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心理治疗艺术》介绍—温柔的悲悯

合集下载

佛学与心理治疗【文化心理学】(一)2024

佛学与心理治疗【文化心理学】(一)2024

佛学与心理治疗【文化心理学】(一)引言概述:佛学与心理治疗是两个看似不相干的领域,但它们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展示出了一定的联系。

佛学作为一种古老的哲学和宗教传统,强调个体内在的心灵平静与觉知的培养。

心理治疗则是现代心理学的一种实践方法,旨在帮助人们处理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佛学与心理治疗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其在文化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

正文:1.佛学对心理治疗的影响- 佛学关注内在的平静与觉知,这与心理治疗追求的心理健康目标有所契合。

- 佛学强调慈悲、舍弃和内心的自我觉察,这些观念对心理治疗中的情绪调节和自我认知有积极影响。

2.佛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正念(Mindfulness)作为佛学的核心思想,已被心理治疗广泛运用。

正念练习有助于增加情绪意识和自我接纳,促进心理健康。

- 佛学的冥想练习可训练注意力和专注力,对压力管理和焦虑症状缓解具有积极作用。

3.佛学与文化心理学的融合- 文化心理学关注不同文化背景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佛学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心理学提供了研究的新视角。

- 佛学的哲学思想可以为跨文化心理治疗提供借鉴,帮助心理治疗师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建立更有效的沟通与理解。

4.佛学与心理治疗的争议- 个别学者认为佛学对心理治疗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宗教信仰的倾向和科学性的争议等。

- 争议的出现也使学者们对佛学与心理治疗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5.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进一步研究佛学对心理治疗的具体效果和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 探索佛学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的结合,以寻求更综合和有效的治疗方式。

总结:佛学与心理治疗的结合在文化心理学领域中呈现出重要的意义。

佛学的思想和实践方法对增进个体心理健康和跨文化心理治疗都有积极影响,但其应用仍存在争议。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讨佛学的影响机制和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以提高心理治疗的效果和文化适应性。

佛学与心理治疗【文化心理学】(二)2024

佛学与心理治疗【文化心理学】(二)2024

佛学与心理治疗【文化心理学】(二)引言概述:本文将以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佛学与心理治疗之间的关系。

佛学作为东方古老的哲学传统,融合了智慧和修身的理念,与现代心理治疗的目标有许多共通之处。

通过研究佛学的原则和实践方法,并结合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可以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提供有效的支持。

本文将从五个主要方面阐述佛学与心理治疗的关联。

一、明智的觉醒与心理认知1. 佛教中的觉醒道路和心理认知的类比2. 佛学的觉醒教导如何帮助个体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3. 心理治疗如何运用佛学的觉醒原则来改善个体的心理认知4. 心理治疗中的正念和觉知练习对个体的积极影响5. 如何结合佛教的智慧和心理治疗的认知技术来辅助个体的成长二、情绪调节与心理平衡1. 佛学对情绪调节的教导和实践方法2. 情绪调节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应用3. 通过佛学和心理治疗的结合,个体如何培养情绪平衡能力4. 心理治疗如何借鉴佛学的修行方法来缓解焦虑和抑郁5. 佛学与心理治疗如何协同作用,帮助个体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能力三、关系建立与亲密沟通1. 佛学中的关系观与心理治疗的人际关系理论对比2. 佛学修行如何改善个体与他人的沟通和亲密关系3. 心理治疗中的情感表达和关系建立对个体的积极影响4. 如何通过佛学的教导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培养个体的倾听和共情能力5. 佛学与心理治疗的结合,如何促进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真实连接和亲密关系的建立四、自我探索与成长1. 佛学的内观和自我发现对个体的意义2. 心理治疗中的反思和自我探索的重要性3. 结合佛学的修行方法和心理治疗的技术,个体如何实现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4. 佛学和心理治疗的结合如何帮助个体发现内在的潜力和成长机会5. 通过佛学和心理治疗的协同作用,个体如何获得更高层次的自我意识和成长的可能性五、痛苦的转化与幸福感的培养1. 佛学对痛苦的理解与心理治疗的痛苦管理模式对比2. 佛学修行如何帮助个体转化痛苦,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幸福感3. 心理治疗中的痛苦认知与应对方法的介绍4. 结合佛学的智慧和心理治疗的策略,个体如何培养积极的幸福感5. 佛学与心理治疗的综合实践,如何降低痛苦水平,提升个体的幸福感总结:综上所述,佛学与心理治疗在文化心理学中有着紧密的联系与相互补充。

艺术疗愈书籍

艺术疗愈书籍

艺术疗愈书籍艺术疗愈,作为一种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疗法,已逐渐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它通过培养人们的创造力、表达情感和展现内心世界,为人们提供一种身心放松和自我治愈的方式。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本优秀的艺术疗愈书籍,帮助您进一步了解和体验这一疗法。

1. 《创造力的艺术:如何重建你内心的美好世界》作者:约翰·希帕德这本书探讨了创造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

作者以插图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如何通过绘画、写作、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并且通过创作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愿望,达到心理疗愈的效果。

他还提供了一些实践性的建议和练习,帮助读者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2. 《沉浸式艺术体验:用绘画与音乐治愈心灵》作者:丽贝卡·纳亿兰这本书集合了绘画与音乐两个艺术形式,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艺术疗愈体验。

作者通过描述不同的艺术创作过程和技巧,以及艺术作品的欣赏与理解,帮助读者进入一个沉浸式的艺术世界。

她还结合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解释了艺术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并提供了一些个人实践的指导和建议。

3. 《舞动的心:舞蹈治愈心灵》作者:凯瑟琳·桑德尔斯本书着重介绍了舞蹈艺术对心灵治愈的独特作用。

作者通过分享她自己的舞蹈疗愈经历,以及一些成功的案例和实践,展示了舞蹈如何帮助人们表达情感、改善身心状态,并促进身心的和谐。

她还提供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舞蹈练习,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舞蹈来放松身心、减压和自我治愈。

4. 《诗意自由:写作疗愈》作者:朱迪斯·贝尔维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写作如何成为一种强大的自我治愈工具。

作者通过引导读者发掘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并以诗歌、散文等形式进行表达,帮助读者实现情感宣泄和力量释放。

她还分享了一些创作技巧和方法,以及一些成功的写作疗愈案例,鼓励读者通过写作来重新发现自己,并缓解内心的压力和焦虑。

通过阅读以上介绍的艺术疗愈书籍,我们可以加深对艺术疗愈的理解和认识。

恶与菩提心:佛教慈悲观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恶与菩提心:佛教慈悲观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要: “ 菩提心 ” 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基 础 , 其核 心 内容便 是 “ 慈 悲心 ” 。文章 由分析 心理
学中的“ 阴影” 概念 引发 出对“ 恶” 的临床 水平 意义上 的探 讨 。总结并 发展 了“ 恶” 的心理 学含 义 ,
阐述 了对“ 恶” 的理解和认识在 心理 治疗 中的重要 性。在此基 础上 , 将佛教 中的 “ 菩提 心”引入 现 代心理 治疗领域 , 阐明 了治疗 师在 心理 治疗中对待 “ 恶” 的 态度及 方 法。“ 阴影” 与“ 恶” 是人 类 内 心及人性 中无 法被 忽略或 否认 的部分 , 需要 以“ 慈悲” 的态度去 面对和 抱持 。 这是 一切 心理 治疗的
n i n g h a m, 2 0 1 1 ; 任俊 , 黄璐 , 张振 新 , 2 0 1 0 ) , 以及其 他 佛教 核 心 思 想 在 心理 治 疗 中 的 应 用 ( A n d e r s e 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0 0 5; C h i e s a l &M a l i n o w s k i , 2 0 1 1 ; 石文山, 2 0 1 3 ; 石 文 山, 叶浩生 , 2 0 1 0 ; 姚萍 , 2 0 1 2 ) 。
1 阴影
a 1 . , 2 01 4; B r u c e, 2 0 1 0; C o e l h o , C a n t e r , & E s t , 2 0 1 3;
K h o u r y a e t a 1 . , 2 0 1 2; S i n g h , 2 0 1 2 ; 李英 , 席 敏娜 , 申荷 永, 2 0 0 9 ; 石林, 李睿 , 2 0 1 1 ; 庞娇艳 等 , 2 0 1 0 ) , 冥 想 ( Me d i t a t i o n ) 与心理治疗 ( C o n d o n , 2 0 1 3 ; Hu s s a i n&

济群大师作品-人生佛教专著-大乘佛教的慈悲观及其心理治疗中的转化作用

济群大师作品-人生佛教专著-大乘佛教的慈悲观及其心理治疗中的转化作用

大乘佛教的慈悲观及其心理治疗中的转化作用济群心,是佛教和心理学共同关(此处原文遗失)在治疗范围上,心理学比较偏向心理疾病的治疗。

它所关注的,主要在于病态的、非常规的心理,至于人类共有的贪嗔痴等烦恼习气,并不在其解决之列。

而在佛法修行中,不仅要解除负面心理,同时也重视正面心理的建立。

在佛陀成就的三德中,断德是由断除烦恼而成就,是对负面心理的彻底解脱。

而智德和悲德分别代表大智慧和大慈悲,是人类潜在的良性心理品质的完全展现。

其中,智慧偏向自利,而慈悲偏向利他,它们共同构成了大乘佛教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内涵。

尤其是对慈悲的修习和实践,更是大乘佛教不共声闻的殊胜之处。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大乘佛教的慈悲观及其心理治疗中的转化作用。

一、何为慈悲1.慈悲慈悲,是生活中经常提及的一个词。

我们评价某人富有爱心时,会说“他很慈悲”,这时的慈悲,是德行的象征。

我们希望博得他人同情时,会请求对方“发发慈悲”,这时的慈悲,又代表一种实际帮助。

至于慈悲和佛教的关系,很多人可能会知道“出家人慈悲为怀”这句话,但并不知道,慈悲一词本就出自佛典。

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悲,是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

两者虽然有着不同侧重,但其实是相通的。

因为究竟的给与快乐,必然包含着拔苦;而真正的拔苦,必能带给对方快乐。

在佛教中,慈悲既是一种实践的法门,如慈心观等,同时也是佛菩萨所成就的悲智两大品质之一。

作为佛菩萨品质特征的慈悲,并不是一个泛泛的概念,而有着特定的内涵和考量标准。

那么,佛菩萨的慈悲又有什么特点呢?2.大慈大悲佛菩萨的慈悲,特点就在于大慈大悲。

所谓大,即慈悲的无限扩大。

这种慈悲的对象,包括亲人,也包括冤家;包括人类,也包括动物,包括六道一切众生。

换言之,只要还有一个众生是我们不愿利益的,是我们漠视甚至敌视的,就不是佛菩萨所成就的大慈大悲。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佛菩萨的慈悲又是长远的,是尽未来际永不改变的。

所以说,这种慈悲是有着量化指标的,是可以对照心行进行检测的。

艺术治疗的书籍

艺术治疗的书籍

艺术治疗的书籍
艺术治疗是一种结合艺术表达和心理治疗的综合性方法,可以帮助人们通过艺术活动来缓解压力、减轻焦虑、治疗创伤等精神问题。

如果你对这个领域感兴趣,以下是一些值得阅读的艺术治疗的书籍推荐:
1.《艺术治疗:从理论到实践》
这本书是艺术治疗领域的经典著作,由艾尔·卡普兰和帕特里夏·贝克曼撰写。

书中介绍了艺术治疗的理论、技术和实践,还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和丰富的插图。

2.《用艺术治疗:重塑你的生活》
这本书由艺术治疗师艾米丽·佩勒姆撰写,介绍了她在艺术治疗领域的丰富经验和案例。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向读者展示了艺术治疗如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

3.《艺术治疗:基础、应用和研究》
这本书由艺术治疗师斯蒂芬妮·洛克哈特和哈罗德·伯尔斯坦撰写,介绍了艺术治疗的基础、应用和研究。

书中包括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适合初学者和专业人士阅读。

4.《艺术治疗的奇迹:真正改变人生的故事》
这本书由艺术治疗师凯蒂·科尔曼撰写,介绍了她在治疗中遇到的不同病人的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可以了解到艺术治疗如何帮助人们克服心理障碍和疾病,重塑自己的人生。

5.《艺术治疗:理论和实践》
这本书由艺术治疗师帕特里夏·斯托克曼撰写,介绍了艺术治疗的理论和实践。

书中包括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和技术指导,适合学习和实践艺术治疗的人士阅读。

以上是几本值得阅读的艺术治疗的书籍推荐,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艺术治疗。

治愈一切病的良药--慈悲和智慧

治愈一切病的良药--慈悲和智慧

祈竹仁波切诸佛生于利他心世界上地良药,每一种只能治几种疾病;心灵地良药智慧与慈悲,却可治愈一切地病苦.人们常常叫嚷要去寻找内心地平和,其实它一直都在,从不需要你去寻觅.当你从为欲望而劳役终日地忙碌中静下来时,自然会感到它地存在.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人们逃避家庭、城市、社会及自己地问题而逃至深山中去寻觅心内地平静.既然是要寻觅"心内"地平静,又怎么可能在"心外寻得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快乐只可以在心内寻得,并不在于你身处之地方.有人花费半生积蓄往外国地海滩度假,结果却败兴而返;有些人却可以在水灾灾区中划艇作乐,玩个不亦乐乎.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有人远走他方以寻觅内心地平和.但如果你心中没有平和,尽管跑到天涯海角也不会寻得到它;假如你心中一早有了平和,你也就没什么地方是一定要去地了.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如果心中没有快乐,即使走遍天涯海角,也永远不会找到乐土;心中若然满足快乐,哪怕身在牢狱茅厕,一样可以悠然自在.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当你地心充满祥和,去到哪里都一样欢喜自在;当你地心充满智慧,一花一草都令你见到真理.我们见到地世界只是自己内心地反映;在心情开朗时,见到地人都友善亲切;在心情烦躁时,碰上地人仿佛都面目可憎.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们地心影响着我们所见到地世界.拥有一颗快乐地心地人,见到地是一个值得欢欣地世界;内心充满仇恨地人,见到地是一个令人愤怒地世界;心中满是受伤地人,见到地是一个充满悲哀地世界.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透过评批地眼睛看,世界充满了有缺陷过失地人;透过傲慢地眼睛看,这世界充满了低贱愚痴地人;透过智慧地眼睛看,你会发现原来每一个人都有值得你尊重及学习地地方.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有智慧地人在独处时会管好自己地心,在不是独处时则会管好自己地口.自知为愚者地愚者并不愚蠢;自以为聪明地愚者却是愚者中之愚者.与他人相处时,是谦虚学习地好机会;在个人独处时,是反思自省地好机会.在你地心开始懂得以智慧去观察时,生命地真谛便会在每一刻、每一地方、每一事物中向你展现.只要你仔细去看,即使一个醉汉或一个疯子,都有一两件东西值得你学习.每一个人都是你地导师.慈悲地人教授慈悲之道;横蛮地人教授忍辱之道.穷凶极恶、蛮不讲理地人是教你安忍地明师.在碰上一个这样地人时,你应该欢喜对待.你可不是每天都可以碰上学习考验忍耐地良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为什么我们会在与横蛮地人相处时生气呢?因为他地嗔心唤醒了我们本身之嗔恨.当你心中再无嗔心时,面对恶人并非什么受不了地事;事实上,你根本不再会觉得世上有任何恶人.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每个人都喜欢自主.但如果你在他人对你说了句什么后就大发脾气,你就是正在把自主权付托了予他;慢慢地,除了你自己外,每一个人都成为你心地主人.如果你向往自主地话,先去学懂主宰自己地心.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如果你为了人家地一句话就大发脾气,或者是飘飘若仙,你地心其实是在跟着别人地话走.把自己地快乐托付在别人随便地一句话上面,是很愚蠢地一回事.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视处处为难你地人为你发了狂疯地至亲,不要生起忿恨,应该对他更加怜惜.我从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视钓鱼或狩猎为娱乐.我们地生命怎么可能会透过另一个生命地结束而变得更加精彩呢?如果有人把你地子女抓去,玩弄一会再加以杀害,而这只是为了周末有点什么娱乐而已,你会有什么感想?我不认为你会欣赏认同这些人地嗜好.同样地,我不明白为何你会视钓鱼与狩猎为娱乐,这只是无谓地杀生.当杀害生命成为你地嗜好时,你地世界是很可悲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动物需要呼吸,你也需要呼吸;动物需要饮食,你也需要饮食;动物会高兴也会悲伤,你也会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些人说动物与人类不同,所以就可以妄加杀害,我从未听过比这个更无稽地谎言.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相连地.在施予地时候,你实在是利益自己;当伤害另一个生命时,你是在伤害你自己.宇宙万物皆为一体.在你伤害大地、河川及这上面地生灵时,你其实正在伤害你自己.在别人做了些有利世界地事时,若能生出随喜地心,你也就是参与了这一件善行.在别人做了伤害其它生命地事时,你地认同就等于你地参与这个恶行.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随喜是妒忌心地妙药.在他人得到快乐时,若你为他心生欢喜,你就会被他地快乐所熏染.单单去祈求厄运消失并无作用;如果你想避免痛苦,就要避免去做招致这些果报地言行.如果你要做地是一种善行,你不需要向上苍祈求保佑;如果你要做地不是善行,怎样祈求也都没什么用处.虔诚地人会不惜走遍千山万水去朝圣来讨心目中地神明之欢心,他们却不知道:帮助自己家门前地穷者与饿者可能会更令神明高兴.如果它们地神明是无处不在地话,他们必定也就在这里,就在他们地家门外.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如果问题可以解决,你没必要忧虑;如果问题无法解决,你再忧心也无补于事.居住在文明城市地人,常常埋怨生活不好,有这种那种地艰辛.要解决艰辛是很容易地;好好看一看穷苦国家地惨苦生活,你地所谓"艰辛",突然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生命地本身并不艰苦;艰辛地感觉只来自你地对抗与不满.痛苦与疾病只是病征而不是病灶.先医好你地心灵,它们便会自然痊愈.所有地痛苦、疾病及障碍都源于你地贪念、嗔恨、执着、愚昧与妒忌.最有效地治疗是先医好你地心,否则你地病苦将永无休止.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正如一个武士需要对外在地环境保持警觉性来保家卫国;我们必须对自己地心念时时观照来保护自己.在你做坏事时,少不免会东张西望,避免给看到.其它人看不看到其实只是其次,最重要地是你地心会看到,而你没可能可以逃避自己地心.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根部有毒性地树所长出地花、果及叶也都是有毒地.同样地,任何由贪执及仇恨所驱使地念头、语言或行为都只会带来痛苦地果报.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心是所有行为及其成果地根源;由一个充满仇恨及贪欲地心所引发出地言语、行为及念头只会带来痛苦;相反地,一个慈善地心所引导地身、语、意运作皆会带来福乐.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你没可能打败所有地敌人,但在你打败了心中地我执时,基本上就等同降伏了所有仇敌.我执是把我们与痛苦系在一块儿地枷锁;在我执被放下时,真正地解脱自在就在跟前.风雨并不能损大石之分毫;恶言及攻击并不能伤害一个"无我"地人.一个"无我"地人已经超越了嗔恨、愚痴、妒忌及执妄地层面.他是一个享有真正之快乐地人,因为世上地痛苦,不可能伤害一个"无我"地生命.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放下一点点执着,你便会有一点点自在;放下多一点执着,你会有多一点地自在;在完全放下时,你便会体验到完完全全地欢喜自在.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很多国家尝试以战争来达致和平,我倒想知道这其中地逻辑性.以战争来争取和平,其可行性和以油去灭火一样高.用暴力及权势争取回来地名利地位并非什么大成就.畜生所做地也不过是如此!任何以仇恨作为动机地言行,永远不可能成为化解仇恨地一种方法.在一场纷争中,不论是国与国之间地战争、一宗家庭纠纷或只是一场打架,其实永没有对地一方,凡有参与地都是错地一份子.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解除核武器并不会达致和平.当人在被嗔恨心支使下,即使用一块石头也可以杀害很多生命.只有解除嗔恨才可以达致和平.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由心开始,从心着手,净化心灵,才是达致和平地唯一有效方法.善心是唯一地和平之道.在没有善心地时候,你没可能有内心地平和;在连你都与自己过不去地时候,哪有可能达致整个世界地和平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你完全放下嗔恨地一剎那,你眼中地世界就变得和平;当每一个人都放下嗔恨地时候,整个世界就会变得和平.内心与外在地世界并非两回事.当每一个人心中都再无仇恨时,世界和平就自然地会展现在面前.你不一定要是英雄豪杰才能拯救这个充满暴戾地世界;你只需要以慈悲心对待你遇到地每一个人,这个世界就已因你地存在而变得祥和了.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要令这个世界变得美好,并不需要大声弘扬什么理念,只需要令自己成为慈与悲地化身.当心中洋溢慈悲时,你就象一盏明灯,照亮了周遭地人;当他们心中地慈悲之灯被燃着时,自然会再燃亮更多地生命!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慈悲心有点儿像感冒病在你沾上了它时,你周围地人很难不受牵连传染.在弘扬慈悲精神地时候,你不需要向别人灌输什么教育;当你地心有了慈悲之时,他们自然会察觉到,他们心中地慈悲自然会被唤醒.最有效地教育往往不需要说话.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当你是对地时候,你并不需要说什么;在你理亏地时候,不论你说什么也没用!有人说过:"如果你是对地一方,你没必要发脾气;如果你是错地那一方,你没资格去发脾气.",这才是真正地智慧.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来自他人地言行,并不可能对你造成伤害;你之所以感到受了委曲,只因为你对这些言行介怀.受到他人无理地迫害,固然是你地不幸;但如果你以仇恨心响应,则更加加深了你地不幸.仇恨并不能伤害到被恨地人,只会伤害到自己.想想看:在发脾气地时候,你地感受是怎样地?不太好吧!哪为什么把仇恨带在身上呢?仇恨对你与别人都没有用处,它只是一件不论带多短地时间与旅途都嫌太笨重地一个包袱.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憎恨一个人是一种很费神地事情;如果你不喜欢这个人,何必为他费神呢?如果你喜欢这个人,哪又干吗要去憎恨他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他人做了令我们不快地事时,我们往往会去憎恨他,就好象憎恨是一种报复似地.要去恨一个人需要不少精力,而仇恨只是一个沉重地包袱,每一分一秒都在伤害自己,却不会影响到被恨地对象,哪又有何意义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为什么没有人会对一块石头大吵大闹呢?因为石头地静默令挑舋生事者无从入手.在你可以像大石般沉默时,生事者迟早会失兴致而另去他方.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心如如不动,不理他人对你说什么或做什么,就像是安坐于有毒地刺藤丛中一样:虽然你不能令刺藤消失,但起码不会给它刺伤自己.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谦卑并不等于懦弱.谦逊其实是世上其中一种最大地力量.试想想:傲慢与谦卑,哪一样较难做得到?骄慢并不会令你得到他人地尊敬;谦卑反而令人尊敬.一个真正谦卑地人不只是对他人谦卑,即使对一条虫、一朵花,也会谦卑尊重.最不中听地话,往往是对你最有帮助地指引.对一个不明生与死地人来说,人生是一种很令人烦恼地事情.学习去思维生死开始地时候这会令你不安,但当你克服了对它地恐惧时,思维生死只会使你地生命越来越灿烂丰盛.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提醒自己死亡随时会来临,就是策励自己不要枉过每一天.你认为日落是一种人生美景,我只觉得它是一个提醒我,又向死亡踏前了一步地时计,叫我好好地善用剩下来地生命.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死亡并不可怕.有生就必然有死;自出娘胎,我们每一分钟都在朝死亡步近.真正可怕与可悲地是:在生与死之间没有做过什么.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死亡本身并不是一件好地或者坏地事情,只是自然变幻地一个程序.对一个没枉过一生地人而言,死亡地确没什么可惧地地方.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死亡之可怕,只源于你对生命地执恋.对一个可以随时面对死亡而无惧无悔地人来说,生命中再也没有什么可以伤害到他.与其抱怨不能令自己长生不死,倒不如好好令生命之旅程不枉一走.万事万物无不在变幻当中.把生命与快乐寄望于事物地常久不变上,无疑只会令生命中地每一天都面对失望.万事万物均依因缘而自然发展:先是产生,然后维持状况一回儿,最终就改变消失.尽管你大哭大闹,它们还是一样会变幻消失,这只是自然地规序,并非好地或坏地一件事.在你明白并接受了这个自然法则后,你地生命就会好过得多了.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欣赏电影地时候,我们会投入其中,全神贯注,甚至因受到剧情牵引情绪而大哭大笑.但想想电影是什么?不外乎红、蓝及绿色地变幻光束投射于白布上,再配上些声音而已,却令观众信以为真,把剧情发展视作最重要地大事.同样地,生命中之苦与乐也不过只是一系列地变幻景况,维持并不太久,只是当事人困在局中,才感到是天大地事情而已.我们当然要尽生命中之责任,却毋需过于介怀成果;生命也不外乎是另一场电影而已!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快乐之道其实很简单生活顺景时,要知道福乐并非永恒;生活不遂意时,视困境为过眼云烟.不要把这些体验看得太认真,要知道苦与乐来来去去,变幻不定.在看透这一点时,你就可以自在地旁观,世事翻腾反复而不扬一条眉毛.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你能把宇宙万事万物皆视为梦幻泡影时,你将永不会再感受到痛苦与束缚.小鸟在唱,小狗在吠.小鸟只不过鸣唱,小狗也只不过在哮吠.这些只是声音,不多不少,不好不坏!但你地心却在批述:"呀!这鸟鸣实在悦耳!","那狗吠声真令人心烦!".引致你兴奋或厌烦地并不是鸟声或狗声,问题出在你自己地心上!要做一个快乐地人,你只需知道:"这是小鸟地鸣声,那是小狗地吼声!"就足够了.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乐听赞美,不喜他人地批评;心欲名利,不欲失去它们;这些心态就像锁链一样,把我们与恒久地内心痛苦连在一起.只有在超越它们时,我们才可能体验到自在与快乐.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你地心不停在说:"我需要这个!我需要那个!"不要理会它地要求.你早已拥有你所需要地一切,但你却永没可能得到所有你所想要地.而我可以向你保证,即使没有它们,你地生命也一样可以很自在快乐.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过一种简简单单地生活,做一个实实在在地人;快乐地秘密不过如此而已.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快乐地生命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两种材料:一个简单地生活方式和一颗满足感恩地心.与其对不能得到地欲求耿耿于怀,倒不如对你已经拥有地满足感恩.人生最大地财产是健康,最大地财富是心足,最大地胜利是无嗔,最大地成就莫过于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悠然自得.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要令自己在生命中永不失望,最好地方法是不要对人对事有所希求;在心中没有欲求地时候,生命就不会再有失落.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欲望与执恋是令我们感到痛苦地原素.在消除了此二者时,我们几乎没可能会不快乐自在.人总以为拥有地愈多就会愈快乐;事实是要求地愈少才会愈快乐.还未"拥有"地人为了争取而受苦,早已"拥有"地人为了不想失去而痛苦,你看:"有"与"没有"和快乐与否并无直接关系.但世人都穷一生去追求欲望,这其实是不是有点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快乐与拥有多少物产并无关系.在你缺乏财富时.你日思夜念要得到它们.在你拥有财富时,你会日夜担心怕失去它们.你见过一个快乐地富翁吗?他们其实与穷人一般痛苦.要寻找快乐,你必须找对地方自己地心.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人们总以为财富与名气等于快乐.如果你心里已充满了快乐,你根本不需要名利;如果你心里没有快乐,纵管坐拥全世界地财富与名利也都没有什么意思.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如果你只懂得终日劳碌于争取更多地金钱及保护你已有地财富地话,它们对你其实就已没有什么真正地好处了.如果你真地想常常快乐,就不要把快乐建基于你所拥有或所缺少地事物上;视你地财富、你地房子及车子都是向别人借来地,好好利用它们,但不要执恋它们;哪你自然会享受一个简单但快乐地一生.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们所做地一切,都是为了追求快乐而做地,但往往是在我们放弃刻意追求快乐而做种种事情时,它才会悄悄来临.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个火把可以点燃更多地火把而不失本身之火焰.快乐就如火焰一样,你可以不断施予别人快乐,却不会因此而牺牲自己地快乐.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快乐就像一盏油灯.当灯被点亮时,它不需要向黑暗说:"让我来照亮你吧!",它不再需要做其它地什么,房中地黑暗角落自然就会被照亮起来.同样地,当你地心中充满快乐时,你不需要刻意地去做什么,你周遭地生命也自然会被照亮.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他人地话不论说地人如何伟大,对你都没什么真正地益处,除非你把他地智慧变为你自己地智慧.先弄清楚慈悲与智慧地种种,然后仔细地思维内里地深义,最后把它们用在你地生活中.你越运用它们,你就越会感到它们是达致快乐地路向.在最后,你自己变成了智慧与慈悲,你地举手投足都就是悲智地表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所说地对你并没有一点用处,除非你把它刻在你地心上,而不是单单记在脑袋中.在你能做到这一点时,你地所有心念、行为及谈吐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它们,你地每一句话,甚至你地举手投足都成为对整个世界地开示.这个世界将会因为你地存在而得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不要忘记上师,时时向他祈求.不要随顺妄念,时时观照自心.不要忘记死亡,时时谨守戒律.不要忘记有情,时时回向功德.佛陀地教义,目地是要我们主宰个人地心.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与语,你及他人地苦难就能结束.但是,你若让心充满了消极地妄念,那么无论你做了多完美地善行,或者你说了许多良善地话语,你还是远离正途.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主宰心是要全然恒久不变地注意你所有地想法及行为,一次又一次反复检查你地心.一旦消极地妄念升起,就用适当地矫正法来治疗.而当积极地正念升起,就将功德回向给所有有情众生来强化它,并祈愿他们能证悟到最后地觉知(成就佛果).即使在日常活动中或心神烦乱时,都能从惯常地沉静洞察中保持明净地觉醒,那你终将持有这智慧心地体认.所以,随时警觉是解决轮回之苦最基本地良方.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戒律地实践,将引导你到达不论你是否在实践期都能保持这觉醒地境界,这就是教导地重点.没有持守戒律,无论你记颂多少仪轨或咒语、或做几千次大礼拜、乃至几千次绕塔,只要你地心是散乱地,就不能帮助你去除心中紊乱地思绪,不要忘记这是最具决定性地基础.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就像所有地事物,总是残酷地渐渐接近其最终地归宿,你地生命亦是如此,像一只燃烧地油灯,很快就会用完.你若以为你能先把工作完成,等退休以后在来持守戒律,你有这种想法就太不理智了.你认为你能活那么久吗?死亡不也同样降临在年轻人及老年人身上?因此,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要忘记死亡,并让你地心专注在戒律上.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人们总是说:「禅修,禅修!」但是,除非你对空性地概念以建立坚固透澈地了解,否则你做地「禅修重点」是什么?不能认知心地空性,就是造成堕入轮回地根源.当心不受念头影响,当下即唤醒纯然地醒觉,这无碍清明地空性就会逐渐被体认.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贪欲、嗔恨、无知、疑忌、傲慢(即贪、嗔、痴、疑、慢),这五毒常控制了我们地心.例如,我们看到仇恨将人们推向自相残杀,而国家相互开战.一旦我们不能控制我们地情绪,它们就会支配我们.但是,如果我们净下心来分析它,并探究它地本质,它们将会消失无踪,就像巨大地暴风中地云那般不能掌握,从暴风地外面来看是壮阔美丽,但仔细去透析它,却是无法感触及掌握地.而其实,这些只有在我们赋予它们重要性和力量时,它们才有重要性和力量.假如,以宽容代替狂野地念头,我们将能去除它们,而用此种方式来对治,解脱就随时在握了.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隆冬时,寒冷使湖水及河流结冻,水变地如此坚硬,可以承载人兽和车辆.当春天来临时,土壤和湖水都渐渐暖和,也渐渐地解冻.这时,有什么可以留下来?坚硬地冰块?水是柔软地流动,而冰是坚硬锐利地,没有人会说它们是相同地;可是也没有人能说它们是不同地.因为,冰是水凝固而成,而水是冰溶解而成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们对外界地认知也是相同地道理,去依附各种现象地实体,去忍受各式地折磨,好感或恶感、喜悦或痛苦、获得或失去、隆盛或衰落、赞美或责备,都会在心中凝滞成一块坚石,我们必须注入自由地活水来溶解这意念地坚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佛教心理治疗的信念系统

佛教心理治疗的信念系统

佛教心理治疗的信念系统
包华
【期刊名称】《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4(005)003
【摘要】佛教"修因缘观"心理治疗与当代西方理情疗法的治疗理念十分相似.发掘佛教心理治疗的信念系统就是寻找一种中国通行的"合理信念".业报法则和缘起理论是佛教信念系统的核心理论,对绝对化、概括化、糟糕透顶等心理疾病的思想根源有极强的对治作用.
【总页数】3页(P202-203,240)
【作者】包华
【作者单位】中国.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2731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
【相关文献】
1.恶与菩提心:佛教慈悲观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J], 张鳅元;杨韶刚;王兴华;申荷永
2.南传佛教人文关怀实践在心理治疗中的独特价值 [J], 吴正荣
3.佛教与心理治疗的融合——佛教的禅修方法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J], 李建伟;王立娜;王英
4.基于“正念”的心理治疗——从佛教到认知行为治疗第三次浪潮 [J], 廖乐根
5.试析佛教放生实践对心理治疗的影响 [J], 王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艺术心理疗法读后感

艺术心理疗法读后感

艺术心理疗法读后感读了关于艺术心理疗法的相关内容后,我就像发现了一个超级酷炫又神秘的宝藏世界。

以前我就觉得艺术这玩意儿很神奇,画家拿着画笔在画布上挥几下,就能弄出一幅让人看了或沉思或激动的画;音乐家弹弹乐器,那音符就像小精灵一样钻进人的心里。

但我没想到,它还能跟心理疗法挂上钩。

就说绘画疗法吧。

你想想,那些心里头憋着事儿的人,可能嘴巴上不知道咋表达,但是拿起画笔就不一样了。

比如说一个人压力特别大,他可能就会画一座快要被乌云压垮的房子,那房子可能歪歪扭扭的,颜色也是暗暗的。

这时候,心理治疗师就像一个超级侦探,从这幅画里就能分析出这个人的内心世界。

这可比让那个人干巴巴地坐在那儿说“我压力大”要有意思多了。

而且通过不断地画画,就像给内心的情绪找到了一个出口,慢慢地那房子可能就画得越来越坚固,颜色也变得明亮起来。

还有音乐疗法呢。

音乐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很多扇紧闭的心门。

当你心情低落的时候,听一首欢快的曲子,就好像有一群小天使在你耳边唱歌跳舞,把那些阴霾都给赶跑了。

我就想象着那些在音乐疗法中的人,跟着节奏摇摆,把烦恼都甩到九霄云外。

这就像是给心灵做了一场按摩,让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

舞蹈疗法也特别有趣。

看着那些人在房间里自由地舞动,就像看到一群没有束缚的鸟儿在飞翔。

身体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一种表达,愤怒的时候可能是激烈的跺脚和挥舞手臂,悲伤的时候也许是缓慢的扭动和蜷缩。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需要用语言来解释自己的感受,身体已经替他们说了一切。

艺术心理疗法让我觉得,原来治愈心灵不一定要靠那些严肃的谈话和药物。

它就像是一场充满创意的冒险,让人们在艺术的海洋里畅游,顺便把心里的问题都解决了。

这就好比是在玩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把身体锻炼好了一样,是一种超级棒的“曲线救国”方式来拯救我们的心灵。

我真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这个神奇的疗法,让那些被烦恼困住的心灵都能在艺术的怀抱里找到解脱的路。

佛学与心理治疗

佛学与心理治疗

禅宗与现代人心理自愈治疗摘要: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宗派。

禅宗自唐代起流传,在中国甚至亚洲其他的思想史、文化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也引起了现代心理疗法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

近年来,心理疗法出现了明显的整合趋势,即将不同形式的心理疗法结合起来应用。

整合的实际含义是将人看成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开放系统,主张对病人采取多层次的整体干预,每种干预都和其他层次的干预关联而发挥其最大作用。

因为禅的功用很多:扩大心脑、坚定毅力、启发智能、调和精神、消除烦恼、强化耐力、改善习惯、磨练心志、提高悟性。

从跨文化因素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到,禅的功用与现代健康理念是一致的,有着现代精神分析疗法心理治疗方法的思想因素"这说明现代心理疗法的核心思想与禅宗的公案、禅机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奇妙的吻合"禅本身就是一门充满活力而又独具智慧的心理治疗学。

关键词:禅宗、静坐、现代心理疗法一、禅宗的定义及其对东方心理文化的影响禅,原本存在于自然的天地和人们的内心。

然而世人颠倒无知,以致“当面不识”。

为了让众生也能领悟博大精深的佛道禅理,才有了佛陀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的游行弘化。

禅宗的禅是一种文化思想,也是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方式。

禅宗像所有活泼的传统一样,它们的起源,都是充满了许多禅话和传奇,因此禅的开展,也自然和释迩牟尼佛发生了关系。

禅的定义禅的梵文是Dhyana,中译为“禅那”,简称为“禅”。

“禅”,鸠摩罗什(344一413)译作“思维修”,是一种运用思维活动的修持方法。

唐玄类(600一664)译为“静虑”相当于英文的Meditation。

“静”指身体状态的坚持,“虑”指心理过程的递进,表明了“禅”从身体到心理对人的影响作用。

禅宗作为一个宗派由佛教演变,成为中国独有的思想,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

所谓禅,即“悟”、“开悟”的获得过程。

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悟之不可言说。

“悟”是一种启蒙的艺术与方法。

艺术与心理疗愈——艺术的治疗效果与心灵抚慰

艺术与心理疗愈——艺术的治疗效果与心灵抚慰

艺术与心理疗愈——艺术的治疗效果与心灵抚慰艺术与心理疗愈——艺术的治疗效果与心灵抚慰艺术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表达形式,不仅令人陶醉于美的世界之中,还具有强大的心理疗愈功能。

通过欣赏、创作艺术作品,人们能够释放心灵困惑,获得情感的舒缓和思维的启示。

首先,艺术作品能够唤起人们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在欣赏一幅画作、一首音乐或一段舞蹈时,我们往往会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

这种共鸣不仅能够使我们迅速进入艺术作品所展现的世界,也能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反应。

通过这种情感的释放,人们能够减轻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压力和情绪,达到情感宣泄的作用。

其次,艺术作品能够促进情绪的表达和处理。

很多时候,人们面对一些艰难的情绪和经历,往往难以找到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和处理。

然而,通过创作艺术作品,人们可以将内心深处的情感转化为具象的形式,使之可见、可感。

比如,有些人可能会选择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困惑和痛苦,而有些人则可能会选择用音乐或写作来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这样的表达,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处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能够让他人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自己。

此外,艺术作品也能有效地帮助人们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想象一下,在一个压力山大的时刻,我们能够借助一首舒缓的音乐或一幅美丽的画作来放松自己,这样的心境改变是多么宝贵。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人们能够让自己从烦恼、焦虑中解脱出来,进入一种宁静、舒适的状态。

尤其是在艺术作品所创造的美丽世界中,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使自己获得临时的心灵抚慰。

最后,艺术作为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存在,也能够给人们带来启示和思考。

在观赏、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被一些深刻的思考所触动。

艺术作品不仅可以让我们体验到美的感动,还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思考的平台,让我们思考生活的意义、人类的存在以及自身的感悟。

持续地思考和反思,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情感变化,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和改变。

总之,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具有治愈心灵和促进内心成长的力量。

佛教与心理治疗

佛教与心理治疗



佛陀启示苦恼悲伤的根源正是人类内心存在的无明——“世上每件事情都能符合我们的 心意”
当一个人了解和彻底去亲证这一规律时,解放就到来。 即使身心和世界变化而无法主宰的情况再到来,一切因为已经被在心意上放下,因此 不再有悲伤和忧愁。而慈爱也能在这种不主宰的情况下去发生和行动。 这也可以视作佛教修行的核心所在,也即对潜在的全能自我或自恋的超越和修正。 佛陀所教导实践亲证这一规律的方法,为四念住,也就是正念和内观.
佛教的发展
一.原始佛教(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1世纪),目前流行 于缅甸、斯里兰卡等东南亚文化圈 二.大乘佛教(公元前1世纪——公元6世纪),目前流行于中 国、韩国、日本等汉族文化圈 三.金刚乘佛教(公元6世纪——公元14世纪),目前流行于 中国西藏、蒙古、四川西北部等藏传佛教文化圈
二.关于佛教和心理治疗的定位

采取不带评判的立场;将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刻的活动上;追求有效而非 正确。
D. Kabat-Zinn 麻省学院压力治疗中心的佛教正念疗法
基础于呼吸内观禅疗法的三个阶段主要疗法技术: a.身體掃描 练习:用意识对于身体各个层面进行扫描


b.正念练习:把身体感觉當成一個整體來覺察。
如果說,在某特定區域中有著強烈的痛感或積存已久的情緒困擾,他們就可以選擇 專注在那兒。 如果沒有什麼區域佔據或要求注意力的關照,那麼他們就可以專注在整體的身感。 C.無相(formless)的禪修:去觀察身心,會發現它有它自己的规律。當它变化時, 只管繼續觀察,而不要盲追那串連不停的思緒。 这可以称为無揀擇的覺察 (choiceless awareness),它沒有任何固定對象,只有純粹的覺察。 辅助练习:進食的禪修(eating meditation) 。。。。。。 此项疗法在病房进行推广, Kabat-Zinn等有系列实证研究 这一正念技术目前也被精神分析的关系学派使用,作为训练分析家的主要课程之一

佛学与心理分析的思考.doc

佛学与心理分析的思考.doc

佛学与心理分析的思考ﻭﻭ摘要:《僧侣与哲学家》记录了一对分别以西方哲学家和在方受过佛学训练的僧侣身份的父子展开的一场西方文化比较的深入对话,内容恢弘而细腻。

文章分别从科学研究与心灵探索、人类深层意识、人格结构、人性之善恶四个层面对其与西方心理分析比较的视角进行了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佛学;精神分析学;无我;心理分析ﻭ著名哲学家及治评论家、法兰西院士让弗朗索瓦何维勒遇到了人生中一个特殊的难题,他的儿子马修理查德在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老师的教导下,以极优异的成绩拿下博士学位,已经开始走向生物学界性的突破,却突然去到遥远的不丹,选择了一条剃度修行的僧侣之路。

原本在有机会周旋于各种著名思想家、艺术家以及科学家等学界名流中的马修为什么决心移居亚洲,潜心、成为一名的僧侣呢?在已经成就斐然的哲学家父亲作为一名坚定的无神论者,渡过了最初对儿子的极度失望后,开始尝试着接触儿子二十多年里进行着的另一份迥异不同的人生成绩。

到底什么是?父子二人分别以西方哲学家和在方受过佛学训练的僧侣的身份,在展开了一场两种不同文化之间比较的深入对话,由此也给世间贡献了一份瑰丽的思想财富。

《僧侣与哲学家》法文版出版后,已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影响甚大。

该书包括十八,从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到涉及、哲学、心理学各个领域与的内在关系分析,内容恢弘而细腻,本文关注的是其中与心理分析的部分,并且尝试着将马修的心灵之旅以及他对与西方心理分析比较的视角,给予了思考与研究.被梁漱溟先生称为心理主义、并称为非迷信乃智信的经由传出后,已经流变成南传、汉传和三个分支.佛学以心为要,目的是探究人之究竟本性。

教义以心之缘为刚宗,其理论探讨的重点在心,其三学、六度等修行之道,皆是调伏、净化、庄严自心的技术,其实质皆是修治自心.全体佛学实际上可以看作专门究心、治心的内学(18)因此被西方学者称为第一个研究心理创伤与复原之道的伟大精神医师 .(19)二十世纪以后,西方在新的科学技术迅猛的大背景下,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格同样遭受着冲突与挑战,自我认同、自我同一性等问题成为心理学、学、教育学等学科普遍关注的话题,其中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是当时心理分析流派中重要代表。

佛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佛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佛学和心理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尽管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在某些层面上可以相互交叉和互补。

以下是佛学与心理学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1. 内观和自我觉察:佛学强调内观(vipassana)的实践,即通过觉察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身体感知来认识内心的真实状态。

心理学中的自我觉察和注意力训练等技术也有类似的目标,即将注意力引导到当下的经验中,增强对内在体验的觉知。

2. 心理健康和幸福:佛学注重培养内在的平静和幸福感,并提供了一些具体的修行方法,如正念(mindfulness)和慈悲心(loving-kindness)。

心理学研究也致力于探索人类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因素,包括正向心理学、幸福学和心理治疗等领域。

3. 情绪调节和压力管理:佛学教导修行者如何应对情绪困扰和压力,通过培养安定和冷静的心态来调节情绪。

心理学研究也关注情绪调节和压力管理的技巧,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应对策略等。

4. 自我身份和自我意识:佛学的观点认为个体的自我身份是虚幻和无常的,具有变化性和流动性。

这与心理学中对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的研究有一定的联系,促使人们对自我的理解和认知进行深入思考。

5. 倫理和道德:佛学强调慈悲、尊重生命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心理学也探索了人类价值观和伦理观念的形成以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佛学和心理学在方法、理论和研究范式上存在差异,不能简单地将它们视为相同或互相等同。

然而,通过探索佛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获得更全面的心灵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视角,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

艺术心理疗法读后感

艺术心理疗法读后感

艺术心理疗法读后感读完艺术心理疗法相关的东西,我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新大门。

以前总觉得心理疗法嘛,就是坐在沙发上跟心理医生唠唠嗑,说说自己那些烦心事。

可这艺术心理疗法完全不一样,就像是给心理治疗穿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艺术外衣。

你想啊,画画就能治病,这事儿多酷。

书里那些案例,有人画着画着就把自己心里压抑的情绪给释放出来了。

就像有个人一直画那种很黑暗的色调,画面里全是乌云和歪歪扭扭的线条,感觉像他内心的暴风雨。

但是随着治疗的推进,画里开始有了一点点亮色,到最后竟然出现了阳光和花朵。

这就像是他内心的转变在画纸上的呈现,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压抑变得开朗。

还有做手工也能成为心理治疗的手段。

捏泥巴的时候,人们可以把对某个人的愤怒都揉进那团泥里,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捏完了好像心里的气就消了一大半。

这就好比把那些负面情绪都从身体里拽出来,然后变成了一个有形的东西,可以随意处置。

音乐疗法也特别有趣。

听着不同的音乐就像坐上了情绪的过山车。

悲伤的音乐能让你把心里的委屈哭出来,欢快的音乐又能让你不自觉地跟着节奏摇摆,把烦恼都甩到九霄云外。

我就想啊,这要是在治疗室里,大家一起跟着音乐的节奏又唱又跳的,那场面肯定特别欢乐,哪还顾得上什么烦恼忧愁呢。

总的来说,艺术心理疗法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那些被我们自己都忽略或者锁住的内心角落。

它让心理治疗不再那么枯燥和严肃,而是充满了创意和乐趣。

我觉得这要是推广开了,肯定能让更多的人愿意去面对自己的内心问题,毕竟谁不想在玩艺术的过程中就把自己的心病给治好了呢?这就像是给心灵做了一场既有趣又有效的按摩,让我们的内心重新焕发出活力。

艺术疗愈书籍

艺术疗愈书籍

艺术疗愈书籍摘要:一、引言二、艺术疗愈的定义与起源三、艺术疗愈书籍的类型及特点四、艺术疗愈书籍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五、艺术疗愈书籍的优缺点分析六、艺术疗愈书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展望七、结论正文:艺术疗愈是一种非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来帮助个体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艺术疗愈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在这一背景下,艺术疗愈书籍应运而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自我疗愈方式。

艺术疗愈书籍的类型繁多,包括绘画、雕塑、摄影、音乐、舞蹈等各个艺术门类。

这些书籍旨在通过艺术创作的过程,帮助读者释放情感、减轻压力、提高自我认知和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艺术疗愈书籍的特点在于,它们不仅介绍了各种艺术技巧,还结合心理学的原理,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身心合一的疗愈体验。

艺术疗愈书籍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广泛。

对于心理治疗师来说,这些书籍可以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工具,帮助患者更好地表达和处理内心的情感。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艺术疗愈书籍则提供了一种自我疗愈的方式,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处心灵栖息之地。

当然,艺术疗愈书籍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对于某些心理问题,如严重的心理疾病,艺术疗愈书籍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帮助。

此外,艺术疗愈书籍的质量参差不齐,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

在我国,艺术疗愈书籍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然而,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对心理卫生事业的支持,艺术疗愈书籍在我国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优秀的艺术疗愈书籍问世,为广大读者提供丰富多样的疗愈选择。

总之,艺术疗愈书籍作为一种全新的心理疗愈方式,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在未来的发展中,艺术疗愈书籍需要不断提高质量,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

艺术疗愈书籍

艺术疗愈书籍

艺术疗愈书籍
(实用版)
目录
1.艺术疗愈书籍的定义与作用
2.艺术疗愈书籍的分类与特点
3.艺术疗愈书籍的优势与实际应用
4.艺术疗愈书籍的发展前景与挑战
正文
艺术疗愈书籍是一种以艺术为主要手段,以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的图书。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艺术疗愈书籍作为一种非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艺术疗愈书籍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例如,绘画类艺术疗愈书籍通常会教授读者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释放压力、舒缓情绪的目的;音乐类艺术疗愈书籍则主要教授读者如何通过聆听和创作音乐来调整心情、改善睡眠等。

艺术疗愈书籍的优势在于它将心理治疗与艺术创作相结合,让读者在愉悦的氛围中实现自我疗愈。

相较于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艺术疗愈更加轻松有趣,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此外,艺术疗愈书籍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作为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的辅助工具,帮助他们的患者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

然而,艺术疗愈书籍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如何确保其治疗效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如何提高读者的参与度和依从性等。

此外,随着艺术疗愈书籍市场的不断扩大,如何保证书籍质量,避免鱼龙混杂,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总的来说,艺术疗愈书籍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書中,河合先生也嘗試用心理學的語言去解釋華嚴經裡的世界、事法界、理法界、理攝事相、理事無礙法界等等,說明人在平常生活中習慣用自身「強勢」因素去裝飾自我,也用它攻佔城池,因此人類便被事務之間的差別牽制、左右,產生困難與痛苦。當自身的「弱勢」因素活躍起來時,一個前所未有的個體會自動湧現。當治療師能允許自身的弱勢因素出現,會更有新的能力接納生命,幫助個案發現自性。
内容介绍:
当河合隼雄1965年从瑞士学成归国,成为日本第一位容格心理分析师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日后会深深迷恋佛教。从幼年起,他就对佛教抱着排斥的态度,因为童年时弟弟夭折、母亲悲伤的画面,跟诵经仪式一起深植脑海,让他意识到自己内心对死亡的不安与焦虑。
河合隼雄十七岁时,日本战败,他开始崇拜西方的理性主义和科学,认为这是使日本从失败中站起来的唯一道路。1959年他到美国研读心理学,一位心理分析师向他展示禅宗的「十牛图」,他很惭愧,因为他身为东方人,却对它一无所知。后来,他来到苏黎世继续心理分析师的训练,展开梦的分析历程,才惊觉日本古典文学、童话、神话传说对他具有重大意义。在传统文化中,他终于找回自己的根。
《佛教与心理治疗艺术》就是从河合隼雄自己的心路历程谈起,他自身就是一则公案:「我是谁?我是一个佛教徒?还是心理分析师?」他由西方心理学训练中绕一个大圈子,才重新发现东方心灵的本质。
接着,河合隼雄以禅宗「十牛图」和容格的「玫瑰园图」做比较,探讨东方的自性成长历程和西方的心灵炼金术,两者间的相似与共鸣,既具艺术价值又有哲学深度。到底「我」是什么?身为东方的心理治疗师,河合隼雄提出「静观无为」的方法,认为内心深处要保持沈默,将个案的抱怨和症状当作禅宗公案,将自己放在悲悯的中央位置,不是告诉个案这个世界有多美好,而是以温柔的悲悯和关爱,和个案共同承担生命的悲伤与重担。悲悯久了,真正的喜悦将会降临。这才是人和人之间相互治疗的真正基础。
原书序言2:
心靈探險的迴峰路
自鼐法師 美國加州整合學院哲學博士,香光尼眾佛學院講師,曾任柏克萊大學中國佛學客座講師
這本《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的作者河合隼雄,是日本第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榮格心理分析師。在從事心理分析工作近三十年後,以十足的自信及耐力,藉由榮格的心理分析方法,抽絲撥繭般地探索他個人及他日本案主們的心理轉化歷程中,日本佛教的啟示及影響。他依循榮格的觀點及方法,但卻不拘泥榮格的見解。憑著相信自己的直覺及原創力,河合隼雄逐漸地讓根植在個人潛意識中的日本佛教傳統智慧,引領他發展出如何圓滿助人的途徑,並協助他的個案找尋到轉化心靈的契機。像一位自遠方回到故鄉的探險者,作者娓娓道來這一路跌仆前進的種種,真摯而深刻。
十二年後看見這本書,自己也成熟了一些後,更感到河合先生是一個模範.。他在本書中,透過點滴敘說他所看見的佛教的教義如何影響他(作為一個人,及一個榮格心理分析師)內心的變化,這些變化如何牽動與創造出他與自己、與個案間更有意義的互動與發現。
在本書中他提及佛學讓他更深入地想「我是誰」?讓他更肯定每個個案要用自己的速度和願力去發現自己(追尋自性),因為整個治療過程就是個案在走自性化的路程,自己決定要怎樣改變。他用「被牛牽到善光寺出家」的故事,強調說明「所有問題災難,都具有對自性追尋的可能」。
河合隼雄不只是日本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更曾任京都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现任日本文化厅厅长。他以深厚的心理学知识为基础,长期于日本的文学、政治、教育、社会问题等不同领域进行论述、对话。著作甚钜,多收录于《河合隼雄著作集》。
原书序:1
圓與緣
王麗文/諮商心理師,歸心工作室負責人,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副教授
幸运的是,这个病人确实好转了,当他摆了十幅更加有意思的沙盘之后,我便高兴地在一些会议室展示他的沙盘图片。在上面这幅关键的图案里,我认为在中间的那个男孩是正受著症状折磨的个案,尔后他在治疗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他生命中健康的力量。我正要假设治疗师的作用就像摆在前面的两个中的一个,并且正确对此做出讲解时,忽然有对这个沙盘的摆法有了新的解释。
河合隼雄吹得一首好笛,有一次他在美国演讲期间,成群鸟儿栖落在他窗前的树枝上,倾听他的笛声。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这正是他对人类心灵本质及潜能最深刻的体悟吧!
作者简介
河合隼雄(Hayao Kawai)1928年出生于日本兵库县,毕业于京都大学数学系。1962年赴瑞士苏黎士荣格研究所学习,取得日本第一位荣格学派分析师的资格。持有世界沙游学会执照,为该会创始人之一,也是日本沙游治疗的主要推动者。
關於自殺,書中有一觀點給我很大啟發。河合先生認同華嚴的思想,認為「我」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他們取決於我與周圍世界進行接觸和反應的不同而有不同。他引用戴維羅森的說法,認為自殺的人是想殺死自我(Ego),並非整個自性(Self),但是個案沒看到整個事實,所以他想去結束自己的生命,治療師要發展出能力去幫助個案看見。
另外一张沙盘的意象也表达了这种感情,只是方式稍有不同。这是我的第一个沙游个案,因此印象较深。它是一个十九岁的青年男子摆的,也就是我之前所说的那个梦见菩萨的青年。他有社交恐惧症,老是脸红,因此只好老待在家里。经过长期的治疗,他胆子大了一些,尽管有时由于焦虑和痛苦,偶尔还是待在家里,但是毕竟可以去大学读书了。那时,我为病人非常卖力地工作,我不断地鼓励他战胜病魔。
如果我们把这个沙盘和前面那一个做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其相似性。现在我开始明白,这个摆在外部令人愉悦的世界,是由那个受苦而悲伤的中心支撑的。在中间只放一个人,是因为这是一个还没有划分主体~客观的世界,因此理所当然只用一个人表示。当离日常生活更近时,区分产生了,于是摆两个人就会比较合适,一个是治疗师,一个是个案。我对治疗师的误解,实际上给个案带来了更多的痛苦,拉长了治疗的时间。
此書的可貴點是:作者從揭露自身的心路歷程及和個人的專業心理工作中,企圖開展出一條東方心靈的轉化途徑。從實務的心理工作中,作者逐一探討及辨識佛教的寓言、哲思及修行觀的意涵,並也大膽地給予新的詮釋。書中每一章都具有實徵的經驗為例,更蘊含東方文化工作者的反思及新詮。
最後一章主客超越的心路歷程更是精彩,是作者深度的反省及細膩地推敲《大乘起信論》的意涵,人人可體證及活用。讀到令人不禁動容的是,他在助人的糾葛中找到無盡的安然及自在:「我盡力把自己放在那個悲憫的中心,而不是教導病人這個世界是多麼的美好。」這不是一種知性的超然,而是對天地有情的一份悲情的擁抱及安然。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张沙盘。
他把一个小男孩埋在中央的沙子里,脸露出外面,接著在他周围摆了些燃烧火焰,再外面是一圈吓人的魔鬼,这些都如实地表达了他的焦虑和痛苦。埋在沙里的男孩好像在哭泣,在魔鬼的后面有花圃和妇女,呈现出一派欢乐的气氛。但是这两部分看起来相隔很远,好像很难[协调]起来。这时他又在靠前的部分放了两个人。不用解释,我知道他们象征著治疗师和个案。做完之后,他说:[我想表现我目前是那么地痛苦,然而在我放这些东西时,在治疗师的带领下,我觉得我的一部分已经慢慢地接近了一个非常快乐的世界。]我听了后非常高兴地对他说:[让我们共同努力,奔向那个美好的世界吧。]而我的注意力已朝快乐飞奔而去。
回到日本后,当时社会还无法接受心理分析的观念,河合隼雄只好从沙游治疗做起。在治疗个案的过程中,他发现佛教文化已深植在日本人的潜意识中,而他自己也渐渐对佛教丰富的象征意涵着迷。他对佛教了解越多,越觉得佛教思想对他的治疗工作帮助很大。到后来,他甚至告诉西方学者:「你们西方人讲个人心理治疗、人际心理治疗、超个人心理治疗-我则讲无我(no-ego)心理治疗。」他的目标是帮助个案变得像石头一样,在天地之间安住自在。
当我看到这个沙盘时,我想起了佛教的世界观,这是我们一直在这里思考的。我觉得这个小的图案代表了我们日常的现象世界,而那围绕著现象世界的是巨大的外涌能量,表现为出洞的蛇和流动的河。在这景象中,给我最大冲击的是眼泪。谁的眼泪并不重要,因为这眼泪在一定意义上是非个人的,它们凝结著大沙盘中深深流淌著的悲憫情感,这种情感深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下。小的沙游图案里呈现的也许是快乐和开心,但它们的底层却是深深的忧郁,我们还不能完全称之为[悲憫]。
我相信治疗师应该把自己放在中央位置,与个案融为一体,共同承担最为深层的苦痛与悲伤。于是,自然而然,日常的世界开始打开,治疗师和个案方能在那里体验许多愉悦。尽管我强调悲憫,但我不会让自己成天消沉沮丧,以泪洗脸,相反地,我越来越能领受生命的喜悦与欢欣。在做心理分析时,我尽力把自己放在那个悲憫的中心,而不是教导病人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美好。悲憫久了,快乐的世界自然会降临。
拿到此書時,就很喜悅。
看到是有關佛學與心理治療的書名,更是喜悅。
看完之後,內心更是充滿謙卑、和氣與喜悅,歡喜作序。
我自己曾接受過兩年的博士後心理分析學派的臨床訓練,對心理分析取向的治療與遊戲治療算是熟悉,也有幸斷續接受過Sachiko Reiss(日裔美籍榮格心理分析師)的團體沙遊督導,成員都是資深的專業心理治療師,我喜歡榮格不少於佛洛伊德。
河合先生認為心理治療的關鍵,在發揮個案自我治癒的能力。「而自我治癒的力量是以自性化過成為背景的,而驅動自性化的力量,經常會將個案帶入自我斷難忍受的過程中」,自殺的念頭最具代表,這時就是個案需要治療師的時候。
河合認為個案的「症狀」與「公案」的意義可比,治療師與個案都必須穿透表面去探索深層。而「每個人各自生活中的公案本就是無窮無盡的」,畢竟,發現自性是一生可能也做不完的功課,每個人如果不斷地願意做這個功課,不放棄,每個人也等於與自己維持了一個如「曼荼羅」般的醫患關係。
他在對十牛圖的「畫」與「畫框」的探索與思考中,領悟到治療師不必汲汲努力於治療好個案的症狀,「要克服治病療傷,挽救失足等理想觀念」,有時沒治好也很有意義,因為要看個案接下來的自性化過程為何。有時抱著「本無所失、何苦來尋」的心態,令河合先生看見「對再無希望的個案都要抱著希望」,並結合對榮格心理學的認識,鼓勵治療師要盡力使醫患關係的圓圈(Mandala)不被破壞,「因為當兩個人(治療師與個案)在一起存在時,一個被稱為治癒的現象會經常作為一個附帶物而出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