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四选三)

1.简述老子与庄子思想的差异。

答:同属道家的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由于社会背景、生产力及经济基础等的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也是各具特点的。

(1)哲学观的不同

①老子

老子的哲学思想偏于宇宙学。

a.老子的哲学观是为其政治观和历史观服务的。面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在老子辩证法上的直接反映是世界万物都包含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b.老子认识到对立面的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肯定了事物无不向其对立面转化。同时,老子的对立面转化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的无尽过程,而无视对立面转化的条件,认为推动这一转化的来源便是“道”。

c.“道”是万物的“始基”,世间的一切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由“道”来支配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d.老子捕捉到事物的矛盾性,通常会被转化为人生处世的一种智巧。他认为只有首先处于矛盾的被动、次要、柔弱的一方,最终才能转为矛盾的主动、主导、刚强的一方,这就是智巧。

②庄子

庄子的哲学思想偏于人类学。

a.庄子对老子对立面转化的思想进行了发展,却把这种思想引向了相对主义。他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用相对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世界的一切事物,否定相对之中有绝对。

b.庄子认为事物的性质不是由该事物本身决定的,而是由认识者观察该事物时的主观偏见所决定的,它不是作为本源的实存论意义上的“道”,而是形上境界之“道”。

c.与老子的“道”是一种客观的精神实体不同,庄子认为“道”是一种主观的精神实体,人可以通过自身修养而得“道”,继而与“道”同体,我就是“道”、“道”就是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d.庄子暴露事物的矛盾是为了暴露事物存在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引出“万物一齐”的“齐物”之论。

③功用

老子的哲学观是用来为其政治观和历史观服务的,而庄子的哲学观则是落寞的奴隶主阶级用来逃避现实的。

(2)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

①老子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庄子主张“物我为一”,否定人在自然界的地位。

②老子主张杜绝圣人的假仁假义,树立朴实的风尚。因而,他要求人们“少思寡欲”,做到内心和外表的纯美。其主张看似“无为”,实际上为“治”,处世态度是积极的。

而庄子强调“无己、无功、无名”的处世态度。主观上认为事物之间是没有矛盾的,以实现主观精神上的平衡。庄子的这一理想是一种空想,其人生观相对来说也是比较消极的。

③老子主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强调人格及品德修养;庄子强调“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放松了人格塑造与修养。这是他们在人格修养方面的根本区别,老子强调应该加

强个人修养,提高人的素质;庄子则更多强调的是“物我为一”,提倡并重视个人利益。

2.简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答: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殷周以来的“上帝说”和“天命说”;二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天人合一”思想;三是汉代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

(1)内涵

董仲舒认为,同类事物之间能够产生感应。天与人是同类事物,因而天与人之间自然就能够发生感应。“天人感应”有双重含义:

①封建君主是上天之子,承接天的旨意,代表上天统治管理人间事务。“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所以,天人感应实际上是“天子”与“天”的感应。

②“天人感应”的表现形式是上天的意志可通过某种“祥瑞”或“灾异”的现象显现出来。

(2)实质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是指通过这种祥瑞灾异说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和历史观。其内容包含了两方面:由“屈民而伸君”引申出的“君权神授论”;由“屈君而伸天”引申出的“尊天论”。

①“君权神授论”

“君权神授论”实际上是一种天命论。董仲舒的“天”是指自然形态的有意识的人格神,天具有意志,统治人间的君主,其君权是上天所赋予的。同时,董仲舒还认为君主的权力不仅是由上天赐予的,而且也受到上天的限制。作为天子,必须顺天行事,不可逆天而为。

②“尊天论”

“尊天”是指顺从天的意志。董仲舒明确指出“天志”就是安乐民众。天人相应则君主

应当顺应天命,为臣民做表率,行德政以便百姓归心,使上天降下祥瑞。董仲舒假天之威,对皇帝言行的提出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

第二单元(西方哲学史,五选三)

1.试从潜能与现实的关系出发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理论和质料与形式的实体观。

答:(1)潜能与现实的关系

“潜能”是指事物的潜在状态,“现实”是指事物的“实现”状态。亚里士多德提出潜能与现实的学说,以说明万物生成的根据,他认为任何实体或个别事物都处于从潜在状态到现实的运动过程中。潜能与实现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潜能之所以为潜能,仅在于它还没有实现或完成。

(2)亚里士多德的四因理论和质料与形式的实体观

①四因理论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四因说”,“四因说”是对古希腊各种本原学说的一种理论概括,认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四种,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a.质料因,是指“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

b.形式因,是指事物的“原型亦即表达出本质的定义”。

c.动力因,是指“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

d.目的因,是指事物“最善的终结”。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人造物中,“四因”是彼此区别的,而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