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背诵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背诵一、手太阴肺经1、经脉概述肺经—-在体内属肺络大肠手太阴——从胸走手。
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在胸部接足厥阴肝经,在手端交相表里得手阳明大肠经。
2、经脉循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3、病候就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就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二、手阳明大肠经1、经脉概述大肠经---在体内属大肠络肺手阳明经---从手走头,分布在上肢外侧得前缘,接肺经于手指端,交胃经于鼻翼旁。
2、经脉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3、病候就是动则病,齿痛,颈肿、就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三、足阳明胃经1、经脉概述胃经-—在体内属胃络脾足阳明—从头走足。
分布于下肢外侧前缘,在鼻翼旁接手阳明大肠经,在足大趾端交相表里得足太阴脾经2、经脉循行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十二正经:流注次序、表里关系、交接规律、命名的原则
十二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行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上肢是指屈侧)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是指伸侧)的称阳经,属腑。
总之,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由胸走手;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卞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由头走足:阳经行于外侧,阴经行于内侧。
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走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径路,这就是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十二经脉
shi'er jingmai十二经脉(卷名:中国传统医学)Twelve Regular Channels,Twelve Main Meridians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二条经脉的合称。
又称“十二经”或“十二正经”。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
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义。
长沙马王堆汉墓医书中的“十一脉”,其中甲种本,即《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臂少阴温(脉)”之循行近于今之手少阴心经;而乙种本,即《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载“臂少阴脈(脉)”则近于今之手厥阴心包络经。
《灵枢·经脉》才明确载全了十二经脉,沿用至今。
十二经脉中的每条经脉均有独立的循行线路,对称地分布于身体的左右两侧。
其总的流注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
从而形成循环往复的过程。
《灵枢·海论》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这里所说的“内属于腑脏”,是十二经脉在体腔内的流注过程,也就是说十二经脉与脏腑间不是单纯相联的关系,而是定向相属且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从而使脏腑间形成表里相合的关系。
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手厥阴经属心包而络三焦,手少阳经属三焦络心包;足阳明经属胃络脾,足太阴经属脾络胃;足太阳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足少阳经属胆络肝,足厥阴经属肝络胆。
“外络于肢节”的“肢”为肢体,“节”为穴位,这是说十二经脉在体腔之外的分布。
十二时辰与十二经脉
十二时辰与人体十二经脉一日十二个时辰,人体气血一个时辰流经一条经脉。
流行次序是:寅时肺经——卯时大肠经——辰时胃经——巳时脾经——午时心经——未时小肠经——申时膀胱经——酉时肾经——戌时心包经——亥时三焦经——子时胆经——丑时肝经,最后再流入肺经。
首尾相接,如环无端。
地支与五脏六腑相配:子胆、丑肝、寅肺、卯大肠、辰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膀胱、酉肾、戌心包、亥三焦。
天干与五脏六腑相配: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
十二时辰与十二经络及脏腑的对应关系为:1、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肺与大肠相表里。
”寅时(上一个时辰)肺经最旺,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
此时可多饮水使大肠充分吸收水分,促进排泄;排泄结束后,可做提肛运动,有利于治疗便秘、痔疮、脱肛等病。
2、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此时胃部吸收营养的能力增强,需要进食吸收充足的营养,也正是人们进食早餐的时间。
所以说,早餐要吃好。
3、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脾主运化,脾统血。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与胃统称为后天之本,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经旺盛时可运化水谷,升清化浊,为身体提供气血营养。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气血充盈,唇色红润。
4、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
《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心经旺盛,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
此时是气血运行的最佳时期,不宜剧烈运动,应在午时小憩片刻,宜于养心,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
5、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是说小肠接收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并进一步泌别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将水谷化为精微。
十二经脉走向动画图(经典)
十二经脉走向动画图(经典)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注意:请观看十二经脉走向动图(留意图中的红色或者蓝色的虚线走向)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
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
建议饮食多选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养生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
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
建议饮食多选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2013年09月12日15:54 新浪健康微博我有话说(1人参与)人体十二经脉和子午流注人体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其实这就是子午流注,具体如下:1.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十二经络规律起始时间走向主要穴位及不通症状
⼗⼆经络规律起始时间⾛向主要⽳位及不通症状⼗⼆经络规律起始时间⾛向主要⽳位及不通症状 ⼈体如果经络僵硬劳损堵塞,严重影响了⽓⾎的运⾏和营养的输布。
《黄帝内经》⾥⾯有这么⼀句话:“百病源于经络堵”!民间也有两句:“经络不通,⾛路中风”,“经络不通,浑⾝不舒象⿁上⾝” 。
⼗⼆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躯⼲和四肢,纵贯全⾝。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躯⼲。
⼗⼆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三阴经上肢分别为⼿太阴肺经在前、⼿厥阴⼼包经在中、⼗⼆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少阴⼼经在后,下肢分别为⾜太阴脾经在前、⾜厥阴肝经在中、⾜少阴肾经在后,其中⾜三阴经在⾜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8⼨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阳明⼤肠经在前、⼿少阳三焦经在中、⼿太阳⼩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阳明胃经在前、⾜少阳胆经在中、⾜太阳膀胱经在后。
⼗⼆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定规律的。
具体从以下三⽅⾯叙述。
头⾯部:⼿三阳经⽌于头⾯,⾜三阳经起于头⾯,⼿三阳经与⾜三阳经在头⾯部交接,所以头⾯部说:“头为诸阳之会”。
⼗⼆经脉在头⾯部分布的特点是⼗⼆经脉在头⾯部分布的特点是:⼿⾜阳明经分布于⾯额部;⼿太阳经分布于⾯颊部;⼿⾜少阳经分布于⽿颞部;⾜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
另外,⾜厥阴经也循⾏⾄顶部。
⼗⼆经脉在头⾯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经脉在头⾯部的分布规律是:⾜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腹中线旁开0.5⼨处;⾜太⼗⼆经脉在躯⼲部的的分布是,⾜少阴肾经⼗⼆经脉在躯⼲部的的分布是阴脾经⾏于胸中线旁开6⼨,腹中线旁开4⼨处;⾜厥阴经循⾏规律性不强。
⾜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腹中线旁开2⼨;⾜太阳经⾏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和3⼨;⾜少胆经分布于⾝之侧⾯。
⼗⼆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三阴⼗⼆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部位的不同经;⼿三阳经、⾜三阴经、⾜三阳经四组。
经络的表里关系重点
主讲人:刘婷婷
特点:
1 . 始于手太阴肺经,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又往复 传至于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 2.每两条阴经分别与相表里的两条阳经交替相传。 3.阳经与阴经之间是表里经相传注。 4 . 阳经之间是手足同名经相传,且从手经传至足经。 5. 阴经之间是依太阴 ——少阴——厥阴——太阴相 传,且从足经传手经。
(二)属络脏腑: 1、经络系统深入体内,直接与脏腑联系。 2、阳经属腑,络脏;阴经属脏,络腑。 “属”:十二经脉与其本经的脏或腑直接 相连接的关系。 “络”:十二经脉与其本经相互表里经的 脏或腑的关系。 如手阳明经 ,为大肠经,属大肠,相表里 的手太阴经,为肺经 ,络肺。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主讲人:刘婷婷
(一)表里关系的涵义:
十二经脉中的阳经和阴经之间,通 过经别、别络的沟通,相互联系,相 互配合,形成六对 “表里相合”的关 系。即:太阴—阳明,厥阴—少阳、少
阴—太阳。手足共六对。阴经属里,阳经 属表。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主讲人:刘婷婷
1.流注:气血沿着一定的经脉运行。 2.流注次序: 气血由中焦水谷精气所化生,经脉在中焦受气 后,上注于肺,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 阴肝经,再复注于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 端。
(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乡。 《素问· 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经络总论
经络的表里关系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主讲人:刘婷婷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素问· 血气形志》说:“足太阳与少阴 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 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 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 为手之阴阳也。”
人体十二经络图表
人体筋脉图-十二经络巡行动画图体筋脉图-十二经络巡行动画图十二经络巡行动画图/jingluoxue/img/4_1a.swf手太阴肺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2a.swf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3a.swf足阳明胃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4a.swf足太阴脾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5a.swf手少阴心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6a.swf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7a.swf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8a.swf足少阴肾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9a.swf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10a.swf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11a.swf足少阳胆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12a.swf足厥阴肝经循行图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
在经脉中又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经有十二条,叫十二经脉,它与脏腑直接相通。
十二经脉分别循行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又与一定的内脏密切联系,各条经脉之间又通过络脉相互沟通,从而使肌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
奇经有八条,它不与脏腑直接相通,是“别道奇行”的经脉。
十二经脉是以阴阳来表明它的属性,凡是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侧的经脉叫做阴经;凡是与腑相连属的,循行在肢体外侧的经脉叫做阳经。
同时根据内脏的性质和循行位置,又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
说明:足三阴经的循行在内踝上八寸以下,其位置有所变化,即厥阴在前,太阴在中线。
足三阳经循行于躯干的分布部置,阳明行于身之前,少阳循行于身之侧,太阳循行于身之后。
十二经脉走向和相互交接的规律是手的三条阴经都是从胸循臂内侧走至手,交接于手三阳经,手的三条阳经再从手循行臂外侧走至头交接于足三阳经,足的三条阳经再从头循胸、腹、背、胁沿下肢的外侧交接于足三阴经,足的三条阴经再从足循下肢的内侧经腹至胸,复交于手三阴经。
中医知识: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
中医知识: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一)命名原则内为阴,外为阳:阴阳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经络系统亦以阴、阳来命名。
其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
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相对应的表里相合关系,即肢体内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太阴、厥阴、少阴;肢体外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阳明、少阳、太阳。
脏为阴,腑为阳:内脏"藏精气而不泻"者为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者称腑,为阳。
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都以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足"字。
《黄帝内经·素问》第六篇,阴阳离合论,是这样说的:"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当门打开之时,就为太阳或者太阴,当门关上时,就为阳明或厥阴。
而控制门开关靠的是枢纽,也就是门轴,对于阳经来说,就是少阳,而对于阴经来说,就是少阴。
(二)具体名称十二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行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
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上肢是指屈侧)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是指伸侧)的称阳经,属腑。
阴经(属脏)阳经(属腑)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手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经少阴心经阳明大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小肠经上肢前线中线后线足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下肢前线中线后线。
十二时辰及人体经络走向关系示意图解
.~摘自山药社区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走向表示图1、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革故鼎新此后,将新鲜血液供给给肺,经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分。
寅时,有肺病者反响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养生之道:现在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
在这个时候,若是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能够够去肺燥。
建议饮食多项选择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
实证: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分的新鲜血液充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愉悦状态,完成吸取食品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养生之道:连忙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尔后奔进洗手间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但是上洗手间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由于这样引起的。
我们不如休息10 -20 分钟清醒清醒脑筋再去。
建议饮食多项选择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直、皮肤无光彩、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难过、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3、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简单消化,吸取也最好。
早餐可安排平易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
过于燥热的食品简单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
不吃早餐更简单引起多种疾病。
养生之道:此时要吃早餐。
若是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素来分泌胃酸。
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治胃肠功能。
虚症:消化不良、易胃胀气和食欲不振、颜面浮肿、易打嗝、饭后简单胃痛、腹泻或呕吐。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
┌───────────┬───────────────┬─────────┐
││内 侧│外 侧│
├─────┬─────┼───────────────┼─────────┤
││前│太阴经(肺)│阳明经(大肠)│
│├─────┼───────────────┼─────────┤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有余时,则蓄藏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
3.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一)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五)阴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人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行。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
(六)阳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3)调节气机升降: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
(四)带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2.生理功能: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司妇女的带下。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2021年09月12日15:54 新浪健康微博我有话说(1人参与)人体十二经脉和子午流注人体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局部,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其实这就是子午流注,具体如下:1.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巧记十二经络,5分钟就背会了
十二经络是中医中很重要的一门基础,无论是学习中医的学者还是我们普通人,了解十二经络都是有好处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保养身体,可是很多人反映十二经络太难了,金堤古方国医堂专家教您这样记十二经络,轻松理解并记住十二经络。
人体的十二经络有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可分为四类: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是: 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
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
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十二经络歌诀为:。
【基础】中医执业-针灸学-经络系统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中医资格考试分值分布: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类似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1.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中基学过);2.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经络系统的组成见下表。
十二经脉大纲要求: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十二经脉是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为“正经”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脏腑、阴阳来命名的。
1.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手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上肢,足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下肢。
2.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如肺经表示该经脉属肺脏,胃经表示该经脉属胃腑。
3.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寡。
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1.六阴经---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手三阴经足三阴经;2.六阳经---腑,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手三阳经,足三阳经。
--------------------------------------------------太阳容易照到的地方为阳,不容易照到的地方为阴(阴凉之处)胸部:正中线旁开,依次是2寸肾经,4寸胃经,6寸脾经腹部:正中线旁开,依次是0.5肾经,2胃经,4脾经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呈现一定规律,具体表述如下1.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2.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8寸以上符合此说注意: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中医基础复习【经脉】
经络学说主要内容: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第二节十二经脉第三节奇经八脉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
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与络的关系:经—即径,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二、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一)经络学说的形成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2. 针灸疗法的发明和经络感传现象的发现是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3. 循经症候群的观察和练功过程中的体悟(二)经络学说的确立《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
(三)经络学说的发展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四、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络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连属部分——外连——十二经精、十二皮部内属——五脏六腑第二节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一、十二经脉的名称(一)命名原则1、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二)具体名称上肢(手):内侧—手三阴经:前——手太阴肺经中——手厥阴心包经后——手少阴心经外侧—手三阳经:前——手阳明大肠经中——手少阳三焦经后——手太阳小肠经下肢(足)内侧—足三阴经:前——足太阴脾经中——足厥阴肝经后——足少阴肾经外侧—足三阳经:前——足阳明胃经中——足少阳胆经后——足太阳膀胱经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一)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手三阴经。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 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 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
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阳明在 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足三阴与足阳明 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 (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1_ 1部位1 厂11 第一侧1第二侧魏1 r11第三恻魏rT 11胸部1 1 ,1 1 rT丁n1足少阴肾经(距1足阳明胃经(距丨足太阴脾经(距1 1胸正中线二寸)1胸正中线四寸)丨胸正中线六寸〉1 Illi 1 1 ———一 1前1 1 1腹部 1 1 1 1 1 ------ 1 ----------------- 1 ------------ 1 111足衣阴腔经(距11足少阴肾经〔距1足阳明胃经(距丨腹正中线四寸)1 1腹正中线半寸)1腹正中线二寸)丨定阙哪干经从少1 1 1 丨腹斜向上到胁11 1 1 1肩胛部1卜 ---------- 1后1 1 1背、膘部 11r 1手三琏1 ------------ r-------------1足太関膀胖经1足衣阳膀胱经11(距背正中绒一|(距背正中线三 1 1r ----------- H 1 1 11 11 rT1 1腋部厂H 1手三卩臨1 1 W!1 r1 1胁、侧腹部 11 卜一n 1 足少阳^经、足麻阴肝经1 L1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至内躁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厂-I1 1r r1 内侧 1 外侧一- LII 111 1 前r T衣阴经(肺) 1 阳明经1II 11I手 1 中[ i魔阴经1心包) 1 少阳S(三隹)-- .. - L ..II 11I 1 后1少阴经 z 1 衣阳S (小嘟II 1II 111 1 前II 11 衣阴经(脾》 1 阳明经(胃)L L1 11I足 1 中F戲阴经(R> 1 少阳经(胆》1 1 1 1 1 JS 1[L _L J i -------------------------------------- 1---------------------------------------少阴经(肾) 1 太阳径H瓣)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经络系统这一章的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的概念,我们定义这个概念的时候从两个要素来进行定义:一、从经络的构成,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二、从经络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功能进行定义,经络是一个网络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网络系统。
它的功能:一、运行气血;二、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三、调节人的生理功能。
从构成和功能两个要素来定义经络的含义。
经络系统的组成分为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经脉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又称十二正经,包括奇经八脉,这是经脉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系统包括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这一节我们讲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分类第一个问题讲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分类。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人体的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下肢的内侧和外侧,背侧和腹侧,每一条经脉都属于脏或者属于腑,因此,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了三个要素:(一)手足的名称(二)阴阳的名称(三)脏腑的名称。
按照这三个要素,第一点我们讲讲它的命名原则:(一)内为阴外为阳,就分布于人体四肢的经络而言在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二)就十二经脉和脏腑的关系而言,属于脏者为阴经,属于腑者为阳经;(三)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手字,称为手经,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足字,称之为足经,这是大致命名的规律。
二、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
按照上述的命名原则,将手足、阴阳与脏腑的名称结合起来,构成了十二经脉的名称。
手经、阴经和阳经,阳经属阳,阴经属阴,阴经手经有三条经脉,全称叫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我们在简称的时候就可以称为肺经、心包经、心经。
这是简称,全称应该(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这三条阴经合称为手三阴经。
与阴经相对,手的阳经叫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简称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
(中医)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中医)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经,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
(《素问·血气形志》)
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称之为“属”;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联系,称之为“络”。
阳经皆属腑而络脏,阴经皆属脏而络腑。
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
余皆依次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