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清代纺织图》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难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学习内容为三个子目,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三个部分联系紧密。

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础;同时它们又共同成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为清朝前期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学习这部分内容,要把握清朝前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A.重视农业的发展B.商业发达C.手工业发展D.商帮兴起2.明清之际,江南出现“妇女半边天”的说法,南京云锦织造生成了“七上八下”的成语(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大理杂乱无章的丝线),材料中的行业最可能是( )A.种植业B.水利业C.交通业D.纺织业3.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

如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镇”,其中汉口镇又有“船码头”之称。

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 ) A.农村集市B.城镇市场C.区域性市场D.全国性市场4.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开始于( )A.顺治年间[板书设计]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原因: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2.表现:(1)耕地面积扩大(2)兴修水利(3)粮食产量提高(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3.影响: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的发展:传统手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工场手工业的发展2.商业的繁荣:各级商业市场的繁荣,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的兴起三、人口的增长1.原因: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表现:乾隆末年,人口达3亿,占世界人口1/33.影响:推动经济发展,导致人口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含达标测试题)一、课标要求1、内容要点: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2、认知提示: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解读: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在农业生产爰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较快的恢复与发展伴随经济的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和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耕织图〉(局部)》、《清代纺织图》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环境、侏士妄发展与大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教学难点:四、教学方法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提倡预习,自主学习。

先学后教,教师启发。

五、课时:一课时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多媒体教室。

八、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同学们好,我们提前预习了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展示课题,我们先看几个关键词,根据你自己预习的情况,说一说你的了解的大体内容。

然后导入新课。

2、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课学习内容为三个子目——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三个部分联系紧密。

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础;同时它们又共同成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为清朝前期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清朝前期(1644-1795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教材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清朝前期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掌握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为我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难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的发展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史料等资源,自主探究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剖析,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史料: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史料、图片等。

4.投影仪:用于展示图片、地图等材料。

5.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材料,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学设计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学设计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史实;能讲述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2、过程与方法围绕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与当前日本政府不敢正视历史和国内右翼势力极力否认歪曲历史的态度,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时事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

特别是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着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

2005年5月19日上午10点45分,卢沟桥上一位来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缓步走上因久经风霜而凹凸不平的桥面。

在桥的中间,他突然双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

为什么日本老兵要在美丽的卢沟桥下跪呢?讲授新课:一、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学生自主学习一(阅读教材91页)七七事变的时间、地点、发动者、简单经过、影响师:为什么说七七事变后的抗日战争才是全民族的抗战?师生:七七事变之前(西安事变之前),蒋介石一直推行不抵抗政策;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师:为什么日本全面侵华首先在卢沟桥爆发?师生: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是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中日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过度: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

展示材料: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陷落。

在北平保卫战中,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师设问: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对日政策如何?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937的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准备抗战的演说,提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的建立和基本历史背景。

他们对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是,对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详细发展情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和具体的历史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插图、讨论问题等方法,培养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对于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对国家历史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2.难点:对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具体发展情况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2.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

3.观察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插图、文字、动画等。

3.教学资源: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事例、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清朝建立和基本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教学设计课题:第 19 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

2. 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3. 通过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学习,感受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2. 难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盛世滋生图》局部,提问:这幅图描绘了什么场景?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从而引出课题。

2. 新课讲授(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①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②展示相关图片和史料,介绍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①展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图片及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

②组织学生讨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原因,教师进行总结。

(3)人口的增长①展示人口增长的相关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人口增长的状况。

②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3. 课堂小结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4.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清朝前期的经济政策,并写一篇短文进行分析。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图片、史料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和贡献。

2. 掌握古代科技发明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古代科技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古代科技发明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2. 学生对古代科技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古代科技发明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对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2. 多媒体设备。

3. 图片、实物等教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古代科技发明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古代科技的好奇心。

Step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教材第19课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古代科技发明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教师可以结合图片、实物等教具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Step 3: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 你们对古代科技发明有什么了解?2. 你们认为古代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3. 你们觉得古代科技发明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Step 4:展示(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Step 5: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科技发明的重要性和影响。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科技发展,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古代科技发明,写一篇短文介绍其基本情况和影响。

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条理清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实物展示、小组讨论等,激发了学生对古代科技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同时,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讨论,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是,教学时间有限,可能无法深入探讨古代科技发明的具体细节和影响,需要在后续课程中进一步拓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优质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知道人口增长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借助图片和材料,帮助学生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的相关史实。

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清朝人口的增长问题的了解,认识人口的增长给整体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帮助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点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状况。

难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清乾隆年间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图片、《姑苏繁华图》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这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

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自主探究: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的情况如何?【导入二】清军入关后,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抗,战争延续了20多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民无遗类,地尽抛荒”的残酷景象。

清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保证封建剥削的顺利进行,逐步调整了统治政策。

在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下,农业、手工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那么发展的具体情况怎样呢?●新课讲解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总结农业恢复和发展的概况,分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1.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了40%以上。

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间,人口迅速增长到3.6亿。

材料二政府提倡各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种植方法,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高产作物甘薯的种植,由福建、浙江等省推广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经济作物桑、茶、棉花、甘蔗、烟草,种植面积扩大了,当时已成为商品。

材料三乾隆年间,原来不种棉花的河北一些地区,栽培棉花的占十分之八九。

清朝前期,甘蔗种植遍及东南沿海各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充分调动学生从影视剧等媒体获得的已有认知,进一步了解四大古典名著的成就;通过设问、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激活学生思维,理解四大古典名著的思想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
长城实验学校2015年春季七年级历史(下册)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川教版七下第19课明清小说
执教人
主备课人
魏砚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知道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简述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成就,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教学媒体
课件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备课内容
学生活动
修订内容
【情景创设】
【课堂进行时】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练习册P65知识结构填空
明清小说
小说
作者
时代
题材
内涵
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明朝
三国纷争
寄托着希望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理想
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明朝
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
学生阅读教材填空
抽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
揭露社会黑暗,鞭挞当权者的统治
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西游

吴承恩
明朝
民间流传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
反映了人民群众蔑视封建统治权力、敢于反抗的压迫精神
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
红楼

曹雪芹
清朝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
解剖了封建社会后期衰败的过程及原因,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
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课堂论】明清小说发展的原因1.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为小说创作提供了广泛的题材;2.市民阶层的扩大,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对通俗文学的需求增多;3.印刷业空前发达。【课堂小结】【作业测试】1.完成教材学习测评P115 -116 2.练习册P67--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