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
礼记二则-知识点
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
这叫作理想社会。
二、问题归纳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
“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部编版《《礼记》二则》PPT优秀课件
总结《礼记》二则的写作特点, 如语言风格、论证方法等。
关键词句解析与翻译
关键词句
挑选原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解析,如 名言警句、重要概念等。
词句翻译
对关键词句进行现代汉语翻译,帮助 学生理解其含义。
思想内涵及启示意义
思想内涵
深入剖析《礼记》二则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如儒家思想、道 德教育等。
启示意义
性格特征分析与评价
孔子
孔子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博学、谦逊、仁爱和坚定。他善于倾听他人意见,注 重自我反省,对待学生循循善诱,展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
曾子
曾子的性格特征则体现为孝顺、谨慎、自省和勤奋。他时刻铭记父母的教诲,严 于律己,不断追求自我提升,成为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
人物关系梳理与解读
孔子与曾子的师徒关系
结合现代社会实际,阐述《礼记》二则对当代人的启示意义 ,如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等。
03 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
CHAPTER
主要人物形象描绘
孔子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礼记》中被描绘为一位博学多才、注重礼仪 、倡导仁爱的智者形象。
曾子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在文中以孝行著称,被描绘为一位恪守孝道、注重内 省、追求自我完善的贤者形象。
象。
行为描写
作者通过描绘孔子和曾子的行为举 止,如孔子的授课场景、曾子的孝 行等,进一步凸显了他们的性格特 征和人物形象。
环境烘托
作者还通过描绘时代背景、社会环 境等因素,为孔子和曾子的形象塑 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烘托。
04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CHAPTER
修辞手法运用及效果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 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 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等。
礼记二则原文及译文
礼记二则原文及译文《礼记二则》的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一: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
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原文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译文二: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能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就会熄灭,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解析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赏析《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第十三讲儒家思想初探——《礼记》二则【知识窗】《礼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由于《记》的版本、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他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经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
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所以后人径直称之为“《礼记》”。
【文本赏析】《虽有佳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即使。
嘉:美好的。
肴:用鱼肉做成的荤菜。
泛指精美可口的食物。
弗:不。
礼记二则的译文
礼记二则的译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礼记二则》的译文:《虽有嘉肴》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出处:《礼记·学记》咱就说啊,就算有那贼拉好吃的菜,你要是不吃,你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香多甜吗?肯定不能啊!就算有顶好顶好的道理,你要是不学习,能晓得它的妙处吗?那指定也不行啊!所以啊,学完了才明白自己哪儿不行,教完别人才清楚自己哪儿迷糊。
知道自己不行的地方,往后就能好好寻思寻思自己;知道自己迷糊的地儿,往后就能给自己打打气加加油。
所以说呢,教和学这俩事儿啊,是相互帮衬着的。
就像《兑命》里讲的:“教别人,能顶自己学习的一半儿呢。
”估摸说的就是这么个理儿!《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出处:《礼记·礼运》当大道开始施行的时候,这天下啊,是大家伙儿共同拥有的。
得把那些品德高尚的、有能耐的人给选出来,得讲究个诚信,把那和和气气的氛围培养起来。
所以呢,人们不光奉养自个儿的爹妈,不光抚育自个儿的孩子,得让老年人能舒舒服服地过完这辈子,中年人能给社会出份力,小孩子能顺顺当当长大。
《礼记》二则-ppt课件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 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 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 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 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 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 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 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自由诵读
即使
表否定:不
代:嘉肴
吃,品尝
味美
虽 有 嘉 肴,弗 食,不 知 其 旨 也
最好的道理
好处
虽 有 至 道,弗 学,不 知 其 善 也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 的味道鲜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 它的好处。
因此
教学
困惑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自我反思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参考答案: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
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 之心(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 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
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多使用对偶句,句式整齐, 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颇有韵律美,其间道理易 于让人理解、接受。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 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 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 它的益处”。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 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 严密,有条有理。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3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二)读出节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困。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 半。”其/此之谓乎!
(三)读出韵味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内容理解
1.齐读课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教学相长也”。 即“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内容理解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虽有嘉肴”?
(1)类比论证。用“佳肴”类比“至道”,用 “弗食,不知其旨也”引出“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的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进而 引出下文的论述,使说理通俗易懂。
3、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引用《兑命》中的话进行道理论证, 证明论点“教学相长”,使说理更有说服力。
小结:作者是怎样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提示:请你用“首先”“然后”“最后”理清本文的 论述思路。 作者首先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 重要性。然后论述教与学的关系,指出“学”与“教” 的作用,进而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以《兑命》 “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2 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3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4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做一个爱
学习,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一)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yáo
虽有嘉肴,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ɡ也。 故曰:教jiāo学相长zhǎnɡ也。《兑yuè命》曰:“学 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一、仲尼燕居原文《礼记·曲礼上》中有记载,一天,孔子的弟子宰予问道:“仲尼燕居,何论?”孔子回答说:“吾得享于庄周之学,抱一之道,得养浩然之气。
”宰予继续问道:“仲尼之德何如?”孔子回答说:“仲尼之德,山川其德也。
”翻译孔子的弟子宰予问孔子:“仲尼(孔子的字)在闲居生活中具体做了哪些事情?”孔子回答说:“我在生活中融入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坚持了一种正直的道德准则,并且深刻培养了崇高的自律精神。
”宰予继续追问:“那么,仲尼是怎样一个人的?”孔子回答说:“仲尼的品德,就好像山川的伟大一样。
”二、子夏问行原文《礼记·学记上》中有记载,子夏问道:“行与之谐乎?”孔子回答说:“不谐。
”子夏追问:“回与之谐乎?”孔子继续回答说:“不谐。
”子夏再度追问:“德与之谐乎?”孔子仍然回答说:“不谐。
”子夏最后追问:“仲尼之德,其可谐乎?”孔子回答说:“可以。
所以远人而不逢也。
”翻译子夏问孔子:“行为与仁德是否一致?”孔子回答说:“不完全一致。
”子夏继续追问:“言辞与仁德是否一致?”孔子继续回答说:“也不完全一致。
”子夏再次追问:“那么,仁德与道德是否一致?”孔子依然回答说:“不完全一致。
”子夏最后追问:“仲尼(孔子的字)的品德,与仁德是否一致?”孔子回答说:“可以。
这就是为什么他可以与众人保持距离而不迎合他人的意见。
”以上内容是对《礼记》中两则经典原文及其翻译的简要介绍。
通过这些对话和回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课堂笔记礼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节和协调,是一种对于对方的尊重和照顾的表现。
本课主题为“礼记二则”,以两篇《仪礼》中的文章为主题,学习礼仪和尊重的重要性以及礼仪和礼貌在社交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一部分:《仪礼·丧服》《仪礼·丧服》是一篇有关悲哀情感下的礼仪规范。
文章首先形容了各种丧服的穿着形式,清楚地划分出在不同情况下如何穿着合适的服装以及规范的礼仪。
接着是对于主人家不应该展示的悲哀,这个部分解释了为什么礼仪规范在悲哀情感中非常重要。
最后,文章指出了在悲痛情感中如何通过礼仪规范来表达它,在礼仪的帮助下,在身体上和心理上产生一种舒适和慰藉。
第二部分:《仪礼·曲礼》《仪礼·曲礼》是一篇探讨礼仪和社交规范的文章,重点强调对于不同社交场合中相应的礼仪规范这一主题。
文章以独门独户中的礼仪为入口,突出社交礼仪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在细节方面如何表现出礼仪的规范。
严格遵守礼仪规范并不仅仅是一个人需要遵守的规范,它同样为他人带来更高质量的体验。
个人思考: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礼仪规范仍然非常有意义。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的日常礼仪,还是在社交场合中的细节规范,或许也包括各行各业不同职业的专业礼仪规范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礼仪规范,都是为了人们相互尊重和孝顺。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这些礼仪规范,尊重规范并落实到行为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技巧和较好的责任感。
最后,从古至今,礼仪的缺失或违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矛盾和问题的起因之一。
因此,学习和遵守礼仪规范不仅是一种道德标准,也是养成健康积极价值观的必经之路。
除了传统的礼仪规范,现代社会也有着新的社交规范和礼仪。
例如在网络社交中,我们需要礼貌地回复信息,不泄露他人隐私,不诋毁他人等等。
在职场中,还有着职场礼仪和商务礼仪,如如何面对客户、如何处理餐桌礼仪等等。
这些规范的遵循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创造更加良好的个人形象和人际关系。
《礼记》二则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自6)我知故勉困曰励,:然教后学能相自长强也也 反省
(7)其 此之谓乎
说的就促是进这。个道理吧? “此……之谓乎”是一种
表示推测语气。 大概,恐怕。
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 “大概说的就是……吧。”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 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 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之 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之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 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 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 “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 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 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 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 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 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 吁过、奋斗过?
孔 子 : 大 同
幼老孟 吾吾子 幼老: ,, 以以 及及 人人 之之 幼老 。;
陶 渊 明 : 世 外 桃 源
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 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看,不亲自 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 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引出下文对 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问题探究
《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论 证的思路是怎样的?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结构脉络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精品课件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虽
类比引入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实教 践学
有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出 能
嘉 逐层论证
真相
肴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知 长
引用作结——学学半
第二课时
大道之行也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 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 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精读细研 作者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精读细研
“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 《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知识备查
作品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经学家 戴圣编纂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 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 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 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 《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整体感知
虽有佳肴
即使。 指美味的菜。
味美。
最好的道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通假字1.学.学半(“学”同“敩(xiào)”,教导)2选贤与.能(“与”同“举”,选拨)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古今异义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用意,目的)2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勉强)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古义:教与学,今: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5.教学相长(古:促进,今:增长)6.学然后知不足古义:这样以后;今义: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7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大路。
)8.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9.货(古:财务,今,商品)10.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孤:古义:幼而无父的人。
今义:父母双亡的人。
11.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归还。
)12.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造反;今义:杂乱,捣乱等。
贼:古,害人;今,小偷,窃贼)13.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家)14.不独子其子(古义:子女;今义:儿子)一词多义1学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半(学,同“斅”,教导)3其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指“嘉肴”的)其此之谓乎(语气副词,表示推测,恐怕)2亲不独亲其亲(动词,以……为亲)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4子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子非鱼(你)庄子与惠子(尊称)5修讲信修睦(动词,培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形容词,修长)6分男有分,女有归(名词,职分,职守)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量词,长度单位)7与选贤与能(同举,推荐)相与步于中庭(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与朱元思书(给)可据理臆断欤(同欤)8乱盗窃乱贼而不作(作乱)自云避秦时乱(战乱)乱花渐欲迷人眼(繁乱)行拂乱其所为(使…扰乱)=无丝竹之乱耳猿鸟乱鸣(此起彼伏)9故故人不独亲其亲(连词,因此)既克,公问其故(n.原因)温故而知新(旧的)西出阳关无故人(老朋友)目今其祖早故《红楼梦》(死亡,去世)10作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有作为)11闭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故外户而不闭(闩上)12.为:天下为公是不必为己为了13.独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子的人。
《礼记》二则课堂笔记
《礼记》二则课堂笔记《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经典之一,分为《曲礼》和《仪礼》两部分。
下面是关于《礼记》的两则课堂笔记的相关参考内容。
《礼记》第一则课堂笔记:《礼记》是一部涵盖了丰富的礼仪知识的经典著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上,教授提到了《礼记》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章节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首先,教授介绍了《曲礼》和《仪礼》这两部分内容的区别。
《曲礼》主要讲述了官方仪式的礼仪规范和程序,是一种对社会公共礼仪的论述。
而《仪礼》则更重要地强调了个人修养和家庭仪式,是一种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礼仪规范的总结。
接着,教授就《曲礼》中的一节课文进行了解读。
他详细解释了其中的一些仪式和礼节,如朝见君主时的礼仪、祭祀祖先时的礼仪、国家大典的礼仪等。
他强调了这些礼仪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国家统治合法性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志。
此外,教授还提到了《仪礼》中的一节课文。
他首先介绍了《仪礼》的三个主要方面,分别是家庭仪式、个人修养和周围社会的关系。
然后,他解释了其中关于婚姻家庭的礼仪规范和关于个人修养的仪式,强调了这些仪式在个人和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最后,教授让我们思考了《礼记》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他指出,尽管《礼记》的一些礼仪规范和仪式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适用,但其中关于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和原则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他鼓励我们学习《礼记》中的智慧,去思考和实践现代社会中的礼仪和道德规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礼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明白了《礼记》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礼记》中关于个人修养和家庭仪式的价值。
我相信我会继续深入学习《礼记》,并将其中的智慧运用于我的生活和工作中。
《礼记》第二则课堂笔记:《礼记》是一部记录了古代礼仪制度和规范的经典著作,它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道德规范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今天的课堂上,教授给我们讲解了《礼记》中的几个重要章节,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 课件
。
是故学
,教
。
知不足,然后
;知困,然后
。故曰:“
”。
《兑命》曰:“
”。其
?
1、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 展示)
2、疏通文意。(学习小组形式 展示)
疏通文意之—— 理解以下词语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 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虽有嘉肴: 即使;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不知其旨也: 甘美。
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不知其善也: 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所以 教然后知 困: 不通,理解不了 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 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
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 四、一词多义
学学半—— 教
学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 其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
不知其旨也—— 它的
•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
2.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师生讨论)
梳理脉络悟美感
文章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引 出这个话题的?学习有什么作用? 作者引用了哪部著作来论证这个道 理?(用原句回答)
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 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 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 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 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 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 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积累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22.《礼记》二则
第22课《礼记》二则 (共65张ppt) 22-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 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5.《虽有嘉肴》一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 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 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 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 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 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 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字词学习
选贤与能( j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ɡuān)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 幼有所长(zhǎnɡ) 男有分( fèn ) 谋闭而不兴(xīnɡ)
表示猜测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己学 习的一半
《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 一半学习的效果。”就是这个意思。
(一)古今异义 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二)文言句式 省略句 学然后知不足 “知”后面省略代词“自”。意为“学然 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
(三)成语积累 教学相长: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 师自己也得到提高。
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 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有条理,清晰地 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
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在论述时,先以“虽有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 方面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 结论。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字音】嘉肴(yáo)自强(qiǎng)教(jiào)学相长(zh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xué)半【注释】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10.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 写起?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 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 关系的论述,有“嘉肴” “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 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 叫做“类比推理”。
主题归纳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 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 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 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 自己私藏;
对于力气,憎恶它不出于自己, 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 私利。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 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
因此
造反 害人 这 是
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兴起
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和 大同有什么关系?
兑命( yuè)
学学半( xiào)
即使 美好 不 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虽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 。 鱼、肉之类的熟食 味美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好到极点的道理 好处 困惑,疑难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 自己努力向上。 从自身找原因。反,反省。 强,勉励。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所以 教和学互相促进, 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别人,也能增长 促进。 自己的学问。
课内文言文阅读
(4)本文从哪几方面阐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
征?
从三个方面阐明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 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
课内文言文阅读
(6)孔子宣扬的“大同”社会能成为现实吗?你
是怎样看待的?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是与否都可。这个 社会里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两千多 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 向往的目标。
选贤与能(
jǔ )
通“举”
和睦
讲信修睦( mù )
矜寡孤独( guān) 通“鳏”
男有分( fèn )
职分,职业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憎恶
写作背景
•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原 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 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读yù)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 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 g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读kuì) 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 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 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 的英贤),丘未之逮(读dài)也(因出生晚,未 能赶上)而有志焉。”
课内文言文阅读
贤 ”和 (2)选举社会管理者的标准是“____
能 ”,即要求“ 德才兼备 “____
(用成语填空)”。Fra bibliotek谋 ” (3)在“大同”社会里,现实社会中的“_____ 盗窃乱贼 和“__________” 等诸多黑暗现象将不复存在, 代之而兴的是一个“______________” 的和平 外户而不闭 安定的局面。
但古今中外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 改革家向往这一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 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
课内文言文阅读
二、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大道 (1)“______” 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社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会的纲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教育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即使有精美可口的鱼、肉,如果不 品尝,也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好到极点 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妙处。 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教 育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还有迷惑不解地方。 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会从自身找原 因;知道有困惑,然后才会自己发奋图强。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兑命》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 半。”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有味的正读 朗读课文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肴( yáo ) 自强( qiáng )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
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
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 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
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
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 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
3.短文中,作者认为小康社会的特征 有哪些?
(1)人们只赡养自己的父母,只抚养自 己的孩子; (2)天子诸侯世代相传,通过一定法度 来维护国家的安定和协调社会成员间 的关系; (3)用法令制度来考察官员和百姓,违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 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 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 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施行 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 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 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与(jǔ),通 (人人)讲求诚信,崇 “举”,选举 尚和睦 选举有贤德的、有才能 的人(给大家办事)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
《礼记》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 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 《大学》和《中庸》;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 《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 “诗、书、 礼、易、春秋”,《四书 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 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意下列划线字的音和义:
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 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 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 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 出人物。这六位君子,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 对待的。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 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 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以礼 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如果有不遵 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 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 小小的安定。”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因此 动词,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奉 动词,以……为子 以……为亲 养自己的子女。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
抚养 同“鳏”,老而无妻 的人
职分、职守 归宿
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 道理? 本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 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 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 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 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 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教学相长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 旨也”比喻什么?这一段论述 的是什么? 比喻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论述教学关系:教学相长
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如今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已经消逝了, 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 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 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 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 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 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准 则,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 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 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
走进《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 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 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 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 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 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 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 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 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生 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 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 要资料。
•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 社会的最高阶段。 •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 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 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 似的地方?
“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 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 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