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国家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

2. 文章的层次结构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事件。

2. 文章的情感表达和价值判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 合作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特点。

4.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层次结构和论证方法,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

2. 分析本文的层次结构和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

3. 谈谈自己对香港回归的认识,以及对此事件的情感态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香港回归的实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

2. 情感引导: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事例,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培养爱国情怀。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深入探讨。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心得体会:通过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香港回归事件的认识和情感态度。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3)能够运用相关的英语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2)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2)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别了不列领尼亚》2.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2)相关的英语词汇和句型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2)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讨论文章的优点和不足。

3. 词汇和句型:(1)教授相关的英语词汇和句型,帮助学生进行表达;(2)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国家的简短介绍;2. 让学生找出文章中使用的相关的英语词汇和句型,进行练习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英语,提高学习兴趣。

3. 任务型教学:设计各种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英语,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进行定期的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别了不列领尼亚》相关文本。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创作背景,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2)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优美的文字,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英国殖民者的愤怒和对祖国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品析课文:(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文字。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英国殖民者的愤怒和对祖国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整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写一篇关于《别了,不列领尼亚》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3. 推荐一篇类似的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其主题和特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享和品析课文时的积极性,了解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作者情感态度的共鸣以及对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的培养。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设计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设计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展示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英国撤离香港的情景。

1.2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内容播放香港回归的历史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受和观点。

1.5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香港回归历史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章: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2.1 课程背景让学生了解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英国撤离香港的情景。

2.2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内容介绍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包括英国占领香港的原因、香港的割让和租借情况,以及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回归问题上的谈判过程。

2.5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学生表现,了解学生对香港回归历史背景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英国撤离香港3.1 课程背景让学生了解英国在1997年7月1日撤离香港的情景,以及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时期的影响。

3.2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内容介绍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时期的影响,包括英国在香港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统治情况,以及英国撤离香港时的情景。

3.5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学生表现,了解学生对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历史的认识。

第四章:香港回归后的发展4.1 课程背景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后在中国大陆的支持下,香港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4.2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后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别了不列颠尼亚自18世纪初开始,不列颠尼亚已经成为了当时全球最大的王国。

它的帝国之广,政治之稳,以及文化之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之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笔。

然而,对于当今的我们,不列颠尼亚已经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传奇”。

在世界大战期间,不列颠尼亚曾经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挫败,这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式微。

经过战争的延续,英国政府不得不缩小自己的势力范围,放手让其它国家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列颠尼亚的逐渐退出让更多的人注意到了这个被誉为国际贸易航运中心的岛国。

如今,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度发展,英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在国际政治和文化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伦敦,作为欧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仍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大量人口,他们在这里追寻自己的梦想。

而英国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教育体系成为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热点。

然而,即使是作为新兴强国的英国,也还有自己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社会分化问题、城市发展问题、少子化问题等等,都是英国当前所需要解决的难题。

此外,英国的脱欧问题和英欧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众所周知,英国面临的渗透和恐怖主义威胁仍然在威胁着它的安全和稳定。

不过,相信在英国这个大熔炉中,世界各地的人在这里成长、学习、工作和创业,将会为英国的未来带来更多的活力和发展份额。

英国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新的辉煌,成为具有多元化、包容性和活力的国家。

生活在这个国度中的人们,将一起携手迎接未来,共同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未来而奋斗英国历史悠久,经历过鼎盛和衰落,但它的影响力在国际政治和文化领域中仍然不可忽视。

如今,英国作为一座国际化城市和优秀教育和研究中心,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来追寻自己的梦想。

同时,它也面临着城市发展、社会分化、少子化等一系列问题。

英国将努力解决这些难题,继续为世界做出贡献。

在这个多元化、包容性和活力的国家中,我们相信英国将在未来绽放出新的辉煌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2别了不列颠尼亚很多人知道不列颠尼亚,它是大不列颠岛的七个主要岛屿之一,在英国位于北方。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背景,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2)能够分析文章的抒情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抒情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文章的背景;(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文章的抒情手法;(3)通过写作练习,运用文章中的抒情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尊重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民族情感的共鸣和理解;(3)培养学生对抒情手法的运用和欣赏。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背景知识,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2. 文章的抒情手法,作者的情感表达;3. 写作练习,运用文章中的抒情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章的抒情手法的分析;2. 写作练习,运用文章中的抒情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2)学生分享对香港回归的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2)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抒情手法。

3. 合作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抒情手法;(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文章中的抒情手法;(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香港回归的历史知识的掌握;2. 学生对文章的抒情手法的理解和运用;3. 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发展。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香港回归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简要介绍;2. 教师准备文章《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复印件,以便学生阅读和分析;3. 教师准备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文章中的抒情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以及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发展。

教师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指导学生。

八、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香港回归的文章,以便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2.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关于香港回归的纪录片,以便更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关于香港回归的讨论,以便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024年度-《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4年度-《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后作业和阅读材料的安排,有 助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
的理解。
21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部分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加强课后 辅导和个性化教学。
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和背景了解不足,需要加强课前 预习和背景知识的介绍。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 度,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课 后辅导和个性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提高 教学效果22。
强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02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
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
倡导多元化教学方式
0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情景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
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9
知识结构完善与优化
深入研读教材
全面、深入地研读《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理解文章的背景、 主题、情感和语言特点。
文化内涵
挖掘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包括民族精神、文化传承和国家认 同等,引导学生思考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
10
教学方法与手段
01
02
03
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香 港回归的历史照片、视频 等资料,增强学生的历史 感和现场感。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分享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感 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和交流能力。
15
学生活动与探究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情感 、写作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 能力。
VS
问题探究
引导学生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通 过思考和讨论寻找答案,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

2024年《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2024年《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知道英国殖民者在中国香港的统治结束,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香港回归的谈判过程和主要内容。

(3)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运用史料分析法,了解香港回归的谈判过程和主要内容。

(3)运用辩证思维法,从多角度分析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和评价,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香港回归的谈判过程和主要内容。

(3)香港回归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香港回归谈判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办法。

(2)如何从多角度分析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引起学生对香港回归的关注。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别了不列领尼亚》具有历史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让学生分享查阅的资料,总结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香港回归的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史料实证:(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香港回归谈判过程和主要内容的史料。

(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分析香港回归的谈判过程和主要内容。

5. 历史解释:(1)让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法,从多角度分析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评价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四、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设计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设计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掌握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过程,以及香港回归祖国的历程。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史料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中英谈判过程、香港回归祖国的历程。

2.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香港回归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香港回归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关于香港回归的历史资料,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了解香港回归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共同分析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详细讲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中英谈判过程,以及香港回归祖国的历程。

3.5 情感升华通过香港回归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祖国的繁荣富强是每个中国人努力奋斗的结果,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进步。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历史与社会》等相关教材。

5.2 多媒体资源香港回归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5.3 网络资源关于香港回归的中英谈判过程、历史背景的资料。

5.4 历史文献香港回归相关的历史文献、报道。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香港回归的历史图片和播放相关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香港回归事件的真实感受。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导言【教学目标】1. 理解《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教学难点】1. 作者作品的文学鉴赏。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和作者介绍。

2. 阅读材料:《别了,不列领尼亚》原文。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自读《别了,不列领尼亚》原文,理解文章内容。

3. 教师讲解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4.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5. 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课后作业】1. 完成阅读理解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别了,不列领尼亚》的读后感。

第二章: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1. 了解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背景。

2. 理解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背景。

2. 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1. 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背景资料。

2. 阅读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章或书籍。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背景。

2. 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章或书籍,了解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的影响。

3. 教师讲解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的影响。

4.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深入理解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的影响。

5. 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课后作业】1. 完成阅读理解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影响的文章。

第三章:印度独立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印度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理解印度独立运动对印度历史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印度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大战中的插曲》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掌握新闻各个结构部分的基本特征。

2.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

3.学生理解、赏析本文标题及写作视角的独特之处,理解、分析文中三次降旗的不同意义,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

4.学生掌握在新闻中运用现场景物表情达意与现实场景和背景资料相融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赏析本文标题及写作视角的独特之处,理解、分析文中三次降旗的不同意义,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

教学方法圈点勾画;讨论交流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本科预习学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出示课文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问:通过这个标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产生了哪些疑问?明确:“别了,‘不列颠尼亚’”运用了倒装句式,新颖别致,意味深长。

“不列颠尼亚”,即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

从标题中,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渐渐消失在茫茫的海面上;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150 多年管治的终结,中国的这段屈辱终被洗刷。

标题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个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

二、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报道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呢?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录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实录性新闻佳作。

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这篇新闻主要报道了什么内容?明确:本文描绘了英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情景,准确地记录了香港回归的难忘时刻,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

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课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单元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材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位于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这个单元要结合历史时代背景来研读课文,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不同体式作品的风格特点。

同时,新闻材料是近几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最常选用的文本,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要求。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关键词,也是高考作文立意时的重要选择,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香港回归瞬间的短新闻。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接触过新闻的相关知识,对此并不陌生。

但对于新闻特色的语言和新闻背景的作用还缺乏一定的了解,对新闻报道者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感知不够,无法把握新闻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1. 通过对新闻语言句式的分析,品味新闻语言理性、含蓄而意味深长的特点。

2. 概括总结新闻背景材料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3. 通过多媒体导入、朗读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新闻句式,品味新闻语言理性、含蓄而意味深长的特点。

难点:了解新闻背景材料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视频导入:提问大家香港回归的时间,播放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视频片段,重温历史。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随着教育的不断升级,我们的教学理念也随之不断变化。

我们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此,我设计了一堂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高一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专业知识和个人魅力。

一、课前准备在上课之前,我会准备好课件、板书、录音等教学工具,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同时,我也会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料。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不列颠尼亚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 了解不列颠尼亚对于英国文化的影响,探究它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3.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和创新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个人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列颠尼亚是指英国群岛周围海域及其连接大陆的陆地。

它的文化深受不列颠王国、罗马帝国、盎格鲁-撒克逊人、维京人等的影响。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左右,是英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不列颠尼亚对于英国文化的影响不列颠尼亚在英国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对于英国的语言、音乐、工艺、艺术、文学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便蕴含着不列颠尼亚文化的特征。

此外,不列颠尼亚还对于英国人的思想观念、信仰体系、礼仪规范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不列颠尼亚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不列颠尼亚在人类历史中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和贡献。

例如,在铁器时代,不列颠尼亚的“汉普敦焦土圈”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遗址之一。

此外,不列颠尼亚对于航海和贸易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从而带动了整个欧洲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4. 综合分析、判断和创新能力通过对于不列颠尼亚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的综合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列颠尼亚对于英国文化的影响和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小学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讨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努力学习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掌握。

2. 对课文历史背景的理解。

3. 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明确学习目标。

2. 朗读课文:(1)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学生跟读,体会课文的意境。

(3)学生自主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词义。

(2)学生组内交流,巩固生字词。

(3)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拓展。

4. 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朗读与表达:(1)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注意情感的把握。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情景。

(3)教师点评,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练习运用生字词。

8. 板书设计:课题:《别了不列领尼亚》重点生字词:略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10. 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课程基本信息课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了解新闻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过程方法)把握主要场景,品味含蓄的语言,探究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的关系。

3.(情感价值)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民族自豪感,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重点:把握本文将历史与现实相融合的写作手法,品味意蕴丰富的语言。

难点: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民族自豪感,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

我们继续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学习任务,作者是如何依托含蓄蕴藉的风格来表达香港回归带给国人的喜悦感与民族自豪感的?从文中找出相关手法进行分析。

因为在场的记者亲自经历了由客人向主人身份的转变,因此内心有很大蓬勃的情感需要抒发,但是新闻这种体裁要求作者客观报道,只能是通过一些方法渗透自己的情感。

学习活动一:探究细节描写、气氛渲染、对比、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示例一:“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首先,我们看“日落仪式”,它既是实指当时英国降旗时的自然时间,恰好是每天的日落时分,同时暗含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结束,因为英国曾自豪的称其为日不落帝国,在其强盛时期在世界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他的殖民地上永远有阳光照耀。

其次,“巨幅的紫荆花图案”与“不列颠尼亚号”,这一巧妙的构图经过作者的妙笔点染与发现,就别具意味。

“巨幅的紫荆花”代表香港回到祖国怀抱,即将迎来最美好的前途,而“不列颠尼亚”代表的英国此时正准备撤离香港。

这种反差,含蓄表达对英国统治结束带来的自豪感。

补充:“在蒙蒙细雨中。

雨越下越大。

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

”“雨”的气氛渲染,衬托英国离开的伤感无奈,“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蕴含其中,“雨”的发现产生一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意味。

一般的新闻是立足现实场景,但此文独特之处在于巧妙的融入了一些历史材料,现实和历史的融合产生的作用。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下文是我为您细心整理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您浏览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正文如下:《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激发同学爱国情感。

2、让同学领悟选材,取材的要领。

3、让同学品尝、观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教学的重点、难点: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教学的关心:1、播放香港回归录像片断。

2、在网上搜集香港回归的新闻。

教学流程:一、观看香港回归倒计时录像片断,引入课题。

1、所选录像片断,反映出人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香港回归的精彩场面(长度5分钟左右)。

2、同学谈一谈自己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的心情。

老师提问:此刻你想到了什么?同学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激发同学爱国热忱:中华民族曾经拥有四大制造,大唐盛世的骄人成果,但由于晚清X府闭关自守、脆弱无能,自从1840年英*动了X_站斗以来,中国成为*列强任意宰割的羔羊,香港被英国*割据占据。

1949年,*成立了,中国人民把*列强赶出了大陆,但香港照旧被割据,随着*开放的深化进展,我们的祖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国人民可以挺直腰杆,从英国*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来。

1997年7月1 日,这天值得全部炎黄子孙兴奋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全部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3、课题引入:怎样去报道这一具有宏大历史意义的大事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众多的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大事的新闻中,这一篇荣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D奖,并成为入选高中课本的唯一一篇,这是为什么呢?二、争辩本文写作特点,赏析精彩之处:1、课前预习:要求同学自己分析争辩,看一看本篇新闻有何特点,做好旁批。

2、课堂具体做法:老师提示同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题目、选材、选取的角度,场面描写,语言特点。

先让同学分小组争辩沟通5分钟,后由各小组同学代表发言。

老师把同学发言的要点板书到黑板上。

3、板书设计:①题目:拟人手法,突出傲慢感“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象征英国殖民统治香港终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不列颠尼亚》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
教学设计
6、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1、了解特写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
1、培养速读能力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
体会文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一般消息和特写的异同。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了解一般消息和特写的异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教具: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当时,来自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采访报道了这历史性的一幕。

这么多世界级媒体,那么多的报道,如果有一篇能够选进我们的语文课本,那么它该一篇什么样的文章?(精品,极品)1997年的时候,老师还在读小学三年级,那个时候估计大家都还没出世,或者还非常小吧,那么对那个时候的场景大家可能也不太了解,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篇文章《别了,不列颠尼亚》,来重温一下那个历史时刻。

(板书:题目、作者)
二、特写
课文是一篇特写。

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

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特写镜头,它专门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进行特别放大。

特写镜头在刻画人物和表现细节时,能够抓住人们的视线,扣紧人们的心弦,产生意想不到的震撼力。

用这种手法写成的新闻叫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用“镜头”来表现新闻事实的,怎么表现呢?请同学们齐读《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特写,共同思考探究,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还有感情的把握。

(指出学生预习之后还读错的读音
三、特学也是新闻的一种,我们回顾一下新闻的特点(板书)
新闻概念: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特点:及时、真实。

新闻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这三个是缺一不可)
四、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篇特写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背景。

提问学生回答: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自然段
主体:第2—10自然段
结尾:11自然段
背景:?(质疑:背景在哪里?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实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背景既可在主体部分出现,也可在导语或结尾部分出现,位置不固定。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所以大家可以在课文中找一下,有关的背景材料是哪些?)
如:课文的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关于鸦片战争:为什么香港会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结合中国历史有关知识:第一次鸦片战争列强打开了我国的大门,清政府被迫签订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香港也被割
让成为英国的一块殖民地。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是英国的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

中华帝国顿时陷入半殖民地状态。

五千年来,从未受此侮辱。

因此对中国来说,香港的回归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个地方请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讲一讲“香港问题”
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香港(香港岛、九龙、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840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永久地割让香港岛。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划分势力范围,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及附近200多岛屿(新界),租期99年,1999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态度:反对)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立场:
不承认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谈判解决问题;未解决之前暂维持现状
五、了解课文的基本结构后,讨论:课文选取了哪几个场景也就是特写镜头,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什么象征意义?允许同桌之间小声讨论(注意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个要素)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第3自然段)
场景二:6时15分,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5自然段)
场景三: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八自然段)
场景四: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十自然段)
象征意义:英国殖民主义者结束在香港的统治权,中国恢复香港主权
时间场景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 末代港督告别香港,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6月30日下午6:15 添马舰东面广场降英国国旗
场景三6月30日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 最后一次降下米字旗,五星红旗升起
场景四7月1日0:40 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六、这篇课文语言庄重而含蓄,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深刻涵义。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作者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

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报道英方撤离的难度是最大的。

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的象征意义。

这篇文章庄重,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的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下面我们通过细读课后第二题的语句,来体会一下。

(逐句朗读)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这句话说的是港督府的建筑,实际上表达了这样的意思: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任港督的已经离去,中国人民这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
2、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
纪的统治宣告结束。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3、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 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
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该被忘记的,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一天。

但作者心中丰富的情感,却是通过精确地记下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的,语言非常含蓄,很有分寸感。


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抢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实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点明了题意。

这里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
小结:这道题旨在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这篇特写的语言特点和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大家可以在课后自己在加深理解,找一找课文中还有没有类似的句子。

七、通过对本文结构的分析和语言的理解,我们已经比较全面地认识了课文的内容,请大家思考一下,概括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

作业:阅读附文,说说我国为什么能够成功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想想能否换成“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完美结束》等等。

板书设计:
导语: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

主体:四个场景1 末任港督离府象
2 添马舰军营告别仪式征
3 中国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意
4 “不列颠尼亚”离港义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离去(欣喜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