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合集下载

生态翻译学理论对中医学英译启示

生态翻译学理论对中医学英译启示

生态翻译学理论对中医学英译启示作者:李阳来源:《电影评介》2015年第04期一、概念界定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年,全面开展于2009年。

胡庚申教授率先从生态翻译学角度重新诠释了傅雷的翻译思想。

胡教授认为,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米观察,傅雷翻译思想中体现了: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翻译过程的“汰弱留强”,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以及译品生命的“适者生存”。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是在努力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为了追求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协调,译者常常运用不同的翻译理论和各种各样的翻译策略与技巧,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做出最佳的适应和优化的选择,使译者个人的身心皆融于翻译生态环境之中,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冥,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二、国外研究概述国际翻译界从生态、环境、生存、适应、选择等生态学视角进行研究的已经大有人在,相关文献日渐增多。

彼得·纽马克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介入分为五大类,首当其冲的第一大类就是翻译的生态学特征。

戴维·卡坦则对翻译生态文化的分类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提出了翻译的生态环境包括物理环境、政治环境、气候、空间以及临时场景等等。

米歇尔·克罗宁提出要关注语种翻译的生态(ecology of translation)的问题,呼吁在不同语种的翻译之间要保持健康平衡。

乔治·斯坦纳曾将翻译理论分成普适( universalist)理论和局部( relativist)理论两大类,并认为这种分法类似于整体环境适应与局部环境适应问题。

罗森纳·沃伦提出,翻译是一种认知和生存模式。

当把文学作品从一种语言移植到另一种语言的时候,就像把植物或动物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它们必须像个人或民族的适应和成长那样,只有适应新环境而有所改变才能生存下来。

沃尔夫拉姆·威尔斯也认为译界对翻译决策过程的研究应当集中关注各种环境因素,如翻译任务的特征、客户的需求、译者及其决策能力等。

浅谈傅雷的翻译观——以巴尔扎克的作品汉译为例

浅谈傅雷的翻译观——以巴尔扎克的作品汉译为例

浅谈傅雷的翻译观———以巴尔扎克的作品汉译为例杨晓敏周亚莉(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傅雷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翻译家,其在翻译理论方面造诣极深,翻译实践方面著作颇丰。

其深厚的中法双语功底和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翻译学界的地位。

本文以巴尔扎克作品汉译为例,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策略,探究其翻译观。

【关键词】傅雷;翻译观;巴尔扎克【Abstract】Fu Lei,a well-known translator in literature,has always felt a deep involvement with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His deep Sino French Bilingual Foundation and the excellent aesthetic ability of the literary works have laid a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literary translation studies.Taking Balzac’s books as an example,this article analyzes concrete strategies used in translation practice,and explores his translation view.【Key words】Fu Lei;Translation view;Honoréde Balzac0引言傅雷(1908-1996)是中国历史上艺术造诣深厚,博洽多闻的著名作家、艺术家、教育家、翻译家。

他以翻译法国文学作品而闻名,被誉为“中国一代译学之匠”。

在20世纪的翻译史上,在他孜孜不倦的翻译生涯中,他翻译了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多位大家的多部作品。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作者:周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9期摘要:作为中国当代翻译史上重要的翻译家,傅雷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大量伟大的译作,更宝贵的是其翻译经验和翻译思想。

本文简要陈述了其主要翻译思想,并对其中重要的翻译思想加以分析和评述,以期加深译者对其翻译思想精髓的理解。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神似与形似;评述作者简介:周岷(1983-),男,四川成都人,文学硕士,讲师。

现任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基础课教学部英语专职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9--02傅雷(1908---1966)是我国当代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翻译家。

傅雷1908年出生与上海,幼时丧父,在母亲严厉的家教下成长起来。

13岁就开始在天主教会办的徐汇公学学习,攻并开始读法文。

1927年赴法留学,在巴黎大学的文科和卢佛美术史学院学习。

其良好的法文基础和受法国文化的熏陶为其以后的翻译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20年代末起,他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字的翻译介绍工作。

数十年的奋发不辍和比较全面、良好的艺术修养,使他的译作达到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在中国当代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1](386)傅雷一生翻译过很多重要的作品,其中以翻译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著名法国作家的作品为主,其中就包括翻译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1934年译),《弥盖朗其罗传》(1935年译)和《贝多芬传》(1946年译)等三部重要人物的传记。

[2](33)傅雷翻译思想的精髓就体现在他翻译的这些作品当中。

傅雷是主张“翻译重在实践”的翻译家,几乎没有什么系统的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本文与其说是谈其主要翻译思想,还不如说是谈他的翻译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他自己谈到的译论方面的问题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再加上两封书信”:一、致林以亮论翻译书(约写于1951年4月5日,发表于《翻译论集》香港三联书店1981年版)二、《高老头》重译本序(写于1951年9月)三、翻译经验点滴(原载《文艺报》1957年第十期)四、论文学翻译书(写于1963年1月6日,原载《读书》杂志1979年第三期)[3](195)从上述四篇“译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见到其翻译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点:重神似不重形似与翻译的重临似画说,中西方语言与思维差异及汉语文言、白话与方言问题以及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傅雷)翻译理论解析

(傅雷)翻译理论解析

Life
1934: Vie de Tolstoi by Rolland《 托尔 斯泰传》 1934: Vie de Michel-Ange by Rolland 《米开朗基罗传》 1942: Vie de Beethoven by Rolland 《贝多芬传》 1949: Eugé nie Grandet by Balzac 《欧也妮· 葛朗台》 1950: Le Pè re Goriot by Balzac 《 高老头》 1953: Colomba by Mé rimé e(梅里 美)《嘉里美科隆巴》 1953: Jean-Christophe by Rolland 《约翰· 克里斯朵夫》 1963: Philosophie de l'art by Taine Persondata 丹纳《艺术哲学》
1931 translate French literature and develop his own style, the "Fu Lei style," and his own translation theory
1932 got married to his cousin(his wife and secretary), two sons Fou Ts'ong, a world-renowned pianist, and Fou Min, a special-class English teacher 1957--1965 labled as rightsit , the couple commited suicide at home His family letters to his son Fou Ts'ong, were published posthumously(死后出版) and have become a bestseller in China.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傅雷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跨学科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诠释傅雷的翻译思想,探讨其翻译理念、原则和方法在生态翻译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生态翻译学起源于21世纪初,其核心观点是翻译生态环境是翻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强调译者在此生态环境中的适应和生存。

目前,生态翻译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但其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填补空白的意义。

傅雷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高老头》中。

他强调译者的责任和使命,认为翻译应该是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后的创造性再现。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傅雷的翻译思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诠释:傅雷在《高老头》中强调了翻译生态环境对翻译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译者不仅要深入了解原作的创作背景、作者意图等,还要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需求,以实现译作与原作的和谐统一。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生态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强调译者在其中进行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傅雷在《高老头》中提倡译者的创造性再现,认为译文应该是译者对原作深刻理解后的再次表达。

在生态翻译学中,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译者被视为生态翻译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其主观能动性对翻译的适应性选择和创造性再现具有决定性作用。

傅雷在《高老头》中提出“适应”与“选择”的概念,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原作进行适应,并在此过程中进行选择。

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与“选择”是针对译者的行为提出的,译者在生态环境中进行适应,并对适应的策略进行选择,进而产生译文。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翻译视为一种生态现象,强调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互动。

傅雷的翻译思想在生态翻译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生态翻译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傅雷的翻译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傅雷在《高老头》中强调了翻译生态环境的作用,这与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

生态翻译学理论探析

生态翻译学理论探析

生态翻译学理论探析作者:苏良书蒲雅竹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文章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背景,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

阐释了生态翻译学的主要内容: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翻译,把翻译活动放到整个生态环境中去;它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译者的中心作用;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过程是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

【关键词】生态环境;理论背景;翻译过程一、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背景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生教授首次提出,且自2001年以来他连续多次发表了数篇关于生态翻译学的文章。

2004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翻译适应选择论》。

“该书以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的‘适应与选择’为主线,构建了一个极富解释力的翻译理论框架,提出了一个新的综观翻译活动的宏观理论视角”。

[1]2005年7月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的关于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的学术研讨会上,作为大会主席的胡庚生将翻译的生态环境研究作为本次大会重要的议题,号召全体参会者学习研究翻译的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正在引领许多学者了解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论,领略生态视角翻译研究的强大解释力’”。

[2]“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

[3]二、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以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即适者生存理论为基础,胡庚生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是适应与选择理论。

生态翻译学理论倡导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在这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将所有与翻译的生态环境相关的因素考虑在内进行适应和选择。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最核心的内容是“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最基本的法则是适者生存”。

[4]一方面生物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又要接受自然环境的限制。

如果我们将自然选择基本法则应用到翻译研究中,不难发现译者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译作也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两者也都必须接受来自于翻译生态环境的限制。

生态翻译学照应下的隐喻式翻译

生态翻译学照应下的隐喻式翻译

生态翻译学照应下的隐喻式翻译作者:蔡扬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02期摘要: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出发,探讨翻译生态环境中各要素和认知主体的意义构建关联过程。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认知模型和隐喻探讨隐喻式翻译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要素关联,论证隐喻式翻译的合理性。

关键词:生态翻译;意象图式;认知模型;隐喻式翻译傅雷先生认为翻译应追求神似的境界。

神似原作的译文可使译文读者跨域文化差异的鸿沟,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的审美意象。

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尊重每种语言的特征,应将原语的结构作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目的语的独特表达方式。

沃伦则认为翻译是人们认知和生存的模式。

当把作品从一种语言环境移植到另一种语言环境时,它们必须像人类个体或群体的适应和成长一样,只有适应新环境并随之演化才能生存下来(Warren 1989:6)。

生态翻译学所强调的翻译的平衡、适应、选择,可以从认知语言学中获得一些新的研究视角,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一、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概念兴起于2001年,其代表人物胡庚申教授借鉴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将其适应选择论引入翻译理论研究。

此理论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要适应整个生态翻译环境就要进行选择”。

而“翻译生态环境”是作品、原语和译语交织作用所呈现的世界,是社会、文化、语言、交际以及作者、读者等互动的生态群落,是制约译文优选和最佳适应性的多要素集合。

翻译选择适应论对翻译本体的阐释中将“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作为翻译的原则,将“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的三围转换作为翻译的方法,将从“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角度出发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作为翻译的评判标准。

胡庚申(2011)认为翻译生态系统内部各相关要素间存在着内在的双向关联互动和交叉重叠现象,使其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

各个翻译生态系统之间必须相互适应。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掌握源语和目的语的形式、意义和隐喻特点。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2009年3月第32卷第2期 外国语J ou rna l of F oreign L anguages M arch2009 Vol.32No.2文章编号:1004-5139(2009)02-0047-07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胡庚申(清华大学外语系, 北京100084)摘 要:傅雷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

国内翻译界对他已有不少研究,其中不乏洞见,但从翻译生态环境视角对其翻译思想的相关研究尚鲜见。

鉴此,本文拟从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傅雷先生丰富多彩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和探讨。

文章认为,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观察,傅雷翻译思想中体现了:(1)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2)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3)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4)翻译过程的“汰弱留强”;(5)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以及(6)译品生命的“适者长存”。

作者期望本文的探讨能为傅雷翻译思想研究拓展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傅雷翻译;生态翻译学;新视角On Fu Lei’s Translation Philosophi e s:An Eco2transl a tological PerspectiveHU Gengshen(D ep a rt m en t o f Fo re i gn Language s,Tsi nghua U n i ve rsity,B e iji ng100084,C h i na)Abstract∶M r.Fu Lei is regarded as a great translat or of s pecial status in the hist 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20th century.Fr om a di m ensi on different fr om the p revi ous studies,this paper exp l ores Fu Lei’s res ourceful translati on phil os ophies in ter m s of Eco2translat ol ogy.The study shows that e mbodied in Fu Lei’s translati on activities are the foll owing ideas:(1)“har moni ous unity”of translati onal eco2syste m s;(2)“translat or2centredness”of translati on subjectivity;(3)translat ors’acti on of“adap tati on and selecti on”;(4)“selecti on thr ough eli m inati on”in translating;(5)translat ors’pursuance t o“doing things with translati ons”,and(6)“survival of the fittest”of translated texts,etc.It is hoped that the exp l orati on in this paper may hel p br oaden the visi on of studies on Fu Lei’s translati on phil os ophies.Key words∶Fu Lei’s translati on;Eco2translat ol ogy;ne w di m ensi on 傅雷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文艺评论家。

基于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剖析

基于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剖析

基于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剖析王洲【摘要】摘要:在过去的50多年里,翻译研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语言学、文学、解构主义理论观等不同研究角度的探索,到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研究室主任Michael Cronin(迈克尔·克罗宁)最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的概念。

国内,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在2004年首次提出了“翻译的适应选择理论”。

文章探讨了生态翻译学的3个核心概念,即:适应与选择理论,翻译的生态环境及译者中心理论,并就翻译生态学10多年的研究做出综述。

【期刊名称】黑龙江水利科技【年(卷),期】2015(043)009【总页数】3【关键词】生态翻译;译者中心;适应与选择;生态环境;翻译观1 生态翻译学的起源和发展众所周知,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在著作《物种起源》[1]一书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定律和生物进化的规律。

百年之后,作为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人文科学系主任,Michael Cronin(迈克尔·克罗宁),首次将物竞天择、适应与选择的概念与翻译相结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的概念。

这个概念的提出打破了往常对翻译的界定,与众不同的是,Michael从生态学视角的考虑出发,对翻译进行了仔细认真的一系列调查研究。

研究表明,翻译的生态学视角像一座桥梁一样,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系起来。

这一独特视角的提出,立刻引起翻译界的热议。

翻译生态学,其以翻译学和生态学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在内容上和方法上,不仅和其它分支学科有着紧密联系,也有着重叠和交叉。

但是,生态翻译理论不但具有其抽象的理论系统,一套不同其他理论的翻译观点,而且具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角度,生态翻译学也并不是字面上理解的那样:翻译学和生态学的单纯罗列组合,而是共同起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着眼于国内,我国的生态翻译学研究最早是由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并在2009年达到研究的最高峰[2]。

在其2004年发表的著作《翻译适应选择论》[3](A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其中一章节中,胡教授明确指出:译者在翻译原著的过程中,也符合适者生存的定律,即译者必须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做出最适合的翻译,否则就有可能被翻译生态环境“淘汰”。

傅雷及其翻译思想

傅雷及其翻译思想

简述傅雷先生的主要翻译思想,并评述“形似”与“神似”的关系。

目录一、傅雷先生简介 (1)二、傅雷先生主要翻译思想 (1)三、“神似”与“形似”的关系 (2)四、参考文献 (3)一、傅雷先生简介傅雷(1908.4.7—1966.9.3),字怒安,号怒庵,汉族,上海市南汇县(现南汇区)人,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幼年丧父,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

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

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

其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

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

“文革”中因不堪忍受污辱,与夫人朱梅馥双双含冤自尽,实现了文格与人格的统一。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

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

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

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

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

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

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辑录为《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试论傅雷的翻译理念_张晓梅

试论傅雷的翻译理念_张晓梅

易事。连傅雷先生也不免感慨系之 : 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政
“‘传神云云,谈何容易。’但这是翻译的 做到既合乎中国读者的时代语言,又能 法学院人文学院)
2009 年第 07 期 / 总第 225 期
117
立,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有 文字各有特色,各有无可模仿的优点,
[3]罗新璋. 读傅雷译品随感[A]. 郭
重要意义。自从傅雷先生提出文学翻译 各有无法补救的缺陷,同时又各有不可 著章. 翻译名家研究[C] . 武汉:湖北教
“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的标准以来,在翻 侵犯的戒律。中西文字的扦格,远过于 育出版社,1999.
首先是傅雷提出来的”。又说,“神似也 事。”“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
[11]魏 薇 ,刘 晓 云 . 大 汉 风 神 只 此
叫‘传神’,就是除了传意外,还要尽力 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 鲲—— —试论傅雷的翻译观[J] 南华大学
保持原作的神韵和丰姿。达到神似确非 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 学报,2006 ,(4).
译界有很大影响,译界对此各抒己见, 此,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
[4]傅雷. 傅雷文集书信卷[M] (上、
有褒有贬,意见不一。随着时间的推移, 字典,按照原文字句拼凑堆砌所能济 下).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文学翻译实践的发展,争鸣的深入,傅 事。”傅雷先生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
[5]金圣华. 等效翻译探索[M]. 北
FAZHAN·XUESHUZONGHENG
学术纵横
试论傅雷的翻译理念
□ 张晓梅
摘 要:傅雷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翻 要求。翻译文学作品达到了神似,译者 传达原作者的精神和风格,使译文读者

生态翻译学下的林纾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下的林纾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下的林纾翻译分析生态翻译学,是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在引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观点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理论研究,该理论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文论家,诗人,更是我国文学翻译史上影响深远的文学翻译家。

他不审西文,而译著颇丰,所翻译的作品文字优美,韵味非常,于字句间表达了他“儆醒人心,反帝救国”的愿望。

尽管在林纾翻译的小说里,偶有不少“讹错”,总的来说,他对中国文学翻译事业做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是开创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国内翻译界对他的研究已有不少,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对林纾的翻译进行探讨,以期能为林纾的研究提供某些借鉴。

1 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

(胡,2008:11)该理论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翻译的原则是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方法是“三维”(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是关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互动的整体性研究,将翻译生态整体性与译者主体性科学地融汇、并纳入到翻译的定义之中,现在仍处于探索和初步创立的阶段。

根据胡庚申教授在一篇题为“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期刊的观点,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个整合一体的、和谐统一的系统;是一种以“译者为中心”的智力活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并且在翻译操作上遵循着“优胜劣汰”、“汰弱流强”的基本法则。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作者:刘震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第10期【摘要】傅雷先生是我国伟大的翻译家之一,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傅雷先生的翻译特别注重“神似”,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行升华,不但与原著在翻译内容上保持一致,更与原著的内涵以及所反映的文化方面都保持一致。

傅雷先生翻译的著作至今被人们所沿用,是因为傅雷先生翻译的著作经得起推敲,人们主要从“艺术”、“美学”以及“神似说”方面对傅雷先生翻译的作品进行研究,笔者根据自己对傅雷老先生的了解以及对其作品的品读,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对傅雷先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生态翻译学神似说前言傅雷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文学家,在他翻译的作品中重视“形似”与“神似”的浑然一体。

在傅雷先生的翻译生涯中,一直保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笔耕不辍,使他一生中的翻译作品达到34部,其中的一些翻译著作一直被人们当做典范,他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成就备受世人瞩目。

一些学者对傅雷先生的翻译作品进行专注研究,主要是从“艺术美学”、“形似”与“神似”融合为一体等角度来进行研究,笔者根据自己对傅雷先生性格的了解以及对傅雷先生翻译著作的解读,从一个全新的方面出发来重新诠释傅雷翻译思想,即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傅雷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分析。

一、傅雷翻译思想——神似说1.神似说的内涵。

傅雷先生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他认为翻译重在实践,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傅雷先生翻译的作品中,例如像《高老头》等作品,它们都有着很高的质量,形成一个小小的系统,语言优美,议论精准,在最大限度上保持原文句法,除此之外还将原作的思想、情感等准确传达出来。

从翻译的角度来考虑,形似即从字面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而神似即从内涵上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基本的角度出发,一个是建立在一定的高度上,这就是神似说内涵所在。

生态翻译理论视域下《杀死一只知更

生态翻译理论视域下《杀死一只知更

125[摘 要] 《杀死一只知更鸟》自1961年出版以来,至今已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售出超过三千万册,广受国内外读者好评,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

选取高红梅译本和李育超译本中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原文及译文为研究对象,结合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转换法,对译文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让读者意识到生态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同时对所翻译的语言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才能得到更受读者青睐的译文。

[关 键 词]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法;汉译对比;《杀死一只知更鸟》生态翻译理论视域下《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汉译本对比兰可欣一、引言《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的一个小镇,小说主要人物有父亲阿蒂克斯,女儿斯库特,儿子杰姆,小说主要是以女儿斯库特的视角来展开描写的。

围绕着阿瑟·拉德利和汤姆·鲁滨逊这两个人物,斯库特和哥哥杰姆、好朋友迪尔三个小伙伴在一次次经历中成长,通过父亲阿蒂克斯为汤姆·鲁滨逊辩护,揭露了当时美国南部动荡年代人们对黑人的歧视与黑人所受到的不公待遇,同时向人们展示出黑人在当时社会下生存的艰辛。

这部作品传递的价值观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它呼吁人们反偏见,反种族歧视,而语言鸿沟很有可能成为我们学习的壁垒,要完全理解原文本就必须读懂原文本,依照字、句、段落理解作者欲传达的观点,高红梅和李育超所处时代不同,接受的文化熏陶、翻译风格、对原文本的理解也不同,除这些因素之外,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不同译者在翻译同一篇著作时,会对原文产生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最终翻译形式也会有所差别,从而会以不同方式传达原文内容,因此,我们需要对不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找到最贴合原文本人物、情节和语境的版本,从而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原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原著的魅力,与作者的价值观产生共鸣。

二、生态翻译理论概述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胡庚申于2001年首次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翻译理论,即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它的产生与发展建立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

翻译思想_翻译理论_以傅雷_严复为例

翻译思想_翻译理论_以傅雷_严复为例
( 4) 文章根据有关傅雷的各种第一手材料, 特 别是依据傅雷通信留下的文字, 深入傅雷的内心世 界从神似与形似问题、译者的修养问题和翻译的语 言问题三个方面全面地阐述和理解傅雷的 翻译观。
(魏薇、刘晓云, 2006)
( 5) 傅雷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翻译理论 家。在丰富的翻译实践与深刻的理论思考中, 傅雷 先生形成了自己完整科学的翻译理念。 (惠燕, 2006)
上述选用材料虽不能全面反映所 研究的问题, 却足以反映译学界对傅雷和严复等翻译家及其思想 定位的意见不一, 且呈现出一定的混乱, 表明译学
界对译学理论研究的客体认识不准, 对译学概念内 涵不明确, 对译学概念定义不严, 对译学概念的指 称即译学术语使用不当, 这在相当程度上会影响整 个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傅译研究是理论行为, 那么傅雷本人对翻译的 思考是思想还是理论? 推而广之, 翻译家严复又如 何呢? 翻译思想与翻译理论有无界限? 若有, 具体 何在? 分清二者有何作用? 翻译思想如何发展为翻 译理论? 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
1. 翻译思想与翻译理论的混淆 翻译家 对翻译 的认识 是翻译 学研究 的宝 贵财 富, 必然引起研究者的兴趣。那么, 傅雷与严复二 人同是翻译家, 译学界对其有关翻译的思考是如何 定位的呢? 试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 1) 本文阐述了傅雷的 神似论 及 神似
摘 ∀ 要: 思想不等于理论 , 思想是 理论的原料, 混淆了二者, 小则分不清研究对象的 层次与 定位, 大则 失去发 掘与提 升理论的机会, 失去理论原创 的源泉。从思想到理论必须历经一系列过 程: 产生感性 认识、确立翻 译思想、验证 翻译假说 和形成翻译理论。
关键词: 傅雷; 严复; 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 H 05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 722X ( 2010) 05 0077 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3月第32卷第2期 外国语J ou rna l of F oreign L anguages M arch2009 Vol.32No.2文章编号:1004-5139(2009)02-0047-07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胡庚申(清华大学外语系, 北京100084)摘 要:傅雷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

国内翻译界对他已有不少研究,其中不乏洞见,但从翻译生态环境视角对其翻译思想的相关研究尚鲜见。

鉴此,本文拟从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傅雷先生丰富多彩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和探讨。

文章认为,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观察,傅雷翻译思想中体现了:(1)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2)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3)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4)翻译过程的“汰弱留强”;(5)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以及(6)译品生命的“适者长存”。

作者期望本文的探讨能为傅雷翻译思想研究拓展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傅雷翻译;生态翻译学;新视角On Fu Lei’s Translation Philosophi e s:An Eco2transl a tological PerspectiveHU Gengshen(D ep a rt m en t o f Fo re i gn Language s,Tsi nghua U n i ve rsity,B e iji ng100084,C h i na)Abstract∶M r.Fu Lei is regarded as a great translat or of s pecial status in the hist 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20th century.Fr om a di m ensi on different fr om the p revi ous studies,this paper exp l ores Fu Lei’s res ourceful translati on phil os ophies in ter m s of Eco2translat ol ogy.The study shows that e mbodied in Fu Lei’s translati on activities are the foll owing ideas:(1)“har moni ous unity”of translati onal eco2syste m s;(2)“translat or2centredness”of translati on subjectivity;(3)translat ors’acti on of“adap tati on and selecti on”;(4)“selecti on thr ough eli m inati on”in translating;(5)translat ors’pursuance t o“doing things with translati ons”,and(6)“survival of the fittest”of translated texts,etc.It is hoped that the exp l orati on in this paper may hel p br oaden the visi on of studies on Fu Lei’s translati on phil os ophies.Key words∶Fu Lei’s translati on;Eco2translat ol ogy;ne w di m ensi on 傅雷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文艺评论家。

他从1929年起,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主要是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的名著)。

几十年来,一直奋发不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使他的译作达34部之多,许多译作已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加之《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和《傅雷家书》等著作传世,在海内外赢得崇高的声誉。

一直以来,傅雷先生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成就备受关注。

国内翻译界对他已有不少研究,但大都限于语言学、文化学、文学等相关领域。

鉴于本文作者近年来致力于生态翻译学研究,而从翻译生态视角对傅雷翻译思想的相关研究尚未见到,本文因此拟从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傅雷先生丰富多彩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和探讨。

所谓生态翻译学①,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74①参见《上海翻译》2008年第2期第1-5页。

另参见方梦之主编:《中国译学辞典》的“生态翻译学”词条,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科门类,而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对翻译研究来说,生态翻译学既是一种“喻指”,又是一种“实指”。

所谓“喻指”,指的是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作隐喻类比而进行的整体性研究;所谓“实指”,指的是取向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译者在翻译生态中的生存境遇和能力发展研究。

生态翻译学是关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互动的整体性研究。

它将翻译生态整体性与译者主体性科学地融汇、并纳入到翻译的定义之中。

而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翻译适应选择论》[1][2][3],被视为生态翻译学初期发展的一项探索性的基础研究。

《翻译适应选择论》研究尝试利用作为人类行为的翻译活动与“求存择优”自然法则适用的关联性和类似性,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探讨“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适应与选择行为的相互关系、相关机理、基本特征和规律,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等作出新的描述和解释,论证和构建了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

在“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概念之下,该理论将“译者为中心”的理念明确地体现在翻译的定义之中———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同时,该理论运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提出、并论证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中心地位和译者主导作用,以及译者“自我适应”的适应机制和“事后追惩”的制约机制。

同时,该理论还具体阐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本体的解释:(1)翻译过程———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2)翻译原则———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3)翻译方法———“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转换;(4)译评标准———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从而得出了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这个结论。

译界学者认为,翻译适应选择论(即生态翻译学的早期研究)是“译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3,4,5,6,7,8,9,10]。

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傅雷翻译思想和翻译成就,或将会有助于审视生态翻译学解释翻译现象的适用性;更重要的是,或将有助于对傅雷翻译思想和学术价值作出更进一步的探寻和挖掘。

一、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个整合一体的、和谐统一的系统。

这里提出了翻译生态系统“和谐统一”的理念;而这一理念在翻译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是适用的。

可以说,傅雷的人生,他的翻译思想,特别是他的翻译标准,都能体现这种理念。

纵观傅雷先生的一生,无论是他的旅欧求学生涯,还是在“整风”和“文革”中遭遇的不白之冤,作为文人,傅雷先生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学风去著译文章;而作为父亲,他又长期向孩子灌输做人与从艺和谐统一的理念。

傅雷先生在《高老头》的重译本序言里提出了“神似”和“形似”的翻译思想。

他指出,做翻译如同临画一般,应着力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

领悟是一回事,用中文表达又是另外一事。

东方人与西方人在思想方式上有分歧,在翻译中就应当将重点放在“神似”上,而非“形似”,当然这里重视“神”的作用,并不等于忽视“形”的作用。

只是当二者非要取其中一个时,“神”的分量重一些罢了。

笔者认为,正如傅雷先生在《致傅聪》中所指出的那样:“艺术最难的是完整”;他力求“神形兼备”,从而达到“形似”、“神似”的和谐统一。

由于翻译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这个系统中的每一个小系统里也应当是和谐统一的。

因此,傅雷先生提出的“形似”、“神似”,特别是他力求“神形兼备”,“神似形似、浑然一体”[11]的艺术完整性,这是“要把原作神韵与中文的流利漂亮结合”。

“从外译中看,就在于‘原作神韵’与‘中文的流利漂亮’的整合,而中国优秀的翻译文学如傅译《高老头》、《欧也妮・葛郎台》的流传,离不开翻译家对二者的84有机整合”[12]。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江声浩荡”②作为一句极具代表性的经典译例,就是值得品味。

“从传统的思路看,它反映出译者对原作潜心的把握、根本的领悟和契合的表达;从现代研究视角看,它反映出译者的视界在解读原作的过程中与作者视界的融合,沟通着作者的审美追求和读者的审美期待,创造了‘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共鸣与视界融合’”[13][14]。

所有这些,可以说都是这种翻译标准在翻译生态系统中和谐统一的一种体现。

此外,从总体上看,傅雷先生作为一位艺术造诣深湛、卓有成就的杰出翻译家,是中国一代译界巨匠,也是正直的作家、严谨的艺术家和教育家。

傅雷先生从翻译到艺术,从美学到文论,从译作到书信,从人格到文格,无一没有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

傅雷先生学贯中西,他在文学、美术、音乐、外语的“四位一体”,可以说,都达到了“德艺双馨”、“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的生态境界。

二、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以“译者为中心”的智力活动。

正可谓“成也译者,败也译者”!这一翻译观表明,翻译的优劣、译品的生存和长存与译者的素质密切相关。

毫无疑问,作为译者,傅雷先生的翻译活动肯定是由傅雷先生自己主导的。

傅雷先生重视“译者的个性”和“译者的文字天赋”;非常强调译者自身的条件、气质、性格对于原作的适应能力。

他极力倡导在翻译之前“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主张译者要以原作者自任。

可以说,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傅雷先生“译者中心”的思想。

傅雷先生曾说过:“译事……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15]。

譬如,巴尔扎克在环境描写上是不惜笔墨的,对他那个时代的建筑、室内陈设、人物服饰都作了极其细腻的描写。

事过境迁,相隔一个世纪,一个东方人来翻译这些西方的古董确实不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