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简介详解

合集下载

介绍土家族

介绍土家族

民族文化的琼浆,是滋润我们的营养。土家毛古斯,2008 年走进北京奥运会的赛场,在鸟巢里尽情释放,粗犷原始, 刚劲激昂,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他的阳刚
毛古斯节歌舞

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 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 烟熏而成。
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 碗来装。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 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 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 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入席时座位分辈份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 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 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土家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 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 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摆手” 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叫“大摆 手”。“大摆手”规模大、套数多、时间长,历 时七、八天,与集市贸易、文艺体育活动一起, 在“摆手堂”前举行。“摆手堂”,在土王祠。 “小摆手”规模小,套数少,一般是一至三天, 多在本氏族祠堂举行。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 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 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有着浓厚的祖先崇 拜痕迹。
日常食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
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 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 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 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 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 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 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 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 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 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 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土家族

土家族
合渣
的家 烟 风族 熏 味最 腊 菜具 肉 特是 色土

甜酒
团 馓
酱香饼
糯 米 粑 粑

土家族服饰
土家族 的服饰 布料多 为自纺 自织的 土布
土家族服饰
土 帕头左家 缠衽族 圈开女 形襟子 的,服 墨滚饰 青镶为 丝 短 帕层衣 或花大 布边袖 ,, 2~3

土家族服饰
爱 裤穿 对 男 用 ,白 、 子 靑在布 九 服 布 膝围 对 饰 包 至脚 、 为 头 踝和 十 对 上 靑一襟 缠、 对 短 “蓝 不 衫 布布 等 , 裹的 的 钉 脚大 扣 上 ”筒 子 七 ;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也称毕基族、毕基卡族,自称“毕兹卡”, 意思是“本地人”,或者为古代巴人后裔。 中国有土家族835.39万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 查),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贵州、重庆。


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文字
土家族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狩猎是他们的主要副业
土家族信奉多种神,没有固定的宗教信仰,因大多神明 大都与祖先有关,认为是“祖先”处处关照子孙,是最 好的神,因此对祖先十分崇拜,称之为祖先神。
吊脚楼为土家 族人居住生活 的场所,多依 山就势而建, 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 白虎,前朱雀, 后玄武”为最 佳屋场,后来 讲究朝向,或 坐西向东,或 坐东向西。
土家妹子
土 家 寨 子
土 家 吊 脚 楼
土家饮食
炸广椒
土 家 粑 粑
刨 汤 肉
喜土 欢家 饮人 酒喜 欢 酸 辣 菜 肴 ,

摆手舞
图妇 土 案女 家 就独 锦 达特 布 到的 ( 数织 西 百锦 兰 种工 卡 。艺 普 品) ,是 仅土 织家 锦族

土家族

土家族

5.特色文化 5.特色文化
5.特色文化 5.特色文化
<3>民居 <3>民居 :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 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 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现在的 土家族大多居于木质吊角楼,一般是“ 土家族大多居于木质吊角楼,一般是“左青龙,右白虎, 前朱雀,后玄武” 前朱雀,后玄武”。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 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 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 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 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 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 骑、5 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 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 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 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Leabharlann 2.历史由来 2.历史由来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 直接的渊源关系。但其来源, 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 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 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 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 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 工匠的后裔, 工匠的后裔,还有人为是汉人戍 边将士和土著女子的后代。史 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 “土人”、“土民”等,清末 土人” 土民” 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 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 . 2 0 0 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 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 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 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 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 五溪蛮” 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 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 “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 土民” 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 名为土家族。

中国民族民俗:土家族概况

中国民族民俗:土家族概况

油茶汤
糯米糕
民俗旅游资源
(三)服饰 在服饰方面,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饰与汉服差不多,只有在隆重
的集会和节日或者是在偏僻的山村,才能见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
土家族少女
土家族年夜饭
民俗旅游资源
(四)节日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比较多,其传统节日主要有赶节、牛王节等。
赶年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
中国民族民俗
土家族概况
课件提纲
一、历史及概况 二、民俗旅游资源
历史及概况
土家族,人口数为802万。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 山地区。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土家族从事 农业生产,善于渔猎。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土家族的文化丰富 多彩。土家族的傩戏,可以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赶节
牛王节
土家族人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民俗旅游资源
(一)建筑 土家族热爱群居,喜欢住吊脚楼。修建的房屋都是一村村、一寨
寨的,很少有单家独户。土家吊脚楼大多为木质结构,根据地形,分 为半截吊、半边吊等。
土家族建筑
土家族建筑
民俗旅游资源
(二)饮食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在春夏农忙、劳动强度
较大时吃四餐。土家族以包谷、稻米为主食,菜肴以酸辣为主要特点, 喜好饮酒。

导游基础知识之土家族概况及民俗禁忌

导游基础知识之土家族概况及民俗禁忌

导游基础知识之土家族概况及民俗禁忌导游基础知识之土家族概况及民俗禁忌我国的56个民族当中,大家有了解过土家族的概况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导游基础知识之土家族概况及民俗禁忌,欢迎大家浏览。

集中居住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丛山之中。

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但是绝大多数人使用汉语,仅有少数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土家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相信鬼神,崇拜土王(整个土家族的.祖先)。

多食包谷、稻米,习惯做包谷饭、豆饭、团馓和糍粑等。

土家族恋爱“以山歌为媒”自由择偶,婚礼中有“哭嫁”的习惯。

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

房屋依山而建,成虎坐形。

其中土司或土官居住的木架屋,雕梁画柱,房顶盖瓦,俗称吊脚楼。

服饰与当地汉人的服饰差不多。

但是在高山地区的土家老人穿着或保存的衣饰,则与汉族、侗族和苗族的服饰不同:布料多为自纺自织的土布(史称溪布或峒布)。

男装为对襟短衫,扣子很多,下着长裤;无论年老年轻,爱用青布包头。

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衽开襟,滚镶花边,原着八幅罗裙,后改镶边筒裤;头缠墨青丝帕或布帕。

摆手舞是最著名的一种古老舞蹈,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行“摆手舞”会;土家锦(土家语称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是土家族妇女独特的织锦工艺品,仅织锦团案就多达数百种,它跟“摆手舞”并称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传统节日主要是赶年、六月六。

赶年就是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或几天过春节。

相传跟土家族祖先为了抗击外来侵略,提前吃年饭以出发迎战有关系。

禁忌:禁食狗肉;忌用脚踩灶或把脏物放在灶上;客人不能与少妇坐在一起;忌在家里吹口哨或随意敲锣打鼓。

小结:1、分布:湘、鄂、川、黔丛山之中2、宗教:崇拜祖先、相信鬼神3、节庆:赶年(提前1~2天过年)、六月六4、饮食:酸辣,糯米和高粱制的甜酒、咂酒5、民居:吊脚楼6、服饰:7、习俗:“以山歌为媒”,婚礼中有“哭嫁”8、禁忌:禁食狗肉忌踩灶、赃物放置在灶上忌客人与少妇坐在一起忌在家中吹口哨或随意敲锣打鼓9、文化:语言属汉藏语系缅语族,无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的少数民族土家织锦称“西兰卡普”“摆手舞”、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土家族是指哪个民族?

土家族是指哪个民族?

土家族是指哪个民族?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南、湖北、贵州等地。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土家族的起源、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土家族的起源1.土家族是彝族的分支在古代,土家族与彝族是同源的。

据考古学研究发现,土家族起源于古代的巴蜀地区,与彝族同属于古代的滇池文化和双塔文化,后来逐渐迁移至现今的四川、重庆等地。

2.与汉族的融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家族与汉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

土家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与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土家族的文化也带有一定的汉族文化特色。

二、土家族的文化特点1.语言文字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与汉语、藏语等有一定的关联。

土家族历史悠久,土家语以其独特的音韵特点和词汇表达在当地广泛使用。

2.服饰土家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男性常穿着黑色长袍、白色裤子和黑色腰带,女性则喜欢穿着色彩斑斓的长衫和裙子。

土家族的服饰以其独特的样式和刺绣工艺而闻名。

3.音乐舞蹈土家族的音乐舞蹈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包括歌舞、器乐等。

土家族的舞蹈以其独特的节奏和动作为特点,展现了土家族人民豪放、热情的性格。

4.民俗习惯土家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如婚俗、葬礼等。

土家族人民重视家庭和社群,崇尚和睦、团结的家风,注重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道的传承。

三、土家族的传统习俗1.火把节火把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人们手持火把,燃起篝火,围绕火堆跳舞、歌唱,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2.木偶戏土家族的木偶戏是土家人民喜爱的传统表演形式。

通过木偶的操纵,讲述土家族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传递着土家族的文化和智慧。

3.丧葬习俗土家族的丧葬习俗以其独特而庄重的仪式而闻名。

人们会为逝者举办盛大的葬礼,包括燃放鞭炮、布置白布等,以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怀念之情。

土家族介绍

土家族介绍

诞生礼 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祀。 土家族人,相当注重为婴儿举办诞生礼仪式, 既含有为新生命祝吉的意思,也有为产妇驱邪的 表示。礼仪中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土家族人举办诞生礼仪过程是较长的。 结婚礼 土家族人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制度里, 有着不同的婚姻制度,不同的礼仪、习俗。
祝寿礼 祝寿,土家族把它视为人生礼仪中重大礼仪之一。对 祝寿,土家族有些不成文的俗规;未满童限的小孩,称为 “长尾巴”;成年人,则叫“过生日”;五十岁,方称 “祝寿”。但是,若父母在世,即使年过半百,也不能举 办“祝寿”,有“尊亲在不敢言老”之说。最隆重的祝寿, 是满六十花甲;特大隆重的寿诞,是年满百岁,称为“人 间寿星”。 因此,婚礼上的哭 嫁歌,是衡量女子才智 和贤德的标准,谁家的 姑娘不善于哭,就会被 认为才低贤劣。在哭嫁 歌中,新娘要将新郎和 媒人一一埋怨过来。而 且哭的时间在出嫁前的 七至二十天就开始了, 到新娘被送上花轿时, 才算结束。
哭嫁歌有“哭父 母”、“哭哥 嫂”、“哭伯 叔”、“哭姐 妹”、“哭媒 人”、“哭梳 头”、“哭戴 花”、“哭辞爹 离娘”、“哭辞 祖宗”、“哭上 轿”等等。
一、待客之道
二、酒宴礼仪 三、婚嫁礼仪 四、人生四礼
土家族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 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 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 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 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 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 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 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 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 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 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土家族

土家族

土家族舞蹈北省恩施州、宜昌市的五峰、长阳,渝东南,黔东北)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等”。

南支土家族仅分布于湖南湘西州泸溪县内的几个村落。

自称“孟兹”,南支土家语与北部土家语不能通话,不是什么土汉混合语,现只有泸溪的九百余人使用。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也有人认为归入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

绝大多数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

通用汉文。

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2人口分布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四省市接壤的武陵山脉的高山地带;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土家族人口总数有8028133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大庸等县,聚居的土家族人口较多,州内其余三县市也有部分土家人居住,中国向世界开放的旅游城市张家界市也是土家族聚居的地区。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等五个县市,土家族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较大。

恩施、建始、巴东等三个县市的土家族人,多聚居在清江之南,呈现出鄂西南土家人聚居偏南,汉人偏北的局面。

湖北宜昌地区土家族聚居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共有11个区、镇,36个乡;除其东部3个区、镇系土家和汉族杂居区外,县境中部和西部都是土家族人较集中地居住地。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人为全县总人口的47.46%,绝大部分聚居在县境内高山溪谷之间的地方。

重庆东南部边境的黔江地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聚居的土家族人较多;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人有一些与苗、汉人杂居。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人口数为全县总人口的53%,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土家族聚居的地方,有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和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以上情况说明,土家族是聚居于我国长江以南武陵、大娄山余脉溪洞间的一个山地民族。

土家族文化简介

土家族文化简介

土家文化简介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它不仅在单纯的文化艺术领域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巨大成就,还在政治、军事、教育、生产技术、医药卫生、哲学思想、古代法律、历史典籍、古代建筑、书画雕塑、名胜古迹和出土文物等多种领域,也有丰厚的文化现象。

这些文化现象有深富的文化内涵,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土家族概况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万人,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在湖南省264万、湖北省218万,重庆市150万,贵州省143万,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土家族。

二、土家族文化简介1.语言土家族语言属藏语系藏缅语族,比较接近于彝语支的一支独立语言,土家族仅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语在语音方面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声母中无唇齿音f和舌尖后音zh、ch、sh、r,韵母中无U、ang、eng;二是有专声母ng、r(舌尖前音)和韵母io;三是声母g、k、h 和韵母i分别合拼成gi、ki、hi;四是有四个声调,但一声和四声差别不大,很难区分。

土家语的音位系统,共有二十个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四个基本调类。

2.文学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

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

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民族探源之土家族文化

民族探源之土家族文化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女士
阿朵
邓超予
头饰很华丽
姑娘很水灵
采茶的山妹子笑盈盈
五、土家族的器物
祖先用过的物品——蓑衣、斗笠
土家族歌舞
土家族的服饰
六、土家族歌谣
土家族民歌
土家族的民间歌曲按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 子、摇儿歌与儿歌、风俗歌等5种。山歌:土家族山歌在语言 上有土家语山歌和汉语山歌两种;在声腔上有高腔和平腔之分; 在结构上有“一声子”、“三声子“、“四句头”、“五句子 “之 别;在内容上有情歌、古歌、礼仪歌、生活歌、苦情歌等。 薅草锣鼓:又称薅草歌、合音锣鼓、挖土歌等。 劳动号子:土家人世居武陵山区和酉水、澧水两岸,拖木运料, 撬岩抬石,行船驾舟等,在劳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行 船号子、拖木号子、岩工号子最为流行 。 摇儿歌与儿歌:龙山的坡脚、保靖的普戍流行用土家语唱的摇 儿歌,曲调由上、下句组成,节奏平稳。普戍县的摇儿歌有羽 调式和征调式两种,旋律多级进下行。 风俗歌:有哭嫁歌、孝歌、摆手歌等。
民族探源
土家族,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 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重庆市的 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 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 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2000多 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 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 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 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 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 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 区仍通用土家语。

中华各民族简介——土家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土家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土家族中华各民族简介——土家族土家族概况历史: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人口:土家族现有人口约802.9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经济:主要从事农业。

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风俗图腾:土家人的先民巴人以白虎为图腾。

在巴人活动过的广大地区,历代不断有众多的虎饰文物如錞于、铜剑、铜戈、铜钺出土。

土家地区建有白虎庙,长阳等地修有白虎寺。

礼仪: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

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

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习俗: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

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禁忌:土家族新娘回门时,忌为娘家扫地,恐将娘家财气扫光。

回门日,新郎吃岳丈家头一餐时,忌将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饭吃光,忌将酒杯中事先投入的两粒黄豆(金豆)吃掉,酒后应留在杯中,以免将岳家吃穷喝光。

回门时,忌新婚夫妇在岳(娘)家同房。

鄂西土家族忌在待客的油茶场中打3、4以外数目的鸡蛋。

俗信,1个(鸡蛋)为独吞,2个为骂人,5个销五谷,6个是赏禄,7、8、9个则应了“七死八亡九埋”的不吉语,故习于打3个或4个荷包蛋待宾客。

婚俗: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今天,婚姻自由了。

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

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

介绍土家族

介绍土家族

介绍土家族分布土家族,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四川省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

语言土家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

但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用渊源普遍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公元前400至600年,居住在巴子国(今重庆市)。

到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

灭亡前后的一段时期,巴人开始从重庆一带往东迁移。

从公元1300年开始,逐渐被统称为“土家”。

居住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

吊脚楼一般依山而建,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

服饰土家族服饰多以自织土布为衣料,青蓝两种颜色比较常见,喜欢在衣边、头巾上镶五彩刺绣。

土家族服饰女装多为短衣大袖,左开襟,镶边筒裤,男装则多为对襟短衫。

土家族在重要节日,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饮食土家族的典型食品有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节日赶年:就是提前一天过年。

传说为纪念战胜倭寇。

牛王节:每年的四月十八日,要举办牛王节歌会,搭起歌台,将牛头像悬挂在歌台中央,以歌颂牛的功德。

女儿会: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这天青年男女便梳妆打扮,穿戴一新去赶会,借对歌方式寻找美满的情侣,若被彼此相中,即约定地点交谈,以定终身之好。

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

丧葬基本是土葬。

文化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分“大摆手”和“小摆手”。

“大摆手”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在土王祠前举行,历时七、八天;“小摆手”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举行。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的语言文字与民间艺术

土家族的语言
•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 与汉语有较大的差异
土家族的 文字
• 创制于清朝时期
• 采用汉字部首和音韵
土家族的民间艺术
• 歌舞、刺绣、编织等技艺
• 反映了土家族的生活习俗和精神文化

⌛️
02
土家族的地域分布与生态环境
土家族的地理分布与主要聚居地
土家族的地理分布
土家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挑战
• 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 文化传承与现代化的冲突
土家族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土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未来的发展趋势
土家族未来的前景展望
•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 实现全面小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
•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CREATE TOGETHER
04
土家族的宗教信仰与民族精神
土家族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
土家族的宗教信仰
• 原始宗教、道教、佛教等多元信仰
• 信仰影响土家族的生活习俗和精神文化
土家族的神话传说
• 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神话
• 反映了土家族的原始观念和文化特点
土家族的民族精神与价值观
土家族的民族精神
土家族的价值观念
• 勤劳、勇敢、团结、互助
土家族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特点
土家族的经济发展
• 农业、林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
土家族的产业特点
• 形成了特色农业产业链
• 依托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土家族的贫困问题与脱贫攻坚
土家族的贫困问题
土家族的脱贫攻坚
• 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

土家族介绍

土家族介绍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 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
婚姻礼仪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哭
嫁。观摩、学习如何哭,很小时就陪哭。在哭嫁时,口中念念有词,叫做“送嫁饭”。哭嫁时,同村亲友的女孩 都来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伤心,越动听,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受到歧视和讥笑。 男方必须送粑粑到女方家,参加哭嫁的人多、范围广,而且有专门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时间短则五、六天, 长则一二个月。要与家人、亲戚、朋友之间哭。哭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 “满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后哭嫁已逐渐淡化,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还 有遗风遗俗。 丧葬礼仪 丧葬基本是土葬,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司祭
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
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
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
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遵义的凤 冈等县。
土家族有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 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 尘;绿豆粉(米粉),用大米绿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主要 原料炸制而成。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 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 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 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 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

土家族(整理的资料)

土家族(整理的资料)

关于土家族名族建筑与服饰的简介:1)名族简介: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孟兹黑”,一个古老而新兴的民族。

“古老”是因为“土家人”是古代“賨人”的后裔,“新兴”是因为“土家人“经过千百年以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获得正式的称谓。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武陵山、大娄山余脉的溪洞间,湘、鄂、渝、黔四省接壤地。

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土家族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民族分布:土家族居住的湘、鄂、渝、黔比邻地区,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西抵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和江汉,北接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方圆约10万平方公里。

名族特色:德江县是贵州省文化厅命名的“傩戏之乡”。

“傩堂戏”是土家族的一种祭祖活动,又受到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响,有着比较明显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笃信巫术的文化痕迹。

它融巫术、原始宗教和戏剧为一体,成为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据说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充实、扩展和完善,形成了以傩仪、傩戏、傩舞、傩技为主要形式的傩文化,至今仍然活跃在黔东北土家族舞蹈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起源于远古,盛行于明清。

土家人祭祀仪式毕,击大鼓,鸣大锣,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气势雄浑壮阔,动人心魄。

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

摆手舞又分大摆手和小摆手。

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农事活动。

进行摆手舞活动时候由梯玛用土家语演唱摆手舞古歌。

禁忌:1.主人待客忌用狗肉,土家人认为狗肉不宜上正席,否则是对客人的不礼貌。

土家族历史与发展

土家族历史与发展

土家族历史与发展土家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内容。

一、历史沿革土家族起源于古代巴蜀地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的夏、商、周时期。

在西周时期,土家族是巴蜀地区的主要居民之一,他们当时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居住在山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家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二、文化传统土家族的文化传统丰富多样,包括语言、服饰、婚俗等方面。

土家族有独特的土家话,是一种属于汉藏语系的分支语言。

土家族人民善于歌舞,他们的歌曲多以劳动、爱情和生活为主题,节奏欢快,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土家族的服饰也非常独特,男性多穿短衣马裤,戴斗笠、草帽等;女性则穿着彩色上衣和绣花蓬蓬裙,头戴银饰,非常鲜艳夺目。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审美观念,更是他们对土地和自然的热爱的表达。

土家族的婚俗也十分独特。

传统的土家族婚礼有祭神、合婚、抬娘等环节,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传统婚姻的尊重和珍视。

三、经济发展土家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由于土家族居住在山区,土地资源较为有限,森林资源丰富,因此木材加工、林业和畜牧业成为了土家族人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此外,土家族还以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为主,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农耕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家族人民逐渐涉足其他行业,如旅游业、手工艺品制作等。

土家族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同时,土家族人民还利用自己的手工艺技巧,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品,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四、现代发展当代土家族人民积极融入社会主流,提升自身发展水平。

政府积极推动农村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土家族地区的交通、能源和通讯条件,改善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政府还加强对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培养土家族青年人才,推动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结:土家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土家族

土家族

巴人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 文化的一支,与汉族、土家族 土家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 土家族 族、哈尼族、傈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 等为
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土家族的历史由来2
• 历史上封建领主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直至 清朝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时,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

土家族的历史由来4
• 3、巴人和土家族语言中有相同的词汇。这就是:虎称“李” 和鱼称 “娠隅”。巴人与土家族都有虎称“李” 的词汇。巴人称鱼“娠隅” 这个字例,与今天土家族的同类称呼相通。 • 4、巴人和土家族姓氏的相同据《世本》和《华阳国志·巴志》载, 廪君之巴有五姓,而板檐之巴有七姓。关于巴人姓氏的研究,是与其 起源、演变和融合有关的重要内容,因而历来学者均较为注意。潘光 旦先生在其著作中,对巴人五姓与七姓的发展及下落作了详尽的考述。 关于前五姓,他说:巴,除了廪君自己姓巴名务相以及战国时代有一 个巴蔓子而外,作为一个姓氏,似乎没有在巴人区域里流传下来.而 在汉人的区域里,却出现了一些姓巴的人-樊,有些带樊字的地名, 如樊口、樊城等,或许与巴人的樊姓有关;可以和樊氏一起说到的是 范氏和繁氏。瞫,直接以瞫字为姓的人,文献无证,但和在音读与形 象上相同或相近的姓,如覃、潭、谭等,则尽有其例,它们都或多或 少与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有关。相,据传后来演变为土家族的大姓向。 郑,今土家人中亦有存在。
土家族的姓氏2
• 关于土家族田氏的来源:容美土司先祖叫——墨施什用,“墨施”在土家语 中称为“天王”之意或“首领”之称,随着容美土司逐步与汉文化交融,由 “墨”到“天”,再由“天”到“田”,墨→天→田,就是容美田氏的真正 来源。 其他的土家族姓氏(向、彭、覃、冉)亦可考证由当地巴人先祖所演化。 在渝东地南、黔东北及湖南凤凰、龙山,有一个较大的姓氏——杨氏。 民族自称为:“廪卡人”(字辈为再、正、通、光、昌、胜、秀)杨氏是现 今当地土家族的。“彭.白.李,田,冉,杨、谭、向“所谓八大姓之 一.在秀山杨氏人口尤多.光绪《绣山县志》卷13《土官志》即云:“于时 种落豪长杨,田.彭、向称大娃,而杨氏尤强.‘现令仅秀山一地,此杨氏 的人口即达6万以上。关于杨氏的来源,根据当地方志与《杨氏族谱》记载皆 谓系唐末诚州刺史杨再思之后。但有的又根据《杨氏族谱》上记载:“再思 父居忠,以隋宗室避唐隐于播州,即古黔中夜郎故地也,①从而推断杨氏出 自古代巴族。根据调查研究.杨再思系侗人,川黔边杨氏即为杨再思后 裔.无疑应源于侗族.但杨氏源于侗族,并不排斥其为现今的土家族的一个 组成部价。

土族介绍-中国少数民族

土族介绍-中国少数民族

文化传承
土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 统,政府在土族地区设立了文化保护 机构,推动土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土族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生态环境
土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资源会对环境造 成破坏。
经济发展不平衡
土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贫困问题依然存在。
文化冲突与认同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年轻人对本 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减弱。
土族人民注重信誉和产品质量,在商业活动中赢得了良 好的口碑和信誉。
04
土族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
土族地区的发展现状
经济发展
教育水平
土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主要依靠农 业、畜牧业和旅游业,近年来工业发 展也有所加快。
土族地区的教育水平逐年提高,政府 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了学校的 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
土族的人口和分布
人口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据统计 ,土家族人口约为60万人。
分布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青海、甘肃 、四川等省份的部分地区,其中青海 省的土家族人口最多。
土族的语言和文化特色
语言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其语言特点是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词汇。
文化特色
土家族的文化独具特色,他们有自己的传统服饰、歌舞、节庆等。其中,土家族 的传统歌舞如“土家山歌”、“土家舞”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土家族的传统手工艺如刺绣、编织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土族人民善于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副业。
土族的手工业和商业
土族的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如制 作羊毛毡、刺绣、雕刻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族人民的商业意识逐渐增强,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土家族

土家族

哭嫁歌
在闹沧湖地方出现了一个蛮狠的男人,身高力大,是个 “吃雷公局火闪的角色”。一天,这个狠男人看到一个 女子在溪边坎坎上独自摘野果,吃得很开心。他不管女 子肯不肯,硬把这个女子抢到屋里,强迫成了夫妻。而 且,从这以后,沿袭成了男婚女嫁的风俗习惯。由于妇 女不高兴,想起就伤心,所以,姑娘嫁出门之前,“都 要数七数八、摇肝动肺地哭几天几夜。” ► 哭嫁习俗的形成,可以说是有它的远因与近因。上述这 个传说故事即与它的远因有关(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 出现的族外掠夺婚的折光反映)。至于它的近因,则是 盛行于湘西一带的封建包办婚姻的某些陋习(诸如“骨 种亲”——姑表婚,“扁担亲”——姨表婚,“坐床 亲”——哥死嫂必嫁弟)所致。
土家族
土家族基本概况
► 土家族也称毕基族、毕基卡族。世居湘、鄂、
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根据2010年第六次 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土家族人口数量约为 8,353,912人,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排名 第七位,仅次于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 族、苗族、彝族。 ► 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 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民族服饰
1.
2. 3. 4.
男子服饰:男子头包青丝 帕或青布,白布帕2至3米, 包成人字路,没有完全盖 住头发。较古老的上衣叫 “琵琶襟”,安铜扣,衣 边上贴梅条和绣“银钩”, 后来逐渐穿满襟衣(多指 中年以上者)和对胸衣。 青年人多穿对胸衣,正中 安五至七对布扣。 裤子是青、蓝布加白布裤 腰。 鞋子是高粱面白底鞋,鞋 底厚。
► 在远古时“是女的坐天下”,“人只晓得阿娘”,后来,
► 哭嫁是土家人婚礼的序曲,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
哭不好看”。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一种友好,哭是 一种礼貌。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 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 。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 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 ► 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 叫“十姊妹会”。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 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 人去接。 ► 哭嫁也是对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 的谴责。

土家族介绍ppt

土家族介绍ppt
返回
•土家族的节日
1
是四川 湖南 湖北三省交界处的土家族人民缅怀祖先胜利凯旋的节 日; 传说在很早以前;土家族的一位祖先被迫离乡被井;多年戊守边关;杳 无音信; 望眼欲穿的家人;突然得知戊边人正月初一回家团聚的消息;非 常高兴;约亲友即日前来相聚; 可是征人因战事紧张 ;直到来年七月初一 才返回故里; 届时;众人杀猪宰羊 打糍粑 磨豆腐 酿米酒 灌香肠 庆贺亲 人安全无羌 胜利凯旋; 节日期间;亲戚朋友要共进午餐;吃团圆饭;跳舍 日巴;
•土家族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的节日 土家族的风俗 土家族的人口
族名 土家在当地汉语中是本地人的意思; 土家族 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1956年才被识别为单一民族;1990年统计人口为 570 422万人;2007年为802万人; 主要分布在湖南省 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 苗族自治州 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长阳土家族自 治县;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德江 印江等县以及重 庆石柱 秀山 酉阳 黔江等县;与汉 苗等族杂居; 土家 族织锦以其色彩斑斓 织工精巧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 语言;
返回
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为570多万; 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鄂西 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川省石柱 秀山 酉阳 黔江及黔东 北沿河 印江 彭水等县;
在历届全国人大代表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土家族代 表; 在土家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这块广袤的土地 上;山峰雄伟;江河纵横;产物丰饶;风景秀丽; 气势磅礴的 武陵山;群峦之间;山岚缭绕;竹木葱茏; 大大小小萦回环 绕的河溪;构成酉水 澧水 清江三大水系;波浪翻滚;奔流 不息;
返回
土家族的风俗

土家人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 待; 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 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 客; 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 阴米或汤圆 荷包蛋 等; 无论婚丧嫁娶 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 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 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 十 碗桌; 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 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土家 语称为“古司拨铺”,翻译过来是“浑身长 毛的打猎人”,它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 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经济以
农业为主
狩猎
兼营
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 层花边,镶边筒裤或群
男装为对襟短衫
主食以米饭
为主外 还 以包谷饭
大山的女儿
土家族人 口分布:
主要在湖南 湖北 重庆 贵州四省市交界的从山 之中
802.81万
属于汉藏语系
土家族公认只有
语言没有文字
土家族传统舞蹈为摆手舞, 是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 传统歌舞形式,是土家族 的一种大型舞蹈。
八宝铜铃舞又名“解钱”,
是土家族民间体育活动之一, 是湘西北土家族宗教职业者土 老司(土家语称为“梯玛”) 进行法事活动、给祖先解钱时 跳的仪式舞蹈。
土家族还喜食
油茶汤
土家粑粑
烧饼
腊肉是土家族的上
等饼
土家族最隆重节日为“土家年
” 俗称过 “赶年”是在汉族的过年的前一天。
土家族房屋一般靠山或 近水,呈老虎坐山形状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
木楼
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