能】1.体验直角三角形应用的广泛性,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进一步认识直角三角形.2.学会用符号和字母表示直角三角形.3.经历“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的探讨,掌握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4.会用“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个判定方法判定直角三角形.5.理解和掌握直角三角形性质“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猜想发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引导逆向思维,探索性质的推导方法——同一法.【情感态度】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和“逆向思维”方法,培养逆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探索及应用.【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性质“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判定探索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什么叫直角三角形?从定义可以知道直角三角形具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性质,要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需要判断这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直角三角形除了有一个角是直角这条性质外还有没有别的性质呢?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除了判断一个角是直角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些问题.【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忆,并巩固所学知识.从实际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新知识的连贯性.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思考如图,在Rt△ABC中,两锐角的和∠A+∠B=______.为什么?【教学说明】通过学生思考,总结归纳得出结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试试看:(1)如图,在△ABC中,∠ACB=90°,CD⊥AB于点D,若∠A=40°,则∠BCD=______..(2)在△ABC中,∠B=50°,高AD、CE交于H,则∠AHC=______..【教学说明】巩固所学内容,加强对直角三角形两角之间互余的理解.问题2利用两锐角互余判断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思考如图,在△ABC中,如果∠A+∠B=90°,那么△ABC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教学说明】让学生明白两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到直角三角形一种判定方法.结论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试试看:如图,AB∥CD,∠A和∠C的平分线相交于H点,那么△AHC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教学说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逐步掌握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问题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探索过程思考(1)按要求作图: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并作出斜边上的中线.(2)量一量各线段的长度.(3)猜想:你能猜想出什么结论?【教学说明】经历上面的探索过程,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并能对所学知识行提炼和归纳.问题4教材第4页例题【教学说明】让学生明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定理的题设及结论可以相互变换,加深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比是4∶5∶9,那么这个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2.在△ABC中,若∠A=∠B+∠C,则△ABC是_______.3.图,在Rt△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中线,将△ACD沿AC边折叠,使点D落在点E处.求证:E∥AB.【教学说明】由学生独立完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给予矫正深化.答案:1.B2.直角三角形3.证明:∵△ACD沿AC边折叠,∴△ADC≌AEC,∴∠ACE=∠ACD,∵CDAB边上的中线,∠AB=90°,∴CD=AD,∴∠CAD=∠ACD,∴∠CAD=∠ACE,∴EC∥AB.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哪些性质和判定方法?还有什么值得与大家共同分享的?【教学说明】梳理学习内容、方法、思路,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形成知识体系,同学之间互相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1.布置作业:习题1.1中的第1、2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通过练习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利用已知条件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这一考点比较容易上手一些,而往往忽略在直角三角形中告诉斜边上的中点利用中线这一性质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学生不断强化提高这一点.【素材积累】阿达尔切夫说过:“生活如同一根燃烧的火柴,当你四处巡视以确定自己的位置时,它已经燃完了。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教案

1.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Ⅰ)第2课时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中,30度的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2.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性质的发现过程.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会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情感态度】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和“逆向思维”方法,培养逆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性质的运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1 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问题2按要求画图:(1)画∠MON,使∠MON=30°;(2)在OM上任意取点P,过P作ON的垂线PK,垂足为K,量一量PO、PK的长度,PO、PK有什么关系?(3)在OM上再取点Q、R,分别过Q、R作ON的垂线QD、RE,垂足分别为D、E,量一量QD、OQ,它们有什么关系?量一量RE、OR,它们有什么关系?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律?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学说明】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图、测量,探究,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 探究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思考在Rt△ABC中,∠BCA=90°,如果∠A=30°,那么直角边BC与斜边AB有什么关系?【教学说明】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结论.议一议:这个定理的得出除了上面的方法外,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教学说明】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有多种,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问题2 上面定理的逆定理思考上面问题中,把条件“∠A=30°”与结论“BC=1/2AB”交换,结论还成立吗?【教学说明】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角等于30°与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在命题中相互调换,结论都成立.同时也认清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问题3教材第5页例2【教学说明】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在△ABC中,∠C=45°,∠BAC=105°,AD⊥BC,DC=5cm,则AB=()A.5cmB.10cmC.15cmD.20cm2.如果等腰三角形腰长为4,腰上的高为2,则此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________.3.如图所示,某船于上午11时30分在A处观察海岛B位于北偏东60°,该船以每小时10海里的速度向东航行至C处,再观察海岛位于北偏东30°,且船距离海岛20海里.(1)求该船到达C处的时刻;(2)若该船从C处继续向东航行,何时到达B岛正南的D处?【教学说明】由学生独立完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感受数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查漏补缺.答案:1.B2.30°或150°3.(1)由已知有∠DAB=30°,BC=20,∠BCD=60°,所以AC=BC=20,所需时间为20/10=2(小时),该船到达C处的时刻为13时30分;(2)可求得CD=10,C处到D处所需时间为10/10=1(小时),故到达D处的时间为14时30分.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今天,你又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哪些性质?还有什么疑惑,与大家共同探讨.【教学说明】帮助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再次查漏补缺,深化提高.1.布置作业:习题1.1中的第4、5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2.1直角三角形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2.1直角三角形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志品质。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对几何图形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情感。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数学学习对人的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信念。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和情感态度,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
3.组织学生互评,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
4.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直角三角形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符号、公式等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直角三角形相关问题的技能。
3.使学生能够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距离、计算面积等,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结合课本例题,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证明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问题导向
1.以问题驱动教学,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将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1一. 教材分析《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全等判定方法,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实例图片、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例如,如何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2.呈现(10分钟)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例如,演示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情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全等的条件。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

例如,给出两个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全等。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和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应用。

八年级数学下册《直角三角形》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直角三角形》教案、教学设计
1.基础知识巩固: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chapter页的练习题1-5,重点关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
-选择两道与直角三角形判定方法相关的题目进行解答,要求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
2.实践应用题:
-结合生活实际,找出两个含有直角三角形的场景,并简要说明直角三角形在其中的作用。
-尝试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距离或高度测量问题,要求列出解题步骤和最终答案。
3.提高拓展题:
-完成“拓展延伸”部分第1、2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针对本节课学到的直角三角形知识,编写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题目,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
4.小组合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以PPT或手抄报形式进行展示。
-小组讨论并总结直角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要点,将讨论成果以书面形式提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养成勤奋好学的学习习惯。
3.通过直角三角形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他们的数学意识。
4.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物的直角、三角形标志等,引起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反思与总结:
-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对直角三角形知识点的认识。
-撰写一篇关于直角三角形学习心得的短文,与同学和老师分享。
作业要求:
1.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写工整、清晰,解答过程要求简洁明了。
2.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时积极思考,主动请教同学和老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教案

第1章直角三角形1.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第1课时勾股定理【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2.掌握勾股定理.3.学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归纳和猜想,用面积法推导作出肯定结论的过程,来了解勾股定理.【情感态度】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发现、推导和应用勾股定理中的贡献与成就,增进爱国主义情感,体验探索发现的过程和知识运用,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教学重点】勾股定理【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应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向学生展示国际数学大会(ICM——2002)的会标图徽,并简要介绍其设计思路.可以首次提出勾股定理.【教学说明】激发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和学习勾股定理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预习.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勾股定理的验证做一做:教材第9页“做一做”【教学说明】通过测量,学生自主探究,对于直角三角形这一性质有个初步了解.议一议:教材第9页“议一议”【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计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并对勾股定理拓展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想一想:教材第10页“探究”【教学说明】通过拼图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例:教材第11页例1【教学说明】学生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能够学以致用.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若Rt△ABC中,∠C=90°,且c=37,a=12,则b的值为()A.50B.35C.34D.262.一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比直角边长大2,另一直角边长为6,则斜边长为()A.4B.8C.10D.123.如图,在△ABC中,∠ACB=90°,AB=5cm,BC=3cm,CD⊥AB 于D,求CD的长.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90°,CD⊥AD,AD2+CD2=2AB2.求证:AB=BC.【教学说明】由学生独立完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点拨,及时调整教学中的缺漏并加以强化,在完成上述题目后,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对应训练部分.答案:1.B 2.C3.解:∵△ABC中,∠ACB=90°,∴由勾股定理有AC2=AB2-BC2=52-32=16,∴AC=4.又∵S△ABC=1/2AB·CD=1/2AC·BC,∴CD=AC·BC/AB=12/5(cm)4.证明:连接AC,∵∠ABC=90°,∴AB2+BC2=AC2.∵CD⊥AD,∴AD2+CD2=AC2.∵AD2+CD2=2AB2,∴AB2+BC2=2AB2,∴AB=BC.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同学们还存在哪些困惑?【教学说明】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完善了学生对知识的梳理.1.布置作业:习题1.2中的第1、4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作业部分.1.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知识与技能】1.勾股定理从边的方面进一步刻画直角三角形的特征,学生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2.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过程与方法】1.放手学生从多角度地了解勾股定理.2.提高学生亲自动手的能力.【情感态度】1.学会运用勾股定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2.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有关勾股定理的材料,给予交流的机会,并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在交流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应用勾股定理有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勾股定理有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今后我们来看看这个定理的应用.【教学说明】教师创设问题,有针对性地复习了勾股定理,对本节课的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预习.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勾股定理的应用思考教材第12页“动脑筋”【教学说明】提出问题,提供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动性,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教材第12页例2【教学说明】以古代的数学问题为背景,一方面及时巩固勾股定理的运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其中的两条边长是4和5,则第三条边等于()A.3B.41C.3或41D.无法确定2.在Rt△ABC中,AB=c,BC=a,AC=b,∠B=90°.①已知a=5,b=12,求c;②已知a=20,c=29,求b.3.如图,圆柱形无盖玻璃容器,高18cm,底面周长为60cm,在外侧距下底1cm的点C处有一蜘蛛,与蜘蛛相对的圆柱形容器的上口外侧距开口1cm的F处有一苍蝇,试求急于捕获苍蝇充饥的蜘蛛,所能走的最短路线的长度.【教学说明】由学生独立完成,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便于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给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及时纠正他们出现的错误,并改正强化,在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对应训练部分.答案:1.C3.解:将曲面沿AB展开,如图,过C作CE⊥AB于E,在Rt△ECF 中,∠E=90°,EF=18-1-1=16(cm),CE=1/2×60=30(cm),由勾股定理,得CF=223016+=34(cm)+=22CE EF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给同学们谈谈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认为自己还在哪些问题上存在疑问?与大家共同交流.【教学说明】学生自已总结归纳加深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1.布置作业:习题1.2中的第5、9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作业部分.1.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第3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识与技能】1.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判别的方法——勾股定理逆定理.2.会应用勾股逆定理判别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3.通过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它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实验验证——理论释意——应用”的探索过程,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乐趣.【情感态度】1.通过合作交流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2.通过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理解和应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据说,古埃及人曾用下面的方法画直角:他们用13个等距离的结把一根绳子分成等长的12段,一个工匠同时握住绳子的第1个结和第13个结,两个助手分别握住第4个结和第8个结,拉紧绳子,就会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其直角在第4个结处.【教学说明】利用古埃及人画直角的方法,让学生体验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同时明确了本节课所研究的问题,既进行了数学史的教育,又锻炼了学生观察探究的能力,激发了他们渴求知识的欲望,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预习.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探究教材第14页“探究”【教学说明】让学生有充分的探究、讨论的空间,体会逆定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再次感受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应用例:教材第15页例3、例4 【教学说明】加深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理解,并能初步的应用逆定理.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A.△ABC中,若∠B=∠C-∠A,则△ABC是直角三角形B.△ABC中,若a2=(b+c)(b-c),则△ABC是直角三角形C.△ABC中,若∠A∶∠B∶∠C=3∶4∶5,则△ABC是直角三角形D.△ABC中,若a∶b∶c=5∶4∶3,则△ABC是直角三角形2.一根24米绳子,折成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的三角形,则三边长分别为__________,此三角形的形状为________.3.若a、b、c是△ABC的三边长,且满足a2c2-b2c2=a4-b4,试判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4.探险队里的A组由驻地出发,以12km/h的速度前进,同时,B 组也由驻地出发,以9km/h的速度向另一个方向前进,2小时后同时停下来,这时A、B两组相距30km,那么A、B两组行驶的方向成直角吗?说明理由.【教学说明】由学生自主完成,考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给予引导、点拨,并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在完成上述题目后,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对应训练部分.答案:1. C 2. 6,8,10;直角三角形3.∵a2c2-b2c2=a4-b4,∴c2(a2-b2)=(a2+b2)(a2-b2),当a2-b2=0时,即(a+b)(a-b)=0,因为a>0,b>0,所以a+b≠0,a-b=0,即a=b,此时为等腰三角形,当a2-b2≠0时,则有c2=a2+b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此时为直角三角形.综上可得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4.∵(12×2)2+(9×2)2=30∴A,B两组行驶方向成直角.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你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吗?还有哪些困惑?请与同学们共同操作.1.布置作业:习题1.2中的第2、8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作业部分.。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是学生继七年级学习平面几何后,进一步深化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本章主要包括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分类以及特殊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探索其性质,并为后续学习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性质和分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和应用,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学会运用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4.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特殊直角三角形的应用;3.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直角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发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3.案例教学法: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的能力;4.数形结合教学法:利用图形直观展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加深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直角三角形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例题;2.教学素材:收集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3.学具:为学生准备直角三角板、尺子等学习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工人测量高度、运动员投掷等,引导学生关注直角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

提问:这些实例中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展示直角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直角三角形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2023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直角三角形1.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新版)湘教版

2023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直角三角形1.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新版)湘教版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与技能:学生将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能够运用这些定理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他们还将能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将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加深对直角三角形全等概念的理解。他们还将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完全相同的情况?”举例来说,当你在建筑工地或制作模型时,你可能需要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完全相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奥秘。
- 视频资源:《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实际应用案例解析》等。
2. 拓展要求:
- 学生应利用课后时间自主学习和拓展,加深对直角三角形全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和观看视频资源,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和实际应用。
-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将培养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几何知识的热爱。他们还将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4. 创新与实践:学生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他们将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将通过学习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提高逻辑推理能力。他们能够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正确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并能够清晰地表达解题过程。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2.1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2.1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2.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总结归纳。
3.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练习:针对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布置一些基础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直角三角形概念的理解,提高对性质的认识。例如:
(1)判断以下三角形哪些是直角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2.1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知道直角三角形的特征,即一个角为直角(90°),其他两个角的和为90°。
2.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够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熟练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等。
3.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理解并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针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教学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给定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3.教学目的: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关注点:
(1)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
(3)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一张直角三角形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三角形吗?它有什么特点?”
(2)直角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你能举例说明吗?

解直角三角形及应用(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及应用(教案)
4.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他们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和想法,这让我意识到他们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更多地引入类似的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正弦、余弦、正切的记忆仍然不够牢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加强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知识点。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2.在案例分析环节,我尝试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体验到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这让他们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也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难点方面,正弦、余弦、正切在不同象限的正负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我通过举例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难点。但从课堂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还需要在后续的练习中进一步巩固。
3.培养学生的数据运算能力,通过计算特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性和速度。
4.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使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及其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学会使用计算器计算特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节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心。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直角三角形§1.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Ⅰ)(第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定理。

2、掌握“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定理。

3、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定理以及应用。

4、巩固利用添辅助线证明有关几何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应用。

难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三角形,除了具备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备哪些性质?二、新授(一)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1请学生看图形:1、提问:∠A与∠B有何关系?为什么?2、归纳小结: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巩固练习:练习1(1)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为520,那么另一个锐角度数(2)在Rt△ABC中,∠C=900,∠A -∠B =300,那么∠A= ,∠B= 。

练习2 在△ABC中,∠ACB=900,CD是斜边AB上的高,那么,(1)与∠B互余的角有(2)与∠A相等的角有。

(3)与∠B相等的角有。

(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1、提问:“在△ABC中,∠A +∠B =900那么△ABC是直角三角形吗?”2、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推理3、归纳: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练习3:若∠A= 600,∠B =300,那么△ABC是三角形。

(三)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21、实验操作:要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的纸片(l)量一量斜边AB的长度(2)找到斜边的中点,用字母D表示(3)画出斜边上的中线(4)量一量斜边上的中线的长度让学生猜想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长度之间有何关系?归纳: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三、巩固训练:练习4:在△ABC中,∠ACB=90 °,CE是AB边上的中线,那么与CE相等的线段有_________,与∠A相等的角有_________,若∠A=35°,那么∠ECB= _________。

练习5:已知:∠ABC=∠ADC=90O,E是AC中点。

求证:(1)ED=EB(2)∠EBD=∠EDB(3)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练习6 已知:在△ABC中,BD、CE分别是边AC、AB上的高, M是BC的中点。

如果连接DE,取DE的中点 O,那么MO 与DE有什么样的关系存在?四、小结:这节课主要讲了直角三角形的那两条性质定理和一条判定定理?五、课后反思:§1.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Ⅰ)(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定理以及应用。

2、巩固利用添辅助线证明有关几何问题的方法。

3、通过图形的变换,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新问题,进行类比联想,促进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发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4、从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应用。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思想方法。

三、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如果你是设计师:(提出问题)2008年将建造一个地铁站,设计师设想把地铁站的出口建造在离附近的三个公交站点45路、13路、23路的距离相等的位置。

而这三个公交站点的位置正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把地铁站的出口建造在哪里?(通过实际问题引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点和三个顶点之间的长度关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一动想一想猜一猜(实验操作)请同学们分小组在模型上找出那个点,并说出它的位置。

请同学们测量一下这个点到这三个顶点的距离是否符合要求。

通过以上实验请猜想一下,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和斜边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动手操作找到那个点,通过测量的结果让学生猜测斜边的中线与斜边的关系。

)(二)新授:提出命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证明命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完成证明过程)推理证明思路:①作点D1②证明所作点D1具有的性质③证明点D1 与点D 重合EDCBA应用定理:例1、已知:如图,在△ABC 中,∠B=∠C ,AD 是∠BAC 的平分线,E 、F 分别AB 、AC 的中点。

求证:DE=DF分析:可证两条线段分别是两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中线,再证两斜边相等即可证得。

(上一题我们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较长直角边重合,现在我们将图形变化使斜边重合,我们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练习变式:1、 已知:在△ABC 中,BD 、CE 分别是边AC 、AB 上的高,F 是BC 的中点。

求证:FD=FE 练习引申:(1)若连接DE ,能得出什么结论?(2)若O 是DE 的中点,则MO 与DE 存在什么结论吗?上题两个直角三角形共用一条斜边,两个直角三角形位于斜边的同侧。

如果共用一条斜边,两个直角三角形位于斜边的两侧我们又会有哪些结论? 2、已知:∠ABC=∠ADC=90º,E 是AC 中点。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例2、求证: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一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P4 练习P4 2 (三)、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P7 习题A 组 1、2 (五)、课后反思:§1.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Ⅰ)FEDCBAFCB(第3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2、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度”;3、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难点:直角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1)两锐角互余;(2)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2 按要求画图:(1)画∠MON,使∠MON=30°,(2)在OM上任意取点P,过P作ON的垂线PK,垂足为K,量一量PO,PK的长度,PO,PK 有什么关系?(3) 在OM上再取点Q,R,分别过Q,R作ON的垂线QD,RE,垂足分别为D,E,量一量QD,OQ,它们有什么关系?量一量RE,OR,它们有什么关系?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 探究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为什么等于斜边的一半。

如图,Rr△ABC中,∠A=30°,BC为什么会等于12AB分析:要判断BC=12AB,可以考虑取AB的中点,如果如CBAKOMCBA果BD=BC,那么BC=12AB,由于∠A=30°,所以∠B=60°,如果BD=BC,则△BDC一定是等边三角形,所以考虑判断△BDC是等边三角形,你会判断吗?由学生完成归纳: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这个定理的得出除了上面的方法外,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先让学生交流,得出把△ABC沿着AC翻折,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2 上面定理的逆定理上面问题中,把条件“∠A=30°”与结论“BC=12AB”交换,结论还成立吗?学生交流方法(1)取AB的中点,连接CD,判断△BCD是等边三角形,得出∠B=60°,从而∠A=30°(2)沿着AC翻折,利用等边三角形性质得出。

(3)你能把上面问题用文字语言表达吗?归纳: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度。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定理应用例1、在△ABC中,△C=90°,∠B=15°,DE垂直平分AB,垂足为点E,交BC边于点D,BD=16cm,则AC的长为______例2、如图在△ABC中,若∠BAC=120°,AB=AC,AD ⊥AC于点A,BD=3,则BC=______.ED CABD CAB2 实际应用例3、(P5) 在A 岛周围20海里水域有暗礁,一轮船由西向东航行到O 处时,发现A 岛在北偏东60°的方向,且与轮船相距有触礁的危险吗?四、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P 6练习 1、2五、 反思小结,拓展提高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怎样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第4课时) 勾股定理教学目标:(1)掌握勾股定理;(2)学会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证明与作图 (3)了解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4)在定理的证明中培养学生的拼图能力; (5)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6)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7)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教学过程: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东(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问题: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除了满足一般关系外,还有另外的特殊关系吗?2、定理的获得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强调说明:(1)勾――最短的边、股――较长的直角边、弦――斜边(2)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待定)3、定理的证明方法方法一: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的正方形.方法二: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方法三:“总统”法.如图所示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直角梯形以上证明方法都由学生先分组讨论获得,教师只做指导.最后总结说明4、定理的应用练习P11例题1、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0,AB=5cm,BC=3cm,CD⊥AB 于D,求CD的长.解:∵△ABC是直角三角形,AB=5,BC=3,由勾股定理有∴又∠2=∠C∴CD的长是2.4cm例题2、如图,△ABC中,AB=AC,∠BAC=900,D是BC上任一点,求证:BD2+CD2=2AD2证法一:过点A作AE⊥BC于E则在Rt△ADE中,DE2+AE2=AD2又∵AB=AC,∠BAC=900∵BD2+CD2=(BE-DE)2+(CE+DE)2=BE2+CE2+2DE2=2AE2+2DE2=2AD2∴即BD2+CD2=2AD2证法二:过点D作DE⊥AB于E, DF⊥AC于F则DE∥AC,DF∥AB又∵AB=AC,∠BAC=900∴EB=ED,FD=FC=AE在Rt△EBD和Rt△FDC中 BD2=BE2+DE2,CD2=FD2+FC2在Rt△AED中,DE2+AE2=AD2∴BD2+CD2=2AD25、课堂小结:(1)勾股定理的内容(2)勾股定理的作用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另两边的关系6、作业布置P16 习题A组 1、2、3课后反思:§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第5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目标:(1)理解并会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会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4)通过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5)通过勾股定理及以前的知识联合起来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6)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7)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教学过程: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文字叙述、符号表述、图形2、逆定理的获得(1)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定理的逆命题表述出来(2)学生自己证明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有下面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强调说明:(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①角为900②垂直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定理的应用P15 例题3 判定由线段a,b,c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