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文学观》PPT课件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https://img.taocdn.com/s3/m/a8ef55a271fe910ef12df8ad.png)
第三章道家的文学观第一节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老子·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曰:“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而闻之音也。
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
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有声是指具体的声音,它只能是声音之美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故非“大音”。
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具体“有声”之局限。
附录●北京大学西语系严宝瑜教授说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大音乐家约翰·凯吉曾创作过一部著名的钢琴独奏曲《4分22秒》,演出时,一位钢琴家在钢琴前静坐4分22秒钟。
据说在这段时间里,听众可以听到许多美妙的音乐。
有趣的是中国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据《晋书》记载,陶渊明“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第二节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风格:“自然”、“素朴”)●庄子认为“道”是“无所不在”(《知北游》)、“无始无终”(《秋水》),这是从时空上对“道”的哲学认识。
庄子心目中的“道”即为“自然”,也就是说,“道”即“自然之道”(郭象《庄子注》)。
●《天运》篇里的东施效颦,就充分说明保持自然的本性就能获取美的效果;相反,违背自然去盲目效仿就会产生丑的效果。
《秋水》篇更加说明了这种祟尚自然的思想:“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民,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天,即道也。
●基于这样的认识,庄子以自然、素朴的审美风格为文艺创作的渠度。
庄子的命题有四:(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2)“顺物自然”(《应帝王》);(3)“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山木》),(4)“朴素而天下厂莫能与之争美”(《天道》)。
●其基本论点是:文艺创作应该顺合、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天下任何一种美的类型。
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a197b02de80d4d8d15a4f4f.png)
武 当 皇 城
三、自然之道
道法自然 虚静其心 神乎技
1,道法自然
法,效法,以……为法则。 自然,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 和副词;不是指“自然外物”, 而是指“本来如此,自然而然, 顺其自然”,指一种最好的状 态和方式。
《老子》十七章: 悠兮其贵言(宝重其言,不轻 易出口),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 自然”。
《老子》二十三章: 希言(少说话,不施加政令,行 不言之教)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 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天地尚不能 久,而况于人?
自然与无为
自然,常是对天地的运行 状态而说的;无为,常是对人 的活动状况而说的。“自然” 是对天地(道)的写状,“无 为”的观念是对“自然”一词 的写状。二者是合二为一的。
当“道”独立而在时,它是某 种精神、某种神奇的力量,而 当它存在于事物之中时,又成 了支配物质世界和现实事物运 动变化的规律。
逍遥自适的人生观
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为 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庄子说: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 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 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 殉名。”
“至人”超脱于是非、名利、生 死之外,进入“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从而 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即逍 遥游。因此,要获得自由,人 们就必须从“有待”进入“无 待”。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是一种处事的态 度和方法,“无不为”乃是指 “无为”所产生的效果。以 “无为”的态度去“为”,也 就是以“自然”的态度去 “为”,所谓“为而不恃”、 “为而不争” 。
自然之道与推崇个性
崇尚自然,强调人性的自然存在方 式,这必然导向提倡独立人格的保 持,个体价值的实现。 道家抨击 君主,鄙弃物欲,诋毁文明,反对 家、国观念,力促个体摆脱这些观 念对人性自然的束缚。
《老子》四章ppt课件
![《老子》四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c9c85ef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87.png)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
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与庄子并称“老 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 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 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 适合于所有事物的 理论,一切事物都 遵循这样的规律
(道)。
太极 阴 阳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 事物会互相转化,即 是阴阳转化。转化的
方法( 德 )来源于事 物的规律( 道 ) 。
道家类别
老庄之学 老庄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清静而使人退欲 消妄,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因 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在汉初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老子》“无为”思想为主旨的
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 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 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
三十辐共一毂,当 其无,有车之用。 填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 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用。
三十根辐条穿在车轮,中间必须留出空处, 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揉打 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 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 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 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室)能 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老子》四章课件
![《老子》四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9ca8f7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37.png)
①形容词,容易 ②动词,改变 ③动词,轻视 ④动词,交换
①复.众人之所过 (2)复 ② ③不 复.行 敢数 出十 一步 言以复.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
①动词,弥补,补救 ②动词,回答 ③副词,又 ④动词,重复
3.古今异义 (1)强. 行. 者有志
古义: 强劲奋进。
.
今义: 用强制的方式进行。
.
(2)民之从. 事.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 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哲人,而且他的以“无为”为核心的 哲学思想已传播到了这个星球上的各个角落,老子是中国的,更是世 界的。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 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老子》四章
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学常识
道教始祖——老子
老子,字聃,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生 活在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471年。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 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 庄”。曾长期在东周都城洛阳工作,担任周朝守藏史,以博学而闻名, 鲁国的孔子也要入周向他问礼。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接近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
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 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
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自我夸耀的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
道家思想课件ppt
![道家思想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8917d440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16.png)
道家的文学观
1 2
文学与道家哲学的关系
道家认为文学是表达思想、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 ,能够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文学的社会功能
道家认为文学具有启迪智慧、弘扬道德的作用, 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3
文学的审美标准
道家追求自然、简约、含蓄的审美标准,认为文 学应该表达内在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过于追求 形式和辞藻。
道家思想可以与现代哲学进行对话,为人类思考宇宙、生命和存在提供
独特的视角。
02
生态保护理念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现代生态保护提供了理念基础。
03
平衡个人与社会关系
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有助于平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和谐发展
。
CHAPTER
05
道家的艺术与审美
道家的音乐观
音乐与道家哲学的关系
01
道家认为音乐是表达自然之声、天籁之音的一种方式,能够达
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音乐的社会功能
02
道家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人心、陶冶情操的作用,能够促进社会
和谐与道德修养。
音乐的审美标准
03
道家追求自然、简约、质朴的审美标准,认为音乐应该表达内
崇尚自然
道家崇尚自然,认为自然是最高境界的美,人类 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道家的道德观
宽容
道家主张宽容,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包容、理解,以达到和 谐共处的境界。
谦逊
道家倡导谦逊,认为人应该谦虚谨慎、虚怀若谷,不要自以为是、 骄傲自大。
诚实
道家认为,诚实是人的基本道德品质,人应该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不要虚伪矫饰。
无为而治的应用与实践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历史上曾被许多统治者所采纳,如 汉初的黄老之学、唐代的道家思想等。其应用范围包 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实践上强调与自然 和谐相处,减少过度的人为干预,让事物按照自身的 规律发展。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道家的文学观)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道家的文学观)](https://img.taocdn.com/s3/m/a918612bcc22bcd127ff0c93.png)
第3章道家的文学观3.1 复习笔记一、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一)关于“象”“象”是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创造的客体所要达到的标准的描述。
1.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道”,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所以说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2.“道”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它既是万物产生的本源,又有它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
人不能用主观的人为的力量去改变这种自然规律,而应当无条件地顺从这种自然规律。
3.强调绝对尊重自然规律,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崇尚自然无为,否定人的智慧与创造,主张“绝学”、“弃智”,对人为的文艺也持否定态度。
4.他要求的是一种完全摒弃人为而合乎天然的文艺,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二)关于“无”和“有”1.老子强调了“无”和“虚”的作用,“无”和“虚”是必须依靠“有”和“实”才能体现出来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总是要有某种具体的“声”和“形”来暗示、引导、象征,方能使人联想和体会到的。
2.老子把理想的“大音”、“大象”看做是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它含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主要特征。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已为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三)关于“虚静”“虚静”是从心理多角度对审美主体所提出的要求。
1.老子认为作为主体的人必须要有“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忘掉周围一切,也忘掉自身存在,这样就可与物同化,而完全顺应自然规律,为此提出了“涤除玄览”的思想。
2.老子要求审美主体必须排除一切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内心虚静,然后方能洞察宇宙,览知万物。
主体的审美心胸只有达到“涤除玄览”的境界之后,方能使艺术创造完全合乎自然而具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妙。
3.虚静、玄览乃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
老子关于虚静、玄览的论述对庄子的文艺和美学思想影响很大。
道家美学思想课件
![道家美学思想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5847a85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e0.png)
无为的观念也表现在对名利的淡泊,不刻意追求,从而体现出一种 超脱世俗的美学态度。
静态美
在艺术表现上,无为观念常体现为静态的美,如水墨画中的留白, 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玄妙之道
1 2 3
玄之又玄
道家追求的玄妙之道,体现在对宇宙、人生的深 邃思考,这种玄之又玄的境界是道家美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
意境深远
在艺术创作中,道家追求的玄妙境界常表现为意 境深远,让人有一种超脱现实、探寻宇宙奥秘的 感受。
内涵丰富
道家的玄妙之道还为美学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如 虚实相生、有无相生等观念,都为美学思想注入 了新的活力。
03
道家美学思想在艺术领 域的体现
文学
崇尚自然
道家美学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人性的回归, 如杜甫的《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即体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世事沧桑的 感慨。
01
02
03
崇尚自然
道家认为自然是至高无上 的美,人类应当崇尚自然 、回归自然,达到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
自然而然
道家强调万物皆应自然而 然,不加人为干预,才能 展现出真正的自然之美。
简约朴素
道家倡导简约朴素的生活 方式,以减少对自然的破 坏,同时更能欣赏到自然 的原汁原味。
无为而治
无为之美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不做强制干预,这种无 为的观念在艺术和生活中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意境之美
道家美学思想注重意境之美,强 调作品内在的精神内涵和情感表 达。将这种思想融入艺术创作, 有助于提升作品的层次和深度, 创作出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艺 术作品。
和谐之美
道家美学思想追求和谐之美,注 重作品整体的协调与平衡。在现 代艺术创作中融入这种思想,有 助于创作出视觉效果和谐、内在 意义深远的作品,满足现代人的 审美需求。
第六讲中国道家、道教思想文化
![第六讲中国道家、道教思想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030d572c8d376eeaeaa3191.png)
字通明,自称“华阳隐居”,
居
死后被谧称“贞白先生”。丹
茅
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附近)。 山
开创教派:陶弘景整理了杨羲、许谧等人 传教的史料,编成了《真诰》一书,系统 阐述了上清经派的历史,成为上清派的实 际的创始人,并且在茅山经营多年,开设 道馆,广收门徒,开创了茅山派。针对魏 晋以后道教发展变化,神系混乱的实际情 况,陶弘景编定《真灵位业图》,成为中 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神系著作。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 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 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 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 相往来。”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 下莫能与之争。
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2.老子的社会观
② 政治学说 ●愚民政策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章)又说:“不尚贤,使民不 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 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后世的不少士大夫从儒家指示的“穷则 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找到了通 往道家思想之门,由“独善”而至超脱 了功名利禄,这样,儒、道两家从这里 由对立走向了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本土宗教—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 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 具有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点, 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一种宗教。
(三)、道教的发展
道家介绍 ppt课件
![道家介绍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f74a94faa00b52acec7ca46.png)
道家文化在中国音乐、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 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 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
道家哲学也对中国政治活动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中国知识 分子不会因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 与性命的投入,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 智慧。
道家重要思想。
•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 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 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 主的“道”的哲学。
•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 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道家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 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 之道。
哲学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对后世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比起儒家更为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 上“儒”为表象,“道”为实质,以致世人忽视而已。
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 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 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炼丹。
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 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 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 值与生命力。
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
道家简介
目录
一:道家发展历程。 二:道家重要思想。 三:道家对后世的影响。
道家
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 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思想PPT课件精选全文
![道家思想PPT课件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7d833d3e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d.png)
庄子认为要达到逍遥人生的境界,必须从 “外”“内”两方面进行克制和修养。
A.对外的克制;就是人对外在于自身的各 种欲望的自觉克制。
B.修炼内功——内修。这是庄子人生哲学 的另一面。做到坐忘,心斋,达到死而不亡。
21
魏 战国后期严遵的《老子指归》,其深刻的逻辑形 晋 式上推理开魏晋玄学的先河。 玄 魏晋玄学是三国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开创的
大致在三种原始宗教意识的基础上衍化而来:
演 变 1、道家学说
2、鬼神崇拜 3、神仙之说与方术
25
➢ 道教早期代表人物为张陵、张角、张鲁等;
➢ 魏晋时有葛洪、葛玄等;
道 ➢ 北魏的寇谦之和南朝的陆修静、陶弘景改革道 教,形成宫观式道教;
教 ➢ 唐以后道家思想没有新的建树,道教却得到了充
的
分发展。唐宋时有孙思邈、王玄览、马承祯、吴 筠等人;
202444/9
Part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
45
1.道家思想对中国自然宇宙观及人与自然关系观念 的影响。
先秦道家以“自然”之“道”作为宇宙和世界的 本原,用非神力的“道”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运动变 化。
46
2024/9
2.道家思想对社会现实与政治生活的影响 道家思想并不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相反却
(二)乐生、重生、贵生,并千方百 计地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
• 道教有一整套修炼的办法,分为内 养、外养、房中术。
•
28
外养指的是金丹不死之术。 道教徒相信经过对一些化合物如水银、铅、硫 磺的合成冶炼,他们就可以制成一种“含天地 之隐秘”之金丹,人一旦服用了这种金丹就可 以羽化升仙。
内养就是道教的养生学,认为人体也是一个 修炼仙丹的丹炉,只要按照一定的方法修炼, 人就可以获得长生久视。修内丹的方法有许多 ,诸如守一法、避谷法、胎息法、导引法等。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章节练习(道家的文学观)【圣才出品】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章节练习(道家的文学观)【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753ceb96770bf78a65295483.png)
第3章道家的文学观一、简答题1.简述中国古代“虚静”说的流变过程与其核心思想。
(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中国古代“虚静”说原本是属于哲学范畴的一个概念,后被引入文学范畴,遂变成了一个关于艺术构思的术语。
(1)“虚静”说的含义“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2)“虚静”说的流变过程①老子关于“虚静”说的论述早在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
他认为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
因此人们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达到“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我”的状态,回其最原始的“虚静”状态。
老子把“虚静”作为一种人生态度还提出了“涤除玄览”观点,他认为只有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澄明,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大千世界。
②庄子关于“虚静”说的论述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
③陆机关于“虚静”说的论述最早把“虚静”说引入艺术领域的是西晋文学理论批评家陆机,他在《文赋》中提到“伫中区以玄览”,强调一个好的作品要对外界事物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观察,而在这个过程中人要不受外物干扰、思虑清明、心神专一,他所强调的是在创作之前主体必须具备“虚静”的心境,不受外物和杂念的束缚与干扰,内心清明,心神专一,这样才能实现全面的审美观照。
道家老子生平介绍PPT
![道家老子生平介绍PPT](https://img.taocdn.com/s3/m/5e8772087f1922791788e868.png)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
感谢各位的聆听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 主要代表人物
TOP-PPT
20XX.X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 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 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
PART 01 人物简介
ENTER THE TRANSLATION OF THE DIRECTORY HERE
1、人物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 音;“聃”和“耳”同义),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 (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道家学派(道家学说)创始人,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 化名人。老子的思想养生主张是“无为”---不消耗,《老 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道: 宇宙能量现象)
世 界 百 位 历 史 名 人 之 一 ·老 子
7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
PART 03 道教发源
ENTER THE TRANSLATION OF THE DIRECTORY HERE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第一节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第一节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https://img.taocdn.com/s3/m/310b526bf8c75fbfc77db299.png)
这一时期总的特征是文学理论批评的自觉。 如果说先秦时期主要为文学理论批评奠定 了哲学和美学思想基础的话,那么,汉魏 六朝则是在这种哲学和美学思想基础上, 发展成为系统的具体文学理论批评。
一、两汉经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特 点
两汉经学时代的特点是强调文学和政治教 化的关系、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侧重于 探讨文学的外部规律。其基本纲领就是 “文学—人心—治道”的“诗教”公式, 注重于阐述文艺和现实、文艺和时代的关 系,并明确提出了美刺讽谏说。
《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 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成,见者惊犹鬼 神,人问何术?对曰: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 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 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 四肢形体也。”
二、“物化”说
《庄子·达生》:“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 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适 也;忘要,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 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 忘适之适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儒家思想的衰落,玄 学和佛学的兴起,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特 点是摆脱了儒家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重 视文学本身的创作和审美特征,注意对文 学的艺术表现技巧的研究,侧重于探讨文 学的内部规律。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说“指与物化,说明 表现的能力,技巧已经与被表现的对象没有距离 了。这表示出最高的技巧的精熟。”要做到“指 与物化”,首先必须“心与物化”。梓庆削木为 鐻、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都说明了这一点。
三、“得意忘言”说
《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 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 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 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 为其贵非其贵也。”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ppt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d444c7a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1.png)
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发展,结合时代特 征和需求,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增强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 的基础。
05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与实践
在教育中的应用
习俗
不同地区的习俗各异,如春节期间北方习惯吃饺子,而南方则更喜欢年糕。端午节时,南 方赛龙舟、吃粽子,而北方则较少见。
建筑风格
中国的建筑风格因地域不同而千差万别。例如,南方的房屋多以高脚楼为主,注重通风和 防潮;而北方的四合院则注重保暖和封闭性。
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
01
地理环境
各地的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等对地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
VS
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哲学思想、 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多个方 面。其中,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流, 强调以人为本、仁爱和谐;道家思想则注 重自然与人的和谐,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宇 宙的奥秘;佛教文化则强调修身养性、慈 悲为怀,追求解脱生死。
历史与起源
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商 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文化交流 与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中国传统文化也对韩国文化产生了影响,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与贡献
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已经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和 认同,例如中医、武术、书法等。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儒家思 想、道家思想等对世界各地哲学、社会政治和宗教的发展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王弼注曰:“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而 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 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 也。”有声是指具体的声音,它只能是声 音之美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故非 “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 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具体“有声”之 局限。
h
10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儒家思想的衰落,玄 学和佛学的兴起,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特 点是摆脱了儒家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重 视文学本身的创作和审美特征,注意对文 学的艺术表现技巧的研究,侧重于探讨文 学的内部规律。
h
11
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 声。”
h
2
第二节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 艺美学思想
《庄子·胠箧》:“擢乱六律,铄绝竽瑟, 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 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 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 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h
3
第三节 庄子“虚静”“物化”“得意
h
6
附录一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 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 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 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 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 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 而忘筌也。”
h
忘言”的艺术创作论
一、“虚静”说
《庄子·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 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 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 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成,见者惊犹鬼 神,人问何术?对曰: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 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 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 四肢形体也。”
h
1
附录
北京大学西语系严宝瑜教授说过这样一个 故事:美国大音乐家约翰·凯吉曾创作过一 部著名的钢琴独奏曲《4分22秒》,演出时, 一位钢琴家在钢琴前静坐4分22秒钟。据说 在这段时间里,听众可以听到许多美妙的
音乐。有趣的是中国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据《晋书》记载,陶渊明“性不解音,而
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
h
5
三、“得意忘言”说
《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 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 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 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 为其贵非其贵也。”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 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 言哉!”
h
4
二、“物化”说
《庄子·达生》:“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 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适 也;忘要,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 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 忘适之适也。”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说“指与物化,说明 表现的能力,技巧已经与被表现的对象没有距离 了。这表示出最高的技巧的精熟。”要做到“指 与物化”,首先必须“心与物化”。梓庆削木为 鐻、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都说明了这一点。
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附录二
道家文化本身的诗意性 道家的哲学思想和艺术 精神是相通的。老庄思想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 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从此一思 想系统所导出。老庄的“道”从人生观上说是追 求生命自由和精神自由,而艺术精神或审美精神 的也是“自由”,两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从老 庄对“道”的体悟来看,他们注重“涤除玄 览”“坐忘”“心斋”的工夫,这和艺术创造中 的审美心境是相通的;从老庄对“大音”“大象” 的全美追求来看,这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是相通 的等等,所以我们说老庄思想具有艺术精神。
h
8
第二编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和成 熟——汉魏六朝时期 概说
这一时期总的特征是文学理论批评的自觉。 如果说先秦时期主要为文学理论批评奠定 了哲学和美学思想基础的话,那么,汉魏 六朝则是在这种哲学和美学思想基础上, 发展成为系统的具体文学理论批评。
h
9
一、两汉经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特 点
两汉经学时代的特点是强调文学和政治教 化的关系、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侧重于 探讨文学的外部规律。其基本纲领就是 “文学—人心—治道”的“诗教”公式,注 重于阐述文艺和现实、文艺和时代的关系, 并明确提出了美刺讽谏说。