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温热病八法

合集下载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

下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4)在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燥屎泻下后再 给以米汤、面条等养胃气之品,禁食3~5日后 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忌油腻、辛辣食物及 饮酒,以防热结再作。 (5)服药期间不可同时服用辛燥、滋补药。 (6)表里无实热者及孕妇忌用。。
下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2、温下: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脐下硬结,大 便不通,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脉沉迟。代表方有大 黄附子汤、温脾汤等。 (1)温下病证,宜住向阳病室,注意保暖,使病人 感到温暖舒适。 (2)同时,在饮食方面应注意给予温热性味之食品。 (3)温脾汤,方中大黄应先用酒洗后再与其它药同 煎,药宜饭前温服。 (4)服药后亦应观察腹部冷结疼痛减轻情况,宜取 连续轻泻。服药后,如腹痛渐减,肢温回缓,为病趋 好转之势。
五、温法与护理

温法,亦称温阳法。温法是通过温中、祛寒、 回阳、通络等的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 络通,血脉和,适用于· 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 “治寒以热”,就是温法的理论依据之一。 寒病的成因,有外感、内伤的不同, 或由寒邪直中于里,或因治不如法而 误伤人体阳气,或其人素体阳气虚 弱,以致寒从中生。。
《伤寒明理论》说:“伤寒邪在表者, 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 以为利。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 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 是当和解则可以矣。”
和解是专治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 法,它既没有明显的祛邪作用,也没 有明显的补益作用,而是通过缓和和 解与调和疏解而达到气机调畅,使表 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 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至复。症见寒 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 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等。调和指治肝 脾不和,肝胃不和等症。在太阳病 中,和法首推桂枝汤。

治疗八法是何人归纳总结的

治疗八法是何人归纳总结的

治疗八法是何人归纳总结的治疗八法是古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归纳总结的。

这八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温法、清法、补法、攻法和导法,通过对人体的病理研究和对药物性能的分析,张仲景总结出了这八种治疗方法,为中医治疗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一、汗法汗法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促使病人排出大量的汗液,达到发散表邪、解表散寒的目的。

汗法广泛应用于感冒、发热等外邪属表的疾病治疗中,其中代表性的汗法有桂枝汤和麻黄汤等。

二、吐法吐法是通过药物刺激胃肠道,诱导呕吐,以清除胃内积聚的有害物质,通利气血。

吐法常用于食物中毒、中暑等病症的治疗,代表性的吐法如半夏泻心汤。

三、下法下法是通过引导药物通便,促使大便排出,以清肠胃积滞,解除腹痛的方法。

下法适用于腹胀便秘、痰湿阻滞等疾病的治疗,其中代表性的下法有大承气汤和大黄的应用。

四、温法温法是通过温热药物或其他方法,加强体内阳气的运行,以祛寒、温经活络的治疗方式。

温法适用于寒湿内凝、经脉痛痹等疾病的治疗,常见的温法有当归生姜汤和小建中汤等。

五、清法清法是通过寒凉药物或其他方法,清热解毒,以清除热邪、抑制病毒繁殖的治疗方式。

清法多用于感染性疾病、发热等症状的治疗,其中典型的清法有银翘解毒片和黄连解毒汤等。

六、补法补法是通过滋补养护身体,提高体质,以促进机体自身的恢复和抵抗能力。

补法多用于体虚乏力、产后虚寒等病症的治疗,常见的补法有补中益气汤和八珍汤等。

七、攻法攻法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以强烈刺激体内的病理因素,如肿块、积聚等,以促进病灶的消散或排出体外。

攻法适用于小肠梗阻、瘰疬等疾病的治疗,其中代表性的攻法有葱蒜研究治疗瘰疬。

八、导法导法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引导有害物质排出体外,以清除堵塞、排毒的治疗方式。

导法适用于尿路结石、黄疸等疾病的治疗,代表性的导法有通淋丸和小柴胡汤等。

综上所述,治疗八法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归纳总结的一套中医治疗方法。

这些方法根据病理变化和药物性能而总结出来,通过发汗、吐泻、温补等手段,以调和体内阴阳、平衡气血的变化,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八法:出自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汗、和、下、吐、温、清、消、补八种治疗大法和法: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温法:是通过温里驱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以消除脏腑筋络间的寒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清法:是通过清泄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泻火解毒,清热祛暑以及清虚热等作用,以祛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得一种治疗方法消法:指通过消食导滞,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食水虫等久积而成的痞结癥块的一种治疗方法下法:是通过泻下通便的方法使积聚在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除治疗法汗法: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在表的病邪随汗而解的一种制法补益剂:是凡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温里剂:是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或者经络间的寒邪,用于治疗里寒症的方剂固涩剂:是凡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方剂祛湿剂:是凡以祛湿要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消食剂:是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安神剂:是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

开窍剂:是凡赢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神昏闭窍之证的方剂。

治燥剂:是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的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理血剂:是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的方剂治风剂:是凡以辛散疏风或滋潜熄风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等作用,用以治疗风病的方剂调和药:是方中能调和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的药物清热剂:是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理气剂:是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解表剂:是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祛痰剂:是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等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泻下剂:是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症的方剂引经药:是能引导方中诸药的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逆流挽舟:是痢疾因挟湿外邪从表陷里,致肠道壅滞,传化功能失调,用疏表散邪,是陷里之邪从表出而愈,其痢自止的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中的运用八法辩证治疗法

黄帝内经中的运用八法辩证治疗法

黄帝内经中的运用八法辩证治疗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八法辩证治疗法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八法的概念、分类和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黄帝内经中的八法辩证治疗法。

一、八法的概念八法是指黄帝内经中用于辩证治疗的八种方法,包括燥法、寒法、热法、湿法、滑法、涩法、散法和收法。

这八种方法是根据人体的生理病理特点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提出的,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八法的分类1. 燥法:燥法是指通过运用干燥的方法来治疗病症。

燥法适用于体内湿气过重、水液代谢不畅的病症,如水肿、湿疹等。

常用的燥法包括艾灸、热敷等。

2. 寒法:寒法是指通过运用寒冷的方法来治疗病症。

寒法适用于体内阳气不足、寒凝内阻的病症,如寒痹、寒疮等。

常用的寒法包括冷敷、冷水浴等。

3. 热法:热法是指通过运用热的方法来治疗病症。

热法适用于体内阴寒、阳气不足的病症,如寒热、阳痿等。

常用的热法包括温灸、热敷等。

4. 湿法:湿法是指通过运用湿的方法来治疗病症。

湿法适用于体内湿气过重、水液代谢不畅的病症,如湿疹、水肿等。

常用的湿法包括湿敷、湿疗等。

5. 滑法:滑法是指通过运用滑的方法来治疗病症。

滑法适用于体内气滞、血瘀的病症,如痛经、瘀血等。

常用的滑法包括推拿、按摩等。

6. 涩法:涩法是指通过运用涩的方法来治疗病症。

涩法适用于体内气虚、津液不足的病症,如遗精、尿频等。

常用的涩法包括收敛药物、涩肠止泻等。

7. 散法:散法是指通过运用散的方法来治疗病症。

散法适用于体内气滞、血瘀的病症,如痛经、瘀血等。

常用的散法包括活血化瘀药物、散寒止痛等。

8. 收法:收法是指通过运用收的方法来治疗病症。

收法适用于体内阳气亢盛、阴虚火旺的病症,如口干、咳嗽等。

常用的收法包括清热降火药物、收敛止血等。

三、八法的运用八法辩证治疗法的运用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体质特点来确定。

在运用八法时,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体质、病情、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针灸临床治病八法详解(纯干货)

针灸临床治病八法详解(纯干货)

针灸临床治病八法详解(纯干货)中医药临床治病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这是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所倡用的方药治则。

针灸不同于方药,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法则。

根据《灵枢》所述,笔者2012年提出针灸治病八法:调、通、引、决、温、劫、补、泻。

因补、泻法古今有大量文献论述,故在此主要讨论其他六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虚则掣引之,血实则决之。

”其中的调、通、引、决四字,正是针灸最重要的治疗大法。

值得重视的是,《灵枢·经水》以十二水比喻十二经,经脉流注如同江河横流。

而调、通、引、决四法均为治水之法,缓则调、引,是为治本;急则通、决,是为治标。

01调法王冰注《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调谓调适。

”所谓调,就是调适、调和、调节、调整。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 (《灵枢·根结》)“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

”“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藏为阴,六府为阳。

”(《灵枢·终始》)可见调气就是调阴阳、和五藏,此乃针灸基本治法。

调五脏通过五脏原穴和背俞的针灸,可用来治疗五脏神气病。

如抑郁症见五藏神志不安,心神散而不藏,脾忧思而不解,肾恐惧而不收,肝魂伤而狂忘,肺魄伤而悲泣,致焦虑、抑郁、恐怖等症,可取五藏之原(即太白、太溪、大陵、太渊、太冲)和中脘(代鸠尾)、气海针刺。

又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应属五脏气乱、气虚者,也可用五脏原穴、背俞为主,运用走罐和针刺等,达到宁心安神、阴阳调和、气机通达、调和五脏的功用。

调督任针刺五脏原穴即所以调五行,同时也用以调和阴阳。

除此而外,针方中还常配合膻中、鸠尾、中脘、气海、关元诸任脉穴,百会、神庭、本神、前顶诸督脉穴,如此任督合用,同样是调阴阳的核心。

督、任同调,神气共治,可用于各种精神神经病症。

如用督脉百会、大椎、筋缩、腰奇,任脉关元、下脘、鸠尾、巨阙等穴阴阳互(针)刺法,治癫狂痫有效。

中医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值得收藏看三遍

中医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值得收藏看三遍

中医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值得收藏看三遍中医治病养生有三大关键,辨证,立法,开方一、辨证就是根据病人的各种全身症状,主诉,舌相,脉象,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根本问题所在而得到证。

二、立法就是根据证型,确定治疗方法,是汗法还是补法还是泻法,还是汗补兼施。

而治疗方法是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确立的。

三、开方是在确定了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后,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方药、针灸、艾灸、推拿等方案,应用于患者身上。

中医治病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病必求于本,治疗原则有: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精津液,三因制宜。

中医治病治法有八法,是以“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为基础,或用一法,或二法叠加,或三法同用。

《黄帝内经》确立了基本治法。

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诸多治法总结为“八法”:“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法,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八法,是针对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证候而立。

但病情的复杂性决定了治疗当中常需数法相合,统筹兼顾。

组方亦当主次分明,轻重有度,方能取效。

程钟龄《医学心悟》言:“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汗法:发汗解表、宣肺散邪,使表邪随汗而解。

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咳嗽,疟疾等见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表证者。

比如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针对感受风寒,恶寒无汗,肢体疼痛,鼻流清涕的风寒表证,喝了麻黄汤会出汗,通过出汗把风寒驱赶出体外,这就是汗法。

吐法:涌吐痰涎、宿食、毒物,使胸脘实邪随吐而出。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或毒物停留胃脘,以及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干霍乱等,属于病情急迫,急需吐出之证。

如盐汤探吐方(食盐30克),比如一个人吃得太多,酒肉凉菜辣椒,西瓜油腻之物使劲往肚子里填,导致胃肠宿食不下,大便不通,胃胀满恶心,食不下,这时可用30克盐冲水服用,咽喉受到刺激会吐,吐出了宿食,减轻了胃肠的负担,胃肠得通,脾胃升降复常,病就好了。

漫谈中医的治疗学(六)——治疗八法(之一)

漫谈中医的治疗学(六)——治疗八法(之一)

攻下 、 解 、 热 、 凉 、 导 、 和 温 清 消 滋
补 等八 种 治疗 大法 , 称 汗 、 、 简 吐 F 、 、 、 、 、 。这 八 种 治 法 和 温 清 消 补 之 所 以 称 为 “ 法 ” 是 因 为 它 在 大 ,
“ ” 的 , 文也 将 一 并 介 绍 之 。 涩 法 本
确 掌 握 , 活 运 用 八 法 , 提 高 治 灵 是
疗 效 果 的重 要 一环 。清 ・ 钟 龄 程
血 , 临 床 常 用 于 解 表 、 疹 、 属 于 寒 邪 郁 而 化 热 ,可 参 照 风 热 故 透 祛
湿 、 肿 等 的治 疗 。 消 ( )解 表 一 外 感 疾 病 的 初
医的治 疗学 ( ) 六
治疗八法(一 之)
口 天 津 中 医 药 大 学 中 医 药 研 究 院 研 究 员 哈 孝 贤
天津 市 第 一 中心 医院
治 疗八 法 , 括 发 汗 、 吐 、 包 催 汤 ” , 而 于 八 法 之 外 又 增 加 了 )
哈 小 博
以麻 黄 汤 、 枝 汤 、 防 败 毒 散 为 桂 荆 代 表 方 。 辛 凉 发 汗 法 适 用 于 外 感 风 温 ( ) 表 热 证 , 表 现 为 发 热 的 多 热 重 、 寒 轻 ( 不 恶 寒 )头 痛 、 恶 或 , 口渴 、 汗 , 薄 黄 , 浮 数 等 症 。 有 苔 脉
断 完 善 而 得 以 充 实张 仲 景 应 用 涩 法 治 疗 泻 利 不 止 轻 、 疼 身 痛 、 汗 或 少 汗 、 不 发 汗 , 则 非 旦 病 不 能 除 , 而 会 头 无 口
( 如 “ 石 脂 禹 余 粮 汤 ” “ 花 渴 , 薄 白 , 浮 紧或 浮 缓 等症 , 赤 桃 、 苔 脉

中医八法

中医八法

中医治疗八法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09:14中医治法分发汗、催吐、攻下、和解、清凉、温热、消导和滋补等,简称为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

这八法针对病因、症状和发病的部位,指出了治疗的方向,在临证时灵活运用,还能产生更多的法则。

1.汗法以疏散风寒为目的,常用于外邪侵犯肌表,即《内经》所说“在皮者汗而发之”,故亦称解表、解肌、疏解。

比如外感初起,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痛,得汗后便热退身凉,诸症消失。

发汗能祛散外邪,也能劫津耗液,血虚或心脏衰弱以及有溃疡一类的患者,用时谨慎,以免发生痉厥等病变。

一般发汗太过,汗出不止,也能引起虚脱的危险。

2.吐法常用于咽喉、胸膈痰食堵塞。

如喉证中的缠喉证、锁喉证皆为风痰郁火壅塞,胀闭难忍;又如积食停滞,胸膈饱满疼痛,只要上涌倾出,便可松快,故亦称涌吐,也即《内经》所说的“其高者因而越之”。

吐法多用在胃上部有形的实邪,一般多是一吐为快,不需反复使用。

某些病人先有呕吐的,不但不可再吐,还要防其伤胃,给予和中方法。

其他,凡病体虚弱或新产后,严重的脚气以及四肢厥冷的,均不宜用吐。

3.下法一般多指通大便,用来排除肠内宿粪积滞,故也称攻下、泻下,也即《内经》所说的“其下者引而竭之”。

攻下剂分为两类,一种是峻下,用猛烈泻下药,大多用于实热证有津涸阴亡的趋势时,即所谓“急下以存阴”时用之。

一种是缓下,又分两类,一类是用较为缓和的泻药,一类是用油润之剂帮助下达。

但不论峻下或缓下,都宜于里实证,这是一致的。

使用下法,须考虑病人体质,并要懂得禁忌。

大致有表证而没有里证的不可用,病虽在里而不是实证的不可用,病后和产后津液不足而便秘的不可用。

4.和法和是和解的意思,病邪在表可汗,在里可下,倘在半表半里既不可汗又不可下,病情又正在发展,就需要一种较为和缓的方法来驱除病邪,故和解法在外感证方面,其主要目的仍在驱邪外出。

5.清法凡用清凉剂来治疗温热病证,都称清法,即《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思。

再论伤寒温病下法

再论伤寒温病下法

再论“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关键词:下法伤寒迟下温病早下辨析正文:下法,八法之一,又称泻下法、攻下法,即运用具有泻下或润下功能的药物,治疗里热实证的一种方法。

下法治疗热病源于《内经》,后世医家代有发挥,尤在伤寒温病病程中日趋完,成为治疗外感热病的常用治法。

前人有“伤寒下之不嫌迟,温病下之不嫌早”一说,对后世治疗疾病颇有影响。

但笔者认为此言有所偏激,若不能正确理解其中深蕴,盲目遵从此说,就会贻误临床。

现辨析此说法,以求正确理解其含义。

1.来源“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语出于清代戴万山的《广瘟疫论》。

即所谓伤寒不宜早下,以迟下为妥;温病不宜迟下,以早下为宜。

亦提出:“伤寒在下其燥结,温病在下其郁热;伤寒里证当下,必待表证全罢,温病不论表邪罢与不罢,但兼里证即下;伤寒上焦有邪不可下,必待结之中下焦方可下,温病上焦有邪亦可下,若必待结至中下焦始下,则下之不通而死者;伤寒一下即已,仲景承气诸方多不过三剂,温病用下药至少三剂,多则有一、二十剂者”。

戴氏从下法运用的时机、下法治疗的目的、下法运用的适应证、下法运用与邪结部位的关系及下法使用的剂量上等五方面比较了温病与伤寒在下法运用上的区别。

为了说明“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其可谓要言不烦。

2.阐释2.1“伤寒下之嫌迟”。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而伤津劫液在病程中出现较迟,故较之温病,伤寒是可以迟些下,早下往往会损耗阳气。

《伤寒论》中,误下引起的变证是不胜枚举的。

因此,强调“下不嫌迟”;“必等表证全罢”;“必等结至中下二焦方可下”。

意在告诫伤寒用下务要慎重,切莫轻易早下,以致阳气耗伤。

清代王孟英在《温热经纬》【1】中说到:“伤寒为阴邪,未尝传腑化热,最虑邪气下陷……而有早下之戒。

”2.2“温病下之不嫌早”。

温病以温邪为患,伤阴最快,传变迅速,阳明热结较为常见,故不宜下之过晚,致邪热燎原,危害无穷。

历代温病医家强调温病及早用下法多有阐述。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倡导:“应下之证,见下无结粪,以为下之早,或以为不应下而误投下药,殊不知承气本为逐邪,而非为结粪设也。

刘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

刘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

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温病的主要治法,是指各种温病所出觋的各种主要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十类。

1.解表法解表法,是祛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它具有宣通腠理,:疏通气机,使邪气外达的作用,笼统地说,解表法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但是温病的解表与伤寒不同,治疗伤寒病用辛温解表法发汗散寒,当然属于汗法.而温病的解表法并不都是指发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邪气导致的病种不同,采用的解表法也不一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疏风透热法疏风透热法,是用轻扬宣透的药物组成辛凉解表之剂,就是叶天士所说的“辛凉轻剂”这种方剂具有味辛、性凉,质地轻的特性,能够疏散风热,使风热邪气向外透而解除表邪,适用于风温病初起,风热邪气侵袭肺卫,导致卫外失司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代表方剂如银翘散。

(2)解表清暑法解表清暑法,是用解表散寒、清暑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外散表寒,祛暑湿的治法,适用于夏季外感寒邪,但体又蕴有暑湿而致的寒邪束表,暑湿蕴,表里同病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形拘急,脘痞,心烦,口渴,尿黄,舌苔薄腻而黄,脉濡数。

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

(3)宣表化湿法宣表化湿法,是用辛温宣透、芳香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宣透在表之湿邪的治法,所以又称为辛宣芳化法,适用于外感湿热邪气,初起以湿邪为主,热蕴湿中,热象不显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恶寒,无汗或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身重肢倦,头重如裹,表情淡漠,面色淡黄,四肢发凉,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缓等。

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

(4)疏表润燥法疏表润燥法,是用辛凉清润的药物组成方剂以疏散表邪,濡润肺燥的治法,适用于肺卫燥热证候。

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呛咳,痰少而粘,或咳痰带血,唇干鼻燥,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右脉数大。

代表方剂如桑杏汤。

使用解表法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不是寒邪,所以鲍不能用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是绝对禁忌。

中医治疗八法的具体内容

中医治疗八法的具体内容

中医治疗八法的具体内容中医治法的八法内容极其丰富,是中医学家们在长期的诊断分析、治病救人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现在中医上使用的治病方法很多就是从这八法演变而来,所以说八法是我国传统中医的一块宝藏。

中医学的治病八法具体内容如下:(1)清法。

清法主要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它所用的是寒凉的药物,一般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清法根据里热证不同的种类而产生很多治疗方法,比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等,这些方法在治疗温热病时的效果最佳。

清法经常和生津、益气的药物配用,因为里热病容易伤津耗液、伤气;清法还经常和滋阴等方法并用,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2)补法。

补法是对身体进行补养的治疗方法,一般是补充体内气血阴阳、脏腑的虚损。

补法以补虚为主,还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经常采用的补法为补气、补血、补阳、补阴、气血双补和阴阳双补等。

(3)汗法。

汗法是通过身体的排汗而把外感六淫之邪排出体外,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疗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疮疡初起、水肿等病症。

汗法经常和一些别的方法一起使用,因为汗法有辛温和辛凉的区分,而疾病和病人的体质也有所不同。

(4)和法。

和法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和解或调和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和解主要是治疗一些处于半表半里的疾病,而调和是指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机能,所以能够治疗的疾病种类比较多,比如肝脾不和、气血阴阳不和、肠胃不和、营卫不和等。

(5)消法。

消法主要是治疗体内气、血、食、水、疾、虫等聚集而成的瘀结,并通过提高人体的消化能力来治疗这些病症。

由于消法主要治疗处于经络、脏腑、肌肉之间的积块,而这些疾病的来势比较缓慢,所以用消法治疗疾病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6)下法。

下法是通过大便或小便的排出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所采用的药物主要有润下、泻下、攻逐的作用,使积聚于肠内的宿食、瘀结、瘀血、实热和水饮等得以排出。

人们一般把下法和消法配合使用,因为二者所运用的原理比较相似,配合使用又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的“八法”是指中医学中的八种治疗方法,分别是燥法、泻法、润法、清法、攻法、散法、温法和利法。

这些方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手段,根据病情和体质
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以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燥法是指用具有燥湿作用的中药,如清开灵等,治疗以湿邪为主的病症。

泻法是指用
具有泻下作用的中药,如大黄等,治疗以实热或实邪为主的病症。

润法是指用具有滋润作
用的中药,如黄芪等,治疗以阴虚或燥邪为主的病症。

清法是指用具有清热作用的中药,
如连翘等,治疗以热邪为主的病症。

这些治疗方法在中医中并不是互相独立的,通常会综合运用,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
的方法进行治疗。

对于湿热病症,可以选择使用泻法清热、利法排毒等方法;对于气血滞证,可以运用攻法逐行口;对于寒邪病症,可以使用温法温通经络等。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
疗也注重调理身体的整体平衡,强调“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注重调整体质,提高自身
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治疗疾病的同时平衡全身的阴阳五行,强调预防为主的理念。

而在中医治疗中,八法是治疗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治病的八法。

一、解表法当病人出现感冒、发热等表象外的早期症状时,中医普遍采用解表法治疗。

解表法主要通过发汗使体内邪气排出,达到解表散寒的目的。

常用的解表法包括汗法、泻法以及通过汤、丸、散等中药剂型进行治疗。

二、清热法清热法主要用于治疗病人体内的热邪引起的症状,如高烧、咽喉发炎等。

清热法可通过清热药物的使用,帮助病人排出体内的火气,达到解毒清热的效果。

清热法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清热降火法、清热解毒法等。

三、泻下法泻下法是中医治疗消化道疾病的常用方法。

当病人出现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时,中医常常会采用泻下法进行治疗。

泻下法通过通便、润肠,帮助病人排出体内的湿气、毒素等有害物质,达到清肠胃、宽中通腑的目的。

四、利水法利水法是中医治疗水肿、浮肿等症状的重要手段。

通过利尿、排尿帮助病人排除体内的湿气,达到行水利水的目的。

常用的利水方法包括舒张血管、调整水盐平衡等。

五、攻下法攻下法主要用于治疗病人肝胃失调、积食等症状。

攻下法通过刺激肠胃,帮助病人排除体内的积食,达到通肠利便的目的。

常用的攻下方法包括灌肠、泻下等。

六、温里法温里法主要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病症,如寒疮、胃寒等。

温里法通过使用温热的药物帮助病人温养内脏,达到温里行寒的效果。

常用的温里法包括温药法、灸法等。

七、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疗血液循环不良、淤血等症状的重要方法。

活血化瘀法通过活化血液循环,帮助病人排解体内的瘀血,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常用的活血化瘀方法包括针灸疗法、捏按疗法等。

八、祛痰法祛痰法主要用于治疗病人痰湿引起的症状,如咳嗽、胸闷等。

祛痰法通过使用祛痰药物或针灸疗法,帮助病人排除体内的痰湿,达到祛痰的效果。

常用的祛痰方法包括吐痰法、化痰法等。

总结: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它们在不同的疾病治疗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温疗(温热疗法)

温疗(温热疗法)

温疗(温热疗法)温疗(温热疗法)温热疗法是用稍高于体温的温度刺激局部,以促使炎症消散的治疗方法。

温疗的作用是使局部的血管(主要是毛细管和小静脉)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组织内淋巴液和血液渗出物的吸收;增进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和酶的作用,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使机体产生舒适感,降低疼痛因子的刺激,具有镇痛作用。

实验证明:40℃左右的温度镇痛作用最好。

(一)温疗方法1.温敷与冷敷一样,用温热水浸湿的毛巾,或装有温热水的胶皮袋敷于患部。

为了加强热敷的效果,可以把普通水换成10%~25%硫酸镁溶液或食醋。

还可使用舒筋活血、止疼散瘀的方剂煎汤趁热洗烫患部,或把中药碾末,用适量的开水或热醋沏之,调成糊状,摊在纱布上包在患部。

2.温脚浴与冷脚浴方法相似,只是以温热水替代冷水。

3.石蜡疗法利用加热的石蜡为温热介质,将热传导至机体以达到治疗作用的方法。

石蜡具有较大的比热和较小的导热性,其熔解时吸收大量的热量。

此外石蜡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治疗时与皮肤紧密接触,随着蜡温的逐渐冷却,石蜡的体积缩小,加压于皮肤及皮肤下组织,产生柔和的机械压迫作用,可减轻组织的肿胀。

治疗时患部剪毛,然后根据患部的不同可采用下列方法:(1)刷蜡法:将石蜡加热至65℃,用平毛刷在治疗部位皮肤上迅速、均匀涂抹几层,冷却后形成导热性低的保护层,再反复涂刷,直至蜡膜厚1~2cm。

(2)蜡袋法:以塑料袋装蜡,使其加热至55~60℃溶解,放于治疗部位,即可进行治疗。

(3)石蜡热浴法:适用于四肢游离部。

先采用刷蜡法将石蜡涂于皮肤上(约0.5cm厚),作为“防烫层”,然后从蹄下面套上一个胶皮套,用绷带把胶套的下口绑在腿上固定,再从上口把融化好的温度为65℃左右的蜡注入,让石蜡包围在肢的四周,上口用绷带绑紧,外面包上保温棉花,最后在外面用绷带固定。

(4)石蜡棉纱热敷法:是用于四肢游离部以外的地方的常用方法。

作好防烫层以后,用4~8层纱布,按患部大小叠好浸于融化好的温度适合的石蜡液中,取出后轻挤去多余的石蜡,立即敷于患部,外面也可以加棉垫保温,并设法固定之。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1.解表:指用药物来解除外邪所致的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等。

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适当休息,并定时观察体温变化。

2.泻下:指用药物来清除体内的积痰、湿、瘀等物质,以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常用的药物有大黄、芒硝等。

护理措施包括观察大小便情况,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3.清热:指用药物来清除体内的热毒,以缓解发热、口渴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野菊花、金银花等。

护理措施包括注意营养摄入,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等。

4.利湿:指用药物来消除体内的湿气,以改善湿盛所致的体重增加、胸闷、浮肿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茯苓、六一散等。

护理措施包括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油腻和高盐食物,适当运动,保持排汗和排尿通畅等。

5.祛风:指用药物来消除体内的风邪,以缓解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羌活、川芎等。

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风寒,不要吃寒性食物,适当着装,注意保暖等。

6.燥湿:指用药物来消除体内的湿邪,以改善潮湿、胸闷、乏力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苦苣、车前子等。

护理措施包括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油腻和湿性食物,保持室内环境干燥通风,不穿潮湿的衣物。

7.化痰:指用药物来分解和排出体内的痰湿,以改善咳嗽、胸闷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半夏、白前等。

护理措施包括适当清润喉咙,避免话多或喝冷饮,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湿腻食物。

8.行气:指用药物来疏通气血,以缓解疼痛、胀满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川芎、香附等。

护理措施包括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等。

总之,中医药的八法及护理是中医药疾病治疗的基础,药物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人体情况,同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加速疾病的康复和预防疾病的复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友琴先生治疗温热病八法
(一)辛凉清宣,苦甘泄热
风温邪侵肺卫,卫外失常,发热汗出,微恶风寒;肺失宣降,上逆作咳;风热上攻,则咽痛头疼;邪热伤津,而口微渴,舌尖红,脉浮数。

治以辛凉清宣,苦甘泄热法。

薄荷3克(后下)、连翘10克、银花10克、淡豆豉12克、竹叶3克、苦桔梗6克、生草3克、鲜芦根20克。

(二)苦宣其郁,以解懊憹
温热邪在气分,热郁胸膈。

身热不甚,心烦懊憹,坐卧不安,胸闷欲呕,苔薄而浮黄,两寸脉大。

此气分余热尚存,郁于胸膈不得发越也。

用苦味以宣郁热,用苦甘兼以折热。

栀子10克、淡豆豉12克、苦桔梗6克、牛蒡子6克、鲜芦根30克。

(三)清暑热兼以益气,育阴津重用甘寒
暑热内迫,身热汗出,气短似喘,阵阵汗出,口渴心烦,尿少且黄,倦怠神疲,
舌瘦且绛,少苔无津,脉象虚弱,按之弦细。

此热盛津伤,气阴两亏之象。

用清暑益气,甘寒育阴方法。

南北沙参各20克、麦门冬10克、黄连15克、西瓜翠衣60克、生石膏10克(先煎)、生甘草6克、竹叶3克。

(四)疏风解热兼以凉血,活络化瘀解毒消肿
热毒蕴郁气分,发热恶寒,头面两腮红肿热痛,咽红肿痛,舌苔黄燥,脉数有力。

必当疏风清热,凉血化瘀,以通络缓痛。

切不可纯用苦寒,防其寒凝血滞,络脉不通,致成痼疾,遥无愈期。

酒炒黄芩10克、酒川连6克、柴胡6克、前胡6克、炒牛蒡子3克、薄荷叶3克(后下)、元参20克、连翘15克、僵蚕6克、板蓝根15克、丹皮6克。

(五)疏风邪兼以清热,开肺气宣郁透疹
风热内蕴,发为红疹。

热郁当开,火热当清,治以疏风解热宣透方法。

药宜清凉,不可过用升散,更禁辛温之品。

薄荷1.5克(后下)、蝉衣3克、赤芍6克、芦根20克、连翘6克、前胡3克、银花6克。

(六)清气热兼以育阴,凉营分而透痧
烂喉丹痧,咽红肿痛,甚则喉烂,遍体红晕,密布痧疹。

治当清气凉营为法,虽可佐以宣透之品,以清热透邪,定不可升发提透,更忌辛燥走蹿之类。

生地黄30克、玄参30克、蝉衣3克、僵蚕6克、连翘9克、银花3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9克、鲜石斛15克、鲜茅芦根各30克、安宫牛黄散1克(分冲)。

(七)宣展肺气以开其郁,凉营透热而解神昏
温热邪在气分,服药过于寒凉,不惟热未能解,阳气反为寒凉所遏,郁而不展。

身热不退,胸中堵闷,面色黧黯,神志不清,甚则谵语妄言,大便未解,小溲短少色赤,舌绛苔白,脉多沉涩,按之细小而数。

必须宣展肺气以开其郁,凉营透热而解神昏。

薄荷3克(后下)、蝉衣6克、竹茹6克、杏仁10克、僵蚕6克、连翘15克、忍冬花15克、片姜黄6克、鲜茅芦根30克、鲜九节菖蒲20克(打烂搅汁兑入)、《局方》至宝丹1丸(分2次汤药送服)。

(八)育阴分清营透热,祛暑邪凉肝熄风
暑热炽盛,内逼营血。

身热夜甚,口反不渴,心烦躁扰,时或谵狂,舌红绛且无苔,脉象细弦小数。

肝热阴亏,筋脉失养,两目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热动肝风之象。

用育阴清营、凉肝熄风方法。

鲜佩兰12克(后下)、鲜生地30克、沙参20克、麦冬10克、元参30克、连翘心15克、银花15克、嫩钩藤15克(后下)、竹叶卷心3克、丹皮10克、羚羊角3克(先煎兑入,或羚羊角粉1克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