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背影》(本课拟定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

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

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三、教材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然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

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原来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亲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远行的游子几番落泪,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的深沉和感人。

人们歌颂父亲一般采用正面来写父亲如山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却宕开一笔去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特别是浓墨重彩写了
父亲的背影。

正是这样一个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

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

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可谓“真情真感真文”。

(二)教材重、难点分析:
1.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很适合朗读,要让学生多读。

读出文中的感情,使学生自己能够受到感动。

所以我把本文教学重点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深入体会文章表现的父子间的深情,激发学生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2)理解文章质朴、含蓄、动人的语言。

2.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初一的学生,他们的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掌握的阅读技巧不是很多。

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学难点定为:
(1)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的内在含义。

(2)抓住人物的特征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四、学生分析
林语堂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

”在现实生活中,能读懂“无字之书”,意识到亲情可贵的学生实在不多。

对于这些独生子女,谈及父爱,他们表示出很难理解。

娇生惯养中长大的他们比较熟悉母亲细腻、温柔、无微不至的母爱,而对
在苦海里泡大的朱自清所描绘的慈父形象表示怀疑。

初一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记叙文知识,但因学生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还不能够真正体会到文中所描绘的父子深情,很难与作品产生共鸣;再加上个体间学习水平差距比较大,如果不加引导,则会使学生无法进入作品的天地。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学法设计
1.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必须达到一定的阅读能力。

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法上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

据此,我在教学该课时主要采用朗读的方法,作者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慢慢感受出来,以达到教学目的。

根据以上分析,同时又依据最新的教学理念和课标要求,教学中应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采用情境教学法,读中悟美。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扬个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2.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再根据本文的思想内容,教学本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走出课堂,走进家庭,去体验亲情,充分理解父母对儿女的真诚无私的爱。

六、教学媒体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
引他们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活动中去。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动听的歌曲。

师: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叫什么吗?
生:《父亲》。

师:其实,陪伴我们一生、如阳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生命的爱,不仅仅来自母爱,还来自我们的父亲。

父亲,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深沉厚重的爱,这就是父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歌颂父爱的著名篇章——《背影》。

它的作者是著名爱国学者朱自清。

(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预习,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测。

(出示课件:给加点字注音,指名学生认读。


师:看来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很好。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生:读课文。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读完了课文,我们来看这几个问题,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来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父亲和我。

师:在什么地方呢?
生:浦口车站。

师:那么我们来概括一下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我与父亲在浦口车站送别。

师:很好,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文中一共写了父亲的几个背影?
生:四个。

师:课文哪些地方着重写了父亲的背影?在什么时候?
生: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背影。

师:还有吗?当我看到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之后还有一个,大家能找到吗?
生:父亲混入来来往往人群中的背影。

师:这两个背影都出现在第几自然段?
生:第5自然段。

(二)精读赏析,品味情感
师:下面我们就来精彩回放这一段,看看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父亲的背影的。

(课件播放视频)
师:我看到许多同学和老师一样,心里都有所感触了。

作者正是将这个背影的一瞬化作了永恒,它像一剂情感的重锤重重的敲击在人们的心里,又像一道情感的闪电照彻千千万万颗赤子之心。

这也是这篇文章可以在文坛不朽的原因。

下面,我们详细来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作者写父亲背影的词句是最富有表现力的。

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生:外貌和动作。

师:首先我们来看衣着。

衣服是人的第一生存环境,从着装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对自己的关心程度如何。

父亲穿的是什么衣服呢?从文中能不能找到相关语句?
生:“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师:这句话中突出的是哪两个字?
生:“黑”和“布”。

师:描写父亲的穿着为什么突出黑色?
生: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板书:沉重)
师:“布”是青布,也是一种很廉价的布料,可见父亲穿的怎么样呢?
生:朴素。

师:对,很朴素。

那儿子呢?我们能不能在文中找到描写儿子穿着的语句?
生: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师:我们来想一想:作者当时的家境怎么样呢?
生:贫寒。

师: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语句获得这些信息的呢?
生:“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师:还有吗?
生:“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师:祖母死了,本来就非常伤心,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这说明父亲下岗了、没工作了,这也是一件非常痛心的事。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可见作者家中的光景是怎样的?
生:惨淡。

师:就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为儿子穿的不仅是皮大衣,还是紫毛大衣。

这是很贵重很时髦的。

从父亲和儿子的着装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远远胜过了自
己。

所以,我们在平时写作时要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师:除此之外,作者还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部分。

谁能把这一部分深情地给大家读一下?
生:朗读……
师:读的很流利也很深情。

师: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
生:蹒跚。

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生:“蹒跚”一词的意思是走路不稳,左右摇摆的样子。

生:由“蹒跚”一词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已年迈。

师:父亲在平地上走路尚且如此,可见他要经过铁道,爬上月台就更不容易了,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

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板书:蹒跚)
师:我们再来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穿铁道、爬月台的动作的?哪些动词最形象生动?(学生齐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生:“探”‘“攀”、“缩”、“倾”
师:我们先来看“探”,“慢慢探身下去”,为什么不说跳?
生:“探”说明月台很高。

师:父亲是一个胖子,要穿过铁道,肯定要小心翼翼,试探着去过。

这个词将父亲过铁道的艰难描写了出来。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他用两手的动作,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攀。

师:可见这个月台怎么样呢?
生:高。

师:为何不用抓呢?
生: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

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
师:写两脚的动作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缩。

师:用“缩”字有什么好处?
生:“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
师:还有一个“倾”是描写什么的?
生:身子向左微倾。

师:父亲年纪大了。

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难的“攀”着、“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作者从衣着、走路姿态和动作方面对特定环境下的背影进行刻画,从这黑色的、蹒跚的、艰难的背影中我们看到了父亲对孩子的爱。

这四个动词生动形象的将父亲穿铁道、爬月台的这一动作描写得栩栩如生。

所以,我们在平时写作文的时候要注重细节描写,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描写人物形象。

师: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当我看到父亲此时此刻的背影时,我的反应是什么?
生:“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人们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作者作为堂堂男儿,为什么会泪流满面?
生:被父亲感动了。

师:对。

父亲如此艰难的穿铁道、爬月台仅仅是为了给我买橘子,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我想作者此时不光是感动,而是百感交集,也有曾经对父亲不理解的懊悔及惭愧。

望着父亲的背影,父亲的慈爱、父亲的迂执、父亲的艰难、父亲的努力、父亲的困顿、父亲的挣扎都聚焦在这个“背影”上。

就在这一瞬间,我突然完全理解了父亲,理解了父亲对我的爱。

我决定要像父亲爱我一样去爱他,所以我就决定要为他做点什么。

文中有一个动词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的理解,同学们能找到吗?当父亲为我买橘子回来时,我赶快去怎么样呢?
生:搀。

师:一个“搀”表现了我真正理解了父亲对我的爱。

当我决定为父亲做点什么的时候,父亲却要与我分手了。

假如是你,当你看到混入了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父亲的背影时,你会怎样呢?
生:为离别而伤感。

生:为对父亲的牵挂流下眼泪。

师:读到这里,浓浓的父子深情,也会让我们潸然泪下。

这是文中最感人最精彩的部分,作者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了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所以我们在写记叙文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选材,截取事物最动人、最精彩、最能反映其本质的瞬间加以描写。

(三)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这篇文章不仅构思好,语言也好,特别是父亲说过的几句话。

我们能从这一段中找出父亲说过的几句话吗?
生:能。

师:一共是几句话呢?请同学们找出来。

(多媒体出示四句话)
师:这几句话包含了父亲怎样的深情呢?
生:学生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生1:“就在此地,我买几个橘子去,不要走动。

”担心儿子长途口渴、跟出来忘了行李。

师:这就是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生2:“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念儿子旅途是否平安,儿子来信报平安了,父亲才能放下心来。

师:
师:“进去吧,里头没人。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是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走了以后又回过头来。

师: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怎样的情感?
生:放心不下、舍不得离开。

师: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师:作者在描写父亲时是不是用了很多华丽的词藻呢?文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吗?
生:没有。

师:而是用了怎样的语言呢?
生:很朴素的语言。

师:用很朴素的语言说了几句很平常的话,讲了一件很平常的事。

也正是因为这种平常,才与很多人有了情感上的共鸣,让人联想到,世间最真情、最美好的感情就在平平常常之中,“平平淡淡才是真”。

虽然这四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
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所以,我们在平常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真实的感情。

现在请同学们饱含深情地集体朗读这一段,将浓浓的父子亲情读出来。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读得很好。

同学们,世间的爱千万种,唯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却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侵入我们的骨髓,融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生活中,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感动过,也许是一句轻声的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中一件让你最能感动的事。

同学们思考3分钟,想好了举手。

父母所做的哪些细小的事感动了你?
生:……
师:看来同学们都生活在幸福当中,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爱,而是缺少发现爱的眼睛,缺少细心体味的心。

同学们,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无可比拟的,请大家在享受亲情的同时,珍惜它、回报它,让我们一起沐浴在浓浓的亲情中。

最后我要送给大家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海洋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在满文君的《懂你》中再次品味亲情、读懂亲情。

,(五)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的写法仿照背影写一篇感受亲情的文章。

(六)教学反思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所以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品读“背影”来感悟文章蕴含情感上。

文章的标题即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文章的主线。

抓住“背影”,也就
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因而,我在教学设计中选取了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所渗透的父子深情的角度,设置了几个层层深入的环节。

先是由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父亲》导入,让学生初步进入到一个感悟亲情世界的氛围当中。

之后是“初读文章,寻找父爱足迹”这一环节,通过这一环节的实施,学生对文章能有一个初步的体会,找出文中提及背影的文字,抓住文章主线。

再来“品读,聚焦父爱画面”,让学生通过品读,得到发现,发现这幅感人的“背影图”是通过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塑造出来的,然后直奔第5段,重点品析了望父买桔的背影。

然而仅仅是父亲为“我”费力买橘子这一画面让作者感动吗?并不是,而是作者从那个背影当中感悟到了深深的父爱。

于是便进入下一环节:研读,感悟至深父爱。

通过结合当时的家庭状况和父亲的境遇、父亲的言行,特别是父亲送行时的几句话以及作者看到背影前后对父亲的理解,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入深深的父爱。

最后进行拓展延伸,以片段写作的形式对父母进行“真情告白”,从而学会感恩,关爱身边爱着自己的人。

本课教学基本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和重点,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获得顿悟并能从课堂中体验到真切的人间至情。

从学生的状态来看,他们较为深入地探究了文本,通过层层深入的环节,理解了文章情感。

因更多地注重情感体验,从而未能够从结构上很好地分析这篇散文。

这是本次教学设计中的遗憾和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