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痛经36例临床分析
针药并治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36例临床观察
瘀 汤 。 结 果 : 有 效 率 为 9 . % 。结 论 : 总 72 此 法 治 疗 寒 凝 血 瘀 型 原 发 性 痛 经具 有 良
好的疗效。 关键词
中药 d i 1 . 9 9 j i n 1 0 —6 4 . 0 0 o:0 36/. s . 07 s 1 x 2 1.
3 张玉珍 . 中医妇科 学. 北京 : 中国 中医药出
版 社 ,0 2 14—10 2 0 :2 3.
讨
论 原发性痛经 一般均认 为应 归咎 于以
4 梁 繁 荣 . 灸 学 . 海 : 海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针 上 上
社 ,0 6 2 3 2 0 :4 .
1 6中 国社 区医 师 ・ 2 医学 专业半月刊 2 l 年 第 1 期 ( 2 Oo 1 第1 卷总 第 26 3 期
资 料 与 方 法
该组病例均为 门诊随机采集 , 选取符 合寒凝血瘀 型痛经 患者 3 6例 , 并经妇 科
检查 , 殖 器 官 无 明 显 器 质 性 病 变 , 定 生 确
为 原 发性 痛 经 。 年 龄 1 4~3 8岁 , 程 5 病 个月 一 8年 。
临床 表 现 : 前 或 经 期 小 腹 冷 痛 拒 经
治疗时机 也是 本病 治疗 的关键 。经前 5 天, 气血将动 之时及 时予 以温 散通利 , 有 助于及早 消散 内膜 , 以利排 出, 缓解 疼痛 。
参 考 文 献
1 国 家 中 医 药 管 理 局 . 医病 症 诊 断 疗 效 标 中 准. 京 : 南 南京 大学 出版 社 ,94:1 2 19 6 —6 . 2 乐 杰. 产科 学. 京 : 民卫生 出版社 , 妇 北 人
针灸治疗痛经60例临床观察
轻, 连续 治 疗 2次 , 疼痛 消失 , 巩 固治 疗 3 , 又 次 嘱其 每 至经 期治 疗。 连续 治疗 3 月后 , 经无腹 痛 , 经量适 中 , 个 行 月 经色 鲜红 , 四肢 转 暖。一年 后随访 未 复发 。 6 体 会 痛经现 代 医学可分 为 原发性 和 继发性 , 发性痛 经一般 无 明 原 显 器质 性病 变 ,继 发性 痛经 多 继发 于生 殖 器官 的某 些器 质 性病
1 一般 资料
年。 临床证 型可 见肝 气郁 滞 ; 血瘀 ; 血虚 弱 ; 肾不足等 。 气滞 气 肝 均 通过 中医辨 证 施治 , 针灸 治 疗 ; 证 以理 气 祛瘀 , 经 止痛 为主 , 实 通 虚证则 补 益气 血 , 经止 痛 为主 。 通
2 治 疗方 法 21 针 : .体 取穴 : 穴 : 主 中极 、 关元 、 中、 膻 归来 、 海 、 阴交 : 血 三 配穴 : 6 例 患者 均来 自门诊 , 龄 1~ 5 ; 程最 短 2 , 长 7 肝 气郁 结 , 间 。寒 凝气 滞 : 元 ( )气海 ( )气血 虚弱 : 0 年 63 岁 病 年 最 行 关 灸 、 灸 ; 膈俞
拘急或是 弛缓 的状 态 。 奇经 八脉 考 》 “ 《 日:阴跷 者 , 阴之别 脉 , 『 赵钛 . 代偏 瘫 治疗 学f . 足少 6 ] 现 M] 北京: 民军 医 出版社 . 9 . 2 1 3 人 1 61 — 6 . 9 6 其 脉起 于跟 中足少 阴然 谷 穴之 后 ,同足 少阴 循 内踝 下照 海穴 , 上 [ 7 ]燕铁斌 ,窦祖 林 .实用偏 瘫 康 复 f 1 M .北京 : 民卫 生出版社 . 人 内踝之 上二 寸 , 以交信 为郄 … …” 。 1 9 . 2. - 4. 9 91 1 91 9
近五年来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进展概况
・
综 述 ・
近 五年来 治疗 针灸 痛经的 研究 概况 临床 进展
蒋 磷‘ 张 泓
( . 中医药大学 ;湖 南 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 院, 1 湖南 2 长沙 4 0 0 ) 10 7
摘 要】 本文对近五年来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概况从治疗方法上进行综述 , 综合 分析了针灸 治疗痛经 的疗效和特点 , 并 发现
配足三里( )气海 。取 圆形图钉皮 内针刺入穴 内留针 3 , 双 、 d3个
3 , 水调 成糊状 , 于脐 部及脐 周 , g用 敷 再用 艾条 灸 , 经前 1d开 0 始, 连续灸 1d 3个月为 1 5, 个疗程 , 总有效率为 9 . 42 %。
32 纯 艾 条 灸 .
继 『两种。原发痛经是指患者有痛经的临床表现而检查盆腔无 生
器质性病变者 , 继发性痛经是指患者因盆腔器质性病变而致的痛 经, 如子宫内膜异位 、 盆腔炎 、 内异物等。 国妇女痛经的发生率 宫 我 为 3 . %, 31 影响工作生活者 占 1. %。近五年来针灸治疗痛经 的 9 35 5 方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 现将有关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针灸治疗痛经疗效可靠 , 目前临床诊疗标 准 、 但 研究方法和针 灸作 用机制研究仍 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
【 关键词】针灸疗 法 ; 痛经 ; 文献综述
[ 中图分类号】 7 5 R 1. 1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7— 7120 )44-2 6390 (090 —30
潘兴劳 , 患者经前 7 开始温和灸子宫 I 中极旁开 3寸) 吁 d 穴( 和子宫 Ⅱ穴( 中极旁开 1 . ) , 5寸 艾灸 治疗 3 0例, 总有效率 8 %。 0
中医治疗痛经的疗效分析论文(共2篇)
中医治疗痛经的疗效分析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治疗痛经的效果与案例分析痛经是妇科常见的多发病,常于经期和经期前后出现小腹部疼痛,甚者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
近年来运用中药加针灸以及拔火罐的方法治疗痛经126例,疗效满意。
1一般资料126例中,年龄13~45岁,20岁以下者32例,21~30岁者55例,31~45岁者39例;未婚者56例,已婚者70例;腹痛时间发生于经期前者72例,发生于经期者25例,发生于经期后者19例;病程1~5年者61例;6~10年者26例;11~15年者22例;15年以上者17例;在126例中,经期及前后均腹痛同时伴有剧烈恶心呕吐者5例,经期伴有头痛者10例。
临床分型根据经期腹痛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将痛经分为轻,中,重度三种。
轻度:经行小腹疼痛明显,伴有腰痛,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有时需要口服止痛药。
中度:经行小腹疼痛难忍,伴有腰部酸痛,用止痛药等措施疼痛暂缓。
重度:经行小腹疼痛剧烈,坐卧不安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且伴有腰部疼痛,恶心呕吐剧烈,面色恍白,四肢厥泠,泠汗淋漓,腹泻等症,用止痛药等措施无明显缓解。
病例中,重度痛经患者,均排出器质性病变,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都用中药,针灸和拔火罐治疗,不加任何镇痛药。
诊疗方法自拟方柴胡15g,郁金20g,香附20g,白芍20g,枳壳12g,蒲黄10g,五灵脂15g,炙甘草10g,随症加减:腹痛甚者加元胡,呕吐不止者加生姜、姜半夏、吴茱萸。
乳房胀痛者加青皮,血块多者加三七粉,腹泻者加炒白术、仙灵脾,腰痛甚者加寄生,川断,狗脊,菟丝子,肢泠汗出者桂枝。
上药水煎2~3次,每次煎至150~250ml,1剂/d,早晚空腹服用。
于经期前一周开始服用,每服用10剂为一疗程。
连服3个月经周期。
中成药在两个月经周期之间口服新乡佐今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出产的《活血通脉片》一日三次饭后口服。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进展原发性痛经为非器质性病变,与情志、外感及个人体质等密切相关,“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其主要病机。
针灸防治原发性痛经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现将临床中常用的针灸方法及主要穴位综述如下,寻求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最佳途徑。
标签:针灸;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原发性痛经是指无盆腔器质性病变,于月经前及行经期间出现腹部挛缩性疼痛、坠胀,可伴腰酸、恶心、肢冷或其他不适,严重者影响工作和生活,发病率高达65.6%[1],属祖国医学的“经行腹痛”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主要是由于前列腺素升高引起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和血管痉挛,造成的子宫缺氧缺血,从而引起痛经[2]。
中医学认为其主要发病机制为经期或经期前后受情志、起居或外感寒、湿、热等致病因素干扰,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导致的“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故治疗以调理胞宫、冲任气血为主[3]。
针灸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协调脏腑阴阳的作用,对原发性痛经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1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常用方法针刺、艾灸、温针灸、耳穴贴压、穴位贴敷与穴位埋线等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然而在应用这些方法时,应因人而异,不同的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甚或选择两种及两种以上方法叠加使用。
1.1 针刺疗法贾立新等[4]采用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48例,辨证取穴:气滞血瘀型取气海、中极、归来、三阴交;寒湿阻滞型取关元、归来、大赫、足三里;气血虚弱型取气海、秩边、八髎、关元、足三里,总有效率100%。
陈仲新[5]将原发性痛经患者1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
治疗组取关元、三阴交(双)、地机(双),用烧山火手法;对照组取穴同治疗组,用提插平补平泻手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5%,对照组为81.5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1.2 灸法杜冬青等[6]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灸脐组和针刺组:灸脐组脐疗药物选吴茱萸、生白芍、乳香、延胡索、冰片等,将药物超微粉碎混合,将面圈绕脐1周,取药末适量,填满脐孔,用艾炷置于药末上,连续施灸6~9壮,约2h,以脐周局部皮肤红润为度;针刺组选双侧三阴交,平补平泻。
针灸和西药治疗原发性痛经39例临床疗效观察与比较
针灸和西药治疗原发性痛经39例临床疗效观察与比较【摘要】目的:观察与比较针灸和西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原发性痛经患者39例,针灸治疗组选取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地机、血海、合谷为主穴,配合辨证选穴治疗,留针30min,西药治疗组口服布落芬胶囊或延胡止痛片,进行临床疗效观察与效果比较。
结果:针灸和西药治疗原发性痛经均有效,但治疗临床疗效及痊愈率针灸治疗组高于西药治疗组。
结论:在正确掌握针灸治疗原则和操作方法下,针灸疗效高、无毒副作用、经济效益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健词】痛经;针灸;西药;临床疗效;观察;比较【中图分类号】r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53—01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甚至剧痛晕厥,又称“经行腹痛” [1]。
临床上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女性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改变的经行小腹疼痛,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的一种疾病,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在初潮开始就会发生,尤其多见于未婚青年妇女。
我国妇女中痛经发生率为33%,其中原发性者占53%,痛经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4%。
因此痛经的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笔者通过对2012年1月起到2013年8月止的门诊原发性痛经患者39例进行随机针灸组治疗和西药组治疗,对两组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与比较,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原发性痛经患者39例为2012年1月起到2013年8月止我院妇科和针灸科的门诊病人。
年龄最小者13岁,最大者33岁。
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9年。
西药组患者18人,针灸组患者21人。
1.2 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2]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的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拟定:妇女在经期或经前、经后(7天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为主症,伴有其它不适,影响工作及生活,且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者。
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经验
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经验
在针灸科门诊时常会遇到一些痛经的病人,坦白的讲,针灸对于痛经效果还是很好的。
从脏腑辨证的角度看,痛经主要和肝脾肾密切相关,所以常规应该取关元、三阴交、血海等穴位,但在临床使用时就会发现,这组穴位的止痛效果其实并不理想。
后来我查阅了一些相关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临床观察,只有高树中教授对这个病的针灸治疗还是比较贴近实际,临床应用时疗效也较好。
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上很好的解决了痛经这个问题,让针灸成为痛经的优势病种。
他认为痛经的病位在胞宫,即女子胞,也就是子宫。
女子胞是奇恒之腑之一,而冲脉、任脉、督脉都起于胞中,有“一源三歧”的说法。
所以痛经的治疗肯定也离不开冲任督这三条经脉。
痛经从肝脾肾三脏治疗虽然不能说错,但好比隔靴搔痒,其止痛效果远不如直接调节冲任督来的快。
临床上最常用十七椎和神阙这两个穴位,疗效较好。
十七椎位于第5腰椎棘突下,是一个经外奇穴,但实际上却是在督脉的循行线上。
督脉是阳脉之海,按压或是针刺这个穴位可以快速调动人体储存的阳气,对于寒凝血淤的痛经最为适宜。
临床上你会发现,痛经的病人大都在十七椎有明显的压痛。
治疗时可以先用拇指按压,一般1~2分钟疼痛就会明显减轻,然后再针刺这个穴位,也可以加刺承山,用3寸毫针向上斜刺,起针后在十七椎拔罐5~10分钟,效果会更好。
神阙治疗痛经效果也很好,可能很多人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从理论上讲,神阙可以治疗一切妇科病。
我们稍微归纳一下就会发现,妇科病大都于冲任督带这4条经脉相关,而神阙一个穴位就通4条经脉。
神阙在治疗痛经时不针刺,而用隔物灸,也就是俗称的脐灸。
针灸治疗痛经67例分析
针灸治疗痛经67例分析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期或月经前后期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者剧痛难忍,有时甚至伴有恶心呕吐的病症。
本病以未婚女性较为多见。
对于痛经的治疗,方法较多。
但在临床实践中,应用针灸治疗本病证,简单、廉价,取效迅速,效果优于其他疗法.笔者近年来采用针灸治疗痛经,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7例中,均为女性,年龄最小16岁,最大37岁;病程5~8年8例,2~4年18例,2年以下41例.诊断符合痛经诊断标准,所有病人均排除器质性病变。
2.治疗方法治疗取穴实证:三阴交、中极、次髎、地机;气滞血瘀者,配太冲、阳陵泉;寒邪凝滞者,配归来;腹胀者,配天枢。
虚证:关元、三阴交、足三里、气海;气血亏虚者,配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配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配悬钟.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宜从经前3-5天开始,直到月经期末,连续治疗2-3个月经周期.辩证取穴,针刺后运用相应的补泻手法,留针20min,期间配合G6805―I型电针仪,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
寒邪甚者和虚证加灸,每穴灸3壮。
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
3.治疗结果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经1-3个疗程治疗后,痛经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治疗后症状稍有减轻,因劳累、情绪波动后时有复发;无效﹕3个疗程治疗后,病情无好转。
结果治疗67例中,临床治愈50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51%。
4.病例介绍患者,女,27岁,经行腹痛5年。
患者5年前,因感受寒湿后开始经行腹痛。
现腹痛难忍,大汗淋漓,月经量少,色黯有块,腹痛得热痛减,伴有头痛、周身乏力,食少纳呆,二便正常。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诊断﹕痛经。
取穴﹕中极、归来、三阴交、秩边。
取上穴每日针刺1次,中极、归来针上加灸,每穴3壮,三阴交、秩边只针不灸。
经治疗10次,其痛乃止。
以后每月经来潮前5天进行温针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痛经而止。
选穴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31例临床疗效观察
1 3 ( 5 5±9 5 岁 , 潮 年 龄 1 6~ 5 2 . .) 初 2~1 ( 3 5土 6 1. 25 岁 , . ) 月经 周期 2 3 ( 8±3 d 行 经 时 间 4~ 5~ 0 2 ), 7
( 5±1 5 d 病 程 l .), 2~7 ( 5±3 ) 月 。均 符 合 84 1个
月经周期及 随访结束采用 C X痛经症状量表( M S评 价痛经症 状总频率 和严重程 度。结果 治疗后 1 3 月 O C S) ~ 个
经周 期及 随访结束时观察组 C S痛经症状总频率和严重程度均显著 低于治疗前 及对 照组 ( MS P均 <0 0 ) 尤 以治 .1 ,
疗后 2 3个月经周期及 随访 结束 时为著( 0 0 ) 、 P< .5 。结论 选 穴针刺可显著改善 P D患者 痛经 症状 。
血管、 肾和造血 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 的原发性疾 肝、 病及精神病等不适宜于针灸者。将 6 例患者随机分 2 为观察组 和对照组 各 3 例 , 般资料具 有 可 比性 。 1 其一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心理 、 . 饮食及经期卫生等 健 康 指导 。在此基 础上 , 察组于 痛经发作 第 1 开 观 天
m n行针 1 , 次约 0 5 m n 留针 3 i 拔 针 。 i 次 每 . i , 0 m n后
20 20 08~ 09年 , 我们采用选穴针刺治疗 3 例 P l D患 者 , 得满 意效 果 。现报 告 如下 。 取
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观察及机制研究
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观察及机制研究标题: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观察及机制研究摘要:近年来,痛经已成为女性常见的生理问题之一,其严重程度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影响。
虽然传统的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副作用和依赖性等问题存在。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和研究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及机制,提供一种有效且安全的疗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研究方案1.1 研究目的:探究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机制。
1.2 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将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灸治疗组和对照组。
针灸治疗组接受针灸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每个组的治疗期持续3个月。
1.3 研究内容:(1)招募病例:根据国际痛经诊断标准,从妇科门诊中招募年龄在18-40岁的痛经患者。
(2)实验组治疗:实验组采用经皮穴位刺激的方法进行针灸治疗。
根据病情,选取适合的针灸穴位,并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
(3)对照组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治疗,剂量和频次根据病情调整。
(4)数据采集:病例的一般信息、痛经程度、生活质量等数据采用结构化问卷收集。
另外,通过记录每位患者的治疗期间的疼痛指数、服药情况、不良反应等信息。
二、方案实施2.1 针灸治疗组:在每次治疗前,先对病患进行舌诊和脉诊,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选取穴位。
经穴位消毒后,快速刺入针具,并实施适度的刺激,如旋转、提捏和推拿。
根据患者的反应,进行适当的针刺操作调整。
2.2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进行药物治疗,遵循剂量和频次标准使用。
2.3 方案实施监督:在整个方案实施过程中,负责研究的医务人员要定期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针灸治疗和药物治疗方案。
三、数据采集与分析3.1 数据采集:通过结构化问卷收集的数据,包括个体信息(如年龄、性别等)、痛经程度的评分、生活质量的评估等。
3.2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内针案例系列(34):痛经
内针案例系列(34):痛经
案例
1、基本信息:
英华女高学生,每次来月经时痛经
2、辨证思路:
【患处经络】:任脉
【患处三才】:下焦
【诊治原则】:根据“男左女右”原则,选取右上肢上焦为同气【阿是穴】:列缺
3、疗效
下午四点的中医课上扎针,进针后右手开始出冷汗,整个手掌都是水湿状,手凉,左手微潮比右手温度高。
扎针后疼痛逐渐减轻,右手出冷汗的证状一直到晚上八点左右才消失,第二天早晨起床后痛经症状完全消失。
4、感受
一针解决了痛经的疼痛,学生们对内针越来越热爱,随着我们越来越娴熟的使用黄帝内针,一定可以帮助到自己和身边更多的人!
温馨提示:
黄帝内针调理健康是随症治之,本文案例仅是提供一些治疗时使用的内针思路及树立学人的信心。
学人不要模仿文中提供的穴位,应根据病人具体症的部位,依据内针法则寻找相应的经络及穴位进行针刺。
近年来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概况
144第14卷 第5期 2012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4 No. 5 May,2012每于行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者,称为痛经(dysmenorrhea),中医又称“经行腹痛”。
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生殖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称为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常见疾病,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女性痛经发生率为33.1%,其中原发性占53.2%,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1]。
近年来临床针灸治疗本病疗效很好,现将有关临床治疗文献归纳如下。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发病机理的研究原发性痛经主要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报道较多的是关于前列腺素、加压素、催产素等有关。
在非妊娠子宫,子宫内膜主要合成前列腺素PEG2和PGF2α,PEG2可抑制子宫平滑肌的自发活动,而PGF2α则促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引起疼痛[2]。
痛经患者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女性,且PGF2α/PEG2的比值更是明显升高,PGF2α/PEG2比值的升高导致子宫过度收缩。
葛书翰[3]实验证明针刺可调节患者PGF2α的分泌,解除痉挛性收缩而止痛。
赵宁侠等[4]通过对3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针灸治疗,从血流变学分析得出结论:针灸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子宫微循环的作用,从而使疼痛缓解。
2 治疗方法2.1 针刺治疗针刺治疗取穴多数以任脉与足太阴经为主,主穴以关元、三阴交、中极、神阙、气海、八髎、地机等为主,治疗时随证配穴。
一般于月经间期或月经前5~7天治疗。
朱英[5]以三阴交、次髎为主穴,寒湿凝滞加命门,气滞血瘀加太冲、阳陵泉,肾气虚型加肾俞;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65例,治愈45例,好转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8%。
高汗媛等[6]以关元、中极、三阴交、合谷、太冲为主穴,寒湿凝滞配神阙、水道、地机,肝郁气滞配肝俞,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命门、太溪;气血亏虚配足三里、血海、气海。
针药并用治疗痛经134例疗效观察
多 发于月 经初潮 后 2 ~3 年 的青 春期 少女或 未生 育 的年
轻妇 女 。
的常 见病 、 多发病 。西 医 学 对其 病 因 尚未完 全 阐明 , 治
临床 表现 : 疼痛 多 自月 经 来 潮后 开 始 , 最 早 出现 经 前 1 2 h ; 行 经第一 日疼 痛最 剧 , 持续 2 ~3日缓 解 ; 疼 痛 程 度不一 , 重 者呈痉 挛性 ; 部位 在耻 骨上 , 可放射 至腰 骶 部 和大腿 内侧 。痛 时伴 恶 心 、 呕吐 、 腹泻、 头晕、 乏 力 等 症状, 严 重 时面色 发 白、 出冷汗 , 甚至 昏厥 或虚脱 。妇 科
子宫影 响 表 现 不 明 显 。而 经 前 、 经 期 血 海 由 满 盈 到 溢
热痛增 多为 热 ; 痛 甚于胀 , 伴 血块排 出不 畅者 多为气 滞 ;
绞痛 、 冷痛 者属寒 , 灼痛 者属 热 _ 2 ] 。 治 疗 方 法
泻, 应 以通 为顺 。若受 致病 因素影 响 , 冲任子 宫阻 滞 , 不 通则痛 ; 经 血下 泻必耗 气 伤 血 , 冲任 子 宫失 养 则 不 荣则 痛 。痛 经病位 在 冲任 、 子宫 , 变化 在 气 血 , 表 现 为痛 证 。 临床 分类 有虚实 之别 : 虚证 多为气 血虚 弱 、 肝 肾亏损 ; 实 证 多 为气滞 血瘀 、 寒湿凝 滞 。
( 首 钢 山西 长 治 钢 铁 集 团有 限 公 司 职 工 总 医院 , 0 4 6 0 3 1 )
【 关 键 词】
痛 经 中 药 治 疗 针 灸 治 疗
痛 经 指 的 是 妇 女 在 经 期 或 行 经 前 后 出 现 的 周 期 性 小腹 疼 痛 , 或 痛 引腰 骶 , 称 为 痛 经 。 痛 经 是 青 春 期 妇 女
温针灸治疗痛经36例
温针灸治疗痛经36例
王云松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11(30)7
【摘要】痛经是指经期或月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
本病常发生于月经初潮后不久的未婚或未孕的年轻妇女。
笔者采用温针灸治疗痛经36例,并与中药治疗36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443-443)
【作者】王云松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城南分院,杭州,31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3
【相关文献】
1.香砂六君子汤加味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临床观察
2.温针灸联合痛经宁颗粒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及对血清CA125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3.温针灸联合四逆汤加味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及对患者中医证候、血清PGE2和PGF2a水平的影响
4.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取穴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5.温针灸联合加味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治疗痛经
针灸治疗痛经痛经的概述与病因病机概念:女性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难忍,或伴有恶心呕吐的病证。
病因:本病发生与受寒饮冷、情志不调、起居不慎、先天禀赋、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
病机:实证基本病机为冲任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虚证基本病机为冲任虚损,胞宫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痛经的辩证与针灸治疗(一)实证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剧烈,痛处拒按。
基本病理因素为瘀血。
主穴:中极、地机、三阴交、次髎、十七椎中极穴:肚脐下四寸地机穴: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次髎穴: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2骶后孔。
十七椎:位于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取穴。
注意针尖要斜向上刺入实性痛经的分证论治:寒凝血瘀:小腹冷痛,可放射到股内侧及肛门,得热则舒,经血量少,色紫暗有血块,舌淡胖苔白,脉沉紧。
取穴:主穴+关元、归来(艾灸)归来: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气滞血瘀:小腹胀痛,可放射到胸胁、乳房,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快下后痛减,舌紫暗或又瘀斑,脉沉弦或涩。
取穴:主穴+太冲、血海、次髎(走罐)(二)虚证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或腰骶部绵绵隐痛或空痛,痛处喜按。
基本病理因素是虚,尤其是阳虚。
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次髎、十七椎关元:脐正中下三寸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一横指虚性痛经的分证论治:肾气亏虚:腰骶部隐痛,经行量少,色红,伴头晕耳鸣,舌淡苔薄,脉沉细。
取穴:主穴+太溪、肾俞(艾灸)气血不足:小腹绵绵作痛,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伴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弱。
取穴:主穴+气海、脾俞(艾灸)脾俞(艾灸)(三)虚实夹杂痛经中虚证、实证可单独出现,但更多是以虚实夹杂的情况发病,如气虚血瘀、肾虚寒凝、肾虚血瘀等。
临床症状为虚证与实证的复合表现,可参考实证、虚证临床表现进行辨证。
主穴:关元中极地机足三里三阴交次髎十七椎分证论治配穴:气虚血瘀:主穴+气海、血海、脾俞(艾灸)肾虚寒凝:主穴+太溪、肾俞、关元(艾灸)、归来(艾灸)肾虚血瘀:主穴+太溪、血海、肾俞(艾灸)痛经发作期的止痛取穴:三阴交操作:大幅度提插捻转,要求有强针感,以疼痛消失为度,痛止出针而不需要留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痛经3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6-06-07T17:27:55.29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作者:张争启
[导读] 对照组采用止痛药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
然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为43.24%,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灸治疗痛经患者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张争启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目的:对针灸治疗痛经的疗效进行研究分析。
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痛经患者72例,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
对照组采用止痛药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
然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为43.24%,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灸治疗痛经患者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针灸治疗;痛经;临床分析
前言: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临床表现为以阵发性小腹绞痛为主,或痛引腰骸,甚至昏厥。
痛经时的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有时也能放射到后腰部、肛门、外阴或其他部位,也可伴有头痛、呕吐、精神不振、烦躁及膀胧直肠激惹等症状,患者非常痛苦。
中医学称“经行腹痛”,病机有寒热虚实之分,其中以寒凝血疲的实证最为常见。
我们根据中医理论,采用穴位针灸治疗痛经的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1.针灸治疗痛经的研究资料与分析方法
1.1有关痛经的一般资料
72例患者病例均在门诊收集,并经妇科检查排除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
针灸组36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34岁;轻度疼痛9例,中度疼痛15例,重度疼痛H例;平均病程为(2.8士1.2)年。
对照组36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32岁;轻度疼痛8例,中度疼痛18例,重度疼痛9例;平均病程为(2.6士1.5)年。
两组病人的病程、年龄、疼痛程度及月经状况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寒湿凝滞、气滞血疲及气血虚弱3个证型。
寒湿凝滞:经前或行经期间小腹冷痛,按之痛甚,重则连及腰脊,得热痛减,经水量少,色黯,常伴有血块,苔薄白,脉沉紧。
气滞血疲: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胀甚于痛,经行不畅,月经量少,常伴有血块,乳房胀痛,舌质黯或有疲斑,苔薄白,脉沉弦。
气血虚弱:行经后期小腹隐痛,经量少,色淡质稀,喜温喜按,腰酸软,神疲乏力,脉沉无力,舌淡苔薄白。
1.2诊断痛经患者的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妇产科学》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所制定的标准。
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再根据患者证候,辨证分型。
1.3针灸治疗痛经的具体方法方法
针灸治疗方法以体针为主,配合艾灸。
取关元、三阴交(双),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30号1.5寸毫针快速刺人皮肤,深度约为1寸一1.3寸,腹部穴位使针感向下腹部放散,施以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候气。
每隔10min加强刺激1次,约30min起针。
针刺后用艾条温灸关元10min,腹部有温热感,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在月经前1周开始治疗,每日1次,经至时停止治疗,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药物治疗方法口服止痛片0.59,每日3次。
经期疼痛时开始口服,疼痛消失停止,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1S7.0统计软件,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脸验,尸<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尸<0.01表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针灸治疗痛经的研究结果
2.1治疗痛经的疗效标准
痊愈:经针灸治疗后积分为0,经期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者;显效:腹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1/2以下者;有效:腹痛减轻,其他症状好转,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1/3以下者;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未见改善者。
2.2治疗痛经的研究结果
近期疗效的原发性痛经患者,经3个月经周期的针灸治疗,其中痊愈16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94. 7%。
中药对照组30例,经口服定坤丹3个月经周期,其中痊愈9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2例,有效率93. 3%。
远期治疗随访半年,针灸治疗组38例中,痊愈16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有效率94. 7%;中药对照组30例中,痊愈9例,显效9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0. 0%。
血液流变学指标3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经3个月经周期的针灸治疗,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血浆黏度、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明显降低(P< 0. 01);红细胞变形能力显著增强(P< 0. 01);纤维蛋白原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1]。
3.结论
原发性痛经属于祖国医学“经行腹痛”范畴,最早记载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
其病因多由寒、湿、虚、肝郁气滞,导致经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诸病源候论》中指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主要与前列腺素(PG)升高有关,其中前列腺素PGF2a可促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内膜细胞在孕激素的影响下,产生高浓度的PGF2a作用于螺旋小动脉壁上的PGF2a受体,引起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缺血及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堆积于肌层而导致痛经。
临床研究证实,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内膜中前列腺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女性。
前列腺素在月经前呈上升趋势,其释放主要在经期48h内,痛经症状亦以此段时间最为明显,疼痛的程度亦与PGF2a的含量呈正相关;临床检测指标的测定,应以经期最初24h内为主。
葛氏、任氏等研究发现,针罐并用可有效调节痛经患者前列腺素PGF2a的异常分泌,使其接近正常;并能明显降低血瘀型痛经患者的血液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性[2]。
赵氏研究认为,针灸可有效改善血液的高浓、黏、滞、聚状态及细胞流变性。
本组选取血海、三阴交、次髎、承山为主穴。
血海者血之汇海,即可补血又可活血;三阴交是治血的要穴,为脾、肝、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脾统血,肝藏血,肾藏精,故三阴交穴具有调补肝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功效;次髎益肾壮阳、行气活血、调经止
痛;承山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治疗结果显示,原发性痛经的主要病机与血液的高“浓、黏、凝、集”状态有关,针灸具有改善血液的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及红细胞的聚集状态,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有效改善子宫微循环,从而使疼痛缓解,以起活血化瘀,通则不痛之效。
4.结语
临床研究证明,针灸治疗对生殖内分泌功能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通过针灸针对穴位的刺激,会使患者水管周围灰质释放内源性阿片多肽。
针灸治疗方法通过模拟内源性抗痛物质脑啡肽作用,对患者的中枢神经阿片受体具有一定激活作用,进而产生镇痛作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除此之外,针灸方法具有调气血和通经络的作用,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此方法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痛经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丁玉梅,马晓勇.温针三阴交穴治疗原发性痛经[J].中国针灸,2009,29(11):883.
[2]吴坚刚.翳风穴位注射治疗早期面神经炎临床观察[ 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