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1-11-11 09:35:36| 分类:教研总结|举报|字号订阅
教育规划纲要》“体制改革”的第一项就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人才观念是人们对于人才培养及其发展规律的总看法和基本观点。人才培养观念是一切教育的先导,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
(一)全面发展观念
全面发展观念是我国教育的核心观念,包括: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开展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与针对性。
2.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鼓励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引领学生学会学习。
3.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质,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养成健康人格。
4.加强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开齐开好艺术类课程。
5.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人人成才观念
人才是世界上的第一资源!人人成才观念的内涵有以下几点。
1.人人都能成才,人的才能受先天遗传的影响,但环境和教育是成才的关键,只要为每一人提供适合的教育,他都能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2.人人都有权成才,接受教育发展自己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每一个人成才服务。
3.为人人成才服务,面向每一个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在集体教学的情境下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才的机会。
(三)多样化人才观念
多样化成才观念的内涵有以下几点。
1.人人成才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成为相同的“标准件”,也不意味着人人都能成为“拔尖人才”。人才是有规格和层次的区别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各种复合型人才、实用技能型人才和普通劳动者。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我们的成才理想。
2.要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成才培养就要多渠道、多模式、多规格、多途径,要办好各种类型的教育,为各种人才的成长铺就广阔的道路。
3.人才的多样化发展要建立在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之上,尊重个性特点和个性选择是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关键。
(四)终身学习观念
终身学习的特点:
1.终身性。教育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综合。
2.全民性。指接受终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因为生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会生存必须会学习,这是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出的新课题。
3.广泛性。包括人的各个阶段,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终身教育扩大了学习天地,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4.灵活性和实用性。现代终身教育具有灵活性,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
(五)系统培养的观念
是尊重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的观念,人才成长必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而必须使得个学段各级学校教育的培养互相衔接互相配合,构成一个人才培养系统,使得教学、实践、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地配合起来,从而保证人才培养体系的开放性、灵活性,保证人才成长的持续性、多样性。
二、学思结合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
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一)怎样理解学思结合
学和思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学指学习,思指思考。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意思就是需要学思结合。
有研究者指出:孔子主张学思结合,认为学必须通过思来提高,思必须以学为基础。两者相互为用,不可偏废。他强调“学”为求得知识的起源,要求“博学”、“好学”,从“多闻”、“多见”、“多识”中获得感性知识,然后经过思考,加以分析、整理、归纳、总结,提高到理性层面,这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步骤和重要方法。
1.对学思结合的初步理解
学思结合字面意义的理解。
学思结合字面的意思就是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当然由于对学习的理解不同,对学思结合的理解也会有一些差异。主要的有这样两种理解。其一,认为学习就是求学,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自己的经验(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此时的“思”指的就是思考——“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内化这些经验,使之与自己之前的经验对接进行新的建构获得自己的新经验。其二,认为学习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也就是具有自主学习意义下的学习,此时相应的思维活动是包含在学习之中的,此时的“思”指的应该是反思,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对自己的学习本身的反思。
2.学思结合对学生生活的作用
学思结合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学思结合有利于达成学习目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思维发展,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用我们的课程改革纲要的语言,就是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性目标。
3.关于学习的理解
学习过程是主体的活动过程,而主体的活动离不开与客体的交往,这种交往表现为主体的实践的形式,那就是学习的环境,表明实质上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习是在主体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主体的努力而获得新的经验,产生行为上的改变。因此探讨学习离不开主体、环境、经验这三个词。
非常重要的是学习中主体的自主努力,学习中主体的变化是人的自我努力的结果,人的经验的获得并不是一个自动的照相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