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623理论法学中国法制史部分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623理论法学中国法制史部分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报考专业: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知识产权法考试科目:理论法学第二部分中国法制史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约法三章【分析】“约法三章”是刘邦集团取得楚汉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其本质上相当于其与民众订立的一个简单而有力的社会契约,为刘汉政权起到立国奠基之效。
其事实上也是西汉初年奉行黄老学派“无为而治”思想的初步反映,其针对暴秦法网严密的苛法,强调省减法令、重德轻刑。
答:“约法三章”是指西汉初年的一项立法活动。
汉高祖刘邦率军攻入秦都咸阳之时,为了争取民心,便以废除秦朝苛法为号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这与繁密严苛的秦朝法律比较,大大减省了百姓劳役负担,故使“兆民大悦”,颇受秦人欢迎。
后来,随着汉朝政权在全国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使汉帝国的统治者深感“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丞相萧何受命制定新的法典。
2.中华民国约法【分析】北洋时期的宪法性文件,是袁世凯以武力和权谋破坏《临时约法》和“天坛宪草”之后,为粉饰反动专制独裁统治、赋予其“合法”外衣的立宪产物,充分体现了袁世凯的独裁意愿,为其复辟帝制的活动迈出重要一步,开启反动统治者以立法形式镇压人民反抗之先河,与1923年曹锟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遥相映衬。
其内容要害在于:废除责任内阁制,改行总统制;无限扩张总统权力;废除国会制,设立立法院。
答:中华民国约法又称“袁记约法”。
北洋政府时期颁布的宪法法规之一。
1914年5月1日由袁世凯控制的“约法会议”制定后颁布,共10章68条。
它取消了国会制与责任内阁制,实行总统制。
大总统以“参政院”为咨询机构,总揽统治权,直接领导各部,可以否认、搁置立法院的法律案以及拒绝答复其质询。
“袁记约法”是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反动,为袁世凯推行专制统治提出了法律依据。
2012年历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2012年历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学者试图从中探寻夏文明的新石器文化是()A.大汶口文化B.河姆渡文化C.龙山文化D.良渚文化2.下列西周分封国属于商族后裔的是()A.晋国B.宋国C.楚国D.郑国3.唐初官方颁行的儒家经书注本是()A.《经典释文》B.《四书集注》C.《五经正义》D.《十三经注疏》4.标志着中国古代白银货币化的赋役改革是()A.两税法B.一条鞭法C.募役法D.摊丁人亩5.乾隆时,领导天地会在台湾发动起义的是()A.林爽文B.王聪儿C.林清D.蔡牵6.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采取的新措施是()A.开征厘金B.加征田赋C.发行“昭信股票”D.开铸银元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表“改定新约”的对外宣言后,首先与中国签订关税条约的国家是()A.美国B.比利时C.英国D.日本8.邓演达领导的“第三党”,其正式名称是()A.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B.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C.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D.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9.出席1945年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中国代表中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是()A.周恩来B.董必武C.陈毅D.张闻天10.20世纪70年代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开始于()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B.扶植个体经济C.建立经济特区D.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11.建立新巴比伦王国的民族是()A.阿摩利人B.阿卡德人C.迦勒底人D.胡里特人12.使罗马成为地中海西部霸主的战争是()A.高卢战争B.第一次布匿战争C.第二次布匿战争D.马其顿战争13.中国史书中的“白衣大食”是指阿拉伯的()A.倭马亚王朝B.阿拔斯王朝C.伊德利斯王朝D.阿格拉布王朝14.12世纪西欧进入一个文化繁荣时期,有学者称之为“12世纪的文艺复兴”,其表现不包括()A.罗马法复兴B.亚里士多德著作的重新发现C.大学兴起D.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15.13—14世纪欧洲著名的毛纺织业中心是()A.汉堡B.巴伐利亚C.米兰D.佛兰德尔16.俄罗斯民族早期的英雄史诗是()A.《尼伯龙根之歌》B.《罗兰之歌》C.《伊凡或狮骑士》D.《伊戈尔远征记》17.1815 年维也纳会议后,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建立的国际组织是()A.三皇同盟B.神圣同盟C.奥格斯堡同盟D.三国同盟18.19世纪社会达尔文主义学说的代表人物是()A.边沁B.孔德C.贡斯当D.斯宾塞19.1961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和组织了对古巴的军事入侵,史称()A.猪湾事件B.加勒比海危机C.缅因号事件D.赎罪日战争20.塞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属于()A.新小说派B.荒诞派C.黑色幽默D.垮掉的一代二、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801哲学考研真题
2012年真题原题第一部分中西哲学史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四选三)1、阅读以下两段话,回答下述问题:子曰:“孟之反不伐。
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论语·雍也》)《老子》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释“孟之反、伐、奔、殿”。
(2)试结合《老子》说明孔子想表达什么样的精神。
2、简述老子与庄子思想的差异。
3、简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4、论述张载的“横渠四句”及其现代意义。
第二单元西方哲学史(五选三)试从潜能与现实的关系出发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理论和质料与形式的实体观。
试从社会契约的角度比较霍布斯、卢梭和洛克的异同。
为什么说笛卡尔奠定了近代哲学的思想基础。
康德:“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
”在康德看来,与自然科学相比较,形而上学的危机表现在哪里?对康德来说,形而上学如何能够走上科学的可靠道路?黑格尔说:“在时间上最后的哲学是所有以前的哲学发展的结果,因而必定包含着所有以前的哲学的各个原则;所以,真正名副其实的哲学必定是最发达、最丰富和最具体的哲学。
”请就哲学的性质、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讨论黑格尔的这一观点,并作出相应论证。
第二部分哲学综合——科学技术哲学(四选三)汉森认为“观察渗透着理论”,那么如何才能保证科学观察的客观性和可靠性?2、有人指出,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技术的善恶取决于使用者,与技术本身无关。
请针对此观点,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
3、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自然界不做无用之事。
只要少做一点就成了,做多了却无用,因为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多余原因来夸耀自己。
”这一观点的内涵是什么?是否有局限性?4、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
(NEW)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405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第一部分 中国哲学史1.简述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学内涵。
答:(1)天道①《易传》哲学继承儒家的“修人道以证天道”与“明天道以弘人道”的传统,把天道与人道统一了起来。
②天地阴阳之气使万物得以生、成、长、养;人承接天地之气,继承“道”而参与、赞助天地万物,那就是善;成就天道的事业正是人的本性。
③《易》道即天地之道帮助、促进、贞定万物各自的本性,保存万物的存在,道义正是从这里出来的。
在人性论上,这就寓含有人的善性源自天道,源自宇宙生生之德,同时又强调人的后天努力,效法天道、扩充其性的双重含义。
(2)从天道到人事①三才之道是是顺着天道下贯而来的,是顺天、地、人的性命之理而来的。
②就人之道而言,是义理、是仁义。
道是过程,理是其中的道理。
③人之本性也就是人所以为人之理,按《易传》的讲法,这是乾道下贯的结果。
(3)总结①《易传》的人性论既包含有天赋人性说,即“天命之性”是善的,具有一种超越意义、价值意义;又不排斥材质主义的“气命之性”,即人的材质也在灭地之气的流行中形成,气可以鼓动,气有力量。
这就为尔后哲学史上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理”与“气”之争埋伏笔。
②《易传》认为,人性源自天地之性,人道赞助天地之道。
君子效法天地,具有刚健自强、积极人世的精神,又有承受、宽容、协调、合作的能力,用深厚的德泽来化育人物。
③与天地的大生、广生之德相匹配,《易传》强调人在人事活动中崇德广业、进德修业。
a.推尊人的智慧、德性,发展社会人事的各项事业;讲求忠信,提高品德;修饰言辞,确立在诚实上,以诚信来处理事务。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四选三)1.结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简述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答:“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1)“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含义《易经·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理”是指物理、万事万物之理,“穷理”就是对形而下的万物加以穷究,就是格物致知。
“性”是指人性、德性,“尽性”就是对人内在德性的彻底洞明。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命”的内涵并不是单一的,包括天命、命运在内。
天命是指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内在运动规律,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命运是指一个人的生命运数。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指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使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
这种思想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2)“天人合一”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人副天数”说,到宋代张载、二程达到成熟。
张载、二程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包括四个命题: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②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服从普遍规律。
③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一致。
④人生的理想是天人谐和。
总之,中国哲学史上有关“天人合一”的种种说法,都是力图寻找天与人之间相通、相近之处,实现自然与人事之间协调、和谐或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最早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经过宗教化、哲学化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又是社会法则和人生理想,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于天人关系这一根本问题的主流答案。
从理论实质而言,“天人合一”是关于人与自然或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2.朱熹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
中国人大中西哲学史复习讲义
《中西哲学史复习讲义》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谨此致思政1301班郑俊622 中西哲学史课程说明由于622中西哲学史包含两门课: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为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本课程决定将《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西方哲学史》分开教学。
《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哲学史新编》张立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考试科目分析(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管理学、逻辑学专业的逻辑哲学与逻辑史方向、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科技哲学问题方向:初试科目三为中西哲学史,科目四为哲学专业综合。
中西哲学史:1、此科目考试分两个单元:中国哲学史(不含近现代部分)、西方哲学史(不含现代部分);2、每个单元共四道或五道题目,考生需选择三道题目回答。
每题满分25分,每单元满分为75分,试卷总分满分150分。
(二)、哲学院不指定参考书目,对其他有关考试内容或考试范围的问题不做解释。
四、课程导学(一)哲学问题(二)哲学史(三)学习哲学的方法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什么?”追问的是哲学事实上是什么,哲学史的主要任务就是回答这个问题,描述迄今为止哲学思想的历史。
“什么是哲学?”追问的是究竟什么样的哲学才能被称为哲学,也就是说,哲学应该是什么。
哲学史并不是已成过去的材料的堆积,而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运动过程。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其规律性和特殊性。
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史就是通过对“哲学是什么”的考察来回答“什么是哲学”的问题。
(2)哲学产生的条件闲暇: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备的时候,在那些人有了闲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必需为目的的科学才首先被发现。
”惊异:苏格拉底:“这种疑惑感是哲学家的一个标志。
哲学确实没有别的起源。
”自由:黑格尔:“思想的自由是哲学和哲学史起始的条件。
”(3)“爱智慧”philosophy 一词源于古希腊文Philosophia。
人大哲学考研必备中西哲学试题人大十年真题
一、古希腊1.从原文出发,柏拉图区分了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以及知识、无知、意见,试述柏拉图的知识观。
2.请根据《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的谓述原则,阐明第一实体为什么是终极主词和终极主体。
3.试述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四线段理论并分析其认识论内涵。
4.试从潜能与现实的关系出发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理论和资料与形式的实体观。
5.简述苏格拉底的德性论。
6.柏拉图为何提出回忆说?回忆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它和天赋观念有何异同?7.据说“赫拉克利特在某处说,万物流变,无物常驻。
他把存在着的东西比作一条河流,声称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声称“万物流变,无物常驻”的根据或者前提是什么?如果“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否存在“同一条河流”?8.请以《巴门尼德篇》为主要文本,试述柏拉图理念论中的“第三人”问题。
9.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10.柏拉图的理念(idea)具有何种含义?这一核心概念在柏拉图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结果是怎样的?11.请写出三篇柏拉图对话录的名称。
12.《毕洛主义概略》及《反杂学》的作者是?13.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根据什么标准认定“个别的具体事物(如苏格拉底)是第一实体”?在《形而上学》第七卷中,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又得出“事物的形式才是第一实体”的结论?14.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实体论。
15.潜能与现实16.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说明了什么?17.原子论、实体、第一哲学、《形而上学》、《会饮》、逻各斯(logos)、巴门尼德的真理之路、人是万物的尺度、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尼各马可伦理学》、逻各斯、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德性即知识、四因说【名解】18.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或“辩证法”的主要内容是?他的“辩证法”如何推进了柏拉图理念论的产生?19.原著:哲学思考源于好奇、惊叹,哲学的自由性20.原著:四因说21.原著: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22.补充: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思想的主要意义。
2012年全国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附答案解析)
2012年全国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附答案解析2012-01-09发布一、单项选择题:l~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者试图从中探寻夏文明的新石器文化是:A. 大汶口文化B. 河姆渡文化C. 龙山文化D. 良渚文化2.下列西周分封国属于商族后裔的是:A. 晋国B. 宋国C. 楚国D. 郑国3.唐代官方颁行的儒家经书、注书是:A. 经典释文B. 四书集注C. 五经正义D. 十三经注疏4. 标志着中国古代白银赋税化的赋役改革是:A. 两税法B. 一条鞭法C. 募役法D. 摊丁入亩5. 乾隆时领导天地会在台湾发动起义的是:A. 林爽文B. 王聪儿C. 林清D. 蔡牵6.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采取的新措施是:A。
开设厘金 B. 加征田赋C。
发行“昭信股票” D. 开铸银元7.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表“改定新约”的对外宣传后,首先与中国签订关税条约的国家是:A. 美国B. 比利时C. 英国D. 日本8. 邓演达领导的“第三党”,其正式名称是:A.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B. 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C. 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D.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9. 出席1945年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中国代表中的中国共产党员是:A. 周恩来B. 董必武C. 陈毅D. 张闻天10. 20世纪70年代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开始于:A.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B. 扶植个体经济C. 建设经济特区D. 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二、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21. 《三朝北盟会编》22.蒲安臣使团23.“五一六”通知24.拉美西斯二世25.后三头政治26. 《沙恭达罗》27. 1905年俄国革命28. 年鉴学派三、史料分析题:29~3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29.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英夷船炮在中国视为绝技在西洋各国视为寻常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西人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讲农学利水道化瘠土为良田使地尽其利造铁路设电线薄税敛保商务使物畅其流……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亦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郑观应:《盛世危言》问题:(1在答题纸上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加以句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四选三)
1.结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简述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答:“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1)“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含义
《易经·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理”是指物理、万事万物之理,“穷理”就是对形而下的万物加以穷究,就是格物致知。
“性”是指人性、德性,“尽性”就是对人内在德性的彻底洞明。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命”的内涵并不是单一的,包括天命、命运在内。
天命是指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内在运动规律,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命运是指一个人的生命运数。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指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使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
这种思想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2)“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人副天数”说,到宋代张载、二程达到成熟。
张载、二程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包括四个命题:
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②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服从普遍规律。
③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一致。
④人生的理想是天人谐和。
总之,中国哲学史上有关“天人合一”的种种说法,都是力图寻找天与人之间相通、相
近之处,实现自然与人事之间协调、和谐或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最早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经过宗教化、哲学化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又是社会法则和人生理想,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于天人关系这一根本问题的主流答案。
从理论实质而言,“天人合一”是关于人与自然或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2.朱熹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
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结合上述言论,论述朱熹哲学中的“理”。
3.简评禅宗的“自性”说。
答:“自性”是指一切事物各自具有的体性或体相。
在佛教哲学中,“自性”既指每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差别性,又指一切事物的真正性质。
(1)禅宗从实相角度论述“自性”,认为“自性”就是不二的实性。
禅宗紧扣众生成佛问题,直接将实性归结为众生的自性、本心或本性。
从哲学上看,禅宗所表示的是把本体归于主体,把主体回落于众生个体的路向。
(2)禅宗主张“本然自性天真佛”,是指众生的自性本然具足佛身和净土,自性自然具足无相、无念和无住品格。
众生需要修习“无念”禅观,就是指佛教的“戒”、“定”、“慧”功夫,又称“三学”。
4.简评戴震关于“理”与“欲”的理论。
答:戴震提出以“血气心知”为基础,将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新伦理观。
虽然他并未摆
脱儒家传统从天道到人道的思维模式,但却把朴素唯物论的宇宙论落实到伦理学之中。
(1)戴震从语言学角度揭示“理”的二重意义:一是指万物自身所具有的“不易之则”;二是指对这种不易之则的把握,人能通过理性之光去照察外在事物之理。
戴震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2)戴震认为人之“欲”本身是血气所生,并无善恶好坏之分,他把彻底的“无欲”、“欲之失”称为“私”。
(3)戴震明确反对宋明儒者把理欲截然二分的观点,认为理在天地万物为自然之理,在人伦为人伦之理,自然之理存在于天地阴阳五行之气,人伦之理归之于血气心知,欲生于血气。
去蔽求知,去私存欲,因欲求理。
第二单元(西方哲学史,五选三)
1.请根据《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的谓述原则,阐明第一实体为什么是终极主词和终极主体。
2.试述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四线段理论并分析其认识论内涵。
答:四线段理论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重要理论。
(1)四线段理论
柏拉图用“四线段”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两种认识、两个领域的区分。
他认为“把一条直线分割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然后再把每一部分按同样比例分割,其中,部分代表可感和可知的序列,比例表示它们相对的清晰和模糊的程度。
”
(2)四线段理论的认识论内涵:
①柏拉图把认识分为知识、意见和无知三种,可感世界对应的是意见,可知世界对应的是知识,知识以及与之对应的存在领域是绝对的、完满的状态,意见以及与之对应的可感事物处于既是又不是、半真半假、有无之间的状态。
按照比例分割出来的四线段用长度的计量比喻性质的程度,即事物以及与之对应认识的真实性程度,勾勒出世界和认识的等级图式。
②柏拉图进一步深化对这两个领域、两种认识的区分,将可感领域分为影像和自然物,将可知领域分为数学型向和本原,影像对应幻想,自然物对应信念,二者都属于意见;数学型向对应数学知识,本原对应理性知识,二者属于知识。
a.幻想
幻想是指个人的想象和印象。
影像是指一个可感对象向每个人的显现可能各不相同,人们通过幻想只能认识事物向他自己的显现。
b.信念
信念是指对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
柏拉图承认信念是真判断,但仍把它排除在知识之外,因为与信念相对应的可感事物是个别的、变化的。
c.数学知识
柏拉图认为数学知识是低级知识,“介乎意见和理智之间”,其中介作用表现在:
第一,数学研究的数量和形状虽然是普遍的、不变的性质和关系,但却借助可感的图形和事物来说明不可感的数的规定性。
第二,数学方法的特点是从前提到结论的推理,推理的最高前提是公理和定义,它们想当然地被当作自明的原则,但却具有假设的性质。
d.理性知识
理性知识属于纯粹的知识,代表知识是哲学。
哲学的方法是辩证法,由假设上升到原则。
辩证法以假设的定义为出发点,逐步剔除和修正定义中的假设成分,从一个定义过渡到另一
个定义,最后达到最完善、最确定的定义。
3.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批判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请试从这一角度评述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答:对上帝存在进行证明是西方哲学史上较有特色的思想,是基督教哲学家、神学家们较为关注的问题。
这一问题,后来遭到近代哲学家们的批判。
(1)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本体论证明的实质是从上帝的概念直接推出上帝的存在。
安瑟尔谟在《上帝存在论》一文中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进行具体的论述,这个证明可以概括为如下三段论推理:上帝是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中,而且也在实际上存在,因此上帝存在。
(2)康德对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批判
①康德认为理性神学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有三种基本形式,分别是“宇宙论证明”、“目的论证明”和“本体论证明”。
前两种证明是试图从经验世界中通过对原因或目的的不断追溯而引出一个在世界之外的上帝来,本体论证明实质上不要任何经验事实,通过概念推出存在。
②康德指出这种证明诚然可以把“存在”与“上帝”联系起来,但“存在”并不是实在的谓词,在形式逻辑中它只是一个系词,只是表示主词在时空和经验现象中作出相应的规定。
一切对上帝存在的证明都是不可能的。
(3)评价
①在安瑟尔谟作出这个证明之前,上帝的存在一直被当作毋庸置疑的事实,由信仰本身来确保,根本无须进行理性的论证。
安瑟尔谟第一次试图用严密的辩证法或逻辑来证明以往一直靠信仰来保证的神学命题。
安瑟尔谟开创经院哲学逻辑论证的风气。
②从实质上看,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证明,它不过是一种装模作样的形式主义。
它的大前提是“上帝是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只是就人们所“设想”的上帝概念而言,小前提是从这概念中分析出来的一个概念,即“不仅存在于思想中,而且实际上存在”,结论却试图把这个始终存在于概念中的意思偷换成概念之外的客观实在性。
这使辩证法成为一种诡辩。
③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在后来的西方哲学中不断沿用,在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黑格尔等人的著作中,它曾以不同的形式一再出现。
另一方面,它也遭到高尼罗、休谟、康德、罗素等人的猛烈批判。
4.什么是“休谟问题”?并请简述休谟的因果观。
答:“休谟问题”由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首先提出,主要是指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
(1)内容
①因果问题
休谟认为“各观念间的联系原则似乎只有三种,就是相似关系,时间或空间中的接近关系和原因或结果。
”休谟认为人类正是依据这三条原则,通过联想的作用而把各种观念联结起来,因果原则是人类运用最多、最为重要的原则,它涉及人类对实际事情的判断。
②归纳问题
休谟主张一切人类的思考活动分为追求“观念的连结”与“实际的真相”。
前者涉及抽象的逻辑概念与数学,以直觉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以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
为了避免受到任何未知的实际真相或过去经验未被察觉的事实的影响,人类必须使用归纳思考。
归纳思考的原则在于假设过去的行动可以作为未来行动的可靠指导。
(2)休谟的因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