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标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标解读

一、概说“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

1.什么是“品德与生活(社会)”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综合课程,是在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和社会等几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它们之间的在联系,加以高度整合而生成的新课程。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主旨是使学生参与自己身边的生活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人、对社会的意义与作用,感受“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作用,帮助儿童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实行新课程后,小学取消原有的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和社会课等三门分科课程。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

2.为什么要开设“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呢?

(1)现行的分科课程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这种割裂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2)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容统整在一起的课程,它有利于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界限,利于学生完整地认识世界,养成整体意识,形成运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品德与生活(社会)”是高度综合的课程,它是对原有思品、自然、社会和活动等课程进行高度整合而形成的综合课程,它具有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及生活教育等多重功能与价值。

(4)教育改革是社会变革、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容,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容,课程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不同历史社会时期的需要而发生改变。

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要求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养、能力的人才,这就相应地要求要从小学起开设综合课程,以适应教育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5)这门综合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彻底性。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改是在深入分析当前社会的特征,充分借鉴国外诸多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国家课改和课程设置的现状和经验,结合我国各实验地区的实验成果,广泛听取多方经验、意见等基础上,对现有基础教育课程来一次全面、彻底的改革。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设置,不仅仅是将原有的课程换个名称或概念而已,而是从教学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方式、教学观念、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进行较为全面的改革与创新。

二、什么是“品德与生活”

1.什么是“品德与生活”。

是小学1-2年级开设的,在原有的思品、自然和活动课的基础上经整合生成的综合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2.它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其容主要源自于儿童的现实生活。

罗素说: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的生活。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传统的教育是要孩子受教育,而不要孩子们生活,使得受教育者要么厌倦接受教育,要么不觉得所受到的种种教育的确是人生所必须的,是人在生活实际中应该做的。

教育研究表明,使学生通过组织和参加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活动,学生所受的教育感受才能深刻,才能真正领悟到人在生活实际中该怎样做才是对的,才能使他们把在学校里所接受到的教育转化为他们生活实际中需要的实际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是本课程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过去的思想品德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其容偏空、大、虚,其教学方式是说教式的,其教学效果是学生道理都知道,是非也能辨,但实际生活中做不出来,或者是与学校教育相去甚远,正是“学归学、做归做”。

本次课程改革,其重点是着眼于如何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方面,不但对教学容作了全面的、深刻的、根本性的改革,而且对教学方法方式同时作了根本性的改革。强调和确定了要通过让儿童直接参与各种课堂实践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际生活活动中去观察、了解、感受、认知、发展、形成,让社会为他们提供接受教育的实际容和实践阵地,反过来也让他们去呼吁,倡导、促进社会,使得对儿童的教育唤起社会的重视,转变家长对儿童的教育观念,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家长——政府教育网络。

通过这样的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的多维动态教育活动,使学生真正明白是非,真正感受到这样做是人生的必需,从而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自觉地做一个公民所该做的,而不至于使得我们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在学校是一个样,走出学校后又是一个样,好象“变色人”一样。

三是本课程是开放型的综合课程

以往的思品课程在容上陷入教条化,在方式上强调说教式,这无形中给品德教育带上桎梏与枷锁,一方面是学校、老师只能以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去对学生灌输那些教条化的表面上很好看,但却无多大实效的既定教育容,在容、形式、评价及时空等方面,学校和老师均失去合理的教育选择与处理的权利,另一方面是学生象羔羊、象鸭子一样,在失去自主性、失去兴趣的前提下,怀着厌烦、甚至是恐惧的心理,无奈地、不知觉地去接受那些说教式的教育。

“品德与生活”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其开放性具体表现在:

(一)课程容是开放的:从教科书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己开发、选择、整合教学容,所采用的容,只要有利于教育目标,有实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就行,而不是象以前那样,只守着那一本既定的书本。

(二)教学渠道是开放的: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本课程一改过去那以课堂(教室)教学为主渠道的阵地战方式,取而

代之的是多渠道立体式的教育网络,教学中,学校、老师可根据教学容、教学方式的实际需要,灵活地选择、确定教育渠道,以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教学时间具有开放性:教学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本课程在教学时间的设置及其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安排方面是允许“规定与灵活”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中每周为三课时,学校根据三课时数具体安排于功课表里,但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需要,或是把三节集中起来上,或是移动日期上,或是把教材与学校、班队等活动相关的结合在一起上。

这样的教学时间设置,就比以往的灵活、开放得多了。

(四)教学评价是开放的:新课程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其评价具有过程性、多样性及重视质性评价等特点。改变了过去那只关注结果的、单一化的评价方式。新的评价方法不仅能更科学合理地反映教与学的过程与结果,同时也更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四\是本课程是过渡性课程:

品德与生活在课程目标、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课程相衔接,同时又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科学、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下基础。

低年级的儿童刚从学前教育进入学校教育,他们虽然身在学校,但在他们身上尚留有许多学前教育的痕迹及心理特征,此时的教育是不能完全采用正规化教育方式。

本课程意在帮助儿童完成由幼儿学前教育向正规教育转化与过渡方面做出有效的努力。

3.“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

(1)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来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2)在教学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在教学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核心。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以往的思品课程设计往往从成人对儿童的需要出发,以成人化的方式设计课程,设计的课课与儿童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及生活实际相去甚远,这种课程对儿童来说是没有生气的、僵硬的、呆板的课程,它不仅会消褪儿童的认知兴趣,更会打击儿童的学习情感,尤其会对思品教育产生相反的促退作用。

(3)新课程强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蕴藏着丰富的发展涵与价值,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因此,在对儿童实施思品教育时,必须充分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童年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学校集体学习生活、社区生活等方面,教学中应善于从这些童年生活中对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