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问题一: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 入——不期而至的惊喜 •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 •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 寻——急切 •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的喜悦 • 相与步于中庭——闲适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仕途的失意,对自己的自嘲
谢 谢
更显空灵。原句另一方面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
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 交替,使人自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问题三:
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的“闲人”二字?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 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 的"乌台诗案",让苏轼入狱,几经折磨,差一 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黄州任团 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 闲官。
小结
他从"月色入户"开始夜游,在夜游而赏中 看到了月空明的美景,到最后的抒情,我 们不由得要感受苏轼内心复杂而微妙的感 情。虽然全文只写到了三处月,但是全文 却被月色所笼罩,我们不仅要去感叹苏轼 的才华,还要赞赏苏轼在人生的低谷当中 走出来豁达的心境。
作业
•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 写一篇200字短评
问题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 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营造了怎样一种境界?
比喻 月光清澈透明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①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 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感“夜游之因”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1.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月色入户
但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积累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24张PPT)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8月)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12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担任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
写作背景
贰
读译文章的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目录
读译文章韵味
赏月夜美景
悟月下情怀
品人生态度
知文章作品
壹
知文章作品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叁
赏月下美景
思考: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
人物
事情起因
事情经过
事情结果
承天寺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
比喻 把庭中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写出了月光的澄澈、空明的特点。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肆课文赏析
8.文章抒发感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怎样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 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 “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认 为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到这么美丽的月 色。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 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 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 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 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水——月色
皎洁空灵 清澈透明
静
藻、荇交横——竹柏之影 疏影摇曳
清理淡雅
动
奇特的想象 新奇的比喻
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
课文赏析
7.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
遂
寻 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欣喜 遗憾
不假思索 急切
心心相通的喜悦 闲适从容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被贬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3、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陈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
作者简介
苏 轼 (1037 ~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
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 ~1063)进士。曾上书力 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 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 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
运用比喻,以积水空明表现月光的皎洁在透明、空 灵;以藻荇交横表现了月影的摇曳多姿。点染出一 个空明澄净、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衬 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这 个境界也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的胸襟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0张PPT).ppt
一、遇见一篇“日记”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念/无与(yŭ)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 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的生命,把月亮写活了,月不请自来,仿佛是苏轼的知己、好 友。
如:从“欣然”一词,我品味出那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苏轼非
常欢欣、高兴。
如:从“遂”一词,我品味出苏轼第一反应想要与之分享快乐的
人是张怀民,不假思索,说明他们是好友。
如:从“亦”一词,我品味出苏轼和张怀民是彼此的知己知音,
充满默契,有一种不约而同的欣喜,心意相通,心有灵犀。
张怀民
作者的朋友,1083年被贬黄州,初 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 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 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 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在被贬黄州、生活困顿、日间劳累 时,却能看到世间最美的月亮,做到欣然起行,悠闲赏 月。
水调歌头:苏轼在兄弟分离时,却能想到“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译句验收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 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 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合作探究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庭下……”一句在写景上的妙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
月光——积水 竹柏的影子——水中交横的藻、荇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 中交横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澄澈以及竹柏倒影的清丽 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情趣。
新课导入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 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 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为妓女题诗,他与和尚趣谈,他为百 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记承天寺 夜游
宋 苏轼
知识备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课堂小结
班长总结
课堂作业
1.朗读并背诵文章 2.完成《日清周练》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借助注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积累常见的 文言实词和虚词
二、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以景传 情的写法
三、反复朗读,体会“闲人”心境,领会苏轼“安闲从容” 的人生境界
预习检测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suì
qĭn
zăo
xìng
zhú băi
遂
寝
藻
荇
竹柏
二、解释下列词语
念: 考虑,想到 空明:形容水清澈
1.记叙,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 2.描写,写月下庭中景物 3.议论抒情,抒发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叹
合作探究
2、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结合具 体语句进行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22张
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积累字词
(一)古今异义 月 色 入 户.
古义:门。 今义:住户、人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而已、罢了。
位于今湖北省黄
冈市南,北宋景德
承
四年(1007年)赐
天
名承天寺, 因寺宇
寺
第一山门横匾上有
金光闪烁的“月台”
两字,故又名月台
寺。
• 给加点字注音。 解( jiě )衣 遂( suì )至
藻荇( xìn g) 未寝(qǐn )
门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 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 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啊。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交横:纵横交错。 盖:连词,“原来是”
比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影—藻荇 交横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考虑、想到 同、和 于是,就
睡觉
共同, 一起
院子里
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 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这个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蕴藏着令人惊喜的情感
波澜:庭院下恰似有一汪澄澈空明的积水,积 水中还有纵横交错的藻、荇,那婆娑的阴影大 概是竹柏的影子啊!这个波澜,来自苏轼的真 实感受,也带动着我们的惊喜。
我们可以说作者是快乐的:
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朋友心意相通的 快乐、知己相伴悠闲漫步的快乐以及沉 醉月下美景、因错觉而引发的意外发现 的快乐。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父为苏洵,弟为苏 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 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 木怪石图》等。
念:考虑,想到。 中庭:院子里
相与:共同,一起。 遂:于是,就。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 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 在院子里散步。
•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大概是。
•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 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
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我们不妨经 常读一读苏轼,让我们的心灵更加澄澈 明净,让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复习旧知: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 议论、抒情、说明
波澜:庭院下恰似有一汪澄澈空明的积水,积 水中还有纵横交错的藻、荇,那婆娑的阴影大 概是竹柏的影子啊!这个波澜,来自苏轼的真 实感受,也带动着我们的惊喜。
我们可以说作者是快乐的:
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朋友心意相通的 快乐、知己相伴悠闲漫步的快乐以及沉 醉月下美景、因错觉而引发的意外发现 的快乐。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父为苏洵,弟为苏 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 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 木怪石图》等。
念:考虑,想到。 中庭:院子里
相与:共同,一起。 遂:于是,就。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 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 在院子里散步。
•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大概是。
•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 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
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我们不妨经 常读一读苏轼,让我们的心灵更加澄澈 明净,让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复习旧知: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 议论、抒情、说明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6张ppt)
张怀民,作者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寻知音——月亮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寻知音——月亮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赏妙笔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请以“庭中的月色,美在……”分享你发现的美。 示例:庭中的月色,美在月光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 【提示:景物特点、表现手法(修辞、动静、虚实等)、营造意 境等】
精思·寻知音
旅行的意义是在寻找,寻找另一个人,寻找另一 种心情,寻找另一个自己,寻找能听懂你心声的知音。
在这次夜游之行中,谁是苏轼的知音?
寻知音——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背景资料:
元丰二年(1079),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hé)苏轼; 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苏轼因此被捕 入狱,130多天后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 当于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实际是以流放罪犯的身 份来到僻远的黄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闲月盖空于怀至行睡月 人何竹明中民承念月十 如处柏水庭亦天无色二
读准节奏在于知晓其意 读出韵味在于连而不断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初读·入情入境地读
化身苏轼,漫步月下,入情入境地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 什么时间夜游?—— • 为什么夜游?—— • 与谁一起夜游?—— • 夜游所见之景?—— • 夜游所思所感是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六二 中十
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 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寻知音——月亮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寻知音——月亮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赏妙笔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请以“庭中的月色,美在……”分享你发现的美。 示例:庭中的月色,美在月光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 【提示:景物特点、表现手法(修辞、动静、虚实等)、营造意 境等】
精思·寻知音
旅行的意义是在寻找,寻找另一个人,寻找另一 种心情,寻找另一个自己,寻找能听懂你心声的知音。
在这次夜游之行中,谁是苏轼的知音?
寻知音——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背景资料:
元丰二年(1079),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hé)苏轼; 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苏轼因此被捕 入狱,130多天后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 当于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实际是以流放罪犯的身 份来到僻远的黄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闲月盖空于怀至行睡月 人何竹明中民承念月十 如处柏水庭亦天无色二
读准节奏在于知晓其意 读出韵味在于连而不断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初读·入情入境地读
化身苏轼,漫步月下,入情入境地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 什么时间夜游?—— • 为什么夜游?—— • 与谁一起夜游?—— • 夜游所见之景?—— • 夜游所思所感是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六二 中十
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 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PPT课件
(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 柏?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惋惜无人赏月)
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哪 两层意思?
❖ 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 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 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 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 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 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 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 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的人生态度。
一、破题---蕴涵月情
你能从题目中 获取哪些信息?
二、朗读---体悟月情
要求: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
2、/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
盖 竹柏影也。
//
3、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三、释义---分析月情
要求:看课文注释, 了解大意。小组合 作,结合注释,翻 译全文。
到
解释下列红色的文言词语 于•是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相与步于中庭 院里
共同,一起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原来是
只是
清闲的人
交错、纵横
四、赏析---分享月情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
交 融
心境:闲
(抒情)
1、文中哪句话是描写月景的?这月
景有何特点?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
绘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月景特点:皎洁、空灵。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 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 横。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 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课文创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 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 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因御史李 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 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 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经 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性命。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 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 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 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 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 一。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 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 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 贬黄州。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才华横溢的苏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 发唱黄鸡。
你能从这首词中看出苏轼热爱生活、 豁达处世的人生信条吗?
阅读判断,选择错误的一项(D )
A首句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及游兰溪之时令,着一
“浸”字写出了兰溪的活力。
B次句写漫步兰溪边,突出兰溪的洁净。三句补足 洁净的原因,同时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C下阙“流水尚能西”悟出“人生”能“再少”, 何必哀叹衰老的哲理。
D全词虽表现了诗人身处困境力求振作的精神,但 也掩盖不了诗人消极隐退的悲凉情绪。
课内练习
1.苏轼承天寺夜游的 原因是( B)
A.解衣欲睡 B.月 色入户
C.无与为乐 D.怀 民亦未寝
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①这个句子描写的对象是:( B)
A.庭院 B.月光 ②“竹柏影”是指:(B )
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划分朗读停顿:
• 念/无 与 为 乐 者 • 但/少 闲 人/如 吾 两 人 者 耳 • 遂/至 承 天 寺/寻 张 怀 民
• 庭 下/如 积 水 空 明 • 水 中/藻、荇 交 横
• 盖/竹 柏 影 也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 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 有一个小的停顿。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味
1、注意字音、停顿。 2、把握技巧,体会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s至uì)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 相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zǎo)(xìnɡ)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
——孤独无聊,借月排遣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出了他怎样 的思想感情?
表面上看,似乎是说自己与怀民因遭贬斥, 无所事事,故多闲暇,才会有这闲情逸致来夜赏 明月;实际上它是对碌碌人生的否定和庸庸官场 的鄙视,也是对宦海浮沉的解脱和受诬遭贬的排 遣。
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 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 含其中。
你认为“闲人”是怎样一种人?
“闲人”是不是指无所事事的人?
不是。“闲人”,即清闲的人.首 先指具有闲情雅致之人。其次,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 悲凉心境。虽然他在政治上有远大 抱负,但是一贬再贬,在内心深处, 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
A.积水空明 B.水中藻、荇交横
③这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 A.比喻 B.拟人
④翻译这个句子: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
水中的水藻和荇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柏在
月光下的影子啊。
身临其境
苏轼与张怀民步于中庭会有怎
实 践
样的语言对白?他们会谈生世遭遇, 抒理想抱负,叹壮志难酬,还是赏 无限风光?
创
新
怀民 兄
呀…
…
我说子 瞻
兄……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月 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 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 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 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 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
“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结:苏轼遭遇“文字
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心情抑郁,但他没有灰心丧 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 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 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 豁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 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 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起行 • 念无与乐者 • 遂至承天寺 • 相与步于中庭 • 庭下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门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 共同、一起
散步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原来 只是 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 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便 很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因为想到没有人与我同 乐,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 睡,(于是)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 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 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课文结构 欣
时间:10月12日
记 然 地点:承天寺 (记叙)
承起 天行 寺
缘由:月色入户 同游者:张怀民
情 景
夜 游 庭下月色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