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中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流中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提要:跨文化交流在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不同的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质。
因此,了解文化方面的差异首先得了解不同语言的差别,把交际看作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活动,时常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才不至于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文化冲突,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字:跨文化交流;语言;冲突;交际;
(一)
在当今社会,由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国间文化差异的范畴很广泛,比较常见的在日常生活中,在词语的文化内涵方面和非语言的态势等。
大部分词汇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存在着一定的文化意义与文化联想。
同一词汇在不同民族群体中引发的联想、象征的意义、蕴含的寓意不尽相同。
比如简单的颜色词语在中英语言中象征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喜庆的色彩,在中国,逢年过节或者婚庆,庆典等等活动都是用红色来衬托出一种喜庆红火的气氛;同时,红色在中国还有革命意义。
但在英语中,红色有喜庆的含义,但也有红色却有战争、流血、恐怖的意思,常常表示愤怒和犯罪。
美国著名的小说家霍桑的《红字》中的“红字”就表示通奸的罪名,在小说中红色是不贞洁的象征,而红鸟则是邪恶的象征。
其次,在语言的使用上,西方人很含蓄,包容,文雅,不会有很直接的态度,而在中国,人们很少对某些不
礼貌的语言有所避讳,在语言的使用上比较随性,带给人的影响很不好,常常因此产生语言的冲突,引发矛盾。
非语言的态势方面,首先,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如打招呼,中国人见到熟人,朋友时,打招呼的方式有很多,然而在讲英语的西方国家,见面则不会嘘寒问暖,而是以天气为切入口,进而谈论到心情,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it is really a beautiful day.”等等。
其次,是交谈过程中的话题和禁忌,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的人和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都可以选择下列的话题进行交谈:嗜好,发生事件,天气,节假日电影,书籍,娱乐活动等,但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的人一般禁忌年龄,收入,婚姻状况,衰老,发胖等话题,而中国的禁忌则属于伦理方面的,如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等。
第三,称呼和称谓,西方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这种直呼其名的做法,在美国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对方。
不仅同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之意。
而在中国恰恰相反,对长辈直呼其名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二者之所以如此不同,就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
第四,交际套语不同,中国人表示客气的一句习惯套语,但在西方国家的人看来,自谦客套的说法反而显得牵强附会。
第五,餐饮习俗方面也会有很多的不同。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会用各种办法劝
宾朋多吃多喝,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文化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常常表现为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诸多文化冲突。
(二)
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是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基础,只有当学生拥有必要且充足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时,他们才能够在实际交际中得体运用、应付自如。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理解中西文化差异来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
方式和思维方式。
纵观中西方文化,由于受到历史传统、乡土风俗和道德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语言的表达上也有各自的特点和鲜明的标志。
我们在学习研究语言时,不能把这看成是孤立的现象,而要联系其文化背景,找出其产生的原因。
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我们就能对西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好。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方方面面。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要常常留意中西文化差异,对中西文化差异理解透彻,把交际看作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活动,时常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才不至于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文化冲突,才能更好
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和提高跨文化交际成效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2.聂淼.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1988.
4.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5.陈建民.语言文化社会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