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关于中药制剂现代化

【摘要】列举中药汤剂、针剂及外敷制剂等试述中药制剂现代化的形式与可 行性。中药制剂现代化的总思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 改造传统剂型,创制新式剂型,提高临床疗效。容纳现代科学技术是继承发展中医理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药制剂;中医理论;整体观念;现代科技;新式剂型 什么是中药制剂现代化?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继承、发展传统中药制剂,创造新型中药制剂,使中药制剂具备现代化的高科技含量,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实现中药制剂现代化,要做的大量的实际工作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传统制剂及制备工艺。但有一个原则,这就是中药制剂现代化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药制剂现代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如何正确处理中医理论指导与容纳现代科技手段之间的关系,至今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中药制剂容纳现代科技手段,脱离了中医整体观念。对此,我们可结合实际进行探讨。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理论,固然有其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合理思维模式,但与一切事物一样,绝不是尽善尽美,而是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和提高,进而应知,中医基本理论,是告诉我们如何从整体上认识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临证配伍问题,但不是也不能取代具体的制剂手段和工艺。 为加深理解,现以“小青龙合剂” [1]为例,分析阐述。小青龙合剂方药出自小青龙汤,系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方,方药含麻黄、桂枝、白苟、干姜、法半夏、五味子、细辛、炙甘草共8味。原为汤剂,制法为群药共煎法,曹教授将汤剂改型为现代合剂,采用新法制备,将8味中药分成水煎提组、水蒸汽蒸馏提油组和乙醇渗漉组,水提液与渗漉液混合浓缩达要求后,兑入挥发油,添加适量辅料即成。同是小青龙汤方药,制成液体口服剂,一种制法是遵古共煎法,一种制法为现代综合提取法,究竟哪种方法更科学更合理?研究证实,传统群药共煎法,虽遵循“共溶系统”原则,但总活性成分溶出量不过50%?70%之间[2],有的连50%也达不到。具体到小青龙汤的制备,在水提过程中,且有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中的挥发性成分严重损失之弊。这种传统制法造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 阅有关资料,对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本文就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结论:中药通过充分发挥其药物制剂的特点,改进制剂剂型及技术,从整体上提高了中药制药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缓释制剂;研究进展 中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祖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生产应用的中药,为人类的健康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药在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方面显示出的独特优势和魅力,其所产生的特有疗效与作用,受到国内外医药学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研究针对临床中药最常用制剂类型,并结合在中药剂型改进方面的一些经验,简述现代药剂学中的新剂型和新技术在中药新剂型开发中的应用,以期对中药新剂型的开发提供参考。、 1经皮给药制剂 1.1巴布剂:载药量大、透皮效果好、药量成分可控、透气性好、对皮肤无刺激。巴布剂广泛应用于内外科疾病,具有良好开发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研究表明,一些活血化瘀和芳香开窍类中药,如当归、乳香、没药、丹参、红花、川芎、血竭、冰片等,都能提高皮肤细胞的通透性,刺激皮肤腺体开口增大,改善微循环及机体血流动力学朱鲲鹏等将辣椒碱和蟾酥制成复方辣椒碱巴布剂,以粘着力等指标考察优选了巴布剂的处方[1]。优选巴布剂的最优配比组成为胶粘剂:赋形剂:填充剂:软化剂:保湿剂=8:8:4:3:5。该制剂应用方便,刺激性较小。 1.2气雾剂:具有奏效快,使用方便等特点。外用可避免对创面的刺激性,吸入时则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用于心绞痛、哮喘等中、急症如复方丹参气雾剂对心绞痛速效作用显著,总有效率94.12%(片剂组仅8%),平均起效时(3.461±1.352)min。救心气雾剂经临床201例观察,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达92%,大多数病例3min内起效5min内止痛,其药效止痛作用与硝酸甘油相似[2] 1.3微乳:能同时改变皮肤角质层脂性和极性,并促进药物渗透和吸收,有很强的促吸收。辣椒碱乳中辣椒碱的累积经皮渗透量远远高于辣椒碱乳膏和辣椒碱水凝胶。蛇床子素微乳中蛇床子素的稳态渗透为蛇床子饱和溶液的25.5倍,说明微乳对蛇床子有很强的促透能力。 2滴丸 滴丸是在中药丸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传统丸剂所没有的多种特点。与传统的片剂相比,滴丸具有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快、胃肠刺激作用小、服用方便等优点,且对其主要成分的研究与质量控制已达分子水平。由于滴丸是骤冷条件下形成的固体分散体,药物以极小的晶粒存在,故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舌下含服经舌粘膜迅速吸收进入血循环,因而起效快。复方丹参滴丸中由

中药制剂: 最全17种中药剂型

中药制剂:最全17种中药剂型知识点! 中药虽然优点很多,但是唯一不足的就是不够方便,每次服用的时候都需要用水煎煮,这对治疗疾病造成一定的烦恼。但是,通过科学技术将中药制作成药剂使用就完全解决了这一点,让中药更加的完美。那么中药制剂的类型大家知道有哪些吗?让小编给大家普及下中药制剂的相关知识吧! 中药制剂 中药的历史已经长达千年之久,历代前贤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下,通过不断的中药剂型的创制和应用,并且积累了非常方法的实践经验,完成了今天中药剂型种类繁多的结果。通常传统的中药剂型有丹、酒、茶、锭、丸、散已经膏等,并且各自的特点各不相同。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成药剂型的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除对传统剂型进行整理和提高,出现了浓缩丸、胶囊剂、微丸、口服液等剂型外,新的剂型不断出现,现代剂型如:片剂、注射剂、颗粒剂、滴丸等等。 现将中成药的常见、常用剂型简要介绍如下: 1.丸剂 丸剂是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粘合剂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固体制剂,是中成药最古老的剂型之一。根据粘合剂的不同丸剂又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微丸等类型。

(1)蜜丸:将药材研磨成细粉末状,然后通过蜂蜜为媒介将其充分粘合在一起制成蜜丸,这也是中医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丸重在0.5克以上(含0.5克)称为大蜜丸,丸重在0.5克以下为小蜜丸。蜂蜜富于营养,并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功能,同时还有质地柔润、吸收缓慢、作用缓和的特点。滋补类药物、小儿用药、贵重及含易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常制成蜜丸。多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人参鹿茸丸等。 (2)水蜜丸:药材细粉以水和蜂蜜按适当比例混匀为粘合剂制成。水蜜丸的特点与蜜丸相似,作用缓慢、持久,但因用蜜较蜜丸少,故含水量低、易保存和服用。多用于补益类药物,如补中益气丸等。 (3)水丸:药材细粉以水或醋、药汁、黄酒等为粘合剂制成。因特殊需要,水丸还可包衣。泛制水丸体积小,表面致密光滑,便于吞服,不易吸潮。 (4)浓缩丸:将所有的中药材或者部分重要的药材通过煎煮提取其煎液,然后和适量的辅料或者药物的细粉末等一起粘合成药剂即可。 根据粘合剂的不同,又分为浓缩蜜丸、浓缩水丸、浓缩水蜜丸。浓缩丸体积小,药物有效成分含量高,易于服用,在体内溶化吸收比较缓慢。浓缩丸适用于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 (5)糊丸:药材细粉以米糊或面糊为粘合剂制成。糊丸质地坚硬,在体内崩解慢,内服既可延长药效,又能减少某些毒性成分的释放或减缓刺激性成分对胃肠的刺激。刺激性较大或有毒药物宜制成糊丸。

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 作者:马建民, 李宏, 王东风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5医院药剂科,辽宁,锦州市,121001 刊名: 中成药 英文刊名: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年,卷(期):2003,25(7) 被引用次数:6次 参考文献(19条) 1.李瑞琳.吴旭初雷公藤缓释片与雷公藤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对比 1995(03) 2.李瑞琳.黄康.李杰帆雷公藤缓释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2例的临床观察 1995(01) 3.聂诗明.张汉贞.平崇云雷公藤缓释片溶出度考察 1996(11) 4.赵瑞芝.欧润妹.袁小红大黄控释片的研究及其体外溶出特征 2001(02) 5.潘琦.高明菊.朱红涛左金缓释胶囊的研制及测定分析[期刊论文]-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1(03) 6.郭建平.孙其荣.周全葛根黄酮胶囊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动力学[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0(01) 7.刘新.林於.喻录蓉小金丹漂浮缓释制剂的研究[期刊论文]-中成药 2001(02) 8.刘严明.杨洪元.徐建春胃幽净漂浮片的体外溶出度实验 1998(12) 9.田景汤.王静.张华冰硼贴片及其制备工艺的研究 1995(02) 10.马云淑.赵浩如.林以宁丹皮酚及其磷脂复合物的体外透皮初步研究 1999(04) 11.姜洪芳.汪国华丹皮酚复乳型凝胶的制备[期刊论文]-中成药 2001(03) 12.沈岚.朱卫丰.蔡贞贞不同基质丹参凝胶的释药比较实验[期刊论文]-中成药 2000(02) 13.马树人.钟天耕.于筛成丹参凝胶剂的释药研究 1999(02) 14.陈小平.石庭森苦参白蛋白微球的制备 1995(02) 15.黎维勇.杜瑞明.冯敢生白芨微球的研制及其肝动脉栓塞实验研究 1999(01) 16.黄圆.侯世祥.林红宇草乌肝靶向白蛋白微球的制剂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1999(12) 17.曾凡彬.陆彬.杨红盐酸川芎嗪肺靶向微球理化性质的研究 1998(08) 18.关海珊.李药兰壳聚糖-绞股蓝皂苷缓释微球研制 1997(06) 19.高晓黎.孙殿甲.程利勇去氧骆驼蓬碱注射用乳剂中药物的相分布和体外释药研究[期刊论文]-中成药 2000(02)相似文献(10条) 1.会议论文狄留庆.单进军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2006 中药缓释制剂系指以临床疗效确切的中成药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其有效物质基础及其体内过程基础上,采用现代缓释技术延缓药物的释放,从而达到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疗效的一类制剂。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体内过程研究、中药有效物质基础的缓释方法及其剂型成型工艺研宄、中药缓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方法研究等。当前研究开发中药缓释制剂的技术难点在于中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及其体内过程,中药缓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方法。因此,在已上市中成药应用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开发其缓释制剂的选题意义,进而研究其有效物质基础后再选择与治疗疾病相关的主要活性成分建立缓释制剂的评价方法,是当前中药缓释制剂研究开发的基本思路。 2.期刊论文吴伟康.奉建芳中药缓释制剂研究之管见-中成药2001,23(6) 对目前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与应用与西药缓释制剂相比相对滞后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结合临床应用特点、剂型屯特点及研究程度等对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总结,并将中药缓释制剂研究过程中有关物质基础的研究、中药的前处理、缓释制剂的设计、成型工艺的研究及质量监控定量指标的确定与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等5个方面作为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3.会议论文朱盛山.刘艳.索绪斌中药缓释制剂药代动力学的问题分析——体内环境的复杂性2009 中药缓释制剂药代动力学是当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难点,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体内环境是影响中药缓释制剂药代动力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胃肠道环境、肝脏代谢、肾排泄过程及动物和人体环境的差异性等方面,探讨了体内环境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科学分析了中药缓释制剂药代动力学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的问题和难点,对促进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4.期刊论文黄媛.刘军.蔡光明中药缓释制剂研究进展与现存问题-解放军药学学报2009,25(4) 本文结合缓释制剂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现状,并对目前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与应用相对滞后的原因作了初步总结,针对中药的特殊性对制剂研究中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中药缓释制剂研究过程中有关物质基础的研究、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哪些中药具有抗病毒

哪些中药具有抗病毒、消炎的作用? 一、抗病毒中药的分类 研究证实,有些中草药具有非常强的抗病毒作用。在临床上防制病毒性疾病的单味中药如清热药板蓝根、黄柏、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叶下珠等,解表药麻黄、桂枝、香薷、紫苏叶、防风、薄荷等。根据临床实践和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抗病毒中药可分为两大类。 (一)能直接灭活或抑制病毒的中草药 常用的有醋、黄芪、板蓝根、麻黄、苍术、五味子、蚕砂、桑叶、青蒿、马鞭草、地丁、木贼、紫草、香附、夏枯草、天花粉、甘草、三七、大黄、大青叶、女贞叶、白头翁、地榆、地骨皮、百部、防风、连翘、吴茱萸、虎杖、侧柏叶、二花、鱼腥草、茵陈、厚朴、穿心莲、桂枝、柴胡、菊花、野菊花、黄连、黄柏、蛇床子、蒲公英、薄荷等。 (二)间接灭活或抑制病毒的中草药 有些中草药可通过诱生干扰素或促进机体免疫功能而达到抗病毒的作用,常用的有人参、茯苓、猪苓、党参、黄芪、山药、首乌、巴戟天、灵芝、黄精、肉苁蓉、菟丝子、山茱萸、当归、刺五加、枸杞子、虫草等。 二、临床应用效果 在临床上,抗病毒中药的种类繁多,应用也极为广泛。很多单味中药有特异的抗病毒功能,但与其它中药配伍使用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下面就目前应用较多的单味中药及复方制剂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作简单介绍。

(一)单味抗病毒中药 芍药芍药具有养血敛阴、养阴平肝及柔肝护肝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感染所致的皮肤损伤,用药后次日即可生效,根据损伤程度的不同,痊愈时间长短不一,但效果十分显著。 人参人参对病毒复制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对病毒感染细胞有很强的保护作用。人参叶提取液(醇提取液和水提取液)对伪狂犬病病毒和狐狸脑炎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临床上还常用其治疗疱疹型口炎和口腔溃疡,有效率可达80%左右,其作用机理是直接杀伤病毒。 黄芪黄芪是家禽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之一,可直接阻断病毒的核酸合成, 从而杀灭病毒;同时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可促进抗体的形成,增强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进而杀灭病原体,作用迅速持久。因此,在养殖业中黄芪常被用于抗病毒,其机理在于通过提高机体诱生干扰素的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繁殖。 金银花金银花所含成分有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化合物、芳樟醇、双花醇等。双花(金银花)喷雾剂体内抗病毒实验表明,其大小剂量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有明显抑制作用,大剂量(11. 4克/千克·天)对小鼠肺内流感病毒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可用于流感病毒性肺炎的防治。 连翘连翘是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为中医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是一味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连翘提取物——金丝桃素用于家禽病毒性疾病的防制效果较好。对禽流感病毒(H5N1、H9N2)以及其它RNA病毒, 如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鸭肝炎病毒等具有明显的杀灭作用,所以该药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摘要]技术的不断进展,缓控释制剂作为一种新的制剂技术应运而生。本篇就现存的缓控释给药系统做了综合的概述和评价,总结了近年有关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其发展与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 关键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 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system)亦称长效制剂或延效制剂,是指通过适宜的方法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代谢以及排泄的过程,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或者减轻其毒副作用的给药系统,动力学为一级释放。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system)能够控制药物释放速率使其符合药物动力学需要,保持较长时间体内药物治疗浓度的恒定,免除峰谷现象,药物以受控形式恒速(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率)释放或者被控制在作用器官等特定吸收部位释放,动力学为零级或接近零级释药【1】。 1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 1. 1 微囊(球) 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水溶性药物扑热息痛的控释聚合物微囊,得到微囊的可压性远远相应的扑热息痛物理混合物。虽然粉末不能减慢药物的释放,微囊压片却可在聚合物含量很少时显示出良好的控释性,并且刺激性低。 1. 2 口服缓释生物黏附片 生物黏附片在水介质中表面呈胶凝的屏障可减慢药物释放速率,制剂材料起到黏附和缓释两个作用。 口服缓释生物粘附片,因为不需要经过吸收,没有肝肠循环因此能最大限度的进入血液系统以快速地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且,可以改善病人粘附药物输送系统(频率)提供一个有希望的办法控制和具体地点传递到胃肠道的附加设备的粘液和粘膜经呼吸道生物粘附的过程中,这些粘附系统也被称为亲密之间的联系的剂型和吸收黏膜,导致较高的药物通量通过吸收组织提高生物利用度【2】。 1. 3胃内滞留型漂浮缓释片 曲莉,王智民等【3】等据流体动力学平衡控制系统( The Hydronamically Balanced controlleddrug delivery System ,HBS) 原理设计制备,是一种不崩解的亲水性凝胶骨架制剂,口服后与胃液接触时,亲水凝胶便开始产生水化作用,膨胀使其密度小于1而漂浮于胃液上,同时制剂表面形成一层水不透性胶体屏障膜,该胶体界面层控制了制剂内的药物与溶剂的扩散速率,从而延长药物在胃内滞留时间及控制了药物的释放速度,直至负载药物释放完全。 1. 4结肠靶向定位给药系统 程刚等【4】依赖型聚丙烯酸树脂EudragitNE 30 D 为膜材,制备茶碱薄膜衣片以γ- 闪烁照相研究该制剂在体内胃肠道的转运情况。结果体外6.5 h 释放的制剂口服8.0 h 后到达升结肠处开始释药,且体内释药与体外释药有一定的相关性。 1. 5固脂纳米粒 口服给药的喜树碱固脂纳米粒中药物的体外释放可达 1 周。对于喜树碱和其他脂溶性药物而言,固脂纳米粒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口服给药的缓释系统。 2 靶向给药系统 2. 1 肝靶向给药 前体药物是由活性药物衍生而成的药理惰性物质,能在体内经化学反应或酶反应,使活性的母体药物再生而发挥其治疗作用。薛克昌等【5】为提高拉米夫定的肝靶向性,制备了十

中药制剂的现状

中药制剂的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主要对我国四川、哈尔滨、河南地区的知名制药生产企业的中药制剂生产情况、剂型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并对目前重要剂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中药制剂;改进;调查 中药剂型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品种繁多,近几十年来中药剂型的研究,大量吸收了现代药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开发出许多中药新剂型,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多种给药途径和有效的防治药物[1]。然而目前中药剂型研究尚有不少问题值得深入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原有的药物剂型就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如用于急症救治的汤剂、散剂、丸剂等都是属于口服给药剂型。 1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1.1调查内容 1.1.1调查我国目前中药厂剂型的现状 1.1.2调查我国人民常用中药剂型 1.1.3我国中药剂型目前存在的不足 1.2调查方法 网络数据资源调查:通过网络数据资源对中药剂型的间接调查,如通过对中国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网络上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制药企业(哈尔滨制药六厂、河南羚锐制药、四川迪康制药、四川光大制药、四川恒瑞制药)的中药剂型进行调查。 2调查结果 口服瓶剂痛经口服液藿香正气等生白口服液等三精双黄连膜剂 软胶囊风痛安胶囊等上清胶囊莱迪胶囊等培元通脑胶囊乙酰螺旋霉素气雾剂

片剂元胡止痛片罗格列酮片等胃疼宁片等盖中盖、严迪中药巴布剂宫糜膏等通络祛痛膏 微囊制剂九味羌活颗粒等香砂养胃丸等 脂质体制剂[3] 缓释控释制格列齐特缓释片 中药配方颗粒小儿感冒颗粒等抗病毒颗粒等青石冲剂等护彤小儿颗粒新型中药剂型18% 新型中药剂型26% 传统中药剂型82% 传统中药剂型74% 从表1可明显看出,中成药的剂型中,口服液、胶囊、颗粒剂、片剂最多;而膜剂、微囊制剂、气雾剂、脂质体制剂等剂型较少。这可能是因为后者工艺复杂、开发难度较大。 根据图1、图2分析,我国传统中药剂型仍占总剂型量的主要部分,对新型剂型的生产开发严重不足,医药相关部门及机构应加强对新药剂型的开发力度和研究,以便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3 讨论与思考 本次调查我国四川等地知名制药企业的具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并对这些企业的中药剂型生产情况进行了比较。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我国由于医药工业对制剂研究一直不够重视,制剂改革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这在中药行业表现更为明显,目前应大力改进我国中药的剂型,并有的放矢地选择中药剂型。 3.1 中药剂型改革还存在不足 尽管在中药剂型改革方面已经作了大量工作,但传统剂型仍在市场上占很大比例,而传统的中药剂型饮片、汤剂、膏、丹、丸、散,因固有的粗、大、黑和显效慢、使用不便、疗效不稳定,使用减少,比例下降;中药相当于药物制剂的

缓释控释药物市场和研究现状

缓释控释药物市场和研究现状 1.概述: 目前新化学结构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越来越需要更大的投资并且越来越艰难。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国外开发一个新药的周期一般需要八九年时间,资金投入七八亿美元,开发风险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业内人士认为对已经上市的药品进行剂型改革,将其开发成服用方便、附加值较高的控缓释制剂,不失为新药开发的一种补充和有效手段。 控缓释制剂的研究始于50年代末,1965年开始有文献发表,70年代被医药界认可,近20多年来受到制药领域的普遍重视,发展较快,上市的药物品种和制剂类型逐渐增多,发展成各具特点又相互结合的三种类型:定时、定速、定位释药。1999年度全球此类产品销售额接近100亿美元,2002年,全球口服控缓释制剂市场销售额为216亿美元,据预测,2005年全球释药技术市场销售额可望达到1000亿美元(中国医药报) 2.研究热潮: ?决策资源(Decision Resources)公司的新报告《新涌现的生物药物释放系统》研究报告,论述了目前采用的主要的新的药物释放系统,认为在以后的10年中,药物释放技术的最新的创新将成为全球医药公司新的增长点之一。 ?强生公司2002年巨资收购了国际最著名的释药技术公司ALZA,很多著名跨国公司也都有缓控释产品上市或临床研究。 ?缓控释给药系统是国内最著名的沈阳药科大学,南京药科大学以及多个医科大学的药学院的重点学科,多年都有多个缓控释药的研究项目 ?在2004年,郑筱萸特别提出希望利用释药技术,对中药原料精加工,提高其附加值,以提高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地位。 ?中国药典从1990年版开始收载“控释片”,2个品种(即为盐酸地尔硫卓控释片、茶碱控释片。1995年版及其增补本收载了8个缓释制剂、7个肠溶制剂,共计15个品种。由于国内外缓释/控释制剂开发研究的势头正旺,因此,该类制剂的质量控制自然成为不可忽视的环节。2000年版美国药典(USP24)共收载45种缓释/控释制剂。2000年版中国药典将在1995年版的基础上增订4个缓释制剂品种,共计19个品种。该版药典还增订“缓释、控释制剂指导

中药剂型改进的调查报告开题报告

目录 1、选题依据 (3) 1.1论文题目及研究领域 (3) 1.1.1论文题目 (3) 1.1.2研究领域 (3) 2、论文调查的意义 (3) 3、论文调查研究的内容 (3) 3.1调查我国目前中药剂型的现状 (3) 3.2调查我国人民群众常用中药剂型 (3) 3.3中药剂型的开发重点 (3) 3.4我国中药剂型存在的不足 (3) 4、调查方法及步骤 (3) 4. 1通过网络数据资源对中药剂型的间接调查 (4) 4.2通实地调查和询问 (4) 4.3记录查阅的资料和访问的资料,分别进行归类 (4) 4.4资料整理 (4) 4.5 撰写调查报告 (4) 5、论文进度计划 (4) 5.1选题 (4) 5.2查阅资料 (4) 5.3统计分析资料 (4) 5.4论文撰写 (4) 6、文献查阅及文献综述 (4) 7、参考文献 (9)

1、选题依据 1.1 论文题目及研究领域 1.1.1 论文题目:中药剂型改进的调查报告 1.1.2 研究领域:现代中药制剂 2、调查的意义 中药剂型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品种繁多,近几十年来中药剂型的研究,大量吸收了现代药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开发出许多中药新剂型,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多种给药途径和有效的防治药物。然而目前中药剂型研究尚有不少问题值得深入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原有的药物剂型就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如用于急症救治的汤剂、散剂、丸剂等都是属于口服给药剂型。因此,服用后须经胃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产生药物效应。因而在药物产生效应之前将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1)胃的排空速率;(2)胃内容物;(3)胃肠分泌物及粘膜内的代谢;(4)血液循环一一肝脏的药理作用:(5)药物的溶出速率等,因而产生的药物效应缓慢,对处于昏迷状态,饮食不进的危重病人,还存在着服用不便等问题[1]。由于急症患者处于高度危急状况,固此,在治疗上必须争分抢秒急救,因而在药物使用上急需高效、速效、长效型药物,才能满足和适应医疗的需要,所以必须对原中药剂型进行改革,这也是发展中医事业的需要。本文拟对我国(重点是四川等地)中药企业、药店、医院的中药剂型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我国的中药剂型有初步的了解,从而为准确把握当前全国中药剂型的实际现状,深化药品改革,加强医药品的针对性,提高中药剂型的实效性,探索实施中药剂型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1]。 3、论文调查研究的内容 3.1 调查我国目前中药剂型的现状 3.2 调查我国人民群众常用中药剂型 3.3 中药剂型的开发重点 3.4 我国中药剂型存在的不足 4、调查方法及步骤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对中药制药公司的调查分析以实现其目的。调查方法分为网络调查和实地调查两种。其一通过网络资源收集并调查现在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方向。其二实地调查了解中药制剂公司对中药剂型的开发利用现状和实地对群众的问卷调查。 4.1 通过网络数据资源对中药剂型的间接

中药微囊制剂研究进展

中药微囊制剂研究进展 微囊技术是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作为载体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但在制药领域的研究尚待重视,特别是在中药给药系统研究方向,具有很大的开发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微囊技术在药物制剂领域的应用进展,探讨开展中药微囊制剂研究的战略意义,为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Abstract:Microcapsule technology is a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under the focus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21st century,which has been used in many research fields. However,its researches on preparation field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especially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CM drug delivery system,which is of great value fo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microcapsule technology in pharmaceutic preparation field,and discussed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es on TCM microcapsule preparation,with a purpose to provide research ideas and paths for the researches on the new formul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microcapsules;TCM preparation;research progress;review 微囊(microcapsules)是利用高分子天然或合成材料将固体药物或液体药物包裹而成的药库型微型胶囊。因其粒径在1~250 μm,属微米级,故名微囊。因药物经过微囊化后不仅能掩嗅掩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更具有提高靶向性、缓释性,降低在胃肠道中的不良反应,减少复方配伍禁忌等众多优势,因此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是现代给药系统研究的热点技术。近十几年来,将微囊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研究领域在我国虽仍处实验室研究阶段,但其未来的制剂发展潜力极大,特别是在中药“缓释”“靶向”制剂研发和中药抗癌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与其他新剂型、新技术相比,目前对其研究的深度、广度、进度均有限,甚至未得到相关专业人士的重视。因此,笔者对中药微囊制剂进行综述,为中药药剂研究提供参考,并为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1 研究现状 中药微囊的研究初期,模型药物多以挥发油类为主,如杜仲挥发油、藿香挥发油、陈皮挥发油,其研究多以单味药材的挥发油为囊心物,或以多味药材的挥发油混合物为囊心物进行包囊,方法多为复凝聚法和喷雾干燥法,其制剂目的一般为矫臭、矫味、液态药物固态化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微囊研究已进入现代药剂学研究领域,涌现出更有制剂学价值的微囊制剂。 1.1 抗肿瘤中药微囊制剂 从治疗领域看,目前微囊制剂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各类科研基金均有支持,但总结近10多年的文献报道,研究热点多集中在抗肿瘤的研究。张氏等[1]制备了治疗乳腺癌的秋水仙碱微球,由于秋水仙碱单体具有较大的毒性,故采用人血

中医中药抗病毒更有优势

中医中药抗病毒,更有优势 (文章来源:辽宁日报号脉中医之防治病毒西药已经滞后) 对于真正的抗病毒中药来说,我民族医药有许多良方能干扰病毒DNA、RNA的复制,从而抑制病毒增殖,起到保护细胞免受病毒损害的作用。这些中药方剂不但对流感病毒、新型流感变异病毒等十几种病毒具有明显的抑杀作用,而且还可为正常细胞提供一层保护膜而免受病毒攻击。 甲型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传染性,不但可以在禽鸟之间传播,而且还可以传染到人类身上。但对于防治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这种病毒的变异性。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迪克·汤普森曾在日内瓦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常用于治疗流感的一些抗病毒西药对人体内禽流感病毒不起作用。而中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对病毒的杀灭作用机制多样,同时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改善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因而中药对多种病毒有效,对病毒的防治作用明显。

我多年来对抗病毒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优势,使用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我认为中药抗病毒可应用于人类所有的常见病毒感染性疾病,而且对病毒具有多重作用,很少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部分药物还兼有解热、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优势。我认为在使用抗病毒中药时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抗病毒与整体调节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SARS及禽流感的出现,提高了人们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警觉性。但是,已有的病毒被征服了,还会出现新的病毒。人类与病毒的较量,将是永远的话题,人们与各种病毒性传染病的抗争,也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中医药有两千多年防治传染病的宝贵经验,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病毒性传染病中的优势,并从中药中寻找和开发抗病毒药物的任务已经刻不容缓。下面我就对抗病毒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优势,使用原则和方法,以及宜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谈一点见解。 一、中医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优势 (1) 中医在抗病毒中药临床应用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属于中医温疫病范畴。中医药治疗瘟疫病,包括病毒感染性疾病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出现了许多治疗瘟疫病之大家,如张仲景、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等。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药,如麻杏石甘汤、清瘟解毒丸、银翘散、桑菊饮等。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抗病毒方药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应用,不但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也向人们展示了中医治疗温疫病的现代科学内涵。据近几年有关文献资料报道,抗病毒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几乎已经遍及国内目前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肠炎、流行性腮腺炎等。 1957年,北京出现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请近代名医蒲辅周会诊,按暑温、暑湿辨病,按卫气营血论治,分别施以清暑解表、通腑泻热、清热化湿、清营凉血等治疗方法,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对当时医学界振动很大。1998年冬末春初,北方地区流行性感冒流行,有关中医医疗单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为表寒里热,即所谓的“寒包火”,并以此拟定了具有一定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中药制剂“感冒合剂”,用于防治北京及周边地区患者17万人,取得了良好效果。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以发热、低血压、出血和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毒感染性疾患。中药研究治疗出血热812例,病死率为1.1%,而西药对照组病死率为5.08%,表明用中医药治疗出血热比单纯使用西药有较好的疗效。2003年初春,波及全国24个省市的“非典”,给我国人民带来一场灾难,共使5 327人患病。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由于中医药积极参与了“非典”的治疗过程,大量使用了具有抗病毒的中药,使我国治疗“非典”的疗效显著提高。据统计,全世界治疗“非典”的病死率为9.6%,而我国治疗“非典”的病死率为6.5%,明显低于世界平均病死率。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流行,很多医疗单位使用具有抗肝炎病毒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并用于预防,均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对疫情的控制起到了一定作用。艾滋病作为一种新的病毒性传染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方面进行了大量试验和临床研究,也已取得了一些可喜苗头。近年来,中医又在手足口病防治中收效奇特。有研究发现,中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优于西药,并且中药的副作用发生率比西药要低很多;临床观察证明导赤散加减方、银翘散加减,湿邪偏重用新加香薷饮加味,中成药选连花清瘟颗粒等,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优于西医常规药物;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以达到缩短病程,预防严重并发症的效果。中医药参与手足口病治疗,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积极作用。 其他方面中医中药也取得优异成果,比如用抗病毒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肠炎、流行性腮腺炎、单纯性疱疹等等,也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 ) 中医在使用中药抗病毒处方的特点与优势是中药方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不但疗效显著,而且由于其自身的组方特色与药物特性,必然表现出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不同于西药的一些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抗病毒同时,许多方剂兼有解热、抗炎等作用,对病毒引起的感染具有多重作用,如缩短发热的时间,控制炎症的扩散,促进炎症的吸收等,即对病毒以及病毒引起的病理反应能多途径、多方位起作用,如金银花、连翘、鱼腥草等药科学配伍,君臣佐使相亙协作,精妙得当;二是在抗病毒同时,部分处方兼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组织,如配伍黄芪、灵芝、西洋参等;三是在

关于药物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药物制剂工程论文

关于药物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 摘要 随着医药制剂技术的持续发展,医药界高度重视新产品、新剂型的开发研究。与新化合物实体开发相比,新的制剂具有成本小、周期短而见效快的优势。近年来,药物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且具有广阔的研究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药物;缓释控释制剂;辅料;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增长,我国制药水平也不断发展。近几年来,为了提高药物的使用率、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及减轻用药时给患者带来的巨大痛苦,国的许多制药厂都成立了主要以研究药物制剂为主的部门。此类制剂药物因具有给药次数少、对患者的肠胃刺激性小、治疗时间短、使用比较安全等作用,深受患者、医生的信赖。由于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应用率不断的上升,现今对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药物的一般剂型是片剂和注射剂,但多数药物不适合应用这两种剂型。对治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若选择片剂、注射剂治疗时,当药物与血液循环融合后,会产生相对明显的血药浓度波动,出现了峰谷情况,容易产生毒副作用,使之有效治疗浓度较低不能很好的起到治疗的效果。但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却克服了这一现象。 1、控释缓释制剂的优点 近20 多年来,国外极为重视研究新剂型和新制剂的,其中的控释和缓释口服制剂是热点。相比于普通制剂,缓控释制剂的优点在于: 1.1 对于半衰期短,或者给药频繁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的次数,使病人服药的顺应性得到提高,方便使用。尤其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心血管疾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等慢性疾病患者特别适用。 1.2 有利于平稳血药浓度,“减缓峰谷”现象,从而使发生不良药物反应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得以降低,临床用药更为安全。 1.3 缓慢释放,增强药物的有效性。药物在口服后释放出有效成分的速度缓慢,吸收速度也较恒定,药物作用时间维持较长。

抗菌抗病毒海洋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抗菌、抗病毒海洋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班级:生物工程1311班姓名:张坤煌学号:201321042023 摘要:进入21 世纪以来,海洋生物已成为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从各类海洋生物中可提取分离到具有各种药用活性的化合物,具有开发成新药的潜力。海洋多变复杂的环境导致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近年来,在对海洋生物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对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药理研究,为新药的开发和各种疑难疾病的治愈提供了新的希望。本文就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几种重要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病毒,分别进行概述,概括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主要种类、研究方法和具体应用进行了简要阐述,对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抗菌、抗病毒。 Abstract: Since the 21st century marine organism has become one of important source of natural medicines. Medicinal active compounds extracted and separated from which have the potential of being new medicines.The environment of sea is changeable and complex,which causes the diversity of marine microorganism.In recent years,many unique bio active materials were found in the researches of marine microorganism.The extraction and pharmacology of these bio active materials were studied,which provide new hope for the development to of new medicines and the cure of different diseases.Several kinds of important bio activity of active materials from marine microorganism were introduced,such as anti-tumor,antibacterial,enzyme and enzyme inhibitor activity.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ctive materials from marine microorganism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the main kinds,research method and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marine organism were briefly expounded,and foreground of marine organism in near future were prospected. Key words: Marine organism;Active material;Anti-bacteria;Anti-virus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其中生物种类20多万种,其多样性远远超过陆地生物的多样性。由于海洋环境具有高盐度、高压、低营养、低温和无光照等条件,从而形成了海洋生物与陆地生物不同的生长方式和代谢系统。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海洋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多种多样的生物及许多具有新颖、特异化学结构的生物活性物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生物信息物质、生理活性物质、海洋生物毒素及生物功能材料等。目前,从海洋生物中已相继发现300余种新型化合物,结构新颖并具有多样性:有枯类、聚醚类、当醇类、皂昔类、生物碱、多糖、小分子肤、核酸及蛋白质等,并具有丰富的生理及药理活性,包括抗菌、抗病毒等多种功能。多年来,国内外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试图从中开发结构明确,疗效肯定的新型生物活性物质,以用于攻克人类面临的重大疑难疾病,其中具有高生物活性和高选择性的海洋生物毒素备受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 国内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现状 1.1 国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现状 美国是最早研究海洋生物抗菌肽物质的国家之一。随着“回归自然”浪潮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关心环境生态与污染、化学致癌物等的关系。天然产物的化学分离与化学分析的长足进步,使现在能以从前根本不可实现的速度进行分子的提取与鉴定。 日本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及海洋科学和技术中心每年用于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开发的经费为

中药胃内漂浮制剂研究现状

中药胃内漂浮制剂研究现状 何岚袁强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摘要:胃内漂浮制剂是通过药物缓释技术来延长制剂胃内滞留时间,达到增加药物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本文分析了近20年来胃内漂浮制剂在中药制剂研究中的应用,并就中药胃内漂浮缓释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中药制剂;胃内漂浮制剂;药物缓释;研究进展 胃内漂浮制剂是指一类能滞留于胃液中,延长药物释放时间,改善药物吸收,利于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制剂。漂浮制剂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可从2~3 h延长达5~6 h,并具有骨架释药的特性,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1]。本文分析了近20年来中药胃内漂浮制剂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中药胃内漂浮制剂 1.1 胃内漂浮制剂原理:胃内漂浮制剂系应用流体动力学平衡原理(hydrodynamcally balanced system, HBS)设计而成[2],由药物和一种或多种亲水凝胶骨架材料及其他辅助材料制成,口服与胃液接触后产生水化作用,制剂表面形成一层凝胶屏障而使制剂体积膨胀,因密度小于胃内容物的密度 (1.004-1.010g/cm3)而漂浮于胃液上,使其不受胃排空的影响。凝胶屏障控制了外围水分的进一步渗入和凝胶内药物的扩散,并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形状。HBS系统随着时间的延长,水分逐渐向内渗入,一部分药物通过凝胶层扩散释放,另一部分药物则随凝胶的溶蚀而溶出[3],达到控制药物释放的目的。 HBS系统药物的释放属基质控释型,符合Higuchi方程。周毅生等[4]根据HBS原理研制了左金胃内滞留漂浮型缓释片。结果发现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体外释药量与释药时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1.2 中药胃内漂浮制剂特点:中药胃内漂浮缓释制剂能缓慢溶解、扩散,既充分体现胃内漂浮制剂自身特点,又具有独特优势:①可发挥中药具有长效特点,长于治疗慢性病的优势;②可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掩盖苦味并减少对胃的刺激性;③降低剂量、减少服药次数;④降低毒副反应,克服一般制剂生物利用度低的缺点;⑤美化成品外观,方便患者。 中药复方胃幽漂浮片[5],能在胃内长时间释放有效成分,提高药物对幽门螺杆菌的直接杀灭作用。于绍军等研制成的中药复方胃内漂浮滞留缓释片剂[6],通过体外试验发现其起漂时间在15min之内,漂浮可达5 h 以上。 1.3 胃内漂浮制剂的制备辅料 1.3.1 常用骨架材料: 胃内漂浮制剂一般采用亲水凝胶聚合物和蜡质材料等。Gerogiannnis V.S.等[7]研究了各种材料的膨胀与漂浮性能,认为水凝胶材料分子量越大,水化速度越慢,漂浮性能越好,并建议选择分子量大及疏水性能好的材料,利于剂型滞留于胃内。目前常采用的亲水凝胶聚合物有羟丙甲纤维素(HPMC)、羟丙基纤维素(HPC)、羧甲纤维素(CMC-N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烯醇(PVA)、羟乙基纤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