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杨炯)精品课件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杨炯
1
边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 ——王昌龄《从军行》 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2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 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
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பைடு நூலகம்混杂在一起,回
荡在边地沙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
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从这里便可
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
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场面。两句
诗,有声有色,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
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大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
首联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12
二、颔联
文本研习
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 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牙璋辞凤阙”用 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这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牙璋”,古 时代兵的一种符信,即兵符。这里指领兵出征 的将帅。“凤阙”,皇宫,这里长安。参加了 出征的大军离开了京城长安,这是出征的情况。
19
知识归纳
2.边塞诗的特征
从内容看:多写战争场面,边塞特有的风光,将
士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的乡愁离恨等。
从意象看:多有校尉、瀚海、单于、烽火、胡骑
8
整体感知
2.作者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哪 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将士们的战斗生活和 豪情壮志,如“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
声”。
边塞风光与地域文化特色
展现边塞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如民族风情、历 史遗迹等。
描绘边塞地区荒凉、艰苦的自然环境,如“大漠穷秋 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通过边塞风光和地域文化的描绘,烘托出将士们的豪 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诗人自身情感融入与共鸣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目录
• 诗人杨炯简介 • 《从军行》内容解读 • 诗歌中人物形象塑造 • 艺术特色鉴赏与比较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探讨 • 知识拓展:唐代边塞诗派简介
01
诗人杨炯简介
杨炯生平及时代背景
杨炯(650年-693年),唐代 初期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
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卒于武 则天如意元年,终年44岁。
用典丰富
诗歌中引用了大量的典故 和历史事件,既丰富了诗 歌的内涵,也展示了杨炯 深厚的学识。
描写细腻
杨炯在描写战争场景时, 笔触细腻,能够生动地再 现出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 英勇。
与其他边塞诗歌比较异同
与高适《燕歌行》比较
两者都描写了边塞战争,但高适的诗歌更加注重对战争全局的描绘和对士兵命运 的关注,而杨炯的诗歌则更加注重对战争细节的描写和对士兵英勇精神的赞美。
生了深远影响。
边塞诗的创作丰富了唐诗的题 材和内容,为唐诗的繁荣做出
了重要贡献。
边塞诗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和英雄主义气概对后世文人的
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
边塞诗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
启示。
THANKS
感谢观看
作精神。
同时,《从军行》中所蕴含的忠君报国思想,也有助 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课堂练习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 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诗歌解读
诗歌解读:五看关键词(句)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 胸臆,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保边卫国的壮 志豪情。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边塞诗常用意象:
诗歌解读:三看注释
诗歌解读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1.西京:长安。 2.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 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3.凤阙:皇宫。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4.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 5.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6.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边塞诗常见内容和情感
归纳总结
▪ 边塞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寒冷荒凉的恶劣环境 ▪ 表现建功立业、奋勇杀敌的决心/抒发壮志难酬、
报国无门的情怀
▪ 厌倦战争、批判统治者/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 ▪ 戍边生活艰苦、征人思念故乡
课堂练习: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
从军行PPT7 人教版 (共13张PPT)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第一联边境上有敌人来犯,警报已传递到长 安,使我心中起伏不平。为什么心中起伏不 平呢?因为自己只是一个书生,没有能力为 国家御敌。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第二联说:领了兵符,辞别京城,率领骁勇 的骑兵去围攻蕃人的京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
第三联是形容在西域与敌人战斗的情景。 围困了敌人之后,便发动歼灭战,其时大 雪纷飞,使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大风 在四面八方杂着鼓声呼啸着。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第四联接下去说:“我宁可做一个小军官, 也比做一个书生有用些。”这时,正是百夫 长为国效命的时候,一个书生能比得上他吗?
讨论:
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
古人的见解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以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 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 牢骚。 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以为作者看到敌人逼 近西京,奋其不平之气,拜命赴边,触雪犯风,以消 灭敌人,建功立业,不象书生那样无用。 前者以为这是一首讽刺诗,后者以为这是一首爱 国主义的述志诗。这样,从第二联以下,二人的体会 都不同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4.牙璋:调兵的符牒。两块合成,朝廷和主帅 各执其半,嵌合处呈齿状,故名。这里指代 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汉武帝所建的建章 宫上有铜凤,故称凤阙。后来常用作帝王宫 阙的泛称。 5.铁骑:精锐的骑兵,指唐军。绕:围。龙城: 汉时匈奴大会祭天之处,故址在今蒙古国鄂 尔浑河东侧。这里泛指敌方要塞。 6.“雪暗”句:大雪弥漫,落满军旗,使旗帜 上的图案暗淡失色。凋:原意是草木枯败凋 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7.百夫长:泛指下级武官。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诗人与作品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艺术特色探讨•主题思想阐释目录•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01诗人与作品背景杨炯生平简介杨炯(650年-693年),唐代初期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出生于华阴(今属陕西),自幼聪敏好学,十岁应神童举,授校书郎。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代表诗人有岑参、高适、裴迪、常建、王之涣等。
边塞诗派的作品多描写战争场景、抒发豪情壮志,风格豪放、意境深远。
唐代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
唐代边塞诗派概述《从军行》创作背景及意图《从军行》是杨炯的一首代表作,反映了唐代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豪情壮志。
该诗创作于杨炯任职期间,他深感戍边将士的艰辛和付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
杨炯在诗中描绘了将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英勇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02文本解读与赏析全文朗读及录音01提供《从军行》全文的准确朗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02附上朗读录音,供学生模仿和跟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解读战争背景及诗人内心的激荡情感。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描绘出征将士的威武气势和战斗场景。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分析战争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激烈。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探讨诗人的壮志豪情和人生选择。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逐句解读与意境描绘关键意象和象征手法分析意象烽火、牙璋、铁骑、雪、风、鼓声等,共同构建了一幅壮美的边塞征战图。
象征手法通过“烽火”、“牙璋”等象征战争的残酷和将士的英勇;“雪暗”、“风多”等象征边塞的艰苦环境;“百夫长”、“书生”的对比,象征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抉择。
03艺术特色探讨诗中通过描绘大漠、长城、黄河等边塞景象,展现出壮阔豪放的风格。
描绘边塞景象抒发豪情壮志运用典故诗人以豪放的笔触,抒发自己从军报国的壮志豪情,表现出雄浑的气势。
从军行PPT15 人教版 (共27张PPT)

问题:诗歌最后两句表现作者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后两句运用反问,请君到凌烟阁上 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 有哪一个是书生呢?抒发了为国出
力 、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
王维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杜甫 男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
从 军 行
(唐) 杨 炯
一、导入
“初唐四杰” 王杨卢洛当时体, 轻薄为文审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费江河万古流。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杨炯的 <<从军行>>:
二、解题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 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 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 “引”、“曲”、“吟”、“歌 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总结:“尚武”的社会风气 ,贯穿 唐王朝始终,文人普遍投笔从戎, 赴边求功。
杨炯的《从军行》以及很多其他的 诗歌都反映了文人这一心态。 举例:
拓展阅读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南园》
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②关山五 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 区。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 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第三联从什么角度,描写怎样的画面? 第三联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两军交 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 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 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 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 沙场之上。 苦战 烘托 (听觉/视觉) 悲壮激烈
作者描述这几个片段运用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三、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 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 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 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 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 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 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 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从军行杨炯》课件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 爱和忠诚。这句话的意思是宁愿做一个低级的军官为国捐躯,也胜过做一个白面 书生只会纸上谈兵。
04
作品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价值
作为唐代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品,《从 军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其独特的风格和语言技巧为 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对现代的影响
历史价值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学作品,《从军行》对现代人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 料。
教育意义
《从军行》被选入各类教材,成为中小学生学习的对象。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的爱 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05
作品评价
后人评价
总结词:影响深远
详细描述:杨炯的《从军行》在后世的传播和影响深远,被广泛传颂和引用,成 为经典之作。
《从军行杨炯》 ppt课件
目录
• 作者介绍 • 作品背景 • 作品赏析 • 作品影响 • 作品评价
01
作者介绍
生平简介
出生背景
杨炯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 聪颖好学,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
赋。
早年经历
他早年便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刻苦攻读,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 础。
创作历程
杨炯的创作生涯始于青少年时期, 他的作品深受当时文坛的关注和赞 誉。
军旅,保卫国家。
《从军行》是杨炯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初唐边塞诗的佳作之一, 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03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战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 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从军行》课件

仕途坎坷
王昌龄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 但屡试不中。后因文采出众, 被举荐为官。
边塞生活
王昌龄曾游历边塞,亲眼目睹 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疾苦, 这些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 了深远影响。
晚年生活
王昌龄晚年生活较为清苦,但 仍坚持文学创作,直至去世。
王昌龄的创作风格
豪放雄浑
王昌龄的诗歌风格豪放,语言雄浑有 力,展现出恢弘的气势。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战争场景,表达了 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以及 对英勇的士兵的赞美。
诗人通过对边疆战争的生动描绘,展现了 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英勇,表达了对和平 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
主题思想在诗歌中的体现
主题思想的意义
诗歌中通过描绘战争场景、边疆风光和士 兵形象,展现了诗人对战争和士兵的独特 思考和感受。
诗歌中的场景描绘、比喻和想 象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诗歌 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不仅展现了 诗人高超的文学造诣,也丰富 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 诗歌更具有艺术价值。
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
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用词精准,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和士兵的 深刻思考。
语言风格分析
诗人通过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精准的用词,将复杂的思考和感受表 达得淋漓尽致,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军行》ppt课件
• 《从军行》的创作背景 • 《从军行》的诗歌内容 • 《从军行》的文学价值 • 《从军行》的作者王昌龄 • 《从军行》的诗歌评价
01
《从军行》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01
02
03
盛唐时期
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 化开放,为诗歌创作提供 了丰富的土壤。
边疆战事频繁
2024从军行(杨炯)公开课PPT优秀课件

从军行(杨炯)公开课PPT优秀课件•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赏析与解读•人物形象塑造与情感表达•艺术特色与价值评价目录•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战争题材文学作品比较•延伸活动设计与课堂互动环节01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杨炯生平及主要成就杨炯(约650年—约693年),唐代文学家,以文学才华著称,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创作,其边塞诗风格豪放,气势磅礴,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文学史上,杨炯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作品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从军行》是杨炯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诗歌的创作背景与唐代当时的边疆战争有关,反映了当时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同时,杨炯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英勇将士的赞美。
《从军行》创作背景唐代边塞诗风概述唐代边塞诗风盛行,以描绘边疆自然风光、战争场景和将士生活为主要内容。
边塞诗风格豪放、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的向往。
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其中,杨炯的《从军行》也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
02诗歌内容赏析与解读全文朗诵及录音欣赏诗歌全文朗诵通过名家朗诵,感受《从军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录音欣赏提供高质量的诗歌录音,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逐句解读与意境描绘逐句解读对诗歌的每一句进行详细解读,揭示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表达意图。
意境描绘根据诗句的内容,描绘出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关键意象分析剖析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如“烽火”、“牙璋”等,揭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修辞手法分析详细讲解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领略诗人的艺术匠心。
03人物形象塑造与情感表达通过描写战争的残酷、危险环境,突出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描绘战争环境刻画人物动作展现内心世界运用生动的动词和形象的比喻,描绘将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从军行-(完美版)ppt

真题演练(2017年泉州市质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 岑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下列对本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岑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题中的“歌”是古诗的常 见体裁。 B.一二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 浩大苍茫。 C.从“中军”到“辕门”再到“轮台东门”,清楚表明地点转 移,脉络分明。 D.最后两句直接抒情,作者独自看着身后雪地上的的马蹄印, 感慨万千。 2.请简析作者反复描写雪景的原因。(2分) 渲染惜别氛围,抒发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行军神速
场景?
战斗激烈
温故知新——炼字绘境 常见题型: 望岳(杜甫)八年级上册 1.诗中哪一字,描绘了什么景? /突出了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物的什么特点?(常见于判断题的选项)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品味诗中某字的表达效果。 3. 描绘诗句展示的画面。 品味颔联“钟”字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示例:“钟”:是积聚,汇聚之意,写出了大自然在泰 山上汇聚了天地间神奇秀丽的景色,突出了泰山的秀美。 含义,描绘场景,意境/感情。
三、分析手法解诗情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烘托
手法?
烘托或对比、渲染、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典故、 以静写动、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虚实结合……
温故知新——手法达意
赏析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日月之行, 常见题型: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七年级上册
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唐】杨炯32页PPT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唐】杨 炯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从军行精品图文教案课件

当马援辅助刘秀一统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之后, 虽已年迈,但仍请缨征伐,说道:“男儿要当死于边野, 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于 是他破羌人,征交趾,击乌桓,但也一语成谶,含冤而 死,差点就暴尸荒野、“马革裹尸”了。 当终军赶赴京师,过函谷关时,守关吏卒交给他一 件帛制的“繻”,是返回过关的凭证,终军慨然掷之于 地,自信地说:“大丈夫西游,终不复还。”于是他封 大夫,出匈奴,使南越,他手持朝廷符节,骑高头大马, 再过函谷关,守关人员认出他,叹服其志远才高。 当老谋深算的叔叔宗炳考验宗悫的志向时,宗悫掷 地有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宗炳长叹一声说: “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宗悫十四岁的时候,他 的兄长家刚成亲,迎来了许多盗贼,宗悫一人在门口战 斗,十多个盗贼被打得披头散发,却又无可奈何。
“初唐四杰”是初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乐府是其文 学创作的重要部分。四人的乐府创作逐渐摆脱齐梁以来 的艳情和绮靡,通过改良上官体而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 来引导了方向。
《旧唐书》记载:炯幼聪敏博学,善属文。神童举, 拜校书郎,为崇文馆学士。杨炯举神童科应该是在唐高 宗永徽六年(655),时年六岁(一说十岁,另一说十 三岁)。直到他二十六岁,杨炯才得以科举考试而及第, 授秘书省校书郎。怀经国理想的杨炯,才获得一个“雠 校典籍”的九品小官,对自己仕途上的这种蹇滞不畅, 杨炯心里更加郁郁不平。三十二岁的时候,他才做到太 子(李显)詹事司直,充弘文馆学士,掌太子东宫庶务。 虽说也只是一个七品官,但毕竟是太子身边的人。
如意元年(692年)秋天,杨炯辞别亲友,离开 了东宫洛阳,踏上赴任盈川令的旅途。在盈川令上, 杨炯振兴农桑,关心黎民百姓疾苦,到任两三年时间, 年年丰收,深受百姓爱戴。但杨炯在朝官那里却同样 受尽嘲讽和诽谤,说他为政残酷,动不动就鞭挞小吏。 而在老百姓那里则又是完全不同的说法。相传杨炯在 盈川的第三年,遇大旱数月,民不聊生,杨炯心急如 焚,跪求上苍普降甘露,救众生于苦难,后投身枯井 以死祈雨。杨炯一投井,当天居然就真的降下了大雨。 为纪念杨炯,村民推举他为“城隍神”。直到现在, 衢江区每年都要举办“杨炯出巡”祭祀活动,而且这 个活动还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 在表明,杨炯的人品、官品不仅不差,而且为当地老 百姓所称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
1、尾联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
2、“绕”字好在哪里
形象有力地写出唐军神速地把敌人城堡包围的水泄 不通的强大气势。
3、“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的艺术特点
景物描写烘托环境的恶劣艰苦战场的紧张氛围;听觉 和视觉结合,抓住旗和鼓典型意象表现唐将士奋勇杀 敌的无畏精神和悲壮场面。
4、主旨句
边塞诗
边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有哪一个是书生呢?抒发了为国出 力 、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
链接高考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 年 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 “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如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 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 民族的骑射生活。
《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 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 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
总体归纳如下:
➢景: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同情劳动人民,厌恶战争
一、首联
文本研习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 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一、首联
文本研习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 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 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 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3、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 此有何看法?
对这些类似的问题,如何回答,(分析前一 题)
答题步骤
1某句具有什么特点(手法) 2展开想象,结合对这句诗的理解,再 现诗句所描写的情境; 3体会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妙处(结 构、情感、主旨)
手法+句意+作用(结构、情感、主旨)
拓展阅读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 大国的一束奇葩。
知识归纳
2.边塞诗的特征
从内容看:多写战争场面,边塞特有的风光,将士艰 苦的边塞生活,征人的乡愁离恨等。 从感情看: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怀才不遇, 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怨情;对国力强盛,奇异的边塞风 光,将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精神的礼赞;对将士紧张艰 苦的边塞生活,征人愁思的同情;对朝廷穷兵黩武,将领 骄奢淫欲,不体恤士兵的讥讽等感情。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 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 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 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前两句交代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写边报传来, 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暗示军情的肾急,
“照西京”言烽火映照京城,渲染了紧张气氛。
在国家危难关头,有责任心的志士不会坐视不理, 自然引出下句“心中自不平”。
“自”字,表现了志士发自内心的爱国激情,写 出了初唐士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南园》
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②关山五 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 区。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 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问题:诗歌最后两句表现作者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后两句运用反问,请君到凌烟阁上 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
文本研习 二、颔联
3. “绕”字有何内涵?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 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颔联描写将士辞京出师、赴敌作战的情景。
颈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 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 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 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 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 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 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 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二、颔联
文本研习
2. “铁骑绕龙城”,表现了怎样的氛围?
这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汉朝时,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 直捣龙城。这龙城是匈奴首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 地方。匈奴是游牧民族,龙城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唐人诗中 常用“龙城”,指代敌人的巢穴。
“铁骑绕龙城”,写唐军神速地到达前线,并 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 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从 军 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杨 炯
二、解题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 有的加上“歌”、“引”、“曲”、 “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一、介绍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即唐高宗到武后时期的四位职小而才 高的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应该说 声律和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的。唐代 蓬勃昂扬的时代气息,卓尔不群的才华名声使四 杰都满怀兼济天下的胸怀和抱负,而卑微的官职 和地位却使他们怀才莫展、坎坷失意。在他们的 诗歌里,表现为题材的开拓,四杰把诗歌从宫廷 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的 开拓同时带来了一种严肃的思想,一种豪放的气 势,一种慷慨悲凉的风格。四杰的诗歌也因而成 为初唐诗歌中风骨凝练的佳作。
—李白《塞下曲六首(选一)》
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凉州词》 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 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在诗歌鉴赏题目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如:
1、某句诗在文中的作用
2、某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杨炯(650年-692年),华阴县(今陕西华阴) 人。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 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他也和王勃一 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 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 (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 《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 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 胸臆,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保边卫国的壮 志豪情。
一个投笔从戎,不甘作伏案书生,渴望为 国建立功业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整体感知
2.作者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哪几个场 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一二句来犯,三句出征,四句围城,五六 句苦战,(七八句抒怀)
文本研习
人 将士 思乡念亲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 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
五、常用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衬托、
虚实结合等
六、主要风格: 雄壮豪迈
边塞诗的内容包括: A、边塞风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明确】“照”渲染了军情紧急的气氛;“自”写出了 书生由衷的报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②“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描写怎样的场面?
【明确】描写了将士冒雪战斗,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③尾联运用什么抒情方式,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写作者宁愿当一个 军队中的低级军官,也不愿当一个书生。抒发建功 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 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 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 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 战主题。
塞 ——王昌龄《从军行》 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什么是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 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 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 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 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 逐渐蔚为大观。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写作背景
唐高宗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 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永隆二年 (681),突 厥入侵固原、庆阳,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 师征讨。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整体感知
1.从军、出塞之作,多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 志豪情,慷慨雄壮,对盛唐边塞诗的成熟和繁荣有一定 的影响。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感情?
从意象看
① 地点:楼兰、阴山、凉州、长城、玉关大漠 ② 景物:黄沙、秋风、冷月、雪、雁\铁骑 ③ 战具:干、戈、战车、烽火、旗 ④ 乐器: 笛、琵琶、号角、鼓 ⑤ 曲子:《折柳》《梅花落》《关山月》
三、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
一、首联
1.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烽火”这一 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 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 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