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2016年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2016年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3bee7d895acfa1c7ab00cc93.png)
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第一局部中国哲学史1.简述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学内涵。
答:〔1〕天道①?易传?哲学担任儒家的“修人道以证天道〞与“明天道以弘人道〞的传统,把天道与人道统一了起来。
②天地阴阳之气使万物得以生、成、长、养;人承接天地之气,担任“道〞而参与、赞助天地万物,那就是善;成就天道的事业正是人的本性。
③?易?道即天地之道帮助、促进、贞定万物各自的本性,保存万物的存在,道义正是从这里出来的。
在人性论上,这就寓含有人的善性源自天道,源自宇宙生生之德,同时又强调人的后天努力,效法天道、扩充其性的双重含义。
〔2〕从天道到人事①三才之道是是顺着天道下贯而来的,是顺天、地、人的性命之理而来的。
②就人之道而言,是义理、是仁义。
道是过程,理是此中的道理。
③人之本性也就是人所以为人之理,按?易传?的讲法,这是乾道下贯的成果。
〔3〕总结①?易传?的人性论既包含有天赋人性说,即“天命之性〞是善的,具有一种超越意义、价值意义;又不排斥材质主义的“气命之性〞,即人的材质也在灭地之气的流行中形成,气可以煽动,气有力量。
这就为此后哲学史上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理〞与“气〞之争埋伏笔。
②?易传?认为,人性源自天地之性,人道赞助天地之道。
君子效法天地,具有刚健自强、积极人世的精神,又有承受、宽容、协调、合作的能力,用深厚的德泽来化育人物。
③与天地的大生、广生之德相匹配,?易传?强调人在人事活动中崇德广业、进德修业。
a.推尊人的智慧、德性,开展社会人事的各项事业;讲求忠信,提高道德;修饰言辞,确立在诚恳上,以诚信来措置事务。
b.用自然之物、事物之理来安排本身,提高才德。
除此之外,没有更重要的了。
研究、体悟事物变化之道的神妙,理解其深刻的理据,是最高的智慧。
④?易传?必定、促进人间的事业,强调顺应客不雅观事物开展的规律,把握契机,当令加以裁断,或修订、改变定制,使之合宜,加以会通,将这些政策与成果用在老苍生身上,这就是事业。
2016年人大行管考研真题620学科基础真题
![2016年人大行管考研真题620学科基础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38cfe6d64028915f814dc20f.png)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5.2.1 概念题 1.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金融联考 2004 研;东南大学 2002 研;北方交大 2002 研;上海财大 2001 研;北京化工大学 2005 研;北邮 2006 研;对外经贸大学 2006 研;南航 2006 研) 2.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full-employment surplus)(武大 2000 研) 3.货币创造(厦门大学 1998 研) 4.货币乘数(money multiplier)(武大 2002 研;东南大学 2002 研;北师大 2006 研) 5.法定存款准备金(武大 2003 研) 6.法定准备金率(上海财大 1996 研) 7.功能财政(武大 2000 研) 8.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s)(中国海洋大学 2002 研;中南财大 2000 研;人大 1998 研;北航 2006 研;上海理工大学 2006 研) 9.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上海财大 2000 研;华中科技大学 2005 研;南航 2006 研) 10.派生存款(中南财大 2000 研) 11.货币供给调控机制(厦门大学 2000 研) 12.再贴现(北师大 2001 研) 13.实际货币供给(中央财大 1997 研) 14.信用创造论(Theory of Credit Creation)(中央财大 1998 研) 15.货币政策时滞(人大 1999 研) 16.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厦门大学 1998 研) 17.贴现率
育明
考研考博
人民大学管理类考研咨询育明·斯泰朗考研·杜老师
18.相机抉择(华南师大 2004 研;东华大学 2006 研) 19.单一货币规则 20.公债的资产效应(assets effects of public debt) 21.公债中性(government bonds neutrality)
2016年中山大学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6年中山大学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8d06c2ddd3383c4ba4cd233.png)
2016年中山大学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一、简答题(5题选4题答,每题10分)1.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幸福”2.如何理解司各脱的“此性”/“这个”3.如何理解“启蒙”4.如何理解费希特的知识论5.如何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二、论述题(每题25分)1.巴门尼德存在学说的含义和对思想界的影响巴门尼德把“是者”作为真理的对象。
“是者”是代替克塞诺芬尼的“神”的概念;虽然两者都表示“不变的一”,但“是者”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性,更适用于理性论辩。
①“真理”和“意见”区分“真理”和“意见”两种认识对象以及相对应的两种认识能力。
a.意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意见的对象“不真实可靠”。
b.真理之路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真理之路通往“圆满的”、“不动摇的中心”。
②“是者”普遍性的阐释巴门尼德通过对“是”的意义的分析,说明了逻辑判断必须表达思想、指示存在的哲学道理,批判了事物既是又不是的观点。
a.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
“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相当于后来建立的形式逻辑的同一律(A=A),而“是者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是”违反了矛盾律(A≠~A)。
b.“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
思想内容需要由“是”来表述,思想对象即“是者”,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
③“是者”的性质巴门尼德又通过思辨规定了是者的性质,这些性质包括:a.不生不灭第一,不生的论证假设是者是被生成出来的,那么,或者是者生成是者,或者非是者生成是者。
如果在是者被生成之前就已经有了是者,那么是者已是不待生成了;“是者生成是者”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
“非是者生成是者”也是不可能的,因为非是者什么都不是,不能生成任何东西。
所以是者不是被生成的。
第二,不灭的论证“是者既不是过去又不是将来,因为它全部是现在。
”如果它是过去,那么它现在不复是;如果它是将来,那么它尚有待是;在这两种情况下,它都什么也不是;是者只能是现在,并且永远保持着同样状态;过去不曾有、将来也不会有与是者不同的状态,即非存在的状态,就是说,是者是不灭的。
人大哲学考研16.17.18年622真题
![人大哲学考研16.17.18年622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0dce845f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f.png)
人大哲学考研16.17.18年622真题第一篇:人大哲学考研16.17.18年622真题16年中国哲学1.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学内涵,2.王阳明岩中花树故事反应什么哲学内涵,3.郭象的独化论及其命运观4.举两个比喻,论证中国古的形神关系西方哲学5.亚里士多德的“存在”,6.休谟的温和怀疑论,7.上帝存在的三种证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虽然提出了“五路”之多,但是总括起来不过两种,分别是:上帝存在的自然神学证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
加上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一共有三种。
康德称这三种证明为“从思辨理性证明上帝存有的三种方式”8.卢梭和霍布斯社会契约的异同。
17年中国哲学1.《尚书》有云:“兹乃不义,性与习成”。
《论语》中说:“性相近,习相远”根据以上两句话,说明儒家思想中性与习的关系2.《诗经》有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体现了什么哲学思想?3.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周敦颐是否同意这一观点?4.比较朱熹和陆九渊对于《中庸》的“尊德性而道问学”的解释的异同西方哲学1.如何理解赫拉克利特的火的思想和逻各斯的思想2.试论述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及其和神义论的关联3.试比较霍布斯和洛克对于个人和国家关系的论述的异同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原文。
论述真理和体系的关系,实体和主体的关系18年中国哲学1.论述先秦儒家人性论的观点和内容,及其异同。
2.论述魏晋玄学对于有无之辨的观点和内容。
3.比较朱熹与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
4.结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简述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西方哲学1.柏拉图说“正如普罗泰戈拉所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呈现在我眼中的样子就是我心中的样子”,普罗泰戈拉这种观点是什么主义?这种主义的要旨是什么?2.举例论述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
3.分析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4.论述海德格尔的“此在”。
第二篇:科学技术哲学考研真题科学技术哲学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哲学招生专业:科学技术哲学一、简答题(选4题,每题12分,共48分)1、列出亚里士多德关于逻辑和自然哲学的主要著作(至少4种)2、近代欧洲哲学中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3、十九世纪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哪些?简述实证主义的主要特征。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5771485902020740be1e9bae.png)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四选三)1.结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简述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答:“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1)“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含义《易经·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理”是指物理、万事万物之理,“穷理”就是对形而下的万物加以穷究,就是格物致知。
“性”是指人性、德性,“尽性”就是对人内在德性的彻底洞明。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命”的内涵并不是单一的,包括天命、命运在内。
天命是指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内在运动规律,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命运是指一个人的生命运数。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指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使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
这种思想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2)“天人合一”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人副天数”说,到宋代张载、二程达到成熟。
张载、二程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包括四个命题: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②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服从普遍规律。
③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一致。
④人生的理想是天人谐和。
总之,中国哲学史上有关“天人合一”的种种说法,都是力图寻找天与人之间相通、相近之处,实现自然与人事之间协调、和谐或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最早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经过宗教化、哲学化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又是社会法则和人生理想,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于天人关系这一根本问题的主流答案。
从理论实质而言,“天人合一”是关于人与自然或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2.朱熹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试题目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试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88772aca700abb68a982fba9.png)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试题目(仅供参考)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3)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含原著) (3)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4)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含原著) (5)考试科目:欧洲哲学史(含原著) (6)考试科目:现代西方哲学 (7)考试科目:伦理学原理 (8)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史 (8)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哲学(含自然辩证法原著) (9)考试科目:自然科学基础(含数学、物理学、生态学、生物学) (10)考试科目:中西美学史(含原著) (11)考试科目:艺术创作(国画、油画) (12)考试科目:中国美学史 (14)考试科目:美学原理(含马克思主义原著) (15)考试科目:西方美学史(含原著) (16)考试科目:宗教学基本知识(含佛教、道教、基督教) (17)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8)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含原著) (18)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含原著) (19)考试科目:欧洲哲学史(含原著) (20)考试科目:现代西方哲学 (23)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24)考试科目:伦理学原理 (25)考试科目:宗教基本知识(含佛教、道教、基督教) (26)考试科目:中国美学史 (27)考试科目:美学原理(含马恩美学原著) (27)考试科目:西方美学史(含原著) (28)考试科目:外国美术史 (30)考试科目:创作或设计 (31)考试科目:自然科学基础(含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 (31)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史 (32)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哲学(含自然辩证法原著) (33)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34)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 (34)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 (35)考试科目:现代西方哲学 (36)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含原著) (36)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史 (38)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哲学 (38)考试科目:中西哲学史 (39)考试科目:伦理学原理 (40)考试科目:宗教学基础知识 (40)考试科目:美学原理(含原著) (41)考试科目:艺术创作(国画、油画) (42)考试科目:中西美学史(含原著) (43)考试科目:艺术创作(国画、油画) (44)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含原著) (45)考试科目:中外美术史 (46)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含原著)试题:一、解释下列范围:(每题5分,共20分)1、物质与运动2、个性与共性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4、社会结构二、指出下面这段话出自何人何著作,并谈谈你队这段话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20分)这种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以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开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消灭。
2016年北京大学634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回忆版)【圣才出品】
![2016年北京大学634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回忆版)【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6e7312fbceb19e8b8f6badf.png)
2016年北京大学634西方哲学史一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计40分)1.火本原说2.四假相说3.波菲利问题4.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5.先验幻相二、论述题(共计110分)1.假若你面前有一支笔,请分别使用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加以分析,并比较之二者学说之异同。
(30分)2.论述贝克莱关于洛克物质的批判。
(25分)3.介绍休谟的关于必然联系的论述。
(25分)4.论述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自由的二律背反的分析。
(30分)2016年北京大学634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回忆版)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计40分)1.火本原说答:由赫拉克利特提出。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秩序(一切皆相同的东西)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在这段话里,需要注意“本原”的两层意思:一是火的活动状态(活火),即火的燃烧和熄灭;二是世界秩序,它是永恒不变的原则,决定着火的活动的分寸,并在所有事物之中保持着自身的同一。
2.四假相说答:培根形象地把科学发展的障碍比喻为“假相”,他把这样的假相归结为四个:“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大致相当于希腊人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现代人所说的“人类中心”论。
“洞穴假相”是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每一个人都囿于自己所处的“洞穴”。
因个人立场、观察角度、思维方式、成见等不同而产生的主观性、偏隘性,就是这样的洞穴。
“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
“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
培根把历史上的哲学和思想比作舞台上演出的一出戏剧。
3.波菲利问题答:波菲利问题是波菲利提出的三个关于共相的问题,是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争论共相问题的一个基础。
这三个问题是:共相(种和属)是实体还是仅仅是思想中的观念;如果共相是实体,它们是有形还是无形;共相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还是在可感事物之中。
4.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答:由洛克提出。
2016年人大哲学专业考研,复试真题,考研大纲,考研流程,考(精)
![2016年人大哲学专业考研,复试真题,考研大纲,考研流程,考(精)](https://img.taocdn.com/s3/m/ac706ab8f524ccbff1218482.png)
人大考研详解与指导中国哲学史从《易经》的言行观,探讨《易传》中天道与人道的关系【这题没选,不太确定】荀子的认识论、人性论以及社会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
谈谈庄子的鱼之乐“壕梁之辩”中的哲学内涵。
禅宗《坛经》中心与佛的关系及其对宋明理学哲学的影响试述王阳明的心物观,以及它对王门后学的影响西方哲学史柏拉图区分了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以及知识、无知、意见,试述柏拉图的知识观。
奥古斯丁说自己的上帝证明是后天的即执果索因的证明,比较先天本体论证明及后天证明并给出你的评价笛卡尔认为“凡是对于自己十分确定,明白无误的才是真理”,你认为这一真理标准同他的心物两面有何关系,并给出你的评价。
康德的先验幻相是什么?简述其先验理念体系。
【原文】黑格尔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问题我选的是马哲和科哲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手稿》中,马克思是如何评价黑格尔的劳动理论的。
从《提纲》的内容出发,说明它在何种意义上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在马哲史上,曾经出现过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实践辩证法、启蒙辩证法、否定辩证法。
试说明他们的目的、内容和特点。
说明在现时代,我们如何能够期盼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世界。
科学技术哲学辨析科学、非科学、反科学、伪科学四个概念,并分别举例说明。
试论科学理论的解释功能与预见功能,并举例说明。
简述19世纪末的物理学革命历程及其意义。
【一段举例】新媒体技术的社会影响,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既包括现实的也包括潜在的。
一些其他科的杂题,我还有点印象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是如何驳斥荷拉叙马霍斯的强者正义论的,苏格拉底的正义论是什么?【《孟子义正疏》引文】说明荀子和孟子的人性论,并解释为什么戴震同意孟子而反对荀子。
试论康德的定言命令与选言命令的区别,以及三个公式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崇高感一般来讲,复试的英语考核涉及到听力及口语,之前大多数的同学是没有准备的或者准备不够充分,但是只要考生能够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技巧,复试英语成绩是能够提高很多的!口语:根据不同的学校的情况,口语考试一般有2到3个考官和1到4个考生,考官一般是本校的外语系的老师或研究生,甚至是本专业的导师,所以说难度一般不会太大。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19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圣才出品】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19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b2dd3a084254b35eefd3491.png)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19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
科目代码和名称:619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一、辨析题
1.社会主义共有制就是保护财产共有。
2.托马斯·莫尔的《太阳城》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著作。
3.受教育者做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客体同样具有能动性。
二、简答题
1.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2.价值生产与财富创造的关系。
3.思想教育的过程。
三、论述题
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民历史选择性的关系。
2.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又有自己的特色。
3.试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第一部分中国哲学史
1.简述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学内涵。
答:(1)天道
①《易传》哲学继承儒家的“修人道以证天道”与“明天道以弘人道”的传统,把天道与人道统一了起来。
②天地阴阳之气使万物得以生、成、长、养;人承接天地之气,继承“道”而参与、赞助天地万物,那就是善;成就天道的事业正是人的本性。
③《易》道即天地之道帮助、促进、贞定万物各自的本性,保存万物的存在,道义正是从这里出来的。
在人性论上,这就寓含有人的善性源自天道,源自宇宙生生之德,同时又强调人的后天努力,效法天道、扩充其性的双重含义。
(2)从天道到人事
①三才之道是是顺着天道下贯而来的,是顺天、地、人的性命之理而来的。
②就人之道而言,是义理、是仁义。
道是过程,理是其中的道理。
③人之本性也就是人所以为人之理,按《易传》的讲法,这是乾道下贯的结果。
(3)总结
①《易传》的人性论既包含有天赋人性说,即“天命之性”是善的,具有一种超越意义、价值意义;又不排斥材质主义的“气命之性”,即人的材质也在灭地之气的流行中形成,气可以鼓动,气有力量。
这就为尔后哲学史上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理”与“气”之争埋伏笔。
②《易传》认为,人性源自天地之性,人道赞助天地之道。
君子效法天地,具有刚健自强、积极人世的精神,又有承受、宽容、协调、合作的能力,用深厚的德泽来化育人物。
③与天地的大生、广生之德相匹配,《易传》强调人在人事活动中崇德广业、进德修业。
a.推尊人的智慧、德性,发展社会人事的各项事业;讲求忠信,提高品德;修饰言辞,确立在诚实上,以诚信来处理事务。
b.用自然之物、事物之理来安顿自己,提高才德。
除此之外,没有更重要的了。
研究、体悟事物变化之道的神妙,理解其深刻的理据,是最高的智慧。
④《易传》肯定、促进人间的事业,强调顺应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契机,适时加以裁断,或修订、改变定制,使之合宜,加以会通,将这些政策与成果用在老百姓身上,这就是事业。
《易传》强调“开创事业,成就天下的事务。
充分表达了儒家努力提高智慧、品德,积极有为地开创有利于老百姓的事业的思想。
2.试述王阳明岩中花树故事反映什么哲学内涵。
答:(1)“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守仁答之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时,他既承认“花”(亦即外界事物)独立于“吾心”而存在,也肯定“花”(亦即外界事物)的客观实在性。
(2)“此花颜色”之所以“一时明白起来”,有了意义与价值,是因为“你来看”,而“你来看”是受“你心”支配的,故“花”的价值和意义与“你心”不可分,实际上即“你心”之灵明所赋。
(3)因此,在王守仁看来,与“你心”无关的“花”因无法“明白起来”亦即无价值和意义。
故与“汝心同归于寂”而能“明白起来”,亦即有价值和意义的“花”离不开“你心”,故也就“不在你心外”。
(4)王守仁在声称“无心外之物”时,他并不是针对外界事物有无客观实在性,是否独立于“吾心”而存在这类问题而发的,而是与他对“物”的特殊规定以及他的整个思想系统密切关联着的。
3.简述郭象的独化论及其命运观。
答:(1)独化论
①“独化”,就是“无待”之化。
如果一定要追溯万物生化的条件和原因,就会陷入无穷无尽的因果的恶性循环中。
所以,世间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是独立的、不依赖任何条件的,是“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
事物不仅各自“独化”,而且相互之间也不存在转化的关系。
②“玄冥之境”则是万物“独化”的场所和境界,是一种抹杀差别、取消是非、不分彼此、自满自足的境界。
③万物“独化”的另一个依据在于万物“各有定分”。
大鹏与小鹧各有其定分,它们不必彼此羡慕,而应该“各适其性”。
只要能“自足其性”,就可以做到“大小俱足”。
(2)命运观
①郭象认为每一事物作为它自己,在本性上是自足的。
任一细微短暂之存在物比之于久寿之天地,并不缺少什么,并不存在什么差别,天地万物中任一事物都同等地是绝对而无限的。
②现实社会中每个个人都具无待而自足、绝对而无限的品格,都是“绝对自我”,每个个人在现存社会中所取的任一生活方式、任一活动与任一意欲,作为“有”者,都具“本体”的意义。
③因此万物都是自由的,人的命运不受到任何外界的束缚,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
生活,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欲望。
4.举两个比喻,论证中国古代的形神关系。
答:(1)以烛火喻形神。
即把人的形体比喻为蜡烛,把人的精神比喻为烛火。
①王充认为“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就是说精神依赖于形体而存在,如果没有了形体,那么精神也就自然不存在了,而不会出现只有精神没有形体的“鬼魂”。
②慧远也借用这个比喻,认为精神是独立的实体,不仅可以暂时住在形体之中,而且可以由此一形体转到另一形体上去。
他说:“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
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2)以刀刃喻形神。
即把形体比喻为刀刃,把精神比喻为刀之锋利。
范缜提出了形质神用的观点,认为形是物质实体,神是形体的一种功能或作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
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
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
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就是说如果没有了刀刃,就不存在什么锋利了,所以形死神灭。
当然,另一方面,如果没有锋利,刀刃也不能称其为刀刃,所以形神是相互依存的。
第二部分西方哲学史
5.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存在”。
答:(1)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被称为“存在”主要有两种意义:偶然的属性(偶性)
和必然的本质,即范畴。
除此以外,他还提到另外两种含义:确实性,说一件事“存在”(“是”),是肯定它是真的而不是假的,潜在性,有些东西虽然还不是现实的存在,但却是潜在的存在。
(2)存在学说的核心是实体学说,实体是一切存在的类别中最根本的一种。
形而上学的一切问题最终都归结为、甚至等同于“实体是什么”的问题。
①实体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实体下了一个基本的定义:“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
②实体的特点
a.实体是一个具体的、个别的东西,而不是抽象的、普遍的东西;
b.实体不同于属性,它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
c.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即没有一个实体比另一个实体更是实体;
d.实体是变中之不变。
所有上述规定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从人们的说话方式即语言语法中引出来的,亚里士多德相信语言的逻各斯与存在的事物有相同的结构,因而他的本体论与他的逻辑学一开始就有一种密切的内在联系。
6.论述休谟的温和怀疑论。
答:休谟否认了实体作为知识对象的可能性,把“实体”观念从哲学中驱逐出去。
休谟依次否认了物质实体、心灵实体和上帝的可知性。
同时也否定了因果关系。
(1)对物质实体的怀疑
人们只有关于性质的观念,对性质的寓所或支撑点没有任何知觉。
纵使人们把注意力移
至身外,伸展到宇宙尽头,也超不出知觉范围之外,想象出一种知觉不到的物质存在。
(2)对精神实体的怀疑
对于心灵实体,人们也没有任何知觉。
(3)对上帝的怀疑
①“上帝”的观念不能通过经验证明;
②上帝存在也不能用必然推理证明;
③上帝存在的道德证明也不可靠,人类的不幸和痛苦提供了反证。
(4)对因果关系的怀疑
①因果关系的建立
人们知觉到两个观点,把后出现的称为结果。
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形成这样的习惯:每当看到一个观念时便联想到另一个。
这种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而形成的恒常的连贯关系,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因果关系。
②因果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a.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不是靠观念自身就可以联系在一起的必然关系,就是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或然关系,人们的证明知识能够解释观念间的必然关系,经验知识能够解释关于事实的或然关系。
没有一种知识可以解释因果关系的理由。
b.如果企图用经验知识来证明因果关系的前提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至少会犯两个错误:第一,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
即用因果推理建立起来的经验知识反过来证明因果关系的前提。
第二,超越经验知识范围的错误。
因为人们只能经验过去,不能经验过去与未来的联系;只能经验个别事件,不能经验个别与一般的联系;人们不能用经验到的关系来解释不能经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