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 《散步》文本解读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6课散步(学生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6课散步(学生版+解析)

第6课散步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识记作者常识,识记重要词语,运用合适语气、节奏读课文,把握情感变化。

2.熟读课文,理顺文章内容,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出来的亲情美。

3结合具体词句的含义,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

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等写作技巧。

4.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3.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知识点01 以读带悟。

【即学即练1】(一)、你觉得《散步》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参考答案: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

(二)、有感情地朗读下面段落,把握好语气、节奏,读出家人之爱和体会人(景)物特点。

(1)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也是..妈妈和儿子..妈妈和儿子 !”人物(儿子)特点:聪慧、活泼、可爱。

【朗读指导】"突然叫”要重读,解读时语速(节奏)较快,要用欢快雀跃的语气读出小孩子的天真活泼来。

(2..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母亲的时日.。

我说:“走大路...。

”人物(我)特点:孝明、温和、稳重【朗读指导】“长”要读得语速稍慢,语气上扬,以体现时空的长度,“短”字重音轻读,目标导航语气下沉,以表现对母亲时日不多的担忧和痛心,可以预见的是“我”能够陪母亲的时日不多了,于是,“我”决定“走大路”。

“走大路”要字字重读,语气应该是挥地有声,要读出“我”的坚定,责任和担当。

(3..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人物(母亲)特点:慈爱、随和、善解人意【朗读指导】“摸摸”重音轻读,语速稍慢,符合老年人的慈爱的语气。

(4)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一~都使人想着样东西——生命。

第二单元 第六课 散步-【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六课 散步-【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6 散步知识助读•细梳理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散步”是本文的中心事件,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

同时,“散步”还是本文的线索。

文章以“散步”为线索,把散步过程中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多个镜头连缀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作家。

发表各类作品近500,万字。

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

代表作有小说《诗礼人家》《经典关系》,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等。

3.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85年,其写作契机有两个:一个是作者全家三代四口人,在初春时,确实在南方的田野散过步,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另一个是作者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曾就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进行过交谈,柯尔特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这引起了作者理性的思考。

作者在思考之余,写下了此文。

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熬.过(áo) 咕.咕(gū) 霎.时(shà)拆.散(chāi) 蹲.下(dūn)(pū)铺张(pào)水泡铺泡(pù)床铺(pāo)泡桐(bēi)背包(z hòng)重量背重(bèi)背后(c hóng)重复2.字形辨识歧(qí)分歧粼(Iín)水波粼粼岐(Qí)岐山鳞(lín)鱼鳞塘(táng)鱼塘竟(jìng)毕竟糖(táng)糖果竞(jìng)竞争3.词语释义严冬:极冷的冬天。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时日:时间和日期。

文中指时间。

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

4.词语辨析(1)委屈——委曲同都有“受屈不顺”之意。

异“委屈”指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如“感到委屈”;也可指使人受到委屈,如“委屈你了”。

“委曲”指(曲调、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的,曲折,如“委曲的溪流”;也可指事情的底细和原委,如“告知委曲”;还可指勉强服从,如“委曲求全”。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 《散步》课文解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 《散步》课文解析

《散步》课文内容详细解析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地交代了事件(散步)、地点(田野)、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①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字词全解】①[信服]相信并佩服【句解】人到老年显得非常脆弱,他们更需要关怀。

简单的话语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了出来,儿子诚恳、孝敬,母亲年迈,顺从。

第二部分第一层(2):交待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转变,并且为下文背母亲埋下了伏笔。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②过了一个严冬③。

【字词全解】②熬áo熬夜āo熬白菜③[严冬]极冷的冬天【句解】朴实的语言透着对母亲浓浓的亲情和无微不至的关爱。

【段解】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④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⑤也密⑥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节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字词全解】④[铺]铺垫⑤[嫩芽]嫩绿的芽苗。

⑥[mì] 密秘密蜜蜜蜂【句解】景物描写烘托散步心情,设置散步背景。

【段解】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

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气氛,也暗示了母亲将随着季节的轮回而获得新的活力。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句解】儿子的话表现了什么?明确:写出了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话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段解】第二部分第二层(3—5):写南方春天田野里的景色以及一家人散步于春光中的乐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案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精讲:《散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精讲:《散步》

课文精讲:散步【基础知识精讲】一、背景材料《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

这是一次真实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细节)。

主体“我”和“我的妻”,客体“儿子”、“母亲”齐全,文章是一篇强化“生命”的散文。

二、课文剖析1.写法精讲(1)叙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全篇只写了“散步”一事,但读来饶有兴味,除了真情动人外,再一个原因就是入题写“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散步”已经起步,本该照直走下去,而文章在这里起了一个波澜:“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等到“我”出于爱母之心决定走大路时,事情偏偏又不照“我”的决定发展,母亲要改走小路。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两处波澜不仅使记叙摆脱了平铺直叙的弊病,而且展示了“我”对母亲的挚爱,母亲对孙子的亲情。

(2)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3)大词小用: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

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

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

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

2.重点精讲一家人一起散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浓浓的亲情。

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散步》一文的线条比较明晰:(1)“我”劝母亲散步;(2)全家一起散步;(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4)“我”决定委屈儿子;(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019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6课《散步》说课稿语文

2019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6课《散步》说课稿语文

伴着美景散步,带着美德上路——《散步》说课一、情理结合说教材《散步》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通过四篇不同国度、不同时段人们对亲情的理解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继而感受到亲情之类的情感内涵。

《散步》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首先,它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资源。

本文不仅篇幅短小,语言精美,而且内容贴近生活,人物形象鲜活,很适合拿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二,它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资源。

作者莫怀戚运用小说笔法,在叙述“散步”这件简单的生活小事时,通过运用截选、嫁接与改造等方法,使事件富有了曲折性和镜头感,引人入胜。

同时,在语言的运用上,作者还善于采用对称句、大词小用等方法来丰富文章内容。

这些技巧都可以作为教师指导学生“跟课文学写作”的资源。

第三,它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资源。

这篇文章选取的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思考。

特别是当下,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往往忽略的年迈父母。

这篇课文可以作为真切、鲜活的情感教育范例,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反思自我,接受伦理和情感的教育。

二、以生为本说策略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了解,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点:一是学习朗读技巧,把握全文感情基调;二是畅谈朗读感受,理解课文深层意蕴;三是运用朗读方法,品味本文优美语言;四是设计活动方案,增加家庭幸福指数。

为了更好地解决理解课文深层意蕴和品味语言这两个重难点,我用“朗读法”贯穿整堂课的教学,用“散步”这一事件带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景物描写的赏析和深层情感的挖掘。

具体策略如下:一是试读课文,找出要素概事件;二是美读课文,畅谈感受最深处;三是品读课文,体会散文语言美;四是走进生活,设计家庭日活动。

这四个活动分别体现如下意图:一是试读课文,旨在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并要求学生迅速找出六要素,概括本文所写事件;二是在美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抓住自己的读后感,畅谈感悟,从而多角度理解课文内涵;三是品读课文中的“对称句”,体会语言的对称美;四是学生通过家庭活动方案的设计,感受到自我在家庭中的存在感和重要性,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创作背景篇一此文写于1985年,最先发表于当年的《中国青年报》上。

当时莫怀戚父亲去世不久,照料了莫怀戚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调了了生活的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

莫怀戚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莫怀戚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

同时,作者在和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流时候发现国外对“孝”也是倍加推崇,因此在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时候产生了写下这篇文章的念头。

初一上册语文《散步》教案篇二教学设想:当代作家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精美隽永,玲珑剔透、蕴籍丰富的亲情散文。

文章篇幅不长,写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一家人一起散步,却于小小的一次散步中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蕴籍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晓畅素雅的美的语言。

或许是久居繁华的灯红酒绿的都市,很少看到全家老小一同散步的情形,或许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很少看见全家老小外出时和谐相处的情形。

因此,每每看到这篇散文,总觉得有些东西触动我的心灵,总会引起我们的向往和思考,就算看百遍也不厌倦,仍有常读常新的感觉……于是,面向七年级的学生教学《散步》,首先是朗读,带着学生美美地读,进入散文中描绘的优美情境,感受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然后是概括故事情节,欣赏人情美;难点在于探究美,即探究美的根源——家庭和谐幸福的秘诀,学会创造美。

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会通过语音、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表达情感;二、概括文章内容,品味欣赏精美隽永语言;三、体会亲情之美,培养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散步本是很平常的事情。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出来散步,却并不多见。

你和全家人一同散步过么?能否说说全家人一同散步的故事?(几个人一起?在哪散步?开心么?)鼓励学生大胆、主动的表达。

师:听了大家刚才说的的散步故事,在孩子们看来确实很有意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一、文学常识1. 作者莫怀戚,1951年6月3日生于重庆,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二、字词积累1. 易错字词- 分歧(qí):(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注意“歧”不要写成“岐”。

- 粼粼(lín lín):形容水、石等明净的样子。

- 信服:相信并佩服。

2. 重点词语解释- 熬:忍受(病痛或艰苦的生活等)。

文中“熬”字体现出母亲度过冬天的艰难,也表现出“我”对母亲的关心。

三、内容解读1. 情节结构- 文章开篇点明“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简洁地交代了人物和事件发生的地点。

- 接着写散步过程中的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这一情节的设置制造了矛盾冲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 然后“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而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这一决定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孝顺。

- 然而母亲却改变主意,要走小路,体现出母亲对孙子的疼爱。

- 最后一家人在小路上散步,“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这一画面温馨感人,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既要尊老,又要爱幼。

2. 人物形象- “我”:是一个有责任感、孝顺的儿子。

在面对母亲与儿子的分歧时,能够权衡利弊,做出既尊重母亲又兼顾儿子的决定。

而且在母亲改变主意后,能理解母亲的想法,还主动背起母亲,展现了“我”的孝顺和担当。

- 母亲:是一位善解人意、疼爱晚辈的老人。

她开始听从儿子的意见走大路,后来又为了孙子改变主意走小路,体现出她对晚辈的关爱。

- 妻子:虽然文中描写妻子的笔墨不多,但从她顺着“我”的决定,以及和“我”一起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的行为,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贤惠、温顺的妻子。

- 儿子:天真可爱,充满好奇心。

他想要走小路是因为小路有意思,这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3.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描写一家人散步的小事,表达了对家庭亲情的珍视,揭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知识点 导学案 图文解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知识点 导学案  图文解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知识点导学案图文解读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主要作品有小说《诗礼人家》《经典关系》等。

作品集主要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二、故事背景《散步》写于1985年。

写此文之前,作者确实有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

后来,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听后感慨不已,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一看起来很陈旧的民族遗产,于是也就有了写作的念头,创作了此文。

三、理解词义信服:相信并佩服。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

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字)。

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

一霎:一会儿;短时间。

两全:顾全两个方面。

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的样子。

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

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交代散步的地点、人物。

第二部分(第②一⑧段):写散步的过程。

五、问题解疑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几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这几句话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并且为下文“我”背母亲埋下伏笔,其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是一个对称句,表明年老的母亲非常信服“我”,就像“我”小时候信服她一样,这句话表明,随着母子年龄的变化,依赖感也发生了转化。

2.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中的“熬过”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熬”有“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熬过”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严冬里,在身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苦难,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流露出“我”的欣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 步》考点精讲课件(2024秋)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 步》考点精讲课件(2024秋)

事件结果 解决分歧
[中考真题] 指出第4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题支架]
概括 内容
考点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概括描写的内容,明确景物的特点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后文做铺垫

④借景抒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物复苏、
如何理解本文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 冬”一句中“熬”字的含义。
考点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查 形 式
常 见 的 考
(1)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结合上文,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3)品味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答 1.结合本义,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的指代义。
题 技
2.联系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
作者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从字面上 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因为走的是小路,所以唯恐哪一步有闪 失,特别是母亲,经不起摔跌,非稳当不可。从深层理解来说,这个 形象很有象征意义,这是一句情思隽永、富含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 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承受着扶老携幼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使 命感。“慢慢地”“稳稳地”行走,可以看出中年人照顾一家老小、 肩负家庭责任时的小心、稳重;“整个世界”的感受,表现了人到中 年的心情:亲人的平安、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心愿。
【口诀记忆法】 风拂水面,波光粼(lín)粼;水波闪亮,好似鱼鳞(lín)。
程度比“佩服”轻,比“服气” 重。多用于事实、言论、观点、 道理等。多用于书面语。
词语集注
信服
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文章的主旨;3.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一。

课前播放《让爱住我家》(视频)二。

导入示标师: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啊!爸爸、妈妈和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用歌声向我们诠释着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宽容、幸福是珍惜、幸福是付出。

今天,老师还要向大家介绍另一个幸福的家庭,在他们的身上又发生着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优美的散文《散步》(板书课题)。

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投影):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文章的主旨;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师:怎样才能高效地达到这个目标呢?我们将采用自学竞赛的方式,比哪些同学积极、踊跃,有信心吗?生:有!师:声音非常响亮,看来信心十足啊。

那接下来我们就进行第一轮竞赛,请看(投影):三。

一读课文,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文中人物在散步过程中出现了什么分歧?最后是怎样解决的?1.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课文。

老师想请几位同学起来轮流朗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尽量读出感情。

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地方,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2.点名生轮流朗读课文,师适当点评。

3.师:刚才几位同学读得都不错,尤其某某同学,其他同学也要向他学习。

现在能够回答这道题目的同学请举手。

交流: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解决:决定权在“我”,我决定顺从母亲走小路(可见我对母亲的尊重和关爱)母亲因为爱孙子,建议走小路(可见母亲对孙子的爱,一个“吧”字透露出商量的口吻,说明母亲心中有儿子、儿媳,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睦)最终我决定走小路四。

二读课文,品味语言1.师:本文是一篇蕴含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的旅行。

第6课《散步》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6课《散步》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散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

相传,孔鲤跑到父亲孔子的坟前说:“你子不如我子。

”然后又在儿子孔汲面前说:“你父不如我父。

”可见作为中间一代人孔鲤的沉重感与责任感。

这与《散步》中的“我”不无相似之处。

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

字里行间流淌着沉淀在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挚爱亲情,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以下,我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和说教学小结以及说作业的七个板块给大家说课。

一、说理念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二、说教材1.教材简析。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

学习本文要进一步落实单元要求,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同时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文化自信:珍惜亲情、珍爱生命,传承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

语言运用: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我们在语文的田野散步——《散步》赏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我们在语文的田野散步——《散步》赏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我们在语⽂的⽥野散步——《散步》赏析(部编⼈教版七年级语⽂上册第6课)我们在语⽂的⽥野散步——《散步》赏析肖培东喜欢散步,不疾不徐地,保持着⼀份平和与闲适,没有了奔跑时的那种急躁和功利,⽽眼光,总可以很思想地和平时易被忽略的瘦草野花近距离地接触。

喜欢《散步》,清新动⼈,秀美隽永,每⼀次阅读,都觉得是⼈的⼼灵在亲情、⼈性、责任、⽣命等多点构成的轨迹上的⼀次愉悦⽽⾼尚的旅⾏。

“我们在⽥野散步”,在这充斥着物欲浮躁的年代,⽂章的第⼀句话就很有⼀种温暖和恬淡。

那么,让我们在语⽂的⽥野散步。

是散步,所以你就不会匆匆⽽过,加上你的⼼,你会嚼出每⼀个精彩,如同⽥野上⼀枚叶⼦会引发你⼀段⽣命的思索。

《散步》⼀⽂在语⾔、构思与⽴意等⽅⾯都很有嚼头,尤其语⾔,平易朴实⼜内涵丰富,耐⼈寻味。

褚亚婷⽼师和夏⽟桥⽼师都把教学的⽬光投向很细⼩的⼀个字,让学⽣深⼊到⽂章质朴的语⾔中去感受浓浓的情意。

品析语⾔,两位⽼师都不是快马加鞭地匆匆掠过,⽽是做⾜功夫盘活这棋,层层挖掘,带领学⽣⾛在语⾔的蜿蜒的⼩径上,尽情地欣赏着《散步》的⽆限风光。

“我的母亲⽼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我的⼉⼦还⼩,他还习惯听从他⾼⼤的⽗亲;妻⼦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句三“听”,写出了处在⽣命之链的关节上的所有美好的感情与坚实的责任,也让我们看到了学⽣因品味语⾔⽽构建出的⾃由的审美经验世界。

最为精彩的是,教师引导学⽣从⽆听处求“听”,在“摸摸”“信服”等动作神态中找到隐含的深层意义的“听”,如此咬⽂嚼字、推敲词语,都是为了帮助学⽣找到破解⽂意的钥匙。

同样是课堂热词,夏⽟桥⽼师则从“背”字出发,品⽂意品⽂趣品⽂理,让学⽣主动发现《散步》的妙处。

“课⽂中有两个“背”字,名词的“背”和动词的“背”,你会选哪⼀个呢?”这整个镜头⾥教师最有灵感的⼀问,加上最后⼀句的读法⽐较等,都为学⽣于精微之处辨字句析义理打开了⼀扇思考的窗⼝。

当然,《散步》⼀⽂还有很多韵味⼗⾜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值得我们品味咀嚼。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6课《散步》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6课《散步》说课稿

《散步》说课稿【说教材】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平常小事”,浸润着浓郁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尊老爱幼。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但今天,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人性中的爱心和孝心逐渐淡漠,融人性美、情感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无疑是一缕清新的春风,带给我们以文学的审美体验和人性道德的洗涤。

因此,要想在“文本解读”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去感受、去体悟作者“一滴水见太阳”的写作奥妙。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总目标中要求:“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为此,本文教学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2、过程、方法:加强朗读指导,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凸显语文的开放性。

3、情感、态度: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悟亲情之美,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根据课标关于文学作品赏读的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将“品读精美的语言,揣摩课文的内容和意蕴,感受亲情之美、人性之美”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将“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感受中年人肩上的责任”作为教学的难点,将“回归现实生活,引领、体验、唤醒学生心灵的良知”定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说教法学法】我认为,语文教学要通过阅读来完成教师、学生、文本和生活之间的对话。

语文教学不应忽视人文性,要注重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审美鉴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用心灵去品读和鉴赏文学作品。

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品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在教法上,一是采用情境导入法,利用媒体手段,通过学生熟知的亲情镜头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二是诵读激情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有重点的让学生情感朗读,感受亲情美,欣赏语言美;三是点拨启发法,提纲挈领,抓住关键,把握重点,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共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步》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

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

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

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2.文题诠释:文章选取“散步”这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家庭生活。

“散步”既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凝聚亲情的纽带,更是全文的线索,是“散步”把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各种细节贯穿了起来。

3.主旨: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4.内容解读:
《散步》这篇散文文字简朴可是字里行间却透出了浓浓的情。

“亲情”这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在莫怀戚的笔下似乎显得更加有力。

作者通过“散步”这件小事,给我们读者展现的却是一个广阔的天空。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我”在散步产生分歧时,必须要出面处理——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在处理过程中,既要尊老孝顺,又要爱幼。

最后,我选择走大路,母亲却在这时适时出面阻止——决定走小路。

温馨的一家人似乎给初春的田野画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5.结构分析:
家庭亲情——敬老爱幼
时间:春天地点:田野
交代要素人物:“我”、“我”的母亲、妻子、儿子
(1)事件:散步
第一层(2):劝母亲散步
过程第二层(3~5):途中乐景(2~8)第三层(6~8):家庭温馨之情家庭的生活情趣和互敬互爱
6.写作特色:
①尺水兴波折射至高至上的人性美
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作者何以将它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呢?细味之,不外乎采用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

②轻描淡写蕴藉含蓄隽永的诗意美
《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却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③娓娓道来展示晓畅素雅的语言美
文未有几分含蓄外,其余则明白如话。

但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

句式的整齐与错杂,音韵的铿锵与连绵,语意的对举与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无丝毫的刻意雕琢。

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