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葡萄架下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葡萄架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课《在葡萄架下》
二,教材分析
歌曲《在葡萄架下》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新疆民歌风格的歌曲,2/4拍,二段体,C七声宫调式。歌曲中包含的附点音符的舞蹈性节奏一下子就表现出新疆维吾尔族人民那种能歌善舞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学会用欢快、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在葡萄架下》,
2、准确地表现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3、能用舞蹈、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教学设计意图
一节以唱好歌曲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音乐课,通过反复参与感受音乐,聆听和参与律动为引导,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表现力,熟记歌曲旋律,了解歌曲的旋律特点及相关的音乐常识。教学围绕学唱歌曲《在葡萄架下》展开,通过各种方式的参与感受,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最后完整表现歌曲。
五.教学设计亮点
本课设计了多种参与聆听音乐、感受歌曲的方式。如:音乐律动,乐器的伴奏,舞蹈的表演来表现小附点和大切分的节奏特点以及画旋律的教学方法来直观的理解旋律中休止符的演唱方法。跺脚伸手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用腰部力量去控制气息,进而演唱好7拍的延长音。这
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歌曲,而且学生还能在学习歌曲的同时,用身体语言来表达对少数民族歌曲的情感,整节课动静结合,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以音乐为本的新课程新理念。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欢快、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在葡萄架下》
用乐器、舞蹈表现歌曲《在葡萄架下》
难点:歌曲中的下滑音、上波音、切分音、长音的演唱技巧,要较好的把握好新疆歌曲的韵味
七,教学准备
钢琴黑板手鼓多媒体教学设备
八、《在葡萄架下》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定(4分钟)
新疆舞蹈表演(2分钟)
师:同学们,刚刚老师表演的舞蹈和老师穿的民族服装,你们
知道是哪个民族的吗?
生:维吾尔族
师:是的,维吾尔族是我们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几组图片,去感受新疆民族的风土民情。(PPT播放)
(2分钟)
讲说图片内容
二、学习歌曲(16分)
1、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新疆民歌《在葡萄架下》(4分钟)
请聆听这首歌曲,感受歌曲的演唱情绪(播放音乐),同时仔细聆听在这首歌曲中有哪一个音乐或者节奏是让你喜欢的。
师:听完这首歌曲,你感受到怎样的情绪?
生:欢快、活泼
师:那一句音乐或者哪一种节奏是你听了之后很喜欢的
生:。。。大切分
2、好的,我们班的学生真的都是小小音乐家,对音乐充满了浓
厚的兴趣,现在呀就让我们一起来沉浸在音乐舞蹈的海洋里吧。
今天,我们班分为红队,黄队,蓝队,老师特意为我们班的同
学设定了一个闯关音乐卡,只有手机每一个卡片,最后获得闯
关成功的同学就能被评上校音乐家,小舞蹈家,小器乐家的称
号,同时也能得到老师的礼物一份。你们准备好了吗?(1分
钟)
3、第一关:下滑音板书:示范唱(1分钟)
运用肢体语言表现下滑音向下的走势,以及对比演唱,让学生
了解下滑音的音乐效果。
第二关:大切分节奏型,板书:以及强弱关系
(乐器,拍手)(1分钟)
首先教乐器(手鼓)的击打方法,再让全体学生学习用手,脚
肢体语言表现大切分节奏的音乐效果
教师弹琴教唱大切分节奏型的句子。学生学唱和伴奏(3分钟)
5 1 1 11 1 5 7 7 77 7
6 6 4 55 3 4 4 2 33 1
跟唱歌曲用“啦”音模唱歌曲(2分钟)
第一遍有情感演唱歌曲
第三关:解决难句和上波音(2分钟)
22 23 4 65 54 05 3 10 (画旋律线)
22 24 3 21 1 - - -
钢琴演奏教唱
第四关:第二段结束句的渐慢速度和七拍延长音的控制(2分钟)用跺脚的力量吸气,再伸出手唱出延长音(控制气息)
四、完整演唱歌曲(6分钟)
1、完整的跟唱(特殊音符的地方要强调,情绪的把握要准确)
第二段截数据情绪、速度、气息的把握。
2、伴奏演唱2遍或者小组比赛的形式演唱两遍
四、表演歌曲(3分钟)
师表演或者语言导入(看时间)
同学们,新疆民族是热爱生活的民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喜欢一群人聚在一起,有的弹琴,有的唱歌,有的跳舞,
今天,我们就来体验一下新疆人民的美好生活好不好?一部分
人唱歌,一部分人拍手鼓,一部分人和老师一起跳舞。
五、小结(1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愉快的学习了歌曲《在葡萄架下》,也体验
到新疆民族的人民幸福的生活,老师觉得我们班的...可以评为小歌唱家,...可以评为小舞蹈家,...可以评为器乐家。今天
是一个收获多多的日子,最后,我们随着歌曲《在葡萄架下》
自由轻松的走出教室吧,下节课再见。
李丹
2016-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