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319-320)惊悸怔忡健忘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19至卷320惊悸怔忡健忘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19至卷320惊悸怔忡健忘门)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十九惊悸怔忡健忘门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注背为阳,阳虚则寒邪痹闭于背,而形体为之俯偻,《金匮》所谓痹侠背行是也。
如阳虚不能为荣血之卫,邪陷于脉中而为瘘,留连于肉腠之间,《金匮》所谓马刀侠瘿是也。
如经俞之气化虚薄,则传入于内而干及脏神矣。
心主脉,神伤则恐惧自失。
肝主血,故其病发惊骇也。
】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其病发惊骇。
【注春时阳气上升,故病如气之发而为惊骇也。
】诊要经终论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注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
肝藏魂,魂魄不安,故使人邪哭也。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
【注秋主下降,刺春分,是反导其血气上行,故令人惕然欲有所为。
刺逆论曰: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注手足阳明之脉,皆侠口承目,故口目动作而牵引歪邪。
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是阳明之善惊也。
骂詈不避亲疏,是阳明之妄言也。
色黄,阳明之土气外脱也。
上下经盛,胃气绝而无柔和之象也。
肌肤不仁者,荣卫之气绝也。
】经脉别论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注惊则气乱,故喘出于肺。
肺为心盖,故淫气伤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注血乃心之精,汗乃血之液。
惊伤心气,汗出于心,故曰夺精。
】评热病论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注肾邪乘胃,故不得卧。
阴阳相薄,故惊恐。
心气上乘于肺,金畏火热,故咳甚也。
】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注惊则心气散而无所倚,神志越而无所归,思虑惑而无所定,故气乱。
】痹论肝痹者,夜卧则惊。
【注肝藏魂,卧则神魂不安,故发惊骇。
】厥论少阳厥逆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注少阳相火主气,火逆于内,故发为肠痈。
怔忡门(凡四案)
十六、怔忡门(凡四案)【医案】【案一】玉皇庙王姓妇,四十余,患怔忡惊悸病。
自觉心中惕惕,少闻物鸣之声,即时惊恐汗出。
渐至面黄肌瘦,饮食减少。
三月内服药不下三、四十帖,均无效。
看彼药方,大概麦冬、朱砂、清半夏、川黄连之类,意在清热镇惊化痰。
诊其脉,肾脉极细弱,心脉洪数无力。
此乃水亏不能济火之故。
某医之治,不知抽坎塞离之法,所以不效也。
余用六味汤加远志、菖蒲、玄参,服三帖有效,十帖痊愈,永不发矣。
按:怔忡俗名“心跳”。
心为火脏,血虚不足以养之,火气冲动则跳,痰入心中,阻其心气亦跳,胃火盛,上攻于心亦跳。
或开心窍,安心神,养阴血,或泻胃之火,不外此种治法。
君治此证有四案,处四方,药味大致略同,亦不外六味、四物,加开心宁神之药。
明乎治矣。
【案二】伯牛岗张姓,年三十余,患怔忡惊悸证。
夜不安席,每闻人言物鸣,惊恐不定,神情立变,屡治不验。
请余往疗,诊得心肝二脉洪数有力,察其气色,满面燥红。
又问能饮水否?答曰:“善饮”。
此乃肝木太旺,心火妄动。
经曰:“心者,君主之官,”君喜静而恶动。
按五行,肝为心之母。
世间未有母害子者。
此有两说焉,五行得其平者生,亢者害也。
欲安国,必先除贼,贼除则君权自复。
权复则令行,君明臣良,纷乱之世,化为清平,有何惊悸怔忡不除也?余用四物汤加减,服一帖微效,二帖大效,五帖全瘳。
四物汤加减当归12克,川芎10克,白芍12克,生地10克,龙胆草6克,胡黄连6克,青皮10克,龙齿10克,丹皮10克,栀子6克,柴胡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案三】余表侄年三龄,在街游戏,两犬争斗,将小儿冲倒,当日大热不止,夜间更甚,略合眠则大惊大哭,偎藏母怀,言二犬来咬。
某医误作惊风治之,所服抱龙丸、惊风丸,及钩藤、薄荷之类,又针十余处,绝不效。
迎余往,见小儿如醉似梦,气色黯淡。
古人云,惊伤胆,恐伤肾,此系胆肾两伤,神魂失散。
安神定志,尚恐不及。
反作风治,惊则有之,风从何来?天下小儿患斯证,而作风治,毙者更仆难数。
《医部全录》健忘证治探讨
《医部全录》健忘证治探讨古称“健忘”之证,现在常称为记忆障碍,多少年来,一直困扰着许许多多的病人,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
清代陈梦雷主持修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收集了历代十几位医家医著,其中有关健忘的内容收在本书《卷三百一十九惊悸怔忡健忘》。
本文就此作如下分析。
1心肾不交,火热健忘《内经》基于天人整体观,用五运六气的原理,将健忘证放到自然环境中去考虑,尤其是太阳之气过滥,热气偏盛,心烦燥,人健忘,故“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热气妄行,善忘。
”(《素问·五常政大论》),陈梦雷注解说:“寒气下临,脏气上从,而热气妄行,故神伤善忘。
”关键在于寒热之气失常,造成心肾失交而健忘。
唐代孙思邈著《千金方》,其中立专章论健忘,他着意用经脉循行及生克制化的观点来解释健忘病机。
并且有突出怒与“肾实热”致健忘的意思,“羽音人呻而好恚,恚而善忘,恍惚有所思,此为土克水,阳击阴,阴气伏而阳气起,起则热,热则实,实则怒,怒则忘,耳听无闻,四肢满急,小便赤黄,此为邪热伤肾。
”孙思邈又指出:“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
病苦舌燥咽肿心烦嗌干,胸胁时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热痛,四肢黑,耳聋,名曰:肾实热也。
”这是由于肾气损伤,病机是肾阴虚兼挟湿热,火胜心烦,神明不宁而多健忘。
孙思邈反复提到情绪与健忘的关系,有两种理解:(一)七情则忘,心因(性急、抑郁)的健忘,过怒等情绪,丧失理智,而造成记忆障碍,(二)怒则气上,气机失调,心肾不交而健忘。
孙思邈《千金方》还汇集了十多首健忘方,其著名的孔子大圣知枕中方便出于此,有关健忘类药物有:远志、菖蒲、人参、茯神、芪实、白马心、龙胆、龟甲、通草等。
明代李中梓就对心肾不交致健忘的病理有自己的认识,他强调:“心不下交于肾,浊火乱其神明;肾不上交于心,精气因而不用。
火居上则因而为痰,水居下则因而为燥,扰扰纭纭,昏而不宁。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323-324)嗜卧门 不得卧门 声音门 呃门 噫气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323-324)嗜卧门不得卧门声音门呃门噫气门嗜臥門不得臥門聲音門呃門噫氣門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三百二十三☆嗜臥門●黃帝素問○刺熱篇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
庚辛甚,甲乙大汗。
氣逆則庚辛死。
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衝頭也。
【註肝主疏泄,故小便赤黃。
肝脈環陰器,抵小腹而上,故腹痛。
肝藏魂,魂傷故多臥。
木火主氣,故身熱。
此言內因之病。
熱爭者,寒與熱爭也。
此言外淫之邪。
魂傷則狂言。
肝病發驚駭,肝脈布脅肋,故脅滿痛。
人臥則血歸於肝,肝氣傷,故不得臥。
氣逆者,熱淫而反內逆也。
熱甚而上逆於頭,故頭痛而員轉。
】○厥論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
【註足厥陰厥則少腹腫痛而腹脹,涇溲不利,陰縮而腫。
肝主筋,膝者筋之會,經脈厥逆,不能濡養筋骨,故好臥而屈膝。
厥陰木火主氣,榮俞厥逆,故胻內腫熱也。
】○診要經終論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
【註秋氣在皮膚氣分,刺夏分之絡脈,則氣不外行,故令人嗜臥。
】○六元正紀大論陽明司天之政,初之氣,其病善眠。
【註濕土為病也。
】●靈樞經○海論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註姚氏曰:精液補益腦髓而下流陰股,故髓海有餘則足勁輕健而多力。
髓從骨空,循度而上通於腦,故有餘則自過其度也。
髓海不足則精液竭,是以耳為之鳴,目無所見。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故脛痠而懈怠安臥。
】○大惑論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
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
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
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
留於陰也久,其氣不精則欲瞑,故多臥矣。
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
【註衛氣日行於陽,夜行於陰,陽氣盡而入於陰則臥,陰氣盡而出於陽則寤。
心悸中医证治(转载)
心悸中医证治(转载)心动悸,始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现代医学中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炎及部分神经官能症有此表现者,可参阅本篇论治。
心悸,是指由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等多种原因导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的一种心脏急症。
临床以病人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证,多有脉象异常,或迟或疾促,或结代。
常呈阵发性发作。
心悸包括惊悸,怔忡两大类。
西医对器质性的病变往往有较好的解释,对功能性病变则不如中医能有更确切的解释和治法。
再从自然人性角度,传统中医的意义更是积极的。
经典名著历史沿革一、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结、代脉辨证及痰湿水饮所致心悸。
1.《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
得此脉者,必难治。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 条文指出通过脉象辨别心悸,脉象对于诊断心悸及其类型有特征性、决定性的意义。
结脉是指脉率比较缓慢而有不规则的歇止,主阴盛气结,由气血痰食停滞及寒邪阻遏经络,致心阳被遏,脉气阻滞,故脉来迟滞中止者,故脉结而有力;由气虚血弱致脉迟而中止者,则脉结而无力。
代脉一般指有规律的歇止脉,一般主脏器衰微,气血虚衰而致脉气运行不相连续,故脉有歇止,良久不能自还。
促脉是指脉率较速或快慢不定,兼有不规则的歇止,主阳盛实热或邪实阻滞之证。
另外,发汗过多,损伤心阳致心悸,因为汗为心液,由阳气蒸化而成,故发汗过多,必损伤心阳,心阳不足,空虚无主,而见心悸不宁,虚则喜按,故患者交叉双手按压心胸部位。
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 条文指出太阳病发汗后阳虚水泛之心悸一种变证。
中医心悸怔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朱良春临床治疗经验
中医心悸怔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朱良春临床治疗经验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悸不安,甚则难以自持为主症的病证。
临床多呈阵发性,易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惊悸多因精神刺激而发,常突然发作,移时缓解,表现为阵阵发作,病情尚轻浅。
•怔忡常由久病逐渐形成,时因劳倦而增剧,持续难以速已,病情较深重。
从发病情况来看,惊悸发作没有规律,或多日一发,或一日数发;怔忡经常悸动不安,每劳则增剧。
从发作的证情来看,惊悸发作吋悸动甚剧,发作后无悸动感觉,但可有精神不振,身倦乏力,甚或情志抑郁,失眠等症状;怔忡灯悸动不已,伴有气短、胸闷、神倦身疲等虚弱症状。
另外,若兼见心痛者,当从心痛证论治。
痹证日久,内舍于心的心痹,另有专节讨论。
1病因病机心悸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不已,导致心胆气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而发病。
也有因阴虚火旺,水饮内停,瘀血阻络引起心悸者。
玆就不同的病因病机分述如下:1.心虚胆怯心神主持心的精神意识活动,胆气刚直与勇怯’有关,心神健旺,胆气不怯,心动和缓而有力则无悸动之感。
若素体心胆虚怯,突受惊恐,闻异声,见怪状,登高涉险则心悸胆怯,心动神摇,不能自持而成惊悸。
2.心阳不振心的阳气能鼓动血脉运行,温养全身。
若久病或劳倦不当,耗损心阳,心阳虚不能温运血脉,致心失所养而悸动。
甚则心神不能自持而悸动不宁。
3.心血亏虚若素体虚损,脏腑薄弱;或久病失养,阴亏血少,或思虑烦劳,耗损营血阴精,或亡精失血,均可导致心血亏虚,令心失所养而发为惊悸。
4.阴虚火旺久病体虚,或房劳过度,或遗泄频繁,伤及肾阴;或肾水素亏,水不济火,致虚火妄动,上扰心神,发为心悸。
5.水饮凌心心脾阳虚,不能疏布,蒸化水液,致水液停聚而为饮。
饮邪上犯,侵凌心阳,心阳被抑,因而引起心悸。
6.心血瘀阻多因久病心悸,心之气阳不足,血脉循行滞涩,或外感温热、疫毒,风寒湿邪,传犯心包,或生活失摄,内蕴痰火,累伤心血,循行不畅,日久生瘀,阻于血脉而致本病。
经方中大枣应用规律浅析
经方中大枣应用规律浅析谭令; 任北大; 程发峰; 王雪茜; 王庆国【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43)009【总页数】5页(P940-944)【关键词】大枣; 经方; 伤寒论; 金匮要略; 角药; 应用规律【作者】谭令; 任北大; 程发峰; 王雪茜; 王庆国【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4大枣,又名干枣、美枣、良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
我国古代关于大枣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1]《神农本草经》中大枣载为上品,“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2]。
经方中含大枣者达65方之多,其中《伤寒论》中有40方用大枣,《金匮要略》中则有43方取之,其使用频次之多仅次于甘草、桂枝。
因此,深刻剖析经方中大枣的应用规律既有助于领悟张仲景的用药规律,更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1 分剂量之异以别补与和经方中大枣剂量的应用有1枚、4枚、5枚、6枚、7枚、10枚、12枚、15枚、25枚、30枚和 100枚 11种之异。
量不同,其发挥之功效亦有别。
综观仲景诸方,大枣之功效以补与和居多。
补,即补益,《本经》言大枣:“安中,养脾,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
”[2]《雷公炮制药性解》亦曰:“益五脏,润心肺,养脾胃,补精气,生津液。
”[3]可知大枣之补法有二,一为滋阴,二则温阳;和,即调和,亦如《本经》所言,大枣可“和百药”[2]。
经方中大枣剂量之异,恰可区分其补和之别。
1.1 大量用之重在补观经方中大枣用量较大之方,如炙甘草汤和橘皮竹茹汤中各用30枚,当归四逆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大枣各取25枚,而薯蓣丸中大枣用量达100枚,细察此五方,无不存在虚证,且有或阴偏虚,或阳偏虚,或阴阳两虚之异,而大枣皆可补之。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由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所致,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
常伴有气短,胸闷,甚则眩晕,喘促,脉象或迟或数,或节律不齐。
其中因惊恐、劳累而发,时发时止,不发时如常人,其证较轻者,为惊悸;并无外惊,每由内因引起,自觉终日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者,为怔忡。
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范围】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风寒湿邪,侵袭体表,痹阻经脉,内舍于心,发为心悸。
2.情志所伤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气火扰心则心悸;若气滞不解,久则血瘀,心脉瘀阻,亦可心悸;忧思伤脾,阴血亏耗,心失所养则心悸;脾胃受损,运化失司,酿生痰湿,痰浊阻络亦可致心悸;突受惊恐,心神慌乱,不能自主亦可发为心悸。
3.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聚成痰,日久痰浊阻滞心脉,或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均可心悸。
4.劳欲过度房劳过度,损耗肾精,精血亏虚,心失所养;或烦劳不止,劳伤心脾,心气受损,均可发生心悸。
5.它病失养咳喘日久,心肺气虚,或肺虚及肾,心肾虚衰可引发心悸;水肿日久,或中阳不运,水饮内停,继而水饮凌心而心悸;温热病邪,稽留不除,扰乱心神,可致心悸;急性大出血或长期慢性失血均可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引起心悸。
二、病机1.发病因外感、惊恐、失血等引发者,一般发病较急,其它则发病较缓,遇诱因常反复发作。
2.病位主要病位在心,但涉及肝、脾、肺、肾诸脏。
3.病性以虚为主,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为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火热毒邪等扰乱心神。
4.病势早期主要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实邪阻滞心络,扰乱心神;日久心病可及脾、肺、肾等其它脏腑,病机复杂,病情加重。
古代常见情志与脾胃相关医案赏析
5.便秘 忧愁思虑,情志不舒,易使气机郁滞,不能宣 达,通降失常,传导失职,致使糟粕内停,不得下行, 因而大便秘结。 医案八:一儒者,怀抱忧郁,大便秘结,食少。 乃伤脾之变症也,遂用加味归脾汤治之,饮食渐进, 诸症渐退,但大便尚涩,面额赤色,此肝肾虚火,内 伤阴血。用八珍汤加欢蓉、麦冬、五味子,至三十余 剂,大便自润。(《古今名医汇粹•卷九》) 医案九:汪石山治一妇,因改醮,乘轿劳倦,加 以忧惧,成婚之际,遂病小腹胀痛,大小便秘结不 通。医以硝黄三下之,随通随闭,病增胸膈胃旎胀 痛,自汗食少。汪诊之,脉皆濡细,心脉颇大,右脉 觉弱。汪曰此劳倦忧惧伤脾也。今用硝黄,但一儒 者,怀抱忧郁,大便秘结,食少。利血而不能利气, 遂用人参二钱、当归身半钱、陈皮、枳壳、黄苓各七 分,煎服而愈。(《名医类案•卷六》) 医案+:嘉定钱远志,二十五岁,以鼓盆之戚, 悲哀过度,不能食饭,又十余日,粥亦不能食,随食 随吐,二便闭涩,自谓必死。求余诊。余曰:脉按有 力,非死证也。以酒蒸大黄加桃仁当归陈皮蜜丸与 服,凡五服而下燥屎干血甚多,病若失,数日之间, 食能常倍。(《医宗必读•卷十四》) 导致便秘的原因众多,以上三则医案乃由忧郁 恐惧、悲哀过度导致气滞不畅而引起,此即尤在泾 讲的“气内滞而物不行”所引起的气秘。治疗不能 徒用“硝黄”之辈,此乃治标不治本之举,应根据病 机酌情采用益气养血活血、行气通便的方法缓图之。
心悸
心悸心悸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由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所致,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
常伴有气短,胸闷,甚则眩晕,喘促,脉象或迟或数,或节律不齐。
其中因惊恐、劳累而发,时发时止,不发时如常人,其证较轻者,为惊悸;并无外惊,每由内因引起,自觉终日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者,为怔忡。
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范围】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风寒湿邪,侵袭体表,痹阻经脉,内舍于心,发为心悸。
2.情志所伤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气火扰心则心悸;若气滞不解,久则血瘀,心脉瘀阻,亦可心悸;忧思伤脾,阴血亏耗,心失所养则心悸;脾胃受损,运化失司,酿生痰湿,痰浊阻络亦可致心悸;突受惊恐,心神慌乱,不能自主亦可发为心悸。
3.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聚成痰,日久痰浊阻滞心脉,或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均可心悸。
4.劳欲过度房劳过度,损耗肾精,精血亏虚,心失所养;或烦劳不止,劳伤心脾,心气受损,均可发生心悸。
5.它病失养咳喘日久,心肺气虚,或肺虚及肾,心肾虚衰可引发心悸;水肿日久,或中阳不运,水饮内停,继而水饮凌心而心悸;温热病邪,稽留不除,扰乱心神,可致心悸;急性大出血或长期慢性失血均可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引起心悸。
二、病机1.发病因外感、惊恐、失血等引发者,一般发病较急,其它则发病较缓,遇诱因常反复发作。
2.病位主要病位在心,但涉及肝、脾、肺、肾诸脏。
3.病性以虚为主,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为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火热毒邪等扰乱心神。
4.病势早期主要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实邪阻滞心络,扰乱心神;日久心病可及脾、肺、肾等其它脏腑,病机复杂,病情加重。
[卷二十一] 惊悸
卢不远治沈君鱼,终日畏死,龟卜筮数无不叩,名医之门无不造。一日就诊,卢为之立方用药,导谕千万言,略觉释然。次日侵晨,又就诊,以卜当十日死,卢留宿斋中,大壮其胆,指菁山叩问谷禅师授参究法,参百日,念头始定而全安矣。戊午过东瀛吴对亭大参山房,言及先时恐惧状,盖君鱼善虑,虑出于肝,非思之比。
薛立斋治一妇人,劳则心跳怔忡,寒热往来,用归脾汤为主,佐以八珍汤,诸症悉愈。又用加味逍遥散、宁志丸而安。后复作,服归脾、宁志药即愈。
一妇人患惊悸怔忡,日晡发热,月经过期,饮食少思,用八珍汤加远志、山药、枣仁,三十余剂渐愈,佐以归脾全愈。后因劳发热,食少体倦,用补中益气汤。又因怒,适月经去血不止,前症复作,先以加味逍遥散,热退经止,又用养心汤治之而痊。
张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伺少定击之,惊又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遣人画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张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
是夜使人击门窗,自夕达曙。夫惊者神上越,从下击几,使其下视,所以收神也。一二日虽闻雷亦不惊。
德新素不喜张,至是终身压服,如有人言张不知医者,执戈以逐之。(雄按∶分惊恐为外入、内出,可谓一言破的。古人皆云心主惊,而不知情志字皆从心,惟惊字从马,以马无胆故善惊。惊则伤胆,尤为卓识。其论治岂常人所能测识哉?余尝谓亘古以来,善治病者,莫如戴人,不仅以汗、吐、下三法见长也。)卜氏子年二十八岁,病身弱四肢无力,面色苍黄,左胁下体侧上下如臂状,每发则痛无时,食不减,大便如常,小便微黄,已二三载矣。诸医计穷,求张治之。视其部分,乃足厥阴肝经,兼足少阳胆经也。曰∶甲胆乙肝,故青。其色黄者,脾也。诊胆脉小,此因惊也。惊则胆受邪,腹中当有惊涎绿水。病患曰∶昔曾屯军被火,自是而疾作。乃夜以舟车一百五十丸、浚川散四五钱加生姜自然汁,平旦果下绿水四五行。或问大加生姜何也?曰∶辛能克木也。下后觉微痛,命再下之,比前药三之一,又下绿水三四行,痛止思食,反有力。张谓卜曰∶汝妻亦当病。卜曰∶太医未见吾妻,何以知之?曰∶尔感此惊几年矣?卜曰∶当被火,我正在草堂中熟寐,人惊唤我,睡中惊不能言,火已塞门,我父拽出我火中,今已五年矣。张曰∶汝胆伏火惊,甲乙乘脾土,是少阳相火乘脾。脾中有热,故能食而杀谷。热虽能化谷,其精气不完,汝必无子。盖败经反损妇人,汝妻必手足热,四肢无力,经血不时。卜曰∶吾妻实如此,亦已五年矣。他日,门人因观《内经》,言先泻所不胜,次泻所胜之论。其法何如?以问张,张曰∶且如胆木乘脾土,此土不胜木也。不胜之气,寻救于子。己土能生庚金,庚为大肠,味辛者为金,故大加生姜以伐木。然不开脾土,无由行也。遂用舟车丸,先通其闭塞之路,是先泻其所不胜,后用姜汁调浚川散大下之,次泻其所胜也。大抵阳干克阳干,腑克腑,脏克脏。(雄按∶的是通人见解,昔贤皆谓惊入心,治法不镇心安神,病焉能愈哉?后学虽不能用此法,亦当读其书,师其意,其则不远也。无如曲高和寡,温补风行,专尚补虚,不知治病,医道日晦,谁之过欤?)张路玉治吴昭如室,年壮体丰,而素有呕血腹胀,脾约便难之恙。两遭回禄,忧恚频,仍近于失血之后,忽然神气愤乱,口噤目瞠。诊其气口数盛而促,人迎弦大而芤,形神不能自主,似有撮空之状。或谓症犯条款,疑不出五日当毙。张谓不然,若是撮空,必然手势散漫,今拈着衣被,尽力拉摘,定为挟惊挟怒无疑。爪者,筋之余,非惊怒而何?况脉来见促,当是痰气中结,殊非代脉之比。询其病因,惊怒俱有。遂用钩藤一两,煎成入竹沥半盏,姜汁五匙,连夜制服,服后即安寝,六脉亦稍平,但促未退。仍用前方减半,调牛黄一分,其夕大解三度,去结屎五六十枚,腹胀顿减,脉静人安,数日平复如常。(雄按∶辨证明晰可师,立方轻重可法。)老僧悟庵心悸善恐,遍服补心养血之药不应,天王补心丹服过数斤,惊悸转增,面目四肢微有浮肿之状,求张治。察其形肥白不坚,诊其脉濡弱而滑,此气虚,痰饮浸渍于膈上也。以导痰汤稍加参、桂通其阳气,数服而悸恐悉除。更以六君子加桂,水泛作丸,调补中气而安。(雄按∶此证最多,世皆误治。)吴孚先治王兵宪,患惊悸,时或烦躁,夜更靡宁,右关虚弱,左寸尤甚,与加味归脾二十剂而全愈。
(完整版)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42-247)欬嗽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42-247)欬嗽门欬嗽門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二百四十二☆欬嗽門●黃帝素問○欬論黃帝問曰:肺之令人欬,何也?岐伯曰:五臟六腑皆令人欬,非獨肺也。
【註肺主氣而朝百脈,五臟六腑之邪,皆能上歸於肺而為欬。
】帝曰:願聞其狀。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
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欬。
【註皮毛者,肺之合。
天之寒邪,始傷皮毛,則邪從其合而內傷肺矣。
寒飲入胃,則冷飲之邪,從肺脈而上至於肺,外內之邪合併,因而客之,則為肺欬矣。
】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註乘春則肝先受邪,乘夏則心先受邪,乘秋則肺先受邪,各以所主之時受病。
如非其秋時,則五臟之邪,各傳與之肺而為欬也。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
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欬,甚則為泄為痛。
【註五臟之氣,與四時五行之氣相合,故受病微,則上乘於肺而為欬,甚則上行極而下為泄痛矣。
】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註先受之者,謂次即傳及於肺而為欬也。
欬乃肺之本病,故先言肺先受邪。
】帝曰:何以異之?岐伯曰:肺欬之狀,欬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
【註肺司呼吸,故欬則喘息有音。
肺主氣,甚則隨氣上逆而唾血也。
】心欬之狀,欬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痺。
【註喉乃肺竅,心火淫金,故喉中介然如梗。
手少陰心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上挾咽,故咽喉腫痛。
】肝欬之狀,欬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
【註肝脈布脅肋,上注肺,故欬則兩脅下痛。
不可轉者,不可以俛仰也。
蓋肝邪上乘於肺則為欬,甚則下逆於經而不可以轉,轉則胠下滿。
】脾欬之狀,欬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欬劇。
【註脾臟居右,故欬則右脅下痛。
脾氣上通於肺,肺之俞在肩背,故陰陰引於肩背。
蓋微則上乘於肺而為欬,甚則病及於本經。
】腎欬之狀,欬則肩背相引而痛,甚則欬涎。
陈修园《医学实在易》——怔忡诗(心慌心悸)
陈修园《医学实在易》——怔忡诗(心慌心悸)
怔忡诗
心肾不交病怔忡,归脾(汤)都气(丸)两方通,有余痰火加连贝,水气奔豚另法攻。
怔忡者,心下跳动不安,即惊(有触而动曰惊)悸(不触而动曰悸)之类也。
健忘之治法亦同。
皆肾水虚而不能上升,以致心火不能下降之病。
宜大剂归脾汤去木香,加麦冬、五味子、枸杞,吞都气丸,如挟心包一种有余之火兼痰者,加贝母、黄连、生地以清之。
又有水气凌心,轻则用小半夏汤,倍加茯苓以泄之;重则用桂枝、茯苓、大枣、甘草汤以安之;再重则用真武汤以镇之。
若奔豚以桂枝汤加桂主之。
《金匮》有奔豚汤甚妙,若小麦、生龙骨、生牡蛎皆可加入(此条多引高鼓峰。
怔忡(惊悸、健忘同治)
都气丸(六味丸加五味子一两,方见上厥症
归脾汤治心脾血虚,怔忡健忘,汗多食少,大便泄溏或利,不寐,吐血、下血,妇人经水不调等症。
人参白术炙黄茯神当归酸枣仁(炒黑、研)龙眼肉(各二钱)炙草木香远志(各五分,去骨
水煎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加桂汤(俱见伤寒)真武汤奔豚汤。
惊悸怔忡临证治疗体会
惊悸怔忡临证治疗体会
张孟春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1987(000)002
【摘要】惊悸怔忡是病人自觉心中跳动不安,不能自主,或脉见参伍不调的一种证侯。
主要由于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阴虚损,心神不宁;瘀血阻滞,心脉不畅所致。
惊悸作
为病名,始见于《金匮》,有专篇论述;怔忡古无此名,宋以后方书多将惊悸与怔忡同归一篇,说明两者属于同类,但亦有区别:惊悸常因情绪激动,惊恐,劳累而诱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
【总页数】1页(P23)
【作者】张孟春
【作者单位】河北职工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反流性食管炎临证治疗体会 [J], 赵克学
2.一贯煎临证治疗体会 [J], 高贵森; 葛军; 刘静萍
3.一贯煎临证治疗体会 [J], 高贵森; 葛军; 刘静萍
4.论"惊悸怔忡取阳交解溪勿误" [J], 安利君;陈以国
5.针灸治疗惊悸、怔忡30例 [J], 郭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今医鉴》怔忡、惊悸
《古今医鉴》怔忡、惊悸脉心中惊悸,脉必大结,饮食之悸,沉伏动滑。
病夫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是也。
多因富贵戚戚,贫贱不遂所愿而成。
属血虚,有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
痰因火动,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属痰。
夫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如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属血虚。
或时觉心跳,亦是血虚。
盖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
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肇端也。
又曰∶惊者,恐怖之谓。
怔忡、健忘、惊悸三证,名异而病同。
方朱砂安神丸治血虚心烦懊,惊悸怔忡,胸中气乱。
朱砂(五钱,水飞过,另研)黄连(酒洗,六钱)生甘草(炙,二钱半)生地黄(一钱半)当归(二钱半)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黍米大。
每服三五十丸,食后、临卧津咽下。
安神补心汤当归(一钱二分)川芎(七分)白芍(一钱,炒)生地黄(一钱二分)白术(一钱)茯神(一钱二分)远志(甘草水泡,去心,八分)酸枣仁(炒,八分)麦门冬(去心,二钱)黄芩(一钱二分)玄参(五分)甘草(三分)一方去远志、麦门冬、黄芩、玄参,加陈皮、柏子仁、酒炒黄连,锉一剂,水煎服。
养心汤治忧愁思虑伤心,惊悸不宁,及勤政劳心,痰多少睡,心神不足。
黄(蜜炙,八分)白茯苓(一钱)茯神(一钱)半夏曲(六分)当归(一钱)川芎(七分)甘草(炙,三分)辣桂(少许)远志(去心,姜汁炒,八分)柏子仁(七分)五味子(十四个)酸枣仁(炒,七分)人参(五分)生地黄(一钱)上锉,姜、枣煎,食前服。
治停水怔忡,加槟榔、赤茯苓。
参归腰子治心气怔忡而自汗者,不过一二服即愈。
人参(五钱)当归(五钱)猪腰子(一个)上先将以腰子用水二碗,煎至一碗半,将腰子细切,入二味药,同煎至八分。
吃腰子,以药汁送下。
有吃不尽腰子,同上二味药渣焙干,为细末,山药糊为丸,梧子大。
每三五十丸,米汤下。
琥珀定智丸(刘尚书方)专补心生血,定魄安魂,扶肝壮胆,管辖神魂。
惊战虚弱,气乏之病,并皆治之。
南星(半斤,先将地作坑,用炭十斤,在坑内烧红,去灰净,用好酒十余斤倾在坑内,大瓦盆盖覆周遭,以炭火拥定,勿令泄气,次日取出为末)真琥珀(一两,皂角水洗去油)大朱砂(二两,公猪心割开,入内,用线缚住,悬胎煮酒二碗)干人乳(用姜汁制)好拣参(去芦,三两)白茯苓(去皮,三两)白茯神(去皮、木,三两)石菖蒲(二两,猪胆汁炒)远志(水泡过,去心,二两,猪胆煮过,晒干,再用姜汁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
《严氏济生方》·卷二十七惊悸怔忡健忘门
《严氏济生方》·卷二十七惊悸怔忡健忘门严氏济生方佚名著(附∶虚烦)[惊悸怔忡健忘门] 惊悸论治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心险浮无不瘥者矣。
[惊悸怔忡健忘门惊悸论治] 温胆汤治心虚胆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怯,气郁生涎,涎与气复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半夏皮,一两半)甘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惊悸怔忡健忘门惊悸论治] 远志丸治因事有所大惊,梦寐不祥,登高陟险,神魂不安,惊悸恐怯。
远志(去心,姜汁齿(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七十丸,用熟水送下,食后,临卧。
[惊悸怔忡健忘门] 怔忡论治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
盖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君,血富则心君自安矣。
多已当五[惊悸怔忡健忘门怔忡论治] 益荣汤治思虑过制,耗伤心血,心帝无辅,怔忡恍惚,善悲忧,少颜色,夜多不寐,小当归(去芦,酒浸)黄(去芦)小草酸枣仁(炒,去壳)柏子仁(炒)麦门冬参甘草(炙。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惊悸怔忡健忘门怔忡论治] 龙齿丹治心血虚寒,怔忡不已,痰多恍惚。
龙齿附子(炮,去皮脐,切片,姜汁浸一宿)远志(去心,甘草煮)酸枣仁(炒,去壳姜汁浸一宿黄(酒蒸,焙。
各半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用枣汤送下,不拘时候。
法丹治忧愁思虑,谋用过度,或因惊恐,伤神失志,耗伤心血,怔忡忧惚,梦寐不安。
(方见五脏门心小肠虚实论治)[惊悸怔忡健忘门怔忡论治] 茯苓饮子治痰饮蓄于心胃,怔忡不已。
赤茯苓(去皮)半夏(汤泡七次)茯神(去木)橘皮(去白)麦门冬(去心。
各一两)沉香(不见火)甘草(炙)槟榔(各半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加味宁神丸的功效与作用
加味宁神丸的功效与作用
加味宁神丸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方剂,它的药用价值很高,而且还能治疗很多疾病,那么你知道加味宁神丸的功效有哪些吗?吃加味宁神丸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想知道的话那就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
【处方】
生干地黄1两半,当归1两,白芍药1两,白茯神1两,麦门冬1两,陈皮1两,贝母(炒)1两,远志(姜制)7钱,川芎7钱,酸枣仁(炒)5钱,黄连5钱,甘草5钱。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
心血不足,惊悸怔忡,健忘恍惚,一切痰火之证。
【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枣汤送下。
【摘录】
《东医宝鉴·内景篇》卷一引《医方集略》
【处方】
怀生地(酒洗)1两半,枸杞子1两半,石菖蒲5钱,人参5钱,元参5钱,珠母4钱(如无,以细珍珠代之),怀山药1两,当归身(酒洗)1两,柏子仁1两,远志(甘草水煮)1两,麦冬1两,茯神(人乳拌蒸)1两,酸枣仁(微炒)1两。
【制法】
上为细末,煮桂圆肉捣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飞过为衣。
【功能主治】
养心固肾,益元气。
主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清晨、临卧白汤送下。
【摘录】
《医部全录》卷三三一
如果大家之前对加味宁神丸不是很了解的话,相信看了这篇文章后一定都对加味宁神丸有了一定的印象,不少人都喜欢加味宁神
丸,如果有需要的话,不妨试试吧!。
名医珍言录——心悸、怔忡
名医珍言录——心悸、怔忡
心虚则心神不安而怔忡,有淤血亦怔忡。
(清·唐容川《血证论》)淤血阻络可致怔忡,可见舌暗唇紫、脉涩,面色青诸证,而心虚者必见舌嫩、脉弱数、面颊浮红、夜寐多梦易惊、多汗诸证。
怔者血之虚,忡者火之盛,养血则怔自安,降火则忡自定。
(明·方隅《医林绳墨》)此论怔忡分治,然临床难以截然划分,故治亦不可拘泥。
惊悸之病,恐惧、痰迷所致;健忘之病,血衰、忧郁而成。
(清·程曦《医家四要》)惊者,猝然恐惕之谓,悸者,惧怯之谓(血证论)卷六·惊悸)。
一般认为相火虚则惊,君火虚则悸。
此言恐惧、痰迷所致,当属痰迷于胆,使胆火上越,胆气不得内守,所以发为惊悸,治宜温胆汤家龙骨、牛黄、枣仁、琥珀、柴胡、白芍等。
健忘之因非一,而血衰者最为常见,忧郁又为血衰之因。
盖忧愁思虑能损心脾之血,血虚又不能濡养心脾则令人健忘,治以归脾汤。
治惊莫若安心,治悸莫若顺气,心气既宁,惊悸必除。
(明·方隅(医林绳墨))安心,即安神镇静养血;顺气,即解郁理气化痰。
饮之为悸,甚于他邪,虽有余邪,必先治悸。
(金·刘完素,引自《伤寒论纲目》卷四)饮邪致悸,必阴寒內盛,水气上凌之故,扶阳为急,故必先温阳化饮以治悸。
《辨证录》惊悸门(二则)。盖惊之病轻于悸,悸之病重于惊,惊从外来而动心,悸从内生而动心也
《辨证录》惊悸门(二则)。
盖惊之病轻于悸,悸之病重于惊,惊从外来而动心,悸从内生而动心也《辨证录》惊悸门(二则)人有闻声而动惊,心中怦怦,半日而后止者,人以为心中有痰也。
乃用消痰之药治之不效,久则不必闻声而亦惊,且添悸病,心中常若有来捕者,是惊悸相连而至也。
虽俱是心虚之症,而惊与悸实有不同。
盖惊之病轻于悸,悸之病重于惊,惊从外来而动心,悸从内生而动心也。
若怔忡正悸之渐也,故惊悸宜知轻重,一遇怔忡即宜防惊,一惊即宜防悸。
然而惊悸虽分轻重,而虚则一也。
方用安定汤∶黄芪(一两)白术(五钱)当归(五钱)生枣仁(五钱)远志(三钱)茯神(五钱)甘草(一钱)熟地水煎服。
一剂而惊悸轻,再剂更轻,十剂全愈。
夫神魂不定而惊生,神魂不安而悸起,皆心肝二部之血虚也。
血虚则神无所归,魂无所主。
今用生血之剂,以大补其心肝,则心肝有血以相养,神魂何至有惊悸哉!倘此等之药,用之骤效,未几而仍然惊悸者,此心肝大虚之故也,改煎药为丸。
方用镇神丹∶人参(四两)当归(三两)白术(五两)生枣仁(三两)远志(二两)生地(三两)熟地(八两)白芥子(一两)茯苓(三两)柏子仁(一两)龙骨(一两醋用)虎睛(一对)陈皮(三钱)麦冬(三两)各为末,蜜为丸。
每日白滚水送下,早晚各五钱,一料全愈。
此方较前方更奇而有神。
方中用龙虎二味实有妙义。
龙能定惊,虎能止悸,入之补心补肾之中,使心肾交通,而神魂自定也。
此症用镇心丹亦效。
人参白芍(各一两)丹砂(一钱)铁落(一钱)天花粉(一钱)山药(五钱)远志(二钱)生枣仁(五钱)茯苓(三钱)水煎服。
十剂全愈。
人有先惊而后悸,亦有先悸而后惊,似乎不同,而不知非有异也,不过轻重之殊耳。
但惊有出于暂,而不出于常,悸有成于暗,而不成于明者,似乎常暂明暗之不同。
然而暂惊轻于常惊,明悸重于暗悸。
吾定一方,合惊悸而治之,名为两静汤∶人参(一两)生枣仁(二两)菖蒲(一钱)白芥子(三钱)丹砂(三钱)巴戟天(一两)水煎服。
连服四剂,惊者不惊,而悸者亦不悸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 注 肝经病,故两胠满而不得小便。脏气雍满,卧则神魂不安,故发惊 也。】 肝脉骛暴,有所惊骇。 【 注 肝脉之来,疾而暴乱者,必有惊骇。】 二阳急为惊。 【 注 二阳,阳明土也。土气虚寒,则阳明脉病,故惊。】 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 注 无形之气上逆则脉至数疾。邪薄心下,故发惊。】 肾肝并小弦欲惊。 【 注 小者血气皆少,弦则为减为寒。肝脏之气生于肾,脉并小弦,是二 脏之气皆虚而欲发惊也。】
阴阳类论
三阳一阴,太阴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 注 三阳主开,一阴主阖,二气类聚而太阴脉胜,是一阴不能止其开, 则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脉解篇
阳明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 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 注 此阳明经脉病也。】
五常政大论
委和之纪,其发惊骇。 【 注 邪伤肝也。】 伏明之纪,其病昏惑悲忘,从水化也。 【 注 昏惑悲忘,心神不足也。】 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热气妄行,善忘。 【 注 寒气下临,脏气上从,而热气妄行,故神伤善忘。】
奇病论
帝曰:有病庞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 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 死。
【 注 足少阴寒水主气,脉大则为风,紧则为寒。夫病风水者,外证骨节 疼痛,此病在肾。非外受之风邪,故身无痛。水气上乘,故形不瘦。风木水邪, 乘侮土气,故不能食,即食亦不能多也。善惊者,水气乘心也。惊已而心气痿者, 心受邪伤也。】
五脏生成篇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 【 注 呼吸急则脉亦急。肺主气,虚故脉浮。病气而不病血,病上而不病 下,故脉上虚而下实也。阳气虚则善为惊骇。】
调经论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 【 注 血并居于阴,则阴盛而血实。心主血脉,故阴盛则惊。气并于阳, 则阳盛而气实,阳盛则发狂也。】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 【 注 血并于下,则血畜于下而善忘。气并于上,则气逆于上而为悗乱。】
脉诀 【 晋•王叔和】
惊病之脉
心脏歌曰:实梦忧惊怪,虚翻烟火明。 心脉歌曰:实大相兼并有滑,舌强心惊语话难。 虚脉歌曰:恍惚心中多悸惊,三关定息脉难成。
千金方 【 唐•孙思邈】
惊悸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 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
评热病论
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 注 肾邪乘胃,故不得卧。阴阳相薄,故惊恐。心气上乘于肺,金畏火 热,故咳甚也。】
举痛论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 注 惊则心气散而无所倚,神志越而无所归,思虑惑而无所定,故气乱。】
痹论
肝痹者,夜卧则惊。 【 注 肝藏魂,卧则神魂不安,故发惊骇。】
六元正纪大论
少阳之政,寅申之纪也。其病掉眩,支胁惊骇。 【 注 诸风眩掉,皆属于肝。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 少阴所至为惊惑,少阳所至为惊躁。 【 注 此夏病之常也。】
血气形志篇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 注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盖血随气行,气数乱逆,则经络不通,荣卫 不行,是以病生于不仁,宜按摩醪药,以行其荣卫血气焉。】
至真要大论
太阳之复,甚则入心,善忘善悲。神门绝,死不治 【 注 善忘善悲者,从胃而上及于心也。】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善惊谵妄,复则惊瘈咳衄。 【 注 热客于胃,则善惊谵妄,热乘心肺,则惊瘈咳衄。】 阳明之复,甚则入肝,惊骇筋挛。 【 注 如病入肝则干脏矣。干脏者,半死半生。】 诸病惊骇,皆属于火。 【 注 火者,少阳包络之相火也。相火甚则心神不安,故惊骇。】
疏五过论
凡未诊病者,必间常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常富后贫, 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 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 卫,内夺于营,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治之一过也。
【 注 常贵后贱,常富后贫,则伤其志意,故虽不中邪,而病从内生。夫 脾藏营,营舍意,肾藏精,精舍志,是以志意失而精营脱也。五气留连,谓五脏 之神气,留郁于内,而不得疏达。并者,谓并病于五脏也。五脏之气,外合于皮 肉筋骨,是以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言气生于精,精生于气,精气之 并伤也。如久常之富贵,不意失之,故时惊也。此病不在脏腑,不在躯形,精气 日虚,营卫日耗,即有良工,不知因名,此治之一过也。】
金匮真言论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 【 注 春时阳气上升,故病如气之发而为惊骇也。】
诊要经终论
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 注 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肝藏魂,魂魄不安,故使人邪哭也。】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 【 注 秋主下降,刺春分,是反导其血气上行,故令人惕然欲有所为。刺 逆论曰: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 注 手足阳明之脉,皆侠口承目,故口目动作而牵引歪邪。闻木音则惕
灵枢经
百病始生篇
虚邪之中人也,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 注 足阳明之脉病,故惕然而喜惊也。】
经脉篇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 【 注 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盖甚则有余于内也。】
本神篇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死于季夏。
【 注 喜忘者,神志皆伤也。腰者肾之腑,故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舌燥咽肿心烦嗌干,胸胁时 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热 痛,四肢黑,耳聋,名曰肾实热也。
济生方 【 宋•严用和】
论治
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心气安逸,胆气不怯,决断思虑,得其所矣。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 虚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惊悸不已,变生 诸证,或短气悸乏,体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皆 心虚胆怯之候也。治之之法,宁其心以壮胆气,无不瘥者矣。
阳明脉解篇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 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 而惊者,土恶木也。
【 注 阳明之脉,乃胃之悍气,别走阳明,悍热气盛,则胃腑气虚也。】
气厥论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 注 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肝主血,故热甚则衄。】
大惑论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 心肺虚,虚则荣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 注 上气不足,下气有余,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荣卫留于下,久之 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金匮要略 【 汉•张机】
惊悸证治
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 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一阳一阴病发惊骇背痛噫欠,名风厥。盖胃土肝木,为木克上。风胜湿不制 肾水,故令上逆。
明理论 【 金•成无己】
心悸
伤寒悸者,何以明之?悸者,心忪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 者是矣。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伤寒二三日,心中悸 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悸者,四逆散加桂五分。是气虚而 悸者也。饮水多,必心下悸,是停饮而悸者也。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 虚,正气内动而为悸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 不自安则为悸也。又有汗下之后,正气内虚,邪气交击而令悸者,与气虚而悸者, 则又甚焉。太阳病,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太阳病若下之,身重 心下悸者,不可发汗。少阳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少阳病不可发汗,发汗 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是数者,皆汗后协邪者,与其气 虚而悸者,有以异也。或镇固,或化散之,皆须定其气浮也。又饮水过多,水饮 不为宣布而留心下,甚者则悸。《金匮要略》曰: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 悸。饮之为悸,甚于他邪,虽有余邪,必先治悸。何者?以水停心下,若水气散 则无所不之,浸于肺则为喘为咳,传于胃则为哕为噎,溢于皮肤则为肿,渍于肠 间则为利下,不可缓之也。经曰: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与茯苓甘草汤,后治 其厥。不尔,水渍于胃,必作利也。厥为邪之深者,犹先治水,况其邪气浅者乎?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少阴经也。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 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
夫病人卒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 诊得心积沉而芤,时上下无常处,病胸满悸,腹中热,面赤咽干,心烦,掌 中热,甚则唾血,身瘈瘲,主血厥,夏瘥冬剧,色赤也。 征音人者,主心声也。心声笑,其音竽,其志喜,其经手少阴。厥逆太阳则 荣卫不通,阴阳反错,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 定心汤主之。
玉机真脏论
春脉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 【 注 春脉太过,则气并于上。经曰:气并于上,乱而喜忘。气上盛而与 督脉会于巅,故眩冒而巅疾也。】
四时刺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论
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 【 注 秋主降收而反令其生长,故血气上逆而善忘。】 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 注 冬主闭脏,刺肌肉,是取所藏之气于肌腠之外,使阳气竭绝于内, 令人善忘也。】 阳明濇则病积,时善惊。 【 注 濇者多血少气,微有寒也。善惊者,病在血也。】
然而惊,是阳明之善惊也。骂詈不避亲疏,是阳明之妄言也。色黄,阳明之土气 外脱也。上下经盛,胃气绝而无柔和之象也。肌肤不仁者,荣卫之气绝也。】
经脉别论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 注 惊则气乱,故喘出于肺。肺为心盖,故淫气伤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 注 血乃心之精,汗乃血之液。惊伤心气,汗出于心,故曰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