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优秀教学案例
3.讲解地球圈层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地壳运动对地貌的影响、大气圈与水圈的循环过程等。
4.结合实例,如地震、火山爆发、气候变化等,阐述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5.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种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小组合作
1.设计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小组合作活动,如制作地球圈层结构模型、调查地球圈层结构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师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担任指导者和观察者的角色,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球圈层结构的力量,激发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通过展示地球圈层结构模型、地球仪等教具,创设直观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直观认知。
3.利用实际案例,如地球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让学生感受到地球圈层结构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观点、讨论交流等方式,探讨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提示,确保讨论的深入进行。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三.圈层及特点 1.地壳: 1.地壳: 地壳 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平均17km)。 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平均17km)。 17km 大陆部分厚, 大陆部分厚,海洋部分薄 2.地幔 2.地幔 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 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
(2)平流层图(对流层顶至 )平流层图 对流层顶至50-55km) )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热量来源于臭氧层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热量来源于臭氧层 吸收紫外线) 吸收紫外线) 空气运动: 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天气现象: 天气现象:晴朗
(3)高层大气图 )高层大气图 80-500km的高空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 的高空有电离层, 的高空有电离层
二、意义 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 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生物圈 组成: 一、组成:地球上所以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特点:不单独占有空间,存在于大气圈下层, 特点:不单独占有空间,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 圈和地壳上层 核心:地面以上100米----水面以下 水面以下200米 核心:地面以上 米 水面以下 米 二、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中非常活跃, 自然地理环境中非常活跃,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 同心圈层的分布特点 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各圈层基本上是平行分布的; 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各圈层基本上是平行分布的; 在地表附近却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 在地表附近却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从外到内分:地壳、地幔、地核图 从外到内分:地壳、地幔、地核图 依据: 依据: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特点
二.两个分界面(地球内部两个地震波不连续的面) 两个分界面(地球内部两个地震波不连续的面) 莫霍面:地下深度平均17km 莫霍面:地下深度平均17km 古登堡面:深度平均2900km 古登堡面:深度平均2900km 依据: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 依据: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消失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含答案)
第4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掌握地震波的分类和不同特征2.能说出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及根据它们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每一圈层的特征3.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知识点0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地震波1,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二)不连续面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
4,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目标导航知识精讲与之相关。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5,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即学即练1】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地球的圈层结构完整版
D
*
4.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C
2.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B.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 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是开放的、均一的系统 D.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丽曼界面
横波
纵波
*
图2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下 地 幔
外 核
地壳
地幔
地核
内 核
上 地 幔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圈层叫做岩石圈。
A
B
C
D
岩石圈=A+B
二、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
外部圈层
气体 悬浮物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随堂练习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随堂练习 D A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
A、地幔的厚度最大 B、地震波在地壳的传播速度比在地幔快 C、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 D、软流层紧贴于地壳以下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1张PPT)
地震波的分类 纵波(P波) 横波(S波)
速度快, 固、液、 气介质
速度慢, 固介质
共性
传播速度都 随所通过物 质的性质而 变化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 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横波和纵波哪个对地表 的破坏程度大?
地 地球的内部圈层 □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球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
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的 这种弹性波叫做地震波。
C.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圈层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概况
圈 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同时也和其内部圈层有密切联系
1、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BD)
A.大气圈就是由各种气体组成的简单系统 B.水圈是由河流水、湖泊水、海洋水等多种水体组 成的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 圈层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同时也和其内部 圈层有密切联系
小结:
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
水 圈 水、生物水等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内部圈层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这些位置叫什么名称? 1、地壳是指地面以下的:( )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概况
发生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
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其面 2、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
解析:当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 横波表现为 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纵波传播速 度比横波快,所以先感到上下跳动。
高一地理必修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19张PPT)
软流层在此!
注:可以将蛋壳和蛋白间的
膜连同蛋壳一起看作岩石圈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 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 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其他
P28[活学巧用]1
随堂练习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思
考
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的情况呢?
联想: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
通过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 实心树木与空心树木发出的声音不同。
我们怎么办???
1、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地圈震层来了的,依陆 据
(1)概念:
地上的人先感
(2)分类:
觉到什么震动, 后感觉到什么
震动?海洋上
纵波VS横波
的人呢?
primary
sec快ondary固、液、气 上下震动划分依弱据
慢
固态
左右晃动 强
速度都随物 质性质的变
化而变化
纵波横波 波速都明
速度(千米/秒) 0 3 6 9 12 15
显增加
1000
深 度 2000
横波
千
米 3000
莫霍界面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
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
态可能是什么?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 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 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 是液态。
思考?
[课件]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新拼)
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 A是 莫霍 界面, B 古登堡 界面,B界面地震波的传 播特点是 纵波速度下降,横波消失 。 (2)图中数码和字母代表的圈层名 称是:① 地壳,①+②岩石圈 , ③下地幔 ,D 外核 ,E 内核 。 (3)D层物质状态是 液 态, 横波消失、纵波速 。 其判断理由是
地壳
莫霍 界面
外核 内核
地幔
地核
古登堡 界面
上地幔顶部
上地幔 下地幔
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33
上地幔 下地幔
地壳
莫霍界面
地幔
2900
外核
古登保界面
地核
内核
图表总结:
圈层 名称
地壳 (莫霍面) 平均17 不连续面
深度 (Km)
特征
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 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典型例题一: 例1 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 发生显著的变化是 ( A)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 C.S波、P波都都完全消失 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典型例题二 例2读“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 (1)左图中表示纵波的是 实 线,表示横波的是 虚 线。 (2)右图中两个不连续面,a 是 莫霍 界面, b 是 古登堡 界面。内部圈层A 是 ,B 地壳 是 ,C 是 。 地幔 地核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阅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1、目前对地球内部的研究主要依据是什么?分哪两种形 式?在传播时各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地球内部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哪两个不连 续面?在这两个面上地震波传播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以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分哪三层?各有什么特 征?什么是岩石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32张PPT)
D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2、在莫霍界面以下( ))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温度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密度的变化
连
续
古登堡界面:地下
面
约2900千米处,纵
波的速度突然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
不连续面附近波速变化特点及说明的问题
速度(千
米/秒3)3
2900
地震波的传播 速度
P21思考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所通过物质状态(组成和密度) 可能发生了变化。
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 什么?
阅读课文P21第一、二、三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分为几类?它们各自的传播特点? 3、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准确说
出什么叫做不连续面? 4、地球内部有几个不连续面?在它们附近地震波的传播
速度有什么明显变化? 5、在不连续面附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地幔物质是固态(P波和S波都能传 播);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液体或 气体,因为在古登堡界面附近横波完 全消失,说明横波不能继续传播,而 纵波虽然波速忽然下降,但仍可以继 续向下传播。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地下深度
地下(大陆部分 )33千米处
古登堡界面 地下2900千米处
波速变化特点 该界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在该界面附近,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2张PPT)
莫霍 界面 古登堡界面
组成 分层
最活泼 的圈层
19
练习:
1、〔2008年上海高考题〕地震波横波 〔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 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A 〕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
C、S波、P波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20
练习:
〔一〕地壳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莫霍界面
地幔
■ 地 壳
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局部,高山.高原区 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
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
结 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 km 构 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
16
(三)生物圈 地球外表有生命的地带被称 为“生物圈〞。
问: 生物圈的范围(上到哪,下到哪)? 生物圈和生物的区别?
它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植物、动物和微 生物〕及其赖以生存和开展的环境〔空气、水、 岩石、土壤等〕
17
由气体和悬浮物 气体和悬浮 是地球自然环
组成的包围地球的 物质,主要成 境的重要组成
速度{千米/秒)
33
上地幔
地壳
下地幔
地幔
2900
外核
地核
内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
活动
读图思考: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
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莫霍界面和古登堡 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 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 内部圈 层结构 示意图 怎么画?
莫霍界面 地幔
外核
内核
地壳 古登堡界面
地球的内部圈层概况
圈层名称
不连续 深度
面
(km)
地 壳
大陆地壳
平均17
大洋地壳
莫霍界面 33
地 幔
上地幔
软流层
下地幔
地 外核 核
古登堡界面 2900
内核
6370
特征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化学元素:氧、 硅、铝)
②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 厚,平均厚17千米
水
成云致雨
分层依汽据: 主要根据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变
厚度化的情况直接热源 温度变化运动形式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2000~3000K M
无线电短波通讯
分 层
50—55KM
平流层 17~18KM(赤 道)
O3层吸收 紫外线
地面
升高
降低
平流 对流
8~9KM(极地
)
高层大气
O3吸收紫外线 有利于飞机飞行
最活跃的因素。
外部圈层的相互联系
各个圈层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制约,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球的外 部圈层结 构示意图 怎么画?
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岩石圈
地壳
内部
地
地球的同心
圈层
地幔
球 圈层 的
地核
物质组 成和特 点
圈
外部 大气圈
层
圈层
结
人类生活在
范围
水圈
范围和 特点
构 地球表层
生物圈
③大陆地壳(上层:硅铝层,下层: 硅镁层)
组成: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 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00
C
D
地幔
莫霍界面
外核
古登堡界面
地核
内核
顶部 呈熔融的状态
上部
物质成
下部
分:铁
和镁的
硅酸盐
固态 类
1.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岩不石均圈,的平范均围17?千米。大 洋薄,平均为7千米,大陆厚, 平上均地为幔3上5千部米存,在一个软流 层,软流层的物质状态是 固态吗? 呈熔融的状态 厚度2800多千米,物质状 态为固态,上地幔上部存 在软流层。
3000
4000
纵波
5000 6000
(2)莫霍界面 和古登堡界面
界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深度(千米) 17(33或6)
2900
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P波和S波的速度都 突然增加
P波速度突然下降 S波完全消失
分界的意义 地壳与地幔
地幔与地核
4、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
速度(千米/秒)
33
AB
上地幔
地壳
下地幔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KM)
特
征
①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②厚度
地壳
不均,大洋部分薄平均为7KM,
莫霍界面 平均17 大陆部分厚,平均为35KM
地 上地幔 幔 下地幔 古登堡界面 2900
上地幔上部(约60-250KM)存 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是岩 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外核 核内核
6370
1、外核液态或者熔融状态, 内核固态 2、物质以铁和镍为 主 3、温度,压力,密度很大
鸡蛋是空心还是实心?它有几层?
鸡蛋有蛋壳、蛋白、蛋黄三层。地球内部有几个 圈层?我们又该如何知道?
对于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不能向鸡蛋那样削 开,那又该如何知道?(学生讨论)
地震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分层依据:① 地震波 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
化。图中A表示②横波
,B表示③ 纵波
。
2、地震波的分类及定义
米 2000
36 9
E
F
横波
29300000
12 15
4000
纵波
5000 6000
思考:右图中,纵 波在地球内部传播, 其速度发生了什么 变化?
在地下33千米处, 速度明显增加; 在地下2900千米 处,速度突然下 降。
速度(千米/秒)
深
0
度 千 1000
米 2000
36 9
E
F
横波
12 15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
定义: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 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纵波(P波)primary 速度快, 固、液、气介质
横波(S波) secondary 速度慢,固体介质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
2、地震波的分类
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2、外部圈层的相互联系
各个圈层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制约,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课堂练习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分析A、B、C分别 代表什么圈层?
大气圈
生物圈
A
B 水圈
C 岩石圈
一、大气圈
1. 低层大气的物质组成
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的大气 中,都有些什么物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
氧
其他气体(氩、 二氧化碳、臭氧 等)
分类
纵波 横波
传播速度
较快 较慢
特点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固体、液体、气体 都随所通过
物质的性质
固体
而改变
地
震
1.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先感觉上 下颠簸,还是先感觉左右摇晃?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感觉上下颠 簸, 后感觉左右摇晃。
2.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与海上船 员的感觉有何差异? 有差异,海上船员的只感觉到上下颠簸。
问题:低层大气中
各种成分的作用?
1. 低层大气的物质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
组成
氮
作用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气态 氧 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干洁 臭氧 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空气) 二氧
化碳 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液态 固态
水气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起保 温作用
圈 的复杂系统
水 圈
地球表层水体 构成的连续但 不规则的圈层
生 地球表层生 物 物及其生存 圈 环境的总称
组成
其他
气体、悬浮物; 是地球自然环
主要成分是氮 境的重要组成
和氧
部分
地表水、地 下水、大气 水、生物水 等
水圈里的水 处于不间断 的循环运动 之中
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它是大气圈、水 圈和岩石圈相互 渗透、相互影响 的结果
呈熔融 的状态
固态
可能是液态,温度、压 力和密度很大。
物质成分:铁和 镍为主,少量轻 元素组成
思考: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地 壳就是岩石圈吗?
岩石圈
A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
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
地幔
的地球的内部圈层部分。
地壳
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要 小。
地核 B
4、地球内部圈层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 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 能正确叙述地震波的分类和各自的特点,说出地 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 写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分界及特征 ◆ 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和特征
整体感知全文
地
地震波
球
的
圈
地球的内部圈层
层
结
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
水圈
球
的
圈
层
地核
结
构
岩石圈
【导入新课】
课中探究
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 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 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 为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各个圈层如何划分及其特点如何?
P 名师面对面同步课堂 23,例题1;
P26,选择题第7题
P27,非选择题12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
生
地 水
圈 壳
地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 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 因为以地心为共同球心,所 以也叫同心圈层。
气
物
圈
水圈 地
壳
圈
幔
1、外部圈层的组成
外部 圈层
概念
大 由气体和悬浮物 气 组成的包围地球
名师面对面同步课堂
P P 26 ,选择题1-3题; 26,第10-11题
P27,非选择题13
3、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不连续面
(1)概念 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
叫做不连续面
(2)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如图)
3、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不连续面
速度(千米/秒)
深 度
0
33
千 1000
米 2000
36 9
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F
横波
29300000
12 15
4000
纵波
5000 6000
思考:右图中,横 波在地球内部传播, 其速度发生了什么 变化?
在地下33千米处, 速度明显增加; 在地下2900千米 处,横波完全消 失。
3、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不连续面
速度(千米/秒)
深 度
0
33
千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