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直角三角形(教师讲义带答案)资料
上海初中数学八年级上---19.8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含答案)

19.8(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一、填空题1.若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差为24度,则较大的锐角的度数是_________ . 2. 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CD ⊥AB 于D , (1)若∠B =50°,则∠A =__________; (2)若∠B -∠A =50°,则∠A =__________; (3)与∠A 互余的角有________________;(4)与∠A 相等的角有________________. 第2题图3.已知直角三角形面积等于24平方厘米,斜边上的高为4厘米,则斜边上的中线长 为 厘米.4.等腰直角三角形中,若斜边和斜边上的高的和是6cm ,则斜边长是 cm . 5. 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高与斜边上的中线长分别为2 cm 和3 cm ,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cm 2.6. 在Rt △ABC 中,∠C =90°,周长为24 cm ,三边长的比为3∶4∶5,则斜边上的中线长为__________cm ,斜边上的高为__________cm.二、解答题7.如图,已知△ABC 中,∠ ABC=∠ ACB ,D 、E 为△ABC 外两点,AD ⊥BD ,AE ⊥CE ,F 、G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求证:DF =GE .8.如图,已知:在ABC ∆中,D BC AC AD C B 于交,,⊥=∠=∠2040. 求证:AB CD 2=.ABCD9. 如图,已知在Rt △ABC 中,∠C =90°,M 是AB 的中点,AM =AN ,MN ∥AC . 求证:MN =AC .10. 如图,已知HE 、AG 相交于点D ,点B 、C 、F 分别是线段DG 、HD 、AE 的中点,若AH =AD ,DE =EG .求证:CF =BF .三、提高题11.如图,已知:在ΔABC 中, ∠ABC=2∠C,AD ⊥BC 于D,E 是AC 中点,ED 的延长线与AB 的延长线交于点F .求证:BF=BD .CBAEDF19.8(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一、填空题1. 在Rt△ABC中,∠C=90°,∠B=60°,若BC=4 cm,则AB=__________cm.2. 在△ABC中,若∠C∶∠B∶∠A=1∶2∶3,BC=16,则AB=__________.3.在Rt△ABC中,若∠ACB=90°,CD⊥AB于D,∠A=30°,若BD=4cm,则BC=__________cm,AD=__________cm.4.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30°,腰长为4 cm,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cm 5.△ABC中,AB=AC,∠BAC=120°,AB=12cm,则BC边上的高AD= cm..6.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则此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是__________.7.如图,在Rt△ABC中,∠A<∠B,CM是斜边AB上的中线,将△ACM沿CM翻折,点A落在点D处,如果CD恰好与AB垂直,那么∠A=__________度.二、解答题8.已知:如图,△ABC中,AB=AC,点D在BC边上,∠DAC=90° , AD= 12 CD.求:∠BAC的度数.9.已知:如图,在△ABC中,BD=DC,若AD⊥AC,∠BAD=30°.求证:AC=12 AB.AB CDAB CD10. 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中,E 是AC 上的一点,CE =14AC ,过E 作DE ⊥AC 交BC 于点D . 求证:D 是BC 的中点.11. 如图,已知△ABC 中,∠ACB =90°,CD ⊥AB 于D ,CE 为AB 边上的中线,若AC =AE .求证:BC =2CD .三、提高题1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是另一腰长度的12,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公开课精品课件

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
课堂小结
直角三角 形的性质 与判定
性 质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判 有两个角互余的三 定 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 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1章 直角三角形
1.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Ⅰ)
第2课时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有关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 (重点)
总结归纳
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A
应用格式:
在△ABC 中,
∵ ∠A +∠B =90°,
∴ △ABC 是直角三角形.B
C
典例精析 例3 如图,∠C=90 °, ∠1= ∠2,△ADE是直角三
角形吗?为什么?
解:在Rt△ABC中,
∠2+ ∠A=90 °. ∵ ∠1= ∠2,
∴∠1 + ∠A=90 °. 即△ADE是直角三角形.
可得BC=CD=
1 2
AB.
B
C
D
证法1
证明:取线段AB的中点D,连接CD.
∵CD为Rt△ABC斜边AB上的中线,
CD
1 2
AB =
BD
C
∵∠BCA =90°,且∠A=30°,
∴∠B=60°,
B
∴△CBD为等边三角形,
BC
=
BD
1 2
AB.
证明方法: 中线法
30° A D
证法2
证明:在△ABC 中, ∵ ∠C =90°,∠A =30°, ∴ ∠B =60°.
第1章直角三角形
1.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Ⅰ)
自学初中数学资料 直角三角形(资料附答案)

自学资料一、直角三角形【知识探索】1.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H.L).【错题精练】例1.如图,在直线l上依次摆放着七个正方形,已知斜放置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1.0,1.21,1.44,正放置的四个正方形的面积为S1、S2、S3、S4,则S1+S2+S3+S4=______.【解答】解:由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可知:S1+S2=1,S2+S3=1.21,S3+S4=1.44,∴S1+S2+S3+S4=2.44.第1页共41页自学七招之日计划护体神功:每日计划安排好,自学规划效率高非学科培训故填:2.44.【答案】2.44例2.如图,在Rt△ABC中,∠BAC=90°,AB=6,AC=8,将边AB沿AE翻折,使点B落在BC上的点D处,再将边AC沿AF翻折,使点C落在AD延长线上的点C′处,两条折痕与斜边BC分别交于点E,F,则线段C′F的长为()A. 85B. √32C. 35D. 45【解答】解:∵Rt△ABC中,∠BAC=90°,AB=6,AC=8,∴BC=10,∵将边AB沿AE翻折,使点B落在BC上的点D处,∴∠AEC=∠AEB,∠BAE=∠DAE,∵∠BED=180°,∴∠CEA=90°,即CE⊥AE,∵S△ABC=12AB×AC=12AE×BC,∴AE=4.8,在Rt△ACE中,CE=√AC2−AE2=6.4,∵将边AC沿AF翻折,使点C落在AD延长线上的点C′处,∴CF=C'F,∠CAF=∠C'AF,∵∠BAE+∠DAE+∠CAF+∠C'AF=∠BAC=90°,∴∠EAF=45°,且CE⊥AE,∴∠EAF=∠EFA=45°,∴AE=EF=4.8,∵CF=CE-EF=6.4-4.8=1.6,∴C'F=1.6=85,故选:A.【答案】A第2页共41页自学七招之智慧树神拳:知识内容体系化,思维导图来助力非学科培训例3.如图所示,Rt△ABC中,已知∠BAC=90°,AB=AC=2,点D在BC上运动(不能到达点B,C),过点D作∠ADE=45°,DE交AC于点E.(1)求证:△ABD∽△DCE;(2)当△ADE是等腰三角形时,求AE的长.【答案】解:(1)Rt△ABC中,∠BAC=90°,AB=AC=2,∴∠B=∠C=45°.∵∠ADC=∠B+∠BAD,∠ADC=∠ADE+∠EDC,∴∠ADE+∠EDC=∠B+∠BAD.又∵∠ADE=45°,∴45°+∠EDC=45°+∠BAD.∴∠EDC=∠BAD.∴△ABD∽△DCE.(2)①若AD=AE时,∠DAE=90°,此时D点与点B重合,不合题意.②若AD=DE时,△ABD与△DCE的相似比为1,此时△ABD≌△DCE,于是AB=AC=2,BC=22,AE=AC-EC=2-BD=2-(22-2)=4-22,③若AE=DE,此时∠DAE=∠ADE=45°,如下图所示易知AD⊥BC,DE⊥AC,且AD=DC.第3页共41页自学七招之错题本锁骨术:巧用智能错题本,错题定期反复练非学科培训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可知:AE=CE=12AC=1.例4.△ABC是⊙O的内接三角形;(1)如图1,若BC=4√2,AC=7,∠ACB=45°,求⊙O的半径.(2)如图2,若AB=7,BC=5,AC=8,求∠C的度数及⊙O的半径.(3)如图3,△ABC是⊙O的内接三角形,BE是AC边上的高,连结BO.①请证明:∠CBE=∠ABO;②若AB=7,BC=6,AC=8,请求出⊙O的半径.【答案】解:(1)作直径BD,BH⊥AC于H,连结AD,如图1,在Rt△BCH中,CH=BH=√22BC=√22•4√2=4,∴AH=AC-CH=7-4=3,在Rt△ABH中,AB=√AH2+BH2=5,∵BD为直径,∴∠BAD=90°,第4页共41页自学七招之智慧树神拳:知识内容体系化,思维导图来助力非学科培训∵∠D=∠ACB=45°,∴△AB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D=√2AB=5√2,∴⊙O的半径为5√22;(2)作直径BD,BH⊥AC于H,连结AD,如图2,设CH=a,BH=b,则AH=AC-CH=8-a,在Rt△BCH中,a2+b2=52①,在Rt△BAH中,(8-a)2+b2=72②,①-②得-64+16a=-24,解得a=52,在Rt△BCH中,∵BC=5,CH=52,∴∠CBH=30°,∴∠C=60°,∵BD为直径,∴∠BAD=90°,∵∠D=∠ACB=60°,∴AD=√33AB=7√33,∴BD=2AD=14√33∴⊙O的半径为7√33;(3)①证明:作直径BD,连结AD,如图3,∵BE⊥AC,∴∠CBE+∠C=90°,∵BD为直径,∴∠BAD=90°,∴∠D+∠ABD=90°,∵∠D=∠ACB,∴∠CBE=∠ABO;②设CE=a,BE=b,则AE=AC-CE=8-a,在Rt△BCE中,a2+b2=62①,第5页共41页自学七招之错题本锁骨术:巧用智能错题本,错题定期反复练非学科培训在Rt△BAE中,(8-a)2+b2=72②,①-②得-64+16a=-13,解得a=5116,在Rt△BCE中,∵BC=6,CE=5116,∴BE=√BC2−CE2=21√1516,∵∠CBE=∠ABD,∴Rt△ABD∽Rt△EBC,∴BDBC =AB BE,∴BD=6×721√1516=32√1515,∴⊙O的半径为16√1515.例5.如图,AB是圆O的直径,CD是圆O的一条弦,且CD⊥AB于点E.(1)若∠A=48°,求∠OCE的度数;(2)若CD=4√2,AE=2,求圆O的半径.【答案】解:(1)∵CD⊥AB,∠A=48°,∴∠ADE=42°.∴∠AOC=2∠ADE=84°,∴∠OCE=90°-84°=6°;(2)解:因为AB是圆O的直径,且CD⊥AB于点E,所以CE=12CE=12×4√2=2√2,在Rt△OCE中,OC2=CE2+OE2,设圆O的半径为r,则OC=r,OE=OA-AE=r-2,所以r2=(2√2)2+(r-2)2,解得:r=3.所以圆O的半径为3.第6页共41页自学七招之智慧树神拳:知识内容体系化,思维导图来助力非学科培训例6.如图,点D在半圆O上,半径OB=√61,AD=10,点C在弧BD上移动,连接AC,H是AC上一点,∠DHC=90°,连接BH,点C在移动的过程中,BH的最小值是()A. 5B. 6C. 7D. 8【解答】解:如图,取AD的中点M,连接BD,HM,BM.∵DH⊥AC,∴∠AHD=90°,∴点H在以M为圆心,MD为半径的⊙M上,∴当M、H、B共线时,BH的值最小,∵AB是直径,∴∠ADB=90°,∴BD=√(2√61)2−102=12,BM=√BD2+DM2=√122+52=13,∴BH的最小值为BM-MH=13-5=8.故选:D.【答案】D例7.如图所示,P、Q分别是Rt△ABC两直角边AB、AC上两点,M为斜边BC的中点,且PM⊥QM,MD⊥AB于点D,ME⊥AC于点E.求证:(1)△MPD∽△MQE;(2)AD•PD=AE•EQ:(3)PB2+QC2=PM2+QM2.【答案】证明:(1)∵MD⊥AB于点D,ME⊥AC,∠A=90°,∴∠MDP=∠MEA=∠A=90°,∴四边形ADME是矩形,∴AD=EM,AE=DM,∠DME=90°,∵PM⊥QM,第7页共41页自学七招之错题本锁骨术:巧用智能错题本,错题定期反复练非学科培训∴∠PMQ=90°,∴∠DMP=∠EMQ,∴△MPD∽△MQE;(2)∵△MPD∽△MQE,∴PDEQ =DMEM,∵AD=EM,AE=DM,∴PDEQ =AEAD,∴AD•PD=AE•EQ;(3)如图,以M点为中心,△MCQ顺时针旋转180°至△MBN,∴△MCQ≌△MBN,∴BN=QC,MN=MQ,∠MBN=∠C,连接PN,PQ,∵PM⊥QM,∴PM垂直平分NQ,∴PN=PQ,∵△ABC是直角三角形,BC是斜边,∴∠ABC+∠C=90°,∴∠ABC+∠MBN=90°,即△PBN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可得,PN2=PB2+BN2,∴PQ2=PB2+QC2,∵PQ2=PM2+QM2,∴PB2+QC2=PM2+QM2.例8.如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7cm,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之和为()cm2.A. 3cm2B. 4cm2C. 7cm2D. 49cm2第8页共41页自学七招之智慧树神拳:知识内容体系化,思维导图来助力非学科培训【解答】解:∵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正方形A的面积=a2,正方形B的面积=b2,正方形C的面积=c2,正方形D的面积=d2,又∵a2+b2=x2,c2+d2=y2,∴正方形A、B、C、D的面积和=(a2+b2)+(c2+d2)=x2+y2=72=49cm2.故选:D.【答案】D例9.如图,点E是Rt△ABC、Rt△ABD的斜边AB的中点,AC=BC,∠DBA=20°,那么∠DCE的度数是______.【解答】解:∵点E是Rt△ABD的斜边AB的中点,AB,∴ED=EB=12∴∠EDB=∠DBA=20°,∴∠DEA=∠EDB+∠DBA=40°,∵点E是Rt△ABC的斜边AB的中点,AC=BC,AB,CE⊥AB,∴EC=12∴∠DEC=130°,ED=EC,∴∠DCE=25°,故答案为:25°.【答案】25°例10.如图,在△ABC中,AB=3,AC=4,BC=5,P为边BC上一动点,PE⊥AB于E,PF⊥AC于F,M为EF中点,求AM的最小值.第9页共41页自学七招之错题本锁骨术:巧用智能错题本,错题定期反复练非学科培训【答案】解:∵在△ABC中,AB=3,AC=4,BC=5,∴AB2+AC2=BC2,即∠BAC=90°.又∵PE⊥AB于E,PF⊥AC于F,∴四边形AEPF是矩形,∴EF=AP.∵M是EF的中点,∴AM=12EF=12AP.当AP⊥BC时,AP的最小值即为直角三角形ABC斜边上的高125,∴AM的最小值是65.例11.如图,在△ABC中,∠ACB=90°,∠A=30°,AB=4,以点B为圆心,BC长为半径画弧,交边AB于点D,则CD的长为______.【解答】解:连接CD,∵∠ACB=90°,∠A=30°,AB=4,第10页共41页自学七招之智慧树神拳:知识内容体系化,思维导图来助力非学科培训∴∠B=60°,BC=12AB=2,∵以点B为圆心,BC长为半径画弧,交边AB于点D,∴△BCD是等边三角形,∴CD=BC=2,故答案为:2.【答案】2例12.(1)如图1是一家唇膏卖家的礼品装,卖家采用了正三梭柱形盒子,里面刚好横放一支圆柱形唇膏,右图是其横载面,△ABC为正三角形.求这个包装盒空间的最大利用率(圆柱体积和纸盒容积的比);(2)一个长宽高分别为l,b.h的长方体纸箱装满了一层高为h的圆柱形易拉罐如图2.求纸箱空间的利用率(易拉罐总体积和纸箱容积的比);(3)比较上述两种包装方式的空间利用率哪个大?【答案】解:(1)由题意,⊙O是△ABC内接圆,D为切点,如图1,连结OD,OC.设⊙O半径为r,纸盒长度为h',则CD=√3r,BC=2√3r则圆柱型唇膏和纸盒的体积之比为:πr2ℎ′√34(2√3r)2ℎ′=√39π(若设△ABC的边长为a,则圆柱型唇膏和纸盒的体积比为112πa2ℎ′√34a2ℎ′=√39π)(2)易拉罐总体积和纸箱容积的比:l2r•b2r•πr2ℎlbℎ=π4;(3)∵√39ππ4=4√39=√4881<1∴第二种包装的空间利用率大.例1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90°,AC=AD,M,N分别为AC,CD的中点,连接BM,MN,BN.(1)求证:BM=MN;(2)∠BAD=60°,AC平分∠BAD,AC=2,求BN的长.【答案】(1)证明:在△CAD中,∵M、N分别是AC、CD的中点,∴MN∥AD,MN=12AD,在RT△ABC中,∵M是AC中点,∴BM=12AC,∵AC=AD,∴MN=BM.(2)解:∵∠BAD=60°,AC平分∠BAD,∴∠BAC=∠DAC=30°,由(1)可知,BM=12AC=AM=MC,∴∠BMC=∠BAM+∠ABM=2∠BAM=60°,∵MN∥AD,∴∠NMC=∠DAC=30°,∴∠BMN=∠BMC+∠NMC=90°,∴BN2=BM2+MN2,由(1)可知MN=BM=12AC=1,∴BN=√2例14.如图,点D为线段AB延长线上一点,△ABC和△BDE分别是以AB,BD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连接CE并延长,交AD的延长线于F,△ABC的外接圆圆O交CF与点M.若AB=6,BD=2.(1)求CE长度;(2)证明:AC2=CM•CF;【答案】解:(1)∵△ABC 和△BDE 等腰直角三角形,AB=6,BD=2.∴BC=√22AB=3√2,BE=√22BD=√2,∠ABC=∠EBD=45°,∴∠CBE=90°,∴CE=√CB 2+BE 2=2√5;(2)证明:连接AM ,则∠AMC=∠ABC=∠CAF=45°,∵∠ACM=∠FCA∴△ACM ∽△FCA ,∴AC CF =CM AC ,∴AC 2=CM•CF ;(3)∵∠ABC=∠BDE ,∴DE ∥BC ,∴△EDF ∽△CBF ,∴DF BF =DE BC =EF CF ,∴EF EF+CE =DF BD+DF =√23√2=13,∴BF=3,CF=3√5,∵BF•AF=FM•CF ,∴FM=9√55, ∴CM=3√5-9√55=6√55.例1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 的顶点A 在第一象限,点B ,C 的坐标为(2,1),(6,1),∠BAC=90°,AB=AC ,直线AB 交x 轴于点P .若△ABC 与△A'B'C'关于点P 成中心对称,则点A'的坐标为______.【解答】解:如图:点B,C的坐标为(2,1),(6,1),得BC=4.由∠BAC=90°,AB=AC,得AB=2√2,∠ABD=45°,∴BD=AD=2,A(4,3),设AB的解析式为y=kx+b,将A,B点坐标代入,得{2k+b=14k+b=3,解得{k=1b=−1,AB的解析式为y=x-1,当y=0时,x=1,即P(1,0),由中点坐标公式,得x A′=2x P-x A=2-4=-2,y A′=2y A′-y A=0-3=-3,A′(-2,-3).故答案为:(-2,-3).【答案】(-2,-3)例16.Rt△ABC中,∠BAC=90°,AB=AC=2.以AC为一边,在△ABC外部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CD,则线段BD的长为______.【解答】解:①以A为直角顶点,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DAC,∵∠DAC=90°,且AD=AC,∴BD=BA+AD=2+2=4;②以C为直角顶点,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CD,连接BD,过点D作DE⊥BC,交BC的延长线于E.∵△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D=90°,∴∠DCE=45°,又∵DE⊥CE,∴∠DEC=90°,∴∠CDE=45°,∴CE=DE=2×√2=√2,2在Rt△BAC中,BC=√22+22=2√2,∴BD=√BE2+DE2=√(2√2+√2)2+(√2)2=2√5;③以AC为斜边,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DC,∵∠ADC=90°,AD=DC,且AC=2,∴AD=DC=ACsin45°=2×√2=√2,2又∵△ABC、△AD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ACD=45°,∴∠BCD=90°,又∵在Rt△ABC中,BC=√22+22=2√2,∴BD=√BC2+CD2=√(2√2)2+(√2)2=√10.故BD的长等于4或2√5或√10.【答案】4或2√5或√10【举一反三】1.如图,在Rt△ABC中,∠C=90°,∠B=30°,AC=4,BC=4√3,点D是BC的中点,点E是边AB上一动点,沿DE所在直线把△BDE翻折到△B'DE的位置,B'D交AB于点F.若△AB'F为直角三角形,则AE的长为______.【解答】解:①如图1中,当∠AFB′=90°时.在Rt△ABC中,∵∠B=30°,AC=4,∴AB=2AC=8,∵BD=CD,∴BD=CD=12BC=2√3,由折叠的性质得:∠BFD=90°,B'E=BE,∴∠BDF=60°,∴∠EDB=∠EDF=30°,∴∠B=∠EDB=30°,∴BE=DE=B'E,∵∠C=∠BFD=90°,∠DBF=∠ABC=90°,∴△BDF∽△BAC,∴BFBC =BDAB,即BF4√3=2√38,解得:BF=3,设BE=DE=x,在Rt△EDF中,DE=2EF,∴x=2(3-x),②如图2中,当∠AB′F=90°时,作EH⊥AB′交AB′的延长线于H.设AE=x.∵AD=AD,CD=DB′,∴Rt△ADC≌Rt△ADB′(HL),∴AC=AB′=4,∵∠AB′E=∠AB′F+∠EB′F=90°+30°=120°,∴∠EB′H=60°,在Rt△EHB′中,B′H=12B′E=12(8-x),EH=√3B′H=√32(8-x),在Rt△AEH中,∵EH2+AH2=AE2,∴[√32(8-x)]2+[4+12(8-x)]2=x2,解得:x=285,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AE的值为6或285.故答案为:6或285.【答案】6或2852.如图,已知∠ACB=90°,AC>BC,分别以△ABC的边AB,BC,CA为一边向△ABC外作正方形ABDE,正方形BCMN,正方形CAFG,连接EF,GM,设△AEF,△CGM的面积分别为S1,S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S1=S2B. S1<S2C. S1>S2D. S1≤S2【解答】解:过E作ER⊥AF,交FA的延长线于R,设△ABC的三边BC,AC,AB的长分别为a、b、c,∵分别以△ABC的边AB、BC、CA为一边向△ABC外作正方形ABDE、BCMN、CAFG,∵AE=AB,∠ARE=∠ACB=90°,∠EAR=∠CAB,∴△AER≌△ABC,∴ER=BC=a,而FA=b,1∵CG=b ,CM=a ,∴S 2=12ab ,∴S 1=S 2,故选:A .【答案】A3.如图,在△AOB 中,已知∠AOB=90°,AO=3,BO=4.将△AOB 绕顶点O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α(0°<α<90°)到△A 1OB 1处,此时线段OB 1与边AB 的交点为点D ,则在旋转过程中,线段B 1D 长的最大值为( )A. 4.5B. 5C. 125D. 85【解答】解:因为OB 1的长度是定值,所以当OD 最短即可OD ⊥AB 时,B 1D 长的取最大值.∵如图,在△AOB 中,已知∠AOB=90°,AO=3,BO=4,∴AB=√OA 2+OB 2=√32+42=5,则12OA•OB=12AB•OD ,OD=OA•OB AB =3×45=125. 由旋转的性质知:OB 1=OB=4,∴B 1D=OB 1-OD=4-125=85.即线段B 1D 长的最大值为85.【答案】D4.已知:如图,△ABC内接于⊙O,AB为直径,∠CBA的平分线交AC于点F,交⊙O于点D,DE⊥AB于点E,且交AC于点P,连结AD.(1)求证:∠DAC=∠DBA;(2)求证:PD=PF;(3)连接CD,若CD=3,BD=4,求⊙O的半径和DE的长.【答案】(1)证明:∵BD平分∠CBA,∴∠CBD=∠DBA,∵∠DAC与∠CBD都是弧CD所对的圆周角,∴∠DAC=∠CBD,∴∠DAC=∠DBA,∵AB是⊙O的直径,DE⊥AB,∴∠ADB=∠AED=90°,∴∠ADE+∠DAE=90°,∠DBA+∠DAE=90°,∴∠ADE=∠DBA,∴∠DAC=∠ADE,∴∠DAC=∠DBA;(2)证明:∵AB为直径,∴∠ADB=90°,∵DE⊥AB于E,∴∠DEB=90°,∴∠ADE+∠EDB=∠DFA+∠DAC=90°,又∵∠ADE=∠DAP,∴∠PDF=∠PFD,∴PD=PF;(3)解:连接CD,∵∠CBD=∠DBA,∵CD=3,∴AD=3,∵∠ADB=90°,∴AB=5,故⊙O的半径为2.5,∵DE×AB=AD×BD,∴5DE=3×4,∴DE=2.4.即DE的长为2.4.5.如图,△ABC内接于⊙O,AD⊥BC,OE⊥BC,OE=1BC.2(1)求∠BAC的度数;(2)将△ACD沿AC折叠为△ACF,将△ABD沿AB折叠为△ABG,延长FC和GB相交于点H;求证:四边形AFHG是正方形;(3)若BD=6,CD=4,求AD的长.【答案】(1)解:连接OB和OC;∵OE⊥BC,∴BE=CE;BC,∵OE=12∴∠BOC=90°,∴∠BAC=45°;(2)证明:∵AD⊥BC,∴∠ADB=∠ADC=90°;由折叠可知,AG=AF=AD,∠AGH=∠AFH=90°,∠BAG=∠BAD,∠CAF=∠CAD,∴∠BAG+∠CAF=∠BAD+∠CAD=∠BAC=45°;∴四边形AFHG是正方形;(3)解:由(2)得,∠BHC=90°,GH=HF=AD,GB=BD=6,CF=CD=4;设AD的长为x,则BH=GH-GB=x-6,CH=HF-CF=x-4.在Rt△BCH中,BH2+CH2=BC2,∴(x-6)2+(x-4)2=102;解得,x1=12,x2=-2(不合题意,舍去);∴AD=12.6.如图所示的“勾股树”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正方形的边长为12cm,则A、B、C、D四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为______cm2.【解答】解:如右图所示,根据勾股定理可知,S正方形2+S正方形3=S正方形1,S正方形C+S正方形D=S正方形2,S正方形A+S正方形B=S正方形3,∴S正方形C+S正方形D+S正方形A+S正方形B=S正方形1=122=144.故答案是144.【答案】1447.已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90°,AB=√2,点D位于边BC的中点上,点E在AB上,点F 在AC上,∠EDF=45°.(1)求证:∠DFC=∠EDB;(2)求证:CF•BE=1;(3)当BE=1时,求△FCD的面积.【答案】(1)证明:∵∠EDF=45°,∴∠EDB+∠FDC=135°,∵∠B=∠C=45°,∴∠DFC+∠FDC=135°,∴∠BDE=∠DFC;(2)证明:∵∠B=∠C,∠BED=∠FDC,∴△BDE∽△CFD,∴BDFC =BECD,∴CF•BE=BD•CD=1,(3)解:∵△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90°,AB=√2,∴BC=2,∵点D位于边BC的中点上,∴BD=DC=BE=1,∠B=∠C=45°,∴∠BDE=67.5°,∠EDF=45°,∴∠FDC=∠DFC=67.5°,CF=CD=1,∴DC边上的高是√22,∴S△CDF=12×1×√22=√24.8.如图,在矩形ABCD中,BC=8,CD=6,E为AD上一点,将△ABE沿BE折叠,点A恰好落在对角线BD上的点F处,则折线BE的长为()A. 2√5B. 3√3C. 3√5D. 6√3【解答】解:在Rt△BCD中,利用勾股定理得BD=10,设AE=x,则EF=x,DE=8-x,在Rt△DEF中,∵BF=AB=6,∴DF=10-6=4.则(8-x)2=x2+42,解得x=3,在Rt△ABE中,BE=√AB2+AE2=√32+62=3√5.故选:C.【答案】C9.如图,在△ABC中,∠ABC=90°,BD为AC的中线,过点C作CE⊥BD于点E,过点A作BD的平行线,交CE的延长线于点F,在AF的延长线上截取FG=BD,连接BG、DF.若CF=6,AC=AF+2,则四边形BDFG的周长为()A. 9.5B. 10C. 12.5D. 20【解答】解:∵AG∥BD,BD=FG,∴四边形BGFD是平行四边形,∵CF⊥BD,∴CF⊥AG,又∵点D是AC中点,AC,∴BD=DF=12∴四边形BGFD是菱形,设AF=x,则AC=x+2,FC=6,∵在Rt△ACF中,∠CFA=90°,∴AF2+CF2=AC2,即x2+62=(2+x)2,解得:x=8,故AC=10,故四边形BDFG的周长=4BD=2×10=20.故选:D.【答案】D10.如图,BC是半圆O的直径,D是弧AC的中点,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E,CE=√5,CD=2.(1)求直径BC的长;(2)求弦AB的长.【答案】解:(1)∵BC是半圆O的直径,∴∠BDC=90°,由CE=√5,CD=2,得DE=1,∵△ADE∽△BCE,∴ADBC =DECE,∴BC=2√5.(2)∵△ABE∽△DCE,∴AEAB =DEDC=12,设AE=x,∵AB2+AC2=BC2,∴(x+√5)2+(2x)2=(2√5)2,解得:x=−2√5±8√510,∵x>0,∴x=35√5,∴AB=2x=65√5.11.如图,在△ABC中,∠ACB=90°,∠A=30°,AB=4,以点B为圆心,BC长为半径画弧,交边AB 于点D,则CD̂的长为()A. 16π B. 13πC. 23π D. 2√33π【解答】解:∵∠ACB=90°,AB=4,∠A=30°,∴∠B=60°,BC=2∴CD̂的长为60π×2180=2π3, 故选:C .【答案】C12.如图,△ABC 中,∠C=90°,CA=CB ,E 、F 分别为CA 、CB 上一点,CE=CF ,M 、N 分别为AF 、BE 的中点.求证:AE=√2MN .【答案】证明:如图,取AB 的中点G ,连接MG 、NG ,∵M 、N 分别为AF 、BE 的中点,∴NG=12AE ,NG ∥AE ,MG=12BF ,MG ∥BF ,∵CE=CF ,∠C=90°,∴AE=BF ,∠MGN=∠C=90°,∴MG=NG ,∴△MN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NG=√22MN ,∴AE=2NG=NG=√22×2MN=√2MN ,即AE=√2MN .13.如图,在Rt △ABC 中,∠ACB=90°,AB=10,AC=6,点D 是BC 上一动点,连接AD ,将△ACD 沿AD 折叠,点C 落在点E 处,连接DE 交AB 于点F ,当△DEB 是直角三角形时,DF 的长为______.【解答】解:①如图1中,当∠EDB=90°,四边形ACDE是正方形,此时CD=AC=6,∵BC=√AB2−AC2=8,∴BD=BC-CD=8-6=2,∵tan∠ABC=DFBD =AC BC,∴DF2=6 8,∴DF=32.②如图2中,当∠DEB=90°时,AC=AE=6,则BE=4,设CD=DE=x,在Rt△BDE中,(8-x)2=x2+42,∴x=3,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DF的值为3或32.故答案为3或32.【答案】3或3214.在Rt△ABC中,AB=5,BC=3,则斜边中线长为______.【解答】解:在Rt△ABC中,AB=5,BC=3,①AB为斜边时,斜边中线长为12AB=2.5;②AB和BC为直角边长时,由勾股定理得:斜边长=√52+32=√34,则斜边中线长为12AC=√342;故答案为:2.5或√342.【答案】2.5或√34215.已知如图,Rt△ABC中,∠ACB=90°,E是斜边AB的中点,D是线段AC延长线上的一点,连结DB、DE,DE与BC交于点G.给出下列结论:①若AD=BD,则AC•AD=AE•AB;②若AB=BD,则DG=2GE;③若CD=BE,则∠A=2∠ADE.其中正确的是()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②③【解答】解:①∵AD=BD,E是斜边AB的中点,∴DE⊥AB,又∠ACB=90°,∠A=∠A,∴△AED∽△ACB,∴ACAE =ABAD,即AC•AD=AE•AB,①正确;②∵AB=BD,∠ACB=90°,∴BC是△ABD的中线,又DE是△ABD的中线,∴点G是△ABD的重心,∴DG=2GE,②正确;③连接CE,∵∠ACB=90°,E是斜边AB的中点,∴EC=EA=EB,∴∠A=∠ECA,CD=CE,∴∠CDE=∠CED,∵∠ECA=∠CDE+∠CED=2∠ADE,∴∠A=2∠ADE,③正确;故选:D.【答案】D16.已知:Rt△ABC中,∠B=90°,AB=4,BC=3,点M、N分别在边AB、AC上,将△AMN沿直线MN折叠,点A落在点P处,且点P在射线CB上,当△PNC为直角三角形时,PN的长为______.【解答】解:在Rt△ABC中,∠ABC=90°,AB=3,BC=4,∴AC=√32+42=5,设AN=PN=x,则CN=5=x①当∠NPC=90°时,如图1,∵∠NPC=∠B=90°,∠C=∠C,∴△NPC ∽△ABC ,∴PN AB =CNAC ,∴x 4=5−x 5, x=209,即PN=209;②当∠PNC=90°时,如图2,∵∠PNC=∠ABC=90°,∠C=∠C∴△NPC ∽△ABC ,∴PN AB =NC AC ,∴x 4=5−x 3, x=207,即PN=207;综上,PN 的长为209或207.故答案为:209或207.【答案】209或207.1.勾股定理神秘而美妙,它的证法多样,其中的“面积法”给了李明灵感,他惊喜地发现;当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如图(1)摆放时可以利用面积法”来证明勾股定理,过程如下如图(1)∠DAB=90°,求证:a 2+b 2=c 2证明:连接DB ,过点D 作DF ⊥BC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F ,则DF=b-aS四边形ADCB=S△ADC+S△ABC=-12b2+12abS四边形ADCB=S△ADB+S△BCD=12c2+12a(b-a)∴12b2+12ab=12c2+12a(b-a)化简得:a2+b2=c2请参照上述证法,利用“面积法”完成如图(2)的勾股定理的证明如图(2)中∠DAB=90°,求证:a2+b2=c2【答案】证明:连结BD,过点B作DE边上的高BF,则BF=b-a,∵S五边形ACBED=S△ACB+S△ABE+S△ADE=12ab+12b2+12ab,又∵S五边形ACBED=S△ACB+S△ABD+S△BDE=12ab+12c2+12a(b-a),∴12ab+12b2+12ab=12ab+12c2+12a(b-a),∴a2+b2=c2.2.如图,已知在Rt△ABC中,E,F分别是边AB,AC上的点,AE=13AB,AF=13AC,分别以BE、EF、FC为直径作半圆,面积分别为S1,S2,S3,则S1,S2,S3之间的关系是()A. S1+S3=2S2B. S1+S3=4S2C. S1=S3=S2D. S2=13(S1+S3)【解答】解:∵在Rt△ABC中,AE=13AB,AF=13AC,∴AE=12BE,AF=12CF,EF2=AE2+AF2,∴EF2=14BE2+14CF2.∴12π•14EF2=18π•(14BE2+14CF2),即S2=14(S1+S3).∴S1+S3=4S2.故选:B.【答案】B3.如图,沿折痕AE叠矩形ABCD的一边,使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若AB=8,且△ABF的面积为24,求EC的长.【答案】解:∵S△ABF=24,AB=8,∴BF=6.∴AF=10=AD.∴FC=4.设EC=x,则EF=DE=8-x.根据勾股定理,得CF2+CE2=EF2即16+x2=(8-x)2,∴x=3.即EC=3.4.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5,弦AB、CD所对的圆心角分别是∠AOB,∠COD,且∠AOB与∠COD互补,弦CD=8,则弦AB的长为()A. 6B. 8C. 5√2D. 5√3【解答】解:解:如图,延长AO交⊙O于点E,连接BE,则∠AOB+∠BOE=180°,又∵∠AOB+∠COD=180°,∴∠BOE=∠COD,∴BE=CD,∵AE为⊙O的直径,∴∠ABE=90°,∴AB=√AE2−BE2=√102−82=6,故选:A.【答案】A5.△ABC中,∠C=Rt∠,AC=3,BC=4,以点C为圆心,CA为半径的圆与AB、BC分别交于点E、D,则AE的长为()A. 95B. 125C. 185D. 365【解答】解:在Rt△ABC中,∵AC=3,BC=4,∴AB=√32+42=5.过C作CM⊥AB,交AB于点M,如图所示,由垂径定理可得M为AE的中点,∵S△ABC=12AC•BC=12AB•CM,且AC=3,BC=4,AB=5,∴CM=125,在Rt△ACM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C2=AM2+CM2,即9=AM2+(125)2,解得:AM=95,∴AE=2AM=185.故选:C.【答案】C6.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DBC=45°,DE⊥BC于E,BF⊥CD于F,DE、BF交于H,BF、AD的延长线交于G,下面结论正确的是()①DB=√2BE;②∠A=∠BHE;③连CG,则四边形BCGD为平行四边形;④AD2+DH2=2DC2.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解答】解:∵∠BDE=45°,DE⊥BC,∴DB=√2BE,BE=DE.∵DE⊥BC,BF⊥CD,∴∠BEH=∠DEC=90°.∵∠BHE=∠DHF,∴∠EBH=∠CDE,∴△BEH≌△DEC,∴∠BHE=∠C,BH=CD,EH=EC,∵▱ABCD中,∴AD=BC,∠A=∠C,∴∠A=∠BHE,∴AD2+DH2=BC2+DH2=(BE+EC)2+(DE-HE)2=(BE+HE)2+(BE-HE)2=2BE2+2HE2=2(BE2+HE2)=2BH2=2DC2,∴正确的有①②④.故选:C.【答案】C7.如图,在△ABC中,∠ABC=90°,BD为AC的中线,过点C作CE⊥BD于点E,过点A作BD的平行线,交CE的延长线于点F,在AF的延长线上截取FG=BD,连接BG、DF.若FG=5,CF=6,则四边形BDFG的面积为______.【解答】解:∵AG∥BD,BD=FG,∴四边形BGFD是平行四边形,∵CE⊥BD,∴CE⊥AG,又∵BD为AC的中线,AC,∴BD=DF=12∴四边形BDFG是菱形,过点B作BH⊥AG于点H,∵四边形BDFG是菱形,∴GF=DF=5,∵∠BEF=∠EFH=∠BHF=90°,∴四边形BHFE是矩形,∴BH=EF=1CF=3,2∴S菱形BDFG=GF•BH=15.故答案为:15.【答案】158.已知△ABC中,∠BAC=60°,D是线段BC上一个动点,以AD为直径画⊙O分别交AB,AC于E、F.(1)如图1,若AD=4,求EF的长;(2)如图2,若∠ABC=45°,AB=2√2,求EF的最小值.【答案】解:(1)作直径EP,连结PF,如图1,∵EP为⊙O的直径,∴∠EFP=90°,∵∠P=∠EAF=60°,∴∠PEF=30°,∴PF=12PE,EF=√3PF=√32EP,∵EP=AD=4,∴EF=√32×4=2√3;(2)∵EF=√32EP=√32AD,∴当AD最小时,EF最小,当AD⊥BC时,AD最小,如图2,∵∠ABC=45°,AB=2√2,∴AD=√2AB=2,2∴EF=√3×2=√3,2即EF的最小值为√3.9.如图,Rt△ABC纸片中,∠C=90°,AC=6,BC=8,点D在边BC 上,以AD为折痕△ABD折叠得到△AB′D,AB′与边BC交于点E.若△DEB′为直角三角形,求BD的长.【答案】解:∵Rt△ABC纸片中,∠C=90°,AC=6,BC=8,∴AB=10,∵以AD为折痕△ABD折叠得到△AB′D,∴BD=DB′,AB′=AB=10.如图1所示:当∠B′DE=90°时,过点B′作B′F⊥AF,垂足为F.设BD=DB′=x,则AF=6+x,FB′=8-x.在Rt△AFB′中,由勾股定理得:AB′2=AF2+FB′2,即(6+x)2+(8-x)2=102.解得:x1=2,x2=0(舍去).∴BD=2.如图2所示:当∠B′ED=90°时,C与点E重合.∵AB′=10,AC=6,∴B′E=4.设BD=DB′=x,则CD=8-x.在Rt△′BDE中,DB′2=DE2+B′E2,即x2=(8-x)2+42.解得:x=5.∴BD=5.综上所述,BD的长为2或5.10.如图,AB是⊙O的直径,AB=10,P是半径OA上的一动点,PC⊥AB交⊙O于点C,在半径OB 上取点Q,使得OQ=CP,DQ⊥AB交⊙O于点D,点C,D位于AB两侧,连结CD交AB于点E.点P从点A出发沿AO向终点O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CEP与△DEQ的面积和的变化情况是()A. 一直减小B. 一直不变C. 先变大后变小D. 先变小后变大【解答】解:连接OC,OD,PD,CQ.设PC=x,OP=y.延长CP 与圆交于点F,∵PC⊥AB,QD⊥AB,∴∠CPO=∠OQD=90°,∵PC=OQ,OC=OD,∴Rt△OPC≌Rt△DQO,∴Rt△OPC≌Rt△DQO,∴∠FOD=90°,∴∠PCE=45°,∴OP=DQ=y,∴△CEP与△DEQ的面积和为S=(x2+y2)÷2=OD2÷2=12.5.故选:B.【答案】B11.如图,⊙O中,直径CD⊥弦AB于E,AM⊥BC于M,交CD于N,连接AD.(1)求证:AD=AN;(2)若AB=8,ON=1,求⊙O的半径.【答案】(1)证明:∵CD⊥AB∴∠CEB=90°∴∠C+∠B=90°,同理∠C+∠CNM=90°∴∠CNM=∠B∵∠CNM=∠AND∴∠AND=∠B,∵AĈ=AĈ,∴∠D=∠B,∴∠AND=∠D,∴AN=AD;(2)解:设OE的长为x,连接OA∵AN=AD,CD⊥AB∴DE=NE=x+1,∴OD=OE+ED=x+x+1=2x+1,∴OA=OD=2x+1,∴在Rt△OAE中OE2+AE2=OA2,∴x2+42=(2x+1)2.解得x=53或x=-3(不合题意,舍去),∴OA=2x+1=2×53+1=133,即⊙O的半径为133.12.如图,在△ABC中,∠ACB=90∘,以点B为圆心,BC长为半径画弧,交线段AB于点D;以点A为圆心,AD长为半径画弧,交线段AC于点E,连结CD.(1)若∠A=28∘,求∠ACD的度数.(2)设BC=a,AC=b.①线段AD的长是方程x2+2ax−b2=0的一个根吗?说明理由.②若AD=EC,求ab的值.【解答】(1)解:∵∠ACB=90∘,∠A=28∘,∴∠B=62∘,∵BD=BC,∴∠BCD=∠BDC=59°,∴∠ACD=90∘−∠BCD=31∘;(2)解:①由勾股定理得,AB=√AC2+BC2=√a2+b2,∴AD=√a2+b2−a,解方程x2+2ax−b2=0得,x=−2a±√4a2+4b22=±√a2+b2−a,∴线段AD的长是方程x2+2ax−b2=0的一个根;②∵AD=AE,∴AE=EC=b2,由勾股定理得,a2+b2=(12b+a)2,整理得,ab =34.【答案】(1)∠ACD=31∘;(2)①线段AD的长是方程x2+2ax−b2=0的一个根;②ab =34.13.(1)如图,在△ABC中,∠BAC=90°,AB=AC,点D在BC上,且BD=BA,点E在BC的延长线上,且CE=CA,求∠DAE的度数;(2)如果把第(1)题中“AB=AC”条件删去,其余条件不变,那么∠DAE的度数改变吗?试证明;(3)如果把(1)题中“∠BAC=90°”的条件改为“∠BAC>90°”,其余条件不变,试探究∠DAE与∠BAC非学科培训∠BAC.理由:设∠CAE=x,∠BAD=y,则∠B=180°-2y,∠E=∠CAE=x,∴∠BAE=180°-∠B-∠E=2y-x,∴∠DAE=∠BAE-∠BAD=2y-x-y=y-x,∠BAC=∠BAE-∠CAE=2y-x-x=2y-2x,∴∠DAE=12∠BAC.第41页共41页自学七招之错题本锁骨术:巧用智能错题本,错题定期反复练非学科培训。
部编数学八年级上册专题09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解析版)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2022-2023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压轴题专题精选汇编专题09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1.(2分)(2021八上·松桃期末)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点E是AC的中点,过点E作EF⊥AB于点F,延长BC交EF的反向延长线于点D,若EF=1,则DF的长为( )A.2B.2.5C.3D.3.5【答案】C【完整解答】解:连接BE,∵△ABC是等边三角形,点E是AC的中点,∴∠ABC=60°,∠ABE=∠CBE=30°,∵EF⊥AB,∴∠D=90°-∠ABC=30°,即∠D=∠CBE=30°,∴BE=DE,在Rt△BEF中,EF=1,∴BE=2EF=2,∴BE=DE=2,∴DF=EF+DE=3,故答案为:C.【思路引导】连接BE ,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ABC=60°,∠ABE=∠CBE=30°,易求∠D=30°,即得∠D=∠CBE ,由等角对等边可得BE=DE ,根据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E=2EF=2,即得DE=2,从而得出DF=EF+DE=32.(2分)(2021八上·平阴期末)如图,△ABC 中,∠C =90°,AB =8,∠B =30°,点P 是BC 边上的动点,则AP 长不可能是( )A .3.5B .4.2C .5.8D .7.3【答案】A 【完整解答】解:∵∠C=90°,AB=8,∠B=30°,∴AC=12AB=12×8=4,∵点P 是BC 边上的动点,∴4<AP <8,∴AP 的值不可能是3.5.故答案为:A .【思路引导】根据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C=12AB=4,根据垂线段最短得出AP 的最小值,然后得出AP 的范围,即可判断.3.(2分)(2021八上·海丰期末)如图,OE 为AOB ∠的角平分线,30AOB ∠=︒,6OB =,点P ,C 分别为射线OE ,OB 上的动点,则PC PB +的最小值是( )A .3B .4C .5D .6【答案】A 【完整解答】解:过点B 作BD ⊥OA 于D ,交OE 于P ,过P 作PC ⊥OB 于C ,此时PC PB +的值最小,∵OE 为AOB ∠的角平分线,PD ⊥OA ,PC ⊥OB ,∴PD=PC ,∴PC PB +=BD ,∵30AOB ∠=︒,6OB =,∴132BD OB ==,故答案为:A .【思路引导】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PD=PC ,再求出PC PB +=BD ,最后求出BD 的值即可。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第十一章-三角形-知识点+考点+典型例题(含答案)

第七章三角形【知识要点】一.认识三角形1.关于三角形的概念及其按角的分类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的分类:①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②三角形按边分为两类: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2.关于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的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根据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得: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相交形成的线段;三角形的中线:连接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对边中点的线段,三角形任意一条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三角形的高: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做对边的垂线,这条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注意: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都是线段,不是直线,也不是射线;②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③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但三角形的高却有不同的位置: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有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另两条高恰好是它两条直角边;钝角三角形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另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部.④一个三角形中,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三角形的三条高(或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与一点,锐角三角形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高的交点是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高(所在的直线)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
)4.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1)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引申: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②一个三角形中至多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③一个三角中至少有两个内角是锐角。
(2)三角形的外角和:360°(3)三角形外角的性质:①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常用来求角度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常用来比较角的大小5.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识记)4题图B DC (1)多边形的内角和:(n —2)180° (2)多边形的外角和:360°引申:(1)从n 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能作(n —3)条对角线;(2)多边形有2)3(-n n 条对角线。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讲解-带答案

第十一章三角形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1三角形的边1.会用符号表示三角形,了解按边的大小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理解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不等关系,并会初步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2.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重点: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不等关系.难点:应用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不等关系判断3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一、自学指导自学1:自学课本P2-3页,掌握三角形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分类,完成填空.(5分钟) 总结归纳:(1)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其中这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2)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3)三角形按内角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4)三角形按边的大小关系可分为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可分为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点拨精讲: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自学2:自学课本P3-4页“探究与例题”,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5分钟)总结归纳:一般地,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1.如图①,以A,B,C为顶点的三角形记作△,读作“三角形”,它的边分别是,,(或a,b,c),内角是∠A,∠B,∠C,顶点是点A,B,C.点拨精讲:三角形的边也可以用边所对顶点的小写字母表示.2.图②中有5个三角形,分别是△,△,△,△,△,以E为顶点的三角形是△,△,△,以∠D为角的三角形是△,△,以为边的三角形是△,△.3.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有②:①3,4,11;②2,5,6;③3,5,8.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0分钟)探究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8.(1)已知腰长是底边长的3倍,求各边的长;(2)已知其中一边的长为6,求其他两边的长.解:(1)设底边长为x,则腰长为3x,依题意得2×3x+x=28,解得x=4,3x=12,∴三边长分别为4,12,12.(2)设另一边长为x,依题意得,当6为底边时,2x+6=28,∴x=11;当6为腰长时,x +2×6=28,∴x=16.∵6+6<16,不符合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所以不能围成腰长为6的等腰三角形,∴其他两边的长为11,11.探究2某同学有两根长度为40,90的木条,他想钉一个三角形的木框,那么第三根应该如何选择?(40,50,60,90,130)解:设第三根木条长为x,依题意得90-40<x<40+90,∴50<x<130,∴第三根应选60或90.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5分钟)1.图中有6个三角形,以E为顶点的三角形有△,△,△;以为边的三角形有△,△,△.2.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C.A.3,4,8B.5,6,11C.2,4,53.等腰三角形一条边等于3,一条边等于6,则它的周长为15.点拨精讲:注意三角形三边关系.(3分钟)(3分钟)1.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2.在进行等腰三角形的相关计算时,要注意分类思想的运用,同时要注意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断所求三条线段长能否构成三角形.3.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可依据三边关系求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0分钟)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1.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等有关概念.2.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重点: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概念的简单运用及它们的几何语言表达.难点: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一、自学指导自学1:自学课本P4页,掌握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完成下列填空.(4分钟)作出下列三角形的高:如图①,是△的边上的高,则有∠=∠=90°.总结归纳:三角形的高有3条,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相交于一点,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于三角形的直角顶点上;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于三角形的外部.自学2:自学课本P4-5页,掌握三角形的中线的画法,理解重心的概念,完成下列填空.(5分钟)作出下列三角形的中线,回答下面问题:如图①,是△的边上的中线,则有==;总结归纳:三角形的中线有3条,相交于一点,且在三角形的内部,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取一块质地均匀的三角形木板,试着找出它的重心.自学3:自学课本P5页,掌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画法,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的区别,完成下列填空.(3分钟)作出下列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回答下列问题:如图①,是△的角平分线,则有∠=∠=∠;总结归纳: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有3条,相交于一点,且在三角形的内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而角的角平分线是射线.点拨精讲: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都是线段.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完成课本P5页的练习题1,2.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选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0分钟)探究1如图,在△中,是中线,是角平分线,是高,则:(1)∵是△的中线,∴==;(2)∵是△的角平分线,∴∠=∠=∠;(3)∵是△的高,∴∠=∠=90°;(4)∵是△的中线,∴=,又∵S△=·,S△=·,∴S△=S△.点拨精讲: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概念既是性质,也可以做为判定定理用.探究2如图,△中,=2,=4,△的高与的比是多少?解:∵·=·,=2,=4,∴=2,∴∶=1∶2.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5分钟)1.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三条高都是(C)A.直线B.射线C.线段D.射线或线段2.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恰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B)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3.能把三角形的面积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的线段是(D)A.中线B.高C.角平分线D.以上都正确4.如图,D,E是边的三等分点:(1)图中有6个三角形,是三角形中边上的中线,是三角形中边上的中线,===,==;(2)S△=S△=S△=S△;(3)S△=S△=S△.(1分钟)1.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都是线段.2.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概念既可得到角与线段的数量关系,也可做为判定三角形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0分钟)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了解稳定性与没有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重、难点:了解三角形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一、自学指导自学:自学课本P6-7页,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应用,完成下列填空.(5分钟)将准备好的木条做成的三角形木架、四边形木架取出进行操作并观察:(1)如图①,扭动三角形木架,它的形状会改变吗?(2)如图②,扭动四边形木架,它的形状会改变吗?总结归纳:由上面的操作我们发现,三角形木架的形状不会改变,而四边形木架的形状会改变.(3)如图③,斜钉一根木条的四边形木架的形状不会改变.想一想其中的道理是什么?总结归纳:三角形是具有稳定性的图形,而四边形没有稳定性.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1.课本P7页练习题第1题.2.请例举生活中关于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的应用实例.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选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0分钟)探究1要使四边形不变形,最少需要加1条线段,五边形最少需要加2条线段,六边形最少需要加3条线段……n边形(n>3)最少需要加(n-3)条线段才具有稳定性.点拨精讲:过一点把一个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最少需要几条线段.探究2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将此等腰三角形分成9,15两部分,求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解:设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依题意得,当x>y时,解得当x<y时,解得∵6+6=12,不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故舍去.∴此三角形的周长为10+10+4=24().答: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4.点拨精讲:此题用到分类思想,同时要考虑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10分钟)1.课本P9页第10题.2.下列图形具有稳定性的有(C)A.梯形B.长方形C.三角形D.正方形3.体育馆屋顶的横梁用钢筋焊出了无数个三角形,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4.已知,分别是△的中线、高,且=5,=3,则△与△的周长之差为2;△与△的面积关系是相等.5.如图,D是△中边上的一点,∥交边于E,∥交边于F,且∠=∠.求证:是△的角平分线.证明:∵∥,∥,∴∠=∠,∠=∠,又∵∠=∠,∴∠=∠,∴是△的角平分线.(1分钟)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用.(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2分钟)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11.2.1三角形的内角(1)1.会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一、自学指导自学1:自学课本P11-12页“探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完成下列填空.(5分钟)归纳总结: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已知:△.求证:∠A+∠B+∠C=180°.点拨精讲: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的图形上添画的线叫做辅助线.作辅助线是几何证明过程中常用到的方法,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证明:延长到点D,过点B作∥,∵∥,∴∠1=∠A,∠2=∠C,∵∠1+∠2+∠=180°,∴∠A+∠+∠C=180°.自学2:自学课本P12-13“例1、例2”,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应用.(5分钟)你可以用其他方法解决例2的问题吗?点拨精讲:可过点C作∥,可证得∥,同时将∠分成∠与∠,求出这两个角的度数,就能求出∠.解:过点C作∥,∵∥,∴∥,∵∥,∥,∴∠=∠=50°,∠=∠=40°,∴∠=∠+∠=50°+40°=90°,∵∠=∠-∠=80°-50°=30°,∴∠=180°-∠-∠=180°-30°-90°=60°.答:从B岛看A,C两岛的视角∠是60°,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是90°.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完成课本P13页的练习题1,2.点拨精讲:仰角是当视线在视平线上方时视线与视平线所夹的角.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选代表展示活动成果.(7分钟)探究1①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1个直角;②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1个钝角;③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2个锐角;④任意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一个角的度数至少为60°.为什么?点拨精讲: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探究2如图,在△中,与交于点G,与的延长线交于点F,∠B=45°,∠F=30°,∠=70°,求∠A的度数.解:在△中,∠=180°-∠-∠F=180°-70°-30°=80°,∴∠=180°-∠=180°-80°=100°,在△中,∠A=180°-∠B-∠=180°-45°-100°=35°.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8分钟)1.课本P16页复习巩固第1题.2.在△中,∠A=35°,∠B=43°,则∠C=102°.3.在△中,∠A∶∠B∶∠C=2∶3∶4,则∠A=40°,∠B=60°,∠C=80°.4.在△中,如果∠A=∠B=∠C,那么△是什么三角形?解:∵∠A=∠B=∠C,∴∠B=2∠A,∠C=3∠A,∵∠A+∠B+∠C=180°,∴∠A+2∠A +3∠A=180°,∴∠A=30°,∴∠B=60°,∠C=90°,∴△是直角三角形.(3分钟)(3分钟)为了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转化为一个平角或同旁内角互补,这种转化思想是数学中的常用方法.(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0分钟)11.2.1三角形的内角(2)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2.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实际问题.重、难点:理解和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一、自学指导自学:自学课本P13-14页,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其性质,完成下列填空.(5分钟)总结归纳:(1)直角三角形可以用符号“△”表示,直角三角形可以写成△.(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3)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10分钟)1.在△中,∠C=90°,∠A=2∠B,求出∠A,∠B的度数.解:△中,∠A+∠B=9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A=2∠B,∴2∠B+∠B=90°,∴∠B=30°,∠A=60°.2.如图,∠=90°,⊥,垂足为D,∠与∠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解:结论:∠=∠B.理由如下:在△中,∠A+∠B=90°,在△中,∠A+∠=90°,∴∠=∠B.点拨精讲: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可以方便地证出两角的相等关系.3.如图,∠C=90°,∠=∠B,△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解:结论:△是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在△中,∠A+∠B=9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相等).∵∠=∠B,∴∠A+∠=90°,∴△是直角三角形(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选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0分钟)探究1如图,∥,,分别平分∠,∠.求证:△是△.证明:∵∥,∴∠+∠=180°,∵,分别平分∠,∠,∴∠=∠,∠=∠,∴∠+∠=∠+∠=90°,∴△是△(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探究2如图,在△中,∠C=90°,,是∠,∠的角平分线,求∠D的度数.解:在△中,∠+∠=90°,∵,是∠,∠的角平分线,∴∠=∠,∠=∠,∴∠+∠=∠+∠=45°,在△中,∠D=180°-(∠+∠)=180°-45°=135°.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5分钟) 1.在△中,∠A∶∠B∶∠C=1∶2∶3,则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如图,在△中,∠=90°,∠=∠B.求证:△是△.证明:在△中,∠A+∠B=9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B,∴∠A+∠=90°,∴△是△(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分钟)(3分钟)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两个锐角互余.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①有一个角是直角;②两边互相垂直;③有两个角互余;(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0分钟)11.2.2三角形的外角1.探索并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两条性质,利用学过的定理证明这些性质.2.能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决实际问题.重点:三角形外角的性质.难点:运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有关角的计算及证明问题.一、自学指导自学1:自学课本P14页,掌握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完成下列填空.(3分钟)如图1,把△的边延长到D,我们把∠叫做三角形的外角.思考:①在△中,除了∠外,还有那些外角?请在图2中分别画出来;②以点C为顶点的外角有2个,所以△共有6个外角;③外角∠与内角∠的关系是:互为邻补角.总结归纳: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每一个三角形都有6个外角;每一个顶点相对应的外角都有2个;每个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互为邻补角.自学2:自学课本P15页“探究与例4”,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并学会运用.(7分钟)如图,△中,∠A=70°,∠B=60°,∠是△的一个外角.能由内角∠A,∠B求出外角∠吗?如果能,外角∠与内角∠A,∠B有什么关系?认真思考,完成下面的填空:(1)∠=50°,∠=130°,∠A+∠B=130°,∠=∠A+∠B;(填“>”“<”或“=”)(2)∠>∠A,∠>∠B.(填“>”“<”或“=”)总结归纳: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1.如图,是△的外角有∠,∠,∠,以∠为外角的三角形是△,△.2.如图,∠1,∠2,∠3是△不同的三个外角,求∠1+∠2+∠3.解:∵∠1=∠+∠,∠2=∠+∠,∠3=∠+∠,∴∠1+∠2+∠3=2(∠+∠+∠),∵∠+∠+∠=180°,∴∠1+∠2+∠3=2×180°=360°.3.课本P15页练习题.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选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0分钟)探究1如图,在△中,∠A=α,△的内角平分线或外角平分线交于点P,且∠P=β,试探求下列各图中α与β的关系,并选一个结论加以证明.解:①β=α+90°;②β=α;③β=90°-α.证明:(略)探究2如图,∠A=50°,∠B=40°,∠C=30°,求∠的度数.解:连接并延长到点E,∵∠=∠B+∠,∠=∠C+∠,又∵∠=∠+∠,∴∠=∠B+∠+∠C+∠=∠+∠B+∠C=50°+40°+30°=120°.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5分钟)1.若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小于与它相邻的内角,则这个三角形是(C)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无法确定2.已知三角形的三个外角的度数比为2∶3∶4,则它的最大内角的度数为(C)A.90°B.110°C.100°D.120°3.如图,∠1+∠2+∠3+∠4+∠5+∠6=360°.,第3题图),第4题图) 4.如图,∥,∠B=50°,∠C=75°,求∠A的度数.解:∵∥,∴∠=∠C,∵∠=∠B+∠A,∴50°+∠A=75°,∴∠A=25°.(3分钟)(3分钟)1.三角形的每个顶点处都有2个外角,这两个外角互为对顶角,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互为邻补角.2.在三角形的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这三个外角的和为360°.3.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是三角形有关角的计算与证明的常用依据.(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0分钟)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11.3.1多边形1.理解多边形的相关概念.2.认识凸多边形及正多边形,掌握正多边形的定义及判定.重点:理解多边形的相关概述.难点:掌握正多边形的定义及判定.一、自学指导自学1:自学课本P19页,掌握多边形的相关概念,完成下列填空.(5分钟)总结归纳: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自学2:自学课本P20页,掌握多边形的相关概念,完成下列填空.(5分钟)总结归纳:(1)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2)画出多边形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直线,如果整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那么这个多边形就是凸多边形.(3)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1.四边形有4条边,4个顶点,4个内角,8个外角;五边形有5条边,5个顶点,5个内角,10个外角;n边形有n条边,n个顶点,n个内角,2n个外角.2.画出下列多边形的全部对角线:3.四边形的一条对角形将四边形分成2个三角形,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画2条对角线,它们将五边形分成3个三角形.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选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0分钟)探究1:过m边形的一个顶点有7条对角线,n边形没有对角线,求的平方根.解:由题意可得m-3=7,∴m=10,n=3,∴±=±.探究2:填表顶点数一个顶点可引的对角线条数对角线总共条数过一个顶点可分成三角形个数四边形 4 1 2 2五边形 5 2 5 3六边形 6 3 9 4……………n边形n n-3 n-2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5分钟)1.下列图形中,是正多边形的是(D)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长方形D.正方形2.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的所有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8个三角形,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10.3.一个多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等于它的边数的4倍,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解:设这是一个n边形,依题意得=4n,∵n≥3且为整数,∴n=11.(3分钟)1.在初中阶段所讲的多边形指的都是凸多边形.2.已知多边形的边,可以推导出其对角线的条数和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反过来,已知过一点所画对角线的条数或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可以推导出多边形的边数.(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0分钟)11.3.2多边形的内角和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及外角和,会利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解决问题.重点: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难点: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一、自学指导自学1:自学课本P21-22页,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完成下列填空.(5分钟)填写下列表格: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一个顶点可引的对角线条数0 1 2 3 …n-3所引对角线分成三角形的个数 1 2 3 4 …n-2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任意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540度;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720度;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多边形的边数每增加一条,那么它的内角和就增加180°.点拨精讲:多边形可分成若干个三角形,将多边形内角和转化成三角形知识(如图1,2).自学2:自学课本P22-23例1,例2和探究,掌握多边形外角和应用.(5分钟)如图3,根据前面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探索在每个五边形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这些外角的和叫做五边形的外角和,五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六边形的外角和是360度.总结归纳:n边形的外角和是360°.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1.课本P24页练习题1,2,3.2.七边形的内角和900°,十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那么它是九边形.3.已知四边形中,∠A∶∠B∶∠C∶∠D=1∶2∶3∶4,则∠C=108°.4.求出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的内角的度数.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0分钟)探究1(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一半,它是几边形?(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2倍,它是几边形?解:(1)设它是n边形,则有180°·(n-2)=×360°,∴n=3.(2)设它是n边形,则有180°·(n-2)=2×360°,∴n=6.探究2如图,六边形的内角都相等,∠=60°,与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与有这种关系吗?解:结论:∥,∥.证明:(略)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5分钟)1.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50°,则它的边数为12.2.一个多边形的边都相等,它的内角一定都相等吗?一个多边形的内角都相等,它的边一定都相等吗?3.已知一个多边形,它的内角和等于五边形的内角和的2倍,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解:设这个边多形的边数为n,则有180°(n-2)=2×180°×(5-2),∴n=8.(3分钟)1.已知多边形的边数可以求出其内角和,根据其内角和也可以求出其边数.2.内角和的推理要用到转化的思想,将多边形的知识转化为三角形的知识.(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0分钟)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1全等三角形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重点: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和性质的应用.难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一、自学指导自学:自学课本P31-32页“探究、思考1、思考2”,理解“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对应元素,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完成填空.(5分钟) 总结归纳:(1)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7分钟)1.下列图形中的全等图形是d与g,e与h.2.如图,△与△能重合,则记作△≌△,读作△全等于△,对应顶点是:点A与点D,点B与点E,点C与点F;对应边是:与,与,与;对应角是:∠A与∠D,∠B与∠E,∠C与∠F.,第2题图),第3题图)3.如图,△≌△,C和B,A和D是对应顶点,相等的边有=,=,=,相等的角有∠A=∠D,∠C=∠B,∠=∠.点拨精讲:通常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4.已知△≌△,若=3,=4,=6.则△的周长为13;若∠C=110°,∠A=30°,则∠=40°.点拨精讲: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周长分别对应相等.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3分钟)探究1如图,下面各图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其中△可以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另一个三角形?点拨精讲: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所以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这也是寻求全等的一种策略.解:①△≌△,A和D,B和E,C和F是对应顶点,与,与,与是对应边,∠A与∠D,∠B与∠E,∠C与∠F是对应角,△是△经过平移得到的.②△≌△,A和D,B和B,C和C是对应顶点,与,与,与是对应边,∠A与∠D,∠与∠,∠与∠是对应角,△是△沿所在直线向下翻折得到的.③△≌△,A和A,B和E,C和D是对应顶点,与,与,与是对应边,∠与∠,∠B与∠E,∠C与∠D是对应角,△是△绕点A旋转180°得到的.探究2如图,△≌△,=,=,且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1)求证:=,∥;(2)若∠D+∠F=90°,试判断与的位置关系.解:(1)证明:∵△≌△,∴=,∠=∠,∴∥,-=-,∴=.(2)结论:⊥.证明:∵△≌△,∴∠A=∠D,∠=∠F,∵∠D+∠F=90°,∴∠A+∠=90°,∴∠B=90°,∴⊥.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5分钟)1.如图,△≌△,求证:∥.证明:∵△≌△,∴∠=∠,∴∥.2.如图,△≌△,∠=∠,∠B=∠C,指出其他的对应边和对应角.解:对应边有与,与,与,对应角有∠=∠.(3分钟)找对应元素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从运动角度看1.翻折法:找到中心线,沿中心线翻折后能相互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2.旋转法:三角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角度能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3.平移法:沿某一方向平移使两个三角形重合来找对应元素.(二)根据位置元素来推理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0分钟)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掌握简单的证明格式.2.初步体会尺规作图.重、难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自学指导自学1:自学课本P35-36页“探究1,探究2及例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并掌握简单的证明格式,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完成填空.(7分钟)画△:①使=3;②使=3,=4;③使=3,=4,=5;④使∠A=30°;⑤使∠A=30°,∠B=50°;⑥使∠A=30°,∠B=50°,∠C=100°.每画完一个,与同桌画的三角形对比一下,形状与大小是一样的吗?总结归纳:(1)已知三角形的一个或两个元素,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不能确定,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形状确定,但大小不确定.(2)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3)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确定了.自学2:自学课本P36-37页“探究与例题”,利用尺规作图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初步体会尺规作图.(3分钟)。
专题1-9 《直角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讲解)-八年级数学下册(湘教版)

1.9 《直角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讲解)【复习目标】1.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能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简单问题;3.会运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知识梳理】要点一、直角三角形定义1.直角三角形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要点二、直角三角形性质(1)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2)直角三角形中,30°锐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30°.(4)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5)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6)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要点三、直角三角形的判定(1)有两内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该边的一半,则这条边所对的角是直角,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为斜边.要点四、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由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知,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满足一边一锐角对应相等,或两直角边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了.这里用到的是“AAS”,“ASA”或“SAS”判定定理. 要点五、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斜边,直角边定理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这个判定方法是直角三角形所独有的,一般三角形不具备.【典型例题】类型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2a,∠ABC=∠ACB=15°,CD是腰AB上的高.求CD的长.【答案】CD=a【思路点拨】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得∠DAC=30°,再根据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C=a.解:∵∠ABC=∠ACB=15°∴∠DAC=30°∵CD是腰AB上的高AB=AC=2a∴AC=2CD∴CD=a【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利用等腰三角形得出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2 已知,在,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BC,6,AC,8,求AB与CD 的长.【答案】AB=10∠CD=4.8.解∠在△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BC=6∠AC=8∠由勾股定理得∠AB=∵S△ABC=12AB•CD=12AC•BC∠∴CD=AC BCAB⋅=8610⨯=4.8∠【点拨】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再利用等面积法求出CD的长即可.3.已知:如图,在△ABC中,∠A=30°,∠ACB=90°,M、D分别为AB、MB的中点. 求证:CD⊥AB.【思路点拨】由∠ACB=90°,M为AB的中点.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CM12=AB=BM,再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CB12=AB=BM,则CM=CB,而D为MB的中点,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解∵∠ACB=90°,M为AB中点,∴CM12=AB=BM.∵∠ACB=90°,∠A=30°,∴CB12=AB=BM,∴CM=CB.∵D为MB的中点,∴CD⊥BM,即CD⊥AB.【点拨】本题考查了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30°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也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类型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4、已知:如图,AB⊥BD,CD⊥BD,AD=BC.求证:(1)AB=CD:(2)AD∥BC.【思路点拨】先由“HL”证Rt△ABD≌Rt△CDB,再由内错角相等证两直线平行.证明:(1)∵AB⊥BD,CD⊥BD,∴∠ABD =∠CDB =90°在Rt △ABD 和Rt △CDB 中,∴Rt △ABD ≌Rt △CDB (HL )∴AB =CD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由∠ADB =∠CBD∴AD ∥BC .【总结升华】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首先考虑用斜边、直角边定理,再考虑用一般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举一反三:【变式】已知:如图,AE ⊥AB ,BC ⊥AB ,AE =AB ,ED =AC .求证:ED ⊥AC .证明:∵AE ⊥AB ,BC ⊥AB ,∴∠DAE =∠CBA =90°在Rt △DAE 与Rt △CBA 中,∴Rt △DAE ≌Rt △CBA (HL )∴∠E =∠CAB∵∠CAB +∠EAF =90°,∴∠E +∠EAF =90°,即∠AFE =90°即ED ⊥AC .5、 判断满足下列条件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不全等的画“×”,全等的注明理由:AD BC BD DB ⎧⎨=⎩=ED AC AE AB ⎧⎨⎩==,(1)一个锐角和这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 )(2)一个锐角和斜边对应相等; ( )(3)两直角边对应相等; ( )(4)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 ( )【答案】(1)全等,“AAS ”;(2)全等,“AAS ”;(3)全等,“SAS ”;(4)全等,“HL ”.【解析】理解题意,画出图形,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来判断.【总结升华】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用的判定方法有5种:SAS 、ASA 、AAS 、SSS 、HL. 举一反三:【变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1)一个锐角及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一个锐角及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3)两个锐角对应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4)有两条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5)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A.2个B.3个C.4个D.5个 【答案】C .解:(1)一个锐角及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根据AAS 可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一个锐角及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根据AAS 或ASA 可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3)两个锐角对应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缺少“边”这个条件,故不可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4)有两条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根据SAS 或HL 可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5)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根据HL 可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所以说法正确的有4个.故选C .6、 如图,AB ⊥AC 于A ,BD ⊥CD 于D ,若AC=DB ,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A=∠D B .∠ABC=∠DCBC .OB=OD D .OA=OD O BC DA【思路点拨】根据已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答案.做题时要结合已知条件与全等的判定方法逐一验证.【答案与解析】解:∵AB⊥AC于A,BD⊥CD于D∴∠A=∠D=90°(A正确)又∵AC=DB,BC=BC∴△ABC≌△DCB(HL)∴∠ABC=∠DCB(B正确)∴AB=CD又∵∠AOB=∠C∴△AOB≌△DOC(AAS)∴OA=OD(D正确)C中OD、OB不是对应边,不相等.故选C.【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类型三、直角三角形的折叠问题7.将一张矩形纸片如图所示折叠,使顶点落在点.已知,,则折痕的长为( )A. B. C. D.【思路点拨】直角三角形是常见的几何图形,在习题中比较多的利用数形结合解决相应的问题.常用的是两锐角互余,三边满足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答案】C.【解析】由折叠可知,∠CED=∠C′ED =30°,因为在矩形ABCD中,∠C等于90°,CD=AB=2,所以在Rt△DCE中,DE=2CD=4.故选C.【总结升华】折叠题型一定要注意对应的边相等,对应的角相等.【变式】如图,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4cm,BC=8cm,将△ABC折叠,点B与点A重合,折痕为DE,则DE的长为( ).A. B. C. D.5【答案】B.解析:由折叠可知,AD=BD,DE⊥AB,∴BE=AB设BD为x,则CD=8-x∵∠C=90°,AC=4,BC=8,∴AC2+BC2=AB2∴AB2=42+82=80,∴AB=,∴BE=在Rt△ACD中,AC2+CD2=AD2 ,∴42+(8-x)2=x2,解得x=5在Rt△BDE中,BE2+DE2=BD2,即()2+DE2=52,∴DE=,故选B.类型四、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综合运用8.如图,有两条公路OM、ON相交成30°角,沿公路OM方向离O点80米处有一所学校A.当重型运输卡车P沿道路ON方向行驶时,在以P为圆心50米长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都会受到卡车噪声的影响,且卡车P与学校A的距离越近噪声影响越大.若一直重型运输卡车P沿道路ON方向行驶的速度为18千米/时.(1)求对学校A的噪声影响最大时卡车P与学校A的距离;(2)求卡车P沿道路ON方向行驶一次给学校A带来噪声影响的时间.。
八年级数学直角三角形(教师讲义带答案)资料

直角三角形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重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推论:①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②推论:(1)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则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为30°.难点:1.性质定理的证明方法.2.性质定理及其推论在解题中的应用.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断重点: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斜边、直角边公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难点:创建全等条件与三角形中各定理联系解综合问题。
三、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定理的数学表示:如图4,∵是∠的平分线,F是上一点,且⊥于点C,⊥于点D,∴=.定理的作用:①证明两条线段相等;②用于几何作图问题;角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图42.关于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定理: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定理的数学表示:如图6,如果、、分别是△的内角∠、∠、∠的平分线,那么:①、、相交于一点I;②若、、分别垂直于、、于点D、E、F,则==.定理的作用:①用于证明三角形内的线段相等;②用于实际中的几何作图问题.(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位置与三角形形状的关系:三角形三个内角角平分线的交点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这个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即内切圆的圆心).3.关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作图:(1)会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会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3)会作与线段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有关的简单综合问题的图形.四、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应用1.勾股定理内容: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表示方法: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222+=a b c勾股定理的由来:勾股定理也叫商高定理,在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形式的勾股定理,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并证明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①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常见方法如下:方法一:4EFGH S S S ∆+=正方形正方形ABCD ,2214()2ab b a c ⨯+-=,化简可证.方法二: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221422S ab c ab c =⨯+=+大正方形面积为222()2S a b a ab b=+=++所以222a b c +=方法三:1()()2S a b a b =+⋅+梯形,2112S 222ADE ABE S S ab c ∆∆=+=⋅+梯形,化简得证3.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它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就不具有这一特征,因而在应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明了所考察的对象是直角三角形4.勾股定理的应用①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长,求第三边在ABC ∆中,90C ∠=︒,则c =,b =,a =②知道直角三角形一边,可得另外两边之间的数量关系③可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b 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 为cba HG F EDCBAbacba ccabcab a bc c baED CBA斜边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可用两小边的平方和22a b +与较长边的平方2c 作比较,若它们相等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222a b c +<,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若222a b c +>,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②定理中a ,b ,c 及222a b c +=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可认为是唯一的,如若三角形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c b +=,那么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是b 为斜边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用问题描述时,不能说成:当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时,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勾股数①能够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即222a b c +=中,a ,b ,c 为正整数时,称a ,b ,c 为一组勾股数②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如3,4,5;6,8,10;5,12,13;7,24,25等 ③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n 组勾股数:221,2,1n n n -+(2,n ≥n 为正整数);2221,22,221n n n n n ++++(n 为正整数)2222,2,m n mn m n -+(,m n >m ,n 为正整数)7.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边长的计算或直角三角形中线段之间的关系的证明问题.在使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把握直角三角形的前提条件,了解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直角边各是什么,以便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应设法添加辅助线(通常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以便正确使用勾股定理进行求解. 8..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能帮助我们通过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在具体推算过程中,应用两短边的平方和与最长边的平方进行比较,切不可不加思考的用两边的平方和与第三边的平方比较而得到错误的结论. 9.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具体的几何问题中,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通常既要通过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又要用勾股定理求出边的长度,二者相辅相成,完成对问题的解决.常见图形:ABC30°D C BA ADB C10、互逆命题的概念如果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题设,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角三角形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重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推论:①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②推论:(1)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则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为30°.难点:1.性质定理的证明方法.2.性质定理及其推论在解题中的应用.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断重点: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斜边、直角边公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难点:创建全等条件与三角形中各定理联系解综合问题。
三、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定理的数学表示:如图4,∵ OE是∠AOB的平分线,F是OE上一点,且CF⊥OA于点C,DF⊥OB于点D,∴ CF=DF.定理的作用:①证明两条线段相等;②用于几何作图问题;角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2.关于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定理:(1)关于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点的定理: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定理的数学表示:如图6,如果AP、BQ、CR分别是△ABC的内角∠BAC、∠ ABC、∠ACB的平分线,那么:① AP、BQ、CR相交于一点I;②若ID、IE、IF分别垂直于BC、CA、AB于点D、E、F,则DI=EI=FI.定理的作用:①用于证明三角形内的线段相等;②用于实际中的几何作图问题.(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位置与三角形形状的关系:三角形三个内角角平分线的交点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这个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即内切圆的圆心).3.关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作图:(1)会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会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3)会作与线段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有关的简单综合问题的图形.图4四、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应用1.勾股定理内容: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表示方法: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222a b c +=勾股定理的由来:勾股定理也叫商高定理,在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形式的勾股定理,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并证明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①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常见方法如下:方法一:4EFGH S S S ∆+=正方形正方形ABCD ,2214()2ab b a c ⨯+-=,化简可证.方法二: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221422S ab c ab c =⨯+=+ 大正方形面积为222()2S a b a ab b =+=++所以222a b c +=方法三:1()()2S a b a b =+⋅+梯形,2112S 222ADE ABE S S ab c ∆∆=+=⋅+梯形,化简得证3.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它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就不具有这一特征,因而在应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明了所考察的对象是直角三角形4.勾股定理的应用①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长,求第三边在ABC ∆中,90C ∠=︒,则c,b,a ②知道直角三角形一边,可得另外两边之间的数量关系③可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b 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 为斜边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可用两小边的平方和22a b +与较长边的平方2c 作比较,若它们相等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222a b c +<,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若222a b c +>,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②定理中a ,b ,c 及222a b c +=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可认为是唯一的,如若三角形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c b +=,那么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是b 为斜边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用问题描述时,不能说成:当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时,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6.勾股数①能够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即222a b c +=中,a ,b ,c 为正整数时,称a ,b ,c 为一组勾股数②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如3,4,5;6,8,10;5,12,13;7,24,25等 ③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n 组勾股数:cbaHG F EDCBAbacbac cabcab a bcc baE D CBA221,2,1n n n -+(2,n ≥n 为正整数);2221,22,221n n n n n ++++(n 为正整数)2222,2,m n mn m n -+(,m n >m ,n 为正整数)7.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边长的计算或直角三角形中线段之间的关系的证明问题.在使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把握直角三角形的前提条件,了解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直角边各是什么,以便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应设法添加辅助线(通常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以便正确使用勾股定理进行求解. 8..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能帮助我们通过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在具体推算过程中,应用两短边的平方和与最长边的平方进行比较,切不可不加思考的用两边的平方和与第三边的平方比较而得到错误的结论.9.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具体的几何问题中,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通常既要通过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又要用勾股定理求出边的长度,二者相辅相成,完成对问题的解决.常见图形:ABC30°D C BA ADB C10、互逆命题的概念如果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题设,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
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
勾股定理的作用:(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另两边的关系。
(3)用于证明线段平方关系的问题。
(4)利用勾股定理,作出长为n 的线段勾股定理经典例题透析类型一:勾股定理的直接用法1、在Rt △ABC 中,∠C=90°(1)已知a=6, c=10,求b , (2)已知a=40,b=9,求c ; (3)已知c=25,b=15,求a.思路点拨: 写解的过程中,一定要先写上在哪个直角三角形中,注意勾股定理的变形使用。
解析:(1) 在△ABC 中,∠C=90°,a=6,c=10,b=(2) 在△ABC 中,∠C=90°,a=40,b=9,c=(3) 在△ABC 中,∠C=90°,c=25,b=15,a=举一反三【变式】:如图∠B =∠ACD =90°, AD =13,CD =12, BC =3,则AB 的长是多少? 【答案】∵∠ACD =90° AD =13, CD=12 ∴AC 2 =AD 2-CD 2 =132-122 =25 ∴AC =5又∵∠ABC=90°且BC =3 ∴由勾股定理可得CBDAAB2=AC2-BC2=52-32=16∴AB= 4∴AB的长是4.类型二:勾股定理的构造应用2、如图,已知:在中,,,. 求:BC的长.思路点拨:由条件,想到构造含角的直角三角形,为此作于D,则有,,再由勾股定理计算出AD、DC的长,进而求出BC的长.解析:作于D,则因,∴(的两个锐角互余)∴(在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根据勾股定理,在中,.根据勾股定理,在中,.∴.举一反三【变式1】如图,已知:,,于P. 求证:.解析:连结BM,根据勾股定理,在中,.而在中,则根据勾股定理有.∴又∵(已知),∴.在中,根据勾股定理有,∴.【变式2】已知:如图,∠B=∠D=90°,∠A=60°,AB=4,CD=2。
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分析: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本题的关键,可以连结AC,或延长AB、DC交于F,或延长AD、BC交于点E,根据本题给定的角应选后两种,进一步根据本题给定的边选第三种较为简单。
解析:延长AD、BC交于E。
∵∠A=∠60°,∠B=90°,∴∠E=30°。
∴AE=2AB=8,CE=2CD=4,∴BE2=AE2-AB2=82-42=48,BE==。
∵DE2= CE2-CD2=42-22=12,∴DE==。
∴S四边形ABCD=S△ABE-S△CDE=AB·BE-CD·DE=类型三: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一)用勾股定理求两点之间的距离问题3、如图所示,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小明从营地A点出发,沿北偏东60°方向走了到达B点,然后再沿北偏西30°方向走了500m到达目的地C点。
(1)求A、C两点之间的距离。
(2)确定目的地C在营地A的什么方向。
解析:(1)过B点作BE//AD∴∠DAB=∠ABE=60°∵30°+∠CBA+∠ABE=180°∴∠CBA=90°即△ABC为直角三角形由已知可得:BC=500m,AB=由勾股定理可得:所以(2)在Rt△ABC中,∵BC=500m,AC=1000m∴∠CAB=30°∵∠DAB=60°∴∠DAC=30°即点C在点A的北偏东30°的方向举一反三【变式】一辆装满货物的卡车,其外形高2.5米,宽1.6米,要开进厂门形状如图的某工厂,问这辆卡车能否通过该工厂的厂门?【答案】由于厂门宽度是否足够卡车通过,只要看当卡车位于厂门正中间时其高度是否小于CH.如图所示,点D 在离厂门中线0.8米处,且CD⊥AB,与地面交于H.解:OC=1米(大门宽度一半),OD=0.8米(卡车宽度一半)在Rt△OCD中,由勾股定理得:CD===0.6米,CH=0.6+2.3=2.9(米)>2.5(米).因此高度上有0.4米的余量,所以卡车能通过厂门.(二)用勾股定理求最短问题4、国家电力总公司为了改善农村用电电费过高的现状,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农村进行电网改造,某地有四个村庄A、B、C、D,且正好位于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现计划在四个村庄联合架设一条线路,他们设计了四种架设方案,如图实线部分.请你帮助计算一下,哪种架设方案最省电线.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思路是:最省电线就是线路长最短,通过利用勾股定理计算线路长,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解析: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图(1)、图(2)中的总线路长分别为AB+BC+CD=3,AB+BC+CD=3图(3)中,在Rt△ABC中同理∴图(3)中的路线长为图(4)中,延长EF交BC于H,则FH⊥BC,BH=CH由∠FBH=及勾股定理得:EA=ED=FB=FC=∴EF=1-2FH=1-∴此图中总线路的长为4EA+EF=3>2.828>2.732∴图(4)的连接线路最短,即图(4)的架设方案最省电线.举一反三【变式】如图,一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为20cm,高AB为4cm,BC是上底面的直径.一只蚂蚁从点A出发,沿着圆柱的侧面爬行到点C,试求出爬行的最短路程.解:如图,在Rt△ABC中,BC=底面周长的一半=10cm,根据勾股定理得(提问:勾股定理)∴AC===≈10.77(cm)(勾股定理).答:最短路程约为10.77cm.类型四:利用勾股定理作长为的线段5、作长为、、的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