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理解古诗常见意象。

过程与方法: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分析比照、衬托等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课时安排:三课时。

学问储藏
【咏物诗的鉴赏】
1、含义: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表达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予了肯定的感情。

在诗中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奇特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2、特点:第一,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

咏子规,题目即为《子规》;咏葡萄,题为《葡萄》;咏牡丹,题为《赏牡丹》。

其次,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

如,写青松的“挺”“直”,这是形态描写;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石灰吟》中写“大雪压”“凌寒”“出深山”“烈火燃烧”,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

其实根本上每一首咏物诗都有这一特点。

第三,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德,寄予作者的情志。

如对于青松,我们可以读出青松的“坚贞不屈、傲岸高洁”、对于梅花,我们可以读出梅花的“不畏严寒、清雅高洁”、对于石灰,我们可以读出石灰“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光明磊落的襟怀”,固然,物的品质实际上也是作者的品质表达,是作者的人格写照。

3、作者借所咏之物所寄予的常见情感:第一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其次表达自甘孤独、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第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第四,表达对
人民的怜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4、鉴赏方法: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予的感情。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常用的写作手法有,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拟人、比方、双关、借代、比照衬托、环境衬托、象征。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梳理咏物诗词及其鉴赏的有关学问。

〔见前文“学问储藏”局部〕
学习《定风波》〔苏轼〕。

一、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已第三年。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二、鉴赏重点:
赏析:
1、“回首始终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请简析。

2、用轻松的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严峻的人生主题,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

细读本词,说说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其次课时
学习内容:学习《赏牡丹》〔刘禹锡〕、《小松》〔杜荀鹤〕、《花非花》〔白居易〕》。

学习《赏牡丹》〔刘禹锡〕
一、【作者介绍】
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白称之为“诗豪”,世称“刘白”。

其诗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

牡丹是我国国花,素有花王、百两金之贵称。

唐人认为牡丹是“万万花中第一流”。

本诗是一首牡丹花的赞歌。

二、赏析重点:
1、《赏牡丹》用一半的篇幅先写芍药和荷花,为什么?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季节动京城”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牡丹,
表现了牡丹什么特点?
学习《小松》〔杜荀鹤〕
一、【解题】
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帝都,
京都〕不相识”,以致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诗人心中颇感苦闷,于是写了这首“小松”,托物讽喻,表达自己被埋没于深草的不平。

二、赏析重点:
此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
学习《花非花》〔白居易〕
赏析重点:
《花非花》诗意模糊。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
种诗意的?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学习《青玉案》〔辛弃疾〕、《鹧鸪天桂花》〔李清照〕
学习《青玉案》〔辛弃疾〕
赏析重点:
1、末句“那人”的品性是怎样的?
2、主旨句是哪句?主旨是什么?
学习《鹧鸪天桂花》〔李清照〕
赏析重点:
1、此词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2、此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3、概括主旨。

练习:
〔2022 年重庆高考卷〕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歌,然后答复以下问
题。

雷①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②。

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雷第一声③。

①、雷:春天的第一个雷声,象征春天的莅临。

②、造物:指天。

古人认为天是制造万物的。

每于:经常在。

③、此二句言:“造物”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

(1)造物“有情”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从内容上看,为什么说“只待雷第一声”?
(2)诗的末句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定风波》〔苏轼〕
赏析:
1、“回首始终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请简析。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大事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回首始终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安静;
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患病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2、用轻松的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严峻的人生主题,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

细读本词,说说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此词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是:
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懊丧沉沦。

其次课时
《赏牡丹》〔刘禹锡〕
1、《赏牡丹》用一半的篇幅先写芍药和荷花,为什么?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衬托。

写了三种花。

写芍药“妖”却“无格”,写荷花“净”却“少情”,以衬托牡丹的贵重华美。

令人宠爱。

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季节动京城”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牡丹,表现了牡丹什么特点?
比方。

“国色”古代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以此比方牡丹,写出了牡丹姿色远在其他诸花之上。

“国色天香”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小松》〔杜荀鹤〕
此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
运用了比照的表现手法。

通过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无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赞扬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暗含了诗人身世之慨。

《花非花》〔白居易〕
《花非花》诗意模糊。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诗意的?
主旨之一: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奇特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

作者用了博喻的手法,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

“花非花,雾非雾:,给人一种难以说清、琢磨不定之感,虽是否认,却有着一个确定的比方:如花似雾。

“夜半来”者是春梦,春梦虽美却格外短暂;“天明去”如朝霞,朝霞虽美却易幻灭。

主旨之二:感伤身世之作,写难言的伤痛。

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诗无达诂。

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探究此诗内涵,体会其模糊意味,作出自己的解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强求全都。

第三课时
《青玉案》〔辛弃疾〕
1、末句“那人”的品性是怎样的?
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那人”就是抒情仆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抱负人格的化身。

2、主旨句是哪句?主旨是什么?
主旨句是最终一句。

前面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吵闹、狂欢的盛况,但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表扬对象。

主旨:〔托物寓意的手法〕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德,寄予了词人的抱负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的志向。

假设要提醒其中的政治含义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鹧鸪天桂花》〔李清照〕
1、此词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开头两句直接描写桂花,其余都是谈论的文字。

2、此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拟人、正衬、化用。

〔下片第一句〕
3、概括主旨。

这首咏物词通过咏桂花表现自己独特高尚的人格抱负:外貌不扬而内秀
丰富。

词中的桂花形象,就是作者自我抱负人格的艺术再现
练习:〔1〕造物“有情”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从内容上看,为什么说“只待雷第一声”?
(1)“觉春生”、“安排着”、“只待”。

由于只有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诗的末句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自然喻人事。

在对雷的期盼中,透露出作者对春天将到的喜悦,对生活、气象的渴望与期盼。

小诗短短四句,寓理于情,耐人寻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