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后抗血小板治疗
脑出血治疗原则
脑出血治疗原则文章目录*一、脑出血治疗原则*二、脑出血如何预防*三、脑出血的危害脑出血治疗原则1、脑出血治疗原则治疗原则:治疗主要分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康复治疗及特殊治疗(针对特殊病因),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节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
一般来说,病情危重致颅内压过高,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脑出血后,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停止进展,康复治疗宜尽早进行,并应针对患者可能发生的抑郁情绪,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
2、脑出血的病因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脑膜动静脉畸形、淀粉样脑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特异性动脉炎、真菌性动脉炎,烟雾病和动脉解剖变异、血管炎、瘤卒中等。
此外,血液因素有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治疗,嗜血杆菌感染,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及颅内肿瘤、酒精中毒及交感神经兴奋药物等。
用力过猛、气候变化、不良嗜好(吸烟、酗酒、食盐过多,体重过重)、血压波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
3、脑出血的临床表现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出血前多无预兆,半数患者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核,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是常见的早期症状;少数病例出现痫性发作,常为局灶性;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脑出血如何预防1、发现动脉硬化,必须早期治疗,降低血脂及胆固醇,以保持血管的弹性。
2、必须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做到定期检查,采取服药措施.降低或稳定血压,防止血压突然增高。
3、精神必须乐观。
避免精神紧张和疲劳,防止动脉硬化和血压上升。
4、饮食必须清淡,少食动物脂肪或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糖也不宜过多食。
自发性脑出血后抗血小板治疗的重启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20年11月第28卷第11期Int J Cerebrovasc Dis,November2020,Vol.28,No.11・857・•综述•自发性脑出血后抗血小板治疗的重启赵天全江鹏严智王恩任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610500通信作者:王恩任,Email:wangenrenl23456@【摘要】脑出血后重启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患者发生重大闭塞性血管事件的风险,但同时也可能会增高出血风险。
临床医生通常面临着脑出血后是否及何时重启抗血小板治疗的挑战性决定。
文章对脑出血后重启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与风险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脑出血;卒中;抗血小板聚集药DOI:10.3760/cma.j.issn.l673-4165.2020.11.011Restarting antiplatelet therapy after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Zhao Tianquan,Jiang Peng,Yan Zhi,Wang Enren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Chengdu61050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IVang Enren,Email:w**********************[Abstract]Restarting antiplatelet therapy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reduces the risk of majorocclusive vascular events,but it may also increase the risk of bleeding.Clinicians often face the challengingdecision of whether and when to restart antiplatelet therapy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This articlereviews the benefits and risks of restarting antiplatelet therapy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iming to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strategies.[Key words]Cerebral hemorrhage;Stroke;Platelet aggregation inhibitorsDOI:10.3760/cma.j.issn.1673-4165.2020.il.011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创伤性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是继缺血性卒中之后第二常见的卒中类型,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12)。
脑出血药物治疗
脑出血药物治疗文章目录*一、脑出血药物治疗1. 脑出血的药物治疗方法2. 脑出血如何治疗3. 脑出血的治疗偏方*二、脑出血如何护理*三、脑出血如何饮食脑出血药物治疗1、脑出血的药物治疗方法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缺血、缺氧,病灶内神经细胞处于钙超载状态,应用钙通道拮抗药能减轻超载状态防止细胞死亡,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供应。
常用的药物有:尼莫地平(尼达尔),20~40mg,3次/d;或尼莫地平(尼莫通),30mg,3次/d;桂利嗪(脑益嗪),25mg,3次/d。
低血压、脑水肿明显、颅内压增高者慎用。
可选用促进神经代谢药物,如吡拉西坦(脑复康)、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脑蛋白水解物(脑活素)、 -氨酪酸、泛癸利酮(辅酶Q10)、维生素B族、维生素E以及扩张血管药物等,也可选用活血化瘀、益气通络等方剂。
2、脑出血如何治疗 2.1、对症治疗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沟通方式,所以首先要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发音训练,尤其是单字训练,让脑出血患者从“我”、“你”开始训练发音,鼓励脑出血患者大声说,建立恢复的自信心。
恢复一段时间后再教脑出血患者唱些简单的歌曲,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闭锁功能。
发音训练的最佳时间往往是早晨。
2.2、手术治疗因脑出血患者发病后一般都有血肿或瘀血聚集在颅内,所以手术也是脑出血治疗一个常用方法。
通过颅骨钻孔或骨瓣形成以清除血肿治疗脑出血,采用CT定位钻孔血肿抽吸尿激酶注入法治疗重症脑出血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高血压性脑出血可在CT引导下定位进行血肿吸出,配合自拟方禹功七厘夺命汤灌肠或鼻饲已取得较好的疗效,这种方法很适用于年老体弱一般情况差的病人的脑出血治疗。
2.3、控制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会反射性升高,而过高的血压则会更加引起出血增加,而过低的血压又会影响到健康脑组织的血供,所以对于脑出血患者,应该选用较为有效的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发病之前的基础血压水平。
3、脑出血的治疗偏方 3.1、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
脑出血治疗指南(欧洲)
脑出血治疗指南欧洲卒中委员会欧洲神经病协会欧洲神经病协会联合会1 概述脑出血(ICH)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占所有卒中的20%。
在过去的10年里,基于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RCTs),这一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
目前可以预测原发性脑出血后再出血和血肿扩大,已经证明栓塞术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治疗措施,其出血后损伤的分子学机制也被进一步定义。
已经进行了几项关于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自从2003年发表了第二版欧洲卒中协会急性缺血性卒中指南以来,欧洲卒中协会执行委员会认为已经有足够的数据可以编写自发性脑出血治疗指南。
2004年12月,执行委员会和编写委员会委员在德国Heidelberg推出两项指南:第Ⅰ章,脑出血指南;第Ⅱ章,蛛网膜下腔出血指南。
本文详细描述第Ⅰ章:脑出血治疗指南。
在此发表的为简易版,包括专门针对脑出血的指南(放射学、外科、专业保守治疗和急性并发症的联合治疗)。
详细版将在欧洲卒中协会的主页()上发表,像缺血性卒中指南一样,将包括一般治疗和监测指南。
本文将欧洲神经病协会发表的证据级别在表1中列出。
指南中给出A-C级建议,如果数据表明临床效果好或者仍不明确,定为Ⅳ级。
1.1 发病率、死亡率和预后脑出血占所有卒中的10%~17%。
脑出血的发病率有种族差异:黑种人、西班牙人、和亚洲人的发病率较高,白种人发病率较低。
30 d死亡率与颅内出血的体积和位置有关。
深位置的出血死亡率高。
相同体积的脑叶出血存活率较高。
颅内出血体积>60 cm3时,深部出血死亡率为93%,脑叶出血为71%;出血体积在30~60 cm3时,深部出血死亡率为64%,脑叶出血死亡率为60%,小脑出血死亡率为75%;出血体积<30 cm3时,深部出血死亡率下降为23%,脑叶出血死亡率下降为7%,小脑出血死亡率为57%。
回顾性研究表明,35%~52%的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1个月内死亡,只有20%的患者6个月后功能残疾有恢复。
脑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
脑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脑卒中是一种常见、多发疾病,已成为中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
抗血小板治疗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如何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结合近年的指南及专家共识,探讨了血小板使用中常见的问题。
一、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1)急性期:对于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症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300mg/d(I,A)。
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Ⅲ,C)。
对于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24小时后开始使用(I,B)。
2)恢复期及二级预防:一般在2周左右,患者进入恢复期。
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抗血小板药物选择以单药治疗为主。
新指南推荐了4种药物:阿司匹林(50-325 mg/d,最佳剂量75-150 mg/d)、氯吡格雷(75 mg/d)都可以作为首选药物。
阿司匹林(25mg)+缓释型双嘧达莫(200mg)bid或西洛他唑(100mg)bid也可以作为替代方案(Ⅱ,B)。
二、哪些情况下需要双抗?指南推荐:1)对于发病24小时内的高危TIA(ABCD2评分≥4)或者轻型卒中(NIHSS≤3)患者,建议使用氯吡格雷(300mg负荷+次日后75mg/d)联合阿司匹林(150-300mg负荷+次日后75~100mg/d)21天,之后单用氯吡格雷90天。
(CHANCE 2013)2)对于发病30天内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70-99%)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应尽早给予氯吡格雷(75mg/d)联合阿司匹林(100mg/d )90天,之后单用(Ⅱb,B)。
(SMAPRRIS 2013,CHANCE亚组2014)其他情况下需要双抗的患者包括:3)有急性冠状动脉疾病(例如不稳定型心绞痛,无Q波心肌梗死)或近期有支架成形术(3-6m)的患者。
4)伴有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4mm)、或移动血栓/斑块证据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6cm内非致残性脑梗死的患者。
脑出血
脑出血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有较大量的出血而言。
约70%至80%的脑出血是由于高血压细小动脉硬化。
发病原因入诱因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和糖尿病是公认的中风四大危险因素(1)高血压:血压越高,发生中风的机会越大。
高血压病人发生中风的机率是血压正常人的6倍,大约80%的脑出血病人都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
(2)血脂增高是第二个发病的危险因素。
血脂增高一方面使得血液粘稠,血流缓慢,供应脑的血液量减少;另一方面可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
所以,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在65岁以上发生脑梗塞的特别多。
(3)糖尿病:糖尿病常伴动脉硬化,而且血内葡萄糖含量增多也会使血粘度和凝固性增高,有利于脑血栓形成。
有资料表明,糖尿病病人患中风的年龄要提早10年,发病人数比血糖正常的人高2~4倍。
(4)心脏病:脑的血液来源于心脏。
当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时,脑的供血量不足,会引起脑梗塞;当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有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发作时,心房内的栓子脱落进入脑血管,可引起脑栓塞。
脑出血的其他危险因素还有很多,与年龄、生活习惯等都有关系。
年龄越大越危险,55岁以后发病率大大增加。
而吸烟、饮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增加脑出血的危险。
脑血管病分类脑血管病通常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又叫小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其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
(2) 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
(3)脑栓塞,可有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
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1)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
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
脑出血患者术后该如何护理
脑出血患者术后该如何护理排除外伤原因后脑实质内原发出血,即脑出血,俗称中风。
脑出血发生后,通过手术治疗,能够减轻对脑组织的损伤,降低患者残疾风险,在手术后,应该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予以患者积极的护理,这样才能加快患者康复。
一、全面认识脑出血(一)脑出血病因表现脑出血可发生在基底节区、脑叶、丘脑、脑室、小脑等部位,患者大多数都有高血压,此外,血液病、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脑淀粉样血管病等,也是脑出血常见病因。
在多因素作用下,患者脑部血管弹性变差,在酗酒、情绪激动、血压突然升高等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动脉硬化破裂、微小动脉瘤破裂,从而引发脑出血。
脑出血发生后,患者会感到头痛、头晕、肢体无力、四肢麻木、视力障碍、说话和理解困难,甚至会发生昏迷。
(二)脑出血手术治疗及预后在吸氧、止血、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抗血小板聚集等保守治疗的同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能够迅速降低颅内压,清除颅内血肿,减轻患者功能障碍,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目前,去骨瓣减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穿刺术等等,都是现在常用的手术方式。
由于患者出血量、出血部位、身体状况不同,因此临床预后差异明显,急性期死亡率可达30%~40%,存活患者也会留下后遗症,应该予以患者积极的护理。
二、脑出血患者术后护理措施(一)病情观察手术完成后,实时陪护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果患者出现呕吐、抽搐等异常表现,应该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通过与患者接触,掌握其意识状态变化,通过呼唤姓名、交流对话的方式,了解其昏迷程度,消除各种危险因素,加速患者术后恢复。
比如,发现患者意识障碍加重,从意识清晰转变为意识不清,立即寻找医护人员处理,通过医护人员评估、处理,为患者救治赢得时间,降低病情恶化风险。
同时,耐心咨询医护人员,了解留置管道的名称、作用和保护方法,不要擅自移动导管,在为患者翻身时,避免牵拉导管。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血压监测,如果出现血压过高、波动幅度过大,应该及时就医,避免脑出血发生。
颅内出血后重启抗血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XIANGYANG NO.1 PEOPLE'S HOSPITAL AFFILITED TO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三、颅内出血后血栓栓塞及出血复发的风险
1.颅内出血后动脉血栓事件及脑梗死的年发病率均上升,为普通人群的4~6 倍,且在心房颤动患者中风险进一步增高。 2.在心房颤动患者中,脑出血增加了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系统性 血栓的年发病率,且与CHA2DS2- VASc评分呈正相关。其原因可能与停用抗 凝药物相关。 3.脑微出血也增加了脑梗死的风险,且与微出血灶数目呈正相关。
2.研究发现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师更倾向于在低HAS-BLED评分的患者中重启抗凝治疗(2分比3分),但无 明确评分界值。Nielsen等则认为在中位HAS-BLED评分超过3分的颅内出血患者中重启抗凝治疗的风险可控。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XIANGYANG NO.1 PEOPLE'S HOSPITAL AFFILITED TO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二、颅内出血的病因
(一)高血压:高血压相关脑出血是自发性脑出血最常见的类型,高血压也是颅内出血常见的危 险因素,80%的脑出血患者合并高血压。脑叶型及非脑叶型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均包括高血压。 (二)药物:抗凝药物相关颅内出血的年发病率为0.23%~0.80%。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相关的颅 内出血率低于与华法林相关的颅内出血率。阿司匹林相关脑出血3个月及3年的发病率分别为 0.1%~0.3%及0.12%;而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后患者3个月内的颅内出血率为0.2%~0.3%。 (三)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率为10%~48%,血管内治疗后的出 血转化率为38.9%。溶栓后症状性出血的转化率为2%~7%。 (四)CAA:CAA相关脑出血的年发病率为7%~12%,以脑叶出血及脑叶微出血为主[31],出 血风险与脑微出血灶数目呈正相关。 (五)创伤性脑出血
急性脑出血患者你要知道的急救护理注意事项
急性脑出血患者你要知道的急救护理注意事项脑出血为原发性非外伤性脑部实质性内出血症状,该疾病多发生于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疾病患者中。
急性脑出血为脑出血疾病患者的急性发作,临床疾病发生速度较快,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
患者一旦发生急性脑出血症状,应及时对其予以急救干预,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加强急救护理,减少发病期间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同时辅助治疗工作开展,减少患者脑出血急救所需时间。
合理有效的急救干预不仅能提升治疗效果,更能减少患者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减少患者治疗后残疾率以及死亡率。
文章对急性脑出血相关内容以及其急救护理注意事项予以探究。
一、急性脑出血急性脑出血指的是患者脑动脉血管突然破裂产生的出血以及颅内血肿症状。
该疾病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发病速度较快,对患者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均会造成较大影响。
多数脑出血患者均与高血压以及动脉硬化有关,以豆纹动脉出血为主要出血形式,该病症会对其另一侧丘脑出血造成影响。
患者发病后可临床表现为肢体瘫痪、吞咽困难、呛咳以及口语不清等症状,若出血量较大,则患者还会出现昏迷、瞳孔扩大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
临床发病后,可通过CT检查确诊疾病发生情况。
导致急性脑出血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高血压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因素有关。
高血压脑出血指的是患者长期患有高血压症状,且血压指标控制不佳。
一旦患者出现血管破裂情况,则会导致其发生头痛、恶心、呕吐以及四肢乏力等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指的是在动脉瘤影响下产生的急性脑出血症状。
动脉肿瘤破裂,导致患者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
患者发病后,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以及呕吐。
除此之外,患者动静脉畸形也会导致急性脑出血症状发生。
部分患者患有血液疾病,凝血机制存在异常情况,同样也是导致急性脑出血症状发生的主要原因。
老年患者淀粉样血管病变,也是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脑出血疾病的重要因素。
二、急性脑出血治疗方式急性脑出血治疗的重点是降低患者颅内压力,控制出血情况。
脑出血后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活血化瘀药物的研究
脑出血后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活血化瘀药物的研究摘要: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脑出血后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或)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使用时机。
方法:通过对我院近5年来脑出血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出院后治疗进行跟踪随访。
结果:经随访调查发现10例患者于脑出血发病1月后开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106例患者于脑出血发病3月后开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500例患者于发病6月后开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920例患者于脑出血发病1年后开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2217例患者拒绝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仅服用活血化瘀中药。
结论:脑出血后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或)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使用时机因人而异,具体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部位、病人意识及精神状态、出血及水肿吸收的快慢。
关键词:脑出血、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活血化瘀药物脑出血是我国常见的脑血管病,好发于活动状态下,起病迅速,常常引起患者言语不利、肢体活动功能障碍、头痛、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大多数患者闻之色变。
脑出血患者在发生出血后何时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或)活血化瘀药物是大多数脑出血患者及神经内科医生(或中医脑病科医生)常常要面对的问题,鉴于此,我们开展了脑出血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活血化瘀药物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出院的脑出血患者8607例,剔除掉神经外科收治的及经治疗后死亡或放弃治疗的脑出血患者3545例,最后选择脑血管病院及中医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5062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头颅CT确诊;②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治疗者。
排除标准:不符合由贾建平、陈生弟主编的第7版《神经病学》中脑出血的定义及诊断。
1.2方法:通过对我院近5年来脑出血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进一步对出院病人进行跟踪随访(包括门诊复查、住院复查、电话随访),从而对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或)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使用相关药物的频率。
抗小板治疗相关脑出血后:标准治疗vs联合血小板输注
抗小板治疗相关脑出血后:标准治疗vs联合血小板输注2016年6月,发表于《Lancet》的一项研究调查了抗血小板疗法(PATCH)相关自发性脑出血导致的急性卒中后输注血小板注联合标准治疗与仅标准治疗相比是否能减少之后的死亡或自理能力丧失。
背景: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急性自发性脑出血后输注血小板可能减少出血程度,避免死亡或自理能力丧失。
我们旨在调查血小板输注联合标准治疗与仅标准治疗相比,是否能减少抗小板治疗相关脑出血后的死亡或自理能力丧失。
方法:研究人员在荷兰、英国和法国的60家医院开展这项多中心、开放式标签、终点设盲的随机试验。
纳入标准为发生幕上颅内出血不超过6 h,此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至少7日,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至少为8分。
研究合作者使用一个隐藏分配的安全网络系统和偏性掷币随机法,将受试者随机分配(1:1;根据医院和抗血小板治疗进行分层)至接受标准治疗或标准治疗联合血小板输注(影像学诊断明确后90 min 内)。
治疗分配对受试者和实施干预的当地调查者不设盲,但对结局评估者和分析数据的调查者设盲。
主要结局是3个月时死亡或自理理能丧失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并使用有序逻辑回归进行分析,调整分层变量和颅内出血得分。
主要分析是在意向治疗人群中完成的,安全分析是在意向治疗和接受治疗的人群中完成的。
这项试验已在荷兰试验注册库中注册,注册号是NTR1303,现在已结束。
结果:2009年2月4日至2015年10月8日间,在41个地点纳入190名受试者。
97名受试者被随机分配至血小板输注,93名分配至标准治疗。
3个月时,血小板输注组的死亡或不能自理的几率高于标准治疗组(校正常规几率 2.05,95%CI 1.18~3.56;p=0.0114)。
40名(42%)接受血小板输注的受试者在他们住院期间具有严重不良事件,相比较,标准治疗组有28名(29%)。
住院期间血小板输注组23名(24%)受试者死亡,标准治疗组有16名(17%)。
脑出血药物有哪些
脑出血药物有哪些文章目录*一、脑出血药物有哪些*二、脑出血会导致什么后果*三、哪些原因容易引起脑出血脑出血药物有哪些1、脑出血药物有哪些钙通道拮抗药: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缺血、缺氧,病灶内神经细胞处于钙超载状态,应用钙通道拮抗药能减轻超载状态防止细胞死亡,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供应。
常用的药物有:尼莫地平(尼达尔),20~40mg,3次/d;或尼莫地平(尼莫通),30mg,3次/d;桂利嗪(脑益嗪),25mg,3次/d。
低血压、脑水肿明显、颅内压增高者慎用。
脑代谢赋活剂:可选用促进神经代谢药物,如吡拉西坦(脑复康)、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脑蛋白水解物(脑活素)、γ-氨酪酸、泛癸利酮(辅酶Q10)、维生素B族、维生素E以及扩张血管药物等,也可选用活血化瘀、益气通络等方剂。
2、脑出血中药方组成:生地12克,丹皮12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枣皮12克,牡蛎12克,龙骨12克,山萸肉12克,竹茹12克,白芍12克,山药15克,石菖蒲9克,远志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3、脑出血后遗症要注意什么脑出血的后遗症是很多的脑出血的患者经常面对的问题,通常患者在脑出血后都会出现了不同的脑组织破坏以及障碍的问题。
最为常见的情况就是偏瘫,甚至患者会连冷热,疼痛都完全不知。
建议后遗症的患者一定要避免擅自服用药物,以免让患者吃了过多的药物,对患者的肾病,胃部等造成了不必要的副作用。
如果患者身体不能加速的恢复,甚至还会引起了其他的疾病。
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直到下继续的服用抗血小板以及改善脑循环代谢的西药进行治疗,必要时,患者还可以配合采取中药进行智力爱哦,中药具有活血化瘀和理气的功效,对身体恢复有一定的作用。
脑出血会导致什么后果1、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脑出血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脑出血后3~5天内,昏迷患者常合并肺部感染。
2、上消化道出血是脑出血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即应激性溃疡,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以混合型和内囊内侧型出血居多,分别占49%和36%,发生机制为下视丘和脑干病变所致,现在认为与视丘下前部,后部,灰白结节及延髓内迷走神经核有关,自主神经中枢在视丘下部,但其高级中枢在额叶眶面,海马回及边缘系统。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高血压脑出血的处理策略
具体的评估措施
根据血栓弹力图,通常以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后血小板 AA抑制率>/75%定义为血小板充分抑制。 以血小板AA抑制率≥75%为标准做为手术的相对禁忌 证。其一,血小板AA抑制率<75%且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尽 可能保留早期手术的机会。以血小板AA抑制率≥75%为标 准做为手术的相对禁忌证,还是比较恰当的。其一,血小 板AA抑制率<75%且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尽可能保留早期手 术的机会,对这部分AA抑制率<75%的患者采取谨慎积极 的态度早期手术。其二,对于AA抑制率I>75%的患者,其 再出血相对风险高达8.566,应尽量采取保守治疗以避免 急性期手术。但是这部分患者因其凝血机制障碍,往往就 诊时血肿量就已较大,或者动态观察过程中血肿扩大导致 脑疝而不得不采取手术的情况也存在,输注新鲜血小板。
Johanna Pennlert, Kjell Asplund, Bo Carlberg, et al. AntithromboticTreatment Following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trial Fibrillation[J]. Stroke, 2015,
临床检验中常用的凝血4 项指标、血常规并 不能真实反映出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与凝血状态。 TEG 可反映机体凝血与纤溶的全过程,能直观准 确地反映血液凝固状态,同时通过血小板图准确 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并指导临床治疗
手术时机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如为择期手术,停用阿司匹林 的时间是多少天? 一般需停药5—10 d,具体应参照血小板聚集率。 如需急诊手术,可给予去氨加压素和(或)血小板输注 支持治疗
增高,MA 值降低,AA 抑制率<50%的低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低凝
赣龙抗栓胶囊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脑出血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2月第6卷第6期中医中药DOI :10.19347/ki.2096-1413.202106039作者简介:祁占宁(1985-),男,汉族,宁夏彭阳人,主治医师,硕士。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脑病。
*通讯作者:刘文,E -mail :174461442@.脑出血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且预后差、后遗症多,脑出血后急性脑梗死是脑出血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不仅增加疾病风险,还增加疾病治疗难度,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赣龙抗栓胶囊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脑出血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祁占宁,刘文*,来海欧,殷成龙,姬利(延安大学咸阳医院,陕西咸阳,712000)摘要:目的探讨赣龙抗栓胶囊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脑出血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出血后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组(n=30,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赣龙抗栓胶囊组(n=30,赣龙抗栓胶囊治疗)、联合组(n=30,赣龙抗栓胶囊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
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组及赣龙抗栓胶囊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后,三组的NIHSS 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联合组低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组及赣龙抗栓胶囊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联合组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组及赣龙抗栓胶囊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赣龙抗栓胶囊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脑出血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促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明显改善,且血管再通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全方位推广。
抗血小板治疗对脑出血血肿的影响
抗血小板治疗对脑出血血肿的影响发表时间:2016-05-27T11:41:47.720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5期作者:沈福玉黎宏斐刘佳佳黄伟吴丽玲王圣岳[导读] 对照组年龄58.6±9.9岁,两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性别、入院时血压、血糖等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抗血小板治疗可能对急性脑出血血肿体积存在影响,但需排除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沈福玉黎宏斐刘佳佳黄伟吴丽玲王圣岳南京市浦口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南京 210031【摘要】目的探讨抗血小板治疗与脑出血血肿间的关系。
方法急性脑出血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49例),治疗组为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服药时间>6个月)的脑出血患者,对照组为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脑出血患者,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脑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和血肿体积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组血肿体积14.2±14.3ml,对照组血肿体积8.3±6.0ml,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年龄77.0±8.3岁,对照组年龄58.6±9.9岁,两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性别、入院时血压、血糖等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抗血小板治疗可能对急性脑出血血肿体积存在影响,但需排除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体积;抗血小板【中图分类号】R722.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366-01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已广泛应用于预防脑梗死、冠心病等血栓性疾病,但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是否导致了脑出血的增加,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
现有研究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剂量与脑出血间的关系,意见较为一致,即长期大剂量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300mg/天)可以使脑出血的风险增加[1、2]。
为探讨抗血小板药物与脑出血血肿间的关系,我们作了如下初步研究。
1.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南京市浦口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80例H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31例(男性13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77.0±8.3岁),发病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肠溶阿司匹林100mg/天26例、氯吡格雷75mg/天5例)大于6个月;对照组49例(男性31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8.6±9.9岁),发病前未接受任何抗栓或抗凝治疗。
脑出血的分型、诊断、治疗【总结篇】
脑出血的分型、诊断、治疗【总结篇】脑出血(ICH)是一种常见而又难治的疾病。
根据2018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数据推算,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患人数达1242万,其中脑出血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
脑卒中患者中,脑出血患者的致残、致死率高于脑梗死患者,脑出血患者1个月死亡率高达35%~52%,6个月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规范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标准,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残疾率。
一、脑出血的分型1.按出血部位分型根据脑出血的部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基底核区出血;②丘脑出血;③脑叶出血;④脑干出血;⑤小脑出血;⑥脑室出血。
其中丘脑出血常合并侧脑室出血,小脑出血可合并四脑室出血,严重者可铸形。
2.按病因分型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脑出血病因分型标准,主要有按血压分型(高血压性脑出血和非高血压性脑出血)、SMASH-U分型、按血管病变和发病机制分型、按病因分型(原发性脑出血和继发性脑出血)等多种分型。
其中以原发性脑出血和继发性脑出血分型较为公认。
(1)原发性脑出血:主要是高血压脑出血,少数为脑淀粉样血管病及不明原因的脑出血。
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分析,我国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高达70%~80%。
原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脑出血的80%~85%。
(2)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静脉窦血栓形成等引起,占脑出血的15%~20%。
二、脑出血的诊断1.总体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
②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③头颅CT或MRI显示出血灶。
④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