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北师大版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的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
2.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现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通过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学习,概括归纳出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观看录像,想象模拟图片展示、讲解和学生质疑、答疑,激发探究欲望,发挥群体优势,在活动中抓住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三、授课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北京人等远古人类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获得食物?面对人口的增多,食物的短缺,你认为该如何来解决?【学生】自由讨论。
主要是采集和狩猎。
可以通过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来解决。
【教师】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远古人类终于告别了阴暗的洞穴,开始搭建住所定居,从事农业劳动,逐步形成了聚落。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将书翻到第7页,请阅读课前提示,了解什么是聚落和氏族。
人类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我们叫聚落;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我们称为氏族。
【教师】出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氏族聚落在分布上有哪些特点?【学生】分布广,数量众多,星落棋布【教师】最集中在哪两个大河流域?【学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目标】1、说出河姆渡与半坡聚落所在地区、生产和生活的状况,通过解读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原始农业的发展,感受氏族聚落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高超智慧。
2、说出河姆渡和半坡聚落的考古发现,理解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是掌握河姆渡与半坡居民生产和生活的状况,难点在于如何利用相关图片、考古发现等,从住、食、用三个方面实行对比,使学生顺理成章的感受到他们生产和生活的智慧。
【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感受到旧石器时代早期祖先生活的艰辛。
谁还能记得北京人的相关特征?直立行走、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等。
那么新石器时代的原始聚落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将会有哪些进步呢?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耕聚落,一起感受新石器时代的居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方面的高超智慧。
(联旧引新,以学习过的知识导入,为新知识的学习留下铺垫和悬念,同时点出本课主题“新石器时代居民的智慧”,从而能更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教师解释“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历史概念。
(PPT表现名词的解释)(一)阅读教材,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PPT表现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将相关内容在课本上做出标记,并划出有疑问的地方。
)1、找出半坡聚落距今时间、所在地区以及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2、找出河姆渡聚落距今时间、所在地区以及生产和生活的状况。
3、思考人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依据是什么?经过3-5分钟的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
在展示第二个问题之后,PPT表现数轴示意图和《中国原始农耕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增强学生的时空意识,学生直观的看出两个聚落的时间差异和所在位置,知道南北共同发展,创造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离我们很遥远,那么我们是如何了解他们生产和生活的状况的呢?是的,通过考古发现。
(二)构建知识体系过渡:通过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图片解读,我们对本课的史实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一起来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十要素教案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十要素教案1.课题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2. 课型新授3. 辅助工具(1)教具:历史地图册(2)多媒体课件4.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了解和掌握有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所代表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作出的特有贡献。
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5.教学内容1、教材简析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
展示了从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
教材所讲述的半坡、河姆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其中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而河姆渡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
教材通过介绍半坡、河姆渡聚落的生产生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2、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3、教学难点:(1)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2)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
6. 学情分析1.初一的学生比较喜欢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条件,给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趣味性不强,知识零碎,学生在学习上理解有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7.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8教与学教师的教学过程用谜语导入新课,先出示粟和水稻的谜面,由此导入新课,“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设计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设计主备课教师田宝娣二次备课教师教学班级七年级教学内容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现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物插图来设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征服挫折的意志。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教学准备实物插图、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个性思考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
在元谋人、北京人的时代,生产极度低下,人的生存都成问题,他们主要依靠渔猎采集为生,居住在洞穴或树上的巢中。
随着人类的进步,这种落后状况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氏族聚落。
什么是聚落,什么是氏族?(生看书回答)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我国已经出现了很多氏族聚落。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当时的人是怎样生活的,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二课。
二.合作探究:看图P7 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提问:1.氏族聚落在分布上有哪些特点?(数量众多,星落棋布)今天我们就重点介绍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2.看图回答: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半坡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姆渡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3.谁能描述一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处位置的地形特点和气简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导案
“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谁?——元谋人
2、元谋人距今多少年?——170万年
3、元谋人发现于哪一个省?——云南省
4、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什么起到了重要作用?——劳动
5、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6、北京人已经会使用什么火了?——天然火
————出现了私有财产、贫富分化
板书设计:
半坡聚落【黄河流域】
河姆渡聚落【长江流域】
时间
距今约6000多年
距今约7000年
地点
陕西西安·半坡村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房屋
半地穴式【北方寒冷干燥】
干栏式【通风、防潮】农作物粟Fra bibliotek水稻家畜
猪、狗
猪、狗、水牛
劳动工具
磨制石器
生活用品
彩陶
黑陶
当堂训练:
1、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 )
7、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面貌、衣服、磨制和钻孔、人工取火
导入新课:
1、课题是“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那什么是“氏族”,什么是“聚落”?
2、在我国古代有很多这样的氏族聚落,请看第7页的“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氏族聚落在分布上有哪些特点?
3、其中有几个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是?——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
4、下列关于氏族聚落时代生产生活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已经懂得了饲养家禽家畜 B.开始从穴居走向定居生活
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D.半坡居民能建造干栏式房屋
5、能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 北京人 ② 山顶洞人 ③ 河姆渡人 ④ 半坡人
第2课星罗棋布氏族聚落讲义
A
*
1.上面房屋有可能是半坡居民还是河姆 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子?
2.这种房子的设计者考虑到了哪些问题?
3.你知道目前还有哪些少数民族住这种样式 的房子?
*
【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 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 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 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和掌握有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所代表 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 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
黄
河
江
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填出该图中各遗址名称
半坡遗址
大汶口遗址
河姆渡遗址
填一填
*
长江
黄河
水稻
粟
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是我国____流域和_____流域的早期居民。 2.河姆渡和半坡遗址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和___的国家。
*
1.下列关于河姆渡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这些先民最早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 B. 是我国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C. 最早栽培了水稻 D. 还能够饲养家畜 2.半坡原始居民可能吃的食物是( ) A.主食是粟,副食有鱼、肉、蔬菜 B.主食是稻,副食有鱼 C.主食有麦,副食有鱼肉和蔬菜 D.主食是水稻,副食有肉和蔬菜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制陶业
建筑业
表现
栽培粟和蔬菜 磨制石器
饲养猪狗
七年级上历史第2课教案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
教具:课外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难点
对原始农耕文化特征的概括
关键
从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取得的成就入手,归纳其本质特征。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时间温故知新: Nhomakorabea元谋人、北京人以什么为生、以什么方式居住?
导入授新:
人们居住方式、生产形式发生改变了起原因是什么?
一、观察《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
学生回忆读图的方法并思考讨论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出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成就,并与前人做出比较
加强前后联系、并为导入新课做铺垫。
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初步感受什么是农耕文化。
学生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中华农业文明
了解远古中国人所取得的进步,感受他们的智慧,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进一步感受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3
1
8
12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合作创新
分析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的异同,概括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自我检测(略)
活动延展
略作补充
点拨,用多媒体展示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学生自己阅读
学生合作讨论,可用文字表达,也可用图表完成此题,形成网络体系
查阅资料、动手完成
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归纳出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设计一些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归纳出原始农耕的文化特点。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和书中文字资料,提取相关信息绘制成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2、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与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从而更加珍视生命,善待人生。
教学设计1: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目标1.懂得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生活状况及特点。
2.通过对半坡人、河姆渡人异同的比较,找出南北聚落的不同风格,并概括出它们所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
3.通过了解古代氏族聚落当时的生活,体会到人类征服自然的艰辛,学会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培养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教学方法表格归纳法、联系比较法、读图观察法。
一、导入示标:在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我国远古居民生活的足迹不断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并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采集和渔猎生活,过渡到比较稳定的定居农耕生活,从而奠定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基础。
二、自学知疑:(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10分)1.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氏族聚落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2.半坡聚落发现于,距今约6000多年,是最具代表的氏族部落,他们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的是如开垦耕地的石斧、石铲,加工谷物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
房屋是,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是,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3.河姆渡聚落发现于距今约7000年,是氏族聚落的代表。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还饲养猪、狗、牛等家畜。
他们住的房屋是建筑形式,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如骨耜。
(二)质疑问难:。
三、探究交流:历史插图和课本内容密切相关,它勾画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处的特定时空氛围,使学生兴趣盎然,如亲临其境,仿佛进入了历史殿堂。
这些图片画面清晰、直观的再现历史,对历史学习起到了于无声处显神通的作用。
■半坡聚落的遗物,勾画多彩的农耕文化●找一找:下列是关于“半坡聚落”相关图片,从这些图片中,你能得出半坡聚落分别掌握了哪些技能?●议一议:与北京人生活环境相比,先进在哪些地方?●说一说:鱼纹彩陶盆的主要用途是什么?■觅米之香,梦回河姆渡●找一找:下列是关于“河姆渡”相关图片,从这些图片中,你能得出半坡聚落分别掌握了哪些技能?■识玉断分化●猜一猜:玉在古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氏族聚落的概念及其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的氏族聚落及其分布。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氏族聚落的概念及其特点2. 我国的氏族聚落分布3. 典型氏族聚落的代表性文化4. 氏族聚落的发展与变迁5. 保护氏族聚落的意义和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氏族聚落的概念、特点、分布及其代表性文化。
2. 教学难点:氏族聚落的发展与变迁、保护氏族聚落的意义和措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氏族聚落的概念、特点、分布及其代表性文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氏族聚落的发展与变迁。
3. 小组讨论法:探讨保护氏族聚落的意义和措施。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氏族聚落,增强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氏族聚落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氏族聚落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氏族聚落的概念、特点、分布及其代表性文化。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氏族聚落的发展与变迁,如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保护氏族聚落的意义和措施。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氏族聚落,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保护氏族聚落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氏族聚落概念、特点和分布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保护氏族聚落措施的看法。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对实地考察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氏族聚落发展变迁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延伸1. 开展氏族聚落主题的绘画、摄影比赛,提高学生对氏族聚落美的发现和创造能力。
2. 邀请氏族聚落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氏族聚落文化的理解。
3. 组织学生参与氏族聚落保护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各类氏族聚落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实地考察。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教学设计
4.跨学科综合分析:整合历史、地理、考古等学科知识,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史前时期氏族聚落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分析能力。
5.课堂总结与情感升华:在教学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强调氏族聚落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讲述感人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4.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史前时期氏族聚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通过学习史前时期氏族聚落的生活,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重要性,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发展的责任感,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1.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引入有趣的故事、实例,使学生对史前时期氏族聚落产生浓厚兴趣。
2.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历史地图、实物模型等,帮助学生建立对氏族聚落的直观认识。
3.针对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注意力集中程度。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史前时期氏族聚落的基本情况、生产生活状况以及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难点:分析史前时期氏族聚落的地域特点、文化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氏族聚落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史料等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案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案一、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我文化的特征。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知识与技能: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具体内容: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工具、生活器具、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住房特征;比较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了解新石器时代相对旧石器时代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根据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具体内容,归纳、总结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感受在洞穴和丛林中生活的人们,来到了平坦的原野之后所面临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体会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生产和生活的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这是我国先民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大贡献,增加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产和生活。
难点:对于“农耕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
参考: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
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四:知识结构㈠、半坡社会时间、地点:半坡遗址发现于陕西省市的半坡村,反映了距今约年的半坡社会的风貌,是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
2、经济生活: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农具,并发现里200多个储藏了食物、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窖穴。
这说明了半坡人过着以为主的生活。
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主要食物是,还有白菜、芥菜。
还饲养猪、狗等家畜。
4、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时代;是那时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具,在它们上面大多绘有人、动物、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
5、社会组织形式和居住:居民按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社会群体,称为。
星罗棋布的族群聚落历史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星罗棋布的族群聚落。
2、让学生对星罗棋布的族群聚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3、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历史文献进行研究。
4、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族群和社会在同一个区域内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内容:
1、星罗棋布的族群聚落概述。
2、星罗棋布的族群聚落历史演变。
3、历史文献的使用。
4、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
三、教学步骤:
1、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星罗棋布的族群聚落概述。
2、介绍星罗棋布的族群聚落历史,包括不同族群的迁徙、融合和发展。
3、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如何确定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4、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族群和社会在同一个区域内的相互作用,如何进行文化融合和交流。
5、针对历史事件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了解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
四、教学方法:
1、讲述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的方式,介绍星罗棋布的族群聚落历史和文化背景。
2、阅读理解。
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星罗棋布的族群聚落历史和文化背景。
3、讨论和分析。
通过讨论和分析历史事件,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
五、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历史文化时,除了要掌握历史事件的发展和背后的社会背景,还需要学习如何使用历史文献进行研究。
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族群和社会在同一个区域内的相互作用是如何进行文化融合和交流的,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初一历史教案:星罗棋布氏族聚落
初一历史教案:星罗棋布氏族聚落教学目标•了解氏族的概念和特征•学习了解星罗棋布氏族聚落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掌握描述星罗棋布氏族聚落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氏族聚落形成原因和特点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教学材料•幻灯片或板书•《中国古代人类聚落》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或板书•确保多媒体设备正常工作教学流程导入(5分钟)1.老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
概念解析(10分钟)1.老师通过幻灯片或板书介绍氏族的概念和特征,引导学生了解氏族在古代聚落中的重要地位。
集体讨论(15分钟)1.老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氏族进行研究。
2.学生根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和其他资源,讨论所选择的氏族的聚落形成原因和特点。
3.学生向全班介绍他们所选择的氏族,并分享他们的研究结果。
延伸阅读(10分钟)1.老师提供相关的延伸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氏族聚落的形成。
2.学生自主阅读材料,并在课堂上与同伴分享所获得的新知识。
总结概括(1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氏族聚落的共同特点,并进行概括性讲解。
2.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加深对氏族聚落的认识。
小结复习(5分钟)1.老师进行简要复习,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作业布置(5分钟)1.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另一个氏族进行进一步研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阐述选择的氏族的聚落形成原因和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分组研究氏族聚落,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学生的讨论和分享环节,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言,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此外,通过延伸阅读和作业布置,进一步拓宽了学生对氏族聚落的认识。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思维能动性得到充分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在让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时,要提前选择好合适的阅读材料,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吸收。
同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3、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难点
1、河姆流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产状况,简述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流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对原始农业文明特征的概括,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理解。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
(一)半坡聚落
1、年代:距今约年。
2、发现地点:村。
3、历史地位:是流域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
4、遗址概貌:北部是,南部是,东北部是
。
5、原始农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国家之一,种植
或芥菜。
6、原始畜牧业:饲养、等。
7、生产工具:普遍使用。
8、原始手工业:制陶,出现了。
9、房屋:。
(二)河姆渡聚落
1、年代:距今约年。
2、发现地点:。
3、历史地位:是流域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
4、生产工具:石器、工具,使用耕地。
5、原始农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国家之一。
A B
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一的名称是
出土于遗址;图二的名称是
,出土于遗址。图一图二
(2)由图得知,原始农耕时代陶器主要有两种,即和
。
(3)仔细观察陶器上的图案,想。
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记忆。
默写。
提问。
了解。
小组合作,交流回答。老师精讲点拨。
检验自己所学。
学会识图。
并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加强学生识图能力。
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对比学习、记忆。
六、收获与反思:
胡屯中学教案
年级科目
初一历史
课题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9
节数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掌握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所在的地区、距今年代、种植的农作物、房屋特点、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2-北师大版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懂得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生活状况及其特点,从而了解生活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国古代的氏族聚落居民的历史文化。
.通过与北京人的纵向比较学习,学生可以说出半坡人河姆渡人所取得的进步,培养学生比较和表达的能力。
.通过对半坡人、河姆渡人异同的横向比较学习,找出南北聚落的不风格,并概括出它们所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把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代表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由他们自行分工收集有关氏族聚落的资料,根据资料自制聚落房屋模型,发挥想像力,描绘聚落概貌珍图,并以一天的生活场景为内容进行描述,让学生自己创设历史情境,掌握氏族聚落的基本情况。
同时老师设置问题,推波助澜,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会比较的方法,归纳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国远古居民高超的智慧,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了解古代氏族聚落当时的生活,体会到人类征服自然的艰辛,学会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培养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简述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 如何概括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过程.复习上一课知识,导入新知识师:学习了第一课,谁能够为我们介绍一下,生活在远古时代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吗?(引导学生从原始人类的吃、住、用、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小结。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若干年过去以后,大约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原始人类又进化到什么程度了呢?他们吃什么?用什么?住哪里?为了了解这些问题,一同让我们来学习“第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课件展示课题) .学习新知识。
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同时利用课件,向学生简要介绍聚落的概念及其分布。
“六七千年时,原始人类已有定居地,称之为聚落,一个聚落就是一个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即氏族,那时在中华大地上氏族聚落已是星罗棋布遍及各地”。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2.由于生产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重 点
难 点
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产状况
难点: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贫富分化现象。
知识梳理
疑难解答
处理学生在交流中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4
难点精讲
1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居民都是中华大地上距今六七千年出现的典型氏族聚落,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孕育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 2、我国在约七八千年前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处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这时社会生产力的标志是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3
教学后记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感知目标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目标:半坡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的陶器和建造的房屋;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距今年代,以及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知道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等主要史实。
二、能力目标:以北京人、山顶洞人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再到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进步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察能力。
2
以北京人、山顶洞人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再到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进步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察能力。
自学文本
自学方式
自学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交流解决,也可以进行组际交流。将疑难问题提出
问题预设
一、双基引导
1、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氏族聚落的代表分别是什么?在地图上标画出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建筑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彩陶艺术。
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感知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和材料来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
展示了从距今七千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
教材所讲述的半坡、河姆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其中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而河姆渡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
教材通过介绍半坡、河姆渡聚落的生产生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教学重点:
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
概括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文字以说明性语言为主,趣味性不强,知识较为零碎、枯燥,与现实联系不强,学生在学习上理解有一定困难,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运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材料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一起到三个氏族聚落去参观一下。
在参观以前,让我们先进入时空隧道,回到那久远的蛮荒时代……
170万年前,元谋人出现在云南。
70万至20万年前,北京人在周口店生息繁衍。
一万八千年前,氏族聚落的雏形在北京龙骨山初现。
七千至四五千年前,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在祖国境内的分布已十分广泛。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三个氏族聚落,揭开他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课堂活动:
1.引入聚落和氏族的概念并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氏族聚落的形成过程。
2.教师提示:下面我们通过短片来了解一下这三个聚落的生产生活情况。
播放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视频。
3.教师讲述:河姆渡本来是一个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河姆渡文明在存在了两千多年后,最终消失在洪水中。
河姆渡先民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是什么原因导致河姆渡文明最终消失了呢?这个教训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在材料中找寻答案。
(在讲述的同时出示材料《河姆渡千古之谜破解》)
4.教师提问:看完视频并结合课本的描述,我发现了两项关于中国的世界之最。
你们是不是也已经找到了呢?
5.教师提问:看完这两个聚落的视频后,你认为哪里才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发祥地)?
6.教师点拨:从《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出:远古先民不仅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同是也在长江流域发展壮大。
因为黄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聚落,长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聚落,所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发祥地)。
7.资料收集
分组主要任务
第一组第二组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时代、代表地域(地区)、距今年代、
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陶器、食物来源、聚落位置、居住地点、居住方式、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等相关资料。
第三组找出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不同的地方,并分析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
第四组找出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相同的地方,并概括农耕文化的特征。
8.公布结果
出示表一:
表一:河姆渡聚落、半坡聚落概况
名称年代地点
河姆渡聚落
(第一组)
半坡聚落
(第二组)
出示表二:
表二: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的区别
聚落代表
地区
房屋
特点
种植的主
要农作物
饲养的
禽畜品种
陶器
半坡聚落
(第一组)
河姆渡聚落
(第二组)
出示表三:
表三:北京人与半坡人的区别
北京人(第一组)
半坡人(第二组)
居住场所
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
生产工具
食物来源
9.利用课本材料分析人类走出洞穴的意义。
10.找出河姆渡聚落与半坡聚落的不同点,并分析产生不同点的原因。
(第三组完成)
教师提问:从课本的描述和短片介绍,我们知道了两个聚落都是农耕文化。
有什么证据来证明这一点呢?下面我们请第四组的同学来找出两个聚落的共同点,找到了这些共同点也就找到了农耕文化的特征。
11.找出河姆渡聚落与半坡聚落的相同点并总结农耕文化的特征(第四组完成)
12.教师提示:继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之后,距今四五千年前,在山东大汶口一带又出现了一个农耕氏族聚落,这就是“大汶口原始居民”。
播放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视频
分析材料:《大汶口墓葬》
13.让学生找出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的区别
14.让学生描述氏族聚落成员一天的生活场景
154.自我测评
教师提示:刚才我们说道,由于水环境的恶化,河姆渡文明最终消失在洪水中,河姆渡先民也不得不离开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那么这些河姆渡先民最后去了哪里了呢?我们无从考证。
不过,很多台湾同胞认为他们就是河姆渡先民的后裔。
我们来看一个新闻资料。
16.知识拓展:《台湾同胞寻根河姆渡》
17.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从原始的群居生活到定居生活;由冰冷的山洞走进温暖的房屋;从采集渔猎,食不果腹的艰苦生活到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祖先又付出了多少心血,历经了多少磨难啊!最终,他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聪明才智完成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漫长而艰难的大转折,使远古人类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最终,让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遍布祖国大地。
展示两首历史歌谣总结本课。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课本、材料和视频来设置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始终把学生活动贯穿始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收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使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