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读一记:做一个会备课的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周一读一记:做一个会备课的老师
开学来,学校教学教研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李碧寒老师更是提出除了日常教学教研工作以外,每个老师都来进行每周一读一记,由相关老师每周轮流推荐一篇优秀文章让大家学习、摘录,并交流心得体会。其中,碧寒老师推荐的《做一个会备课的老师》,终于让我摆脱每次备课花时间、精力却效果不佳的困窘,受益匪浅!
如何备一节好课?我想这是每位教师在教学前首先难以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并且都期望找到一个备课的窍门,得到一把备课的金钥匙。而《做一个会备课的老师》正是给我们提供了这把有用的金钥匙:
首先,要建构自己的思想。
这是备好一节课的源头问题。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没有理念,心灵便没有可以依据的东西。”当教学没有可以依据的思想的时候,课堂就容易变成一个跑马场。有了思想,教师就能跳出一门学科、一个学段的限制,心中的格局就会高远许多。有人说:格局有多大,就能走多远,把这句话移植于教学中,来形容我们视野与教学的关系也很有道理。那么,如何变得有思想呢?那便是教师自身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努力做到:读书、读人、思考。所谓读书,就是读教育理论。当别人的智慧和思考累积多了,也就形成了自己所谓的思想。读人就建议老师们要跳出学段阅读,不仅仅和身边的同事、和小学的老师们交谈,更要和中学甚至大学的老师们交谈。由于知识结构不同,他们的思维特点和阅读视角也和我们有着比较大的差异。走进并吸纳这些不同是帮助我们建构思想的很重要的因素。除了读书、读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善于动脑、勤于动笔的人。阅读带给我们的是别人的智慧,而思考才能把这些智慧变为自己的思想。把教学中的成败得失、与学生交往的酸甜苦辣记录下来,并运用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并得到启迪的过程,就是引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深入升华的过程。
其次,要有解读文本的智慧。
一、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
文章提到两种读即:纯净的读和仔细的读。所谓“纯净”的读,就是在阅读文本以前,不要翻看任何参考书,不要搜索任何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不要和任何人去交流看法,就是一个人干干静静地读。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让别人的理解影响你的认识,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文本,这样做的结果是对文字的所有感悟均是由自己的心中生发。而第二步便是仔细的读。所谓的仔细,就是要我们深入到文本字词句和标点中去思考,甚至研究,并把自己在阅读中对字词句的理解批注在旁边。这一阅读环节的目的是读懂每个词语、每个句子的意思,对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说,要全面理解字词句段篇的基本内容。
二、听懂文字背后的声音。
歌德在谈到阅读的时候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文字的背后隐藏了很多很多的东西,甚至隐藏了作者最真实的想法,或者还隐藏着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就要还原他,要赋予它新的生命和活力。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那么如何听懂文字背后的声音呢?首先便是要对着文本提问。不要把文本当做圣经一样去崇拜,不要因为是教材上的文章就认为不会出错,更不要认为文章传递给我们的情感、美德都应该是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接纳的。教材中有的文章所呈现的人文价值是有偏差的,或者说是不完整的;教参的解读也往往把同类的文章归类打包,置于统一的人文价值观之下。而此时,教师的价值就是把片面的补充完整,从共性中读出个性。要达到这一目的,一个最简便的途径就是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提问。一字字一句句地问,你就会听到文字背后隐藏的声音。其次要查阅相关资料。查什么呢?①查阅作者生平。
②一线教师(包括名师)的备课资料,比如教案、教学时录、教后反思、课评等等。③所教文本题材的界定和特点。④如果所面对的文本是名家经典作品,还应该查阅作品的原文和专家学者对文本的解读,特别是专家学者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因为,他们的解读往往能打破我们作为教师解读文本的巢臼,给我们带来视角或者思想的冲击。⑥查阅相关的影视资料。
三、确定主题,依据主题取舍材料。
教师在查阅了众多资料以后,我们不可能把大家的思考在自己的课堂上逐一尝试,这就要求老师们确定自
己的教学主题,并根据这一主题取舍材料,与主题相关联的留下,相距较远的舍弃。这一取舍的过程决定了教学的境界,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敢于取舍并善于取舍的,是不会让自己的课堂成为一棵挂满铃铛的圣诞树的。线条明晰,结构干静,简约而丰满的教学境界是他们永远的追求。当然,在取舍中教师要注意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既要关注文本本身,又要关注学生实际,不能为了求新求异而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那样,再精彩的解读也会由于脱离了大地而成为毫无价值的空中楼阁,变得毫无实际意义可言。
四、在虚拟的场面中呈现教学流程,写出教案。
经常听老师们说有的时候自己感觉课备得很好,但是,走进教室学生却不领情,学习效果和自己的期望值相去甚远。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存在。那么,如何避免教学流程设计和学生学习脱节的现象发生呢?准备工作做好以后,不要急于写教案,先在心中呈现教学场景,模拟教学流程,在模拟中让自己根据教学的进程兼具教师和学生两重角色,并在角色互换中感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教学模拟最大的益处是教师可以完整把握教学全局,并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发现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更加合理的修改。教学设计也就在不断的修改中变得更加完善,更接近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当教学已经印刻在心中的时候,教案只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备忘。
文章中还额外提出了两点建议:1.工具与人文的侧重要根据文本情况而定,不能跟风。2.要根据文章体裁特点而定,不能统一模式步骤。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和学习,让我慢慢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备课,也让我掌握了很多备课的窍门,再也不会像无头苍蝇那样四下摸索而找不到出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