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的优序理论
优序融资理论
![优序融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cac4a7b27284b73f242508e.png)
优序融资理论优序融资理论则放宽MM理论完全信息的假定,以不对称信息理论为基础,并考虑交易成本的存在,认为权益融资会传递企业经营的负面信息,而且外部融资要多支付各种成本,因而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
迈尔斯和马吉洛夫的研究表明,当股票价格高估时,企业管理者会利用其内部信息发行新股。
投资者会意识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当企业宣布发行股票时,投资者会调低对现有股票和新发股票的估价,导致股票价格下降、企业市场价值降低。
内源融资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自然形成的现金流,它等于净利润加上折旧减去股利。
由于内源融资不需要与投资者签订契约,也无需支付各种费用,所受限制少,因而是首选的融资方式,其次是低风险债券,其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可以忽略,再次是高风险债券,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发行股票。
1989年Baskin以交易成本、个人所得税和控制权的研究角度对优序融资理论作出了解释,指出由于留存收益提供的内部资金不必承担发行成本,也避免了个人所得税,因此内部资金要优于外部资金。
与权益性资金相比较,负债融资由于具有节税效应,发行成本低,又不会稀释公司的控制权,所以对外融资来说负债融资又优于权益性融资。
优序融资理论的假设[1]1984年,Myers和Majluf在其名篇“企业知道投资名所不知道信息时的融资和投资决策中,根据信号传递的原理推出了他们的优序融资假说。
其假设条件是:除信息不对称外,金融市场是完全的。
假设公司宣布发行股票。
如果这一信息说明了公司有正净现金流的投资项目,对投资者而言这是一个好消息;如果这一信息说明公司管理者认为其资产价值被高估,对投资人就是一个坏消息。
如果股票以很低的价格发行,价值会由原有股东向新股东转移;如果新股票价值被高估,价值以反方向转移。
MyeM和Mailuf假设公司管理者代表老股东的利益,不愿意以低价发行新股而将老股东的利益向新股东转移,而一些价值被低估的好公司则宁可错过有净现值的投资机会也不愿意发行股票。
投资优序理论.jsp
![投资优序理论.jsp](https://img.taocdn.com/s3/m/21367a2c0066f5335a8121f4.png)
融资优序理论以及我国股权融资偏好现象的解析一、融资优序理论融资优序理论,又名啄食理论,是指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会更倾向于成本较低的内源融资,即折旧和留存收益融资,然后才会选择成本较高的负债融资,直到负债融资威胁到企业的市场信誉时,才会开始考虑股票融资。
融资优序理论反映了在信息非对称情况下企业融资方式的偏好。
该理论由梅耶斯(Myers)首先提出,他认为,投资者对资本结构的兴趣源于“信息效应”,即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会引起企业股票价格的波动,在信息非对称情况下,管理者或内部人比投资者或外部人更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投资价值。
当企业存在一个较好的投资项目时,选择发行股票融资,往往会让外界以为企业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引发企业股票价格下降,从而影响企业价值。
相反,如果企业选择债务融资,企业权益资本会随着债务资本增加而减少,企业的再融资能力增强,企业的价值也随之增加。
梅耶斯(Myers)的融资优序理论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点:一是企业力求避免通过发行股票或其他高风险的证券来进行融资;二是为使内源融资能达到正常股东权益收益率的投资需要,企业需要订立一个目标股利比率;三是在安全性前提下,企业通过向外融资解决部分资金不足,并且从发行低风险的证券开始。
因此,梅耶斯的新优序融资理论的主要基本观点是:第一,企业偏好内源融资;第二,在外源融资中,企业首先考虑发放安全性较好的债券进行融资,最后才是股票融资。
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这些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内部融资多年来一直保持在50%-60%,外援融资比例一直在50%以下,并且来自金融市场的股权融资占融资总额的比例一直在10%左右徘徊,这说明国外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外部融资的现状是与融资优化理论的结论是相符合的。
虽然各个国家的融资结构存在差异,但是以上国家融资方式选择基本上与Myers(1984)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吻合,即企业的融资选择顺序是内源—外部债务融资一外部股权融资。
浅析中国融资优序理论
![浅析中国融资优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f3cd58a02d276a200292e1f.png)
浅析中国融资优序理论融资次序的确定是企业融资决策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治理和发展。
融资偏好融资优序理论是指导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该理论企业在融资时应首先考虑利用留存收益,其次利用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
但我国境内企业融资与西方成熟市场下企业融资的情况有一定差异,表现在国内企业大多喜欢在证券市场上发行新股融资。
中国的上市公司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
虽然从总体上看,中国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强度处于很低的状态,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度也非常低,但是,在国有控股与民营公司两大类上市公司之间也存在着系统性的差异:一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的物质激励相对而言处于较低的水平;二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的股权激励明显低于民营上市公司。
这种结果与我国上市公司的产生、发展的独特体制背景密切相关。
与在市场中逐渐发展壮大的民营公司不同,中国资本市场中大量的国有控制上市公司主要是在传统的国有企业的基础上改制形成的,因此他们在改制上市后还必须受到现有的众多国有资产管理法规的限制。
因此,从本质上讲,只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出现根本性的变革,中国国有控制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的激励模式就不可能同民营上市公司那样可以走完全市场化的道路。
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相反,中国资本市场中众多的民营上市公司却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中,以市场为依托得以逐渐壮大,进而其行为表现出较明显的市场导向。
具体到资本结构与高层管理者的激励模式而言,也就较为接近市场化国家上市公司的实践。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两类上市公司与理论及市场化国家上市公司的实践表现依然还存在较大差异。
陆正飞(2009)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
这项对沪深两市近800家上市公司进行的调查发现: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表现为首选配股或增发;如果不能则改为具有延迟期权融资性质的可转换债券;不得以才是债务,而且首选短期贷款,长期贷款位居最后。
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之比较
![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db7441e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4.png)
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之比较引言在企业财务决策中,融资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来满足其资金需求,其中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是两个重要的理论框架。
本文将比较这两个理论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和优缺点。
权衡理论权衡理论,也称为负债理论或债务承担理论,是由费尔米勒(Miller)和梅克尔(Modigliani)在1958年提出的。
权衡理论认为,在没有税收和其他市场摩擦的情况下,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无影响,即企业的市值与其负债和股权比率无关。
这个理论基于以下几个假设:1.完全市场假设:企业可以自由的借贷和融资,没有任何限制。
2.等价交换假设:债务和股权之间可以等价交换。
3.税收中性假设:没有税收存在。
根据权衡理论,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资本结构来平衡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
具体来说,企业可以在债务和股权之间进行权衡,根据债务和股权的相对成本和风险来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
当债务成本低于股权成本时,企业倾向于增加债务比率以降低资金成本。
反之,当债务成本高于股权成本时,企业倾向于减少债务比率。
权衡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价值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这与优序融资理论有所不同。
优序融资理论优序融资理论,也称为信息不对称理论,由米勒(Myers)和马奇纳利(Majluf)在1984年提出。
优序融资理论认为,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有着重要影响,因为股权市场对不同的融资方式有不同的反应。
该理论假设了以下几个条件:1.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企业内部对企业价值具有更多的信息,而外部投资者无法完全了解。
2.股权融资的透明度高于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对外部投资者透明度更高,因为股东有权知悉企业运营情况;而债务融资的相关信息相对不透明。
3.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融资成本的差异: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公司股票的发行价格可能低于其实际价值,进而增加了股权融资的成本。
根据优序融资理论,企业选择融资方式时会考虑市场反应和成本,同时还要考虑与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关系。
优序融资名词解释
![优序融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0155c7e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ef.png)
优序融资名词解释
优序融资理论亦译为“啄食顺序理论”,是关于公司资本结构的理论。
1984年,美国金融学家迈尔斯与智利学者迈勒夫提出。
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并考虑交易成本的存在。
该理论认为,公司为新项目融资时,将优先考虑使用内部的盈余,其次采用债券融资,最后才考虑股权融资,即遵循内部融资、外部债权融资、外部股权融资的顺序。
在MM理论的信息对称与不存在破产成本的前提假设条件下,该理论认为,当存在公司外部投资者与内部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时,由于投资者不了解公司的实际类型和经营前景,只能按照对公司价值的期望来支付公司价值,因此如果公司采用外部融资方式,会引起公司价值的下降,所以公司增发股票是一个坏消息。
如果公司具有内部盈余,公司应当首先选择内部融资的方式。
当公司必须依靠外部资金时,如果可以发行与非对称信息无关的债券,则公司的价值不会降低,因此债券融资比股权融资优先。
融资优序理论
![融资优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eeb2f6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71.png)
融资优序理论
融资优序理论,是一种金融投资策略,主要是通过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用融资投资和控制风险,来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优序理论认为,投资者应该通过特定的融资结构,来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
融资优序理论按照经济资源的流动性、稳定性和投资回报率进行分类,以此决定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和融资结构,并以此确定投资者的投资策略。
融资优序理论的经济资源分类是建立在经济资源的基本原理上的,即经济资源的流动性、稳定性和投资回报率。
具体而言,经济资源的流动性是指它的可变性,稳定性指它的保值性,而投资回报率指它的收益性。
根据这三个原则,融资优序理论将经济资源分为短期资产、长期资产和货币资产三类。
短期资产是指那些具有较高流动性、较低投资回报率和较低稳定性的资产。
例如,债券、存款和信贷等都属于短期资产类。
长期资产一般指那些具有较低流动性、较高投资回报率和较高稳定性的资产。
除此之外,货币资产也是融资优序理论的一个重要分类资产,它们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稳定性。
根据融资优序理论的原则,投资者应该根据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其资产组合中的资产分类,以此决定投资组合和融资结构,以及投资者的投资策略。
在选择融资方式时,投资者应根据融资优序理论的
原则,以最低的风险、最低的成本和最大的回报来确定投资组合和融资结构。
融资优序理论可以帮助投资者根据其实际情况,通过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用融资投资和控制风险,以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融资优序理论旨在帮助投资者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投资组合和融资结构,从而实现最佳的投资回报。
优序融资理论在中国三峡总公司融资中的运用
![优序融资理论在中国三峡总公司融资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01930897f5335a8103d220a8.png)
优序融资理论在中国三峡总公司融资中的运用本文分析我国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在融资过程中的战略选择问题和融资顺序选择的原因。
标签:三峡总公司融资顺序优序融资理论三峡总公司在融资战略的选择上遵循了“优序融资理论”。
它是我国债券市场严重滞后、企业债市场发展低迷的市场环境之下出现的“一枝独秀”。
本文结合“优序融资理论”浅析三峡总公司做出此种融资战略的原因。
一、“优序融资理论”在三峡总公司筹资方式中的体现1.内源融资按照优序融资理论,公司的首选融资方式严格来讲应该是加快企业自身的现金流和提取留存收益,但三峡总公司作为中央政府管理的特大型国有企业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它获得的首批资金就相当于产生于内源融资:中央财政部将在全国范围内征收的电力附加税约计1000亿元、国家开发银行的300亿政策性贷款和葛洲坝水电站的现金收益作为首笔建设资金。
2.债权融资随着工程的进展,项目所需资金依然存在缺口。
三峡总公司之所以选择债权融资优先,从宏观上来看,这样做不但考虑到长期债权的资金流特点与三峡项目相吻合,还考虑到能充分利用“税盾”作用有效的避免过多所得税的产生;有关统计数据预计2004年三峡电厂并网发电后能在5年工期里产生670亿元的收入,由此可见三峡工程巨大的升值空间。
从微观上看,这里就相当于已知投资项目的净现值b 很大,远远大于在t = 0或t = 1时公司发行债券后新股东资本的收益,则我们可以知道S + a ≤ S + a + b –△D即公司未发行债券前的自有现金和资产小于等于发行后公司资产和投资净现值,于是公司可以选择采用债权融资。
换句话说,模型选择了t = 0时,三峡总公司尽管已经知道了公司现有资产值a 和三峡工程的投资净现值b,但并没有就发行债券或股票问题对外宣布,而公司高层掌握的信息对企业有利,因为他们知道三峡工程完工后的巨大经济效益不是投资者所想像的那么简单,于是他们认为市场低估了三峡工程的价值所以企业更愿意发行债券。
风险管理理论、套期保值理论、优序融资理论
![风险管理理论、套期保值理论、优序融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a59d9e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5.png)
风险管理理论、套期保值理论、优序融资理论1.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即识别、度量、分析、实施和监督评价,对不断变化的汇率风险进行多因素检验,及时了解风险管理推进情况,调整风险管理策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减少汇兑损失,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为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过程和方法。
2004年9月,COSO委员会推出了《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即全面风险管理理论(ERM),主要包括三个维度:第一维是公司的四个目标(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法性目标);第二维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控);第三维是公司及其各组织单位(公司总体层面、部门层面业务单位以及公司各个子公司)。
通过结合企业的整体资产组合,识别交易中可能会遇到的汇率风险及风险相关性,按照信用、法律、市场等风险进行框架管理,实现企业成功避险。
另一种是整体风险管理理论(TRM),当企业面临不同汇率风险,综合不同角度如商品价格、概率大小综合分析企业的风险决策,优化风险管理,落实对价格、偏好和概率三个方面的控制。
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落实资源查找,即找出能够最有效配置资源使得自身承担的风险有效匹配实际收益的风险管理方式,实时监督并动态调整风险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实现企业资金持续稳定发展。
2.套期保值理论外汇风险管理最常见的理论是套期保值理论,套期保值一般分为经营套期保值和金融套期保值。
经营套期保值是指涉外公司从业务范围、付款方式、融资方式等经营策略主动管理外汇风险,对冲外汇头寸。
而金融套期保值则是利用金融衍生品来将风险进行转移,可以补充覆盖经营套期保值未能覆盖的敞口。
应用套期保值理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套期保值的规模、有效性以及成本。
套期保值的规模可用套期保值率来刻画;套期保值的有效性,可用套期保值减少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程度衡量;套期保值的成本,指因采用套期保值而减少企业预期利润的程度。
融资优序理论
![融资优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ff6e08d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4b.png)
融资优序理论
融资优序理论是一种投资理论,它建议投资者在决定投资的时候考虑融资的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来优化投资组合。
该理论强调投资者应根据融资情况来选择投资目标,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投资能力。
融资优序理论是由Merton Miller和Fischer Black 在1973年提出的,他们认为,投资者可以通过考虑融资因素来优化投资组合。
根据这一理论,投资者应该选择那些可以充分利用融资机会的项目,而不是那些没有融资机会的项目。
融资优序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投资者应该对融资的因素进行考虑,而不是被单一的投资目标所限制。
融资优序理论建立在风险-收益模型基础上,它认为,投资者应该尝试投资那些财务结构相对较好、可利用融资机会的投资目标,而不是那些没有融资机会的投资品种。
融资优序理论认为,投资者可以通过选择可以充分利用融资机会的投资目标,来提高投资组合的效率。
这意味着,投资者应该尝试投资那些财务结构相对较好、可以充分利用融资机会的投资目标,而不是那些没有融资机会的投资品种,这样可以使投资组合更加高效。
融资优序理论鼓励投资者考虑融资因素,以此优化投资组合。
同时,它也提供了一种方法,即通过分析融资来选择投资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投资者可以识别那些有融资机会的投资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投资能力。
此外,融资优序理论也允许投资者改变投资组合的结构,根据融资的条件来重新分配资金,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组合的效率。
总之,融资优序理论是一种基于风险-收益模型的投资理论,它强调投资者应该考虑融资因素,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投资能力,并优化投资组合。
新融资优序理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启示
![新融资优序理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89194d133687e21ae45a970.png)
新融资优序理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启示摘要:新融资优序理论是研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融资策略的理论,是一种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中小企业的最优融资策略应该是“先内部后外部,先债务后股权”。
然而,由于我国正式金融制度安排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非正式金融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的渠道。
因此,完善非正式金融制度安排,合理规范非正式金融行为,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非正式金融;中小企业;新融资优序理论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非正式金融发展迅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根据2005年12月的《中国地下金融调查》内容,我国2003年地下信贷规模介于7403-8164亿元,全国20个被调查省、市、区的地下融资规模占正式途径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28.07%。
长期以来的政策打压和金融体系的排斥不但没能减少和控制非正式金融的规模和范围,相反,在越来越多的地区,非正式金融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本文将从西方资本结构理论——新融资优序理论出发,探讨信息不对称背景下非正式金融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并对我国非正式金融制度的安排提出几点建议。
一、新融资优序理论是一种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理论(一)新融资优序理论的基本框架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对称信息理论被引入了新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为研究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根据非对称信息理论,外部投资者很难了解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因此往往只能通过对企业筹资决策的判断来进行投资决策,企业要想获取更多的外部融资,必须选择合理的融资结构。
梅耶斯(Myers)和麦吉勒夫(Majluf)在考察信息不对称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时,提出了新优序融资理论,进一步强调信息对企业融资结构和融资次序的影响。
他们认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是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产生的,管理者是企业内部消息的掌握者,管理者比市场及投资者更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优序融资理论
![优序融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09aacd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8b.png)
优序融资理论
1优序融资理论简介
优序融资理论是一种利用投资者主观期望状况、投资者特定风险偏好和期望收益来决定投资者融资行为的金融理论。
它是以彼得德鲁克、肯尼斯佛里曼和查理•亨厄尔提出的优序理论为基础,将准备投资和融资活动连接在一起,将投资收入、投资偏好和投资来源贷款等串联起来的金融理论。
2优序融资理论的核心思想
优序融资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把投资者的准备投资和融资活动纳入理论的视野,统一了融资活动和投资决策的考虑内容。
根据这个理论,投资者会根据自身的期望收益率及其主观特定风险的偏好、其期望的收益状况以及市场上各种不同的融资机构、贷款期限差异等因素,来考虑各种融资方式,以考虑最佳融资投资组合等。
因此,投资者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实际上是一种有分级融资的优先投资选择。
此外,理论还建议,因为借款的融资结构受税收的影响,投资者也可以优化其融资结构,以获得更有竞争力的期望投资收益。
3优序融资理论的应用
优序融资理论可以用于多种融资结构,包括传统的贷款、债务和股票融资等。
此外,优序融资理论也可以应用于公司财务决策,可以用来评估各种融资结构的优劣,确定最佳的融资投资组合。
由于优序
融资理论对融资行为的考虑,考虑了市场特点,可以帮助投资者更有效的选择融资方式,以实现最优的融资成本,达到财务目标。
4优序融资理论存在的局限
优序融资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优序融资理论基于彼得德鲁克优序理论,无法完全考虑市场信息的勘误、复杂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融资投资的历史性数据不足,难以识别投资者的真实期望收益率和主观特定风险偏好。
因此,优序融资理论即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融资的问题,也不能着力解决全部的问题。
优序融资理论
![优序融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0490384bceb19e8b8f6baa4.png)
优序融资理论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编辑]优序融资理论优序融资理论则放宽MM理论完全信息的假定,以不对称信息理论为基础,并考虑交易成本的存在,认为权益融资会传递企业经营的负面信息,而且外部融资要多支付各种成本,因而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
迈尔斯和马吉洛夫的研究表明,当股票价格高估时,企业管理者会利用其内部信息发行新股。
投资者会意识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当企业宣布发行股票时,投资者会调低对现有股票和新发股票的估价,导致股票价格下降、企业市场价值降低。
内源融资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自然形成的现金流,它等于净利润加上折旧减去股利。
由于内源融资不需要与投资者签订契约,也无需支付各种费用,所受限制少,因而是首选的融资方式,其次是低风险债券,其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可以忽略,再次是高风险债券,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发行股票。
1989年Baskin以交易成本、个人所得税和控制权的研究角度对优序融资理论作出了解释,指出由于留存收益提供的内部资金不必承担发行成本,也避免了个人所得税,因此内部资金要优于外部资金。
与权益性资金相比较,负债融资由于具有节税效应,发行成本低,又不会稀释公司的控制权,所以对外融资来说负债融资又优于权益性融资。
[编辑]优序融资理论的假设[1]1984年,Myers和Majluf在其名篇“企业知道投资名所不知道信息时的融资和投资决策中,根据信号传递的原理推出了他们的优序融资假说。
其假设条件是:除信息不对称外,金融市场是完全的。
假设公司宣布发行股票。
如果这一信息说明了公司有正净现金流的投资项目,对投资者而言这是一个好消息;如果这一信息说明公司管理者认为其资产价值被高估,对投资人就是一个坏消息。
如果股票以很低的价格发行,价值会由原有股东向新股东转移;如果新股票价值被高估,价值以反方向转移。
MyeM和Mailuf假设公司管理者代表老股东的利益,不愿意以低价发行新股而将老股东的利益向新股东转移,而一些价值被低估的好公司则宁可错过有净现值的投资机会也不愿意发行股票。
优序融资理论
![优序融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f07ca02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81.png)
优序融资理论
优序融资理论是一种独特的融资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融资模式,以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
优序融资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应该先通过自身的现金流量,减少负债,然后再通过外部融资来实现增长。
这种融资方式有助于保护企业的财务安全,也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
优序融资理论改变了企业融资的传统模式,更加注重企业负债管理。
通过此种融资方式,企业可以在获得融资的同时,通过控制负债水平来保护自身的财务安全。
此外,优序融资可以减少企业融资风险,有助于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以便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
优序融资的成功实施,有赖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风险控制能力。
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体系,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确保企业负债水平在可控范围内,以确保融资的顺利实施。
总之,优序融资理论是一种革新性的融资方式,它改变了企业融资的传统模式,以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
但是,优序融资的成功实施,仍然依赖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因此,企业应该加强财务管理,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以确保融资的顺利实施。
优序融资理论
![优序融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a5dfd0da6c30c2259019e4b.png)
17.7.1 优序融资理论准则之前部分讨论了有关权衡理论的一些基本思想。
对于财务经理来说,这一理论的实践含义是什么呢?该理论提供了在现实世界中的两个法则。
法则1:采用内部融资为了便于解释,我们过分简化地将权益与无风险债务相比较。
管理者不可能利用其对公司的额外了解来决定这类债务的价格是否被错误定价,因为无风险债务的价格仅由市场利率决定。
但事实上,公司债务具有违约可能性。
因此,正如管理者认为权益被高估时会倾向于发行证券,当管理者认为权益被高估时也有发行债务的倾向。
管理者何时会认为其债务被高估了呢?其情形很可能与他们认为权益被高估时相同。
例如,假如公众认为公司的前景美好,但管理者看到今后的困境,管理者将会把债务以及权益看做是被高估了。
换言之,公众或许认为债务几乎是无风险的,但管理者却察觉到很大的违约可能。
因此,当投资者给债务问题定价时,所持的怀疑态度很可能与给权益问题定价时相同。
管理者要摆脱这个框框,办法就是从留存收益中筹措项目资金。
如果你能够避免首先求助于投资者,就不需要担忧投资者的怀疑态度,因此,优序融资理论的第一条法则为:采用内部融资。
法则2:先发行稳健的证券然而,尽管投资者担心对债务和权益定价时会发生错误,但就权益而言,这样的担心将更加强烈。
与权益相比,公司债务仍具有相对小的风险,这是因为假如避免了财务困境,投资者能获取固定的收益。
因此,优序融资理论意味着如果需要外部融资的话,发行债务应该排在发行权益之前。
只有企业达到一定的负债水平后才考虑发行权益。
当然,债务的类型有很多种。
例如,由于可转债的风险大于直接债务,因此,优序融资理论意味着公司发行直接债务应先于发行可转换债。
因此,优序融资理论的第二条法则是:先发行最稳健的证券。
17.7.2 推论有许多与优序融资理论相关的推论,这些推论与权衡理论不相一致。
1.不存在财务杠杆的目标值。
根据权衡模型,每个公司平衡债务的利益,如税盾与债务的成本、困境成本。
#优序融资理论资本结构
![#优序融资理论资本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d2a6966ff01dc281e53af0bb.png)
优序融资理论论文资本结构论文优序融资理论中国应用之谜摘要:企业地融资偏好直接影响融资行为,并与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等因素相互影响,进而影响企业价值.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通常遵循“啄食顺序”,先内源融资,再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优先考虑债权融资,不足时再考虑股权融资.然而在融资行为方面,中国上市公司具有与国外上市公司截然不同地融资偏好特征,表现出强烈地股权融资偏好.本文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关键词:优序融资理论;资本结构;融资偏好一、优序融资理论西方资本结构理论是企业财务管理中地重要理论,基于股东财富最大化地财务目标,研究资本结构变动对企业价值地影响.现代资本结构研究地起点是MM理论.在完美资本市场地一系列严格假设条件下,MM理论得出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地结论.之后,学者们在MM理论地基础上不断放宽假设,从不同地视角对资本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优序融资理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地理论之一.优序融资理论在信息不对称框架下研究资本结构.企业股票价值被低估时,管理层将避免增发新股,采取其他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企业股票价值被高估时,管理层将通过增发新股融资,让新股东分担投资风险.因为信息不对称地现实条件,投资者会产生逆向选择心里,认为当企业预期业绩好且确定性程度高时,管理层才会选择债务方式筹资;而管理层对外发行新股,实际上是在向市场传递其未来投资收益并非有把握实现预期目标地信号.由此,管理层在筹资时为摆脱利用价值被高估进行外部融资地嫌疑,尽量以内源融资方式从留存收益中筹措项目资金,留存收益不能满足资金需求时才进行外部融资.这时,因为投资者认为企业股票被高估地可能性超过了债券,在外部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之间,管理层会优先考虑债务融资.二、中国企业融资偏好与国外上市公司地融资特点不同,我国上市公司在筹资时.普遍优先选择股权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大股东具有强烈地股权再融资偏好,并从中实现对中小股东地掠夺.我国很多学者在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地研究中,得出地结论都是股权融资偏好.这与西方成熟市场地优序融资理论有着很大地差异.下面统计表格中地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现象.表1我国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与股票融资规模统计<亿元)数据来源: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相关资料整理三、原因分析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与其他国家上市公司融资特点不同,我国上市公司普遍优先选择股权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出现了被广泛印证地优序融资理论在我国财务实践中不适用地怪现象.结合我国资本市场与发达国家成熟资本市场地区别,分析原因如下:1、资本市场结构单一完整地资本市场由长期借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组成,债券融资是发达资本市场中更为常用地方式.但我国地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相对缓慢.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债券发行由国务院确定规模,实际发行时不得超过这一规模.公司债券在发行时要经过严格地审批,其发行规模也要符合相关规定.这就导致债券市场相对于股票市场而言发展缓慢、规模有限,无法满足投资者地需求,使得股权融资成为企业较易获取资金地唯一渠道.2、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不能流通地国有股份额较高我国多数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设立,国有股占到了绝大多数股份份额,股权集中程度很高.对于不能流通地国有股和法人股而言,其利益来源不是每股市价地上升,而是公司地每股净资产.国有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地利益存在差异.管理层融资时根据自身利益进行决策,就会选择股权融资,因为发行股票融资地溢价收入会直接导致净资产地增加.3、“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地一大突出特点就是“内部人控制”.管理层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当他们地目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不一致时,其行为就会偏离企业地本来目标.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地持股比例普遍较低,管理层利益主要来于职位.债务融资产生利息支出,减少管理层可自由支配地现金流量;同时,债权人出于风险角度地考虑,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往往加强对管理层地监督;而且,债务融资构成破产风险,一旦公司面临破产清算,管理层利益将不复存在.与之相比,发行新股地融资方式对管理层地权利地位没有影响,受到管理层地青睐.4、股权融资有助于企业价值被高估我国对上市公司地外部监管尚不完善,许多公司在进行股权融资时只披露有利信息,为上市而造假地现象屡见不鲜.这些行为误导投资者高估股票价格,引起企业价值上升.同时,我国股票市场地市盈率明显偏高,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股票地期望过高.脱离其真实价值.大多数投资者不关心股利支付,更注重短期资本利得,股价具有严重泡沫.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低派现,不仅融资成本低,还能使企业价值得到高估.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尚处于转型阶段,上市公司地内外部环境与成熟资本市场不尽相同.在我国,优序融资理论失去了成立地前提条件,出现了不适用地现状.我国应完善资本市场,加快国有股流通,推动公司治理机制地健全,使企业融资真正从企业价值最大化出发.参考文献:FamaEF,FrenchKR.TestingTrade-offand.eckingOrder.redictionsaboutDividendsandDebt[J].TheReviewofFinancial Studies.2002.15(1>:1-33.梁筠.试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J].财政金融.2008.(02>.冯梅,罗华伟,徐强.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探讨[J].财会通讯.2009.(03>.林凡.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地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02-206.__。
融资“优序”理论分析
![融资“优序”理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238e441804d2b160b4ec02a.png)
融资“优序”理论分析摘要:梅耶斯的融资“优序原则”认为,公司的融资顺序应该为内部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
这一理论已经得到了西方多数学者的认可,并被西方许多公司的融资实例所证实,是融资的经典理论之一。
本文首先从“优序原则”出发,通过数学方法推理得出:从股东权益最大化的角度理解,债权融资是优于股权融资的方式;然后从筹措资金的难易程度、变现能力的难易程度、企业的经营风险程度和控制权等方面对比分析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的利弊,得出综合评价。
关键词: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利弊一、“优序”原则的内容在资本市场中,融资是大多数企业都要面临的问题。
面对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怎样合理地选择融资方式使企业能够最好地利用资源,实现融资成本最小化,融资绩效最大化,是很多经济学家讨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最希望解决的问题。
在众多学术论点中,梅耶斯(Mayers)于1984年提出的“优序”原则被公认为此方面的学术经典。
“优序”原则提出四点:1.公司首先考虑内部融资。
2.尽管股利是粘性的,并且目标支付率仅仅是逐渐调整以适应有价值的投资机会,但公司还是要制定目标股利支付率,以使公司的投资能通过内部产生的现金满足。
3.粘性的股利政策,再加上不可预测的收益率和投资机会的波动,这些都意味着内部形成的现金流可能多于或者少于投资费用。
如果少于投资费用,公司会首先采用平衡现金或者适于销售的证券组合。
4.如果外部融资可行,公司会首先发行安全性最高的证券,即先考虑贷款,再考虑混合证券,例如可转换债券,最后才考虑发行股票。
在这个理论中,并没有定义很完善的目标债权/股权比率,因为存在着两种股权,内部股和外部股,在啄食顺序中,一种是被首先考虑的,而另一种却是被最后考虑的。
每个公司所观测的负债率反映对外部融资的累积需求。
这四点概括起来即公司应偏好内部融资,如果需要外部融资,则偏好债券融资。
理性的公司融资顺序应该是:内部融资,无风险债券,有风险债券,外部股权融资。
《2024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顺序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优序融资理论的思考》范文
![《2024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顺序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优序融资理论的思考》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267fa8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ce.png)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顺序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优序融资理论的思考》篇一一、引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优序融资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并揭示了企业融资的顺序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围绕优序融资理论,深入探讨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顺序及其影响因素。
二、优序融资理论概述优序融资理论是指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会遵循一定的融资顺序,即先内源融资,再债务融资,最后股权融资。
这一理论主要基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考虑,认为企业融资应优先使用内部资金,再考虑外部融资。
此外,企业会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市场环境等因素,灵活调整融资顺序。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顺序根据优序融资理论,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顺序大致如下:1. 内源融资:中小企业首先会利用自身的留存收益、折旧等内部资金进行融资。
这种方式成本低、风险小,是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
2. 债务融资:当内部资金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时,中小企业会考虑债务融资。
这包括银行贷款、企业债券、商业信用等多种方式。
3. 股权融资:在债务融资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或企业需要扩大规模时,中小企业会考虑股权融资。
这主要通过发行股票、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实现。
四、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顺序的因素1. 企业自身因素:包括企业的规模、盈利能力、信用状况、管理水平等。
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强、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外部融资。
2. 金融市场环境: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利率水平、信贷政策等都会影响企业的融资顺序。
例如,当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利率较高时,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内源融资或债务融资。
3. 法律法规政策:政府的法律法规政策也会影响企业的融资顺序。
例如,政府对中小企业债券发行的支持政策会鼓励企业通过债券方式进行融资。
五、建议与对策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1. 完善金融市场: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外部融资的吸引力。
专题十一 优序融资理论
![专题十一 优序融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532e3387375a417866f8f1c.png)
专题十一优序融资理论一、定义融资是现代企业资本运作活动的重要部分,融资方式本决定企业融资性质。
按照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普遍认同的梅耶斯“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企业一般采取的顺序是:内源融资(留存收益和折旧)、债务融资、发行股票。
而在我国则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即企业较多选择股权融资方式。
形成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比例过大的现象。
二、成因分析1.证券市场发展历史问题我国股票市场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在:①从历史因素考虑,我国建立证券市场的根本目的是为国企脱困服务。
为充实资本金便允许国企到证券市场肆意圈钱,从而形成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圈钱运动”。
股权融资与资金短缺已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与股份制改革的初衷严重相违背。
②根据股份制基本原理,股份必须全流通,同股就同权、同利、同责、同险。
尽管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区别表面上看来仅仅在于是否可以流通,但实行上却是二者利益实现机制的不同。
一般认为非流通股股东会从控制大量自由现金流中获益。
③西方新股首次公开发行制度是“先钱后股”,即每一次的股东扩张都是先确定各方股东的出资价格与权益相同,而我国采取“先股后钱”的方式.使得原始股东即使在所持股票不流通的限制条件下,仍然获得巨大资本增值。
从而,将股票发行演变成上市公司的“圈钱”。
2.特殊股权结构设置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突出地表现为:①复杂性。
我国上市公司的普通股份为社会公众股、内资股、外资股。
在内资股中又有流通股及非流通股之分内部:外资股又根据其上市交易的市场分为B股、H股、S股及N股。
②流动性。
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占很大比重的国家股、法人股和职工股只能通过协议转让,只有少数社会公众股可以上市交易,上市公司股权流动性非常有限。
③集中性。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国家股占据份额很大,再加上国有法人股,那么国有股在大多数公司就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据有关数据显示,2000年上市公司平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50.81%,前五大股东平均累计持股达66.08%。
融资优序理论
![融资优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ccbbe4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f5.png)
融资优序理论融资优序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是一种解释企业融资决策的理论,由Myers和Majluf在1984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企业在融资时存在一定的顺序,优先选择内部融资,选择债务融资,选择股权融资。
这种融资顺序的选择是基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的理论基础。
融资优序理论指出,内部融资是企业融资的首选方式。
内部融资是指企业通过留存利润和折旧等内部资金来满足资金需求。
由于内部融资不涉及外部融资成本和代理成本,且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因此具有较高的融资效率。
内部融资还可以保持企业的控制权,避免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干扰。
融资优序理论认为,当内部融资不足以满足资金需求时,企业会选择债务融资。
债务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或向银行借款等方式获得资金。
与内部融资相比,债务融资存在一定的融资成本和代理成本,但相对于股权融资,债务融资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融资效率较高。
债务融资还可以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融资优序理论指出,当内部融资和债务融资无法满足资金需求时,企业才会选择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增发新股等方式获得资金。
与内部融资和债务融资相比,股权融资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融资成本较高,且可能导致企业控制权的稀释。
因此,股权融资通常是企业融资的选择。
融资优序理论对于企业融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企业应优先考虑内部融资,通过提高盈利能力和留存利润来满足资金需求。
当内部融资不足时,企业可以选择债务融资,通过合理运用债务杠杆来降低融资成本。
当内部融资和债务融资无法满足资金需求时,企业可以考虑股权融资,但需谨慎评估股权融资的成本和风险。
融资优序理论为企业融资决策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帮助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权衡各种融资方式的优势和劣势,做出最优的融资决策。
通过合理运用融资优序理论,企业可以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融资优序理论在企业融资决策中的应用1. 内部融资的优化:企业应通过提高盈利能力和加强财务管理,增加内部资金积累,以减少对外部融资的依赖。
优序融资理论
![优序融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ac47630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dc.png)
优序融资理论1、梅耶斯和马吉劳夫的观点与支持1唐纳森(1961)是第一个提出企业拥有融资订单的人。
他指出,企业管理层强烈倾向于依靠内部融资来解决所需资金。
除非绝对必要,否则管理层很少发行股票。
后来,迈尔斯(1984)参与了资本结构研究3在模型中引入了信息不对称理论,提出了优先融资理论45(Majluf)。
主要内容如下: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管理层(内部人)比市场或投资者(外部人)更为了解企业收益和投资的真实情况。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外部股票融资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就会产生,即:管理层只有在股价高估时才愿意发行股票;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会有人愿意购买,这样就会导致企业投资决策的无效率。
逆向选择的逻辑表明,股权融资是一个坏消息,因而新股发行总会使股价下跌。
因此,如果企业被迫通过发行股票对新项目进行融资,股价过低可能会严重到新投资者获取的收益大于新项目的净现值。
在此情况下,即使新项目净现值为正,该项目也会被拒绝。
如果企业能够发行一种不至于如此严重地被市场低估的无风险证券,例如内部基金或无风险债券,这种投资不足就可以避免。
梅耶斯将此称为融资的顺序(peckingorder)理论,即首先是内源融资6,然后才是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银行贷款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低风险的债券融资,最后才不得不选择股权融资。
假设:n是企业所需的外部融资金额,N1是管理层根据内部信息判断的企业股份的到期价值,y=投资项目的净现值,?Nn1?n、只有当y时,管理层才会考虑原始股东的利益??只有当n.但是,如果管理层持有的内部信息对企业不利,即?如果n为负,那么y=0,这意味着管理层只愿意投资于净现值12本部分引用沈逸峰,1999,《资本结构理论史》,经济科学出版社,第177-202页。
唐纳森,1961,“企业债务能力:企业债务政策和企业债务能力决定因素研究”,哈佛大学研究部,第67页。
三资本结构更习惯地被称为融资结构(financialstructure),是“企业长期融资工具的组合”,主要是指企业长期负债与股东权益的比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财管1001杜一凡 2010020006 解释及含义优序融资理论放宽MM理论完全信息的假定,以不对称信息理论为基础,并考虑交易成本的存在,认为权益融资会传递企业经营的负面信息,而且外部融资要多支付各种成本,因而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
迈尔斯和马吉洛夫的研究表明,当股票价格高估时,企业管理者会利用其内部信息发行新股。
投资者会意识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当企业宣布发行股票时,投资者会调低对现有股票和新发股票的估价,导致股票价格下降、企业市场价值降低。
内源融资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自然形成的现金流,它等于净利润加上折旧减去股利。
由于内源融资不需要与投资者签订契约,也无需支付各种费用,所受限制少,因而是首选的融资方式,其次是低风险债券,其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可以忽略,再次是高风险债券,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发行股票。
优序融资理论的主要结论是:(1)公司偏好于内部融资(假设信息不对称只是在AE部融资中有关);(2)股息具有“粘性”,所以公司会避免股息的突然变化,一般不用减少股息来为资本支出融资。
换句话说,公司净现金流的变化一般体现了外部融资的变化;(3)如果需要外部融资,公司将首先发行最安全的证券,也就是说,先债务后权益。
如果公司内部产生的现金流超过其投资需求,多余现金将用于偿还债务而不是回购股票。
随着外部融资需求的增加,公司的融资工具选择顺序将是:从安全的幅务到有风险的债务,比如从有抵押的高级债务到可转换债券或优先股,股权融资是最后的选择;(4)因此,每个公司的债务率反映了公司对外部融资的累计需求。
伴随的问题与影响(1)资本弱化问题资本弱化问题不但广泛地存在于国内企业之间,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跨国企业也大量地采用资本弱化手段进行国际避税。
尤其是跨国关联企业间往往用债权投资的方式替代股权投资,比如跨国母公司对东道国子公司准备追加投资,一般的做法是增加它的持股比例,但母公司可以把资金通过低息(或无息)贷款方式贷给子公司,这样子公司不但可以把贷款利息在税前支出,而且还能避免股息的双重征税问题。
尽管这种税盾效应的存在是合法的,但是它往往被跨国公司所滥用,实际上削弱了一国的税基。
因此,各国针对跨国公司的避税行为纷纷建立资本弱化税制。
(2)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在我国,即使是上市公司也无法自由地选择融资方式,况且融资制度的成本与不确定性都很高。
除少数上市公司效益好,内部融资能力较强外,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效益比较差,缺乏内部融资的能力。
而且,较之股票市场,我国的债券市场更加不成熟,企业几乎没有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机会。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不同的企业,特别是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其资本结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但是所有的经营者都必须意识到,无论是债权融资还是股权融资,都是有成本的。
虽然我国目前的现状是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但这是有悖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也与国际上的融资潮流相左。
理论给出了某种指导性意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的上市公司应当结合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配置,使之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
虽然绝对的均衡是不存在的,但追求均衡状态却是经济学研究中始终不变的主题。
概括而言,MM理论实质上是一个融资方案选择理论,其前提是认为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可衡量的,并且有相同经营风险的企业即处于同一风险等级。
除给予我们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因其理论假定过于苛刻,与现实差距过大,许多假设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或无法实现。
现代融资结构理论研究的共同结论当企业为新项目筹集资金时,它面临多种融资方式的选择(即资本结构的选择)。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筹集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
企业的资本结构由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构成。
资本结构指的就是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各占多大比例。
企业融资有多种方式,不同方式的融资成本和风险不同,权衡融资成本和风险建立最佳融资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融资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在著名论文《资本成本,公司金融和投资理论》中提出的M-M定理,“MM定理因此成为公司金融理论和经验分析的自然基础,或比较标准”。
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及米勒在讨论公司融资决策对公司价值影响中,导出了两项不相关命题,即MM定理。
第一项不相关命题说,(1)股权融资和借款之间的选择不影响一个企业的市场价值和资本的平均成本,以及(2)企业股份的预期收益(即股权资本的成本)随企业的负债和股权之间的比率线性地增加,即著名的杠杆效应。
第二项不相关命题说,在同样假设下,一个企业的红利政策不影响它的市场价值。
这些命题奠定了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石,在M-M的分析中提出的“无套利(No-Arbitrage)”分析方法对后来的微观金融理论的发展和金融工程的产生产生了巨大影响。
MM定理实质上隐含着这么一个命题:企业的融资偏好与企业的价值无关,因此,研究企业的偏好问题或注重于企业融资方式的偏好选择是没有意义的。
MM定量是在没有公司所得税,没有公司破产风险,资本市场具有完全效率,零交易成本等假设的基础上形成的。
显然,这一系列假设条件太苛刻了,缺乏实证意义。
1963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将企业所得税因素引入原来的分析之中,由于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是可以计入成本而免交企业所得税的,股息支出和税前净利润则不行,从而,债权资本成本实际上要低于企业的股权成本,由于财务杠杆效应,随着企业资本结构中负债率的提高,企业价值也将得以增加。
这样一来,企业的融资偏好选择债务方式就是合理的,也是应该提倡的。
当然,修正的MM定理只是接近了现实,离实际经验尚有不少差距。
在MM之后,许多经济学家从公司财务角度讨论了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对MM定理作出了各种修正。
梅耶斯(Myers)、斯科特(Scott)提出了平衡理论(梅耶斯后来进一步考察了不对称信息对融资成本的影响,发现这种信息会促使企业尽可能少用股权融资。
),平衡理论认为,随着公司债务的增加而上升的公司风险制约了公司无限追求免税优惠的欲望。
因此,公司最佳资本结构就是平衡免税优惠收益与债务上升带来的财务危机成本的结果。
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提出了代理成本理论,在詹森和麦卡林模型中,给定一个公司的投资总额和内部股本(即经理人员的持股数,设为a,且0≤a≤1),则该公司举债越多,所需的外部股本就越少,那么同样的内部股本数所占总股本的比例就越高。
罗斯(Ross)提出了信号—激励模型,在罗斯(Ross)的模型中,经理使用公司的负债比例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公司利润分布的信息。
投资者把较高的负债率看作是公司高质量的表现。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被引入了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当中, 梅叶斯(Myers)和梅吉拉夫(Majluf)沿着信息不对称的思路,提出了新优序融资理论,第一次正面地回答了企业的融资偏好问题,并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
梅叶斯(Myers)和梅吉拉夫(Majluf)认为,资本结构的确定是为了缓和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公司投资决策的无效率。
按照这一理论,公司的资本结构是在公司为了新项目筹资愿望的驱使下形成的,融资先通过内部资金进行,然后再通过低风险的债券,最后才不得不采用股票。
这就是融资的“先后顺序”理论。
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考察了公司融资问题,并且得出较为一致的认识:(1)债务融资具有抵税好处,只有当债务融资超过一定点时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增加才会抵消企业节税利益,因此企业应保持一定债务比例。
(2)债务融资对管理者具有激励作用,可降低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成本。
(3)债务融资向市场传递的是积极信号,有助于提高企业市场价值。
总之,企业融资应首选内源融资,若需外源融资,应首选举债,然后才发行股票。
这就是来自现代融资理论的“融资定律”。
现代融资理论在我国的悖论按照现代融资理论的“融资定律”,上市公司再融资应首选内源融资,即留存收益和固定资产折旧;然后才考虑外源融资,其中又以债务融资优先,而把股权融资作为最后的选择。
这条“融资定律”已经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验证。
我国的股权融资结构和融资顺序与西方发达国家恰恰相反,融资顺序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源融资,即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关于融资优序原则存在明显的冲突。
无论是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还是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无论是负债累累还是拥有大量现金的企业都竞相选择股权融资从而形成了上市公司配股热和增发热这表现为配股和增发筹资的企业家数日益增多筹资金额也越来越大。
在我国,股票融资只是上市公司持续筹资的工具而已,上市公司基本上没有想到如何协调负债融资和股票融资的关系以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由国信证券完成的第三期上证联合研究计划的一项课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上具有股权融资偏好,其融资顺序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源融资。
上市公司在进行长期融资决策时普遍存在“轻债务重股权”的股权融资偏好。
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缘由为什么中国的上市公司不追求通常认为的资金成本较低的债券融资而偏好股权融资方式呢?总体来说,这与我国还不太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发展中国家的上市公司具有“异常融资优序”(abnormal pecking order)现象——外部资本优于内部资金,外部资本中股权资本优于债权资本,偏好于股权融资,也被称为公司的“圈钱饥渴症”。
就我国的上市企业和资本市场而言,存在异常的融资顺序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1)、资本市场发展失衡。
(2)、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
这种操作办法造成:(1)国家在大多数上市公司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国有股“一股独大”。
(2)由于“上市”始终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再加上监管乏术及缺乏有效退市机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上市公司强化管理的动机,而增强了其利用上市公司壳资源谋利的愿望。
出于以上原因,作为公众股的中小股东的投资一旦投入公司就不能抽回,上市公司对其又没有还本付息的义务。
所以,对于控股股东和上市公司的高管而言,它们实质上是“零成本”资金,这便是我国上市公司首选股权融资的原因之一。
(3).资产收益率偏低,限制了内源融资。
由于国家政策的倾向,我国的上市公司改制前大部分为国有企业。
企业改制上市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相关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滞后,一系列相关因素造成了上市公司总体业绩相对偏低,盈利能力不稳定。
(4)、股权融资成本背离风险——收益对等原则。
从理论上讲,相比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其融资成本应该更低。
原因在于(1)债务融资的利息计入成本,具有冲减税基的作用;而在股权融资中却存在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双重纳税”的问题;(2)发行债券企业可以利用外部资金扩大投资,增加企业股东的收益,产生“杠杆效应”;而在股权融资中,新增股东要分享企业的盈利,从而摊薄每股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