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一)批判直观主义的直观性。旧唯物主义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旧唯物主义又有直观性、形而上学性、机械性、不彻底性等局限。马克思对此作了深刻的分析。文中的“对象”“现实”“感性”是借用费尔巴哈的用语,都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者自然界,也包括了自然的人。“客体”是特指费尔巴哈的与人的实践无关的单纯的认识对象。”人类的感性活动”是指主体所从事的实践活动。

1、文本内容是批判旧唯物主义把世界只是看做人认识的对象、看作生来就存在的直观的对象,没有看到实践对客观事物的作用。旧唯物主义肯定对象外在于人的意思的客观性,坚持对象世界对人的意识的根源性作用,是客观地认识对象的前提。但把对象仅仅归结为一种直观的关系,显然是片面的。人们正是通过实践才和自然界发生联系,我们所接触到的客体死经过了人的实践改造的产物,从而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

2、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而没有理解现实的感性活动。唯心主义肯定了人的活动对对象的能动作用,肯定了人对对象的意义。但却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把精神和思维的东西看成是主体,当成是独立于物质之外的创造物质的力量。根源在于美誉真正理解人的实践活动。同样是片面的。

3、批判费尔巴哈对实践的错误理解。费尔巴哈坚持唯物主义立场,把研究对象定位于客观的物质,重新确立自然界和人类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没有把感性客体当成是人的实践对象,不懂得主体人的作用,不懂的实践的意义在于革命的批判的改变现实没有把人的实践活动理解为客观的物质活动。因此他不可能理解人的实践活动对于认识和历史发展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改变现存世界的意义。

综述,这一条是马克思从总的方面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通过分析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唯心主义的片面性及费尔巴哈的直观性,其根源都在于没有真正理解人类实践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即实践的观点,这就为以后系统的制定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奠定了基础。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们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基本内容:这一条是马克思提出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在真理问题上的展开,在文中,他从实践出发去考察人的认识问题,科学地解决了哲学界关于人的认识能力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及真理标准问题,提出了实践史反对不可知论的重要武器的论断,强调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

题。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不能从实践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去认识和理解事物、现实、感性,也就不能把作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的实践当

做检验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

2、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

思维的此岸性。真理是人们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相一致。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这在主观范围内不能解决,只能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

3、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来谈论思维的真理性是没有意义的。尽管费尔巴哈以“直

观”作为真理标准来反对黑格尔的理念,但是由于其直观依旧局限在精神范围之内,所以,他同黑格尔关于真理标准的争论,实际上依然是一种“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种纯粹经院哲学的争论。因此离开现实的实践活动,理论什么也实现不了,革命理论的价值只有在革命的实践中才能获得确证。

总之,思维的真理性及其检验问题,是哲学认识论长期争论的问题。马克思从实践出发考察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提出了实践史检验思维真理性的唯一路径的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指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基本内容:马克思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对人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进行探索,提出了实践基础上人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思想。马克思所说的环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关系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讨论人和环境。教育的问题,只能走向自己的反面。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了社会环境决定人,而忽视了人也作用于社会环境。他们没有从实践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未看到人与环境、人与教育的关系是实践基础上的双向关系,片面强调了社会环境和教育制度对人的作用和影响的一面。

2、强调环境的改变和人自身改变的一致,只能被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只有把实践观引入历史观,才能科学合理地解决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改变人。人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为环境所影响,但人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在实践中能动地改变着环境。

综述,这一条批判环境决定论,阐明了实践对环境和教育的改造作用,以及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一致性。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根本区别。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急促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

剖析费尔巴哈的宗教观的价值和局限,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最终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

1、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其世俗基础,但未能找到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和

消除宗教的真正途径。他认为上帝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上帝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因此,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揭露了宗教的秘密,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只停留在人的自然性和人的心理层面探讨宗教的根源,而未进一步从现实社会的矛盾中寻找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